第三节/迁入诸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迁入诸姓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7
页码: 11-17
摘要: 本节讲述了藕池村是一个移民村,主要由来自台州、四明山等地的移民组成。根据记录,藕池村的移民时间跨度很大,有人从20世纪初就来到村中打工,也有人在民国期间来村中打工。一些人通过打工或婚配逐渐在村中定居,一些人则是在土地改革后获得分配的房屋定居。这些移民的主要职业包括农民、剃头师傅、箍桶匠等。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历了艰苦的生活,通过努力工作和互相帮助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关键词: 藕池村 迁入 姓氏

内容

不同于主姓古村落,藕池村完全是一个移民村。它处于浙东沿海大通道上,是台州、四明山人进入城市的近道。它就是一个移民村,只是移民到来的时间先后不同而已。杂姓已经充分体现其特点。我们大体按来村时间,对民国期间来村打工的外地人做一个考察。
  1.马裕棠
  马裕棠(1894—1951),人称马阿棠。1913年左右,从马家塘(现火车站南边)来村中打工。马善祥说:“我爷爷出来打工时,他的父亲母亲还在的。因为非常苦,生活维持不下去了,要饿死了,便出来了。我爷爷很坚强,弟弟妹妹给父母养,自己到外面讨饭。我听我父亲讲,我爷爷年轻时(20岁左右)走到藕池来,那时候天气冷,他穿着草鞋,冷得瑟瑟发抖。到藕池来做‘五个月头’,是给地主放鸭的。年数也做得蛮多了,后来人家老板叫他种田。当时他来是给张阿瑞家打工的,张阿瑞有土地。打工到20多岁,我爷爷找了对象。他们在张家的仓库间住了很多年,爷爷奶奶结婚以后,孩子生了两三个,都死了。我爷爷奶奶索性领养了一个女儿叫阿娇。结果,领养之后后面生的小孩就顺利长大了,一个也没有死。”
  2.江氏
  江根星父亲早在1915年就从天台来村中定居。江根星是1933年出生的,1940到1945年(8岁至13岁)读小学,13岁起务农。姜岳祥说:“老江他阿爸是从黄岩到这里来安家落户的,他爸爸只有他一个独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读过书的,读到六年级,高小毕业,文化程度算高了。早年在孙家读了两年,人家烦死了;然后又来藕池庙里读小学,那时候是俞福泰当老师;高小在石碶中心学校读。从前跟我一样,也是看牛的。”
  3.徐张氏
  徐礼康母亲,1919年,从余姚来到村中。
  4.张阿元
  1919年,从余姚来到村中。
  5.林阿三
  1920年,从黄岩来到村中打工。
  6.龚平仁
  1928年,从台州海门来到村中打工。
  7.张文良
  1929年,从乐清大正来到村中打工。
  8.林阿迷
  1930年,从太平来到村中打工。
  9.卢如槐
  1931年,从温州乐清来到村中打工。
  10.厉金土
  1940年,从本县其他地方来到村中打工。
  11.林阿冲
  1941年,从台州太平县来到村中打工。开始在段塘苏家做长年(长工),后来到藕池马阿棠家里做长年。
  12.蔡小囡
  蔡小囡(1910—),1942年,从鄞县其他地方来到村中打工。
  13.竺信翠
  1942年,来村中做娘姨(保姆)。后改嫁姜振根为妻,从此定居下来。1954年,儿子吴祝庆来到村中。吴祝庆说:“我5岁(1940)时,阿爸死了,靠阿叔养大的。九岁,阿叔把我介绍到一个寺院里做小和尚,那时是为了活命。14岁(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就不当小和尚了。我属于贫下中农子女,干部、亲戚都培养我了,我参加了村农会,是村农会中年龄最小的人。后来我也分了地,自己种了。我阿姆改嫁到姜苏村。之前我去过一趟,我说:这个地方我不来住,我自己的地方蛮好。就这样,我走了。此前,我哥到部队参军,觉得找不到阿姆心不甘,就到处打听,终于打听到阿姆在姜苏,那时我哥25岁,我16岁(1951)。他从部队退下来,到宁波警卫队任职,身体有残疾,被枪打伤了。不久,我阿哥生病死了,我就算烈属。次年,我阿姆改嫁的老头也死了。这样,阿姆一个亲人都没有了,就来找我了,我就跟我阿姆来到了姜苏。那时候我才19岁(1954)。我干活很厉害的,到生产队自己带头劳动,就这样当了队长。”
  14.邵芝香
  1943年,从慈溪来到村中打工。
