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月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湖街道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581
颗粒名称: 第二编 月湖
分类号: K295.5
页数: 43
页码: 067-109
摘要: 本编概括了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的月湖成因、月湖建筑、月湖的建设和改造、月湖文化等。
关键词: 月湖文化 月湖街道

内容

月湖是宁波最早自然形成的城中湖。初时常有水患,后经历代疏浚,蓄淡阻咸,渐成水利。又多次疏浚筑堤,栽花植柳,渐成簪缨之家、文人墨客、富商巨贾聚集之地,或大兴土木,或激扬文字,形成了独具浙东特色的月湖文化。
  第一章 月湖成因
  “四明城中有月湖,湖流逶迤绕城隅”(清沈延嗣《月湖行》),月湖形成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和人文原因。湖因城需,城因湖兴,经千余年岁月流逝,日湖湮,月湖独存。
  第一节 地理成因
  最初的月湖地块,只是一片低洼积水处,“仅如污泽”,或称“沼泽地”。来自四明山的两条河流分别经西水关—望京门和南水关—长春门流入城内,在低洼地积聚成湖。富雨湖水顺江入海,旱则易于干涸,而潮汐时海水则顺江倒灌入湖,对居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浚湖筑堤成了城市形成的先决条件。成湖的具体时间,史无确载。或说唐贞观十年(636),县令王君照开凿。宋舒亶《西湖引水记》记载:“鄞南县二里,有小湖,唐贞观中,令王君照修也。盖今里俗所谓细湖头者,乃其故处矣。”太和七年(833),县令王元导它山之水,引流入月湖以供饮用、灌溉。五代吴越王钱镠次子钱亿于乾祐二年(949)任明州郡守,驻明州10余年,对月湖作了较大规模的疏浚,“洲岛为之四出”,月湖面貌基本形成。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钱公辅知明州,仿杭州浚治西湖之法,挖淤泥屯土修堤(偃月堤),栽花植柳。元丰年间(1078—1085),“因其旧”,又大举浚湖,引蓄它山堰水从望京门入湖。元祐八年(1093),户部郎中刘淑守明州,适大旱,乃率众浚湖积土,沿岸遍植松柳,堆置扩建月湖十洲。绍圣年间(1094—1098),户部郎中刘珵继任,复布置楼阁亭榭,集四时花卉,十洲遂成胜景。南宋宝祐五年(1257),于湖南、北筑行春、保丰二碶,宣泄湖水。
  随着月湖的形成,阻咸蓄淡,泄洪排涝,筑堤建碶,湖周边渐成宜居之地。曲折小巷,幽深老宅,斑驳照壁,青砖灰瓦随处可见。老人悠然垂钓,妇女濯衣淘米,居民得饮用洗涤之便。
  第二节 历史和人文成因
  两宋时期,明州地益加辟,人益加稠,经济比唐、五代时更趋发达。由于宋的北境有强大的辽国,高丽国由山东半岛登陆至京城开封的贡道受严重威胁,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开始,明州成为北宋与高丽贸易的特定港口,月湖就成对外贸易中转站。高丽贡船自定海(今镇海)进三江口,由河道转至月湖,然后出西门,由余姚江经曹娥江至杭州,达开封。楼异向徽宗建言在宁波设来远局,建高丽使行馆,并造两艘巨舶、近百艘画舫,以供高丽使者每年来宋贸易之用。他的建议被采纳,并改任为明州知州。政和七年(1117),楼异在月湖菊花洲建高丽使馆。这是设在江南的唯一一所高丽使馆。
  胡骑南牧,中原板荡,靖康南渡,定鼎临安(今杭州),中华文化核心南移。当时明、越两州作为京都后院,成为朝廷经济、政治的重要支柱。明州之地由此家诗户书,人文蔚起。南宋史氏世家崛起,“满朝文武,半出史家”(史美露《南宋四明史氏》),对月湖的繁荣鼎盛起了重要作用。以史浩为代表的史氏家族寓居月湖,史浩建真隐观于月湖竹洲,建花果园庙于月岛,建府第于菊花洲;史弥远建府第于芙蓉洲,筑别墅于雪汀;史弥坚建府第于菊花洲宝奎庙右;史守之建别墅于芳草洲(碧沚)。“谁移洞天,跨湖之薮?曰唯史氏,十据其九”。(全祖望《湖语》)史浩关心儒学,割竹洲之宅延聘沈焕讲学,请杨简到家教授。“庆历五先生”“淳熙四君子”均讲学于竹洲,流风余泽,历久不衰。月湖成官员政要会聚之地、文人墨客会集场所,渐成浙东政治学术重地。
  元代在柳汀设南、北水马二站(明时称“四明驿”),月湖成为通日本勘合贸易重要的转运中心。到明代,范钦在月湖西边建藏书楼。此阁与宋代楼钥东楼,元代袁桷清客居,清代全祖望双韭山房,民国张寿镛约园、徐时栋烟雨楼共存。月湖成了文化交流的中心。
  随着经济发展,明州城内人口不断增加,甲第林立,不仅浚湖防旱更显重要,而且士民亦需休闲娱乐场所,于是于湖堤造桥建亭,堤边种树养花,柳汀一带首先成为春夏游乐之处。学童需要习读经书,文士需要宣扬学说,于是书楼、书院在月湖周边兴起。为满足居民宗教信仰和民间崇拜之需,寺院、道观和庙宇亦在月湖及其周边出现。
  清光绪五年(1879),知府宗源瀚在月湖竹洲创建辨志书院,设汉学、宋学、史学、词章、舆地、算学六斋,各设斋长。前四斋为传统文化,后二斋含西方文化,走出了文化近代化的第一步,创甬上新科学的先导。在八股之风盛行,士子深陷其中之时,宗源瀚力排应举时文,提倡实学,使士风为之一变。光绪二十四年(1898),维新运动高涨,湖西崇教寺原址出现储才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美翔、陈训正等把雪汀原月湖书院改为宁波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在竹洲原辨志精舍校址上创立宁波女子师范学堂(后改名为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逐步采纳英国模式的近代学校制度。新学兴起,月湖迅速出现新式学堂,传统书院制逐渐向近代教育制度迈进。
   第二章 月湖建筑
  月湖建筑可谓丰富多彩。历代浚湖筑堤,建造亭台楼阁,渐成月湖十洲,突显江南园林特色。官家广修宅第,庶民环湖而居,多数明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为防海潮侵入,阻咸蓄淡,水则碑亭“平”字碑工程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弥足珍贵。
  第一节 园林
  自北宋僧人蕴臻在月湖筑桥,知州钱公辅修偃月堤,建众乐亭,后修建月湖十洲胜景,十洲之中又有众多的园林建筑。20世纪末,对月湖景区东三洲和中四洲(除竹洲)进行大规模建设,立石镌刻,恢复十洲之名。月湖园林既具有实用功能,又美化了月湖风光。
  月湖十景
  雪汀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北宋元祐八年(1093),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宁波市志》称“雪汀”,含义查无可考。元祐八年,户部郎中刘淑守明州,适大旱,乃率众浚湖积土,沿岸遍植松柳。至绍圣年间(1094—1098),明州知州刘淑、刘珵相继修疏月湖,堆土成雪汀。清道光十一年(1831)建超然阁。20世纪,对月湖景区进行大规模建设,立石镌刻,恢复“雪汀”之名。雪汀位于月湖西岸偃月街南半部分,东濒月湖,南至柳汀街,西临长春路,北至虹桥。主要景点有超然阁、翁文灏故居和清真寺。汀上古树成荫,为市民纳凉佳处。清时设有月湖书院,1957年在书院址上建月湖饭店,现为月湖石浦饭店,位于超然阁对面。1998年月湖景区改建时,对沿湖绿地做了改造。
  芙蓉洲 含义查无可考。1998年月湖景区进行大规模改建,对沿湖绿地做了重新布局,恢复“芙蓉洲”之名。芙蓉洲位于月湖西岸偃月街北半部分,与雪汀毗邻,两洲以虹桥相连,桥上有芙蓉舫,现为游船码头。芙蓉洲现存大量明清建筑,主要有天一阁、水北阁、抱经厅、秦氏支祠、陈氏宗祠等,原航空游乐场改建为圆形露天剧场,也称“老月湖戏台”。
  芳草洲 位于月湖北端,为一小岛,有芳草东、西二桥连接。南宋孝宗年间,史浩建碧沚亭于其中,因又名“碧沚”。杨简应聘在此讲学,史浩的四个儿子在此受学,后人称“杨简碧沚讲学处”。史浩长孙史守之筑鸿禧馆以藏书,与吏部尚书楼钥所建竹屿东楼相呼应。碧沚之阳,史文卿筑山泽居。明代中期,洲上有丰氏宅(丰坊所有)。丰坊晚年将万卷楼遭火灾后的藏书连碧沚宅舍出售予范钦,范氏在其上建祠堂。民国时为私家茂盛花园,因出售白兰花得名“芳草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曾改建为儿童公园。月湖一期改建工程后,恢复“芳草洲”之名。芳草洲现有望湖阁、芳草居、碧沚亭,为1998年整治月湖时所建。
  菊花洲 以诗句“一场秋雨一场凉,芙蓉换作菊花香”得名。1998年月湖景区改建,将原在洲中的平桥街重新挖掘成平桥河。在月湖清淤时,就地堆土成“重阳山”,山上遍植桃树,并将洲中的天德巷、九曲巷、欢喜巷、树巷等小巷及周围房屋全部拆除改作绿地,扩展湖面,建成亭台楼阁,仅保留宝奎巷及其古建筑群,并立石镌刻,恢复“菊花洲”之名。菊花洲位于月湖北区东面,东邻镇明路,南至柳汀街,北靠迎凤街,为月湖景区十景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洲。其上古建筑繁多,为宁波现存较完整的古代民居街区。主要景点有银台第、高丽使馆、水则亭、宝奎巷古建筑群、蒋宅、卢宅等。
  柳汀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北宋元祐八年(1093),民间约定俗成并录入志书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据传原先是烟笼翠盖、绿柳成荫的湖中小岛,故名。20世纪末,对月湖景区进行大规模建设,立石镌刻,恢复“柳汀”之名。柳汀在芳草洲南侧,东至陆殿桥与菊花洲相通,西出尚书桥与烟屿相接。宋嘉祐年间(1056—1063),明州知州钱公辅筑众乐亭。南宋时,知州莫将又建逸老堂,即贺秘监祠。未几,魏王赵恺建成涵虚馆。后续建有四宜楼、水云亭、闽国公祠、瀛洲接武牌坊等。明崇祯三年(1630),为纪念关羽,陆世科建关帝庙。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始建玄坛殿,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佛教居士林所用,1998年改建。南面柳汀义学内原有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的魁星阁,1995年因柳汀街拓宽,移至马衙街口月湖边,改名为超然阁。现存有古迹贺秘监祠、关帝庙、佛教居士林、瀛洲接武牌坊等。
  月岛 位于月湖风景区南区,东面毗邻镇明路,西面中段建有长栏,隔湖与共青路相望,岛上有湖心东桥与花屿相通。月岛上原有七牧将军庙,是为纪念南宋初年康王赵构逃难至明州时,为救他而被金兵所杀的7个牧童。月湖景区改建后,月岛上植有大面积草坪。1999年金秋,32位宁波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一群少先队员一起,在月岛北端种下32棵银杏树。由月湖景区管理所申报,经宁波市科委批准命名为“院士林”。此后,院士们陆续利用回乡的机会,种植银杏树。截至2015年,月岛上共有106棵银杏树,代表着童第周、谈家桢、贝时璋、翁文波、陈中伟、路甬祥等106位宁波籍院士。“院士林”已成为月湖景区的新一景。2006年11月27日,月岛内建造了桂花园,共种植53个品种、645棵桂花树。此外还有宁波著名教育学家杨菊庭(曾任宁波二中校长)故居杨宅、花果园庙等景点。
  花屿 在柳汀南侧,又称“园中园”。西有湖心西桥接烟屿,东有湖心东桥连月岛,是湖中四洲中最大的岛屿。园内保留明清时期建筑,有南宋风格的亭廊,另有假山、黄石、溪流,形成江南园林的独特风格。南宋知州赵伯圭建沧州阁于湖心寺内,寺外有赓生堂。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兵部尚书张时彻改湖心寺为月湖精舍,内设宝纶堂,专藏皇帝宸翰。此外还有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道台袁仰周的府第袁宅等。
  竹屿 位于南区东南隅,在今三支街、紫金巷、梅园巷一带,因其植有大面积竹林得名。南宋吏部尚书楼钥生于此。竹屿上保留着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的吴氏支祠,它是首任宁波商务总会总理吴锡葭的家祠。
  松岛 在月湖南侧,为一小岛,曾为浙东学术重地。南宋丞相史浩建真隐观于此,改名“竹洲”,含义查无可考。宋光宗题“四明洞天”四字,沈焕、沈炳在此讲学。“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于此讲学30年,时人称“楼西湖”。明万历年间(1573—1620),全天叙建藏书楼,取名“淡平斋”。清全祖望居此,重建竹洲“三先生书院”。清光绪年间(1875—1908),知州宗湘文立辨志精舍。民国元年(1912),鄞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改女中)在此创办,现为宁波二中。西有竹洲古津桥,通共青路。
  烟屿 位于南区西南隅,在今共青路南段,柳汀街西、桂井巷一带。明代湖广参政陆懋龙居此,宅后老桂树枝蟠高洁,环围如井,人称“桂花井”,沿称至今。现存清徐时栋旧居烟屿楼。一期改建时,在烟屿南端建立月坛,竖立月岛雕塑,并在坛下南入口处设立4根6米高、直径1.2米的龙、凤雕塑柱,以日、月、龙、水纹组成龙柱,象征日月同辉、龙凤呈祥。
  三堤七桥
  月湖之上原有“三堤七桥”胜迹,现“三堤”已难觅踪迹,“七桥”或被改建,或被拆毁,唯湖心东桥保持原样,为月湖景区增添美景。
  偃月堤 连接醋务桥与平桥,成东西横堤,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知州钱公辅筑。今偃月街北段和迎凤街、镇明路北段均改筑马路。
  广生堤 位于花屿之南。堤东有湖心东桥(月湖桥)通月岛,西有湖心西桥(大厅桥)通烟屿。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鄞令虞大宁建。因屿有湖心寺,湖心寺为著名放生道场,堤在寺前,故名堤为“广生堤”。
  桃花堤 遗址在今月湖南隅,靠近长春路一带,“竹洲之阳,城下隙地,直至长春之门”,为明万历丙戌(1586)进士、卒赠礼部右侍郎全天叙所建。“筑石作堤,履道坦然。堤之内,雉堞参差,其荫足休息;堤之外,湖光清泚,画船箫鼓,出没花木间……堤上所植,无所不有,而夭桃为最。”游人呼之为“桃花堤”。
  “七桥”指湖心西桥、湖心东桥、憧憧西桥、憧憧东桥、虹桥、衮绣桥、四明桥。
