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业余体校 运动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51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业余体校 运动学校
分类号: G808.2
页数: 3
页码: 192-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城内业余训练单位概述、及体校选介的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体育 单位

内容

业余体校和运动学校是域内青少年运动员为参与竞技体育项目而开展业余和专业训练、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和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场所。一般配有专职或兼职的项目教练员,对入校学员进行定时定量的渐进式的业余训练。学员兼顾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是增强学员体质、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
  第一节 域内业余训练单位概述
  民国时期,域内无专门的体育训练机构,运动员的训练局限于临时性的短期集训和业余运动队的业余训练。20世纪20年代,省立四中成立男生篮球队和女生篮球队,接着成立乒乓球队和足球队开展课外训练。20世纪后半叶域内曾建有市级业余训练单位——依托解放北路体育场的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今中山广场址),依托西郊文化路体育场的宁波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964年前后曾挂靠为宁波市第二中学西郊分校)和宁波地区体委所属“三集中”式的地区少体校。宁波中学曾于1963年开办田径体育少年班,1988年开办“体育后备人才试点班”(初中体育班1班,全大市招生30—40名),翌年海曙区教育局协同市体育俱乐部联合开办海曙体育培英学校。是年,市二少体和地区少体校合并后不久开办体育中专——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在解放北路体育场西北角建立宁波市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后均因旧日城改造而迁建或停办。
  第二节 体校选介
  宁波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简称市一少体,创建于1956年11月18日,校址为解放北路体育场,系走训制少体校。以招收中学学员为主,设田径、体操、足球3项,专兼职教练员5名。1958年9月扩招学员200名,增设游泳、篮球、乒乓球、自行车、武术5项。1960年1月迁址西郊路文化巷12号,改为“三集中”(运动训练、文化学习、生活起居集中)业余体校,文化课就读于海曙初中(今市第十五中学)、西郊路小学(今市实验小学)。时有教练员9名,学员200名。1963年3月
  列为省重点业余体校。7月改为宁波市第二中学分部,配文化教师8人,教练员12人,学员250名,面向全市招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停办。1970年在市体育场恢复走训制继续办学。1972年迁回文化路原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游泳、体操6项,恢复“三集中”业余训练体制。1974年更名为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984年与地区少体校合并。1987年在少体校原址创建宁波体育运动学校,两校实行一套机构统一管理。至1987年向上级体工队和高等体育院校累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500余名,其中进国家队13人、省队205人、部队体工队30人、大专院校168人。有陈效邠、叶佩素、冯梦雅、马素萍、赵漪波、杨波、王芳等运动健将17名。20名学员70次代表国家队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世界技巧锦标赛、世乒赛、国际体操比赛等,获金牌41枚、银牌74枚、铜牌13枚。参加全国(含分区)比赛468人次,获金牌93枚、银牌81枚、铜牌54枚。
  宁波体育运动学校
  系体育中专,学制3年,当时核定规模240人,首届招生28名。建有6房(体操房、举重房、摔跤房、球类房、艺术体操房、跳高房)、2场(田径场、射击场)、2池(室内、室外游泳池)。训练项目有田径、游泳、举重、摔跤、排球、乒乓球、蹼泳、篮球、射击、足球。至1990年在校生128名,其中田径生64名。学校培养了桑兰(体操)、沈盛妃(田径)、徐峰(射击)、王秀芬(女子举重)、马澄清(女篮)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多次获得国内外比赛金牌。2001年9月迁至江东宁波科技园区新舍继续办学。
  宁波市全国重点乒乓球单项运动学校简称市乒校,创建于1989年,前身为市第二少体校乒乓班。校址为解放北路153号(市体育场西北侧)。文化课就读于穆家巷小学。至1990年有学生40名,教练员5名。1998年解放北路体育场改扩建为中山广场后迁至江东区市体育中心训练,2002年迁入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实施统一管理。
  宁波地区少体校
  创建于1973年1月,校址西郊路文化巷11号,是年10月招生,设排球、足球、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6项,小学、初中7个年级班,为“三集中”业余体校。至1984年4月并入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时,有教练员19名、文化教师13名、在校生147人。办学10年输送省以上运动队18人、大专体育院校32人。
  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简称二少体,1975年4月建立于解放北路153号市体育场内,为走训制少体校。其时有专职教练员4人,兼职教练员25人,在训中小学生267人,设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武术、棋类(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6项。至1990年设田径、武术、足球、网球4项,专职教练员9人,兼职教练员25人,设训练点于22所中小学校,在训学生297人。建校23年,培养体育后备人才54人,其中省级以上运动员39人,进入大专院校7人、省运动学校8人,培养体育骨干507人、运动健将3人。武术运动员倪惠芬改训摩托艇后打破一公里世界纪录2项,举重运动员王国安打破全国少年举重纪录。2002年12月迁至鄞州区鄞江中学内,与宁波市重竞技学校、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等合为一套班子。
  海曙区体育培英学校
  1989年1月区政府批复同意区文教局建立区“体育培英学校”,挂牌于解放北路小学,校长任明秀(兼),副教导沈蓓华负责具体招生训练事务。2月,区局与市体育俱乐部达成共同创办体育培英学校合约,市体育俱乐部负责教练、场地、训练等相关费用,区局负责文化基础教育。是年学前班始设棋类、游泳2项,开展课余训练。翌年增设足球、网球2项。1991年有游泳和“三棋”在训生75名。是年该校7名运动员入选区队参加市游泳比赛获金牌11枚。棋手王铁参加第八届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获少年组第五名。1992年夏,原解放北路小学所剩五年级、六年级并入海曙中心小学,培英学校独立办学,校长张聚华。在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学生林丹丹获游泳金牌,王铁、陈静分获中国象棋,围棋男、女金牌。1994年5月校中国象棋队参加区“六一杯”少儿棋类比赛,与镇明中心小学并列获团体冠军。至1994年6月学校因市政规划需要拆除校舍而停办,学生及训练项目并入镇明中心小学。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人物等方面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叙了海曙区体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全书收录域内(含籍内)体育人物传略或简介70余人,“大事记”录有自宋至今560余条、2.7万余字的重大体育事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