  15.赵大毛
  1943年,从邻村陈横楼来到村中打工。
  16.李阿凤、曹凤英姐妹
  1943年,从南门来到村中做娘姨。温岭县岩下公社田前大队李阿凤姐妹,流浪到藕池村,被张阿瑞收留。李阿凤说:“我出生是在南门,我爸妈是里山人。16岁(1943)时,爸爸死了,妈妈要去娘家了,我跟我妹妹两个人随行。我们那边的保长跟她说:阿姨,你不能去,你有两个小孩。但是,我妈妈一定要回去,她走到段塘,走了一天;去了石碶,走了两天。走到那边时,妈妈生病死了。当时门口有一个小店,老板问我们,说小妹妹,你还有多少钱?我说,我只有这么点钱,这些钱是卖东西得来的。他没问我要,让我把钱藏着,回家去。南门外那边有保长在,我们姐妹就去了,他让我们坐船去。我们船也没坐,两姐妹一起走去的。有人说,这个小女孩挺好的,让她到藕池村做保姆吧。于是有人给我介绍到了藕池村张家做工。我在他们家是做饭、洗东西的。他奶奶(张阿瑞妻子曹莲香)可客气了,我到他家里做凉帽去了,然后带饭去。她说,阿凤,我跟你说,人家外面在捡稻皮,你不要去说别人,不能说别人的。这个有两百斤,有的捡嘞。我在他们家做了两年多。之后,我就给别人家做工去了,我一直都是在藕池村做的。18岁(1945)时,奶奶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姓李的,我们结婚了。我做媳妇的时候,家里东西一点都没有,棉被也没有,床也没有的,棉被也是他奶奶家给我们的,钱是他奶奶付的。我在他们家,他对我是很客气的,他奶奶对我也很客气,知道我做席子没什么钱,爸妈也早就死了,就说,你没钱,就可以问我来拿。我说,我是不会来拿的,我过得下去就可以了。她跟我说,这个没关系的,你可以问我拿。他们一直跟我很客气,我也很可怜。我在他们家也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做工,给他们洗尿布,我那些钱都是赚来的。偷我是不做的,抢我也是不做的,好事情我是要做的。我当时跟我老公没有房子,租房也租不起。因为我们很穷,我老公家很穷,我爸妈也没的什么,也是很穷。”张富昌说:“小平的阿爸阿姆很苦,孝康的阿哥给张阿瑞家里打工,他阿姆做娘姨,给别人做饭、洗衣服,这样他们就处对象了。他们住在孙德荣房旁边的一个堂沿。后来土地改革了,他的老房子是土地改革分给他的。”
  17.吴康华
  十二三岁(1943年左右)时,从邻村吴家来到张阿瑞家中放牛。
  18.鲍启扣
  1947年,从乐清大正来到村中打工。
  19.邹梅章
  1947年,从余姚来到村中打工。
  20.张志浩
  慈溪长河人,1947年来到藕池做生意。他是因为姑姑张梅凤(俞阿赉妻子)在板桥而来到此地的。1947年左右,他来到藕池做生意,儿子张吉安也因此迁到藕池小学读书。1949到1950年,到邻村陈横楼开小店,张吉安也到陈横楼读书。1954年供销合作社建立后,张志浩的小店成为陈横楼供销分店。他的算盘水平相当高,可以一手打算盘,一手写字。1958年,张吉安回到长河,与同村18岁的张彩英结婚。1962年,张彩英从萧山精简回到藕池,从此定居藕池。
  21.戚阿毛
  1948年,从本县其他地方来到村中打工。
  22.孙锦堂
  1948年,从本县其他地方来到村中打工。
  23.张仁仙
  1949年,从黄岩来到村中打工。
  24.水德寅
  1949年,从本县凤岙来到村中定居。
  25.李云金
  1949年,从本县其他地方来到村中打工。
  26.史志浩
  1949年,从余姚迁入村中。1949年,史氏迁入。史幼芳说:“我爷爷是余姚大岚下马村人。我父亲的哥哥是参加革命的,人受伤了,国民党军队来包围,如果抄到了,就得被抓去打死。我奶奶跟我父亲一路讨饭,到了板桥,在张阿存家做了‘五个月头’。当时土地改革,我们是烈属家庭,有优惠的。我们小时,就在农村里抓黄鳝,我妈去卖,到宁波大世界去卖,家里有一本烈属证,只要把证拿出来,随便队伍排多长,都可以插队优先卖的。”
  27.陈存夫奶奶
