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竞技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512
颗粒名称: 第三篇 竞技体育
分类号: G808.2
页数: 82
页码: 151-2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体育竞赛、业余体校、运动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俱乐部、业余训练、人才输送的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体育 竞赛

内容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具有极强的技艺竞争性和社会认同性,组织者严格按照统一的规则开展竞赛,其成绩能迅速获得全社会的公认。
  域内的竞技体育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对青少年运动员的业余训练和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分散于各级机关、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体育骨干主要通过自我训练或参加对口运动协会组织的业务训练来提高竞技水平,从而在逐级参赛中获取名次。中小学生除参加区、市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外,成绩优异者常被择优加入区、市队,参加市、省运动会或更高级别的综合性运动会或单项比赛。竞技体育养成和造就了域内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训练和提高了域内的等级教练员和等级裁判员。
  20世纪50年代至今,域内选手共参加14届市运动会计获金牌670枚,入选市(地)队参加12届省运动会计获70金56银58铜,参加5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计获5金3银1铜。域内选手入选省队参加9届全国运动会计获4金8银5铜、获前八名共32个;入选国家队参加共4届亚洲运动会计获2金1银1铜和第五、第六名各1个;参加两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计获金牌5枚。
  2001年至2008年域内培养、输送入市级训练单位的青少年运动员共194名。1957年至2006年输送入省级训练单位的运动员共92名。历年输送入国家队和省队的运动员共22名。域内有涉外武术特级教练员8名,国际、国家级教练员5名,高级教练员15名,区属协会有国家一级门球教练员9名。域内有各运动项目国际级裁判员4名,国家级裁判员20名,国家一级裁判员共37名(区级协会中15名,域内22名)。域内业余开展训练的竞技项目主要有田径、游泳、三项棋类、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等,也是历届各级各类运动会上获金牌相对较多的项目。
  第一章 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形式。竞赛以统一的游戏规则为准绳,在公平公正执法的前提下公开地进行。不同比赛项目在不同时期可以对竞赛规则进行必要的修正,但必须获得相关专业组织的批准和全体参与者的认同。
  1995年以来,区体委(局)联络机关党委和机关工委每两年举办一届区级机关运动会,至2008年已办8届。但迄今未举办过辖区内的全民运动会。
  第一节 承办上级体育赛事
  1984年至2008年区体委(局)与各协会联合承办市级体育比赛17项次。
  区承办全国赛事选介
  1992年全国桥牌双人赛和俱乐部杯赛 1992年9月15—22日,区桥牌协会受国家体委和中国桥牌协会委托,集资30余万元,举办“1992年全国桥牌双人赛和俱乐部杯赛”,各省、市、自治区和各行业体协计44个代表队、300余名桥牌高手汇聚甬城蓬莱大酒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双人赛和名人赛。湖北队获公开组“浙开杯”冠军,煤矿队获混双组“篮鸽杯”冠军和女子“海曙杯”冠军。后我区被国家体委评为1992年全国优秀赛区。
  “绿化江河杯”足球义赛 2004年3月14日,由中国足协、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省足协、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绿化江河杯”上海国际队对浙江绿城队足球义赛在市体育中心足球场进行。中国绿化基金会许新桥,市、区领导陈群、郑杰民、吴亚能、施孝国等参加开幕式。义赛纯收入10万元上交中国绿化基金会作防沙治沙之用。
  第二节 运动竞赛与成绩
  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1992年和1996年,区籍运动员杨波、马澄清分别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二十五届和第二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参加亚洲国际性运动会
  1963年J966年,选手陈效邠入选国家队参加两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游泳比赛,获5金。表3-1-5 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海曙籍运动员成绩表
  1990至1998年,选手潘维成、杨波、乐淺、马澄清等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七、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亚洲运动会共获2金1银1铜和第五、六名各一个。详见表3-1-6。
  参加全国运动会
  自1959年9月北京举行的第—届全国运动会至2001年1月广州举行的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域内27人次入选省队参赛,获4金8银5铜,获前八名32个。
  参加全国城市运动会
  1988-2003年,域内选手入选市队参加第一至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共获5金3银1铜,获前八名16个。表3-1-9 参加全国田径(分区)赛
  自1962年至1991年,境内选手应凤仪、林芳定、陈佩君、奚萍、卢亚仙、徐荷英、奚飞、
  吕涌芬、陈伟强、郑国金、周晓燕等参加历年全国田径(分区)赛,获奖牌31枚。表3-1-10 全国田径(分区)赛海曙籍运动员成绩表
  参加浙江省运动会
  1951年至2006年第一至第十三届省运动会上,域内(含籍内)选手共获74枚金牌、64枚银牌、66枚铜牌。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1951年、1954年域内选手入选市队或地区队参加第一、第二届省运动会获1金1银3铜。
  1957年4月,在省中学生劳卫制全能比赛中,市第二中学陈哲良、女子中学洪尧恩分获男女甲组个人总分第一名;女子中学范金花、胡秀仪分获女子甲、乙组个人总分第二名。
  1958年12月第三届省运动会上,域内选手获7金6银9铜,市第一中学肖美仪标枪获金并破省纪录,张国珪获400米、800米2金。
  1963年第四届省运动会上,域内选手获4金5银,其中宁波中学沈照富110米高栏以16”5、贺初十项全能以4429分各获1金,市第五中学应凤义在女子400米、800米各获1金。
  1973年,市第五中学陈佩君参加全国田径少年分区赛获三项全能亚军。市第五中学徐荷英先后于1977年、1980年和1981年三次参加全国田径(对抗)赛女子200米比赛,分别以25”6、24”6和24”3的成绩蝉联三届冠军。
  1974年10月,域内选手卢国裕、卢亚仙、邵亚华、陈佩君、方肖阳、陈吉才、张敏敏、常明仙、毛国珍、王宁国、鲁波、陈静静、贺云飞、马晓贞、崔纪茂等入选市队参加在杭、虞两地举行的第五届省运动会,获5金8银7铜。陈佩君在女子跳高及三项全能破两项省纪录。
  1978年10月,域内选手严曲萍、崔纪茂、郑国金、陆立宪、赵月香、奚萍、徐香梅、汤军、郁延年、傅国民、竺爱红等入选地市代表团参加在杭举行的第六届省运动会,获3金2银8铜。崔纪茂小口径步枪射击破省纪录。
  体校教练1982年9月,域内选手杨波、严曲萍、舒逸民、郁延年、徐胜富、张勤、陈丽、张益琴、翁亦玲等入选地市队参加在杭等地举行的第七届省运动会,获4金3银1铜。女子游泳陈丽获2金。
  1986年9月,域内选手张伟民、周晓燕、陈郊邠、张海斌、丁亚萍、应荣辉、司徒园芬、王亦民、陈明杰、杨波、张勤等入选市队赴杭参加第八届省运动会,获13金6银,其中杨波一人获5金、陈效邠获3金、陈明杰获2金1银、张伟民获2金。
  少体校1990年9月,域内选手乐淺、盛文、朱赛儿、邵月琴、应敏之、陈静、桑兰、陈幼平等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第九届省运动会,获6金2银5铜,其中桑兰一人获5金、陈幼平射击获1金。
  1994年9月,域内选手徐津梅、王钱洁、黄斌、朱凌、王孝义、李雪红、蒋海雄、李欣远、方筲、陈炎、吴丽群、顾敏敏等赴杭参加第十届省运动会,获9金3银8铜,其中女子武术顾敏敏一人获4金。
  1998年9月,选手蒋宁、盛文、梁子爽、朱凌、张炜拓、张加泰、高家立、朱琳、马旭、吴静静、卢鹰、贺蓉蓉、李雪红、楼燕儿、陈研、黄张迪、何可一等入选市队参加在甬举行的第十一届省运动会,获14金12银8铜,其中镇明中心小学的朱凌、张炜拓、张邦泰、高家立四人获6金3银2铜,并有三人破5项省青少年组记录。海曙选手所得总分列全市第一位、全省县级单位第八位。
  2002年10月,域内选手蒋宁、叶泳佳、韩坚祥、陆磊、何天虬、陈天翔、马旭巧、陈晓妤、陈冠芳、武艳、毛栋栋、李丹、莫俊杰、缪诚、陈露等入选市队赴温州参加第十二届省运动会,获4金8银8铜。
  2006年,域内选手入选市队赴台州参加第十三届省运动会获4金8银7铜,其中个人项目获3金3银2铜,加盟团体获1金5银5铜。
