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街巷 河道 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599
颗粒名称: 第三编 街巷 河道 桥梁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8
页码: 111-138
摘要: 本编概括了宁波市月湖区域紧连明州子城,子城初建时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街路为其所阻,故大多向西、南两个方向延伸,月湖成为最早承接古城街巷延伸和拓展的重要区域。又因境内有湖,周遭河道纵横、桥梁棋布,至今仍是老城区保有桥梁最多的街区。
关键词: 街巷 河道 桥梁 月湖街道

内容

月湖区域紧连明州子城,子城初建时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街路为其所阻,故大多向西、南两个方向延伸,月湖成为最早承接古城街巷延伸和拓展的重要区域。又因境内有湖,周遭河道纵横、桥梁棋布,至今仍是老城区保有桥梁最多的街区。
  第一章 街巷
  古人设立街巷,大多采用经纬制。宁波城区街巷演变,东西向主干道一条形成于唐代,即今中山东路雏形;另一条旧时称“车轿大街”,即今药行街一段,西至柳汀街。沟通南北干道的解放南路、解放北路,时称“南北大街”,另一条干道由鼓楼、镇明岭至南门甬水门,即今镇明路雏形,时两侧巷弄纵横,民宅密集,物盛人众。今街界以街路标之,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长春路,南临长春路、灵桥路,北依中山西路。镇明路、柳汀街东西向贯穿街境。至中华民国时期,月湖境内有路、街、巷共70余条。近百年来,这些街巷几经变迁,但基本格局未变,街巷名称追溯有据。
  第一节 唐至清代街巷
  唐咸通三年(862)至天祐二年(905),境内兴建白檀寺(今镇明中心小学址)和相应的大道。南北向的干道从鼓楼、镇明岭至南门甬水门,即今镇明路段。
  据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三“叙郡·坊巷”载,宋代境内已有迎凤坊、惠政坊、平桥下街、章耆巷。《开庆四明续志》所录之街巷中属境内的有章耆巷、郁家巷。
  至明代,《敬止录》引永乐、嘉靖《宁波府志》所录街巷,属境内的有23条:紫薇街、冷静街、青石巷、九曲巷、马衙巷、桂芳桥巷、章耆巷、宝云寺巷、王家墩巷、福聚庵巷、南仓巷、史府后新巷、大井巷、宝奎庙巷、大巷、太平巷、新桥南河下巷、石灰埠巷、蒋家带巷、郁家巷、后所营巷、马巷、广福寺巷。
  清光绪《鄞县志》“街巷”载,现辖区有街6条、巷23条:鼓楼大街、冷静街、紫薇街、西社坛南街、紫薇街东横街、南社坛西北横街、青石桥巷、九曲巷、紫金巷、桂芳桥巷、章耆巷、宝云寺巷、王家墩巷、福聚庵巷、南仓巷、史府后新巷、大井巷、宝奎庙巷、大巷、太平巷、新桥南河下巷、扒沙巷、石灰埠巷、蒋家带巷、郁家巷、后所营巷、马巷、皆嘴桥巷、广福寺巷。
  第二节 中华民国以来街巷及其变迁
  中华民国时期以来,月湖辖区有路3条、街19条、巷51条。近百年来,这些街巷几经变迁,但基本格局未变,街巷名称追溯有据。
  路:3条
  镇明路 别名“鼓楼大街”。该地名的由来,系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以旧有镇明岭得名。光绪《鄞县志》称“鼓楼大街”。《鄞县通志》称“镇明路”。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建马路,昔为州府、道衙前贯穿城南之主干道路。自中山路至平桥头段,原称“公园路”,1981年起并入镇明路。2006年6月先后两次改建,地名沿用至今未变。南起长春路、灵桥路口,北至中山西路。全长1216米,宽20—32米,沥青路面。西侧为天一阁、月湖风景区;东侧从迎凤街至柳汀街为婚庆街,聚集了宁波较多著名婚庆店;南首有月湖街道办事处。
  警工路(共青路) 原系偃月街之南段,旧时称“岙底”“新水仙庙”“桂花井”。民国二十四年(1935),鄞县警察大队驻此,拓宽修建成煤渣路,称“警工路”。20世纪50年代,共青团宁波市委组织共青团员在路南端护城河上架设共青桥而将此路定名为“共青路”。1959年改煤渣路为沥青路面,1966年11月曾与偃月街、拗花巷一段并称“共青路”。1981年复原路段名“共青路”。2000年11月改建成现状。位于竹洲,濒临月湖西岸,西南起长春路,北至柳汀街。全长561.6米,宽12米,青石板路面。桂井社区居民委员会曾设于此路边。
  长春路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以长春门得名。旧名有“长春门”“一元门”“望湖桥”“八角楼”“三圣殿跟”“太阳殿跟”“马园桥”“一二八桥”等。《鄞县志》载:“取义于长春门。门又仍高宪敏公闶长春观之名。”民国十八年(1929)拆城。1931年建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路几经修建、拓宽,改砂石路为沥青路面;“文化大革命”时曾分路为两段:共青桥以北段,与望京路合并称“长征路”;共青桥东南段,与灵桥路、江厦街合并称“延安路”。1981年地名普查复原名。1985—2002年,先后3次改建。东起镇明路南口,与灵桥路相连;北至西门口,与望京路相接。全长2603米,宽22—37米,沥青路面。路西侧为护城河。
  街:19条
  云石街 以旧有云石寺、云石古迹得名。《鄞县通志》载:“云石街,旧称杨憩棠、宝云寺跟。”光绪《鄞县志》称“宝云寺巷”。民国时,改称“云石街”。1988—1990年,经先后两次改建拓宽,成现状。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全长394.3米,宽2.5—19.5米,混凝土路面。街两侧为新建居民住宅区,镇明中心小学、县学社区居民委员会设于此。
  菱池街 因街旁有菱池,故名。民国《鄞县通志》载:“菱池街,旧名菱池头。”光绪《鄞县志》称“西社坛南街”。1929年整理城河时,改称“菱池街”。1981年道路改造,改条石路成水泥路。北起中山西路,南至天一街,中段与三板桥街相交。全长406米,宽2—16米,混凝土路面。街两侧为居民住宅区。在原菱池上,现建有菱池亭。平桥社区居民委员会设于此街边。
  三板桥街 别名“福聚庵路”“福聚庵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街以旧有三板桥得名”明时称“福聚庵路”,清时称“福聚庵巷”,俗称“三板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定名“三板桥巷”。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填塞河渠,拓宽道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三板桥巷和菱池巷西段为三板桥街。1984年、2002年又经两次改建,成现状。东北起青石街,西至长春路,与长春路交接。全长741米,宽2—9.4米,混凝土路面。街北侧为居民住宅区。
  青石街 别名“西南城侧”“青石桥”。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旧时,跨月湖支河有青石桥,以桥得名。《鄞县通志》载:“青石街,旧名西南城侧、青石桥。”明清时称“青石巷”“青石桥巷”。民国时称“潭开巷”“青石街”。1981年、1990年先后两次修整路面,并有拓宽。2009年,列入月湖西区拆迁改造项目。东南起偃月街,西南至三板桥街。全长309米,宽1.8—4.5米,混凝土路面。沿途有张家祠堂和居民住宅区。
  仓桥街 2004年7月,由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公室申报,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命名。据市地名命名审批表资料称:“该区域古地名‘仓桥’,故取名为仓桥街。”旧城改造时,居住区拆迁始建。于2008年建成。东北起解放南路、大沙泥街交汇处,西南至镇明路原仓桥头。全长约300米,宽3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
  仓基街 别名“南仓巷”“广盈仓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清、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宋于其地置南仓,元为广盈仓,因仓储旧基得名。《鄞县通志》载:“仓基街,旧名仓基衕。”光绪《鄞县志》称“南仓巷”“广盈仓巷”。据《四明谈助》载:“(宋)淳祐四年制帅殿撰赵纶以官地易延庆寺西蔬圃,建南仓。储五年以后,续添之,数规模,视西仓益闳。”光绪《鄞县志》载:“(元)广盈仓,在采莲桥西,宋威果三十营基,盖仓纳官民苗粮。”又传,明万历间宰相余有丁府第仓储旧基亦在此。之后,“明都御史陈濂建第于仓基,故有仓基陈氏之称”(《四明谈助》)。1989年后,多次进行改建成今状。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全长556米,宽2—12米,车行道面积为3659平方米,混凝土路面。街两侧为居民住宅,有三江超市、月湖菜场等。
