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物考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物考古
分类号: K87
页数: 4
页码: 293-296
摘要: 本文介绍龙观乡文物考古工作始于较晚。1983年6月,在县文物管理部门的配合指导下,历时三个月对全乡地面、地下文物进行普查,发现了一批有珍藏价值的流散文物和地面保护文物,并成立了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业余文物保管员小组。至今,全乡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乡级3处,业余文保员6人。
关键词: 龙观乡 地方文化 文物考古

内容

本乡文物考古工作始于较晚。1983年6月,在县文物管理部门的配合指导下,历时三个月对全乡地面、地下文物进行普查,发现了一批有珍藏价值的流散文物和地面保护文物,并成立了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业余文物保管员小组。至今,全乡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乡级3处,业余文保员6人。
  一、馆藏文物
  钟型镜 属青铜器类,宋代制品。桥纽,下布炼丹炉,两侧饰宝剑,剑外侧铸“匪鉴斯镜”、“以照尔容”铭文及“李道人造”字样。1983年6月在大路村出土,随之馆藏于鄞县文管会库房,为县级汉代至宋代铜镜类五种藏品之一。
  墓志铭碑 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碑铭,共四块。1983年6月在桓村下山角周阿三家发现,该四块碑铭当年均从桓村杜岙庙清代墓葬中出土后迁移至家。石质青灰,表面细滑,略有大小,长73厘米,宽32厘米,厚8厘米。其中两块为徐柳泉墓志铭,碑额篆刻为“皇清内阁中书柳泉徐君墓志铭”,下刻行书小字“年愚弟章鋆篆”,碑文记述墓主生平事迹,落款刻“同治十二年九月初吉内阁中书舍人徐时栋记门人翰林院庶吉陆黻书丹”。另两块为徐妻葬记,碑篆刻为“内阁中书徐君夫朱氏叶氏葬记”。随之迁至县文管会保存。
  二、定点保护文物
  双节坊 位于桓村下山角,距乡政府驻地东0.5公里。清嘉庆十年(1805)建造。该坊为石结构建筑,四柱三开间。总面宽5.1米,最高至脊顶6.4米。石柱呈正方形,削角,中间两柱高于两侧。明间、次间栏额正面均刻有文字。正中栏额刻“双节坊”,下面横刻一行小字“为故儒王正谊之妻崔氏暨子直恕妻刘氏仝建”。次间栏额均刻有当事者姓名及其官衔。明间、次间栏额上下都有镂雕花草、龙头、双狮戏球、麒麟等,造型别致,雕刻精湛。屋檐正中直竖长方额,边沿雕有龙纹,中刻“圣旨”两字,屋檐翘角,脊兽为龙。双节坊对研究古建筑的雕刻工艺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为宁波市幸存古建筑牌坊之一。
  1986年6月被县文管会公布为乡级文保单位。2002年10月被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碑亭 位于大路沿,距乡政府驻地西南约2公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建造。碑亭为石结构建筑,朝北,面向公路,一开间。面宽2.1米,深1.26米,高约4.5米。四柱正方形,正面两柱上镌对联,为“一片冰心盟古井,九重丹诏勒穹碑”,四面有正方栏杆围筑,前后各6根,左右各3根,亭顶歇山顶,四角起翘,脊兽为龙。亭檐下正中直竖长方额,边沿镂雕串龙,中刻“圣旨”两字。其下端栏额刻“道光四年十一月县学呈奉道光四年十二月各宪具请道光五年十二月礼部景题奉旨旌奖”,左右两面栏额均有当事者姓名及其官衔。石碑立于亭中,高2.2米,宽1.01米。碑面刻“钦旌、节孝”等字,碑后刻有碑文,题为“节孝陈田董孺人碑记”,内容记述其生平经历,落款刻“道光二十九年巳酉闰四月世再侄崔瀚拜撰”和“其子陈信孚建立碑亭于祠侧”等字样。该碑亭造型讲究,建筑牢固,实为我县所罕见。