  1993年省体委田径办公室(后易名为“田径管理中心”)为激励各县田径训练,广泛选拔田径尖子,改革原由地市级组队且每四年才举办一届省运动会的田径竞赛办法,改为每两年举办一届由县(市、区)组队直接参赛的浙江省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是年,在浦江县举行第一届全省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设有60米到1500米、100米栏、110米栏、垒球、铅球、标枪、铁饼、跳高、跳远等比赛项目,82个县(市、区)的近千名运动员、教练员参加。海曙区队获得“甲级队”(总分在前30名内的队冠以甲级队荣誉)称号。1995年夏组队参加在义乌举行的省第二届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周磊(李兴贵中学)、孟晓晶(孙文英小学)、屠芳芳(镇明中心小学)、白玉蕾(市第一中学)获1银3铜,总分排名全省第26位,保持甲级队称号。1997年夏参加在遂昌县举行的省第三届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镇明中心小学张金获60米和100米金牌2枚,市第二中学蔡钦杰获跳高金牌;另有1银2铜,并获团体总分86分,区队排名在全省第20位,保持甲级队称号。是年起浙江省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正式易名为浙江省田径运动会。1999年夏参加在海宁举办的省第四届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获团体总分94分,全省综合排名第19位,至此连续4届保持甲级队称号。2001年7月参加在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举办的第五届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降为乙级队。2003年7月组队参加在诸暨市举办的省第六届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14岁女子乙组卢清霞、郑淑燕均获金,该组获2金4银3铜。区队综合得分41分,全省综合排名第45位,为乙级队。2005年夏组队参加在玉环县举行的省第七届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为乙级队。2007年组队参加在宁波运动学校举行的省第八届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李海波获12岁男子组60米银牌,沈董薇获13岁女子组800米银牌,林将弘获14岁男子组400米第4名,朱将雷获14岁男子乙组跳远第4名、100米栏第5名。区队获乙组总分48分,乙组排名第32位,全省综合排名第68位,为乙级队。2009年7月组队参加在温岭举办的省第九届县级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孔丹丹获15岁组女子100米和200米栏2金,娄语霞获13岁乙组女子100米银牌,潘芳芳获12岁乙组女子60米铜牌,宋嵚崎获15岁乙组男子400米铜牌。区队获总分88分,为乙级队第18名,全省综合实力排名第43位,仍为乙级队。
  参加宁波市运动会
  1953—2007年,域内选手参加市运动会14届。其中,1979年前的8届,域内运动员入选学区队、中学校队和系统职工队或原镇明、海曙的行政建制单位(街道、公社、革命委员
  会)组队参加,共获金牌410枚、团体冠军69个;1982年第九届由原镇明、海曙两区宣传,工会和共青团等部门组队参赛;1986年第十届起均由区体委(局)组队参赛。从1989年的第十一届市运动会开始,设成年部和青少年部,区体委(局)主要负责青少年部。1982-2007年间的7届计获260金。前后14届共获670金。
  在1953年11月第二届市运动会上,宁波中学沈照富、原女中郁佩宗分别破男子100米、女子铅球省纪录,原海曙徐祥富400米破市纪录,宁波中学、女子中学、市第五中学三校12名选手共获18金。
  1959—1960年举行的第四、五、六届市运动会上,市第五中学谭湘娥获女子跳高、铅球、铁饼和三项全能共4金;原海曙徐祥富,文卫局徐步云、余如云,市第一中学肖美义,市第五中学王银儿、卫校周芝轩各获2金;市第八中学获第四届市运动会普通组射击团体冠军;第六届市运动会上,域内驻军——宁波军分区队获射击团体冠军,原海曙队获游泳和棋类两个团体冠军。
  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上,原镇明、海曙两公社,域内各中学和8个小学学区(江厦、湖西、天封、县学、仓桥等)组队参加,167名运动员共获金牌205枚。其中获2金及以上者有:原市第五中学卢国裕、洪和庆、陈佩君、叶春梅,市第二中学邵征宇、干伟中、方肖阳、倪国辉、陈顺华、丁红、竺军、陈建春,市第十五中学卢亚仙、谢亚萍、陈吉才、王瑞娣,市第一中学邵亚华,市第六中学许新惠,市第八中学沈国峰,西郊乡中心学校徐根民、夏珊萍、郑美玉、马晓贞,青年中学原海曙孔繁茂、何亚珍,原江厦学区俞进六、王爱珍、汪亚君,原天封学区董胜康、常明仙,原湖西学区费信根、吴济民、何卫成,原仓桥学区何士东、陈静静,原县学学区王宁国。
  1979年国庆期间举行的第八届市运动会上,原镇明、海曙两区,各中学单独组队,职工归口各系统组队参加,域内70名运动员在各比赛项目中获金牌120枚。其中获金牌2枚及以上者有:原镇明中心小学钱丽萍、王淑琴、狄平恩、王向东、范启英、俞军、林捷、王前卫、蒋春芬、陈明杰、冯捷,原海曙中心小学张益琴、戴小星、史伟尧、李海云、周开山,市第二中学贺云飞、汪亚珍、顾国连、王国茵、陈静娟、何士东、许卫民,原市第五中学陶红杰、钱景芬,原十七中严曲萍。
  1982年6月在市体育场举行的第九届市运动会上,域内中学参加学联队,职工归口各系统队,原镇明、海曙两区组队参加,28名运动员在答比赛项目中获43金,其中获2金及以上者有:原镇明严曲萍、张伟君、金元辰、黄肖芸,原海曙张益琴、翁亦玲,市第二中学汪亚珍。
  1986年5月至7月,区体委首次组建域内中小学生代表团和职工代表团(除市各口外的职工)参加第十届市运动会青少年组和成年组答项比赛,25名运动员获30金。青少年组获22金9银8铜,总分293.5分,位列全市第三;成年组获8金4银4铜,总分129.5分,位列全市第七。区队在女子游泳少年乙组和儿童组中计获金牌12枚,占大会所设金牌数的86%。域内市经委队获成年部金牌数和团体总分两个第二名,市教卫队获金牌数第八名、团体总分第九名。详见下表3-1-32。区体委于1988年至1989年跨年度组建中小学生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市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成年部职工归口市答系统组队参加。区代表团获团体总分、金牌总数和参加省运动会得分共3项团体第一名,获得本届市运动会所设共三个最高级别的奖励。成年部团体总分和金牌数前三名为域内的市教卫队、市经委队和市农经委队,军分区队和市级机关队分获金牌数第七、第八名。
  海曙区联队1993年4月至11月,组队参加第十二届市运动会青少年部比赛,获团体总分787分和金牌48枚,均列第二位。包揽网球项目男、女单打和团体共4金。棋类获个人和团体共7金,占棋类总金牌数的77.8%。
  1997年组队参加第十三届市运动会青少年部12项比赛,获43金(第三名)40银37铜;团体总分1031.5分(第二名)。棋类、田径、体操、武术四队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棋类获男、女个人和团体计8金,占棋类总金牌数的66.7%。网球女子单、双打和团体获3金,乒乓球男子甲、乙组单、双打和团体获6金,各占其金之半。游泳获12金,占游泳总金牌数的20%。
  2001年4月至9月,区体育局组队参加第十四届市运动会12项比赛,获38.5金(38银、34铜)、代表团总分804.5分,均列第六位。棋类获个人和团体共5金,占棋类总金牌数的41.7%。
  区局首次承办市运动会竞赛项目3项。效实中学宽诚体艺馆承办青少年部艺术体操赛,获大会最佳赛区;青少年部体操赛区和区足球协会的华茂外国语学校足球场成年部足球赛区均获大会优秀赛区称号。
  2007年4月至9月,组队参加第十五届市运动会竞技体育部和大众体育部各项比赛。竞技体育部获38.55金,列第十一位,总分954.51分列第九位。大众体育部获6金列第三位、总分37分列第六位。竞技部的羽毛球获6金,占本项总金牌数的35%。游泳获19金,占本项总金数的20%;其中,镇明中心小学9名运动员参加的单项和接力共获9金,为所获金牌数之半。获2金及以上者有丁宁、唐静远、陈夏薇、倪佳琛、郑伟强、郑金玲、朱文靖、郭咏晗、张天羽、王寅、陈啸晗、金璐、吕昕予、练镜如、夏天、钟瑜、王凯、李抒瑾等17人。
  第二章 业余体校 运动学校
  业余体校和运动学校是域内青少年运动员为参与竞技体育项目而开展业余和专业训练、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和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场所。一般配有专职或兼职的项目教练员,对入校学员进行定时定量的渐进式的业余训练。学员兼顾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是增强学员体质、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
  第一节 域内业余训练单位概述
  民国时期,域内无专门的体育训练机构,运动员的训练局限于临时性的短期集训和业余运动队的业余训练。20世纪20年代,省立四中成立男生篮球队和女生篮球队,接着成立乒乓球队和足球队开展课外训练。20世纪后半叶域内曾建有市级业余训练单位——依托解放北路体育场的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今中山广场址),依托西郊文化路体育场的宁波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964年前后曾挂靠为宁波市第二中学西郊分校)和宁波地区体委所属“三集中”式的地区少体校。宁波中学曾于1963年开办田径体育少年班,1988年开办“体育后备人才试点班”(初中体育班1班,全大市招生30—40名),翌年海曙区教育局协同市体育俱乐部联合开办海曙体育培英学校。是年,市二少体和地区少体校合并后不久开办体育中专——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在解放北路体育场西北角建立宁波市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后均因旧日城改造而迁建或停办。
  第二节 体校选介
  宁波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简称市一少体,创建于1956年11月18日,校址为解放北路体育场,系走训制少体校。以招收中学学员为主,设田径、体操、足球3项,专兼职教练员5名。1958年9月扩招学员200名,增设游泳、篮球、乒乓球、自行车、武术5项。1960年1月迁址西郊路文化巷12号,改为“三集中”(运动训练、文化学习、生活起居集中)业余体校,文化课就读于海曙初中(今市第十五中学)、西郊路小学(今市实验小学)。时有教练员9名,学员200名。1963年3月
  列为省重点业余体校。7月改为宁波市第二中学分部,配文化教师8人,教练员12人,学员250名,面向全市招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停办。1970年在市体育场恢复走训制继续办学。1972年迁回文化路原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游泳、体操6项,恢复“三集中”业余训练体制。1974年更名为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1984年与地区少体校合并。1987年在少体校原址创建宁波体育运动学校,两校实行一套机构统一管理。至1987年向上级体工队和高等体育院校累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500余名,其中进国家队13人、省队205人、部队体工队30人、大专院校168人。有陈效邠、叶佩素、冯梦雅、马素萍、赵漪波、杨波、王芳等运动健将17名。20名学员70次代表国家队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世界技巧锦标赛、世乒赛、国际体操比赛等,获金牌41枚、银牌74枚、铜牌13枚。参加全国(含分区)比赛468人次,获金牌93枚、银牌81枚、铜牌54枚。
  宁波体育运动学校
