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8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
页码: 296-301
摘要: 本文介绍龙观乡名胜古迹得益于“五龙潭”的自然山水,水借山景,山依水色,相映成趣。山以其怪、奇著称,如擎天玉柱的塔尖峰,怪模怪像的老人头山,形象逼真的纺花岩,都无不惟妙惟肖。这里记述的以名胜为主,古迹已在《文化·文物考古》中详述。
关键词: 龙观乡 地方文化 名胜古迹

内容

本乡名胜古迹得益于“五龙潭”的自然山水,水借山景,山依水色,相映成趣。山以其怪、奇著称,如擎天玉柱的塔尖峰,怪模怪像的老人头山,形象逼真的纺花岩,都无不惟妙惟肖。这里记述的以名胜为主,古迹已在《文化·文物考古》中详述。
  一、五龙潭风景区
  五龙潭位于本乡西北部,四明山脉之天井山岙中,距乡政府驻地约8公里,离宁波市区约35公里,面积16.17平方公里。是一处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中华龙文化、浙东山乡风情、民俗民风为文化内涵,以溪流飞瀑、怪石险峰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它以潭碧神灵、谷幽涧清、群峰叠韵而著称。自唐咸通七年(866)明州刺史李伉在天井山建造五龙神堂以来,这里开始香火缭绕。宋乾道二年(1166)建显济庙,俗称关龙庙,祀龙神。宋理宗开庆初年(1259)和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76),龙潭五井曾两度受到敕封,僻居山野的五挂瀑布——荣登“侯”位,这在华夏大地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朝廷的介入使龙潭祭祀得到了进一步的神化。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鄞州区人民政府和龙观乡人民政府把旅游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投巨资进行联合开发,规划了四个景区,即: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观顶湖观光休闲区、天井岙民俗文化博览区和龙顶山地渡假中心。并于次年四月建成龙潭飞瀑观光游览区,五一节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至今,五龙潭风景区已建成对外开放的景区有龙潭飞瀑、青云梯、鸣凤水晶等,2004年被浙江省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级风景区,今年已通过国家AAAA级风景区验收。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是浙江宁波第一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旅游风景区。
  龙潭飞瀑区
  龙潭飞瀑是五龙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景区,面积6.2平方公里,它以突出“龙文化”为吉祥如意的象征。百丈岩上有我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老先生87岁高龄时留下的墨宝——“龙”字,“龙”字系巨大的草书繁体字,该字刻在悬崖峭壁上,前有大瀑布自岩顶倾泻入溪,气势磅礴。主景有五井十二瀑及五龙神堂、古祭龙坛等。
  五龙潭由五级瀑布冲激而成,这里青山叠翠,溪涧深幽。高耸的夹角间,飞流涌啸,急旋奔流。区内拥有溪、潭、瀑、泉、涧、湖等多种水域风光。其中龙王溪源自人迹稀世的箭峰峡谷深处,依山势形成了九级十二瀑。自古以来,宁波民间将其视作龙窟,到五龙潭请龙求雨习俗已有1200余年历史。
  孚泽潭(第一潭) 俗称青龙潭。民间有“东方青帝盘米缸”之说,故也称“福”潭。宋时敕封龙神为“孚泽显佑侯”;元时敕封为“广佑孚泽侯”。该潭深约3米,直径约3.5米的圆形瀑布潭,瀑布高约20米,潭前大石块上刻有“孚泽潭”三个大字,潭边立一块大理石,上有该潭简历介绍。
  昭泽潭(第二潭) 俗称黑龙潭。民间有“北方黑帝掌管官职”之说,故也称“禄”潭。宋时敕封为“昭泽显利侯”;元时敕封为“广利昭泽侯”。该潭深约2.5米,直径约为3米的圆形潭,瀑布高约5米,从公路圆形桥洞下直泻入潭,看上去也尉为壮观,潭边石刻“昭泽潭”三个大字和简历介绍。
