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活时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43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生活时尚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9
页码: 377-385
摘要: 本文介绍鄞州区饮食文化以丰富多样的主食、点心和传统名菜而闻名。一日三餐为常见饮食方式,山区在双夏时节会多吃点心。传统名菜包括冰糖甲鱼、苔菜拖黄鱼、剔骨锅烧鳗、咸菜大汤黄鱼等,服饰、居住、新俗。
关键词: 龙观乡 风土习俗 生活时尚

内容

一、饮食
  餐次 一日三餐。称早饭为天亮饭,中饭为昼饭,晚饭为夜饭。农民在“春插”和“双夏”时多吃点心,上午称“上点心”、下午称“下点心”。农家请工匠或帮工时,均备点心。
  主食 水稻区以大米为主食,山区旧以蕃薯、玉米为主食,居民粮食不足时常以蕃薯干与米合煮食用,称“蕃薯干饭”或“蕃薯汤饭”。80年代以来,城乡山区均以大米作主食,蕃薯、玉米多作辅料或饲料。
  点心 本地家常点心以米制品为特色,尤以水磨年糕、糯米粉制品见长,作田头点心,兼作家庭待客食品。鄞式点心以龙凤金团、豆沙八宝饭、猪油洋酥、鲜肉小笼包子、水晶油包、猪油汤团、三丝宴面、鲜肉馄饨、豆沙合子和肖孟为十大传统名点。
  汤团、汤果、圆子 糯米水泡浸过夜后水磨成粉,盛布袋以草木灰抽干,嵌以猪油芝麻粉或黄糖豆沙馅搓成球丸,以沸水汆熟装碗,称汤团。以猪油芝麻为馅的汤团称“猪油汤团”,在旅外鄞人中享受盛誉。糯米粉搓成柱形,截成扁柱状以菜或糖煮汤,叫汤果;糯米粉搓成小球状,以糖、豆沙或酒窠酸酿烧成汤,称圆子,尤以酒酿圆子著名。
  年糕 年糕以粳米为原料,或干碾成粉或水磨粉,蒸熟后在石臼中捣烂成条状。80年代起,年糕多由机器制成,仅少数农户仍手工制作。年糕晾干浸水待用,切成片或以菜成汤,或炒成装盆,尤以咸菜年糕汤和肉丝笋丝炒年糕特具风味。
  金团 水磨糯米粉蒸熟后嵌豆沙或芝麻白糖馅,放入雕花模子中成饼形,涂以松花,可冷食。龙凤金团是农村喜庆和访友时馈赠佳品。
  雪团 糯米粉嵌入甜馅子成团,滚上生糯米,蒸熟,洁白如雪。
  麻团 又称“沙鸡”,糯米成饭。趁热在锅中捣糊,成团,滚以白糖芝麻粉,质白表乌,香甜柔软。
  青金团 艾叶去筋粉碎,掺入糯米粉,揉成粉泥,填糖性馅子成饼状,蒸熟,色青翠如春草。不嵌馅者青馍果。以冷食为佳。
  米鸭蛋 糯米粉加糖蒸熟搓成鸭蛋形,滚以松花粉,其色鹅黄,冷热均可上口。
  灰汁团 上好早稻草烧成灰,滤灰汁,加水磨糯米粉浆,加糖,蒸熟成半透明圆形状,冷食清香爽口。
  扁子 以汤团粉成扁饼状,油炸成金黄,蘸糖吃,外酥内糯。
  饭瓜麦果 老南瓜除瓤,蒸熟去皮后掺入糯米粉,加糖,揉成粉泥做饼,色金黄清香,冷热食宜。
  米馒头 米粉浆以酒酿发酵后,用勺舀至笼布上,蒸熟后成馒头状。
  蚕豆糯米粽 取新上市蚕豆剥肉烧糯米饭,配以茶叶蛋蘸精盐,为立夏节佳品。
  酒酿 粳糯混合米成饭,加白药。趁微热装入甑内,压实,中挖一浅孔,裹以毛毯保温,24小时后孔中见酒汁即可取食,香甜微醉,四季均宜。
  百宝饭 糯米饭装碗后中嵌猪油豆沙,压实,上铺各种果脯蜜饯待用。吃时蒸熟拌匀,有百果之味,且有异香。
  面结 用豆制百叶(俗名千层)包荤素馅成条状,水汆之即可食。
  牛肉细粉 绿豆粉丝以牛肉汁煮烂上碗,铺以薄牛肉片,加葱汁,即摊可食。
  烹调 烹调以红烧、生炒、白切、炸、烤、炖、蒸、煎为主,一般求脆、香、味偏咸,不喜辣。
