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村落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4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村落溯源
分类号: K295.5
页数: 5
页码: 013-0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个村落的历史沿革和概况。金溪村原属金谷乡,取金谷与溪东头一字,定为村名,现称龙观乡金溪村。后隆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龙谷乡,现称龙观乡后隆村。龙谷村以解放前属龙谷乡而得名,现称龙观乡龙谷村。桓村村以驻地得名,现称龙观乡桓村村民委员会。龙溪村以突出“龙文化”为主体,将潘溪、铜坑、南坑合并而成,现称龙观乡龙溪村。
关键词: 龙观乡 行政区划 村落溯源

内容

一个村落有一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一个村落有一个村落的沿革变迁,小小村落的变迁往往折射出一段不寻常的村史。
  本乡村落组织名称自宁波解放,保、甲长制度取消后建立起来的行政组织。1951年9月始各村相继建立了互助组,1954年11月建立初级社,1956年6月建立高级社。1958年10月建立耕作队,1961年6月龙观人民公社建立,各耕作队改为生产大队。至1983年6月,龙观乡人民政府成立,生产大队亦更名为村民委员会,一直沿袭至今。
  金溪村
  地址座标:北纬(29°47′),东经(121°18′)
  概况:驻地中央岸,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辖中央岸、溪东两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95户,1141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648亩,主种水稻、贝母;山地2245亩,以种植林、竹为主;特产有贝母、茶叶、水果、花卉等。荷晓线县道公路从村边经过。
  沿革:村原属金谷乡,取金谷与溪东头一字,定为村名。解放前属龙谷乡后隆村,解放后改名为金谷乡后隆村,1951年6月析出单独设村,称为金溪村,以后随着上级机构体制的改革,称谓也随之改变,直至1983年6月称龙观乡金溪村,沿用至今。
  后隆村
  地址座标:北纬(29°47′),东经(121°18′)
  概况:驻地后隆,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辖后隆、庙跟两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852户,2352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1858亩,主种水稻、贝母、花卉;山地6798亩,以种植林、竹为主;特产有贝母、茶叶、花卉、水果等。五龙潭景区公路穿村而过。
  沿革: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龙谷乡,辖后隆、庙跟、中央岸、溪东四个自然村。解放后改名为金谷乡后隆村,至1951年6月中央岸、溪东析出,名称未变。生产组织自解放后至1958年10月分别称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公社化时改名为四明山公社金谷生产大队金星耕作队,1961年7月改称龙观公社金星大队,1983年6月更名为龙观乡后隆村,沿用至今。
  龙谷村
  地址座标:北纬(29°47′),东经(121°14′)
  概况:驻地上古山,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辖上古山、下古山、天井岙、青草湾、下茶〓、上茶〓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565户,1629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951亩,主种水稻、花卉、贝母;山地9526亩,以种植林、竹为主;特产有贝母、茶叶、水果、花卉等。五龙潭风景区就在辖区内。
  沿革:村以解放前属龙谷乡而得名。解放前属龙谷乡,原村名为古山村。解放后改名为金谷乡,村名未变。至1951年6月,青草湾、下茶〓、上茶〓析出单独设茶〓村,新建村驻地青草湾。之后两村分别随上级机构改革,生产组织称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耕作队、生产大队。1983年6月,更名为龙观乡古山村、茶〓村。2004年5月,全区进行撤并村时两村重新合并,取名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龙谷村,沿用至今。
  桓村村
  地址座标:北纬(29°46′),东经(121°18′)
  概况:驻地桓村,也是龙观乡政府所在地,辖桓村、叶家山下两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93户,1699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1173亩,主种水稻、花卉、蔬菜、水果;山地7134亩,以种植林、竹为主;特产有水果、茶叶、花卉、贝母等。乡内四条乡村公路穿村而过。
  沿革: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前为龙鹳乡环村。解放后改名为龙观乡桓村;1950年8月属环溪乡;1956年6月属龙观乡,1958年10月属四明山公社桓村生产大队桓村耕作队,1961年为龙观公社桓村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龙观乡桓村村民委员会。其中自解放前至1959年3
  月辖大庄村。
  龙溪村
  地址座标:北纬(29°46′),东经(121°13′)