  月湖景区园林 月湖景区共有草坪13公顷,其中,暖季型草坪9公顷,冷季型草坪4公顷,占绿地总面积的80%。月湖景区内原先种植的草坪是四季常青的高羊茅草坪,由于宁波夏季持续高温,这种冷季型草坪生长受到较大影响,逐渐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加上进入生长周期末端,景区内大片草坪出现叶片发黄、病虫害增加等不良状况,影响景区的绿化景观。因此,月湖景区管理所对草坪进行改造,通过多方研究和论证,采用暖季型马尼拉草坪。其优点是能耐超过40℃的高温,生命力强,但不足的是冬季容易枯黄。为此,新种植的草坪又套播黑麦草种子。此后,景区管理所先后对景区内80%的草坪进行改良,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除了改良草坪,景区管理所对景区内各类乔灌木也加强精细化养管。据统计,至2015年,景区内有乔灌木5000多株,100多个品种,绿篱色块及地被植物约2公顷。景区管理所建立严格的考核养护制度,制订详细的月养护计划和年度重点养护方案,施肥、灌水、除草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都责任到人。景区养护工人逐渐树立起以拔除野草为基准、预防病虫害为重点、浇水施肥促成长、修剪到位保均衡的精细化养管理念,保证了景区内的植物生长茂盛,绿化档次得到提升。
  天一阁园林(详见第十编天一阁)
  儿童公园
  位于月湖小岛碧沚,即芳草洲。1954年,市政府将芳草洲开辟改建为月湖公园,占地0.86公顷,筑茅亭、花坛等,置游船2艘。1956年改为儿童公园,增添简易儿童玩具,有电瓶车、电动小火车、秋千等十数种活动设施,后立有雷锋塑像。初时免票入园,后设门票,门票为0.05元/人,允许一名儿童可由2名成年人陪同入园,成年人不可单独进入。1975年、1981年两次修建游艺厅,置游乐设施。1981年10月1日,在湖之西北隅(原芙蓉洲濒湖处)开辟儿童航空飞机场,票价定为成人0.20元/3分钟,儿童0.15元/3分钟;1989年6月9日,经宁波市物价局批复,调整为每人每座0.50元/3分钟。
  1991年,为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增加社会收益,弥补儿童活动器具维修的费用,经宁波市物价局批复,对儿童公园的收费标准进行调整:门票由0.05元/人调整为0.10元/人,月票为0.60元/人;游船价格由每座0.25元/时,即小船(4人)每只1元/时,中船(6人)每只1.5元/时,大船(8人)每只2元/时,调整为每座0.50元/时,即小船(4人)每只2元/时,中船(6人)每只3元/时,大船(8人)每只4元/时。同时,明确单人电动汽车、电动火车、太空机及龙亭的收费价格为每人0.50元/3分钟,母子电动汽车收费价格为每人1.00元/3分钟。此次调价,于1992年1月3日起执行。
  1998年儿童公园迁至江东区。1999年原址整修时,将原部分活动设施迁至芳草洲上(即涴锦桥东北之儿童角)。
  第二节 宅第
  自宋以降,“并湖甲第,嵯峨五尺。碧瓦朱甍,更仆难数”(全祖望《湖语》)。官第豪宅、名寺古刹,与湖光水色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江南建筑特色。根据历代志书记载,月湖景区内曾有名人宅寓府第90余处,书院书楼20余处,寺庵祠庙60余处,坊表30余处,桥、堤、池、井100余处。历史上月湖几度遭劫,当年深宅大院、崇楼杰阁更因改朝换代,所存无几。从近年普查资料分析,幸存建筑均为明清至民国时期遗物,尤以清中后期为多。虽然大多已经毁损,但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全、文化内涵之丰富,在宁波仍首屈一指。
  月湖的实用功能居观赏功能之前,为月湖周边建宅居住提供了生活之便。月湖整治前,沿湖四周砌有大量河埠头,供居民浆洗。湖滨住宅多将河埠建在临湖门外,直接伸入月湖之中。原花屿上也设有大量河埠,花屿居民一出门就能到月湖浆洗。可以说月湖为半城居民提供了浆洗之便,这一功能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宽阔的水面,千年的经营造就了月湖一带优美的环境,使月湖周边成为建宅宜居之地。宋代以来,官宦富商纷纷在周围建宅筑舍。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傍湖的名人多达近百位。这些人家财力充足,建筑选材精良,有不少保留至今,因此月湖周边古宅就成为宁波同时期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明代住宅有范宅、大方岳第等,体现了明代建筑简约的风格。如大方岳第梁柱用材硕大,整幢建筑古朴无华。
  清代建筑以林宅为代表。林宅中的砖雕及其他建筑装饰体现了美化功能与实用功能的巧妙结合,其珍贵的雕刻艺术品对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建筑装饰艺术具有重要价值。清代建筑银台第,两楼间有过弄连接,过弄用砖墙封闭,目的是不让男女混住,反映出程朱理学对宅第主人的深刻影响。
  民国时期民居距今年代较近,大多保存完好。这一时期建筑大都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融入西方建筑风格。“五口通商”后,来宁波居住的西方人大多聚集江北岸一带,江北岸的民居较多地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而月湖周边建筑如蒋宅,继承传统风格较多,融入西洋风格较少,有别于宁波江北岸一带的民国建筑。现存民国时期民居,建造时一般都预定供多户居民居住。而蒋宅系蒋介石之兄蒋介卿居所,为一家一户居住设计,格局独特。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月湖周围建有活动场所,其中位于月湖西岸后营巷的清真寺是宁波现存唯一的伊斯兰教建筑。月湖近旁的佛教建筑形制相对较小,难与旧日湖周边的观宗寺、延庆寺等相比。花果园庙在月岛上,月湖河港相对较窄,建筑匠人充分利用月湖空间,将庙与戏台隔河而设。这在宁波并不多见。
  月湖及其周边著名宅第建筑有:
  秦宅 宅主姓秦,生平不详。明代建筑。位于桂井巷6号整宅由大门、正楼及两边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10平方米。大门朝北,为梅园石门框,雀替雕花,幽雅古朴。正楼面阔九间,通面宽26.1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5米,前后有廊回环。梁架、柱础朴拙简雅。
  蒋宅 位于月湖东岸原九曲苍16—18号,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系蒋介石异母兄长蒋介卿住宅。蒋介卿,名周康,字端生,号萧绪、郡庠生,曾任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场地方审判厅推事、浙江海关监督等职。宅西监月湖,坐北朝南,由大门、正楼、后楼及厢房等组成前后两幢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大门门楣有短柱、垂花柱、圈拱、菊花图案等西式砖砌装饰。正屋硬山楼房,面阔三间二弄,进深两柱,有前廊及制作精美典雅的铁花栏杆,东西两侧为厢房。后幢房子外观与前幢相似,但高度、用材都低于和少于前幢,做工略为简单。整幢建筑的山墙为民国时期居中较为常见的水泥抚面有肩观音兜式,墙体系清水墙,东西有边门,是一幢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民居。1998年月湖改建时重修。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
  林宅 原为清同治年间举人林钟嵩、林钟华兄弟住宅。由其祖父林廷鳌于嘉庆中后期开始兴建,历经两代。因其祖父别字“澹吾”,故又名“澹吾庐”。位于紫金街30号。建筑坐北朝南,有前、中、后三进,东西两侧楼屋连接,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头门、照壁、二门、照壁、轿厅、前楼、中楼、后楼等组成,左右配以厢房。门楼、拱额、檐头、照壁、影壁、屋脊等处均饰以砖雕木刻,现尚存砖雕170余幅,石雕、木刻50余幅。砖雕大都为浮雕、透雕,内容多为人物故事和四季花卉风景,其中尤显精致的有“八骏图”“耕织图”“八仙过海”“唐伯虎点秋香”“太师少师图”等。宅西南隅辟有一名“兰亭”小园,藏有明董其昌书的《兰亭集序》及陈继儒题跋。
  偃月街徐宅 因以徐时栋的后裔所居,故名。清代建筑。位于偃月街77号。主体层数一层,占地面积616平方米,建筑面积442平方米,由前、后两进楼房及偏屋组成。楼房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有前廊,廊月梁素面。柱上端有斗拱。屋面为小青瓦硬山顶,梁架为穿斗式。大门朝东,临偃月街,地面满铺青石板。
  佘宅 该宅原主人姓佘,故名。晚清建筑。位于马衙街54号。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四合院、后三合院组成。所存建筑由前、中、后、左四个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136平方米,建筑面积770平方米。前院落由门厅、书房及偏房组成。门厅为单檐硬山顶结构,现存两间,两柱五檩,大门开在西边一间;书房为单檐硬山顶结构,现存两间,三柱五檩;偏房位于左侧,为单檐硬山顶结构,四开间,三柱三檩。偏房与书房之间设仪门,条石门框。中院落在仪门之后,由一主楼、两明轩组成。主楼为单檐硬山顶结构,五开间,五柱八檩,一明两次间为通厅,次间仅阔2.8米;两明轩为三檩倒座,两开间。主楼后有一天井,其左有一墙门,通左院落;其后中轴线上有一牌楼式磨砖墙门,即三门,通后院落。三门朝南,其石雀替上有梅花鹿、花草人物等砖雕饰物。后院落由一主楼和前后左右厢房组成。主楼为重檐硬山顶建筑,三间两弄,六柱八檩,右楼梯弄下有一水井,前檐廊左边有一边门通左院落,右边有一边门通今一小巷;前、左、右厢房为三开间,三柱四檩倒座,后厢房为两柱三檩倒座。左院落由两座坐北朝南的前、后进及左侧的一排附属房组成。前进为单檐硬山顶建筑,四柱七檩四间当中一弄为后进通道;后进为单檐硬山顶建筑,五开间,六柱六檩,前、后进中间左端有一附属屋,两开间,两柱三檩,西侧附属房,坐西朝东,五开间,三柱五檩。
  解放南路张宅 以住宅主人姓氏得名。清代建筑。2008年月湖盛园改建时该地块依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下来,仍称作张宅。2005年4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解放南路81弄25号。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墙门、主楼、前后天井组成,占地面积329平方米。该宅建筑规范,用材硕大,做工考究。
  师古堂 该堂为周姓祠堂,“师古”为其堂名。位于桂井街。主体层数二层,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有两进坐西朝东的单檐硬山顶建筑和一座坐北朝南重檐硬山顶建筑。朝南一幢面宽七开间,进深五间,外檐斗拱,雕花单步梁。大门朝北,门楣上有砖雕图案。
  李宅 该宅原主人为清初文学家李邺嗣后裔。1998年从纱帽巷整体迁建于今址。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共青路桂井街口,驻共青路77号。主体层数二层,坐西朝东,由大门、主楼及两厢房组成一个三合院,占地面积为456平方米。大门为梅园石门框,外额刻有“李宅新天地”字样。主楼为三间两弄两厢重檐硬山顶建筑,五柱八檩,廊柱采用洋松,雕花雀替、鼓形柱础。
  袁宅 清道光年间(1821—1850),袁燮后裔建。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修饰一新。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月湖景区花屿,是月湖四岛中典型的传统民居。主体层数一层,占地面积2588.9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此宅原主人袁仰周官至道台,其“静远仙馆”所藏书画数百种。袁宅现为陶瓷展览馆。
  陈鱼门故居 甬人陈鱼门的故居,亦称陈政钥故居。晚清民国时期建筑。2005年4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月湖盛园改建工程启动,陈鱼门故居被列为古民宅,依修旧如旧原则作整体翻造保护。位于蒋祠巷3号。故居共三进:第一进为小洋楼,第二进为民国早期较典型的近代建筑,第三进为清晚期三合院。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楼房,廊下月梁前端呈象鼻状,雀替有石榴等雕刻。两厢房为二开间重檐硬山顶楼房,保存较完整。陈政钥,字鱼门,清咸丰前后宁波闻人。据记载,同治三年(1864),陈鱼门将纸牌改骨牌,即现今的麻将。
  杨宅 此宅原为民国时期甬上文化界名流、宁波二中校长杨菊庭住宅,故名。清代建筑。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修饰一新。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月岛内,与花果园庙相邻。主体层数一层,占地面积987平方米。建筑坐南朝北,由门厅、主楼、倒座、厢房及后楼组成一个四合院。
  杨坊故居 近代“宁波第一买办”杨坊的住宅,故名。清代建筑。2003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点。筑有台门、轿厅、仪门、正房、两厢房等。2008年郁家巷历史文化地块全面整治时修饰一新,现为月湖盛园的古民宅之一。主体层数二层,占地面积1590平方米。原为秦氏所居,后售与甬籍旅沪商人杨坊。杨坊是中国近代上海最早出现的买办之一,也是宁波籍人士任买办第一人,为沪浙闻人。
  屠氏别业 原为屠氏族人屠筱筼宅第,故名。清代建筑。据查,此宅为晚清宁波屠继烈侧室所居。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10年月湖西岸大规模改造时修缮。位于拗花巷16号。建筑坐西朝东,总体保存较完好,主要由大门、仪门、正楼、后楼、左右两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大门为衣锦架式,有砖雕。仪门为牌楼式,门面刻有凤凰牡丹图案,三面围廊,廊面雕有蝴蝶、卷草、倒吊花篮图案,棚顶呈二重半卷,梁架上刻凤凰牡丹图案。后楼小巧精致,梁顶刻有人物故事图案,正厅堂中有凤凰牡丹图案石雕铺地。屠筱筼曾书天一阁对联“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名闻甬上。
  三圣殿 为祭祀炎帝、关帝等神明之所,故名。始建年份不详,据史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重建。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三圣巷2号,与天一阁毗邻。建筑坐北朝南,由门厅、正殿及东侧偏房组成,占地面积399.6平方米。正殿为单檐硬山顶保存基本完好。门厅外墙尚有部分彩绘和雕刻,是清代祠堂建筑中比较精美的。该建筑对联系海外“宁波帮”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访庐 戴传曾故居。清末民初建筑。历代均有修缮之举。2003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天一巷16、17号。建筑坐北朝南,由一三合院(清代)和西边小洋楼(民国)组成,占地面积279.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平方米。大门朝南,为木质门框,上有牛腿承檐枋,门楣上有草书“访庐”两字,系清光绪年间举人、载传曾祖父戴季石所书。戴传曾(1921—1990),我国现代著名的核科学家,在核研究方面贡献颇多。