  山街 别名“宝云寺巷”“廿四间”。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清时有山书院得名”。《宝庆四明志》称“竹湖坊”。清光绪《鄞县志》称“宝云寺巷”。《鄞县通志》载:“山街,旧名廿四间。”民国十七年(1928)改称山街。南起云石街,北通镇明巷。全长140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街两侧为居民住宅区,镇明中心小学。
  迎凤街 别名“迎凤桥”“醋务桥”。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平桥东旧有迎凤坊得名。”《鄞县通志》载:“迎凤街,旧名迎凤桥、醋务桥。”乾隆、光绪《鄞县志》称“千凤坊西横街”。“文化大革命”时曾改称“迎新街”。1981年地名普查时复原名。1986年曾对街道进行修建。位于月湖北侧,东起解放南路,西至偃月街,中与镇明路相交。全长402米,宽13—16米,沥青路面。沿途有水则亭、银台第官宅博物馆、范宅、石油大厦。
  偃月街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北宋嘉祐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据《四明谈助》记载:“偃月堤为北宋嘉祐年间钱公辅所筑。”圆转如半月,故名偃月。《鄞县通志》载:“旧分称惠政桥下、醋务桥、虹桥头、老水仙庙、桂花巷、新水仙庙跟、湖西。”民国二十四年(1935),柳汀街至长春路段改名“警工路”。“文化大革命”时警工路和偃月街并称“共青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偃月街,并将原拗花巷一段并入,1989年、2000年又经两次改建拓宽。南起柳汀街,北至中山西路。全长725米,宽10—26.5米,车行道面积为7781平方米。沥青路面。路侧有石浦大酒店等商铺店家。
  紫金街 1995年,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因紫金巷得名。在紫金巷外环新建道路,于1995年竣工。东北起镇明路,向西折东南至镇明路。道路呈L形。全长416米,宽6米,混凝土路面。街两侧为居民住宅,有海曙区青少年宫、金达利房产公司、文和物业、月湖派出所、梅园社区居委会等单位。
  天一街 1981年8月,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有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楼天一阁得名。”该路原系天一巷、中营巷西段。20世纪50年代辟筑成街。1992年改建,2011年列为月湖西区拆迁改造地块。位于城区西南,西起长春路,东至中营巷,北至菱池街。全长270米,宽1.2—17米,沥青路面。街东端有藏书楼天一阁,余为居民住宅及宁波市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
  马衙街 别名“马眼漕”。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明初有明州卫指挥同知马胜建衙于此,故名。”《鄞县通志》载:“马衙街,旧名马眼漕。”街西南侧有水池,俗称“马眼漕”,东北侧是马府第。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马衙街改建拓宽。东起偃月街,西至长春路。全长285米,宽13米,沥青或块石路面。沿途有闻家祠堂、陈家祠堂、秦氏支祠和居民住宅。
  桂井街 别名“大巷衕”。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因有桂花井而得名。《鄞县通志》载:“桂井街,旧名大巷衕。”光绪《鄞县志》称“大巷”,为今路西段。原名“大巷弄”,为后周显德元年(954)始建的圣功寺前主要道路,以别于原来寺后的小巷。1984年拓宽改建,成现状。2011年列为月湖西区拆迁改造项目。东起共青路,向西北折至柳汀街,西至长春路。全长470米,宽2—4米,车行道面积为1910.7平方米,混凝土路面。沿途有师古堂、登科第等古建筑。
  冷静街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明代,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旧时东自捧花桥直街,西至仓桥,地较偏静故名。”明《敬止录》、光绪《鄞县志》、民国《鄞县通志》称“冷静街”。“文化大革命”时曾称“风雷街”,1981年地名普查时复原名。2006年进行改建,成今状。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全长329米,宽3.4米,车行道面积为1193.8平方米,沥青路面。路侧有太阳公寓等居民住宅、银亿时代广场、外运大厦等。
  三支街 别名“三支衕”。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旧时,月湖有支流三条流经该处,后填筑为街而名。”《鄞县通志》载:“三支街,旧名三支衕。”民国二十五年(1936)兴建望湖桥后称“三支街”。1980年改建。2013年建三支桥,三支街过桥向南拓建延伸至甬水桥路。今为南北向进出铁路宁波站、汽车南站之交通要道。位于月湖公园南侧,东北起镇明路,西南至甬水桥路。全长380米,宽17.8—21.3米,沥青路面。街东南侧是梅园社区,西侧为月湖公园。
  广济街 别名“提署前”。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旧时街东端跨平桥河有广济桥得名。”《鄞县通志》载:“广济街,旧名提署前。”雍正《宁波府志》、光绪《鄞县志》称“紫薇街东横街”。清时,浙江提督署设于此,故称“提署前”或“提台衙门前”。民国二十二年(1933)填河废桥,拓宽道路,称“广济街”。“文化大革命”时曾称“文卫街”。1981年复原名,并划通安巷之北段并入街区。1992年道路再次拓宽改建。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全长418.9米,宽9.1—19.5米,车行道面积为3610.8平方米,沥青路面。街侧为游河小区,设有迎凤社区居委会。
  月湖街 别名“社坛桥跟”。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因横贯月湖,故名“月湖街”。《鄞县通志》载:“月湖街,旧名社坛桥跟。”光绪《鄞县志》称“南社坛西北横街”。街东旧时为大庙前河,即月湖界河,跨河有南社坛桥,又名劳家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填河废桥,筑成街路。街西有月湖桥。民国时,全街东至镇明路,西至警工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月湖桥西段改称月岛,东段仍称月湖街。东起镇明路中段,西至月湖桥下。全长144米,宽2—2.5米,混凝土路面。
  梅园街 在梅园巷外环新辟建的道路,于1995年竣工。东起紫金街,西至三支街,全长148.8米,宽6米,混凝土路面。街两侧为居民住宅,有海曙区青少年宫旧址。
  平桥街 因旧时跨平桥河有平桥得名。旧时称“平桥头”“水则亭”。1954年填平平桥河一支流成街后,一直无名。1981年11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平桥街”。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东起镇明路,西至偃月街,混凝土路面。全长269米,宽2—4米。
  巷:51条
  千祥巷 别名“千祥衕”。据传,从前此巷前是通城小河,设水门,从西到北,来往船只很多,船用绳拉纤,纤绳长,故名“千丈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整理城河时定名“千祥巷”,沿用至今。《鄞县通志》载:“千祥巷,旧名千祥衕。”旧时巷北通中山西路,因中山西路改造拓宽,今改西出长春路。2010年列为菱池小区西北侧地块拆迁改造项目。东起菱池街,西至长春路。全长70米,宽2.7—6米,混凝土路面。
  天吉巷 因旧有张天吉贳器店得名。《鄞县通志》载:“天吉巷,旧名张天吉衕。”“文化大革命”时曾称“东方红大街369弄”。1981年地名普查时复原名,改称为“中山西路97弄”。北起中山西路,南至巷底(迎凤街)。全长80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