  概况:驻地潘溪新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1公里。辖潘溪新村、铜坑新村、南坑新村、潘溪、玄坛殿、遮坑、铜坑、南坑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73户,1309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338亩,主种水稻;山地17779亩,以种植林、竹为主;特产有茶叶、竹笋、花卉等。
  沿革:村以突出“龙文化”为主体,并因潘溪、铜坑、南坑均有溪或坑,故定名。解放前属龙鹳乡潘溪村,以驻地潘溪而得名。解放后改名为龙观乡潘溪村;1950年8月属环溪乡潘溪村;1958年10月属四明山公社桓村生产大队潘溪耕作队;1961年为龙观公社潘溪大队;1983年起为龙观乡潘溪村。2004年5月撤并村时,将潘溪、铜坑、南坑合并更名为龙观乡龙溪村,沿袭至今。
  龙峰村
  地址座标:北纬(29°46′),东经(121°14′)
  概况:驻地大庄,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辖大庄、下半山、上半山、观顶四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485户,759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345亩,主种水稻;山地8265亩,以种植林、竹为主;特产有茶叶、桔子、贝母等。
  沿革:村以突出“龙文化”为主体,并因大庄、半山、观顶三村均属山区,且观顶村为龙观乡人群聚居地最高峰,故定名。解放前,大庄原为坟庄,村民聚居不多,为桓村所辖;半山为观顶村所辖,曾一段时期为古山村所辖,均属龙鹳乡。解放后至1959年3月,大庄为桓村村所辖;半山仍为观顶村所辖,至1954年6月半山析出单独成立高级社。1959年3月成立龙观公社渔牧场,将大庄、观顶划为渔牧场,至1962年12月渔牧场解散,该两村分别成立生产大队。1977年7月龙观公社林场成立,将半山、观顶划入林场,至1979年11月林场解散,该两村又分别建立生产大队。1983年6月,政社分析,大庄、半山、观顶分别建立村民委员会。2004年5月,鄞州区进行撤并村时三村合并取名为龙观乡龙峰村,沿袭至今。
  大路村
  地理座标:北纬(29°45′),东经(121°17′)
  概况:驻地大路,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2公里。辖大路、杏村、吴岙三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292户,847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630亩,主种水稻、花卉、水果;山地4481亩,以种植林、竹为主;特产有茶叶、水果、贝母等。雪岙公路穿村而过。
  沿革: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龙鹳乡,解放后改名为龙观乡。1950年8月属观岭乡,1956年6月属龙观乡,1958年10月属四明山公社桓村生产大队,1961年6月属龙观人民公社,1983年6月更名为龙观乡大路村,沿袭至今。
  山下村
  地理座标:北纬(29°44′),东经(121°16′)
  概况:驻地山头,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辖山下、张家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90户,598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290亩,主种水稻、桂花;山地1968亩,以种植林、竹、花卉为主;特产有茶叶、贝母、柑桔等。
  沿革:村因建在山脚下,故名。解放前属龙鹳乡,解放后改名为龙观乡。1950年8月属观岭乡,1956年6月属龙观乡,1958年10月属四明山公社桓村生产大队,1961年6月属龙观公社,1983年6月更名为龙观乡山下村,沿袭至今。
  李岙村
  地理座标:北纬(29°44′),东经(121°16′)
  概况:驻地李岙,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辖一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28户,655人,聚居呈条块状。耕地384亩,主种水稻、桂花;山地4320亩,以种植林木、桂花、毛竹为主;特产有茶叶、水果等。奉化里村公路穿村而过。
  沿革:村以驻地得名。原名里岙,以村驻山岙命名,1981年改名为李岙,以始祖李姓命名。解放前属龙鹳乡,解放后改名为龙观乡。1950年8月属观岭乡,1956年6月属龙观乡,1958年10月属四明山公社桓村生产大队,1961年6月属龙观公社,1983年6月更名为龙观乡李岙村,沿袭至今。
  雪岙村
  地理座标:北纬(29°44′),东经(121°16′)
  概况:驻地雪岙,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辖雪岙、戴家两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310户,887人,聚居呈条块状。原辖铜坑、南坑两个自然村,该两村于1985年4月析出分别建村。耕地457亩,主种水稻、桂花;山地8013亩,以种植林、竹为主;特产有竹笋、贝母等。
  沿革:村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龙鹳乡,解放后改名为龙观乡。1950年8月属观岭乡,1956年6月属龙观乡,1958年10月属四明山公社桓村生产大队,1961年6月属龙观公社,1983年6月更名为龙观乡雪岙村,沿袭至今。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鄞州区
相关地名
龙观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