  小巷周宅 因位处小巷,宅原主人姓周,故名。建于清中期,年代久远,居民增加,导致局部建筑改动。据口碑调查,该建筑原主人姓陈,后卖给周家。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小巷4号,与天一阁毗邻。主体层数二层,坐北朝南,中轴线由正厅、中楼、后楼左右厢房及左右偏房组成,占地面积2362平方米。正厅为五间二弄,单檐硬山顶,六柱六檩;中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左右厢房二开间,三柱三檩;后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六柱六檩;左右厢房为二开间,三柱三檩。中楼前廊柱上施十字斗拱,挑尖梁上饰牡丹,后楼梁饰朴素。
  张氏祠堂 因张姓家族的祠堂而得名。明代建筑。20世纪50年代,宁波毛纺厂改建张家祠堂为生产厂房,只剩祠堂正厅未动。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09年,月湖西区一期项目改造时将此建筑保留修缮。位于月湖西北岸青石街。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及正厅组成,占地面积758平方米,建筑面积239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抬梁式结构;台门朝南,上有彩绘,台门两侧各有房屋一间。正厅为单檐硬山顶高平屋,三开间,抬梁式结构,梁架用材硕大。
  大书院巷周宅 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明代,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大书院巷9号。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92平方米。现存三开间偏房,梁架为穿斗式,单步梁、双步梁采用扁作月梁造,地面青石板错缝横铺,屋顶为小青瓦硬山顶,清水墙。现存建筑无雕饰,素面,简洁大方,显示出明代建筑的特色。现为民居。
  登科第 因徐时栋兄弟皆登科,故名。清代建筑。此宅原为清代徐氏家业。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桂井街8号。主体层数二层,坐西朝东,由倒座、主楼及两厢组成一个四合院,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梁架采用月梁作,前廊柱上旋十字斗拱,梁端饰云纹。
  江氏宗祠 因该宅为江氏家族祠堂,故名。清代建筑。亦称江家祠堂。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偃月街69号。坐西朝东,现存台门(已改动)、大厅,占地面积2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77平方米。台门为三开间,山墙为观音兜。大厅面阔三开间,明间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共五架梁,其中三架梁为月亮状,上有倒挂花篮和随梁枋。前廊月梁呈象鼻形,雀替为卷草纹,厅为观音兜山墙,台门与大厅间有天井。台门前有银杏树2棵,为江家先人所栽。
  盛氏花厅 清学政盛炳炜所建花厅,故名。清代建筑,原为清道光初林澹吾后花园,清光绪年间(1875—1908)学政盛炳炜买入后建花厅,称今名,又称“近忻楼”,别称“船舫”。2008年郁家巷历史文化地块全面整改,此宅属保留建筑,并以修旧如旧原则修葺一新。1981年12月被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郁家巷中段,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通面20米,进深8米。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盛炳炜(1856—1931),字省传,养园,镇海城区人。曾与宁波知府程稻村于1897年创办储才学堂(后更名为宁波中学堂,即宁波中学前身)。
  朱宅 宅主姓朱,故名。民国时期建筑。位于三支街48、54、62号。由并列3幢有独立院落的主体建筑组成,均坐北朝南,以青砖外墙包围,平面布局颇为独特,为民国建筑中所罕见。占地面积7650平方米。三道具有古典欧式风格的三角形等列图案,装饰富丽堂皇。室内大都雕有曼妙的花朵,幽美若画。通向院落的拱券状圆门上缀有砖质匾额,古意盎然。全宅原貌保存较好。
  中营巷张宅 因张梅成故居而得名。民国时期建筑。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中营巷7号。主体层数二层,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房、后楼及偏房组成,占地面积837平方米。大门朝南,为梅园石门框。正房为重檐硬山顶高平屋,三开间,进深6米,玻璃格扇窗。后楼为三开间二层楼房,单檐硬山顶,七柱九檩,楼上前后走廊用木板封住。正房及后楼均为青水山墙上饰带肩观音兜,券形窗户,用水泥石子材质,上端饰花卉浮雕,地面采用磨石子敷设。东山墙与围墙之间形成一狭长过道,上有水泥栏杆,并有台阶可通往楼顶。正房与后楼的西面有单檐平房,平面呈工字形,西侧有一水井。原宅主张梅成,民国时期曾任宁波通利源榨油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梅生故居 该宅是曾开纺织厂的董梅生住宅,故名。民国时期建筑。2008年月湖盛园开建,该宅修旧如旧被保留下来,仍称作董宅。2005年4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郁家巷19、20、22号。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后两进及一厢房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70平方米。
  林氏故居 以原宅主姓氏得名,亦称郁家巷林宅。据口碑调查,该宅为原林姓云南布政使所有,在民国期间林氏后人将前进改为小洋楼。2008年月湖盛园改建时该宅依修旧如旧原则被保留下来,仍称作林宅。2005年4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郁家巷8号。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830平方米。
  天一巷尤宅 因该宅原主人姓尤,故名。曾名尤燕翼堂。民国时期建筑。2003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天一巷12号。主体层数二层,占地面积652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按中轴线呈左右对称分布,正门部分雕饰豪华精巧。一组较为高大的砖砌封火墙与山墙相连,内外局部施有彩绘,山墙两面开设多檐窗户。正屋为重檐硬山顶,面宽五间二弄,进深四间,檐廊两边为卷棚顶,形式新奇,建筑构件精巧华丽。该宅至今保留完好,是江南民居的杰作。
  金宅 为民国时期工商业者金廷荪的住宅,故名。民国时期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作为市委招待所,现为市老干部活动中心。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镇明巷21号,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坐东朝西。该宅原以台门、甬道为主轴线,东、西两边均建有院子和楼房。现东边院、楼已拆除,西边存有一幢卷棚顶前廊三开间楼房、一幢四合院和一幢三开间小楼,3幢建筑之间连有月洞门,上书额匾“怡沁园”。金廷荪系民国时期工商业者,先后开设三鑫公司、大通公司、黄金大戏院,产业涉及医院、纺织、金融、五金等。1934年当选为浙东商业银行首任董事长。
  李氏宗祠 纪念清代著名学者李杲堂的场所,故名。民国时期建筑。此宅原主人姓苏,原称苏仁寿房。后售于李杲堂后裔,改建为宗祠。2008年月湖盛园改建时,该祠依修旧如旧原则得到原地保护,现为月湖盛园内古民宅之一。2004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10年12月被公布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石街27号。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平面呈三合院,后带一排偏房,主楼为三开间二层楼房。现建筑保存基本完整,用材硕大,楼层高敞宽阔。李杲堂,本名文胤,字邺嗣,鄞县人,曾受学于黄宗羲,诗文卓然成家,著有《杲堂文钞》等,今有《杲堂诗文集》行世。
  吴氏支祠 因是宁波首任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吴锡葭的家祠,故名。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修饰一新。1999年9月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三支街40、41号。主体层数二层,占地面积880平方米。支祠有前、后二进,原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已毁)、穿堂、戏台(已毁)及大殿。山墙仿观音兜式,屋顶为硬山式,五开间方立柱,其檐廊外有卷棚,二层楼板外端用车木栏杆围护,楼板顶端有卷草纹雕饰。大殿面阔同穿堂,采用传统殿宇式木结构,穿斗式和抬梁式并用,用材硕大,月梁上雕饰文史典故、传统图案,甚为华丽。在东南方基石处有一界石,上书“吴氏支祠”。今为市棋类协会(宁波棋院)、宁波市武术协会、太极馆用房。
  徐宅 以最早的主人徐永炎姓氏命名。位于中山西路155号,在天宁寺塔的对面。此宅建成于1940年,是宁波近代名建筑之一。徐永炎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房地产商,老家在鄞州章水镇细岭村,人称“快发财”。1941年宁波沦陷,徐宅被日寇征用,成了日寇控制整个浙东的情报中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徐宅,设立“国民党军委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宅院成为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办公用房。改革开放后,宁波市政府将其归还给徐永炎先生的后人。徐家后人将此房继续给政府使用,不收任何租借费用。2001年,经协商,徐家后人将房子转让给老乡、台湾商人徐永大。徐永大接手后将此宅正名为“徐宅”。2008年徐宅被挂牌出让。宅院为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加阁楼。
  青石街洪宅 因位于青石街,原宅主人为民国时期太丰面粉厂老板洪宸笙,故名。民国时期建筑。2003年8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09年月湖西区改造时进行大规模修缮。位于青石街55、60、62号。主体层数二层,占地面积389.5平方米,建筑面积31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坐西朝东的三合院和坐北朝南的正楼组成。大门朝东,内为一小三合院,主楼为重檐楼房,面宽三开间,厢房均面宽单开间,二层栏板饰车木栏杆。正楼为硬山顶重檐楼房,东侧有过街弄,西侧为一厢房。宅院西侧另有偏屋,二层楼房,面宽三开间。
  卢宅 辛亥革命时期对光复宁波有重大贡献的卢洪昶、卢成章父子的住宅,故名。亦称卢洪昶故居。民国时期建筑。1998年月湖整修时该宅修缮一新。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该宅位于月湖东岸菊花洲内,与芳草洲一水之隔。主体层数二层,占地面积315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前后两楼、左右厢房、后偏屋组成三合院落。大门门框为梅园石,靠西偏离中轴线。前进主楼为单檐双层硬山顶结构,三开间,四柱七檩,前廊两端各开一偏门。左右厢房为单檐双层硬山顶结构,一开间,两柱三檩。后进主楼为单檐硬山顶结构,三间不规则房间,四柱七檩。后偏屋为单檐硬山顶结构,三开间,两柱三檩,其前有一天井,两端各开一门。硬山墙为有户式观音兜,具有民国建筑特点。卢洪昶,字鸿沧,曾使宁绍两地堕民脱离受人歧视的丐民、堕民之籍,为舆论所赞。其子卢成章,字志学,留学英国,清宣统三年(1911)回国参加辛亥革命,领导发动育德初等农工学校学生,光复宁波。
  王宅 此宅原为民国时期工商业者王文翰住宅,故名。亦称王文翰宅。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05年11月对部分建筑进行整修。位于中山西路165号,近临宁波市委老干部局。占地面积约1250平方米,系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由5幢二至三层仿西式建筑风格的主楼、偏房组成,每幢建筑前为天井,后有花园,院落环境幽雅。外墙面均有较规则的几何图案装饰,内部装饰石膏顶。建筑总体保存较完整,为我市现存规模较大的近代优秀建筑群。王文翰,民国时期曾任宁波总商会会长,1936年任浙东商业银行董事长。1949年后,该宅为宁波地委办公用房之一,历年均有修缮,2005年宁波城市投资公司购入此宅。
  徐氏故居 该宅为甬上藏书家徐时栋后裔之宅,故名。民国时期建筑。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09年月湖西区改造时进行大规模修缮。主体层数二层,主楼坐西朝东,七柱八檩,南北两端各有一倒座,与前墙构成一天井。天井中间挖水泥护栏荷花池一口。倒座东侧为8号墙门,墙内有一三间两层楼,有过道通东南处一明代二层楼房及两排高平屋。明代二层楼房即为原藏书楼,现居有徐氏后人。7号、8号隔东墙即为烟屿楼。
  赵宅 该宅原主人姓赵。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时命名。位于中营巷8号、青石街1号、22号。坐北朝南,主体层数二层,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有台门、仪门、大厅、后楼、东西厢房。台门为三开间,仪门为牌楼式,有砖雕,月梁刻松鼠吃葡萄、龙凤头、荷花、莲蓬、蝙蝠图案以及人物画木雕等,颇具艺术特色。