  菜肴 城镇居民多现买吃,尚时鲜,喜食海味,农家自种蔬菜,四季常有,荤菜多从集市购买。70年代前,农家大多腌咸菜,主要有雪里蕻、苋菜、冬瓜、霉干菜等,今惟雪里蕻咸菜作为主食。五、六十年代民间菜肴基本保持传统特色,农家平时以自产地作蔬菜为主,逢时节或祭祖,偶买少许鱼肉,农忙季节则买咸鱼蒸吃,以增食欲。烧菜力求省火省油,每餐一般二菜一汤。至70年代末居民生活改善,菜肴追求质量,初以新鲜可口为主,烹煮时多放味精和油。80年代起,城乡居民均喜上市买蔬菜及肉禽、水产品等,每天大都有新鲜鱼肉,并增为四菜或六菜一汤,讲究营养搭配。菜肴的开支在每个家庭开支中占了主要地位。本地佐食必有一汤,吃饭时汤菜并上,喝酒时最后上汤。
  传统名菜
  鄞地以冰糖甲鱼、苔菜拖黄鱼、剔骨锅烧鳗、咸菜大汤黄鱼、荷叶粉蒸肉、黄鱼海参羹、网油包鹅肝、火脏全鸡、彩溜全黄鱼、苔菜小方烤为十大传统名菜。
  冰糖甲鱼 以冰糖、甲鱼在锅中蒸,并用热油裹紧甲鱼,色泽光亮,绵糯润口,甜酸香咸。味鲜美,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热度。
  苔菜拖黄鱼 以苔菜、面粉、黄鱼块为原料,形似枇杷,色泽金黄,软松鲜嫩,苔味清香,食时蘸醋,其味更佳。
  腐皮包黄鱼 色泽黄亮,腐皮松脆,鱼肉鲜嫩,香气四溢,吃时用醋、花椒盐佐食。
  网油包鹅肝 肝香味醇,软润糯口,油重不腻,有补目功效。
  荷叶粉蒸肉 清香软糯,不膻不腻。
  剔骨锅烧鳗 河鳗剔骨,红烧,须用铁锅,色泽黄亮,鳗肉鲜嫩、绵糯香醇,味鲜略甜,汁浓有胞。
  黄鱼海参 鱼肉嫩滑,海参绵糯,色彩淡雅,味美鱼香。
  彩溜全黄鱼 其色五彩缤纷,其味甜酸咸鲜。
  火脏全鸡 色泽红白褐绿,四色相映,原汁原味,鲜嫩滑口。
  苔菜小方烤 用苔菜小方肉,红绿相映,肉味不腻,苔菜清香爽口,略带甜味。
  除上述名菜外,富有地方风味的名菜尚有宁波摇蚶、油爆大虾、三丝拌海蜇、剥皮大烤、青鱼划水、青豆虾仁、蛎黄泡蛋、苔菜花生米、蛤蜊鲫鱼、鳝鱼糊辣、竹笋弹涂片、芋艿全鸭、鸡白鲞汤、虾子炒冬笋、咸菜大黄鱼、丝瓜卤蒸黄鱼、菜蕻炒鲨鱼和咸菜卤蒸蛏子等。
  酒 鄞人原多喝黄酒,俗称“老酒”,夏日多喝白酒,俗称“烧酒”。部分农民在冬季自酿米酒。70年代末,各类瓶装酒开始在部分家宴上出现,一般有啤酒、葡萄酒、大曲等。至80年代,家宴中所饮酒趋于高档,有的家宴用“茅台”、“五粮液”、“汾酒”等名酒。但此类家宴多为企业干部、供销员及个体户等用作工作性交际。近年来,民间夏季多饮啤酒,冬天饮黄酒。
  烟 旧时农民多抽旱烟;城镇居民以“老刀”、“联珠”、“飞马”为上;1958年后,抽卷烟者居多,且以中老年为主;“文革”后,青年吸烟者渐多,城乡多抽卷烟,但多为价低质差的低档烟;70年代初,民间多用“青松”牌过滤嘴香烟招待贵客。70年代末,无过滤嘴的甬产“上游”(俗称短上游)和沪产“牡丹”、“凤凰”牌香烟为流行的名烟。1984年后,民间所抽卷烟牌号各异,社队企业供销人员多抽进口卷烟并作客用,青年人多抽“宁波”牌卷烟,中老年人开始抽“上游牌”香烟,至1988年,抽进口卷烟风行,城乡先风靡“良友”,继而“万宝路”、“健牌”、“三五”。1990年后,云南产各类香烟如“云烟”、“红塔山”和上海产的“中华”等成为主要高档卷烟。民间吸烟者所抽香烟因市场所售卷烟品种众多,产地不一而所吸各异。目前,一般居民多抽甬产“大红鹰”为主。
  茶 本地以茶待客,民间喝绿茶者居多,俗称“赤泡茶”。现亦有喝花茶和红茶者,如茉莉花等。
  二、服饰