  系体育中专,学制3年,当时核定规模240人,首届招生28名。建有6房(体操房、举重房、摔跤房、球类房、艺术体操房、跳高房)、2场(田径场、射击场)、2池(室内、室外游泳池)。训练项目有田径、游泳、举重、摔跤、排球、乒乓球、蹼泳、篮球、射击、足球。至1990年在校生128名,其中田径生64名。学校培养了桑兰(体操)、沈盛妃(田径)、徐峰(射击)、王秀芬(女子举重)、马澄清(女篮)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多次获得国内外比赛金牌。2001年9月迁至江东宁波科技园区新舍继续办学。
  宁波市全国重点乒乓球单项运动学校简称市乒校,创建于1989年,前身为市第二少体校乒乓班。校址为解放北路153号(市体育场西北侧)。文化课就读于穆家巷小学。至1990年有学生40名,教练员5名。1998年解放北路体育场改扩建为中山广场后迁至江东区市体育中心训练,2002年迁入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实施统一管理。
  宁波地区少体校
  创建于1973年1月,校址西郊路文化巷11号,是年10月招生,设排球、足球、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6项,小学、初中7个年级班,为“三集中”业余体校。至1984年4月并入市第一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时,有教练员19名、文化教师13名、在校生147人。办学10年输送省以上运动队18人、大专体育院校32人。
  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简称二少体,1975年4月建立于解放北路153号市体育场内,为走训制少体校。其时有专职教练员4人,兼职教练员25人,在训中小学生267人,设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武术、棋类(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6项。至1990年设田径、武术、足球、网球4项,专职教练员9人,兼职教练员25人,设训练点于22所中小学校,在训学生297人。建校23年,培养体育后备人才54人,其中省级以上运动员39人,进入大专院校7人、省运动学校8人,培养体育骨干507人、运动健将3人。武术运动员倪惠芬改训摩托艇后打破一公里世界纪录2项,举重运动员王国安打破全国少年举重纪录。2002年12月迁至鄞州区鄞江中学内,与宁波市重竞技学校、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等合为一套班子。
  海曙区体育培英学校
  1989年1月区政府批复同意区文教局建立区“体育培英学校”,挂牌于解放北路小学,校长任明秀(兼),副教导沈蓓华负责具体招生训练事务。2月,区局与市体育俱乐部达成共同创办体育培英学校合约,市体育俱乐部负责教练、场地、训练等相关费用,区局负责文化基础教育。是年学前班始设棋类、游泳2项,开展课余训练。翌年增设足球、网球2项。1991年有游泳和“三棋”在训生75名。是年该校7名运动员入选区队参加市游泳比赛获金牌11枚。棋手王铁参加第八届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获少年组第五名。1992年夏,原解放北路小学所剩五年级、六年级并入海曙中心小学,培英学校独立办学,校长张聚华。在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学生林丹丹获游泳金牌,王铁、陈静分获中国象棋,围棋男、女金牌。1994年5月校中国象棋队参加区“六一杯”少儿棋类比赛,与镇明中心小学并列获团体冠军。至1994年6月学校因市政规划需要拆除校舍而停办,学生及训练项目并入镇明中心小学。
  第三章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俱乐部
  第一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
  民国时期省立四中的田径运动、效实中学的网球运动和甬江女中的女子田径运动已凸显于其他各校,在市、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颇多,成为各自的专长项目。1955年8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改进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联合指示》后,省体委提出在中小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建立学校业余运动队。镇明中心小学的课余游泳运动队开始训练,到20世纪90年代,在镇明学区和合并后的海曙区小学生游泳比赛中,数十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在市赛中多次获团体第一名。1963年5月,市第一中学创办传统项目田径少年班,以体育组长沈德明为主组织田径业余训练。1965年市体委开始对域内传统项目学校进行布局,并以“开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简称“传校”,下同)为题在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上作专题介绍。1968年布政巷小学体育教师胡万炳在校长卢韵芳支持下组建第一支校乒乓球队开展常年训练,1972年该校乒乓球队代表市赴湖州参加省少年乒乓球赛,获女子团体第二名、男子团体第三名。1973年以市第一中学为主的市田径队在全省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先后有15名学生被选入省体工队成为专业运动员。70年代中期域内灵桥路小学、市第八中学、市第十一中学等均为市级羽毛球传校。部分中小学校为适应体育竞赛需要相继成立业余运动队或运动小组,并建立课余训练制度。
  197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实施《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条例(试行草案)》,提出“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学校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翌年提出“要有5%的学校纳入传统项目学校的布局”。此后域内传校得到较快发展。1983年8月国家体委、教育部联合颁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翌年6月,国家教、体、卫三部委联合发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检查验收细则(试行草案)》,其中明文规定了体育传统项目和体育竞赛的验收计分办法。此后,省、市体委相继颁发了贯彻意见和评估细则。由此,市、区体委对传校重新布局。1984—2008年的24年间,区体育、教育部门联合评定和批准各级传校14批次,重点是田径、游泳等多金牌项目和乒乓球、羽毛球、足球、“三棋”、网球等项目。
  1991年11月,区局组织部分传校领导和教师赴扬州广陵区学习传校经验,赴镇江参观江苏省省级乒乓传校。1996年2月,区局组织传校领导赴哈尔滨市道里区观摩学习。翌年
  1月,区局制定并公布《海曙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细则》。评估项目分5大项:基础工作20分,业余训练工作50分,档案资料完备10分,工作成绩包括比赛成绩和输送运动员均按实计分上不封顶,附加分包括配套设施等计分不封顶。是年4月底5月初,由有关人员组成区传校验收组,对镇明中心小学、广济中心小学、偃月街小学、咸塘小学4所田径传校,新芝小学、高塘小学2所羽毛球传校,按《海曙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细则》进行检查验收。翌年核定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所,其中省级传校1所(镇明中心小学——游泳)、市级传校2所(偃月街小学——田径、翰香小学——足球)、区级传校10所。2005年10月,组织传统项目学校18名体育教师赴南京观摩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子篮球决赛。
  1998年以后,各传校开始按省传校评估内容和市管理办法(试行)建设传校。评估标准为:学校领导重视,体育传统项目工作纳入学校体育工作之中,有一名副校长主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积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面为100%,达标率为95%以上;按规定配备体育教师,教师事业心强,教学效果好,运动训练成绩突出;健全学校竞赛制度,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和一次全校性班级、年级传统项目比赛;有可供全校师生体育活动的训练场地、器材设施和体育经费;训练教案、档案等各类表册齐全。同年10月,市教委、体委联合行文确认域内宁波中学、宁波市第二中学、李兴贵中学、偃月街小学(以上为田径)、翰香小学(足球)5校为市级体育传校(全市共28所)。
  2001年3月,市体委、教委对原试行的传校评估内容和管理办法进行修改补充后,正式发布《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新增第四条“竞赛”规定:市和各县(市)区每年举行一次传校比赛,择优参加市赛;凡代表市参加省传校比赛的经费由市体委核拨。第五条“奖励办法”规定:市体委每年下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给每所市级传校,用于体育教师训练补助及训练服装、器材的添置;根据检查评比及参赛成绩,全市每两年进行一次先进传校和优秀体育教师评比表彰奖励工作。
  2004年5月,区局修订并公布试行《海曙区业余体校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估细则》。评估标准为:一、基础工作20分;二、业训工作50分;三、档案资料10分;四、工作成绩得分不封顶(比赛成绩、输送运动员);五、附加分不封顶。2006年1月,再行修改调整分值(业训工作减为30分,工作成绩加至50分)后公布施行。
  2005年3月,镇明中心小学被评为2002—2003年度市级训练点先进单位,区实验学校、偃月街小学、高塘小学为市级合格训练点。12月,区局对市、区两级体育传校进行检查评估,评定镇明中心小学(游泳)、偃月街小学(短式网球)、高塘小学(羽毛球、国际象棋)、翠柏小学(羽毛球)、范桂馥小学(足球)5校为先进集体,11名体育教师为先进个人。是年
  镇明中心小学被评为省传校先进集体,2010年杨永泰老师又被评为省传校先进工作者,被授予浙江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7年4月,市局发文表彰2005—2006年度先进市级训练点镇明中心小学和市级先进传校偃月街小学,并予以奖励。9月下旬,区局组织有关人员对17所区级体育传校进行考核评估。翌年区体育局再次组织传校考评组对2007—2008年度15所区级体育传校进行全面考评。是年始,区体育局在传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重点项目主教练负责制,规定凡获得应聘资格的主教练具有区属范围内自行挑选运动员开展项目训练和享受训练月津贴,获奖后另行奖励,试行半年后,主教练负责制停止实施。