  拗花巷 以旧时拗花河头得名。《鄞县通志》载:“拗花巷,旧称拗花河头。”又载:“《光绪志》之醋务巷。醋坊巷即其附近。”1981年地名普查时并入偃月街,又析偃月街北段至惠政桥下为拗花巷,并称巷为“中山西路191弄”。现此处已列为月湖西区拆迁改造项目。东起偃月街,西折北至中山西路。全长176.6米,宽2.3—10米。
  陈家巷 《宁波市地名志》载:“因有陈姓聚族而居,故名。”《鄞县通志》载:“陈家巷,旧名西殿庙衕。”1981年又称巷为“解放南路333弄”。《海曙区建设志》称改建年份不详。东起解放南路,西至水仓巷。道路延长拓宽为长199米,宽5.3—10.5米,车行道面积为1361.4平方米,混凝土路面。路侧有水仓小区和市财政局。
  念书巷 南宋大儒王应麟读书于此,故名。《鄞县通志》载:“念书巷,旧名廿四间”。民国十六年(1927),鄞县(今宁波市)成立以冯孟颛先生为首的街巷整理委员会,将王应麟故居右首的小巷命名为“念书巷”,以纪念这位先贤。南起云石街,北至县学街。全长178米,宽2—3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云石小区居民楼。
  天一巷 因巷北有天一阁藏书楼得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旧称中巷校场,民国时改称中营巷,1982年折其南段建天一巷。”2011年列为月湖西区改造拆迁项目。东起偃月街,向西折北至中营巷。全长200米,宽1.7—4.3米,车行道面积为513.9平方米,沥青路面。两侧为居民住宅。
  紫金巷 据传巷附近原有一座聚福庙,又称“蒋紫金庙”。“紫金”以冀祥瑞之意,故名“紫金巷”。《鄞县通志》载:“紫金巷,旧名王家墩。”光绪《鄞县志》称“王家墩巷”。民国十六年(1927)改称紫金巷。1995年小区建造时,截三支街至紫金街段,地名沿用至今。东北起镇明路,西北通紫金街,西南接梅园巷口,东连桂芳桥巷。全长约370米,宽5.6—10.6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梅园社区居民委员会设于此。
  游河巷 民国十九年(1930),因整理城河时填游河为巷,定名“游河巷”。《鄞县通志》载:“游河巷,旧名游河巷衕。”原巷西口通镇明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划其西段入芝兰巷,并将红墙巷并入巷内。今截柳汀街至县学街段建宁波市第一医院住院大楼。南起柳汀街,北至广济街。全长105米,宽3—5.5米,车行道面积为821.8平方米,混凝土路面。
  陶家巷 别名“陶家衕”。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据传,晚清时有陶姓于此建宅定居,故名。”《鄞县通志》载:“陶家巷,旧名陶家衕。”1992年改建,路两侧拆旧房,新建云石住宅小区。南起象鼻巷,北至县学街。全长126米,宽2.5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今为云石小区居民楼。
  仓基巷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巷通仓基街,故名。”《鄞县通志》载:“仓基巷,旧名仓基。”1982—1989年多次进行改建。1995年析南段(至灵桥路段)建仓基小区。东起解放南路,西北至仓基街。全长165米,宽2—10米,混凝土地面,车行道面积为2706.8平方米。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金带巷 别名“金带桥”。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以旧时提署西河有金带桥得名。”《鄞县通志》载:“金带巷,旧名金带桥。”民国二十四年(1935)桥废。后改建,讫点变动,道路拓宽成今状。北起广济街,南至柳汀街。全长72.6米,宽12米,车行道面积为871.2平方米,混凝土路面。
  小巷 别名“柳汀巷”。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原名柳汀巷,因通柳汀街,为其派生地名。”《鄞县通志》载:“柳汀巷,南至柳汀街,北至书院巷。旧名小巷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端为建华侨饭店和民宅所截,存其南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复名“小巷”。南起柳汀街,北至巷底。全长73.6米,宽2.4—3.8米,车行道面积为180.94平方米,混凝土路面。今巷两侧为拆迁地块。
  惠政巷 别名“新巷衕”。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旧时跨西水关里河有惠政桥得名。”《鄞县通志》载:“惠政巷,旧名新巷衕。《光绪志》史府后新巷,即宋相史弥远府基之后。”民国十四年(1925),巷北建成水泥拱桥,通中山西路。1958年河填塞,桥亦废。“文化大革命”时曾称“东方红大街513弄”。1981年地名普查时复原名。2009年因拆迁,惠政巷只保留了一段。东起拗花巷,南接青石街,全长372米,宽1.6—18米,车行道面积为1443.3平方米,混凝土路面。
  中营巷 别名“中营校场”“小仓”。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清时巷内有中营校场,故名。”《鄞县通志》载:“中营巷,旧名中营校场、小仓。”清时建中营校场,辛亥革命后,营废除,改为民宅,称“中营巷”。原巷之西段,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北,1982年划入天一街。2010年列为拆迁地块。位于月湖西岸的芙蓉洲上,东起偃月街,西接天一街,北至三板桥街。全长530.2米,宽2—5.7米,沥青路面。
  青石巷 别名“段井巷”“潭井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清代,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鄞县通志》载:“青石巷,旧名段井巷。”光绪《鄞县志》载:“大井巷,今呼为潭井巷。”又称“青石桥巷,一作青石巷”。北起中山西路,东南至青石街。全长240米,宽3.5—8.7米,混凝土路面。巷侧为居民住宅,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宝奎巷 别名“宝奎庙衕”“宝奎庙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因旧有宝奎庙得名。《鄞县通志》载:“宝奎巷,旧名宝奎庙衕。”光绪《鄞县志》称“宝奎庙巷”。民国时改名为“宝奎巷”。今辟为文化历史街区,2010年2月,路侧建筑群列为市级文保点。暂不通行,路名沿用至今。位于月湖景区东,东起菊花洲,向西折北至迎凤街。全长150米,宽2米,沥青路面。
  梅园巷 别名梅园桥。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以旧有梅园庙得名。《鄞县通志》载:“梅园巷,旧名梅园桥。”光绪《鄞县志》载:“梅园庙,县治南三里,在日湖,祀楼氏梅麓之神。”其地旧有义庄庙,俗称躲债庙。1995年新建小区,同年,此路段改建缩短成现状。东北起紫金巷,西北至三支街,同梅园街交汇。全长308.7米,宽3.5—5.9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带河巷 别名“腰带河头”。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旧有腰带湖,又称腰带河头,故名。”《鄞县通志》载:“带河巷,旧名腰带河头。”《光绪志》之聚福庵巷即其西之小巷。民国时改称“带河巷”。2001年带河巷地块拆迁。2010年4月,月湖盛园与道路同时建成,带河巷地名沿用至今。南起白水巷,北至云石街。全长238.8米,宽2—3.5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仿古民宅。
  太阳巷 别名“洪家巷”“太阳殿”。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清时近处有太阳殿,故名。”旧称“洪家巷”,俗称“太阳殿”“三圣殿跟”。民国十八年(1929)称“三圣巷”,因旧有三圣殿得名。民国三十一年(1942)自三圣巷划出,名“太阳巷”。今巷截弯取直,道路缩短。位于马眼漕西边的一条小巷,北起马衙街,南接大书院巷。全长269米,宽2—3.9米,车行道面积为836.1平方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大书院巷 别名“书院衕”。为了有别于小书院巷,1981年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大书院巷”。因旧有月湖书院得名。《鄞县通志》载:“书院巷,旧名书院衕。”路基原以城基条石铺砌,1974年重修,改为沥青路面。后拓建延伸成今状。位于月湖西面,东起偃月街,西至太阳巷,全长539米,宽1.5—7.3米,车行道面积为1622.7平方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区,有翁宅、周宅及原书院巷小学。