  来村中做娘姨(保姆),从此定居村中。陈存夫说:“我姓陈,92岁。爷爷在余姚,条件不好,奶奶来宁波给别人做娘姨,照顾小孩。我们住在屯庄,那时候造房子了,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张破床、一只缸。后来我阿爸住在屯庄。庄是守墓的房子,那时候大户人家会到乡下做祖坟,买两亩地,造个小房子,就是庄。我们帮人家管管坟头,顺便帮着种两亩田。屯庄就一直有一户人家,跟村里不搭界,平时就是种两亩田,帮别人管个大坟。庄里没东西的,就是三个牌位和一些照片。屯庄主人家姓范,是天一阁范家,造的坟在藕池旁边。除了清明到了要上坟,平时没人的。我们就是帮他们管祖坟的,这两亩田也是范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老板把房卖掉,我们就搬到藕池了,租别人的房。后来搞互助组,我就入社了,先后经历了低级社、高级社。我在益丰社,板桥是迎丰社,一共有两个社。那时候藕池村也是种田,很困难,种田没有花头。种一年要交粮谷,之前要交大业田主谷、小业田主谷,大业田主谷是每亩50斤,小业田主谷是每亩183斤。一年两季,如果是每亩50斤,那一年要交100斤。种人家的地,也没有什么花头,小孩要交200多斤,大人要交300多斤。”
  28.叶顺昌
  剃头师傅,余姚人,1921年迁居村中陆家庄。1950年12月,迁回老家。
  29.陈氏
  陈惠信说:“我爸爸最早是做戏的,后来在村里落户了。那时候就做爆米糖、冻米糖,赚一点小钱过过日子。”
  30.叶氏
  叶根财母亲前后有两个丈夫。周利英说:“爷爷是奉化岩头人。他们这户人家说起来很复杂,前一个爷爷是给人家做‘五个月头’的,生了两个儿子以后,他去世了。后来和外头贩牛的人又生了两个儿子。公公(叶根财)是第二个贩牛的父亲生的。贩牛就是把外面的牛拉过来卖。他七岁(1913)时,自己父亲也死了。后来,叶家就以捕鱼为生了。”
  31.李氏
  李阿定(1891—?),箍桶匠,是一个光棍,1952年尚在村中。李阿来(1909—?)是渔民,只有两个女儿。女儿们出嫁以后,在村中无后人。这两位李氏应是兄弟,可惜没有后人。包泉德说:“李氏有堂沿一只,李阿定住堂沿,李阿来也是租人家屋住的。”这说明他们是外来的。他们与宋严王村圆堍张村李氏兄弟合用一只堂沿,可能是同村人。
  布政乡宋严王村圆堍张村李云康、李孝康、李云金三兄弟,来到藕池村打工。李和芳说:“我们姓李的,不是地道的藕池人,我妈是温岭的,我爸是古林宋严王村的。以前住老房子,过来以后,我爸帮人家做木工,后来就在藕池落户了。接着和我妈处对象了,就住在这里。”据吴康华说,他们三兄弟,在张阿瑞家做“五个月头”。
  以上这些人定居村中,有四种情况:一是置房,如江根星,有三间被人称为“芋艿头”那样小的平屋;二是租房,如陈存夫;三是婚配,如李阿凤;四是政策分配,1950年土改时分得房子,落下户口,从此定居村中。可以说,他们享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福利。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马阿棠
相关人物
马善祥
相关人物
张阿瑞
相关人物
姜岳祥
相关人物
俞福泰
相关人物
徐礼康
相关人物
张阿元
相关人物
林阿三
相关人物
龚平仁
相关人物
张文良
相关人物
卢如槐
相关人物
蔡小囡
相关人物
姜振根
相关人物
吴祝庆
相关人物
赵大毛
相关人物
李阿凤
相关人物
曹凤英
相关人物
曹莲香
相关人物
张富昌
相关人物
孙德荣
相关人物
吴康华
相关人物
邹梅章
相关人物
张志浩
相关人物
张梅凤
相关人物
俞阿赉
相关人物
张吉安
相关人物
张彩英
相关人物
戚阿毛
相关人物
孙锦堂
相关人物
张仁仙
相关人物
李云金
相关人物
史志浩
相关人物
史幼芳
相关人物
张阿存
相关人物
陈存夫
相关人物
田主谷
相关人物
叶顺昌
相关人物
陈惠信
相关人物
周利英
相关人物
叶根财
相关人物
李阿定
相关人物
李阿来
相关人物
包泉德
相关人物
李云康
相关人物
李孝康
相关人物
李和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藕池村
相关地名
台州市
相关地名
四明山镇
相关地名
马家塘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
乐清市
相关地名
太平区
相关地名
温州乐清
相关地名
鄞县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
长河街道
相关地名
板桥区
相关地名
邻村
相关地名
陈横楼
相关地名
萧山区
相关地名
余姚大岚下马村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屯庄庄
相关地名
田屯庄
相关地名
陆家庄
相关地名
奉化区
相关地名
张村乡
相关地名
温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