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考古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7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考古发掘
分类号: G26
页数: 2
页码: 516-5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月湖街道文物考古发掘的情况。其中包括水则碑亭遗址考古发掘、高丽使馆遗址考古发掘等。
关键词: 月湖街道 文物保护 考古发掘

内容

水则碑亭遗址考古发掘 1999年5—7月,配合境内月湖景区改造,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月湖历史文化景区进行了历时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出土始建于南宋、重修于明清时期的“平”字水则碑亭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水位测量技术的水平。水则碑亭始建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为观文殿大学士授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主政吴潜创建。吴潜借鉴前人经验,改进水文观测设施,选址现月湖菊花洲平桥河,镇明迎风街口,设“平”字水则碑亭一座,镌“平”字于石上,以测算各处水情。城外所有碶闸均视“平”字之出没,为闭启潴泄之标准。吴潜治郡3年,勤政施民,广修水利,并亲自作《平桥水则记》,“余三年积劳于诸碶,至洪水湾一役,大略尽矣”。他还率领民众,建造直接沟通月湖水系的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时称“郑郎坝”),在宁波水利史上功不可没。
  明嘉靖十三年(1534),宁波知府郑威在水则碑亭旁构筑社学。历百余年,社学废而水则碑亭也尽埋于瓦砾之中。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观察陈中孚疏浚城河,在古址瓦砾中寻获水则碑后,重加修葺并立于原处。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后因年久,再度湮没。1999年5月,在月湖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中再次发现碑(亭),经文物考古部门发掘清理,这一古遗址再见天日。再次出土的“平”字水则碑共2块,分别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立的碑石。水则碑亭由亭与“平”字碑组成,坐东朝西,台基18.4平方米,亭四柱,歇山顶石构建筑。碑阴相靠的两通古碑经修补后,竖立于古朴的碑亭中。石碑上残存文字依稀可辨,记述吴潜当年注重调查研究,实测四乡碶闸所在河流水位在农田水位的高程关系,统一换算为月湖平桥处的水位,设定测水标尺“平”字碑的过程。据当代科学测定,“平”字首横上缘黄海海拔高度为1.62米,第二横上缘为1.36米,下端为1.09米。推测第二横为当时的常水位线,与现在宁波常水位1.33米基本相符。由此可见,水则碑的水位测量技术在当时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它的设立,提高了防汛抗旱能力,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考古学家认为,水则碑亭遗址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其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弥足珍贵。2005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丽使馆遗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镇明路宝奎巷1号(月湖景区菊花洲北端)。使馆建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系江南唯一一所高丽使馆,主要用来安顿高丽使者的食宿和储藏贸易货物。南宋建炎四年(1130)被攻陷明州的金兵焚毁,后在其原址建“宝奎精舍”(宝奎庙)。1999年5月配合月湖历史文化景区改造工程,对高丽使馆遗址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使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5间,通面宽24.5米,进深3间,通进深9.7米,一层232平方米。天井平坦完整,略低于主体建筑。天井中间山墙处置有下水道,长达20余米。天井前建有8柱建筑,整齐有序,推断为台门。柱网构筑方法与北宋《营造法式》之制相符。遗址中除出土铸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的政和通宝钱币,越窑青瓷碗、盘等外,还出土高丽青瓷片和韩瓶等酒器。考古发掘为确定使馆的准确遗址和具体规模提供了佐证,也为研究古代明州与高丽在政治外交、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史提供了实物例证。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