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4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3
页码: 360-362
摘要: 本文介绍介绍了中国传统农业、山林和匠作中的一些习俗和称谓。在农业方面,有报春牛、孵秧子、撒秧子、插秧、尝新和种贝母等习俗;在山林方面,有植树、罚东道、砍树和判山等习俗;在匠作方面,有拜师和尊师祖等习俗。这些习俗和称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感恩。
关键词: 龙观乡 风土习俗 生产习俗

内容

一、农业
  报春牛 每近立春,有报春牛者进农宅持青铜小牛在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各绕三圈,边唱吉词“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或口念“吉祥如意”。并推销木板印的“春牛图”,上有当年二十四节气、霉伏期、潮汐等农事有关的天文气象、现象预报。外饰以十二生肖,中缀以牧童骑牛图。各家贴图于门墙。以示吉祥。50年代后,报春者以口念吉词为主;“文革”间图上加印“抓革命,促生产”领袖语录等;80年代后多印“恭喜发财”、“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等吉词。近年来,报春牛者很少见。
  孵秧子 清明前后浸种称“秧子落缸”。秧子上放一张红纸,压一把刀镰称“催芽”。集体生产后此俗废,多数生产队于孵秧子前聚餐以庆新农年。家庭联产承包后,部分农户又行此俗。
  撒秧子 旧俗秧子落田要择时辰,忌干支带“乙”日,此系彭祖百日忌的“乙不栽种”的忌讳,秧谷装箩不能满,以讨“浅出满进”口彩。出门时男挑担,女念“一担出万担进”吉词。种子落田后,四周饰以稻草人驱鸟雀。建国后不再择日、念吉词。
  插秧 第一天插秧称“开门秧”,结束叫“关门秧”,农家于此两日小宴,也有吃团子和笋,因其时亲邻互相帮工协作,故借以酬劳。团子有团圆(和睦)之意,笋隐喻足力硬健。种田时一天除早、中、晚餐,另加上下午点心。
  尝新 新谷登场后,择优质早稻米磨粉,拌以早稻草灰汁,蒸成“灰汁团”,先供灶君、祖宗,称“尝新”。此俗今废,惟农家仍做灰汁团。
  种贝母 种贝母时在田头供酒饭祈收成。立夏贝母上市,商贩涌至收购,称“贝母客人”。村雇班演“贝母戏”。贝母形似元宝,农家以贝母向糖坊换糖果称“元宝换吃场”。
  二、山林
  植树 上山植树,先用猪头、鸡、鹅、鱼等祭山公山婆,然后由族长分发树苗种植。今废。
  罚东道 旧俗不论谁家之山,若发现有人偷树告族长,由族长决定罚则,称“罚东道”。方言东道即公道。也称“罚酒肆”。今废。
  砍树 村里如砍公有大树出售,须由族长出面议价,择日砍伐。先祭土,后砍伐。砍首斧者可得若干钱米,常为树价的20%。首斧多由年长未婚者(俗称
  “砂锅”)来砍,仅轻砍三斧。
  判山 向山业主购买整片山林,伐木还地,称“判山”。判山时双方议定价格,须付清后方准砍伐。砍树前,买主先以猪头、鹅、肉、香烛祭山神,然后再砍伐。此俗今废。
  三、匠作
  拜师 旧时工匠多系祖传,少数出门拜师。学徒拜师须找“保头人”荐举,立“师徒合约”。学期三年内供食宿不计工钱,意外伤亡不关师傅。徒弟逢节要送礼,第一二年帮工打杂为主,称“做下手”,半途被辞退,贬称“回汤豆腐干”。满师要办“满师酒”祭鲁班,宴请常客工匠及亲友,学徒须向师傅、师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师兄弟间斟酒庆贺。学徒满师后称“半壮”,其工钱只能拿师傅的半数。“半壮”在外作工或承接业务,不得抢师傅生意,否则叫“捉师傅帽子”,被同行责难。师徒之礼今尚存,比旧时简单。
  尊师祖 旧时工匠奉鲁班为祖师,俗称“百作手艺供鲁班”,尤其石、木、泥瓦匠,逢节必祭。竹匠崇拜泰山,传说泰山是鲁班徒弟(一说儿子),先因鲁班视竹匠蹲地作业不雅而不认其为徒,后竹匠为皇帝编成“上朝掌扇”方被承认。凡工匠收徒、相互斗殴,或遇生意清淡、工艺难题等都到鲁班殿祈求。今废。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