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宁波清真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8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宁波清真寺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758-760
摘要: 本文讲述了宁波清真寺的建立和历史情况,以及其建筑特点和修缮情况。宁波清真寺是浙东地区目前唯一的古清真寺,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后营巷18号。清真寺由头门、二门、宣礼楼、望月楼、浴室、照壁、礼拜殿和两侧厢房组成,其中礼拜殿最为壮观。宁波清真寺的建立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经过多次迁建和修缮。近年来,清真寺得到了恢复和扩建,并成为了宁波回族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中心。其建筑装饰简洁典雅,黑色筒瓦配白粉墙,以阿拉伯经文和花草图案装饰。作为宁波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真寺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穆斯林前来参观和交流。
关键词: 宁波清真寺 建立历史 建筑特点

内容

宁波清真寺是浙东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古清真寺。地址位于海曙区月湖街道后营巷18号,东临后营巷,南近大书院巷,西至三圣巷,北接住宅区,占地面积1480平方米。清真寺由头门、二门、宣礼楼、望月楼、浴室、照壁、礼拜殿及两侧厢房组成,以礼拜殿尤为雄伟。礼拜殿内没有任何神像,以阿拉伯文字装饰。殿内保留一部分阿拉伯文匾额,是珍贵的伊斯兰教文物。
  宁波清真寺的建立和损毁
  清真寺俗称“回回堂”,始建于宋咸平年间(998—1003),在罗城东南的狮子桥(今狮子街)旁边,已毁。《鄞县通志·政教志》记载:“鄞邑之有回回堂,肇始于宋咸平间,初建于东南隅狮子桥北。”元至元年间(1264—1294),在城东南冲虚观前(今宁波市开明街右营巷),又建一所清真寺。《元至正四明续志》卷十记载:“礼拜寺,二所,一在东南隅狮子桥北,旧名回回堂;一在东北隅海运所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一名商人看好原清真寺地块的商业价值,与清真寺执事协商,出资将清真寺迁至月湖西畔虹桥头后营巷,即现在的清真寺所在地。
  乾隆四十一年(1776),江梦龄阿訇与诸本郡乡老王魁占、马廷员、张光祖合资建造殿庭及两庑门房映墙,四周围以大墙以壮观瞻。道光十二年(1832),冯振川阿訇租得陈恭洁祠地若干以扩寺基。同治八年(1869),山东人白玉清阿訇担起重修殿宇之任,多方筹款。此次维修规模为历来之最,资金主要由当时鄞县商会会长袁汉云捐助。袁会长为回族,当年其母八十大寿,将所收礼金全部捐作修寺费用。修缮后的大殿四壁粉饰一新,中文、阿拉伯文书写的经对楹联有10余块之多。20世纪30—40年代,何友仁担任宁波清真寺阿訇。当时,宁波清真寺的宗教活动非常频繁。每逢斋月,几乎每天都有大户人家供应开斋饭。清真寺还首开宁波宗教场所使用电灯的先河。节日晚上,清真寺大殿悬挂着鹿头吊灯,灯火辉煌,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星期五的主麻聚礼是宁波清真寺的一道风景线,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主麻集市也热闹非凡,有卖新疆馕的,有卖青海酿皮的,为前来参加主麻聚礼的穆斯林提供方便,也向当地居民展示穆斯林饮食文化。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更是有众多的穆斯林参加庆典,清真寺同时还举办茶话会、知识竞赛、武术杂技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956年,宁波遭遇特大台风,清真寺损坏严重,望月楼被毁。杭州凤凰寺张云溪阿訇给予资助修复。“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清真寺未能幸免,阿訇、寺管会组织也遭受冲击。历代经书、珍藏、匾对、皇帝诏谕、字赞、碑文记事等文物古迹尽数被毁,寺院被街道办的湖西五金合作社占用。1971年12月,寺院北侧的基地被原镇明螺丝仪表厂(后为宁波电扇厂)占用。
  清真寺的恢复和扩建
  1978年以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逐步落实。1979年,清真寺恢复寺管会组织,原湖西五金合作社搬出。寺院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由市委统战部民宗处出面联系,从江东七塔寺借款8000元进行第一次修缮。主要是将杂物清除,简单整修破败之处,并恢复大门上方阿拉伯经文及“清真寺”字样。1981年12月,被镇明区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市政府批准立项维修,财政拨款3万元,因资金缺口较大而无法施工。1987年3月,经市委统战部向国家民委反映宁波清真寺情况,要求拨款扶助。国家民委当即拨款3万元。维修工程于当年6月施工,1988年8月竣工。1991年3月,经河南省伊斯兰教协会推荐,清真寺从郑州聘请马富强阿訇(时年26岁)来寺任教,从而结束长达20年的清真寺无人掌教的状况。1995年,宁波市政府拨款30万元对清真寺进行维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最大的一次修缮。1999年12月3日,宁波清真寺隆重举行“清真寺重建三百周年庆典”活动。2000年,置换土地422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480平方米。2005年市政府决定扩建(用地1440平方米),2008年底,周边拆迁完成。扩建后的清真寺占地面积达到2920平方米。2011年1月,宁波清真寺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宁波清真寺的建筑装饰简朴典雅,以黑色筒瓦配以白粉墙,多以阿拉伯经文和花草图案作为点缀。既有江南园林的秀丽古朴,又体现伊斯兰传统文化的清净素雅。清真寺坐西朝东,从整体建筑看,呈长方形,以中轴线对称,由大门、石栅栏、照壁、二门、平屋、天井、两侧厢房、大殿组成。大门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楼房,下层为入口,清砖拱形门,门额有砖雕“清真寺”三字,上层为望月楼。
  走进第二个天井,东为照壁,西为五开间单檐歇山顶平屋,中间为二门,两侧有沐浴室等辅助设施。进入内院,南北讲堂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房。礼拜大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台基上,高大宏伟,系康熙年间所建,乾隆三十年(1765)又进行了改造。几经风雨后,现存大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明间抬梁式建筑,屋面平缓,平面为“凸”字形,面宽10.5米,进深10米。
  宁波清真寺原有建寺碑记。据该寺阿訇何友仁民国二十八年(1939)写的《宁波回教堂考略》记载:“闻该堂内,有一方石碑,埋藏于殿之东北隅,但尚无发掘,想该碑定有历史价值。”由于清真寺几移寺址,始终没有发现这方石碑。在二门旁的右侧墙上有两方碑刻,各宽68厘米、高28厘米。一块“勒石永禁碑”系维护寺界的碑记。另一块碑立于光绪元年(1875),剥落严重,从残存的“查”“仓基地”“由”“十二年”“租余”“光绪元年”等字样推断,碑刻内容可能跟寺产有关。清真寺大门的左侧,有保存完好的清代石栅栏门。直廊两头还分别悬挂着光绪年间“西域咫尺”和乾隆年间“教一清真”匾额,大殿正门则悬挂着民国十五年(1926)由袁汉云律师题献的“万殊归一”匾额。
  2010年以来,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市民宗局、海曙区民宗局、月湖街道办事处积极落实安全保障工作,配备好人员,保障节日顺利进行。清真寺所在的天一(桂井)社区也积极为回族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包括就业咨询、生育政策、子女教育咨询等。月湖街道社保站为回族居民开设绿色便捷通道,为他们提供就业帮扶和社保政策咨询。月湖街道工商所为回族同胞创业提供办理营业执照的便利。月湖街道县学社区“家有儿女”活动项目邀请回族小朋友参加社区活动,促进回族青少年的社会融合和文化沟通。作为海曙区民族团结促进会会长,现任阿訇马富强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配合党委政府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各级政协组织参政议政。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