  第二节 历批传校名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域内市体委(局)和市教育部门数次联合命名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市级训练点,80年代区体委设立以后也联合区教育部门多次命名区级传校,具体批次名录如下。
  域内历批命名的市级和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名录
  70年代域内市级4所:灵桥路小学(羽毛球),市第八中学(羽毛球),市第十一中学(羽毛球),市第九中学(女排)。
  1984年9月命名区级10所:海曙中心小学(女篮、田径、足球),布政巷小学(排球、田径),苍水街小学(足球),解放北路小学(足球),广济中心小学(女排),十字井小学(男女排),大梁街小学(男篮),棋杆巷小学(羽毛球),镇明中心小学(男篮、田径、游泳),仓基街小学(足球)。
  1985年 9月命名区级5所:十字井小学(排球),咸塘小学(射击),布政巷小学(乒乓球、田径),广济中心小学(女排),仓基街小学(足球)。
  同年获省级2所:镇明中心小学(田径、游泳),海曙中心小学(女篮)。
  1987年 获市级命名2所:仓基街小学(足球),广济中心小学(田径)。
  1988年 12月命名区级7所:市第二中学(田径),市第十六中学(乒乓球、射击),苍水街小学(田径),书院巷小学(田径、乒乓球),市实验小学(乒乓球),咸塘小学(田径、射击),海曙中心小学(篮球)。
  同年获市级1所:市第一中学(田径)。
  1993年 2月命名区级3所:偃月街小学(田径)、新芝小学(篮球)、高塘小学(羽毛
  球)。
  1994年 命名区级6所:苍水街小学、偃月街小学、咸塘小学(以上为田径),书院巷小学、高塘小学(以上为羽毛球),新芝小学(篮球)。
  同年获市级3所:广济中心小学(田径),布政巷小学(乒乓球),翰香小学(足球)。
  获省级1所:镇明中心小学(游泳)。
  1995年 9月确认区级3所:庄家巷小学(排球),十字井小学(田径),尹江岸小学(排球)。
  1998年 10月获市级5所:宁波中学、市第二中学、李兴贵中学、偃月街小学(以上为田径),翰香小学(足球)。
  1998—2000年度 确认市级4所:翰香小学(足球),偃月街小学(田径),李兴贵中学(田径),市实验小学(田径)。
  2001—2002年度 确认市级7所:翰香小学(足球),孙文英小学(乒乓球),偃月街小学(田径),海曙中心小学(棋类),李兴贵中学(田径),市第二中学(田径),宁波中学(田径)。
  2003—2004年度 确认市级9所:翰香小学(足球),偃月街小学(网球),海曙中心小学(棋类),孝闻街小学(羽毛球),高塘小学(国际象棋),范桂馥小学(足球),李兴贵中学(田径),翠柏小学(排球),东恩中学(足球)。
  2004年 1月新增区级1所:南苑小学(羽毛球)。
  2003—2006年度 域内获市级11所:翰香小学(足球),偃月街小学(网球),海曙中心小学(棋类),孝闻街小学(羽毛球),高塘小学(国际象棋),范桂馥小学(足球),孙文英小学(乒乓球),李兴贵中学(田径),东恩中学(足球),效实中学(健美操),联丰中学(篮球)。
  2006年 1月确认区级13所:海曙中心小学(跆拳道),新芝小学(游泳),高塘小学(羽毛球),孝闻街小学(武术),镇明中心小学(羽毛球、篮球),解放南路小学(排球),尹江岸小学(排球),南苑小学(羽毛球),段塘学校(摔跤),区实验小学(羽毛球、游泳),新星小学(女子足球),信谊小学(羽毛球),翠柏小学(羽毛球)。
  2007—2008年度 确认为市级训练点4所:镇明中心小学(游泳),广济中心小学(田径),区实验小学(游泳),爱菊艺校(艺术体操,2007新增)。
  2007—2008年度 域内确认为市级传校12所:翰香小学(足球),偃月街小学(短网),海曙中心小学(围棋),孝闻街小学(羽毛球、武术),高塘小学(羽毛球、国际象棋),范桂馥小学(男足),孙文英小学(乒球),李兴贵中学(田径),翠柏中学(排球),东恩中学(田径、足球),效实中学(健美操),联丰中学(篮球)。
  2007年3月新增区级4所:华天小学(跆拳道),中原小学(排球),东方小学(排球),市第十五中学(篮球)。
  2007—2008年度确认区级15所:镇明中心小学(羽毛球、篮球),解放南路小学(排球),尹江岸小学(排球),南苑小学(羽毛球),段塘学校(摔跤),信谊小学(乒球),海曙中心小学(跆拳道),高塘学校(羽毛球),新芝小学(游泳、羽毛球),孝闻街小学(武术),区实验小学(羽毛球),华天小学(跆拳道),中原小学(排球),东方小学(排球),市第十五中学(篮球)。
  2009—2010年度市级训练点区实验学校(游泳),镇明中心小学(游泳),广济中心小学(田径),爱菊艺校(艺术体操)。11月确认区级传校18所:市第十五中学(男篮),市第十五中学实验校区(女篮),东方小学(排球),区实验小学(羽毛球),段塘学校(摔跤),镇明中心小学(羽毛球),尹江岸小学(排球),南苑小学(羽毛球),解放南路小学(散打),海曙中心小学(乒乓球),孝闻街小学(武术),新芝小学(羽毛球),高塘小学(羽毛球),华天小学(跆拳道),中原小学(排球),信谊小学(乒乓球),广济中心小学(短式网球)。
  1984年起区教育、体育两部门联合评定和批准区级传校11批次,1997年起区教、体联合对传校分批分期进行检查验收。至2008年域内有区级体育传校15所,市级训练点4所,市级传校12所。项目有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网球、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射击、跆拳道、摔跤、健美操。其中田径、游泳、棋类、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的答传校布局及介绍详见本篇第四章,其余项目传校布局如下表:
  自1995年始,区教、体联合在每学年第一个学期结束前夕(翌年1月)召开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工作会议,各传校回顾总结交流工作经验,通报表彰在各级竞赛中作出贡献的传校。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竞争发展和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的进一步强化,使青少年课余训练成绩卓著。1991年有区级传校12所,其中田径、游泳6所,乒乓球3所。是年区组队参加市“振兴杯”小学生田径比赛,4队破7项市纪录,4人破3项区纪录,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体育苗子30名。1995年、1998年、1999年由镇小和新芝游泳队员为主组成区队参加市小学生游泳比赛,3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多枚个人金牌。
  1998—2003年,各传校向市运动学校、省体校和体工队输送体育苗子177名。
  1983—1998年,体育教师周孝贞、张自康、陈玉峰3人先后被评为全国传校先进工作者。镇明中心小学于1986年被国家体委、教委评为全国体育(游泳)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并获奖金4000元,1988年度被评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
  第三节 体育俱乐部
  20世纪50年代,位于碶闸街的市国防体育俱乐部,至1986年改为市体育俱乐部。1996年海曙区体育俱乐部建成开业。1999年起域内建有多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宁波市体育俱乐部下辖的三个游泳池是域内青少年学生开展业余游泳训练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大桥室内池,由专职教练徐惠培养输送了一批域内优秀游泳运动员,在市运动会和省运动会上多次获得好成绩。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出《加快体育俱乐部发展加强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意见》,并提出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捐助下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的新型的社会化青少年体育组织,属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法
  人单位。是年起,省、市、区体委(局)曾在域内先后批准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所,依托俱乐部建立的训练基地2个,域内相继出现各种非企业的民营体育俱乐部(含区级训练基地),具体有:效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海韵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长城跆拳道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区局设为训练基地);东恩青少年游泳俱乐部;市青少年宫乒乓球俱乐部(区局设为训练基地)。
  民营体育俱乐部
  至2008年域内另有获准的民营体育俱乐部8家:宁波市太极馆;宁波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宁波市新国力足球网球俱乐部;宝力豪金领汇国际健身俱乐部;宁波甬城跆拳道俱乐部;天一体育俱乐部;海曙区健翔体育俱乐部;小明星乒乓球俱乐部。
  第四节 域内俱乐部选介
  宁波市体育俱乐部
  宁波市体育俱乐部成立于1986年,地址镇明路640号。其前身为市国防体育俱乐部,辖战船街游泳池、大桥室内游泳池、儿童游泳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应市政府城市规划需要,所辖三个单位及俱乐部所在地均先后拆建为其他建筑,市体育俱乐部随之解体。
  战船街游泳池位于战船街36号,建于1956年,为砖石水泥结构室外池。1970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磨石子结构,50米×25米,深水区1.80米,浅水区1.40米。1985年增建更衣室和管理用房。
  大桥室内游泳池地处解放北路体育场西侧大桥街14号,始建于1966年,为露天小池。1985年重建为室内温水池,钢筋水泥铺马赛克,25米×10米,深水区1.70米,浅水区1.40米,全年对外开放,为域内学子游泳训练的主要场所。
  儿童游泳池建于1957年,地处城隍庙西侧握篮巷7号。1965年起改为轮滑和夏季儿童游泳两用场地,面积6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磨石子铺面。附属建筑棋室和办公用房共200平方米。
  海曙区体育俱乐部
  1995年区委、区政府列为“一二一”工程之一的海曙区体育俱乐部由区财政投入装修费50万元,由区文教局无偿调拨原戒珠巷22号市第二幼儿园后幢二层四间木结构瓦房改建,1996年8月装修完工后开业。楼上设棋牌室、办公室,楼下设台球房、钓鱼池。全民
