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观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32
颗粒名称: 总述
页数: 4
页码: 001-004

内容

(一)
  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地处四明山麓、鄞西山区。境内地形东南北宽广,西部丛山连绵、山峦起伏,中部因有乌贼山、白象山、小岭峰阻隔,把境内分割成南、中、北三条坑。乡境东出乌头门与国家级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鄞江镇它山堰毗邻,南越鹁鸪岭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奉化市溪口雪窦山接壤,西达商量岗、南峰岗与余姚市四明山相望,北部紧邻浙东“红色圣地”之一的章水镇。版图轮廓呈不规则的正方形,南西部与奉化、余姚为界,东出挹秀亭距宁波市区30公里。据1992年5月撤扩并后乡镇行政区划面积统计,全乡区域总面积为7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53.6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62%;平原面积16.19平方公里,占21.03%;水域面积7.2平方公里,占9.35%,大体可划分为“七山二地一分水”。
  1985年4月,由于雪岙村的铜坑、南坑两个自然村分设行政村,使全乡由原来的13个行政村增至15个行政村。在1992年和2002年两次鄞州区各乡镇行政区划撤扩并调整中,本乡行政区划、行政村一直未变。2004年5月,全区行政村进行了撤并,本乡根据区政府统一规划,将潘溪、铜坑、南坑合并为龙溪村,大庄、半山、观顶合并为龙峰村,古山、茶〓合并为龙谷村后,全乡行政村调整为10个村,32个村落,为4253户人家,18000余居住人口,其中常住人口12153人。本乡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58人,属人口居住稀少地区。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境内东部、南部和北部地区,西部则较稀疏。
  境内的大地构造以中生代的火山岩居多,境内地貌东南北为宽广的平原,西部为丘陵和山地,以铜坑奶部山为最高,主峰高程海拔为915米(为全区海拔最高峰),其次是观顶铁山岗735米,茶〓岗676米;平原海拔为225米,属天台山脉的四明山支脉。境内有中溪河、樟溪河和龙王溪三大支流,并有大小不等的十余只山涧水库,为本地居民生活用水、耕作灌溉确保旱涝保收。
  龙观乡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濒临东海又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本地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次年2月为冬季,年均下雪7次。冬季盛行西北风,较寒冷干燥,但多晴朗天气,光温互补,宜越冬作物生长;夏季盛行东南风,雨热同步,宜水稻、花卉作物生长,其时热带风暴出现,年均仅1.8次;春秋两季雨量均衡,冷热适中。年平均气温16.2℃,平均降水量约1400毫米。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热带风暴、久雨、伏旱和霜冻。境内土壤平原地区属水稻土,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丘陵、山地多黄壤,缺乏有机质,宜种植竹林、树木、茶叶、果树和杂粮。
  (二)
  龙观乡历史悠久,自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置句章县后,本地就在辖下。东晋时刘裕戊句章,筑句章新城于小溪镇(今鄞江镇),隋初鄞、、句章三县合一,总称句章县,本地仍在辖下。唐代改为县。五代初改为鄞县,本地一直沿袭至今,其间虽在奉化白杜,本县姜山、岐阳,宁波及余姚大隐等地设县治,但本地均在县治辖下,历尽22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实属罕见。
  本乡唐代时属句章乡辖下,驻地在今宁锋一带;宋元时期改为通元乡辖下,沿袭至明清两朝,地址未变;民国时改为龙观乡,驻地移至本乡桓村,其间虽几改名称,合并,但龙观区域始终未变。
  龙观在雄厚的历史沉积土壤上,又逢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正在焕发出青春的闪光和活力。
  (三)
  龙观的乡镇企业起步较晚,第一家企业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始建,以修理机耕机灌农机具为主,七十年代末,手工业联社根据“一大二公”的指导思想,逐步实行了公有制的升级。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且形成了电子、仪表、化工、机械、食品等众多门类的行业体系。据1999年统计,全乡工业产值达到15.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5%,乡镇企业从七十年代的2家发展到2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8000余人。在完善设备、培训人才、更新产品的同时,还积极发展横向联营、出口创汇等产业,出口创汇达3.2亿元。经济的发展使全乡人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年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龙观的乡镇企业朝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形成了空调、手机、电动车、电动工具、环保型蔬菜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产品出口欧洲、亚洲、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青睐。至今,全乡“超亿企业”达到4家,500万元以上企业为14家,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百亿元大关,涌现出了如奥克斯、哈利斯顿、新潮蔬菜、神力工具等一大批骨干企业。2005年,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3亿元,财政收入1.29亿元,解决就业人数达2万余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775元,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
  (四)
  龙观交通发达,村村通公路,实现了村庄主干道和农田运输机耕路水泥硬化工程,并对公路主干道两旁安装了路灯、种植了花草,实现了公路建设亮化和绿化目标。全乡拥有水泥浇制的乡村公路56.5公里,村民出行由原来的一天五班固定大型客车运输改为现在的每20分钟一班的公交车,大大提高了群众出行方便和外客来龙观的观光、休闲、投资等,促进了龙观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
  电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华东大电网的架设,为全乡工业、农业、民用用电提供了保证。特别是本乡自力更生的小水电建设,年均发电量达到450万千瓦时,弥补了电力供应不足,使全乡基本能保证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电。
  邮电业走过了投递、电话、邮政和电讯等几个阶段后,目前全乡有87%住户拥有家庭电话,手机拥有量也在20%左右,基本实现了“电话乡”的目标。
  (五)
  龙观,人文荟萃,石刻文化有史记载始于晋朝,盛行于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涌现,促进了龙观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明清时,本乡以庙会、
  祭祀等为主体的文化娱乐活动盛行繁荣,“八月迎神社鼓哗,神舆突入野人家”,便是明清时龙观庙会、祭祀文化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本乡发展壮大了秧歌舞、打腰鼓及民间文艺,全乡各村都组建了业余剧团,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文革”开始后,群众文化畏于政治“帽子”而收敛。“四人帮”粉碎后,1979年本乡文化站建立,采用“以团办厂、以厂养团”方式组建剧团,群众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议程,文化工作为全乡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龙观,山明水秀,胜迹众多,利用山水资源、农业休闲观光等开发旅游业,将几千年文化积淀“龙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尤其是自然风光“五龙潭”风景区的开发,给本乡的文化旅游业带来了生机。水借山景,山依水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名山以怪、奇著称,如擎天玉柱的塔尖峰,怪模怪像的老人头山,形象逼真的纺花岩,无不惟妙惟肖,将永远留在人们的美好记忆中。境内还有人文荟萃的双节坊牌楼、节孝碑亭、里牌楼明代石牌坊、“元吉在上”摩崖石刻、四明枪修总所等,为我们寻找文明,保护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实物依据,对研究本乡历史、风物、贤达等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历史上,勤劳、智慧、勇敢的龙观先人,筚路蓝缕,开拓进取,抗敌御侮,保家卫乡,谱写了悲壮而伟大的创业史;在当代,一万二千龙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蹈厉,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建设家乡,续写着庄严辉煌的发展史。社会在前进,改革在深入,时代在发展,龙观大地上建设事业轰轰烈烈,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新龙观,必将以其全新的风貌,雄踞于四明山麓,屹立在鄞西大地。

知识出处

龙观乡志

《龙观乡志》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政区沿革、自然环境、土地人口、政党政务团体、种植业、林业特产、农电农机水利、畜牧业、工贸、税务财政、交通城乡建设、民政、教育文化体育、卫生邮电、宗教崇拜、民情方言谚谣故事和人物诗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