  翁文灏故居 为甬籍名人翁文灏旧居,故名。民国时期建筑。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2005年5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月湖西区改造时恢复修缮。位于大书院巷11号,与天一阁毗邻。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整体呈传统三合院布局,为砖混结构,具罗马式建筑风格。旁有一些偏房及平台,其中的小洋楼为翁文灏的生活之地。宅东原有花园。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号君达,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1948年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1949年辞职,1951年后任民革中央委员会常委。
  银台第 别名“臬台第”。该地名的由来,可以上溯至清道光年间,民间约定俗成使用至今,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据《四明六志》记载:“该宅主人童槐,嘉庆六年进士,任江西、山东按察使等职,后改任通政司副使。其子童华,任礼部右侍郎。”按察使别称臬台,通政司别称银台,故童宅有“臬台第”“银台第”之称。此宅第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童槐(1773—1857),字童华,以礼部右侍郎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帝之师,故童宅又被称为“帝师故居”。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在原址重建后,辟为银台第官宅博物馆。1999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迎凤街133号,东、南濒月湖,西至偃月街,北临迎凤街。主体层数二层,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28.6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前进主楼、后进主楼与东侧另一院落等组成。左右厢房及三开间台门为单檐硬山顶建筑,中间开门,五柱七檩。前主楼为重檐硬山顶建筑,五间两弄,七柱九檩。前天井左右各三间厢房,为重檐硬山顶建筑,四柱六檩。经过后天井为后主楼,后主楼为重檐硬山顶建筑,五间两弄,六柱八檩。前主楼过道东侧为另一院落天井,其三开间主楼坐南朝北,也为重檐硬山顶建筑,明间为抬梁式,二柱五檩,两次间各六柱七檩,西次间设楼梯上下。此建筑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城区内清中晚期官宦住宅的典范。
  烟屿楼 初名“恋湖书楼”。因该楼地处月湖十洲之一的烟屿,清徐时栋建成此楼后易名。清代建筑。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修缮。1999年9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月湖西岸共青路79号。东临共青路,西、南连接住宅区,北至桂井巷。占地面积975平方米,主体层数二层。建筑坐西朝东,由大门和前后两进楼房及东西两厢组成。前进为五间两弄重檐硬山顶楼房,八柱九檩,二楼为徐时栋的藏书处,即烟屿楼。后进也为五间两弄重檐硬山顶楼房,七柱九檩,南北两侧,均有一处附属房,系仆役起居处。徐时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后输饷授内阁中书。“刻四明宋元六志,考异订讹,允称善本”,也称“烟屿楼本”,一生所撰著作30余种,为光绪(同治)《鄞县志》主编成员之一。
  花果园庙 据史志记载,此庙始建于南宋。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建,现存建筑重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1999年月湖景区改造时维修,恢复旧貌。同年9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点。位于月湖景区月岛上“月园”内,占地面积380平方米。主体层数一层,结构由过街廊、门厅、前殿、正殿组成,主体建筑坐东朝西,面向月湖。台门槛板上书对联“地接贺秘祠,祉邻忠定宅”。正殿为四柱三开间,进深三柱,正脊两侧施吻兽,硬山造。据传宋建炎(1127—1130)时,杜恺将军护送宋高宗御驾到明州后,因病住在该庙内,当时庙内有两头安南(今越南)异兽,伴将军同生死。明代中叶,城内发生一场大瘟疫,杜将军抱着异兽显灵,遏制了瘟疫,民众为感谢他的恩德,为他立祠,并雕刻那两头人目羊头的异兽放置于门口。另一说此处原为南宋宰相史浩宅第中的庙园,其庙神即为管理庙园的土地神,是月湖边上少数的与南宋史氏有关的建筑之一。
  高丽使馆遗址(宝奎庙) 高丽国使行馆,故名。据《四明宝庆志》载:“创高丽使门馆,今之宝奎精舍即其地也。”宋《高丽史》载:“宋熙宁七年,高丽使者舍良鉴来言:因北方受阻于契丹,要求改道从明州入境。自该时起明州就接纳高丽使者。”北宋明州人楼异在任随州知州时向皇帝建言:在宁波设来远局,建高丽使馆,以供高丽使者来宋贸易之用。在建议获宋徽宗采纳后,他便改任明州知州操办此事。政和七年(1117)报经宋朝廷许可,在明州正式创高丽使馆;南宋初,朝廷鉴于高丽与金关系密切,两国关系日趋冷漠,至隆兴二年(1164)使命遂绝。1984年10月26日被公布为海曙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镇明路、宝奎巷口。高丽使馆旧址设在宝奎庙。宝奎庙建于晚清,原为南宋宝奎精舍遗址,而宝奎精舍建在高丽使馆原址。遗址范围东到宝奎巷故里的西南墙角南北走向的延长线,南到大樟树东西走向的延长线,西到月湖东岸的人行道,北达少儿音像馆。经1999年考古挖掘表明,总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和天井(部分)约500平方米。曾出土过宋代建筑遗址、墙角、瓦筒及大量的越窑青瓷和韩瓶。明州高丽使馆遗址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存,对研究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及对外开放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秦氏支祠 为祭祀祖先,秦君安出资,由其儿子宁波钱业巨子秦际瀚修造祠堂,故名。于2010年第二次全国地名试点普查期间予以收录命名。建于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民国三十年(1941)宁波沦陷,被用作日本驻军营房。国民党军队撤离大陆前,又作关押壮丁集中营。1951年作针织厂用房。1958年改作药材仓库。1981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9月医药公司将秦氏支祠移交市文化局文物处。同年8月成立维修小组,历时3年,1992年冬竣工。1994年划归市博物馆,同年11月与天一阁合并。位于月湖西岸,东侧为花轿厅,南临马衙街,西为状元厅,北至天一阁东园,占地面积1733平方米,建筑面积2165平方米。整体建筑前后有三进,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墙、前厅、戏台、中厅、后厅,两侧置有配殿、看楼。装饰综合地方传统工艺特色,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施以朱金木雕,金碧辉煌。尚存绘雕200余幅及黄杨木雕、石雕、砖雕等,代表民国初期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
  贺秘监祠 相传为贺知章读书故地,南宋辟“逸老堂”以祀,门额上题“唐秘书监贺公祠”,故名。俗称“湖亭庙”。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明州知府莫将为纪念贺知章、李白读书故地辟“逸老堂”。曾三易其名,三迁其址。开庆元年(1259)制使吴潜重建,勒黄冠真像。元至正十三年(1353)以是堂合并东侧涵虚馆,改置水马站,分南、北两馆,祠遂废。至正十九年(1359)复作祠专祀,正名为“贺秘监祠”。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扩祠址,建后殿。现存建筑系同治四年(1865)重修。1999年月湖景区改造时,进行全面大修。1981年12月被公布为海曙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柳汀街98号,东、西、北三面环湖。占地面积632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门、正殿、后殿等组成。大门为砖雕牌楼式,上镌“贺秘监祠”四字,进门两侧为倒座,内藏“贺知章画像”碑等石碑数方。正殿为五开间单檐硬山顶,有前廊,明间上悬“逸老堂”匾。后殿为五开式单檐硬山顶。
  天一阁(详见第十编天一阁)
  范宅 因是范氏宗族住宅,故名。别名“台湾知府第”“大夫第”。1981年12月被公布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时命名。位于中山西路南侧迎凤街130号。东近天吉巷,南至迎凤街,西临偃月街,北止中山西路。建筑群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照壁、前厅、中厅、后楼,东西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约3910平方米。大门三开间,为单檐硬山顶,设在建筑群东南角,坐西朝东。明间上悬“大夫第”匾,进门左为照壁,右为前厅,为单檐硬山顶高平屋,面宽三间两弄,有前后廊。明间为抬梁式,用材硕大,月梁、雀替等部位均有流畅明快线刻。次间为空斗式。中厅建筑形式于前厅基本相同。后楼为重檐歇山顶。相传范亿是明代兵部右侍郎、天一阁创建人范钦的哥哥,其曾孙范廷谋在清雍正三年(1725)任台湾知府,故又名“台湾知府第(大夫第)”。
  水北阁 因阁背靠小河之北,故名。晚清学者徐时栋藏书楼。清同治三年(1864),在其城草堂故址建造。原址在今宁波西门外花池巷8号。1984年被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因宁波旧城改造,为更好地保护水北阁,宁波市政府决定将水北阁迁移至天一阁建设控制范围内进行保护。1996年,按原样迁建于天一阁南园内。今水北阁位于天一阁南园,建筑面积523.3平方米,阁坐南朝北,三开间木结构,分上、下两层。配套建设有水池、假山、绿化植被等。楼上藏书30橱,798种,9815册,楼下书房,庭院植梧桐两株。匾额“水北阁”乃清孝廉方正陈劢所书。
  大方岳第 贵州布政使张渊在此建宅第,布政使的尊称为方伯或方岳,因宅第附近建有“大方岳第”牌坊,故名。也称“张方岳第”。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原有头门,朝东,建于平桥河东岸,门前立有“大方岳第坊”。今头门与牌坊已毁。1981年12月被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时大修。现整体保存完好,前半部辟为群星展厅,后半部作为市文保所办公用房。位于广济街、镇明路相交口。房坐北朝南,西濒月湖,占地面积179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现由仪门(朝东开)、天井、大厅、主楼、偏屋等组成。大厅系单檐硬山顶,采用穿斗式梁架。张渊(1520—1565),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任府推官、县令、知府、按察副使、参政、按察使、布政使等职。
  超然阁 登阁观月湖,风景尽收眼底,有超然物外之感,故名。位于月湖西岸马衙街口,临湖。阁原在柳汀上,系柳汀义学内魁星阁。柳汀义学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1992年9月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点。1994年因柳汀街拓宽将阁迁于今地,并改今名。现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平面方形,坐西朝东,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内有木楼梯可上,四面设窗,可凭栏眺望,阁内藏有二碑石。阁原名魁星,为古代读书人所祀拜,是月湖之上仅存杰阁。
  瀛洲接武坊 该坊原址柳汀居士林照壁后,柳汀街道路改造时迁至关帝庙前,与庙处同一中轴线上,并进行修复。坊系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巡抚甘士价为丙午科(1606)姚之光等人所立。石牌坊为三间四柱式,额坊的正反面有浅浮雕“瀛洲接武”四字。唐时李世民为网罗人才,作文学馆,以房玄龄等为十八学士,入选者谓之“登瀛洲”,享有殊荣,“接武”意为接近胜迹之地,指牌坊在仙岛之上。额坊等处雕饰有双龙戏珠、双狮滚绣球、麒麟等瑞兽,为城区内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牌坊。
  佛教居士林(详见第十八编宗教)
  月湖景区在建设初期,就对原建设范围内的13处约14444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进行修缮改造,使古建筑群重放异彩,体现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韵。在后期的养护工作中,景区管理所努力做好古建筑群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委托专业单位做好古建筑的白蚁防治工作。目前,景区内主要有大方岳第、银台第、宝奎庙、宝奎巷、范宅、林宅等大型古建筑群,一部分作为文保、文化部门的办公用房,不仅增加古建筑群的人气,而且使古建筑群不易受白蚁侵蚀;另一部分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市民参观游览的好去处,例如,袁宅开发成为体现宁波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促进会所,院内景观古朴典雅,极具江南园林风格,与景区的大环境相协调,成为游客休闲养身的好场所。
  第三章 月湖的建设和改造