  事业单位,职工编制3名,预算内经费由财政递减拨款。1998年底因月湖风景区成片改造而拆除后停办,数年后注销。
  效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效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位于白杨路178号效实中学内,1999年由省体育局批准,是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俱乐部所依托的效实中学有8道塑胶跑道的标准体育场一个,宽诚体艺馆一座,室外篮、排、网球场9片。
  长城跆拳道俱乐部
  长城跆拳道俱乐部成立于2003年4月(市民政局登记注册[2003]71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租用市青少年宫三号楼三楼1000平方米场地开办,主要培训项目是跆拳道。采用会员管理模式,以“培训至真、服务至诚”的经营理念和“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尚武精神,服务于社会。2004年5月在市体育馆开设分道场(后搬迁至朝晖路295号市歌舞团二楼)。2005年在余杭青少年宫开设临平分道馆。俱乐部以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网络化管理。2007年至2008年为骆驼(汇汇健身俱乐部)、鄞州(尚武跆拳道俱乐部)、奉化(莼湖阳光跆拳道俱乐部)等开设长城跆拳道训练基地。
  至2007年,培训跆拳道运动员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金牌37枚,其中市赛7枚、省赛19枚、全国赛11枚。2004年度被评为市“先进民间组织”。2006年、2007年参加全国大众跆拳道锦标赛均获“道德风尚奖”;曾参与各届中韩对抗赛组织工作。先后承办市中小学生比赛、省跆拳道冠军赛、中国大众跆拳道冠军赛。5年来累计培训一万余人次。多次组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体育赛事,曾获最佳演出奖、贡献奖和组织奖等。
  海韵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海韵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依托海曙实验学校(望春路82弄86号),由宁波市体育局同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于2005年5月。体育教师崔志斌任俱乐部主任(法人代表),下设广告、培训、场地、账务4部。俱乐部开设游泳、羽毛球、足球、健美操、艺术体操、田径和跆拳道7项训练,2006年调整为田径、羽毛球、游泳、足球4项。教练由学校老师和外聘教练担任,外聘高级教练2名(2006年为3名)。有团体会员单位9个,个人会员5000余人。所依托的海曙实验学校有8道塑胶跑道的标准体育场一个、室内游泳池和篮球馆各一座,在确保学生体育课内外教学的前提下全年向社区群众、青少年和单位开放。成立当年接纳晨练
  民众和参赛者万余人次,2006年为1.2万人次。
  海曙区东恩青少年游泳俱乐部
  海曙区东恩青少年游泳俱乐部成立于2008年7月,由区体育局审核,在民政局审批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开展培训、比赛、交流及对外开放等活动,积极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第四章 业余训练
  民国时期域内无专门体育训练单位,运动员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课余训练和参加各级体育竞赛自然成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地体委所属训练单位——宁波市第一少体校、第二少体校、地区少体校等相继在域内建立,其专业教练亦大多长期居住和工作在域内。体育优秀苗子由学校体育教师发现特长后在启蒙训练基础上进行初选,继而就近送入市级训练单位,由专职教练每天下午课后集中训练,谓之“走训”;或录入市第一少体校实行“三集中”训练。教练择优上送省级训练单位进行试训、代训、集训等,最后正式录入省体工队进行专业强化训练。早期主要送训项目是游泳、乒乓球、“三棋”,后增加羽毛球、田径、网球、射击等。1984年区设体委后直接监管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并通过逐步增加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输送体育人才。1987年位于西郊文化路的宁波体育运动学校(中专)开办后,小学体育苗子还可由家长支持、学校推荐报考入学,专业成绩优异者向省送训或录入专业体工队继续深造,多数中专生毕业后回原籍安排任教小学体育。2000年以后,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域内的市级训练单位先后全部迁出,中小学生体育苗子的送训难度增大。
  1984年建局始,区体委(局)在监管好学校按大纲开展体育教学、按国家锻炼标准(今为健康标准)监测的基础上,每学年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一届全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市属中学下放区管期间为中小学生运动会)和8—10项大小球类、跳绳、踢毽子、拔河等单项比赛。1991年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始,累计各校学年度所得各项体育竞赛之总分值,对学校前10名体育教师予以表扬奖励,同时对历届小学生运动会破纪录运动员及带训教师予以同奖。1986年组队参加第十届市运动会始,对获得名次的运动员按分值进行奖励,对直接带训的教练、教师按所得分值划定比例予以奖励。2006年区局制定“输送奖”并付诸实施。
  20世纪中期开始,域内中小学校学生运动队课余训练和主要获奖项目是田径、游泳、“三棋”、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等项,其余训练项目尚有篮球、跆拳道、摔跤、健美操等。以下分别记录近30年来8种主要的训练和获奖项目。
  第一节 田径
  田径运动是以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技能组成的以个人为主的运动项目。
  1845年宁波开埠通商后,现代田径运动及竞赛规则首先在教会办的学校中施行。后渐传入国立、私立中小学校。
  域内田径训练最早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宁波府中学堂建成风雨操场,开展田径训练。民国十六年(1927),省立四中(宁波中学)举行全校联合运动会,竞赛项目以田径为主,学生朱守训获男子甲组100米、200米、400米、低栏、跳远、跳高、撑竿跳高、铁饼8项第一名,赵志安、毛阿兴分获1500米和铁球第一名,径赛田赛各项初现端倪。此后,田径竞赛逐渐成为各校和各级运动会的主要比赛项目。
  民国十八年(1929)辟建的市立运动场,其田径场跑道内周长306米。民国二十四年(1935)省立四中重修田径场,为400米环形跑道,直道8道、弯道6道,成为现代田径运动在区境内发展的起始坐标。民国十七年(1928)六月市体育协进会在省立四中操场举办“宁波、鄞县联合运动会”,参加田径比赛的有中学组151人、小学组294人。田径运动已发展到大多数中小学校。
  宁波中学曾于民国十九年(1930)浙江省第一届运动大会上获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民国三十七年(1948)浙江省第六届运动大会上获径赛锦标(总分第一名);在新中国成立后历年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获得团体和年龄组团体第一名30队次、个人金牌215枚,在有记录的21年市元旦环城长跑比赛中曾获团体第一名24队次、团体第二名7队次,获女子长跑个人第一名3人次。1964年1月,以该校为主组建的市田径代表队获省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三名,当年入选省体工队15人。1981—2002年,该校连续22次组队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校团体总分第一名13队次,各组别团体总分第一名9队次。师生参加历届市运动会共获各项目金牌33枚。该校历任体育教研组长是冯马兴、沈德明、李纪浩、季梅珍。该校于1989年、1998年、2001年先后3次被命名为市级田径传校。
  20世纪50年代起,域内小学基本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1984年建局至2008年共举办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5届。其中镇明中心小学在1993—2000年获田径总分八连冠;1992—1994年3次参加市级“育才杯”田径赛,获男子、女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4队次。在2001年第十八届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广济中心小学获田径总分第一名,并有9人破6项区记录,此后至2008年共6届次获得田径总分第一名。
  田径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性项目,历来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重视和投入,新建学校的田径场地建设得到学校现代化建设制度的有效保障。域内学校(含学
  院)现有中小运动场地32片、6环道8直道体育场4片,达到每校均有运动场。场地质量亦有明显改善,近几年来投资改造塑胶田径赛场地22个,占田径场地总数的63%。
  域内田径运动的基础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竞赛,各级田径传校是田径苗子培养和输送的主要基地。20世纪下半叶,小学田径苗子主要向在域内的市级训练单位——二少体(走训制,主要教练王悌康、王雅婷)、一少体(三集中制,主要教练徐国楣)和具备田径训练条件的宁波中学(教师沈德明、李纪浩等)、市第二中学(教师水振年)、李兴贵中学(教师干俊伟)输送和提高。1984年至2006年的22年间,区体、教两部门联合评定和命名区级田径传校24所次,市体、教两部门命名的市级田径传校12所次。
  1949年至1990年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最高成绩记录表上载:1987年5月区儿童女子组4×100米接力55秒9,1989年6月区儿童男子组4×100米接力53秒5,1990年4月儿童女子组周静波100米13秒3,10月儿童男子组包俊跃100米12秒2,均创市小学生相关项目成绩历史最高纪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区在市级比赛中获金牌的高峰期。1973年至2007年共9届市运动会上,计获田径实时金牌167枚,平均每届约获19金。