  润泽潭(第三潭) 俗称黄龙潭。民间有“中央皇帝长生不老”之说,故也称“寿”潭。宋时敕封为“广济应惠侯”;元时敕封为“广济润泽侯”。该项潭深约5米,直径约为3.5米见方,瀑布从高达30米的上潭岩石中直泻入潭,瀑布直泻的岩石上刻有“润泽潭”三个大字,潭边立一块大理石,上有该潭简史介绍。
  利泽潭(第四潭) 俗称白龙潭。民间有“西方白帝聚集财源”之说,故也称“财”潭。宋时敕封为“和泽侯”;元时敕封为“广惠利泽侯”。该潭深约6米,直径约为3米见方,一股白炼从高达30米的上游山岙溪涧轰然而泻,潭绿水清,是五潭中最为壮观的一个潭。潭边立一大理石,上有该潭简史介绍。
  显泽潭(第五潭) 俗称赤龙潭。民间有“南方赤帝家和婚幸”之说,故也称“喜”潭。宋时敕封为“应泽侯”,元时敕封为“广施显泽侯”。该潭深约10米,是一个长约5米、宽约3米的山涧深潭,从游步道向下观望高达6米,大有深不可测之感,传说是真龙藏身之地。游步道边立有大理石碑文介绍。
  五龙神堂建于唐咸通七年(866)。那年天大旱,明州刺史李伉亲自去祭龙台请龙求雨,因屡祭屡灵,故建五龙神堂。(详见《诗文·天寿院记》)原建筑已毁,现重建于2001年。
  五龙神堂内供奉石刻五尊,即:龙王、关公、土地爷、野猪神、蚕花娘娘。旁立一石碑,上有简史介绍。
  古祭龙坛 原建筑已毁,现重建于2001年。由高10.8米,直径2.5米,重达70余吨的福建绿孔雀石雕成五根龙形图腾柱组成,耸立在高达400米的山峰上。如此规模的图腾龙柱为国内所罕见。旁立一石碑,上刻碑文。
  祭龙是浙东民众风俗习惯,历史悠久。据现有史料载,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鄞县知县徐延绶重建。
  龙观革命史迹陈列室 为宣传抗日、解放战争革命志士英雄业绩所建。建筑为歇顶式翘角仿清末民初古建筑,五平开间,内置龙观抗日、解放战争时期重大事件及英勇斗争史及龙观籍17名革命烈士肖像画。于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前建成并对外开放。傍建于鄞县抗日解放战争纪念碑和四明修枪总所遗址。
  青云梯景区
  青云梯景区于2003年建成,面积4.58平方公里。由青云梯、天门二瀑和观顶湖景区组成。景观以“雄、险、壮”而著称,以“雄关险梯,异石巨瀑”而著名。
  青云梯 取名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意。青云梯愿为70年代初建造冲击式水力发电站架设钢管时铺设的石阶梯,共1368阶,现石阶梯延伸为2008阶,垂直高差400多米,登梯如直冲云宵,国内尚无如此长的直上石梯,有“天下第一梯”之称。至观顶湖景区,石梯坡度约为60°。现为方便游客登临和休息,在石阶梯中间每约60米修建了一个小平台,共有九个,从下而上分别取名为:中天,意为上仙;羡天,意为高仙;徒天,意为大仙;更天,意为玄仙;醉天,意为天仙;郭天,意为真仙;咸天,意为神仙;治天,意为灵仙;成天,为至仙,意为神仙做到了极顶了。九个小平台出自道教太玄经上“天有九重”之说。
  百丈水门瀑 从游步道左拐就是百丈水门瀑,这里整座石壁是一个天然石屏风,石上树草苍翠,藤蔓绕生,纹理如画。瀑布从高达百丈、宽约百米的岩石上喷灌而泻,抬头仰望“疑是银河落九天”。沿山瀑前行,溪流上像鱼、像龙、像麒麟、又像群龟欲仙的溪石遍地皆是。从状元顶俯瞰青云梯,大有雄险关壮美之举。天门、水门二瀑,落差各达80米,飞瀑直下,气势磅礴,号称“天下第一瀑”、“江南黄果树”。
  鸣凤水晶区
  鸣风水晶区于2004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290余亩,总投资2500万元。由集散区、龙漫滩水景、龙归海水景、凤鸣山景点等组成。景区取名“鸣凤”,有“龙吟凤鸣”、“龙凤呈祥”之寓意,突出龙崇拜的文化氛围,营造“飞龙、潜龙、游龙、蟠龙、卧龙”之龙文化景观。入口处是用石结构建成的框架门楼,上书“五龙潭”直板字,是本县青年书法家张忠良的手笔。两旁建有厢房十余间,为管理人员和商业之用。进得门楼,一个用花卉绿树装扮成的、形象逼真的“五龙潭”图腾映入眼帘,驻足其间,好像在观赏一幅特大型的山水画。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前行,由梨、桃、竹、枇杷、杨梅、茶花、广玉兰等构成的十大花果园散落在高山流水之间,真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