  平安巷 别名“小太平巷衕”“太平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民国时,为区别于火神殿侧之东、西、北太平巷,改称今名。”《鄞县通志》载:“平安巷,旧名小太平巷衕。”光绪《鄞县志》称“太平巷”。小区改建时,道路改建拓宽。东起紫金街,西至三支街。全长109.3米,宽3.7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马衙巷 别名“马眼漕”。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巷接马衙街,故名。”《鄞县通志》载:“旧称马眼漕,一作马衙漕。”原为闻天官宅第,宅第荒废后成为石板泥土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水泥路面,今为月湖西区改造拆迁项目。南起马衙街,北至天一巷。全长256米,宽1.5—6米,车行道面积660.9平方米,混凝土路面。巷口有马眼漕。
  桂井巷 该地名的由来,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巷近桂井街,为其派生地名。”故名“桂井巷”。旧称桂花井。原为石板小巷,后对巷道进行改建拓宽。2011年列为月湖西区拆迁改造项目。东起共青路,西至巷底,巷底中有一井,俗称“桂花井”。全长128米,宽1.5—4.5米,混凝土路面。沿途有陆家老宅、桂花井、徐家老宅烟雨楼,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象鼻巷 别名“象鼻漕”。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整理成河时期,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其地旧有河漕,形弯曲如象鼻,称象鼻漕。民国时,整理成河,改河漕为巷,故名。”《鄞县通志》载:“象鼻巷,旧名象鼻漕。《光绪志》之新桥南河下巷,即其北段。”1981年又称“解放南路111弄”。今为云石小区内的小巷。东起解放南路,西至云石街。全长170.8米,宽3.5—5.3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有云石小区、宁波市第二幼儿园。
  三圣巷 别名“三圣殿跟”。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十八年(1929),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旧时,地有三圣殿,故名。”《鄞县通志》载:“三圣巷,旧名太阳殿跟,三圣殿跟。”《光绪志》称“扒沙巷”,一作“五显灵官庙巷”。咸丰《鄞县志》称“洪家巷”。民国十八年(1929)改名三圣巷。原为石板路面,今改建拓宽。南起大书院巷,北至马衙街。全长189米,宽2—4.5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镇明巷 别名“念四间”。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通镇明路,故名。”《鄞县通志》载:“镇明巷,旧名念四间。”西至镇明路,东至山街。全长230.5米,宽1.3—6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小书院巷 别名“月湖书院前”。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巷因旧有书院,位居其北,故名。”《鄞县通志》载:“小书院巷,旧名月湖书院前。”原为石板小巷,后改建拓宽。北起马衙街,西至大书院巷。全长173米,宽1.9—3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水仓巷 别名“陈家水仓”。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因有水仓河得名。”《鄞县通志》载:“水仓巷,旧名陈家水仓。”“文化大革命”时曾称“东方红大街303弄”。1981年复名“水仓巷”,又称“中山西路35弄”。《海曙区建设志》称改建年份不详,路面拓宽为11.6—25米。南起迎凤街,北至中山西路。全长139米,宽11—25米,车行道面积为1042.7平方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有水仓小区居民住宅、宁波市老年活动中心、海曙大厦及宁波市财政局。
  白果巷 别名“白果树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宁波市地名志》载:“旧时,巷有大白果树,合抱三围,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皮叶煎汤,饮服之可治疮疾、溃疡,求之者众。巷因以得名。明清时称仓基衕,亦藕尾漕。”《鄞县通志》载:“白果树巷,旧名白果树下。”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称“白果巷”。旧城改造时,巷西北截弯取直,道路缩短。南起灵桥路,北至仓基街。全长170米,宽1.2—11.2米,车行道面积为1260.7平方米,混凝土路面。沿途两侧有翰香小学、中信银行大厦和居民住宅。
  后营巷 别名“后营校场”。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清初,在老城区内设有小校场、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大校场等训练士兵的校场。其地为后营校场,故名。《鄞县通志》载:“后营巷,旧名后营校场。”位于马眼漕的东南侧,巷呈十字形,东起小书院巷,西至三圣巷,南起大书院巷,北至马衙街。全长332米,宽1.3—6.5米,混凝土路面。巷西侧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
  紫薇巷 别名“石灰埠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巷西口昔通紫薇街(今镇明路平桥头段),故名。光绪《鄞县志》称“石灰埠巷”。《鄞县通志》载:“紫薇巷,旧名沙泥空地。”1992年建迎凤住宅小区时,巷截弯取直,由原西起镇明路,改造成南北走向,南起章耆巷,北至迎凤街,为迎凤小区内道路。全长180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迎凤(紫薇)居民小区,宁波市医师协会设于此。
  桂芳桥巷 别名“桂芳桥下”。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旧时,跨南水关里直河有桂芳桥,因桥得名。《鄞县通志》载:“桂芳桥巷,旧名桂芳桥下。”又据康熙《宁波府志》载:“桂芳桥,南门里,宋高闶兄弟五人皆登科第,故名。”1954年填河废桥,巷名仍存。旧城改造时,巷西南、西北截弯取直,道路拓宽缩短。东起镇明路,西接紫金街。全长208.5米,宽3—9.8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区。
  章耆巷 别名“章耆巷衕”“庄祈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光绪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明嘉靖初年,监察官章镒因弹劾威宁伯王越镇边时滥杀平民以冒功事,被诬陷罢官归里,寓居于此,寿至耄耋。人敬其正直清廉,故称其居巷为“章耆巷”。《鄞县通志》载:“章耆巷,旧名章耆巷衕。”光绪《鄞县志》称“章耆巷”,又称“庄祈巷”。巷南现存有雕花墙门和墙基,为明代工部侍郎李堂故宅。其宅之南首,旧有都先桥,因李堂曾任都御史而得名。巷在解放南路西侧,1981年又称“解放南路285弄”。2010年9月6日—12月24日,进行路面整治拓宽。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全长245.6米,宽3.3—8.8米,沥青路面。巷侧为迎凤小区居民住宅,出巷西口是月湖公园。
  谢家巷 别名“谢御史第”。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
  明御史谢三宾居此,故名。《鄞县通志》载:“谢家巷,旧名谢御史第。”位于月湖景区,南起三支街,北至月湖街。全长433米,宽2—3米,混凝土路面。巷西侧为月湖,东侧为居民住宅区。