  月湖自开凿以来,历代都有修建。南宋史氏家族在月湖广建楼台亭阁,使月湖成为“州人胜赏之地”。后世又或修或增,终成“十洲七桥三堤”胜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辟芳草洲为儿童公园,在月岛上修月岛公园,月湖西岸辟月湖公园。20世纪末至2015年,市、区政府先后实施月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和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此举使宁波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文化品位提高,旅游景观添色,综合功能增强,深得民心。
  第一节 月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
  1998年,市政府投入6亿元资金,实施月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自南而北一气呵成,形成占地面积28.6公顷的景区,其中水域面积9.8公顷。1999年6月动工,2000年1月基本建成开放。景区保留了“浙江水乡特色,江南园林风格,历史文化内涵”,使胜境再现,文化重辉。
  洁水清淤
  清淤深挖 月湖湖底沉积大量松软漂浮的游泥、枯枝败叶以及周边居民饮食起居活动带来的生活垃圾,严重影响月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历代以来,月湖多次清淤,得以清水长流。1999年3月,月湖开始洁水清淤工程,于5月22日结束,历时两个月。清淤工程以二中、花屿、陆殿桥为界,将湖面分隔成若干个工作片区展开。先用泥浆泵将域内的湖水抽干,露出湖底,再用高压水枪对湖底的淤泥进行冲刷,直到露出硬土层,接着将泥浆集中冲至地势较低的潭内,在潭内放置泥浆泵,通过远程输送管道将淤积的泥浆送出城外。为了妥善处理这些淤泥,在望湖闸口,沿北斗河敷设两条直径15厘米的管道,一直通到奉化江边,江边停有泥浆船,泥浆输入泥浆船后,运至外海指定地点,按规定进行排放。本次清淤累计清除黑泥、腐殖土共6.1万立方米。月湖淤积平均深度0.6米,湖中心淤积最深处达2米,外运建筑生活垃圾3200立方米。另外,清淤过程中还对居士林北侧、儿童公园、二中附近等较浅的湖底进行深挖,挖土量为2万立方米。
  截断污染源 月湖景区一期工程拆迁月湖东片3000余户居民住宅、60家单位,拆迁面积达16万平方米,减轻了月湖生活、生产污水负荷。周边偃月街、镇明路、迎凤街、三支街结合道路改造,截流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杜绝污染源。同时,为保证月湖水系和外围水系的流通,分别对南侧望湖闸门进行修缮,对北侧闸门进行改造,在中部马衙街处开口,以明渠形式与天一阁南门的马眼漕相通,并在马眼漕西侧以暗渠与北斗河水系相连。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水位、水质情况,对月湖的水系进行控制,理顺进水、出水的关系。
  生物洁水 月湖景区的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1.5%,因此,水域质量对景区景观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景区前期建设时,已对整个景区的水域进行过截污、疏浚和引流,水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并没有根本改变,水域水质依然存有隐患。2000年,月湖水域爆发大面积蓝藻“水华”,使得湖水呈块浮状,并发绿发臭,水质急剧恶化。景区管理所工作人员用明矾浆应急除藻后,湖水水质在短期内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为了使水质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景区管理所经过多方求证,引入水生动物“治疗”方案,利用食藻性生物去除月湖蓝藻,向湖中投放了4万尾罗非鱼及鲢鱼、鳙鱼等。经反复试验攻关,筛选出罗非鱼作为除藻鱼种,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多种滤食性动物的生物调控、联合操纵,月湖的水质保持了平衡稳定。自此10余年间,景区共计投放各种鱼苗54万尾,河蚌3万余只,使月湖水体达到了自净的效果,水域水质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十景恢复
  北宋元祐八年(1093),明州太守刘淑浚湖,堆土成芙蓉洲、菊花洲、芳草洲、竹洲、烟屿、竹屿、花屿、雪汀、柳汀、月岛。后太守刘珵继之,栽柳植松,遂成月湖十景(详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形成“城中湖、湖中岛、岛中池”交相辉映的特征。月湖景区一期工程对十景中的八景进行了不同程度恢复(松岛有二中暂不改造,柳汀已形成儒、道、释三教并有格局,予以保留),对景区内的保留建筑、名人宅第进行修缮整葺。建设内容涵盖传统景观园林要素:建筑有亭、台、楼、阁、堂、轩、廊等各种形式;石作有黄石、湖石、溪石、梅园石等石料,驳岩、叠石、孤峰、假山、置石等多种变化;土作模拟自然,演绎出山地、丘陵、陡坎、缓坡、平地,或开阔疏朗,或宁静出闲;绿化疏密有间,层次丰富,与地形空间结合,与十景吻合。另有人工水景、溪流、水湾,与或曲或拱的园桥相映衬。
  古建筑修缮
  对宝奎巷、宝奎庙、徐氏宗祠、银台第、大方岳第、蒋宅、卢宅、杨宅、袁宅、吴氏支祠、花果园庙等古旧建筑进行修缮,并修复挖掘原在迎凤街口平桥头已被淹埋的宋代所建水则碑残碑断柱,将其移至菊花洲东北角河中,修建为新的水则亭。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根据古建筑现存程度,确定修缮方案。材料应用、构件尺寸、装饰细部花纹、施工工艺等尽量遵循原有建筑风格特点,原有风貌基本得以恢复。共完成古建筑修缮1万多平方米,大部分成为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展览场所,也是甬城宅居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详见第十一编文化)
  新景增添
  新增景点建设工程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
  点,就是新增园林建筑,既是休憩赏景场所,也是画龙点睛的景观所在。新增建筑包括亭、廊、阁、舫、轩、堂、榭等19个单体,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大多为仿古砖木结构。采用现代施工方法,表现传统工艺效果,使新增建筑成为游人视线焦点和画面点睛之笔。
  线,主要是湖岸、湖坎和园路的组织,累计整修和改建湖岸总长2300米。湖岸、湖坎采用黄石自然砌筑,进退有序,错落有致,改变原来生硬岸线,使水面显得亲切易近,展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景观特点。园路建设2万平方米,材料选择以天然素雅为原则,多选用本地青石、梅园石、鹅卵石等石材。“十字海棠”“万字梅花”等古典图案,用于幽静典雅的内庭园和幽深小径,供游人细细阅读。另修缮景观桥4座,新建景观桥10座。
  面,主要是指容纳和衬托各景点景观的大面积绿化和水体。景区绿化体现“十景”意境特色。绿化品种多达100余种,树苗采购人员走遍周边林地苗圃、至市外省外收罗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优秀名贵树种落户月湖。如南菊花洲苍古遒劲的沙朴树,是警车开道护送,大型吊车定位而种植的。景区共建成绿地11余公顷,乔木、灌木、地被119种,其中大树2000多株。在菊花洲和月岛挖土引水、形成大面积荷塘,月亮湾小岛设“钓翁”铜雕,宝奎巷附近设“磨剪匠”“卖油翁”“货郎”人物雕塑,再现古代街市生活场景。
  月湖的自然文化既满足了市民休闲要求,又成为市区重要的旅游胜地,并与三江六岸绿化连成一体,起到调节城市气候,营造生态环境的作用。
  月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自1999年3月22日启泵清淤,到5月25日开始园林工程建设,于2000年1月15日基本建成。有“精品园”“园中园”之称的东入口和“月园”在高标准、创精品的要求之下,于2000年11月17日基本建成。总体工程历时近2年,洁水清淤7.8公顷,拓增水面8500平方米;古建筑修缮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新增建筑3000平方米;累计修整和改建湖岸总长2300米,修缮景观桥4座,新增景观桥10座,建设园路2万平方米,铺装广场1.3万多平方米,建设绿地11.84公顷,种植大树2000多棵,小乔木、灌木和各类地被植物、竹类近7万株,运用各种山石造型6万多立方米。同时,为给景区周边创造整洁协调的环境和便捷有序的交通条件,市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以“整治湖水、以绿为主、恢复景点、逐步完善”为宗旨,完成景区周边包括长春路、马衙街、迎凤街、镇明路、偃月街、共青路、三支街、虹桥,共“七路一桥”的道路和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道路7万平方米。其投资数额巨大,建设规模之宏,拆迁效率之高,牵涉工程之广,都创下历史新高。
  第二节 月湖西区开发改造
  月湖西区保护改造规划用地位于宁波老城区西南,保护规划确定为历史街区。地呈南北方向展开的长条形,柳汀街从中东西向穿过。月湖西区为宁波老城区现存最大的一片历史街区,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一阁。规划坚持保护月湖西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保护月湖西区传统风貌的完整性,保持月湖西区传统功能的连续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原则,特别注重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建筑及民居群落的保护与整治;改善月湖西区的基础设施和景观形象,强化综合功能,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规划确定月湖西区用地功能定位保持以原有居住为主、兼具城市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综合性功能。在空间结构上,保持“两个中心、外环一轴、多元节点”,确定月湖西区北端的民居群落和南端的文化商业综合体两个中心,建成近代建筑文化展示区、城墙遗址公园、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综合体、传统文化展示区、马衙漕—芳草洲休闲活动区、偃月街北端绿地等。在整个规划用地范围内限制穿越汽车,加强步行系统。
  2008年11月,月湖(西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雏形已定,其规划范围北起中山西路,南至共青路与长春路交汇处,东临月湖,西靠北斗河,南接火车站,北依中山路,东西横向约300米,南北近1000米,总面积46.8万平方米。区内共有各类传统民宿院落145座,其中文物保护单位院落29座,历史建筑院落116座,是体现宁波城市历史文化精华的重要场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规划要求该区域以传统居住功能为主,并根据城市发展需求适当恢复部分传统商业,同时结合传统的保护和维修,开辟表现本街区历史的名人纪念馆、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博物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保护范围为由中山西路、长春路、共青路和偃月街所围合的区域。规划对月湖西区内的天一阁、清真寺、水北阁、翁文灏故居等重点保护项目提出了明确的保护要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一阁,原划定保护范围原则不变,院落环境进一步整治,在用地西部新建藏书楼,远期扩展至长春路,形成开放性的城市历史公园和宁波历史文化交流场所。天一阁南部将建月湖传统民居建筑博物馆、麻将博物馆和宁波书画馆等功能区块,中部建东园、南园、西园(规划)、城墙博物馆、宁波历史文化交流中心等开放性城市公园和场所,北部建综合性传统民居及园林功能群。规划列明14条街巷治理方案,总的目标是既留下诗意,又增加便利。为保护月湖西区的空间特征,街区内部仍然以院落绿化为主。在街区周边道路及城市道路两侧强化绿化体系。沿街种植桑麻,表现传统水乡耕织风情。
  一期工程
  月湖西区一期改造项目的前期拆迁工作于2009年2月27日开始,2010年2月27日结束,历时一年。拆迁工作实施单位是宁波市海曙区房屋拆迁事务所。月湖西区一期拆迁房屋地段等级为一级,拆迁范围东至偃月街,西至青石街及三板桥街以北,南至青石街口(与三板桥街交叉),北至中山西路。此次拆迁涉及非住宅7200平方米,住宅33456平方米,共计913户,其中产权调换271户,货币安置642户。安置房源有广泽嘉园、五江湾、徐家漕、清林闲庭等。
  月湖西区一期改造项目拆迁门牌号:
  中山西路191弄5—7号、12号、17—20号、23号、24号;
  中山西路115号、117号、119号、121号、125号、129号、133—141号(单号)、145号;
  拗花巷3—5号、12—14号、18号(部分)、20号;
  惠政巷19号、20号、23号、24号(部分)、25号、27—29号、32号;
  青石街4—10号、13号、24号、25号、26号、28—30号、33号、36号、38号、39号(部分)、42号、45—51号、53号、54号、57号、59号、68号、70号(部分)、71号、72号、74号、75号、77号;
  偃月街115—133号(单号)、137号、139号;
  西后街9—11号;
  三板桥1号(部分)、2—15号。
  月湖西区一期改造项目增拆门牌号:
  中山西路191弄4号、8—11号、13—15号、22号;
  拗花巷18号(部分);
  惠政巷18号、21号、22号;
  青石街31号、32号、34号、35号、37号、39号(部分)、40号、41号、43号、44号、61号、63—67号、69号、73号;
  三板桥街1号(部分);
  偃月街147号。
  月湖西区一期拆迁工作完成后,该地块产权交由宁波市海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建设。至2016年底,建成月湖金汇小镇。月湖金汇小镇着力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以新金融产业为核心,文化旅游为基础,创业创新为补充的特色小镇,着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金融聚集中心、金融创新产业培育中心、互联网金融示范中心”,成为中心老城区转型升级的样板,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典范。