  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上,域内各中学、小学学区和原海曙队计获田径金牌84枚,占田径金牌总数的55.6%。
  1人破1项省纪录:市第五中学卢国裕男子田径五项全能成绩为2558分。
  4人破4项市成年组纪录:市第十五中学卢雅仙中学女子丙组200米成绩为27秒7、王瑞娣中学女子乙组成绩为200米27秒6,第一中学吴建琴在中学女子乙组200米成绩为27秒4,市第二中学郭玲在中学女子乙组200米成绩为28秒4。
  3人(队)破3项市中学生记录:市第二中学郭凤在中学女子甲组200米成绩为27秒6,第六中学杨光明在中学女子乙组手榴弹成绩为43.70米,第市第五中学学女子甲组4×200米成绩为1分55秒3。
  5人破2项市小学生记录:江厦街小学邵亚飞,天封塔小学沈善芳、陈美君,县学街小学沈翠玲女子小学丙组400米成绩分别为1分11秒7、1分13秒6、1分14秒4、1分16秒2,天封塔小学林爱萍在女子丙组手榴弹成绩为37.81米。
  1979年第八届市运动会上,区田径获金牌43枚,占田径金牌总数的45.2%。
  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1人破1项市纪录:女子81年组冯晶娜100米成绩13秒2。
  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1人超1项省年龄组记录:男子85、86年组蒋宁铅球成绩16.41米;1人破1项市年龄组记录:男子89年组朱骏标枪成绩37.24米。
  市局2003年公布域内(含籍内)25名运动员保持19项宁波田径最高纪录。详见表3-4-3。
  第二节 游泳
  游泳运动源于古代水乡先民为生存和生产劳动与江河湖泊、洪水狂涛作斗争的基本
  技能,域内古已有之,民间俗称“游河”。
  区境内游泳赛事最早见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宁波举行的浙江省第二届运动会第二赛区游泳比赛。新中国成立后域内陆续建有战船街泳池、握兰巷儿童室内泳池、西郊少体校室外池等开展学生游泳业余训练。20世纪80年代初建成大桥室内温水池(主要教练为徐惠)和西郊少体校室内温水池(主要教练为钱洪元)后,域内中小学生的游泳业余训练开始常年进行。此后,镇明中心小学、纺织学校、宁波中学以及一批经营性泳池共16座先后投入使用,夏季群众性游泳活动兴起,域内中小学校游泳苗子的输送和训练更为便捷。2002年9月东恩中学迁入原宁波中学校址,2007年初将原室外泳池改扩建为室内温水长短两池,一个8道50米标准池和一个热身训练25米短池,并于2007年6月落成并全天候向社会开放。
  1984年后区局每年举行一次小学生游泳比赛,先后审定批准区级游泳传校5所次。
  镇明中心小学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学生中开展游泳活动。1959年,酷爱游泳的张自康调入该校任体育教师,业余训练重点抓小学生的课余游泳训练,历年组队参加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多次获奖。1972年,学生潘维成在全国游泳比赛上,获女子100米仰泳金牌并破全国纪录。该校于1989年建成全市第一座小学泳池后,年年开展游泳达标活动和举办游泳运动会,全校近七成学生游泳达标。在1997年省少年儿童游泳赛上该校有6人破省纪录,1人1项平省纪录,1人1项破全国纪录。翌年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该校学生破市以上少儿纪录40余人次,向上输送游泳运动员56名。该校1986—1995年有纪录8次参加省传校游泳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1次。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该校运动员共获8金。输入省专业泳队的朱凌、张伟拓分获运动健将、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该校于1986年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先进单位”称号,翌年体育教师张自康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1988、2006年两次被评为省级体育传校先进集体。于1987年、1992年、1998年、2003年共4次被命名为省级游泳传校。
  新芝小学于1995年由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的体育教师王妙凤负责组建10名小学生游泳队,每天下午3时许放学后集中带到西郊市运动学校室内温水游泳池全年进行游泳训练。1997年8月该校游泳选手入选区队参加第十三届市运动会游泳获丙组团体金牌。1999年区小学生游泳赛上该校选手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0年在市小学生游泳比赛上该校选手获2金2银,是年入选市队参加省少儿游泳比赛获1金4银2铜。1998年第十一届省运动会上,马旭巧获1银1铜。2002年在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何天虬、马旭巧获1银1铜。该校曾于1989年、1998年两次获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并获1994—1997年度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1993年、1994年两次被命名为区级篮球传校,2002年、2006年两次被命名为区级游泳传校。
  1995—2008年,区局每年组队参加市小学生游泳比赛,在有资料记载的6年中获团体
  总分第一名5次。
  1973—2007年域内选手参加第七至第十五届市运动会共获游泳金牌272枚,平均每届获30金。
  历届市运动会海曙区游泳获金牌及破纪录概况
  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海曙游泳大项获84金,占大会游泳金牌总数(117金)的71.8%%,其中市第二中学、市第十五中学包揽了成年男女乙组和中学男女丙组全部金牌计30枚,各小学学区在小学男女共6个组别中计获40金(共61金)。
  1979年第八届市运动会,除成年组外,少年组、儿童组的8个组别中,原镇明、海曙两区和市第二中学游泳队员计获71金,占少年、儿童组金牌总数(共75金)的94.67%,占游泳大项金牌总数的75%。共获12个游泳团体冠军(组别总分第一名),占大会所设游泳团体冠军数的80%,其中市第二中学获3个、原镇明区获7个、原海曙区获2个。3人(队)创3项市纪录:原镇明女子乙组区联队范启英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4分5秒2,儿童女子乙组镇明队4×100米自由泳接力成绩为8分25秒0,原海曙区联队男子乙组周开山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3分46秒0。12人(队)破16项市组别记录:原镇明小学学生王前卫1人破儿童男子甲组游泳6项市纪录(自由泳50米成绩为34秒4、100米成绩为1分14秒2、200米成绩为2分40秒2、400米成绩为5分29秒4、50米蝶泳成绩为42秒0、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3分7秒6项),原海曙区联队儿童女子甲组陈丽、陈效邠50米自由泳成绩为38秒31、41秒0,50米仰泳成绩为46秒11、49秒4,原镇明区联队少年女子乙组蒋春芬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3分24秒2,市第二中学王国茵、许佩芬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分别为3分5秒0、3分5秒01、3分9秒6,原海曙区联队儿童男子乙组李海云200米仰泳成绩为3分38秒3,镇明队陈明杰、海曙队唐晓峰儿童男子乙组100米蛙泳成绩均为1分34秒0,海曙队儿童男子乙组4×100米自由泳接力成绩为6分55秒9,镇明陈明杰儿童男子甲组50米仰泳成绩为41秒8,少年男子乙组200米个人混合泳成绩为3分9秒7,镇明张振华、冯捷少年男子乙组200米混合泳成绩分别为3分23秒41、3分25秒3。
  1982年第九届市运动会,原镇明区获游泳团体冠军4个,原海曙区获1个,共获团体冠军5个,占大会所设游泳团体冠军数的50%。在少年、儿童的8个组别中(即除成年组
  外),原镇明、海曙两队计获金牌31枚,亦占50%。5人破9项市游泳纪录:原镇明队儿童女子乙组董小芸50米自由泳36秒9,原海曙队沈志伟儿童男子甲组50米自由泳33秒、儿童女子甲组戴星50米自由泳36秒6、50米蝶泳37秒、200米蝶泳3分1秒,儿童女子甲组陈丽200米自由泳2分45秒、400米自由泳5分46秒、800米自由泳11分43秒5,儿童女子甲组张益琴100米自由泳1分16秒6。
  1986年第十届市运动会,女子游泳少年乙组和儿童组中,计获12金,占两组金牌总数的86%。
  1989年第十一届市运动会,获青少年部游泳19金,占游泳金牌总数的28.6%。2人破4项市游泳纪录:儿童男子甲组(11—12岁)严俊50米蝶泳36秒23,儿童男子乙组(10岁以下)崔天一50米蛙泳成绩为43秒5、100米蛙泳成绩为1分33秒27、400米自由泳成绩为5分28秒65。
  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游泳获12金,占游泳金牌总数的20%。
  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游泳获12金,其中新芝小学获7金,镇明中心小学获5金。10岁组陈晓妤女子全能100米蝶泳成绩为1分15秒83,破一项市年龄组纪录。
  2007年第十五届市运动会,游泳获19金,占游泳金牌总数的20%。其中,游泳传校镇明中心小学9名选手参加单项和接力共获9金。
  2003年市局公布域内(含籍内)25名运动员保持24项次宁波游泳最高纪录,其中保持19项次纪录者皆出自传校镇明中心小学,约占八成。
  第三节 三项棋类
  “三项棋类”即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象棋和围棋为中国传统棋种,在域内流传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国际象棋在20世纪中叶由国外传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域内开展起来。
  域内最早的棋类竞赛是1932年10月由县举办的首届象棋比赛。1937年5月鄞人陈昌荣等6人组织环城象棋团并举办象棋擂台赛。1943年11月底,县民教馆举办民众棋类比赛。1956年成立的市棋类协会主要活跃在区域内。
  棋类运动员的培养贵在从小抓起。1986年市体育俱乐部在原平桥小学址开办后即举办三项棋类培训,招收城区小学生每周进行2—3次对弈训练(主要教练王志安、舒逸民)。区青少年宫每年举办小学生象棋比赛,选拔尖子送市体育倶乐部培训。1989年海曙体育培英学校成立之初便招收三棋和游泳学员70余名,从学前班开始进行三棋训练。区体委于90年代连续4年举办中国象棋“海曙棋王赛”,王志安4次夺冠并正式被冠以“海曙棋王”后,即调入市体育俱乐部任专职教练。同时举办3届“曙光杯”棋类流动锦标赛和3届“迎春杯”象棋赛,区总工会连办3届区属职工棋类赛。群众性棋类运动推进了域内棋类的竞技水平。21世纪初,海曙中心小学幵展棋类训练,一次被命名为区级传校,三次被命名为市级传校。在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该校5名棋手获个人、团体3金,占区队所获棋类金牌数的60%。