  服式 旧时男性商人,知识分子以穿长衫马褂为多,俗称“长衫马褂先生”,工人农民以穿直径胡桃纽扣衫居多。裤子为中式白腰头大裆裤,蔬菜行、咸货行的人喜穿青龙布裤,裤脚肥大,套在裤外面,以便作业。冬日有穿围裙,一如女裙,但质地甚厚。城市妇女流行旗袍,农村妇女习惯穿中式大襟衫,腰间常围蓝布兜。其时富家衣料多用绸缎、呢绒和机制棉布,市民穿“洋布”居多,贫民以土布为主。建国初,民间衣着朴素,干部和乡镇居民穿卡其布料服装,色彩以蓝布为多。青年妇女尚天蓝色,俗称“摩登蓝”。山区农民仍有穿自制土布的,城镇青年流行“列宁装”和“青年装”,乡村和山区仍以传统款式为主。50年代中期,一度流行大印花苏联花布,许多男青年亦穿花布衣衫。60年代中期起,种类服装皆提倡朴实、宽大。“文革”时全民尚武,青年男女以穿卡其军装、扎腰带、戴军帽为时尚。凡穿线条突出,色彩华丽、暴露面较大的衣衫者,必遭非议,甚至被强行剪破。其时服装面料以卡其布为主,偶用灯心绒面料,绸缎等高档面料,裙子、旗袍等服装无人问津。男女皆穿直筒裤。服装几乎无性别之分,多系男装女穿。70年代初,开始流行国产灯心绒,新娘常以大红灯心绒做婚服;1972年后,部分上海知识青年和供销人员始穿的确良化纤服装,色彩以蓝白为主。至70年代末,的确良、涤纶为面料的服装风行城乡,建国前流行的中山装再度流行,蓝色的卡其中山装为男青年青睐的时装。女青年的服装从款式、面料到色彩都丰富多彩,夏季开始穿裙子。80年代起,城乡服装的面料、款式、色彩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流行几十年的卡其面料被毛料、呢料、中长纤维等中高档面料取代;青年装、列宁装款式被西装、茄克衫、猎装所取代。服装的色彩除部分老者仍以蓝灰色见多外,青年人多喜欢追随流行色,或红或黑或白或咖啡色或紫罗兰等等。1985年后,服装几乎年年翻新。时装流行款式本地要比城市晚半年到一年。除部分老年人仍请裁缝做衣裤外,大多数人则从商店购买成衣。至今很少有人请裁缝做成衣。
  鞋、袜 建国前后本地男人多穿布鞋,也有穿草鞋,雨天穿元宝套鞋,也有穿木制钉鞋。春秋夏也有多赤脚的。60年代后,本地居民多穿橡胶鞋、塑料鞋和布鞋,夏天穿海绵拖鞋,也有穿木制拖鞋、草编拖鞋等。70年代后期始,本地居民多穿皮鞋、旅游鞋、牛筋鞋,室内穿绣花拖鞋、布拖鞋等。鞋的型号和种类随时流行,变化甚多,但主要是各类皮鞋及皮制鞋类。儿童旧时多穿绣花虎头鞋、绣花草鞋,建国初至七十年代,多穿布鞋,橡胶跑鞋,塑料鞋,70年代后期多穿体操鞋、旅游鞋。旧时居民多穿纱袜,山民多穿用粗布制成的上山袜,袜底用针线密缝,厚达十余层,上部袜套穿至膝盖下,便于在刺草丛中行走。建国初至60年代,仍穿纱袜为主,70年代始,穿尼龙袜、卡普龙袜。80年代后,穿裙子的女子多配穿长统丝袜,连裤袜。城乡居民都穿尼龙袜、卡普龙袜。
  帽式 旧时冬天农民多戴猢狲帽,又称罗宋帽,商人、知识分子戴瓜皮帽或戴礼帽,春夏秋农民戴草帽或竹编凉帽。儿童帽子多仿戏帽,帽前绣“长命富贵”字样或各种象征吉祥的花草。50年代,青年男子流行有耳布棉帽、单舌呢帽。山民多戴棉帽,老者仍戴猢狲帽。此时以海虎绒帽耳的军帽为上。女子在冬天多以围巾包头。夏天男女都戴草帽。60年代,草绿色军帽为男女青年青睐之物,并风行配以大口罩。70年代起,工人的工作帽成为男青年的时髦帽子。女青年则逐渐以绒线编织的风雪帽代替围巾。80年代后,帽子样式和质料日趋丰富。男子曾一度流行鸭舌帽。其后,由于部分男青年流行蓄长发、烫发,冬天戴帽者不多,个别女子在穿裘皮大衣时配戴鼓式貂皮帽。夏天除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者仍戴草帽外,其余多戴旅游帽和金丝草帽。至今,女子开始流行“贝蕾帽”。
  饰品 建国前,城乡殷富人家多用金银饰物,农村中银项圈、银长命锁较常见,男女青年有镶金银牙齿为时尚,女子多戴银、玉手镯,金、银戒子、项链、耳环,富家儿童多佩戴银制手镯、脚镯。50年代,城镇殷富居民尚有遗风,孩童戴银仍常见。“文革”期间,首饰作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奢侈品而被批判,民间的金银首饰大多兑卖、流失,爱美青年仍以医用口罩为文明装饰,女青年唯彩色尼龙丝或发夹作首饰。80年代初,市场供应仿金、银戒子、项链,为青年男女所青睐,开始由少数人佩戴家藏金银首饰引为自豪,1985年后,金银首饰大量面市,男子多带金戒指,青年妇女多戴金戒指、金项链,穿金耳环屡见不鲜,宝石、玛瑙戒指等陆续面世。至今,以带钻石戒指、钻石项链、钻石手表为富裕身份的象征。