  二期工程
  月湖西区二期改造项目的前期拆迁工作于2010年3月29日开始,2011年3月28日结束。拆迁工作实施单位是宁波市海曙区房屋拆迁事务所。此次拆迁分为月湖西区二期改造项目1号地块和2号地块。1号地块拆迁范围东至偃月街,西至长春路,南至马衙街,北至三板桥街及青石街,涉及非住宅24997平方米,住宅68688平方米。2号地块拆迁范围东至偃月街,西至长春路,南至宁波线厂及桂井巷,北至马衙街,涉及非住宅23500平方米,住宅42928平方米,共计2746户,其中货币安置330户,产权调换2416户。安置房源有五江湾、通达路、丽雅苑、清林闲庭等。
  月湖西区二期改造项目1号地块拆迁门牌号:
  偃月街71号、73号、75号、79—111号(单号);
  青石街1号、2号、3号、11号、12号、14—21号、23号、56号、58号;
  中营巷1—6号、10—16号、18号、20—51号;
  天一巷1—11号、13号、15号、18—26号;
  菱池街36号、37号、38号、40—50号;
  三板桥街30号、43号、46号、47号、48号、49号、50号、51号、52号;
  长春路90—100号(双号)、104—110号(双号);
  马衙街12—44号(双号)、48号、52号、60号、62号、70号、82号、84号、86号;
  马衙巷1号、2号、3号。
  月湖西区二期改造项目2号地块拆迁门牌号:
  小书院巷1—11号;
  后营巷1号、4号、10—17号、24号、26号、27号、29号、30号;
  大书院巷3—8号、10号、12—16号、18号、19号、22号、24号、25号、27号、28号、29号、31—36号;
  偃月街11号、23号、37号、45号、47号、59号(部分)、60号旁;
  柳汀街61号、65号、75号、102号、106号、120号、122号、151号、153号、168号、169号、187号、154—164号(临)、166号(临)、172—204号(双号临)、210号(临);
  小巷1号、2号、3号、5号、7号;
  太阳巷11—15号、15号旁、16号、17号、18号、20号、21号、22号、23号、28号、31号、32号;
  长春路82号;
  三圣巷1号、3—8号、10号、11号、12号、13号;
  桂井街3号、6号、7号、10—13号、14号(非成套部分)、15号、16号、17号、19号、20号、21号、21号旁;
  桂井巷1号、2号、3号、4号、9号;
  共青路83号。
  月湖西区二期拆迁工作完成后,居民全部搬迁,该地块交由宁波市海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后续开发建设,直至2015年底。
  第四章 月湖文化
  自唐以来,宁波人望多会聚月湖一带,历史人文文化与自然风光水乳交融。官宦名家浚湖置景,建楼藏书;文士学者传道讲学,书院林立;诗人墨客泛舟湖上,结社吟诗;浙东学派环湖活动,成果赫赫。此外,书画、音乐、辞章、碑林、宗教、慈孝都可在月湖找到投射的影子。月湖文化展现了丰富多彩、与时俱进、包容性和开放性兼具的特色。
  第一节 藏书
  城区私人藏书始于两宋。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随着刻书印刷业兴起,私人藏书蔚然成风,月湖及其周边涌现大量藏书楼。除现存范钦天一阁、徐时栋烟屿楼和水北阁、冯孟颛伏跗室、卢址抱经楼外,历代主要私人藏书楼还有南宋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元代袁桷的清容居,明代丰坊的万卷楼、范大澈的卧云山房、陈朝辅的云在楼、陆宝的南轩、谢三宾的博雅堂,清代万斯同的寒松斋、全祖望的双韭山房、陈鉴和陈清瑞的诒砚堂和旧雨草堂、陈劢的运甓斋、蔡鸿鉴的墨海楼,现代张寿镛的约园、李庆城的萱荫楼、朱鼎煦的别宥斋、孙家溎的蜗寄庐等。
  范氏天一阁 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约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间在月湖西芙蓉洲(今天一街22号)建藏书楼,后命名为天一阁。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详见第十编天一阁)
  徐氏烟屿楼、水北阁 烟屿楼为清代徐时栋藏书处,因楼在月湖西岸烟屿,故名。徐时栋藏书,可谓不遗余力。他收集名家著作,留心乡邦文献,藏书6万卷。访求宋元刻印的宁波方志,得善本6种,精心校勘。刊印宋元四明六志83卷、校勘记9卷、附录1种。咸丰十一年(1861),藏书被窃、毁损。次年迁居西门外城西草堂,重建书楼,访求整理藏书,得4万卷。同治二年(1863)遭大火,藏书全毁。次年于旧址重建新宅,继续收集藏书,为防失火将书楼与住宅分开。因书楼的南面有河,遂名“水北阁”,仍藏有4.4万余卷。徐时栋去世后,宣统三年(1911),藏书皆出售给上海书贾,少量流入宁波藏书家之手。20世纪90年代,水北阁书楼建筑迁建于天一阁南园。
  卢氏抱经楼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原址位于石板巷1号,为卢址藏书处。卢址“博览嗜古,尤喜聚书”,除祖先遗留数千卷外,重价购求善本,派人至京城购求内廷图书,辗转借抄亲友所藏善本,30年间聚书10万卷。仿照天一阁建筑,于住宅旁建造藏书楼,取唐代韩愈《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意,取名“抱经”。内有《古今图书集成》稿本万卷、明抄本《十四朝实录》、宋刻《开庆四明续志》等珍本秘籍、乡邦文献。太平军入宁波,游民乘机抢掠藏书,贩运外地,被旅沪同乡杨坊发现,出巨款购得十之七八,无偿归还卢氏。清末尚存2100余种。民国五年(1916),所有藏书均被卢氏后人出售给上海古书流通处。
  盛氏花厅近性楼 清嘉庆年间建。因“入是楼者,咸流连不忍去。而要其楼之所有,皆以求性之所近也”故又称“近性楼”。此楼原先是林廷鳌的宅子,到了清末,卖给了盛炳炜。盛炳炜痴迷于书,有了至今尚存的盛氏花厅。书楼里收藏了许多珍本善本,积书10万余卷。
  第二节 诗社
  晚唐诗社
  晚唐国宁寺住持宗亮开月湖诗社之先河。据赞宁《宋高僧传》记载:“亮(宗亮)恒与沙门贯霜、栖梧、不吟数十人,皆秉执清奇,好迭为文会,结林下之交。”这个僧人诗社的盟主宗亮有诗300首,现存诗4首。其中有咏它山堰诗七绝、七古各一首。
  北宋诗社
  月湖畔诗社至宋代进入第一高峰期。初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诗僧,主要成员有重显、昙颖、遵式等。这个群体的诗作是晚唐五代宁波诗歌发展的延续,艺术上渐趋成熟。重显有《祖英集》问世,存诗200余首。庆历年间(1041—1048),理学家群体“庆历五先生”即杨适、杜醇、楼郁、王致、王说崭露头角,排拒佛老之学,阐发儒家经典,力倡经史之学,其诗歌创作改变了僧人在月湖诗坛上的主导地位,月湖之滨的诗作出现新的格局。北宋后期,“庆历五先生”弟子舒亶、罗适、丰稷、周锷、楼异等成为月湖诗坛主角。这些诗人的重要特点是开始与外地著名诗人交往唱和,为提高月湖诗社创作水平和结社之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个诗人群体中,舒亶成就最高,有诗集100卷以上,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页。他的月湖十景唱和诗如《松岛》《芙蓉洲》等,都是饱含人生妙悟的佳作。这个群体虽无诗社之名,却有诗社之实,为南宋月湖诗社先导。
  南宋诗社
  宋室南迁,明州一跃而成近京畿重镇,宁波连同月湖的文化趋于鼎盛,“声教浚涤,精彩呈露,月异而日不同”。这一时期宁波诗坛中的史浩、楼钥、高似孙、高翥、吴文英、陈允平等均堪称名家。性质不同的文学社团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其中史氏、楼氏等家族文学创作成果均称繁富。一批寓居甬城的北方文人也自成一个群体,创作成果丰沛。在他们的影响下,浙东出现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诗坛的创作实力和作品水平登上新的台阶。全祖望称:“吾乡诗社之可考者,自宋元祐、绍圣之间,时则有若丰清敏公、鄞江周公、懒堂舒公,而寓公陈忠肃公、景迂晁公之徒预焉。”他们因酬唱形成的诗人群体,可视为月湖诗社序曲。南宋前期诗社影响较大的有“五老会”“八老会”“尊老会”“真率会”等。
  “五老会”形成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其主要特点是成员都为古稀之年告老还乡的文人,在闲适生活中,以诗词创作自娱自乐,互相唱和,充实晚年生活。楼钥曾说:“吾乡旧有五老会,宗正少卿王公珩、朝议蒋公璿、郎中顾公文、衡州薛公朋龟、太府卿汪公思温外祖也,皆太学旧人,宦游略相上下,归老于乡,俱年七十余,最为盛事。”
  “八老会”是继“五老会”之后形成的一个诗社。一些年纪尚不够称“老”的诗人因不能加入“五老会”,如高闶、吴秉信等,在王珩、薛朋龟两位“五老会”成员逝世后,便有另立诗社的意向。这时,适逢参知政事王次翁退休回乡,他仰慕“五老会”之风范,遂倡议将“五老会”改为“八老会”。蒋璿、顾文、汪思温、高闶、吴秉信、王次翁、徐彦老和陈先均是“八老会”诗社成员。“八老会”较“五老会”庞杂,成员资历、流品、诗歌风格颇有不同,多数人曾入仕途,唯陈先是一介平民。这个诗社以“乡谊”相联络,乡里交游唱和特色显然。
  “尊老会”是继“八老会”而起的诗社。史浩致仕后,荣归故里,在月湖畔宝奎里建堂养老。闲居时,诗作颇丰,是舒亶之后又一位尽情抒写四明山水风光的诗人。他也喜爱填词,还长于创作大曲,在大曲由抒情歌舞为主转向以叙事为主方面作出了贡献。由于史浩的德望和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重视人才培养,所以以他为核心,组成了“尊老会”诗社。
  “真率会”创办立于南宋淳熙(1174—1189)后期,盟主汪大猷。绍熙二年(1191),曾任刑部侍郎的汪大猷因事落职,回乡创建“真率会”。据楼钥记载,赵粹中于淳熙六年(1179)被罢官后,即与史浩、汪大猷、魏杞等诗人成立“真率会”。汪大猷回乡后,倾全力于“真率会”。“真率会”成员较多,后期有10多位诗人。庆元元年(1195),楼钥回乡追随舅父汪大猷加入“真率会”,有唱必和,殆无虚时,剧谈倾倒,其乐无涯。“真率会”的活动已定期化,“率以月为期”。活动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常以某一内容举行专题性诗会,联句唱和,以诗会友。“真率会”文化气息胜于以前诗社,组织更趋完善、成熟,影响也较大。
  明清诗社
  明代,月湖也是诗人雅集之地。晚明时,全天叙徙居月湖,邀集诗友举行“林泉雅会”,以屠本畯为社长,10位诗人参与。天启三年(1623),曾将“林泉诗社”勒石纪念。晚明文学思想解放的先驱屠隆在月湖之滨家中,有一个别有情趣的小小诗社。他的夫人、女儿、儿媳,均有诗才,在家中举行诗会,彼此唱和,常常诗稿遍地,传为月湖诗社上的一段佳话。
  明清之际,民主启蒙思潮萌动,在浙东学术带动和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等几代大师启迪下,宁波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期,表现为名家涌现,诗社林立,诗集迭出,泽被全国。《四明清诗略》收录清代宁波5县(当时余姚属绍兴府,宁海属台州府,所以只录5县)2194名诗人9460多首诗。其中诗坛大家多数居于月湖之畔。
  月湖诗社至清初形成第二高潮。杨凤苞在《书南山草堂遗集》中曾有评述:“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其最盛者,东越则甬上。”仅按《续甬上耆旧诗》中统计,清代前期宁波的诗社就有10余个。当时月湖成为诗人之家,很多明代遗民和抗清志士到月湖结社唱和,以悲壮激越而又哀怨凄楚的调子,谱写充满民族悲愤和个人幽怨的爱国诗篇。全祖望在《湖上社老晓山董先生墓版文》中记述说:“甬上蜚遁之士甲于天下,皆以蕉萃枯槁之音,追踪月泉诸老,而唱酬最著者有四社焉。”“四社”指“西湖八子社”“南湖九子社”“西湖七子社”“南湖五子社”。此外,还有李杲堂的“鉴湖社”、林时跃的“鹤山七子社”、全美楠的“五子集”等。这些诗社前后交替,一人可入数社。
  “西湖八子社”以李文缵为主盟,成员有董德称、沈时颖等。沈时颖的诗颇多呜咽凄断之音,如《江夜》:“客舍送残雨,邻鸡不敢啼。春寒穷酒力,屋破失残绨。”令人不忍卒读。
  “南湖九子社”又名“梓乡耆旧会”,以高宇泰为主盟,成员有钱光绣、李杲堂等。李杲堂是清代月湖诸诗社中成就卓越的诗人,徐凤垣称其“几欲夺江南半壁以自霸”。李杲堂遭受国破家亡大故,饱蘸血泪,写下诸如“林愤留天地”“血渍千秋在”的爱国诗篇,苍凉激越。钱光绣自称“生来多正骨,无计解逢人”,诗歌有造诣,感怀家国,呜咽悲戚,最后竟以愤懑自裁,有《从慕堂诗文集》传世。
  “西湖七子社”以董剑锷为主盟,成员有宗谊、范兆芝等。其成员住处很近,全祖望《余生生借鉴楼记》说他们的堂馆“皆与相望,诗笺往复,昕夕旁午”。其创作以“大节古谊相交勖,语者、默者、流观典籍者、狂饮作白眼者、痛哭呼天不置者,皆见之于诗”。这个诗社以陆宇璘的诗歌成就较高,其人表面看“峨冠正襟,危坐一室,焚香溉花”,但“唱叹之余,则为羽徴变声,如风如雷”。如其《光溪杂兴》:“未肯陶朱变姓名,欲寻黄石与谈兵。人踪绝处多云雾,仿佛圯上有履声。”宗谊有《愚囊草》,其诗虽“如异峰幽涧,嵯峨淡冽,不类人间”,但《喻子规》“曾为越旅与吴栖,惆怅春风畏汝啼。今日老归茅屋下,要啼啼到日头西”,充满深切感慨。
  “南湖五子社”有林时对、周元初、高斗权等。高斗权有《寒碧亭集》传世,其中《独坐》诗写道:“郊原风景望中过,疏树浓阴缀野萝。烟雾荒台麋鹿走,江山故国画图摩。长廊月列人声绝,小阁秋深雨色多。忽听悲笳来暮切,孤怀牢落竟如何?”可谓凄酸入骨。
  此外,较早诞生的诗社还有弃襦社,成员有杨文绮兄弟、屠献宸、董德钦、李振玘兄弟等人。
  清初的遗民诗社,并非单纯的文艺性社团,有时诗如匕如枪,充溢不屈的斗争精神;有时长歌当哭,凝结忧国忧民的血泪。由遗民主持的诗社,促进了地区诗歌的繁荣。随着遗老一个个故去,月湖诗社向文艺性诗社转轨。康熙以后陆续出现陆鋆、张瑶芝等组成的南湖秋水社,陈紫芝、陈锡嘏、范光阳等组成的澹园社,陆鎏等组成的西园社,胡庚耀等组成的绀溪社,李暾、万承勋、谢绪章、郑性等组成的“四明四友”,姚燮等组成的枕湖诗社。这些诗社创作内容以应酬居多,大抵描绘山光水色,抒写浅薄的人生感受,文本充满私人化的语境。甬上诗歌几百年来形成的雄健本色逐渐褪去。
  当代诗社
  宁波诗社成立于1987年1月20日,是由宁波市政协与宁波大学联合组建。驻地在月湖蒋宅。首任社长为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的毛翼虎先生。
  宁波诗社是在市政协领导下,广泛团结、联络全国各界诗词爱好者,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格律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交流,并具有一定统战性质的社会团体。