  1986年6月被县文管会公布为乡级文保单位。2002年10月被鄞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明山坊 位于里牌楼电站边,距乡政府驻地西北约2.5公里。于2000年9月12日县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在龙观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四明山坊建造于明万历元年(1573),牌楼原为仿木斗拱楼面,终因年久和地处险要夹角而毁去楼面。现牌楼平板枋为石结构建筑,高、阔均为3.8米,两柱前后各有完整的抱鼓石,高1.8米,阔下沿1米、上沿0.15米。抱鼓石呈钝角三边形,斜边轮廓用一组曲线组成,沿曲线以海漫纹线刻雕饰。柱宽0.36米见方,与抱鼓石厚度相等紧贴榫接,四角有倒棱面,均为0.06米。柱高3.06米,顶端前后外三面各有卯孔,为原楼面柱子固定之用。柱间栏额高0.3米,长3.08米,正面刻有“四明山”三个双构线大字,每字以0.23米见方为基准。上款有小楷三列,前列隐见为“大明万历元年”,距今已有432年历史;落款同为三列,隐见中列有“主持比丘”字样。阴面浮雕双狮戏球,栏额顶部与柱头持平,上施普柏枋(平板枋),两头伸出柱外,为置楼面式斗拱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该枋高0.44米,长4米,下刻仰莲托盆,四周均为单瓣纹饰,雕刻精致优雅、稳重。牌楼筑于山岙夹角之南坡,远离溪边约50米,离溪床高度约5米。一些文物专家认定为难得的明代牌楼建筑之活标本。
  2002年10月被鄞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石刻 位于古山天井岙,距乡政府驻地北约5公里。刻于清嘉庆七年(1802),石刻刻凿在一块离地不高的岩石上,表面平直。石刻高3.06米,上宽1.3米,下宽2.4米,中间直镌“元吉在上”四字,字径为45×35厘米,其右上侧直镌“嘉庆七年吉上秋”,左下侧直镌“鄞令闽中郭文志书”,字径均约为10×10厘米,字体为行书,书法较好。石刻在此与天井山关龙庙有关,旧时这里是通往天井寺、五龙潭、五龙神堂、古祭祀台等必经之地,但其内涵如何,待考。
  1986年6月被鄞县文管会公布为乡级文物保护点。
  灵威庙 位于潘溪山上,距乡政府驻地西北约15公里。建造于南宋末年(1279),毁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前后),修复于光绪初年(1875),清末民初又进行重修,距今约为90余年历史。此庙为祀宋检校中郎将郑世忠所建,内设表演戏台为圆锥形铜镜歇顶,在我县古戏台中所罕见。2002年10月被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乡级文保点。
  四明修枪总所 位于五龙潭风景区龙观革命史迹陈列室边橙子岩,距乡政府驻地北约12公里。该修枪所为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三五支队修理枪支、制造炸药等武器所用。以岩洞为所,大小两岩洞,大洞约为2.5×2米,小洞约为1.5×1.2米,深约均为1.5米。在洞前用树枝搭建工棚,四周用竹片芦苇作围墙,上盖茅草、松枝作瓦片,以遮挡风雨。修枪所有10余名修理人员,吃住在山上,日夜为三五支队修理枪枝、铸造手榴弹、炸药等。修枪所设备简陋,只有两台旧四寸台虎钳,一台旧手摇台钻,一台手摇砂轮机及几把大小铁榔头、三角锉等。当时由于用木炭、树枝烧炉,炉温不高,无法熔化生铁,铸造不出手榴弹弹壳,只能把没爆炸的手榴弹弹壳拆卸下来重新装配。原遗址内有铁墩、火炉等制造武器弹药之工具和茅屋,由于年久被毁。原使用过的檀树土炮、电台、铁钳等工具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馆。现遗址为鄞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6月被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乡级文物保护点。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