  天德巷 别名“赵天德衕”。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巷以旧有赵天德染坊得名。《鄞县通志》载:“天德巷,旧名赵天德衕。后所营房。”光绪《鄞县志》称“后所营巷”。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街东岸。全长150米,宽4米,混凝土路面。巷西口临月湖,有小岛称芳草洲,为月湖十洲之一。
  冷静巷 别名“马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光绪《鄞县志》称“马巷”。相传为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沈一贯养马处,故名。民国时,因巷通冷静街,改为今名。南起冷静街,北到白水巷。全长115米,宽1.5—2米,石板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花果园巷 别名“哑子衕”“花果园庙跟”。因花果园庙而得名。《鄞县通志》载:“花果园巷,旧名哑子衕、花果园庙跟。”原为石板小巷,后改建。20世纪70年代末起,巷内形成农贸市场,至90年代中期迁至三支街。位于月岛东,南起月湖桥,北至柳汀街,中段东通镇明路。全长383米,宽2—4米,混凝土路面。
  树巷 别名“树行衕”。民国二十二年(1933)整理城河时改名为“树巷”,沿用至今。因其地旧有万顺木行得名。《鄞县通志》载:“树巷,旧名树行衕。”南起柳汀巷,北至欢喜巷。全长143米,宽2—3米,混凝土路面。
  九曲巷 别名“九曲巷衕”。民国十九年(1930)整理城河时改名为“九曲巷”,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以巷多弯曲,故名。《鄞县通志》载:“九曲巷,旧名九曲巷衕。”位于月湖东岸,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东岸。全长146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
  戒珠巷 别名“戒珠桥衕”。民国二十四年(1935)整理城河时改名为“戒珠巷”,沿用至今。以戒珠桥得名。《鄞县通志》载:“旧名戒珠桥衕,《光绪志》一作皆嘴桥巷,又作皆桥巷。”东北起镇明路,西南至月湖街。全长130米、宽2—3米,混凝土路面。巷侧有宁波市第二幼儿园。
  芝兰巷 因旧有芝兰桥得名。《鄞县通志》载:“芝兰巷,原名芝兰衕跟。”光绪《鄞县志》称“广福寺巷”。1981年划原游河巷通镇明路之西段入巷内,又称“解放南路185弄”。1992年拆除巷侧民居,拓宽改建。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全长330米,宽3.5米,混凝土路面。巷西头有农贸集市场。
  迎凤巷 因巷近迎凤街,为其派生地名。《鄞县通志》载:“迎凤巷,旧名章耆巷,沙泥空地。”东南起章耆巷,西至紫薇巷。全长132.7米,宽2.5—6.5米,车行道面积为246.6平方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欢喜巷 别名“欢喜庵衕”。民国十九年(1930)整理城河时改名为“游河巷”。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以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里人大廷尉徐时进同僧宏祥所建成大欢喜庵得名。《鄞县通志》载:“欢喜巷,旧名欢喜庵衕。”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街东岸。全长174米,宽2.5—3.5米,混凝土路面。其旁即为徐氏宗祠。县学街道办事处曾设于巷侧。
  林祠巷 别名“林家祠堂衕”。民国二十二年(1933)改名为“林祠巷”。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因地有林家祠堂得名。《鄞县通志》载:“林祠巷,旧名林家祠堂衕。”1980年,林祠拆除改建为市电子仪表局,巷在解放南路西侧。1981年又称“解放南路65弄”。东起解放南路,北至冷静街。全长163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白鹤巷 别名“白鹤庙衕”。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以旧有白鹤庙得名。《鄞县通志》载:“白鹤巷,旧名白鹤庙衕。”东起陶家巷,西至念书巷。全长93米,宽2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广济巷 别名“永安桥”。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因巷通广济街,故名。《鄞县通志》载:“广济巷,旧名永安桥。”民国十八年(1929)填广济桥后河,废永安桥,称“广济巷”。南起广济街,北至解放南路。全长140米,宽2.5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多居民住宅。
  蒋祠巷 别名“聚福庙衕”“蒋金紫巷”。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因旧有聚福庙,祀宋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园神,故名。《鄞县通志》载:“蒋祠巷,旧名聚福庙衕。又名蒋金紫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整理城河时,改称“蒋祠巷”。西北起白水巷,东至解放南路。全长151米,宽2—4米,混凝土路面。巷两侧为居民住宅。
  社坛巷 别名“社坛桥下”“社稷坛巷”。旧名“社坛衕”,民国时改称“南社坛巷”,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更名为“社坛巷”。因坛、庙、桥梁得名。《鄞县通志》载:“社坛巷,旧名社坛桥下。”南起三支街,北至月湖街。全长107米,宽2米,石板路面。
  白水巷 别名“白水青松”“蒋家塘衕”。《宁波市地名志》载:“据传,清康熙年间,宁波府为名医蒋德隐亲题‘白水青松’匾额,悬之寓所。巷因以得名。”《鄞县通志》载:“白水巷,旧名白水青松,蒋家塘衕。”光绪《鄞县志》称“蒋家带巷”。1981年又称“解放南路81弄”。2001年因冷静街地块拆迁而废止。2010年4月,月湖盛园建成。同年宁波海盛置业有限公司重建白水巷,为尊重月湖盛园历史文化街区原有街巷的肌理,申请复名。2010年4月12日,经市政府批准恢复使用白水巷名称。东北起解放南路,西南至镇明路。全长209米,宽4—5米,石材路面。巷两侧为月湖盛园商铺。
  郁家巷 别名“郁家衕”“司巷”。《宁波市地名志》载:“以巷内旧多郁姓,故名。”《鄞县通志》载:“郁家巷,旧名郁家衕。”光绪《鄞县志》载:“司巷,又名郁家巷”“郁家巷,又名司巷”,系指城东南隅今之丝户巷一带,非指西南隅之此巷。2008年拆建时,该地名被废。2010年4月由宁波海盛置业有限公司申报,经市政府批准复名。东起带河巷,西至镇明路仓桥头。全长104米,宽3—4米,混凝土块石路面。巷按原貌改建,巷两侧为盛氏花厅、杨坊故居、月湖盛园和仿古宅民居。
  盛园巷 2010年4月,由宁波海盛置业有限公司申报,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据市地名命名审批表资料称:“为凸显月湖盛园的历史人文底蕴,符合项目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故取名盛园巷。”2008年4月开工,2010年4月竣工。由宁波海盛置业有限公司承建,属于月湖盛园内的新建街巷。东北起仓桥街,西南至镇明路。全长260米,宽7—14米,石材路面。巷在月湖盛园内,两侧为商铺。
  消失的街巷
  20世纪80年代后,月湖辖区因景区扩建改造、道路拓宽、小区建设等原因,有16条街巷废止。
  谢家巷 位于月湖景区,南起三支街,北至月湖街。1998年扩建月湖公园时废止。
  西后街 西至长春路,东至惠政桥。1983—1985年拓宽中山西路,填河废街。2008年该区域建月湖盛园。
  花果园巷 位于月岛东,南起月湖桥,北至柳汀街。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
  月湖街 东起镇明路中段,西至月湖桥下。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
  树巷 南起柳汀巷,北至欢喜巷。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
  九曲巷 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东岸。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