  1989年第十一届市运动会上获得棋类金牌5枚,其中包揽青少年部国际象棋男女个人和团体3枚,占三棋金牌总数的55.65%。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共获棋类金牌8枚,其中青少年部包揽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男女个人和团体6枚,占棋类金牌总数的77.8%,另外成年部选手亦获2金。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共获棋类金牌8枚,其中男子包揽三项棋类个人和团体6枚,占棋类金牌总数的89%。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共获棋类金牌5枚,其中包揽国际象棋男女个人和团体3金,占棋类金牌总数的41.7%。20世纪90年代域内群众性棋类活动和竞技水平达到高峰时期。
  第四节 网球
  城区网球运动于19世纪末经由外籍人员传入。区境内网球运动最早见于民国九年(1920)华美医院(今第二医院永丰路分部址)组建的网球队。民国十七年(1928),市体育协进会举办网球赛。民国十九年(1930),市立公共体育场网球场曾举办夏令网球公开赛,设有单打和双打两组。抗战胜利后,县体育协进会、效实中学和宁波青年会等均在域内办过网球赛,时华美医院医生林秉权屡屡夺冠。民国二十一年(1932)六月,私立三一中学“飞燕”网球队参加城区青年会举办的“美球杯”网球赛。九月,宁波青年会在省立四中网球场举办“唯一杯”网球赛。民国三十七年(1948),第六届浙江省运动会上,效实中学陈中伟、于铁获高中男子组网球赛锦标。
  20世纪90年代初,解放北路体育场内修建露天网球场2片,市二少体招收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课余网球训练(主要教练贺初、徐世姣),主要对象为域内小学生。体育场的室外网球场、一少体的羽毛球馆和宁波中学室内网球馆成为域内网球苗子的主要训练培养基地。2003年偃月街小学开办短式网球(适应少儿特征的短场、短拍、低网)训练队,在2007年第十五届市运动会上获2枚金牌。该校被命名为2007—2008年度市级网球传校。
  历届市运动会上网球共获11金: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区队包揽男、女单打和团体共4金。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上包揽女子单、双打和团体共3金,独占其金之半,并获团体总分第一名。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成年部女子单、双打均获金。2007年第十五届市运动会上,男子乙组单打和团体均获金。
  网球在历届省运动会上共获3金3银1铜:1998年第十一届省运动会青少年部网球比赛中,宁波中学吴静静、卢鹰、贺蓉蓉分获女子单打第一、二、三名,并获双打第一、二名和女子团体第二名。2002年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新芝小学陈露加盟市队女子甲组获团体金牌。
  第五节 乒乓球
  域内乒乓球运动亦经由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传入国立学校和民间。最早见于民国九年(1920)城区永耀电力公司、四明电话公司等开始组建职工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业余运动队。1925年省立四中组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运动部,向社会开放,指导民众训练,
  并将乒乓运动列入学生课余活动项目。
  乒乓球运动一般宜在室内进行,设备简单,球小速度快,旋球变化多,趣味性强。1961年北京举办第二十六届乒乓球世锦赛,我国夺得团体冠军后,域内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发展迅速,在学校中开展更为普遍。一批室内场地紧缺、球台不足的小学校在校园内空闲角落搭造水泥球台供学生练习乒乓球。
  布政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
  1968年原布政巷小学(今孙文英小学)体育教师胡万炳组建第一支乒乓球队开展业余训练,1972年获浙江省少年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和男子团体第二、三名。1974年市二少体开办乒乓球训练班,开展中小学生乒乓球培训,1989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是域内中小学生提高球技水平的主要基地(主要教练有周美珍、罗炳荣、司徒圆芬)。
  域内乒乓球选手参加历届市运动会共获23金: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上乒乓球获10金,占乒乓球金牌总数的71.4%。1989年第十一届市运动会上包揽乒乓球男女乙组单打、团体共4金,占乒乓球金牌总数的66.7%。1993年第十二届市运动会上,女子团体获1金。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上,包揽女子乒乓球甲组单打、双打和团体3枚金牌,共获6金,占其金之半。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女子乙组双打、团体获2枚金牌。
  域内乒乓球选手参加历届省运动会共获2金3银2铜,参加全国城市运动会获1金,参加全国运动会获1银1铜。1986年第八届省运动会上,原布政巷小学丁亚萍、应荣辉在女子单打、双打均获银牌。1994年第十届省运动会上,第一中学蒋海雄、书院巷小学李欣远、市实验小学方筲分别参加男子乙组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分获金、铜牌。1998年第十一届省运动会上,书院巷小学何可一参加男子乙组单打、加盟双打和混合双打获1金2银。2002年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第八中学学生李丹加盟女子丙组团体获铜牌。何可一在2003年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加盟男子团体获第七名。孙伟芬于1975年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加盟浙江省队获混双铜。丁亚萍于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加盟浙江省队获女子团体银牌。
  1990年,应荣辉与乔红、邓亚萍等合作先后获亚洲锦标赛、日本锦标赛的女双冠军。丁亚萍先后于1989年、1991年第四十、四十一届世乒赛上与队友合作均获女双季军。
  布政巷(孙文英)小学于1972年至2000年的28年间输送乒乓苗子到省队和省体校22名,其中进入部队体工队2名,后转为国家队4名。1995年该校建成476平方米的乒乓球训练馆一座。
  1985年至2005年,区教、体两局命名区级乒乓传校6所次。域内有市级乒乓传校2所次。布政巷(孙文英)小学2次被命名为区级乒乓传校、3次被命名为市级传校。
  第六节 羽毛球
  20世纪60年代域内中小学校开始开展羽毛球活动,70年代城区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开展广泛,街头巷尾常可见羽毛球爱好者的学练踪迹。时有灵桥路小学(1986年停办)、第八中学、第十一中学等校幵展更为活跃,为市级羽毛球传校。原镇海中学教师董平于80年代退休后定居孝闻街,一直在区属高塘、孝闻等多所小学开展羽毛球课余训练,经其启蒙培养的高塘小学陈炎、陈研两人曾分获省运动会羽毛球赛冠、亚军。曾兼任市、区两级羽协多届副主席之职的肖寿发从1998年组织中老年羽毛球爱好者自费或冠名组队参加第五届“华人杯”国际羽毛球邀请赛起,至2008年第十五届,共参加8届次“华人杯”、1届“广通杯”国际性羽赛,北上北京,南至昆明、澳门甚至跨越国界线到马来西亚,先后计获4金5银8铜;同期参加全国老年羽毛球邀请赛共5届次。羽毛球活动在群体健身活动中较为普遍,域内市、区两级羽毛球协会在东恩中学和南苑小学办有常年性俱乐部供群众健身消费之需。1996年到2008年共7届次机关运动会,曾有5届次设有羽毛球赛项目。
  1984年以来市体委(局)审定批准羽毛球传校19所次,孝闻街小学曾三次被命名为市级羽毛球传校。详见表3-4-11.
  镇明中心小学、南苑小学、高塘小学、新芝小学、区实验小学域内羽毛球选手参加历届市运动会共获21金:1973年第七届市运动会上,域内中学、小学学区和单位运动员计获12金,占羽毛球金牌总数的86%。1997年第十三届市运动会上,女子甲组团体获金牌。2001年第十四届市运动会上女子乙组单打和团体各获1枚金牌。2007年第十五届市运动会上,包揽女子乙、丙两组单打、双打和混双及团体共6枚金牌,占本项金牌总数的35%。
  参加历届省运动会共获3金4银4铜,在全国城市运动会上获2个第八名:1994年,陈炎在第十届省运动会上加盟女子甲组双打、单打,分获银牌、铜牌各一枚;1998年,陈研和市第二中学的黄张迪在第十一届省运动会上获2金3铜;2002年,孝闻街小学莫俊杰、翠柏小学缪诚在第十二届省运动会上获1金3银;1999年,陈炎在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加盟女子双打、团体,均获第八名。
  第七节 足球
  古之足球运动源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球戏“蹴鞠”。盛于唐宋并发展为充气球,设球门,创有多种踢法。至清代渐趋衰落。古之蹴鞠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公元10世纪后,法、意、英等国始有足球游戏。至19世纪中叶现代足球运动诞生,世纪末普及于西欧各国。1896年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足球被列为表演赛项目,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始,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至今。1958年7月,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阿维兰热博士访华时曾坦言足球起源于中国,至2004年初,得到国际足联的确认。
  19世纪中叶宁波开埠后,现代足球运动传入域内。1920年,永耀电力公司、四明电话公司、华美医院等开始组建职工足球业余运动队;1925年城区足球队曾与来访的意大利军舰水手足球队在北大路体育场进行比赛。是年,省立四中组建足球等多个运动部,向社会开放,指导民众训练球类运动。1927年11月,市体育协进会在市立体育场首次举办足球联赛。翌年,城区青年会举办县首届足球锦标赛。1945年7月1日下午,第六专区(相当于宁波专署)运动会结束前夕,城区足球混合队与应邀的十师甲足球队进行足球表演赛。1947年县举办第二届足球锦标赛。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元帅兼任国家体委主任时,三大球中首抓的是足球运动。1956年在域内成立的市足球协会在市体育场首次举办市和工人足球等级赛。是年9月,在地区和市联合举行的首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上,由公私合营永耀电力公司、甬江印刷厂等企业组建的红旗体协足球队参赛并获冠军。10月,在省首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上,由永耀电力公司、甬江印刷厂、文化用品商店、容光理发店、火车站等单位职工组建的市工人足球队获冠
