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藕池村史》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61
颗粒名称: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藕池村,原来是一个典型的郊区农业小村。1971年,乡镇企业的兴起,是一个契机,打破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乡村也可以办企业了。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来的知青带来了水平仪厂,活跃的永康五金商人带来了打铁行业。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工厂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厂的规模不大。1974年左右,布政乡通往宁波市区的机耕路打通,于是,村前有了一条大路。铁厂迁移到了杨家路头,逐步形成一个小工业区。村的行政中心也由新学堂转移到杨家路头。1982年包产到户以后,村民种田之余,还忙于从事工商业,但此时的藕池村仍是一个农工混杂的小村落。
  20世纪90年代以后,藕池村逐渐成为城中村,这得益于道路的修筑和交通的逐渐便利。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6路车是藕池村人出行最方便的公交,但乘车需走二三里路。这种交通末端位置,持续了近4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交通逐渐改善。1984年完成机场公路修建,1990年宁波栎社机场通航。机场公路的修建,使宁波城区的面积大为扩大。机场路穿村而过,将藕池头与板桥、姜苏一分为二,全村成为路东与路西两部分。藕池村也因此突破了原来环城西路西边三公里末端的限制,一下子成为宁波新的城西线以内的村庄,交通位置大为改变,成为城中村。1990年以后,段(塘)梅(园)公路打通,古林、布政通往城区的公交与个体中巴车开通,藕池村人出行方便起来。接着,村南边出现了杭甬高速公路,出现了段塘收费口,藕池村所在地成为全新的交通枢纽。1998年,503路公交的引入,使藕池村与宁波城区相连接,村民出行更为便利,房屋出租业也因此兴起。1994年,出现转制风,直接将村办集体企业出售给个人。村不再直接办厂,而改为服务企业,通过投资藕池工业区,引进外来企业,收取租金,获得红利。
  高速公路一通,路边藕池村的破败形象立马不适合了,上级领导要求改造城中村。2001年,村北边的宁波汽车中心站的通车,也引发了布政通往宁波城区的公路改造,这段公路成为启运路。在宁波西部区域城市化过程中,藕池的城乡接合部、交通枢纽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布政乡书记张世生眼光独到,在藕池村旁公路边的水田中,搞起了商品房开发,建起了藕池新村。藕池新村的建设,又影响了杨家路工业区的改革,逼着它迁移到西边的稻田中,成为新的藕池工业区。村行政大楼也迁移到现在君运路与启运路间。如此,公路与藕池村间的农田逐渐消失。这片农田的消失过程,就是藕池村城市化的过程。
  2000年,村两委会抓住了机会,开始了旧村改造。旧村改造,加速了藕池村内部的调整,姜苏、板桥迁入藕池头,成为集中居住区。2004年,板桥建立新的工业区。不久,机场高架建设完成,姜苏村消失,所在地成为全新的杭甬高速收费口。2015年,地铁2号线藕池站的开通,使村民的出行更为便利。丽园南路的建设,也使机场路与环城西路间多了一条南北向大道,开车来往更为方便。如此,进一步带动了藕池地区的商品房开发。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藕池村成为海曙区全新的中心区域。
  综合藕池村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有三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道路的修筑和交通的逐渐便利,使之城区化;二是人才的引入,使藕池迈开了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三是村党委核心领导作用的发挥,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农业、农村消失的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郊区农村通过城市化解决了三农问题,实现了乡村现代化建设,这就是藕池村近四十年变迁的内在逻辑。
  我生于藕池村,也一直在藕池村内工作,完整地见证了近六十年藕池村的发展变化过程。过往的发展轨迹,须有文字来记录,否则,将烟消云散。所以,当镇周高书记提出村史编纂建议时,我愉快地接受了。我们委托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团队,主持了村史编纂工作。钱教授团队也不负所望,通过一年余的努力,完成了《藕池村民口述史》《藕池村百姓联谱》《藕池村史》的编纂,使藕池村首次完成了系统的历史文化工程建设,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2019年2月

知识出处

藕池村史

《藕池村史》

出版者: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藕池村的历史发展的著述。书中涵盖了民国时期、集体化探索时期、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融入城市发展时期、集体时期的经济生活、开放时代职业的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嬗变以及专题人物往事等不同阶段的内容。书中还附有藕池村大事记和后记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小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