  鉴于传统诗词楹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各地诗词楹联学会相继增加,为加强宁波市内诗词楹联的学术讨论、统筹工作和加强对省内外有关学会的沟通交流,在市政协领导的支持下,于2015年6月成立宁波市诗词与楹联学会,与诗社同为一处挂两块牌子。
  诗社成立以后,凡逢重大社会事件,如迎接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40周年、50周年、60周年,以及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都举行庆典活动。每年逢端午节和重阳节,也就是传统诗人节,诗社(学会)例行举办社(会)员雅集,组织社(会)员赴省市内各文化景点或古村落进行采风活动,同时进行有关诗词楹联创作。
  诗社自成立以后至2015年,共出版诗刊《宁波吟草》115期,刊出了诗、词、曲和对联等作品3万多首(副)。同时编辑出版《宁波耆旧诗》《宁波竹枝词》《宁波地名诗》《宁波楹联集》和《宁波当代诗词选》等五本容量较大、质量较高的诗联专集。
  附:月湖诗词歌赋部分目录选辑
  唐
  贺知章 咏柳
  宋
  钱公辅 众乐亭二首
  司马光 众乐亭
  王安石 众乐亭
  邵元 众乐亭
  刘珵 咏西湖十洲(十首)
  王亘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十洲阁
  舒亶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和马粹老四明杂诗十首
  陈瓘 和咏西湖十洲(十首)次韵袁朝请陪太守游湖心寺
  史浩 次陆务观游四明洞天
  曾巩 游寿圣院
  王庭秀 怀懒堂
  周铢 蓦山溪
  楼钥 湖亭观竞渡
  元
  黄溍 湖心寺
  明
  成矩 四明驿馆
  管槚 日月湖
  吴志淳 日湖
  张立中 细湖竹枝词
  陆瑜 贺监祠
  钟鸣雷 贺公祠步青莲韵
  李桐 题逸老堂
  全天叙 桃花堤
  屠大山 中秋东明招游月湖
  陈民俊 湖上竹枝词
  陆铨 月湖行
  龙子高 月湖四时词
  吴笨子 题陆侍御涵虚阁诗
  宗正庵 寄湖上潘子霖 别南楼吟
  鉴湖之不属目,有怀往事,寄书晓山
  沈嘉则 十洲阁
  周锷 澄辉阁
  吕中父 月湖精舍
  闻隐鳞 月岛篇
  清
  徐汝渭 虹桥观竞渡
  张本 月湖春望
  全祖望 双湖竹枝词 再叠双湖竹枝词
  赵袁州梅花墙 西湖舒中丞园(二首)
  桃花堤 五桂堂
  陈忠肃公南蓝 赋史忠定公洞天
  赋袁进士祠
  张斯安 谒贺秘监祠
  张幼学 桂井
  胡缑山 老兵行
  袁清容 山泽居诗
  胡文学 贺祠双柏
  中华民国
  杨翰芳 过湖西贺秘监祠
  当代
  毛翼虎 夜过月湖感秋
  魏明伦 宁波月湖铭
  (所录诗词歌赋仅列篇名,详细可参见第二十编)
  第三节 书院
  宋代书院多为私人所办,与官方所办郡学、县学有所区别,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组织,其教育内容虽是儒家“四书”“五经”,但教学方法多以讲学为主,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看法,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相互之间可以讨论,因此比较务实,也比较生动活泼。明清时期,官方也办书院,其数量超过宋元时期,但主要目的为应付科举,情况与宋代有很大不同。宁波衣冠辈出,人物鼎盛,文人学者多居于月湖,月湖的书院也随着全国的文化潮流而兴盛,而衰落。
  宋代
  宋代月湖的书院,规模都比较小,集住宅、藏书楼和讲堂为一体,一般称作“讲舍”或“讲院”,都属私人所办。
  正议楼公讲舍 最早的讲舍,为北宋“庆历五先生”之一的西湖先生楼郁所建。楼郁初居城南,在柳亭设讲堂,后迁月湖竹洲讲学,“乡人翕然师之”,人称“正议楼公讲舍”。
  碧沚讲舍 位于月湖芳草洲,由南宋宰相史浩聘请的杨简为主讲,又称“杨文元公书院”。
  城南书院 位于城南柳亭,原为“正义楼公讲舍”,楼郁迁居后,为其高弟袁毂所世居。袁毂曾孙袁燮为家塾,主讲其中。
  沈端宪讲舍 设于月湖竹洲,由沈焕主讲,其弟沈炳辅讲,金华吕祖俭亦常来此讲学,因此又称之为“三先生书院”。
  明代
  明代逐级建立学院,抑制书院,致使书院一度沉寂。有的名为书院,实为藏书、游憩、祭祀场所,这一情况在月湖尤为明显。弘治至嘉靖间(1488—1566),以王守仁、湛若水为代表的思想家,以书院为阵地,发动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辉煌。但明中期书院兴盛的情况没有见于月湖。故在明代,月湖很少有书院活动的记载。
  清代
  清初,清廷惧怕传播反清思想,以“聚群结党”“空谈废业”为由,抑制书院,因此清代月湖周边的书院数量不多。当时,月湖区域的书院有月湖书院、竹洲三先生书院和辨志书院3家。
  月湖书院 本名“义田书院”,在月湖西广盈仓基(今偃月街中段),顺治八年(1651)由海道副使王尔禄建,以教育民间子弟无力从师者,故称“义田书院”。康熙二十五年(1686),李煦重修,改名为“月湖书院”。咸丰末年(1861)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知府边葆諴重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设宁波府师范学堂。
  竹洲三先生书院 位于竹洲,由清代浙东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全祖望重建。
  辨志书院 位于竹洲,光绪五年(1879)由知府宗源瀚创建。院舍四进,南楼为讲堂厅,左右厢楼为学子寄宿,屋后辟花园。聘学者黄以周(同治举人)主讲。学子系府属各县秀才、童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设为南城小学堂。
  20世纪初社会环境急剧变化,月湖书院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现代学校。
  (详见第九编 教育)
  第四节 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特色的学术流派,宋代形成,经元、明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清代浙东学派是以清初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浙东史学派与月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宋代以来,月湖为甬上文人学士雅集之处,许多学者在月湖举行讲座,交流学术观点,或假座书院,或于湖畔亭榭、湖中画舫,形成自由的学术风气,月湖成为学派活动重要场所之一。
  浙东学派先驱
  浙东学派之学术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北宋,在甬上首推四明“庆历五先生”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五人以教育为主要职业,是北宋正在兴起的儒学学统在浙东的主要代表。他们在浙东讲学,筚路蓝缕,开浙东学派先声,是浙东学术上的先驱。全祖望评价说:“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浙东则有明州杨杜五子”(《宋元学案》);“夷考五先生皆隐草庐,不求闻达,……年望弥高,数十年以后,吾乡遂称邹鲁”(《庆历五先生书院记》)。当时像范仲淹等两浙路地方长官,对五先生“皆抠衣请见,惟恐失之”。
  五先生中楼郁与月湖渊源尤深。他从奉化迁居城南月湖边,号城南,人称西湖先生。王安石称他“学行笃美,信于士友,穷居湖濒,自乐于屡空之内”。好学不倦,家藏书达万卷,大半为手抄。好著书,有遗稿30卷。
  四明学派
  四明学派是南宋时期以传授陆九渊心学为宗旨,以尊德性为目的的学术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杨简、袁燮、舒璘和沈焕,人称“甬上淳熙四先生”。四人都是明州人,同时入太学,先后中进士,都拜陆九渊为师,“师同门,志同道”。四人过从密切,情谊深笃,后学者将四先生学术概称“四明学派”。其中杨简、袁燮、沈焕三人晚年同时在月湖讲学,进行学术活动。
  杨简主讲于月湖碧沚书院,是四明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著作最多,学术影响最大。杨简年轻时在太学读书,通过“反观”体验出万物一体的境界,为以后接纳陆九渊的“本心”之说打下了基础。杨简任富阳主簿时,陆九渊途经富阳,与其论学。杨简问陆九渊“如何是本心?”恰有人讼于庭。杨简断其曲直后,陆九渊说,刚才的断案“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此后,杨简终生奉陆九渊为师。他认为心是万物之主,“言其本谓之性,言其精神思虑谓之心,言其天下莫不共有谓之道”也就是性是人之本,是人的本性;心是人的精神,是人思想活动之主宰;道是做人的准则,是天下人共有。他认为圣贤并不是超人,圣贤也是平常人。之所以为圣贤,是因为发扬光大了人的精神。只有发扬光大性的良知,不被利欲所蒙蔽,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他主张人人都要自尊自重,防止利欲侵蚀,遇事反求诸己,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做到“人心自善,人心自明,人心自神”(《慈湖遗书》)。他认为自善自明自神之心,“常见于日用饮食之间,造次颠沛之间”,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因各人所禀不同,后天熏染有别,有的能始终保持善良本心,有的心灵扭曲,所以要接受教育,经受磨砺,使人的天良不受伤害,并且发扬光大。他做官廉洁爱民,以德行政,在温州知府离任时,老百姓家立像纪念。他边做官边育人。不做官便执教,是身体力行、以德育人的教育家。
  袁燮主讲于城南书院,在四明学派中地位较高、影响较大。曾任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在朝时立论公正,因反对史弥远对金议和被罢官,在竹洲城南书院讲学。其子袁甫当过兵部尚书。袁燮的学术思想,除直接师承陆九渊的心学以外,还受浙东之学较大影响,逐渐背离师说,走向折中朱陆的治学道路。他对朱熹心存敬意,基本上接受了程朱派的道德观。在修养方法上,也与朱派接近,主张持今积渐和博学广识。他认为心是人之大本。“人生天地之间,所以超然独贵于群物者,以存是心焉。尔心者,人之大本也,此心存则虽贱尔贵,不存则虽贵而贱”。(《毛诗经筵讲义》)他提出人的贵贱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心地是否高尚。在封建社会里这种重人品轻名位的人本思想难能可贵。
  沈焕主讲于竹洲书院(沈端宪讲舍),晚年封赠为华文阁直学士。为人刚劲严谨,重道义、轻爵位,是非分明,清贫一生。他严于责己,不诿过于人,当面能指人之过,背后常扬人之善。教育学生善善恶恶,师道尊严,学生初见时怕他,后则感可亲可敬,乐于受诲。他既尊象山心学,也尊程朱理学。
  四明学派甬上四先生的道德学问,为南宋一时之人望。文天祥曾题词赞誉:“广平(舒璘)之学,春风和平;宝川(沈焕)之学,秋风肃凝;瞻彼慈湖(杨简),云间月澄;瞻彼素斋(袁燮),玉泽冰莹。一时师友,聚于东浙,呜呼,盛哉!”
  浙东史学派
  清代浙东学派实际上是史学流派,也称浙东史学派,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它以黄宗羲为开山,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邵晋涵发扬光大,至章学诚集大成,学术宗旨一脉相承。其中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三位扛鼎人物,与月湖结下不解之缘。
  黄宗羲明末清初的学术活动以甬上为据点,曾在月湖和距月湖4里许的白云庄讲学。他和弟子倡以六经为根柢,以历史为脉络,经与史互相融合贯通,通古而达今,经世而致用,其学术思想和学风形成了浙东史学派。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书中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指出应该“以天下为君,君为客”,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书成于清康熙二年(1663),堪称民主思想启蒙之作。他的哲学思想坚持唯物论的“气一元论”,批判程朱理学,修正阳明心学,是富有启蒙色彩的理论体系。他的史学思想就是“经世致用”,批判空谈误国,倡导经纬天地,力图将历史研究与当务结合起来。其代表作《明儒学案》是明代学术思想的总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学术思想史著作。“中国有完善的术史,自梨洲之著学案始”(梁启超语)。
  万斯同万氏宅第原在月湖东广济桥西,后迁白云庄,再迁月湖。他是黄宗羲最有才华的嫡传弟子,把史学视作“治国平天下之业”,批评当时只知埋头考据而脱离现实的考据学者,敢于“冒天下之讥”,把自己毕生精力投入到经世致用的历史研究中去。他继承黄宗羲的明史研究遗绪,以布衣身份北上参修《明史》,完成500卷《明史稿》,也是后来《明史》主要底稿。万斯同实际上是《明史》总纂修人。时人赞他的史学成就是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
  全祖望出生于月湖桂花井全天叙侍郎故宅。他上承黄宗羲、万斯同,下启邵晋涵、章学诚,“为浙东史学大柱”,清代浙东学派的第三代大师。他辑录了永乐《宁波府志》,与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共同续成了黄宗羲《宋元学案》。全氏著作30余种400余卷,《鲒埼亭集》《续甬上耆旧诗》都是鸿篇巨制;还校注了《水经注》《困学纪闻》,称为《七校水经注》《困学纪闻三笺》。全祖望重要著作多写于月湖。其入室弟子、表弟蒋学镛曾独力编成《鄞县志稿》,其家在月湖雪汀,蒋翰林旧居。
  王梓材、徐时栋、董沛为晚清甬上浙东史学派殿军。王梓材作《宋元学案补遗》,增补刊行《七校水经注》遗稿。徐时栋世居月湖烟屿,烟屿楼藏书名噪一时;主持宁波方志局,校刊《宋元四明六志》,誉为“志中上乘之作”。董沛在月湖有藏书楼“六一山房”,撰有《明州系年录》《甬上宋元诗略》等。
  民国时期,张寿镛编有巨著《四明丛书》,收甬上学者著作178种1177卷,地方性丛书无出其右者。
  第五节 慈孝
  月湖周边,慈孝文化丰厚,体现慈养(母亲)、慈训(父亲),包括慈教(老师),“由慈出孝,孝为慈果”。