  平桥街 东起镇明路,西至偃月街。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
  戒珠巷 东北起镇明路,西南至月湖街。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
  芝兰巷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2001年废止。
  迎凤巷 东南起章耆巷,西至紫薇巷。1986年改建迎凤街时废止。
  欢喜巷 东起镇明路,西至月湖街东岸。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
  林祠巷 东起解放南路,北至冷静街。2008年建月湖盛园时废止。
  白鹤巷 东起陶家巷,西至念书巷。20世纪90年代初建造云石小区时拆除废止。
  广济巷 南起广济街,北至解放南路。广济巷居民住宅拆迁后废止。
  蒋祠巷 西北起白水巷,东至解放南路。2008年建月湖盛园时废止。
  社坛巷 南起三支街,北至月湖街。1998年改建月湖景区时废止。
  第二章 河道池塘桥梁
  宁波古城中的月湖区域河道纵横。据《鄞县通志》记载,20世纪初,尚有大小河流20余条。河上架桥相通,据统计古桥有40余座。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尤其是50年代,因城区改造,河填而桥拆。到80年代,共拆除桥梁近40座。90年代末,月湖景区改造,新建宝奎桥、映月桥、花津曲桥、花溪桥、风雨桥5座,又将月湖桥、观基小桥、尚书桥等9座古桥整修一新,为月湖景区增色不少。
  第一节 河道池塘
  河道
  月湖区域现存河流2条。一是马眼漕河,1998年月湖景区改建时修浚,河长75米,水域面积2300平方米;一是长春路护城河西段、西南段。
  池塘
  菱池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水池呈菱形,故称“菱池”。菱池原为月湖支流,明万历年间刑部尚书赵参鲁在建宅第时,将大门前河道进行改造,砌筑成菱形水池。1980年后填平废止。菱池分内池和外池,内池位于三板桥巷。面积约200平方米。
  明池 该地名自1959年开始民间逐步形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为纪念范钦(号东明)而命名。1959年开始建设天一阁东园,修建假山、石径、池塘。1986年建成东园,池塘称为“明池”,一直沿用至今。东临凝晖堂,南至百狮亭,西接南园,北至天一池假山。面积约1300平方米。
  天一池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嘉靖年间,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嘉靖四十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1—1566)范钦建天一阁时开凿。后范钦曾孙范光文增构池、亭,在天一池边上堆叠“福禄寿”“九狮一象”假山。民国二十三年(1934)6—11月修竣假山、石径、池塘等,并在前池石上加凿“天一池”三字,一直沿用至今。东、南临东园,西连南园,北至宝书楼。面积约120平方米。
  第二节 桥梁
  古代桥梁:42座
  聚福桥 因聚福庙得名。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菱池街旁。始建年代不详,民国重修,1954年南水关里直河湮没,1957年桥废。
  周家桥 因旁有周氏聚居并修此桥,故名。该地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南大路与象鼻巷交接处,跨平桥经河,西通象鼻巷,东通纺丝巷。南宋《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清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咸丰三年(1853)又重修。1959年填河,桥废。
  普照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与蒋祠巷交接处,东西走向,西通蒋祠巷,东通三角地及南大路(今解放南路)。《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1953年填河,桥废。
  捧花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平桥经河,东、北、西南走向,南达浮木桥,北抵龙舌尖(三角地)、连接南大路(今解放南路)。《宝庆四明志》称“奉化桥”,始建年代不详。1959年填河,桥废。
  平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清光绪《鄞县志》载:“四明桥,唐太和三年,刺史李文儒建,毁于宋建炎年间兵火,宋乾道五年,守张津重建,嘉定十三年火,亭废,宝祐五年至开庆元年,庆元府判吴潜于桥西立水则,故改名平桥。”位于镇明路北端,跨平桥经河,南北走向。民国十八年(1929)改建木桥,1950年填河桥废。是桥为旧城较著名古桥之一,其地今仍习称“平桥头”。
  永安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平桥经河,其南向北折入市心桥,南通章耆巷。南宋宝庆《四明志》称“曾家汇”。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里人重修,1942年拆除。
  福寿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月湖西岸,跨马眼漕河,西通三圣巷,东通书院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福善庵住持修建,故名。1956年废止。
  衮绣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闻志》称以桥侧有宰相史弥远的衮绣坊而得名。跨月湖西岸支河之口,西通菱池,北通醋务桥,南通虹桥头。始建于北宋,因在水仙庙左侧,故又名“水仙桥”。历代有修葺,1954年填月湖西流至菱池的支河,1956年桥废。
  观基小桥 别名“竹洲古津”。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竹洲西,跨月湖西南,东通竹洲,西通共青路。民国十九年(1930),县立女子中学经济委员会募建此桥,始为水泥平桥,曰“竹洲古津”。1982年重修。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修建,又在2009年时修缮成现状。全长15.6米,宽4.7米,荷载标准为城市B级,石质、水泥混合平桥。桥面望柱头为4只石狮子,桥身两侧设水泥立柱嵌水泥花板为扶栏。此桥是宁波二中出入通道。
  广济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平桥经河,西通广济街提署前,东接南大路。民国二十二年(1933)填河废桥,拓宽道路,即今广济街。
  永利桥 别名“问字桥”。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明代嘉靖年间,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花屿岛的东北角,东西横跨月湖支河。因桥形同“问”字,故名“问字桥”。嘉靖三十二年(1553),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改花屿之上的古寺湖心寺为自己的书院“月湖精舍”,为进出方便特建造了此桥。1998年始,月湖景区扩建时,对桥梁进行了修建。全长4.5米,宽2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单孔石平桥。桥面并排铺有三块石板,两侧为实体栏板,北桥栏外侧镌“古问字桥”四字,南桥栏外侧镌“永利桥”,旁刻“民国乙丑”等字样,字体皆楷书阴刻。永利桥建造纪年确凿,构造牢固,保存较好。
  兵马司桥 别名“锦照桥”。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南水关里东河,南通鄞奉路,北通镇明路。《光绪志》谓此即月湖之锦照桥。《敬止录》宋图谓即清洞桥,俗呼“兵马司桥”,故名。宋天禧年间(1017—1021)、明隆庆三年(1569)、清咸丰二年(1852)、清光绪十五年(1889)数经重修。1958年填河,桥废。
  碧沚西桥 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南宋孝宗年间,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位于碧沚之西,故名。古有芳草洲东、西两桥,南宋孝宗年间,因史浩建碧沚亭于其中,又名碧沚东、西桥。1989年改建为水泥桥。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再次改建成景观曲桥。全长26.4米,宽2.7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板梁结构。桥面为平板水泥,近西堍湖岸耸4根木质立柱点缀桥面,护栏为花岗石立柱嵌雕花石板。
