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9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71
页数: 4
页码: 141-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观乡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 龙观乡 水稻 植物保护

内容

一、虫害 病害
  螟虫 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之分,蛀食稻茎危害,是水稻的主要虫害。宋·嘉定十四年(1221)螟、旱成灾。清·康熙十一年(1672)禾熟发生螟害,是年大歉。1929年螟虫猖獗成灾,全县粮食损失37.8%。1949年螟害率为31%,1950年至1953年四年平均螟害率为24.5%。此后,防治加强,危害减轻;1954年至1962年,平均年螟害损失率3.7%,以三化螟为主。1964年起,因耕作制度和品种的改变,危害以二化螟为主。是年二化螟大发,早稻虫伤株率达25%。1978年后,由于采用高效农药防治,螟害年损失率下降至1%以下。
  蝗虫 俗称蚱蜢,食稻禾,常成群为害。唐·天元二十四年(736)本地旱蝗频仍,疫疠又作,民苦不堪,以致“宰相姚崇奏闻于朝,特遣御史一员巡历群县,以施消除之术”。(万历《桃源乡志》),宋·嘉定八年(1215)六月久旱,西乡山村飞蝗蔽野。1933年全县蝗虫为害,损失稻谷10%。1957年早稻成熟时,群蝗暴发,咬食剑叶,弹落稻谷,受害面积达30%,损失稻谷占总产量20%。
  其后长期普遍施用有机氯农药,蝗害逐年减轻,至1962年蝗虫几乎绝迹。
  稻纵卷叶螟 属迁飞性害虫,幼虫纵卷稻叶,居内嚼食叶肉。六十年代前为害较轻,七十年代起遂为主要虫害之一。1973年大发,早稻叶片被二代纵卷叶螟“吃白”占总面积5%以上,三代发生面积占25%。晚稻被四代纵卷叶螟为害面积达30%。1980年至1983年年均为害面积约15%左右。1984年后,加强测报,在虫蛾高峰后7~10天,用高效农药防治,年发生面积锐减至1%左右。此后,因受南方虫源及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年发生面积有多有少,但经防治后均损失甚微。
  黑尾叶蝉 吸禾汁直接为害早、晚稻,又能传播矮缩病。多发生在早稻后期和晚稻前期。1949年为害率7.4%。1950~1963年为害率3.45%。1971年重发,早稻每亩虫量40~60万只,高的达200万只以上,传播早稻黄矮病,晚稻普通矮缩病,早、晚两季损失率达8.5%。
  稻飞虱 属迁飞性害虫,吸稻汁为害。其中的褐稻虱是六十年代后晚稻主要虫害。1968年晚稻大面积被害倒伏。1975年褐飞虱大发,晚稻倒伏约有5%。1978年至1987年,平均年发生面积10%,经防治后损失面积占5%左右。水稻常发性虫害还有稻螟蛉、稻苞虫、稻蓟马。突发性虫害有稻椿象、潜叶蝇。多在山区、半山区发生的有稻秆潜叶蝇和负泥虫。五十年代曾发生过的有铁甲虫,后已绝迹。
  纹枯病(俗称花秆、烂脚瘟) 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分蘖期至抽穗期前后发病最烈。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病斑常数个融合成不规则云纹状大斑,引起叶片发黄枯死。严重时也能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造成“胎里死”和稻株折倒。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为害甚微,后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和密植程度的提高,为害加剧。七十年代后为早稻主要病害,并逐步为害晚稻。
  稻瘟病 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以穗颈瘟为烈。建国初期多发生在山区、半山区。后因施肥水平提高,发生区域扩大。七十年代发生较多,1981年后,因早、晚稻均选用抗病品种,基本上没有发生为害。
  白叶枯病 主要为害叶片,建国初期发生甚少,六十年代渐趋扩大,1976年后随着杂交水稻的扩大,该病流行较广。1982年后,采用综防措施,加之药效提高及杂交水稻面积减少等原因,发生面积下降。水稻其他病害有菌核病、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稻曲病、根基腐烂病、胡麻叶斑病、黑粉病、猝倒病、绵腐病等。
  二、病虫防治
  旧时农民因缺乏科学知识,视病虫害为天意,常以求神拜佛等手段,祈祷消灾。民国时期,有些农民曾采用过人工防治和土农药防治。建国后,政府重视病虫害防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防治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
  锄劈稻根 建国初,政府每年冬季屐群众锄劈稻根,消灭越冬螟虫。1953年锄劈稻根占81.5%,1956年冬锄劈稻根占82.5%。1962年后推行齐泥割稻,以割杀螟虫。
  点灯诱蛾 1932年4月至10月,全县点灯4213盏。1952年春夏秋三季人人发动点灯诱蛾。1970年始,采用黑光灯诱蛾。1974年后,由于高效农药使用,此法停用。
  利用天敌治虫 1929年曾推广稻田放群鸭治蝗虫,收到良好效果。1952年推广螟卵寄生蜂保护器。1970年后推广早稻搁田留田沟水,保护青蛙蝌蚪,晚稻搁田时田沟留水,保护褐稻飞虱天敌——黑肩绿盲蝽。
  土农药防治 1933年始用插烟茎防治螟虫,用闹羊花、雷公藤等防治各种害虫。建国后曾二度大办土农药。1970年因化学农药不足,土农药再次代用。当时防病的土农药有大蒜液、松柏叶液、泽漆液、苦楝树皮液、草木灰加石灰等,治虫的有山栲树、辣蓼草、枫杨叶、山麻骨、闹羊花、雷公藤等。
  化学农药防治 民国时期使用的化学农药有砒酸钙、砒酸铅、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且多用于经济作物。建国后化学农药发展迅速,品种由少到多,品质由低效高毒逐步发展到高效低毒,并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1951年开始使用有机氯农药“六六六”粉和“滴滴涕”乳油防治螟虫、蝗虫等。1952年“六六六”和“滴滴涕”使用量占农药比重过半。1956年始用有机汞“西力生”防治稻瘟病。六十年代初开始用有机磷农药“敌百虫”、“乐果”防治虫害。1965年始用高效高毒农药“甲基一六0五”防治螟虫。1968年始用“稻脚青”防治纹枯病。同年开始使用“甲氯杀螟粉”和“乙氯杀螟粉”防治螟虫。1971年后,逐步由“稻瘟净”、“多菌灵”、“克瘟散”代替“西力生”防治稻瘟病。用“杀枯净”、“叶青双”防治白叶枯病。八十年代初,先后用“杀虫双”、“叶蝉散”、“甲胺磷”防治各类害虫。用“托布津”防治稻瘟病。1983年有机氯农药停用。1984年开始用“三环唑”、“富士一号”防治稻瘟病。以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稻在本乡不是主导产品,农药运用也不作讲究。
  井冈霉素该药由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产生的水溶性抗生素——葡萄糖苷类化合物,防治纹枯病。使用后对稻谷和土壤无残毒,故推广迅速。
  三、植保组织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植保工作。1952年4月县成立临时性治虫指挥部,区成立分区指挥部,并设立病虫情报站。乡成立治虫大队,村成立中队,并以行政村、互助组、妇女会、儿童团分组编排。1962年各区农技站都配有专职植保干部。1965年后,公社设一名植保员。1972年公社成立农科站,有专职干部负责植保工作,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配有兼职植保员。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解体。公社植保工作由农科站干部兼任。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