  发式民国时农村男子年长者多剃光头,青年多剃平头,孩童多剃童花头。青年女子梳辫或“一刀齐”刘海式,老年妇女挽髻,俗称“绕绕头”。50年代,青年男子多西式分头,青年女子大多养长辫,城镇女子剪刘海一刀齐披发。60年代起,男子有吹包头被谑称“阿姨爷叔头”,因前看如男,后看若女之故。也有剪成游泳式,女子开始烫发,或剪“三刀式”泳发。“文革”期间,女子烫发和男子长发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趣而加以禁止,女子以短披发或短辫者居多,男子以剃西式头和“杨梅”式平头为主,常不加梳理,称“自然式”。至七十年代末,女子开始烫发,部分男青年蓄长发,80年代起,发型日益丰富,男女都有烫发,男青年曾一度流行烫菊花狮子头,女子多为披肩“长波浪”或独束后披式,俗称“马尾巴”,中老年妇女则留短发或梳头挽髻,姑娘也有时尚挽髻的。
  三、居住
  房屋 本地房屋多朝南或朝东南,因以南向偏东为尊,唯庙宇大殿方朝正南。山民依坡建宅,平原居民枕河而筑。居宅以二层三合院为多,宜合族聚居,清代所建多“前厅后堂”、“四明两廊”式,近代所筑多“三(五、七)间二(四)弄明轩”式。以门面合一间宽为正一间,不分深度和实际分隔,也不计楼层,故名为一间,实际常高下分数间。间内分割,俗称“前后房”。故旧时富家常屋近百间。此类大宅有照壁、石库门,尚对称,中有天井,俗称“明堂”。正房旁、后多盖披屋或平屋间数不定,随贫富而别,以堆放杂物。故本地少单间宅居,无房间则住庙堂或宗祠偏房。屋顶多以象征富贵的元宝砖压顶,脊中绘塑取意吉祥的图案花板。屋面多用中式蝴蝶瓦。富户有瓦档,豪富之家多用空斗双重高墙,双屋之间以“马头墙”作防火墙。山民多用卵石和泥垒墙造屋,以单间连栋为多,少组合院。建国后三十年间农民仅偶有建房,80年代起农民建房成风,宅地以沿河、沿公路为上,多为独立门房,排列建筑,适合核心家居住。以砖石钢筋混凝土为主,建阳台,富裕人家有建三层楼房。90年代后,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开始集中规划,统一建房,形成与城市住宅形式相近,楼层多为二层的住宅群。如龙溪村的潘溪、铜坑、南坑等新村住宅。
  房顶装饰 旧时富家厅堂多画栋雕梁,配以名人字画,一般人家过年贴年画,春联,房厅装饰较简单。50年代起,改贴政治宣传画,中堂必悬领袖像,辅以政治性对联。1966年秋后,壁饰多红漆写毛主席语录及大红心形“忠”字图案,古代人物、戏曲画像因属“四旧”而不准挂贴。1968年后,样板人物画成为各家争贴的装饰画。其时起新婚户多拉纸平顶,糊纸壁,用棉布窗帘。80年代起,房顶不再挂领袖画像,且追求整洁、明丽。新建房初以纤维板作平顶,壁刷彩色涂料,漆地板,故开始时尚进门脱鞋,1985年后,厨房和卫生间多用马赛克地面、瓷砖墙面,房间多用墙布和凹凸花纹墙壁纸,厅房初用塑料地毯,后用小拼木地板,并开始流行三夹板护壁的地砖,并饰以吊灯、壁灯,殷富的甚至用大理石、水磨花岗石地面和人造玛瑙卫生设备。材料和程度因各家经济而异,一般装饰费用在1000~10000元之间,老年人所居旧住房不重装饰。进入新世纪后,大批农民进城买房,装饰费用成倍翻番,至今约在10~20万元之间。