  军。同月,在市体育场成立的市少体校首次举办以中小学生为主的小足球训练班,由苍水街小学、电工子弟学校、解放北路小学、北门外小学等校输送20多名小学生参加课余训练,两年后向省足球队输送运动员8名。1957年5月上旬,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响应开展市全民健身活动周号召,广泛开展足球、篮球、棋类等活动。1959年5月位于城西文化路12号的市西郊体育场建成,内有标准足球场一片。同月,域内选手施安甫、袁福年、倪永福、陈涉、郑积华5人入选省足球队参加在天津举行的首届全国运动会足球预赛——天津分区赛(共4队)。1962年12月上旬,省职工六单位足球比赛在市体育场进行,运动员126人,以域内职工为主组队的市职工足球队获男子组第一名。1964年7月上旬,省小学生足球比赛在市体育场进行,运动员126人,以少体校训练学生为主的市男队获第一名。7月底至8月上旬,省少年足球锦标赛暨杭宁温三市小足球“三好杯”循环赛在宁波举行,运动员252人。宁波八中足球队代表市参赛获九人制足球第一名,宁波一中队获第四名,西郊路小学队(市实验小学前身)获小学组第四名。1978年10月,全国青年足球联赛(第二阶段)宁波赛区比赛在解放北路和西郊的两个体育场进行,域内曾有11名裁判员参加执裁。
  市第六中学的足球运动
  宁波第六中学(前身为甬江女中)在20世纪50年代的市级体育竞赛中其成绩逼近市第五中学、直追市第二中学。70年代酷爱足球的体育教师李光甫调入后组建学生足球队开展课余训练。李还兼任二少体足球教练近30年,先后带训并获得市、省中学生足球赛冠军28队次,其中1983年8月六中足球队获省冠军。1993年夏,足球教练赵生祥组织以六中足球队为主的宁波市足球代表队赴日本益田市进行友谊比赛。
  翰香小学的足球运动
  翰香小学的足球课余训练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坚持长年不断,所获成果凸显于域内各校。1978年底,足球爱好者任舍予支边返甬后调入原仓基街小学(1988年复名“翰香小学”)任体育教师,在市专职教练赵生祥、陈安康等协助下,开始组织20余名小学生开展足球课余训练,翌年底市教育局、市体委联合进行训练点竞选赛时,域内参选的有海曙中心小学、孝闻街小学、解放北路小学、庄家巷小学、南郊小学、仓基街小学、红旗小学(苍水小学前身,已撤并)、镇明中心小学等8支校队。仓基街小学等校被选定为市级训练点。该校训练人数多时达男女4队计60余人。1979年至2008年的30年间,曾单独组队或为主组队参加区、市、省、全国和中日小学生足球赛90队次,获区小学生足球赛冠军16次,获市小学生足球赛冠军12次、亚军11次,获1982年省小学生足球赛冠军1次、季军2次,
  1983年获全国小学生足球赛第六名,中日小学生足球友谊赛平局和胜局各一次。1983年8月,队员陈勇被《中国少年报》评为全国南方“少先杯”小足球赛最佳左边锋。该校曾培养输送省技巧队员马素萍(省体育局办公室)、陈文娟,省游泳队员徐惠(运动学校教练),省足球队员乐辛升,省体操队员楼桂花、董亚萍(效实中学体育教师)等多名。学校被评为1982年度市群体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度市体育业余训练工作先进集体,3次被命名为区级足球传校,5次被命名为市级足球传校。体育教师任舍予曾先后被评为市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市业余训练工作和市社团先进工作者6次,被评为市优秀教练员3次、省优秀足球裁判员1次。
  1984年后区局每年组织一次小学生足球赛,并组队参加市小学生足球赛。曾4批次审定命名区级足球传校8次。域内翰香小学、范桂馥小学和东恩中学曾10次被命名为市级足球传校。
  1983年,宁波第六中学代表市参加省青少年足球赛获冠军。1986年2月,市足球队与抵甬的巴西提普拉号油轮船员足球队在市体育场举行友谊赛。1990年8月,翰香小足队与来访的日本长冈井市少足队在解放北路体育场进行友谊赛,以1:1踢成平局。1992年,翰香小足队、宁波中学队和宁波二中队与来访的日本大野市青少年足球友好代表团(一行125人)在宁波中学足球场进行友谊赛,翰香小足队以5:0胜大野小足队。1993年,域内足球教练赵生祥组训以六中足球队为基础的市足球代表队赴日本益田市比赛获亚军,双方运动员在比赛现场合影签名。1996年市少年足球队代表省赴日本静冈县友谊赛获亚军。同年,效实中学足球队获市中学生足球比赛高中组第一名,实现1992—1995年四连冠。
  区足球协会的足球运动
  1997年6月区足球协会成立后,域内群众性足球运动兴起,承办的专业和业余类杯赛不断。7月举办首届少儿足球夏令营,5所小学30名小学生参加。10月下旬,组织区老年足球队在市体育中心足球场与镇海电厂队共同参加“大红鹰杯”中国演艺明星足球队对抗赛。1999年5月中旬,组队与香港明星足球队进行友谊赛。2000年8月下旬,举办由域内金融、工矿、移动、电信、电业等系统12支球队参加的首届足球邀请赛。2001年7月,承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成年部男子足球赛,后被评为优秀赛区。8月底至9月初,承办省第九届“足协杯”比赛。2002年5月,与杭州中萃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02年‘可口可乐杯’、‘弹指’三人制足球赛”,共185支球队参加。其中新芝小学、尹江岸小学、孝闻街小学、偃月街小学、爱菊艺校、翰香小学等小学组队参加“弹指”小学生足球赛,计有70队210名运动员。10月,组队参加在朱家尖举行的首届省沙滩五人制足球比赛获第六名。2003年7月初,承办9个县(市)、区参加的市2003年小学足球赛。同月,筹资25万元协办省足协交办的2002年度全国足球甲级俱乐部预备队(U15男子)联赛(宁波赛区),北京国安、大连实德、上海申花、长春亚泰、辽宁波导等6支球队150名运动员参赛,历经9天15场比赛,后被评为最佳赛区。8月,承办中国足协交办、8个省少体校队参加的2003年全国U16女子足球比赛。2004年3月,协办由中国足协、中国绿化基金会交办,省足协、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绿化江河杯”上海国际队VS浙江绿城队足球义赛,门票收益除必需支出外,余纯收益计10万元上缴中国绿化基金会作防沙治沙之用。8月,承办由9个地、市青少年女足队(202名运动员)参加的2004年省青少年(女子)足球比赛。8月,承办有5个地、市足球传校队参加的2004年省足球传统学校比赛。9月,协办由7个省、市俱乐部(足球学校)队参加的2004年全国U17后备力量第二阶段足球比赛。2005年3月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足球预赛宁波赛区比赛。5月协办有6个县(市)、区13支校足球队参加的市首届外来民工子弟学校足球比赛。同月协办市首届口岸系统“中海杯”足球赛。7月承办市中小学生男子足球比赛,9个县(市)、区队120名运动员参加。2006年5月,承办2006年全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预备队联赛第一阶段比赛。2007年10月在白云庄社区举办“快乐·休闲”足球进社区活动,有射门、颠球、障碍运球、过头掷球四项。
  第八节 排球
  排球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清末民初传入中国。排球运动的体力消耗介于篮球和网球之间,是一项群众普遍喜欢的球类运动。1956年市排球运动工作委员会在域内成立,60年代广济街小学和十字井小学为市排球训练重点小学,部分队员送入第九中学后参加全国比赛获奖。1980年恢复后定名排球运动协会。排球运动在各中小学校开展较为普及,当时广济中心小学的排球队两次赴杭州参加省少儿排球赛均获冠军。1984年至今,
  市、区分别命名排球传校6批次,其中市级2所次,区级12所次。并每两年举办一次小学生男女排球比赛以推动排球运动在学校中的普及和提高。
  市第九中学之排球运动
  宁波市第九中学女子排球队自1971年由体育教师朱元聪负责建队并开展业余训练。1973年获市排球赛少年(乙组)第一名,同年7月代表市赴绍兴参加省少年排球赛获女子乙组第三名。80年代初期,在历年市中学生排球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被市体委定为市女排传统项目学校。1981年4月代表市赴定海参加省中学生“三好杯”排球赛获女子组第一名,同年7月代表省赴九江参加全国中学生“三好杯”排球赛九江赛区比赛获女子组第二名,同月赴延边自治州参加全国中学生“三好杯”排球赛决赛获女子组第六名。
  第五章 人才输送
  1984年前,体育优秀苗子一般由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培养和就近送入市级业余训练单位和市第一中学、市第二中学等体育组进一步训练,对训练和竞赛成绩优秀的运动员,由市级训练单位向上输送入省级训练单位进行专业训练。1984年区设体委后主要通过体育传统学校输送人才。2000年以后市级训练单位和宁波第一中学虽先后相继迁出区境,但体育人才的输送工作仍在各传校的项目训练中继续进行。
  1964年宁波中学校田径队获省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三名后,当年我区有学生15人入选省体工队。1972-1999年间原布政巷小学在向省以上专业队输送乒乓球运动员22名。1991年全区向上输送运动员30名,其中解放军队1名,省集训队5名,省运动学校3名,市少体校、运动学校计21名。至1998年,镇明中心小学向上输送游泳苗子56名,全区累计向市、省输送田径苗子21名。1998—2003年向市运动学校、省体校和省体工队输送体育苗子合计177名。其中2000年输送市少体校培训生20名。2004年至2008年共输送市级训练单位139名学生。
  第一节 输入市级训练单位运动员名录
  2001—2008年区输入市级训练单位运动员人数分别为:2001年11名,2002年共33名,2003年21名,2004年在训生20名,2005年在训生23名,2006年在训生44名,2007年在训生32名,2008年有走训生21名。
  第二节 输入省级训练单位运动员名录
  域内1957至2006年输入省级训练单位在训运动员计102人。
  第三节 输入国家队或省队运动员名录
  历年输入国家队或省队运动员22名。详见下表。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宁波市海曙区体育志》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人物等方面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叙了海曙区体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全书收录域内(含籍内)体育人物传略或简介70余人,“大事记”录有自宋至今560余条、2.7万余字的重大体育事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