  迎凤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迎凤坊而得名。位于县署西250米,跨府东河,东通南大路、西通平桥头。始建年份不详,1940年拆除废止。
  虹桥 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宋朝,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连接雪汀、芙蓉洲,南北贯通偃月街,跨马衙河。历史上在其北边附近有感圣寺,故又名“感圣桥”。按宋遗《月湖丈尺图》:“其府左则衮绣桥,今之水仙桥也;右则感圣桥,今之虹桥也。其后直抵影泉坊,谓之史府新巷。”虹桥现尚存,原为石拱桥,1999年月湖景区改造时重新挖通疏浚月湖往西至马眼漕河道,复建石结构平桥。全长5.4米,宽17米,单孔平板水泥桥。桥南侧有月湖石浦饭店、超然阁。
  仓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宋于其地置南仓,故名。横跨南水关里直河。始建年份不详。《宝庆四明志》振名“坊南”。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鄞县通志》载:“县署南1.3里,位于仓桥头(现镇明路113号),东西走向,支流仓桥河。东北通聚福庙桥,北通灵应庙前。”1954年河填,1957年桥废。
  湖心西桥 别名“大厅桥”。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桥在湖心寺西得名。宋《宝庆四明志》载:“湖心石桥,大小二桥,府西南一里半,元丰七年(1084)建。”大桥即湖心东桥,小桥就是湖心西桥。清时桥西有参将大厅,俗名“大厅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改成水泥平桥,通小汽车。1999年月湖景区改造时,复建成石拱桥。位于月湖公园内,东起湖心寺,西接共青路。全长6米,宽4.1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石砌单孔拱桥。桥两旁置石栏。湖心西桥历史悠久,是月湖古迹“七桥”之一。
  陆殿桥 别名“憧憧东桥”“湖东桥”。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宋天禧年间(1017—1021),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月湖柳汀居士林旁,东西连接柳汀街,横跨月湖。北宋僧人蕴臻所建。始建于天禧五年(1021),初名“憧憧东桥”。后因桥处柳汀之东,其上有众乐亭,又称“湖东桥”“众乐桥”“官驿桥”等。明崇祯三年(1630),大理寺卿陆世科在柳汀东建关帝庙,因庙俗称“湖西陆殿”,故又改称为“陆殿桥”。老陆殿桥为双孔平板桥,桥长10米,宽7米,东孔跨度3米,西孔跨度2.3米。荷载标准为城市B级。两侧为石板扶栏,桥墩系条石叠砌。新建陆殿桥为水泥桥面,长15.28米,宽24米。两侧设置石栏,中建绿化隔离栏,为实腹式圆弧拱桥。
  尚书桥 别名“憧憧西桥”。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明代天顺八年(1464),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月湖柳汀居士林旁,东西连接柳汀街,横跨月湖。北宋天禧五年(1021)僧人蕴臻所建,初名“幢幢西桥”。因其旁有贺秘监祠,又地处月湖之西,故又称“贺秘监祠西桥”“湖西桥”。明天顺八年(1464),知府张瓒为大司寇(刑部尚书)陆瑜建石牌坊于桥之西岸,名“尚书坊”,桥遂名“尚书桥”。1965年重修。1994年,在老尚书桥南侧建新尚书桥。桥名一直沿用至今。老尚书桥为单孔平板桥,桥长26米,宽8米,单孔跨度3.3米,荷载标准为城市B级。两侧为石板扶栏桥墩系条石叠砌。新建尚书桥为水泥桥面,长30.96米,宽24米,两侧设置石栏,中建绿化隔离栏,为实腹式圆弧拱桥。
  月湖桥 别名“湖心东桥”。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宋元丰七年(1084),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1984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并正式命名。因月湖而得名。位于月湖景区内花果园庙南侧,东西走向。跨月湖,东西沟通月岛与花屿岛。始建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为简便木桥。元丰七年改为石拱桥,称“湖心东桥”。现存建筑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重修。1981年12月列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月湖景区改建时再次重修。长15.7米,宽4.85米,高3.8米,石砌单孔拱桥,桥孔净跨6.1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两边各24级台阶,桥面铺长方形青石条,桥两旁置7块石栏,2只抱鼓,8只桥柱,柱头雕有荷花,桥心有一块直径60厘米,刻有“玉堂富贵”的踏脚石。具有清代石桥建筑的特点,是宁波市仅存少数拱桥,月湖古迹之一。
  来仪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平桥经河,东通迎凤街,西通紫薇巷。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六年(1880)重修。1942年拆除废止。
  书锦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南水关里直河,东通镇明路,西通梅园巷。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1957年填河,桥废。
  三板桥 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南宋末,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月湖支河,北通三板桥巷,南通小仓。因为石质三孔桥,每孔盖石板一块,故名“三板桥”。《宁波府简要志》称“锦里桥”。乾隆《鄞县志》载:“三板桥,即锦里桥。明工部尚书杨康公字随居此。杨以兄弟尚书,故名锦里。”1956年桥废。
  碧沚小桥 别名“芳草东桥”。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清代,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碧沚而得名。位于月湖景区卢宅西侧,东通天德巷,西通碧沚。清代时建,历代均有重建。1999年扩建月湖景区时,进行了修缮。全长8米,宽2.4米,板梁结构,最大人群荷载3.5kN/m2。石砌平板外八字形,桥面由4块梅园长条石铺成,两旁设梅园石桥栏。
  都宪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平桥河,北通迎凤街,南通章耆巷。《敬止录》一名“都应桥”,《光绪志》作“章耆巷桥”。始建年份不详,1942年填河,桥废。
  桂芳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横跨南水关里直河。据康熙《宁波府志》载:“桂芳桥,南门里,宋高闶兄弟五人皆登科第,故名。”《鄞县通志》载:“成化志南门里,清同治十年五月,槐荫轩林重修。”1954年填河,桥废。
  天一阁后桥 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十八年(1929),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月湖西岸,跨月湖支河,北通菱池街。因位于天一阁后面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详,1957年填河,桥废。
  新桥 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十四年(1925),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解放南路与县学街的交汇处,跨平桥经河,东西走向,连接县学街。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十四年二月重修,1933年填河,桥废。