  极目远眺,天井山上群峰林立,云雾缭绕,青山绿水间夏天鲜花怒放,秋天满山红叶,冬天冰雪奇观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那山岙间的龙潭飞瀑、高入云端的青云梯仿佛向远方的客人招手。漫步在错落有致的亭台、竹楼、小桥、石景中,倾听着溪流中潺潺流动的“轻音乐”观赏着一股股喷涌而出的泉水在杂乱无章的溪石间跳跃,尝一口甘冽清凉的泉水,令人心旷神怡。
  二、山村小景
  龙观山村小景众多,如老人头山、交坑峡谷、天井寺、摩崖石刻、牌楼群坊等。文物类景点已有记述,这里不作详述。
  老人头山 位于龙观大桥下游,樟溪河畔。因山上岩石形似千姿百态的“老人头”而得名。
  老人头山,高约80米,宽2000余米,山势险峻,怪石嶙峋。北部一大岩石,上戴老人棉帽,帽沿下双眉八字撇开,两眼炯炯有神,鼻、嘴、下巴形象逼真,脸部两侧还有多条皱纹,下颌胡须拖至山脚下。在它的周围还有几个神态各异的人头像,壁立在石壁中。南边诸怪石由于杂木茂盛,只能隐约可见人头形状,或人的手、脚之类的形状。老人头山脚下是条宽约60余米的樟溪河,水质清澈见底,河中游鱼欢畅,这里曾是颇有名气“蜜〓鱼”(又称蜜光鱼)的繁衍地,山色溪流交相辉映,观览群石,层峦叠嶂;面望溪流,烟波浩渺,可谓“魂摇山入溪,目断水涵天”,别具诗情画意,更让人流连忘返。
  交坑峡谷 位于下半山交坑大峡谷内,距乡政府驻地西北约8公里。这是一条养在深闺的原汁原味的大峡谷,它属天台山脉四明山系,与国家级风景区五龙潭毗邻。交坑峡谷区域面积8.1平方公里,全长15公里,两岸落差约300米,谷底宽约1000米,是宁波市级森林公园。
  从蜿蜒的峡谷底穿行,给人有一种风光如画、刺激无限的感觉。水从深山峡谷走来,或奔流直下悬崖,在溪流旋涡中银浪翻滚,形成以白龙潭、青龙潭、螺旋瀑为代表的8个大小飞瀑或潭。或顺着山势蜿蜒曲折潺潺而行,柔情缱绻,如百丈流水、三叠瀑、云雀瀑等为代表者。林在这里是一个广泛而又多姿多彩的概念,有水上石林、水中杨柳等。园内有百类树种共存的近现代森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洞经过几百万年火山活动形成了如寿星洞、龙居洞和交坑洞等,它们曾为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山三五支队指挥部和阴伏点。
  独特的森林植被和气候,为野生动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有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云豹、穿山甲等兽类47种;有鹤、雀、画眉等鸟类333种,蛇、石龙子、乌龟、林蛙等两栖动物59种。
  山、水、林、洞以山为依托,形成了大峡谷迷人的自然风光。
  天井寺 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始祖为道凝和尚。他到天井岙时见这里山色幽静,树木茂盛,民间又有神龙显灵传说,便筑茅为庐,称“天井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英宗登基,因为龙年(1064年为甲辰年,属龙)大封与龙有关的寺庙,钦赐天井院以“天寿”额,从此称为“天寿院”。明洪武初年(1368)恢复天井寺名称。明正统十年(1445),方丈殿朽坏,重建方丈殿。明景泰元年(1450)建山门,重塑佛像及四大天王像。明万历年间(1573~1619)重修全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寺院毁于火灾,仅剩偏房二、三间。清顺治十一年(1654)镜宗和尚主持,重建寺院,较明朝时规模增加了法堂、两廊;寺内又新建了“五井龙神祠”。当时寺院内尚有一块元朝时皇帝加封天井山龙神的圣旨碑。清同治元年(1862),又遭火灾(可能是太平天国的太平军战火,因为古籍记载“毁于冠”),全寺基本上毁成平地,仅存一幢前庑。光绪九年(1883)再次重修,几乎是新造了。民国十年(1921)重修大殿,并新建南廊。从此后,天井寺没有修葺过。解放后,因破除迷信,寺院自行衰败。“文革”中彻底拆除。现今因发展旅游业又开始重建。
  天井寺兴旺发达时有僧人上百人,详述见《诗文·天寿院记》。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