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8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体育
分类号: G812.755
页数: 4
页码: 302-3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鄞县龙观乡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学校体育方面,介绍了宋朝以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设置和运动项目。群众体育方面,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群众体育活动和运动队的建设情况,以及体育场地的建造和设施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 龙观乡 鄞州区 体育

内容

第一节 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起源于宋朝,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就以“因庙为学”开辟射圃。明洪武三年(1371),定学校射仪。射圃纵长113步,横阔35步,用以练武强身。清光绪三年(1904)按照《钦定学校章程》,学校开设体育课。1912年起,小学低年级开辟唱游、跳绳、接力跑、立定跳远等课目;高年级有哑铃、棍棒、木枪兵操、短跑、跳高、跳远、十二路潭脚等项目。1923年推行《壬戌学制》,废兵操,改学校操课为体育课。1927年国民政府公布《国民体育法》。是年,宁波市政府拨款修建公共体育场,内僻田径区;县党部设体育干事,以敦促学校及民众田径运动的开展,时称“田径运动推行期”。翌年,鄞县县政府发文推行教育部颁布的《中学体育标准》、《体育课程纲要》,因师资缺乏,设备简陋,效果甚微。1932年,鄞县体育委员会成立,同年,颁布《鄞县小学体育设施最低标准》,小学陆续修建体育场地,增添设备,面貌为之改观。1939年,县教育局贯彻教育部关于《按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通知,学校中篮球、乒乓球等业余运动小组相继成立,也开展一些赛事,学生课外活动初步形成制度。
  1958年底,本乡学校开始推行国家体委颁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简称劳卫制)。全乡小学生几乎都参加劳卫制锻练。1959年起,因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业余训练相继停止,运动场被开垦种植。1962年后渐得复苏。“文革”中期学校复课后,设军体操,以军事基本操练、投弹射击、野营拉练等取代体育课。1972年起,本乡中小学开设田径、乒乓、篮球、羽毛球、体操等课目。1975年5月,国家体委颁发《国家体育锻练标准条例》,各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达标”活动,同时,推行眼保健操和其他防止近视眼措施。1981年起,县教研室每年对各学校进行“达标”检查验收。1999年起,本乡中小学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和体育艺术节,开展赛项有长短跑、铅球、篮球、拔河、抱球接力、跳绳、跳高、跳远、4×100接力、垒球等二十几个比赛项目,参加人数达400余人次。
  第二节 群众体育
  清宣统三年(1911),县人沈贤芳与慈溪人陈训正从日本留学回甬,创办《武风鼓吹》旬刊,宣传强国必先强身道理。1925年,青年会在江北辟网球场,组建网球队。其后,相继建立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队。1946年5月,县成立体育协进会,各地开始有自发性群众体育锻练项目。
  建国初,本乡体育发展以球类、田径为主。1956年,以篮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育活动形成高潮。70年代初期,本乡村村有篮球场,村村有篮球队,尤以李岙、雪岙为实力最强,在全乡篮球赛中总是获冠军。文革初期,体育活动一度衰落。1986年4月,县篮球协会成立,其后老年体协、农民体协和棋类等相继成立。1997年后,随着本乡文化中心的创建,出现一批篮球、乒乓、棋类、舞龙、腰鼓、秧歌、太极拳(剑、球、扇)等业余运动队伍。至今,全乡共有业余运动、健身团队30余支,500余人。在全乡每两年一次举行的民间艺术健身,三年一次的体育运动会中,几乎全部参加比赛。群众体育健身锻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群体育锻练标准》达标率分别达到:五星级为3%,四星级7%,三星级25.6%,二星级30.5%,一星级25.5%,无星级为8.4%,超过国家达标标准。为2006年创建浙江省体育强乡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体育场地设施
  建国前与建国初,本乡无体育场地和设施。70年代起,本乡开始有篮球场建造,虽村村有球场,但都很简陋。90年代后,首先学校兴建了大型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200米以上跑道等体育设施,其后,各村相继建造了体育健身广场、篮球场、体育健身路径、棋类室、乒乓室等群众体育设施。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