  郎衙桥 该桥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民国年间,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月湖西岸,跨马眼漕河,南通太阳殿跟,北通马衙街。始建年代不详,1957年拆除废止。
  光禄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平桥河,北通迎凤街及千岁坊。始建年代不详,1942年拆除。
  廉津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跨月湖支河,北通潭井头,南通中营巷。始建年代不详,1956年填河,桥废。
  青石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位于青石街附近,故名。跨月湖支河,东通偃月街小仓,西通青石街。始建年份不详,1956年填河,桥废。
  建碑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位于月湖东岸,跨月湖支河,北通柳汀街,南通古问字桥。始建年代不详,民国二十二年(1933)拆除。
  梅园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梅园庙而得名。位于原海曙区青少年宫旁,东西走向。原东边有梅园庙,桥西有义庄庙。始建年份不详,1957年填河,桥废。
  紫金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横跨大庙前河,东通仓桥头,西通灵应庙前。《鄞县通志》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二月,里人傅截庆捐资新建。”1967年填河,桥废。
  望湖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站于桥上可望见月湖概貌,故名。民国二十五年(1936)兴建。1986年填河,拆桥,与三支街合并成一条街巷马路。位于月湖西南端,现三支街西顶端,与长春路交接处。南北走向,单孔拱形石桥。
  缸桥 位于元潭井头与西大路(今青石巷与中山西路)交接口,跨西水关里河,南通潭井头,北接西大路,西通中宪巷。《鄞县通志·舆地志》记作“虹桥”:“通中宪俗呼虹音近降,字迹作‘缸’。”《宝庆四明志》载:“约乾道中。守张津重建。”可见此桥南宋乾道年间已经存在。后其地有一黄姓人家食有毒鲠鳗致死,被误作“谋杀亲夫”案轰动宁波府。鄞县知县李梦飞明察秋毫,审清冤情。是桥因鲠鳗起因,遂被俗称“鲠桥头”。之后,因桥堍两端多卖缸卖甏的店家,又被称为“缸桥头”,渐成今名。清嘉庆十三年(1808)由众姓出资重修。1958年湮西水关里河,桥废。
  迎恩桥 位于广德桥东千祥巷口,跨西水关里河,北接西大路(今中山西路),通饼店巷,南通千祥巷。《宝庆四明志》已有记载,作“仁安桥”。重修于清道光九年(1829),由众姓出资。1958年填塞西水关里河,桥废。
  洪桥 位于镇明路南,横跨南水关里东河,南通鄞奉路,北通镇明路,与锦熙桥相接。始建于宋,历代有修葺。1954年填塞南水关里东河,桥废。
  惠政桥 位于西大路与偃月街口(今中山西路191弄弄口),横跨西水关里河,北通西大路,南通惠政巷。因桥北为天宁寺,故又名“天宁寺桥”。始建于宋崇宁二年(1103),元、明、清三代多次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改建为水泥平桥。1958年湮西水关里河,桥废。
  醋务桥 位于迎凤桥与偃月街交叉口。《宝庆四明志》作“酒务桥”,因该地附近曾为宋代郡酒务、醋务(制酒、制醋作坊),故名。桥为东西走向,跨西水关里河,西通偃月街,东通迎凤桥(今迎凤街)。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十四年(1925)冬改建为水泥平桥。1958年填河,桥废。
  社坛桥 位于原菱池头与西大路(今菱池街与中山西路)交接口,横跨西水关里河,南通菱池头,北接西大路,东通双桥街。《宝庆四明志》记载:“府社坛桥。望京门里,淳祐六年秋,制帅集撰、颜公颐仲建。”清乾隆六年(1741),胡天衡、叶显记助资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谢景元、赖茂裕、唐春雨等捐资再修。1958年湮西水关里河,桥亦废。镌有“社坛桥”字样的一块废桥栏至今尚在附近。
  现代桥梁:10座
  久久天桥 2001年,由久久集团申报,经市政府审核批准予以命名。以捐资单位久久集团获得冠名权,故名。建于1995年。2007年6月28日—8月31日,对久久天桥进行封闭整修。因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需要,该桥已于2009年5月16日至31日被拆除。地处宁波市中心,解放南、北路和中山东、西路交叉口人行天桥。东北为阳光广场,西北为恒隆中心,西南为丝绸大厦,东南为太阳广场。天桥设置处属于市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平面呈X形,有4个角共8个出口通道。
  宝奎桥 该桥名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位于宝奎巷口,故名。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建。位于月湖菊花洲上,宝奎巷口,月湖东岸北端,南北走向。长5.3米,宽2.5—2.7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为单拱石桥,桥身两边各有9级台阶,两侧设花岗石立柱间隔,花岗石为雕花板材,桥板上镌刻“宝奎桥”三字。
  映月桥 该桥名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建于1998年。位于月亮湾西北面,连接新建小岛。全长10米,宽2.5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为单拱石桥。拱圈系镶边纵联砌置;桥身两边各有8级台阶,两头分南北上下;桥面望柱头为石狮、石鼓,桥身两侧设雕花石板为护栏。
  花津曲桥 该桥名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1998年在月湖开挖了湖中湖花溪,同年新建花津曲桥,桥东边湖滨为原欢喜庵遗址。长37.9米,宽1.7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桥面为单体立柱平板,定型方石桩柱嵌大理石花板,成五曲桥型。
  花溪桥 1998年始建,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因花溪而得名。跨月湖支流,东起竹林,西至神女雕像。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建。位于月湖公园内,含香亭旁。长16.6米,宽2.4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为单拱石桥,共17级台阶,两头分东西上下,两侧设花岗石立柱间隔,花岗石为雕花板材。
  风雨桥 该桥名民间约定俗成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所建。位于月湖公园竹屿内,全长28.7米,宽2.3—5.4米,最大人群荷载3.5kN/m2o为3孔石拱桥,拱圈系镶边纵联砌置,数十级石阶分东西上下,桥面望柱头为石狮、石鼓,两旁设石栏。
  一二八桥 位于西门口南(今长春路北端),跨西水关里河与西塘河相接之处。民国二十三年(1934)因拆城筑环城马路,遂将西水关改建成水泥桥,即一二八桥。桥资由时任鄆县县长陈宝麟、邑绅陈兰等募集。此桥系水路进西城的第一桥。1958年填河,桥废。
  新巷桥位于惠政巷口,民国二十一年(1932)新建,为水泥平桥,跨西水关里河,南通惠政巷,北接西大路(今中山西路)通孝闻街。1958年填塞西水关里河,桥废。
  采莲桥 位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与莲桥街交会处东侧,跨相接日湖与月湖的平桥经河,连接莲桥街,东达原塔儿桥路,西抵南大路。始建年代不详。民国二十二年(1933)填河,桥废。
  芝兰桥 位于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与芝兰巷交接处,《鄆县通志·舆地志》又作“握兰桥”,因为附近有握兰坊。横跨相接日湖与月湖的平桥经河,东西走向,东通芝兰巷,西达南大路。始建年代不详。民国二十二年(1933)填河,桥废。
  毁圮拆除旧桥
  1933—1986年,在8条河网上拆除桥梁38座。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