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村落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村落建设
分类号: TU984.2
页数: 2
页码: 275-276
摘要: 本文介绍龙观乡在建国后逐年发展,住宅从泥木草屋到统一规划的住宅新村,公共建筑得到增加和发展,生产建筑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改建和新建,村内交通也经历了多次改造和建设,现在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干道浇制了混凝土路面。
关键词: 龙观乡 城乡建设 村落建设

内容

住宅 建国初,本乡尚有部分泥木草屋,根本无高楼大厦。通过建国后逐年建设,全乡泥木草屋住宅绝迹,并有一批统一规划建造的住宅新村,如潘溪新村、铜坑新村、南坑新村、商住房等。1995年全乡农村房屋总建筑面积约为4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2005年达到5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约为45平方米。
  公共建筑 民国时,本乡多数村庄只有一些祠堂、庙宇。社会兴办新学以后,学校多以祠庙作校舍。祠堂建筑模式按纵轴线,从外向内依次设置门屋、戏台、殿堂,两侧建有对称廊屋、围墙。主体建筑殿堂采用粗柱大梁大跨结构。当时,全乡有庙宇20几个,祠堂分族而建,通常为一村数姓建数祠。
  建国后,农村共公用房在利用旧祠庙、旧房基础上,均有数量不一的新建设。二十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本地先后建成大会堂10余座,建筑面积约0.7万平方米。该批会堂建筑面积大小不一,桓村、后隆、金溪、李岙等村会堂建筑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会堂建筑开始多采取小型砖木大空间结构,由门厅、观众厅、舞台3部分组成。1983年起,农村学校建房增加,乡中心村商店、信用社、邮电所、卫生院、敬老院、农贸市场、乡村政府等单位也普遍建房。1983年至2005年,全乡农村新建公共用房5万多平方米。其中学校用房1万余平方米,医疗卫生用房2000多平方米,敬老院用房700多平方米,文化活动用房250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3000多平方米;商业用房(包括旅游点)8600余平方米。
  生产建筑 解放前,本乡农村农业生产设施,主要是一些地主和富裕农民的牛棚、酒间等杂屋。工业设施只有中心村上的几间油坊和轧米厂房。建国后,各地兴建多是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的集体牛舍、畜牧场、米厂、粮食农机具仓库等农业生产用房,70年代起,社队企业开始发展,厂房建筑逐年增多。1979年起,社队企业建筑成为农村建设的重点。至2005年,全乡已申报建筑许可证共有车间、仓库、办公楼、茶场、鸡场、猪场、水果场等生产基建工程建筑面积达0.5万平方米,实际兴建、改建数倍于此。
  村内交通 本乡农村村落,自古傍水而建,宅隙为巷,村内外交通由若干干道、桥梁构通。道路建筑多夯泥地面。桥梁多竹木构搭,宋代起,石砌桥梁增多,出现少数艺术造型的石拱桥。清时,多数村内河岸、溪岸已驳石碶,村桥、河埠普遍用石砌,宅弄、村道铺设石板、卵石。50年代末起,随着农田水利基建和公路交通建设,农村交通得到改造、建设。村境河流经过疏浚,部分通向农田的小道普遍改成机耕路段或过境公路;桥梁改建为砼质平桥或缓坡拱桥。至90年代,村路建设作为“文明村”建设项目列入考核,村境干道进行改建和新建,部分村间干道通过加宽和路面改建,变为乡道公路。至今,全乡几乎村村的干道浇制了混凝土路面。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