  丞相易中秋 宋代甬上月湖最大望族史家,“一门两王三宰相”。史家孝道历有传统,最名者属史浩祖父史诏。史诏父史简去世时,母叶氏怀孕7个月,年25岁。遗腹子史诏为史家独苗。叶氏把史诏培养成才。史诏称“无母氏,几无史氏矣”。史诏一生布衣,待母亲极其孝顺。北宋大观二年(1108),宋徽宗设“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行选拔人才,诏史诏补太学上舍太守,史诏以养母为辞,躲避不就。帝再诏仍不赴任。宋徽宗赐史诏“八行高士”称号。史诏之孙史浩在朝为官,时挂记已迁居月湖的母亲妻儿,每逢八月十五中秋,总要从临安回明州同亲人团聚。有一年,史浩中秋返乡,途中因马失蹄受伤,夜宿绍兴,八月十六才匆匆赶到。史浩安慰母亲说,公务缠身,不便提前回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以后就十六过中秋吧。从此宁波人习惯八月十六过中秋赏月,旨在鼓励官员以宰相为楷模,既尽孝道,又不疏失公务。
  弃学养母 月湖边望族陈家有一孝子陈洪宪,祖父陈束做过明嘉靖中叶河南提学副使。16岁时父亲病亡,家道中落,母亲范氏体弱多病,勤学的陈洪宪不得不放弃学业,与妻子朝夕伺候母亲,喂汤喂食,给母亲按摩治疗。
  北宋时薛明龟迁居月湖南段冷静街。明天顺期间(1457—1464),薛氏家族之后薛淋,师从太史余本。母亲董氏,常年染病,薛淋朝夕侍于榻前。有一年逢科举省试,薛淋准备充分,将待赴考,母亲恰病重厉害。他毅然放弃赴考,陪侍母亲。母亲卒后,薛淋3年不食酒肉,后一直未取功名垂老。
  兄弟孝寡母 闻家为明代中叶月湖望族。嘉靖年间(1522—1566),闻渊历官40年,先后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赠少保,谥庄简。闻渊孙闻龙,5岁时母亲去世,趴母灵柩前恸哭,“感天动地”,名传湖上邻里。长大后奉养父亲30年。父去世,服侍继母20余载。闻龙堂弟闻继泰,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陈氏年轻守寡,抚育继泰,母子形影相吊。继泰成人,孝顺母亲,与妻服侍母亲起居。母病,继泰不离左右,直至母86岁寿终。母死后,继泰守孝3年,供母像于榻前,每天出入家门必告呼母亲。
  乞糕侍亲 李景濂祖上居城内车轿街。清康熙年间(1662—1722),都督李涵购买月湖闻渊家西厅宅第。孝子李景濂湖上闻名,属李都督家族。李景濂刻苦厉行,事事博继母何氏开心。一次,何氏说想吃酪糕,他记在心里,白天在集市跪求而得,双手端回侍母。母亲病重不能如厕,李景濂七年如一日为母端尿洗身。母娘家也贫,他迎舅供养,直至料理后事。后人为纪念李景濂,把他居所称为“李孝子居”。全祖望曾作《李孝子传》。
  捕鱼赡母 明代月湖边常有湖市。湖中物产如菱、芡、莼、菰、虾、鲫、鲤等在堤岸和桥头交易。夏道昌是住在月湖西岸的捕鱼人,小时丧父,母子相依为命。道昌每次捕鱼所得,择大的孝敬母亲,小鱼头留给自己。母得皮肤病,身上极痒,需晚上洗浴缓解。他每晚烧好热水,供母沐浴。母外出走累,就背母回家。一次,夏道昌在城西新庄之河捕得一巨大鲤鱼,市人愿出高价购买。夏不肯,相互争执,直至打起架来。有老者问他为何不卖。夏说此鱼必回家给母吃。老者大为感叹。夏母亡故,柳庄袁彻闻夏孝行,愿出银两、良田接济。夏道昌说,母亲已经没有了,我无需这么多,力辞不受。
  范宅医家 月湖正北范宅,有父子两代孝子。父亲范亿,儿子范洪震,均甬上名医。清康熙年间(1662—1722),范亿父亲客死赣州,母杨氏抚范亿成人。范亿离乡徒步千里,寻得父亲遗骸而归。范亿行医,路遇一高人。高人知其至孝,授其医术,范亿医术大增。范亿丧妻,感伤过度,身抱危疾,百方营治,不见良效,终夜不能就寝。其时范洪震12岁,刻苦研究此病,投以汤剂,使父起死回生,病体渐愈。父亲过世后,范洪震服侍继母,友爱继母所生两弟。范洪震承父医业,为人慷慨,好济人缓急。甬城内后来盛传范洪震孝子遗事和高明医术。
  第六节 月湖文化名人
  历史上,月湖这块宝地,孕育了众多政治家、文学家。他们或疏浚开发,苦心经营,把月湖从荒芜沼泽变为宜居之地;或用毕生精力,笔耕不止,留下丰硕成果。新时代更是在继承中有发扬,改革中有创新,使月湖文化传承与时俱进。
  唐宋以来,月湖包容众多文人学士,形成良好学术氛围,吸引更多饱学之士来月湖进行文化活动。他们中有的虽未长期在月湖居住,却也与月湖有不解之缘,因此月湖素有“唐宋衣冠,人文荟萃”之美誉。2006年9月23—29日,在镇明路举办“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展,介绍与月湖有不解之缘的历史名人,其中就有贺知章、黄晟、王安石、史浩、王应麟、范钦、屠隆、张煌言、万斯同、全祖望等。
  王安石 曾任鄞县知县,治鄞近三年。他在月湖创建县学,延聘名儒为师,勃兴学风。
  曾巩 曾出任明州知州,主张扩大省外贸易,发展与高丽、日本的贸易,在月湖边上修安泊外商之馆舍。曾巩在月湖留有《游寿圣院》诗:“一峰潇洒背城阴,碧瓦新堂布地金。花落禅衣松砌冷,日临经帙纸窗深。幽栖鸟得林中乐,燕坐人存世外心。应似白莲香火社,不妨篮舆客追寻。”
  吕祖俭 任明州监仓5年,与甬上学者杨简等人过从密切。他与沈焕、沈炳兄弟尤善,三人经常在竹洲沈端宪讲舍讲学,人称“三先生书院”。
  王应麟 诞生在月湖东岸今云石小区念书巷内。他隐居月湖边达20年,所著《三字经》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他在念书巷的府第一直被人们尊称为“王尚书第”。
  雪舟等杨 日本著名画僧。明成化三年(1467),47岁的雪舟随日本遣明使团到宁波。他所作山水长卷《宁波府图》上,用很多画面描绘波光粼粼的月湖和四明驿(今佛教居士林)、湖心寺的远景。2006年雪舟逝世500周年时,在月湖柳汀居士林内竖立了“雪舟行迹”纪念碑。
  黄宗羲 浙东学派代表人物,曾讲学于日湖延庆寺内。他登上月湖芙蓉洲范氏天一阁,披阅藏书,撰有《天一阁藏书记》。
  万斯同 世居月湖旁的广济街。清康熙元年(1662)迁居于西郊管村白云庄。他以布衣参修《明史》,不署衔,不受俸。
  全祖望 其父全天叙移居月湖烟屿,在竹洲之东构“平淡斋”,在南筑“菘窗”作为别墅,并筑桃花堤,以助月湖之胜。全祖望诞生在月湖烟屿桂井街的全氏居宅内,至今原全宅门前的旗杆石尚存。他19岁登天一阁藏书楼阅览藏书,又到湖对岸的谢家巷谢氏天赐园阅览博雅堂、带河巷云在楼、月湖陆氏南轩等处阅读藏书。
  徐时栋 建藏书楼于月湖烟屿,取名“烟屿楼”,藏书6万卷。他在月湖边上校刻宋元“四明六志”,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有《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
  於梨华 美籍华人作家,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就读于月湖竹洲鄞县县立中学(宁波二中前身)。后去台湾。1956年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获新闻硕士。1963—1993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教中国文学及中文写作,两度获富步雷奖(Fulbright Fellowship)。在1997年宁波二中85周年校庆之际寄来题词“源远流长”。在大陆出版的著作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考验》《傅家的女儿们》,短篇小说集《寻》,散文集《别西泠庄园》等。
  (详见第十九编人物)
  第七节 月湖民间活动传承及文化研究
  民间活动传承
  月湖民间文艺活动由来已久,尤以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和八月中秋龙舟竞渡兼赏月最盛。
  月湖灯会 月湖灯会始于何时无从考证,相传已有800多年历史。每逢新春佳节,官方玩赏花灯,民间制灯出售。元宵前后月湖周边大街小巷灯火辉煌,狮舞龙腾,箫鼓震天,“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灯彩材料有竹篾、珠网、罗帛、蜡纸、瓜果,灯饰有琥珀玳瑁、琉璃玻璃、白玉流苏,灯形有菩提、荷花、飞禽走兽、人物等。竹扎、布制、纸糊、木雕,应有尽有,灯上或写有隐语,制成灯谜,或装上机关,巧夺天工。正是“灯悬高树星河近,帘卷中天海月飞,共喜太平歌既醉,六街尘静言未归”。随着时代变迁,民间艺社消失,艺人离世,制作工艺失传,月湖边此类民俗活动日渐衰减。1991年3月1日,县学街道(月湖街道前身)在月湖畔迎凤街举行“欢歌载舞闹元宵”行灯会。数百居民手提各种灯饰绕月湖一周。沿途数以千计人群提着各式花灯,加入行灯队伍,首尾相接数里。群众惊呼“又行灯会了”。1993年12月31日,举办首届月湖灯会。街道发动25个居委会和众多辖区单位,制作以月湖为主题的数千盏各类灯饰,布置于月湖公园和湖面,整个月湖火树银花,成了灯的海洋,彩的世界,观者数以万计。首届月湖灯会成为继承世风民俗、弘扬灯会精华、“陈酒新酿”的典范。1996年10月,在海曙区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期间,月湖街道举办规模更大的第二届月湖灯会(又名“缤纷月湖夜游园会”)。这届灯会的灯饰造型,除保留传统品种、内容和风格外,集光、声、电于一体,还具有明显行业特色,如云海宾馆的“哪吒闹海”,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的“长城”,市政管理处的“月湖桥”,天一居委会的“天一阁”,卫生学校的“爱心”,等等,向经贸、旅游、饮食行业渗透,显文化品牌雏形。灯会活动被评为区“十大文化佳事”之一。2006年9月23日,“平安在心中”月湖千人放灯会在月湖荷花池举行,千名市民放灯祈求福祉。
  龙舟竞渡 此活动原是纪念屈原沿留下来的风俗。月湖自宋开始,即有龙舟竞渡。北宋时明州造船工业发达,龙舟竞渡与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蒲艾合在一起,成为五月端阳月湖盛事。到南宋,龙舟竞渡与中秋赏月吃月饼合在一起,变为中秋节月湖盛事。楼钥《湖亭观竞渡》诗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的盛况:“涵虚歌舞拥酆君,两两龙舟来往频。闰月风光三月景,二分烟水八分人。锦标赢得千人笑,画鼓敲残一半春。薄暮游船分散去,尚余箫管绕湖滨。”中秋一般在八月十五,唯宁波有八月十六过中秋之说。(见本章第五节)“峰寿母易中秋……家家十六看龙舟”。宋以后,月湖龙舟竞渡依然盛行。明代月湖边生活的女诗人顾逸的《虹桥观竞渡》就形象地描绘过当时竞渡美景:“鉴湖彻晓霜飞冷,一道长虹恒秋影。”现时月湖已无龙舟竞渡活动,但湖上游船、游艇终年不断。每当周末假日,亲朋好友租一条游船,荡漾于湖光碧波之中,不失为一大趣事。
  月湖文化研究
  2001年4月,宁波市文化研究会和海曙区政协举办月湖文化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2006年举办了纪念南宋丞相史浩诞辰900周年研讨会。后又举办了浙东学术研讨会、全祖望与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出版了《纪念史浩诞辰900周年论文集》《全祖望与浙东学术文化论文集》。
  《璀璨明珠——月湖》 海曙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全书收录文章29篇,计18万字,分上下编。上编“月湖璀璨历史和文化”,下编“现代月湖名人与风貌”,并附有数百幅珍贵图片(书画)。书中对月湖历史渊源、自然景观、景区改造、民间文艺、群众文化等作系统记述,其中有魏明伦的《宁波月湖铭》,徐季子的《月湖的学术——记四明学派》。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体现地方和时代特色,有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
  《我爱月湖丛书》 海曙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弘扬月湖文化的乡土教材,供小学生阅读。丛书全套6辑,第一、二、三辑为学生专题征文选编,包括《月湖欢歌》(一年级用)、《月湖游趣》(二年级用)、《月湖传说》(三年级用)。第四、五、六辑由教师撰写,包括《月湖景点》(四年级用)、《月湖名人》(五年级用)、《月湖文化》(六年级用)。其中《月湖文化》一辑分“人文文化”“水利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月湖诗词”5章18节。语言平易通俗,节下附思考和实践题,便于学生阅读领会。
  《千年月湖》 徐季子、周冠明合著,宁波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全书由“月湖风物记”“月湖人物志”“月湖诗文选”三组文字组成。“月湖风物记”详述月湖之变化,三堤七桥、宫观寺院之兴衰,十洲区位分布,岛屿、汀洲称谓由来及各洲特色。“月湖人物志”介绍在月湖居住过或对月湖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之中有位居极品的宰辅,有丹心耿耿、忧国忧民的谏官,有道德高尚、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文人,有才华横溢、倜傥风流的才士。“月湖诗文选”多选有姓名可考查的诗文,可略知月湖源远流长的文脉。月湖的景观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外形端正、内序井然、风格独特的宁式建筑,其中有官家府第、豪门别墅、学者书院、名人书楼,可谓“月湖甲第连云”。
  《月湖民间故事》 由月湖街道办根据《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海曙卷》内的月湖民间故事汇编而成,收集了25个月湖民间故事。
  《月湖寻贤》 由月湖街道办根据《古城寻贤——海曙之名人与遗迹》内的名人故事汇编而成,收集了20个月湖名人故事。
  《月湖街巷》 由月湖街道办根据《新侨报》里的海曙区街巷故事汇编而成,收集了11个月湖街巷的故事。
  《慢游月湖》 由月湖街道办编辑,共分“月湖寻遗”“月湖寻芳”“月湖寻诗”三个篇章。第一章“月湖寻遗”主要讲月湖边的历史古建筑;第二章“月湖寻芳”主要罗列了月湖内的比较有欣赏价值的自然景点;第三章“月湖寻诗”主要搜集名人赞美月湖的诗。
  《悦启县学·蒙学之冠——三字经主题社区》 由月湖街道办编辑,共分“蒙学寻踪”“古风探遗”“稚善承训”“朴心践行”四个篇章。第一篇章主要讲《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的介绍及故事,以及《三字经》在国际上的传播;第二篇章主要是讲述县学社区中的古迹及建筑;第三篇章主要讲述如何在小朋友中传播《三字经》及中国古代文化;第四篇章主要讲述的是县学社区的社区公约及公益团队,以及各类文化活动等。

知识出处

月湖街道志

《月湖街道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月湖、社区、街区管理和建设、街区治安和公共安全、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政、民俗、方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月湖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