  家具 旧时富家多用红漆檀木大床,称“七环梁床”,床前有棚架,俗称“踏床”,床内有马桶箱、梳妆台。穷苦人家多板床或简易木床。富家大橱称“乌橱”,配玻璃门橱头箱和挨橱橙,用搁几、八仙桌配雕木嵌镶椅。贫苦的仅板桌板凳或竹椅。土改后,地主的家具多分给贫雇农,居民多无成套家具。70年代起,青年结婚尚新制家具,一般有三门大橱、五斗橱、被柜、方桌、方凳等组成,工艺简便,外形明快,多漆成栗壳色。至70年代末,新婚夫妇家具中增有写字台、梳妆台、食品橱等,流行浅色,做工也较前精致。其时流行沙发。1985年后,组合式家具上市,并配以钢折椅、桌、茶几等,两年后即在城乡流行。并开始流行“席梦思”床垫,1989年后,房间多利用空间作壁橱,并有玻璃家具上市。至此,各户家具视不同审美观点和经济条件不同进行配置。
  四、新俗
  集体婚礼 本乡始于70年代,由政府群团组织筹办集体婚礼,礼堂一般设在大会堂,乡级由团委书记或党群书记担任主婚人,村级由团支部书记或大队副书记担任主婚人,新郎新娘胸戴大红花,向领袖像鞠躬,再向来宾鞠躬,然后互相鞠躬。仪毕,由锣鼓队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婚宴仅1至2桌,宴请主要长辈和介绍人。80年代中期起,婚费逐年增加,参加集体婚礼后青年照旧俗操办婚事。因而,虽各级政府和群众团体再次倡导组织集体婚礼,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五好墙门 1982年初,由妇女组织印发订有邻里团结互助、婚丧不铺张、不搞迷信、赌博、做好计划生育和清洁卫生等内容的文明公约,年终评比,评上者由村干部敲锣打鼓送光荣匾并挂于墙门。
  五好家庭 1981年起,评比旨在建立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的新型家庭关系,表彰富有传统美德、支撑家庭平衡的典型。1985年始,开展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致富)“双文明户”活动,鼓励“五好”家庭户勤劳致富。90年代后,又增加了开发型、生活丰富多彩型内容。至今,全乡“五好家庭”户达到85%以上。
  文明村(单位) 1983年起,以“抓思想教育,治旧变新;抓文化科学,治愚变智;抓环境卫生,治脏变净;抓社会秩序,治乱变安;抓生产发展,治穷变富”为内容开展竞赛。1986年,本乡大庄村首次被县命名为文明村,之后曾一度未被命名。直至90年代中期,文明村(单位)评比活动又复兴,乡村企事业单位重视了文明村(单位)建设,至今,宁波三星集团、宁波五龙潭旅游公司、宁波五龙潭蔬菜食品公司、金溪、桓村、后隆等共7个村(单位)被市、区评为文明村(单位)。
  敬老日 1988年,省政府规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县政府自此以此日为“老年节”,本乡以此日为“敬老日”。届时乡村均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慰问活动。
  五讲四美 1982年2月,县召开万人电话动员大会,号召全县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道德、讲卫生”和“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行为美”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本乡随之行动,相继建立了“共青团卫生街”、“红领巾卫生街”等,组织青年服务队十几个,整治公共秩序。自此,每年3月定为“文明礼貌月”。
  关心下一代 1990年1月,县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至年底本乡建立“关协”分会,村级建立“关协”小组,举办老少同乐联欢、向青少年作报告等活动。至今,此项活动纳入政府正常性工作。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