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用电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用电管理
分类号: TM727.1
页数: 3
页码: 186-1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72年至1973年龙观乡在电力方面的历史发展,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社队自筹资金和统一管理、节约用电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在计划用电方面,介绍了供电、限电和“三包干”等措施。在线路改造、加强表计管理和定期培训等方面节约用电,并取得了降低线损率的成果。
关键词: 龙观乡 农电 用电管理

内容

1972年至1973年,本地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社队自筹资金32.69万元,投入义务工1.8万工,搬运土石方2300立方米,架设电力网线路100多公里,其中农村低压线路48公里,使全社普遍通了电。1977年,建立县用电管理专事机构,即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办公室,本社建立“三电”管理站,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和统一调度。
  一、计划用电
  二十世纪70年代前,本地电力多用于农业排灌和粮食加工,工业用电尚不普遍,故电力供需相对平衡。到7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队工业生产的发展,用电量骤增,电量日益供不应求。电力部门采取将用电指标分配到户,用电限指标的办法,各条线路组织主要用户成立线管会,协助做好计划用电工作。由于分配指标不能满足正常生产和生活用电,部分用户超计划用电,故电力部门以拉闸限电来调配电力。
  1985年,华东电网对各地实行发电、燃料、用电“三包干”和发、用电“两挂钩”,并分峰、谷时间考核电量,按24小时曲线考核负荷。为此,县电力部门根据当年、当季(月)电网供电及用电负荷、电量缺口等情况,采取“硬指标、活调度”办法,避峰填谷,线管会也在线内供电用户中建立用电量和用电时间分配包干制度,使之“停机不停电、限电不拉闸”,重点用户则实行定量、定时、定负荷供电。1987年11月,实行高峰、低谷用电负荷二种计量电价考核办法,同时要求各小水电站顶峰发电、允许其高峰时收高价,以补充高峰时间的供电缺口。
  春耕和夏收夏种时节,为农业用电高峰期,其时电力部门调整工厂用电班次,部分乡村企业则在此间停业,以保证农用电供应。由于供需矛盾仍突出,拉闸限电之法仍常不得已而为之。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乡镇企业和村民家用电器的不断发展,用电供需矛盾仍非常突出,所以拉闸限电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停四开三”现象,即四天停电,三天供电。至2005年底电力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得以初步缓解。
  二、节约用电
  本地节约用电的主要措施是减少线路损漏。70年代时,境内用电尚未普及,故注重普及用电,线路自由搭配较多,常迂回延伸,布局极不合理;加之导线线径上下股规格不一,线路损耗率很高。1978年县供电局通过对用电户普查后,采取措施,将高能耗配变改为低能耗配变;调整不合理电网布局,减少迂回供电,并改造三类线路,改善供电条件,又增装无功补偿设备,提高供电效率;同时加强表计管理,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此外,经常开展营业普查和营业目标管理竞赛,以加强节电工作。至今线损率降低到7%左右。
  三、安全管理
  本地用电之初,安全用电知识尚未普及,电工队伍素质较低,触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为此,县供电局与县“三电办”组织力量,开展用电宣传,张贴宣传图片,分发常识读本,放映科教影片,下乡演讲、示范操作、经常检查等,同时取缔三类线路,改正不合格的低压线路,推广安装触电保安器。乡村管电队伍和企业专职电工进行定期培训,凭证上岗,并将安全用电工作与经济挂钩,安全用电管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农村电管
  二十世纪70年代前,农村抽水碾米及加工农副产品主要靠柴油机为动力,此后,随着新安江水电的输送入境,遂将抽水机站陆续改为机电站,1973年起,社队陆续输送了60余名农村电工、机电手参加县级培训,使亦工亦农的农村电管队伍逐步形成。1977年,农村电网扩大,电工由电力部门管理,经考核,公社配备一名专职电工,每月发给30元补助费,各大队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电工,给以工分补助。由于技术力量分散,无力承担农村线路架设及维修等较大工程,1981年5月,县人民政府批准各区、乡分别配备一名专职电管员,工资及经费由电力部门发给。1983年3月,乡建立农电管理站,统一领导各级农电组织。此后,乡内较大工程均由电管站组织电工自行完成。进入新世纪后,乡电管站由县供电局委托兼有电费收取工作。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