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牛、羊、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3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牛、羊、兔
分类号: F326.3
页数: 3
页码: 177-17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波地区牛、羊、兔等家畜的饲养情况。本地耕牛多由外地贩入,建国初期在政府扶持下农户联合购买。1954年开始采取“包本责任制”定膘估价,分户饲养。1970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提高,耕牛存栏量逐渐下降。黄牛和水牛的饲养量在历史和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黄牛饲养量下降,水牛饲养量上升。
关键词: 龙观乡 畜牧业

内容

一、牛
  本地耕牛多由天台、黄岩、金华、温州等地贩入,在宁波南门三市和横溪等牛市场交易,故有“温州生、台州养、宁波耕”之说。建国初,因一般农民没有耕牛,由农户联合集资在政府扶持下购买耕牛。秋冬时节,开展以保护耕牛为中心护畜宣传活动,政府发放耕牛贷款,鼓励农户养好牛。1954年各农业社采取“包本责任制”定膘估价,分户饲养。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少数农民对政策不理解,曾发生滥杀和出卖耕牛,又由于农业社对集体耕牛管理不善而死亡较多。1958年耕牛折价归社后,因役用过度,护养不善,死亡又多,至1960年耕牛达10%左右。时政府限制耕牛跨地流动,乡内牛力难以补充。其后,集体耕牛建立定草料、定工分、定责任、定肥料的“四定”护养责任制,并鼓励社员私养,开放耕牛市场,耕牛数量有所回升,至1969年全社耕牛达400余头。1970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畜力使用减少,耕牛存栏量下降。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牛由各农户轮养,死亡增多,存栏量再次下降,又因耕牛饲养时间长,使用时间短,导致春买秋卖(宰)增多,至1995年后全乡逐年减少耕牛,至今全乡几乎没有耕牛。
  黄牛 历史上耕牛素以黄牛为主,1949年占总存栏98%,1965年江、浙、沪签订耕牛调剂协定,上海水牛大量流入,因水牛役力强,易管理,农民开始买水牛,黄牛饲养量有所下降,至1978年,占总养牛量的85%,1988年后水、黄牛分别占40%和60%。
  水牛 旧时本地没有水牛。1965年后有少量水牛饲养。至1978年水牛饲养量占总存栏15%左右。以后逐年上升,至1988年存栏数40%。
  奶牛 本乡饲养奶牛于80年代初,当时由精制茶厂兴办牛奶场,养了二十几头奶牛,随后也有少量农户家养奶牛,然由于售奶收入不及乡镇企业,至80年代中期奶牛场解体,遂之农户饲养奶牛亦自行消失。
  二、羊
  本地饲养的主要是山羊,解放前饲养量极少。建国后,本地山区、半山区有所发展,主要以农户家养为主。1956年生猪派养派购政策规定,山区、半山区可以以养羊抵养猪任务,山羊饲养量大增,1960年达到500余头。1961年政府因自然灾害鼓励以户养形式发展食草牲畜,并以现金收购羊粪作肥料,且记虚工分作年终饲料粮分配依据,于是山羊饲养量进一步增加,至1963年达千余头,为建国以来养羊最多年。后为保护山林,禁止山羊上山、上(溪)滩、上畈,存栏量锐减,至1970年仅百余头。1971年后,解除禁令,山羊饲养量逐步回升,至1979年达800余头,以后几年均稳定在500头左右。
  三、兔
  建国前有少数乡绅养兔,以供观赏。1955年起供销社收购兔毛,养兔剪毛成为农民家庭副业之一,自此发展较快,至1959年达1100余只,平均每只兔年产兔毛18.5克。随之社、队收养群众家兔兴办兔场。由于缺乏过梅、过伏和剪毛的经验,家兔死亡率高,产毛量低,至1962年饲养量下降达50%。次年兔毛收购实行奖售,并引进安哥拉全耳毛兔,由于兔种改良,平均每只年产兔毛56克,提高了养兔收入,1966年至1968年全社家兔存养量稳定在1000只左右。1969年兔毛价格下降,存养量也随之锐减,至1972年仅百余只。1973年至1978年兔毛价格回升,并注重选种,存养量也逐步回升,至1979年存养1000只左右,平均每只年产兔毛107克。1982年后出现养兔热,形成一批养兔专业户,遂有“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衣衫裤,百只兔全家富”新民谚流传。
  1983年兔毛价格下跌,翌年又流行兔瘟,存养量再次减少。1985年兔毛一度转俏,饲养量再度回升,随后毛价又跌,存养量再度减少,至今养兔者甚少。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