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1967年的大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221
颗粒名称: 十五、1967年的大旱
分类号: I269
页数: 3
页码: 446-448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62年浙江大旱的情景。六月雷雨后,天气晴朗,河水逐渐减少;七月上旬,天气好,河水持续下降;七月中旬下期至八月上旬初期,晴天多,收割早稻并抢种晚稻;八月上旬中下期,河水基本断流,田畈水道用泥坝堵上,全力抢种;八月中旬初期,河里无水,沟水被掏干,最后努力种田未成功;八月中旬,早稻加强田间管理,晚稻边种边燥,生活用水困难,“卖公粮”艰辛;九月中旬降雨,大部分稻田已经干裂,未能种下的田和晚稻返青较晚影响了生长,减产已成定局,购粮任务未能完成,口粮标准降低。
关键词: 洞桥镇 杂著 文学

内容

据当时的老人们说,当年的大旱是他们经历过的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
  六月上旬,天刚下了几场雷雨,当时上游山区尚无水库,平原河水爆满,几乎溢岸。几朝(天)雷雨过后,天气倒不怎么炎热,真所谓应了当地的谚语:雷雨三朝(天),木莲倒掉①。
  到了六月的中下旬,水稻拔节,抽穗灌浆。早稻生长良好,农田灌溉用水量增加。天气晴朗,无雷阵雨,河水逐渐小了下去。
  七月上旬,席草因天气好,基本已收割晒燥,并草进仓②。当年的席草收成是真好,天上偶有雷云,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忽儿后,又是一片晴天。没有雨淋湿后的黄草,根根碧绿青翠。天已晴了一个多月,河床里的水位在不断下降。
  七月中旬下期,少量早熟早稻已成熟收割。中旬仍无雨。
  七月下旬中期,因持续的晴天,气温逐步升高,大批早稻的成熟期比往年亦有所提早。“双抢”③逐步展开,起先是先收割一二丘田早稻,抢种一二丘田晚稻,后期是以收割为主。因为已晴了近两个月,按往年的经历,有多少晴天,可能也有多少雨天,何况已到台风多发的季节。
  八月上旬初期,“双抢”的抢收加快了速度,到中期抢收已基本接近尾声,只剩下部分的“春花田”早稻④。久无下雨,虽然天气异常的炎热,但收割的早稻田是带水湿田收割(当时生产队尚无手扶拖拉机耙田,早稻收割后要马上插种连作晚稻,如将早稻田搁干,收割早稻是方便,但靠牛耙田是不能将稻田耙糊的,那样对插种晚稻有影响,因此只好水田收割)。稻田下的水因上面有稻秆遮太阳,因此温度不太高,虽然人是全身湿透(汗加水),倒也减轻了太阳带来的热度。带水田收割早稻,虽然稻谷是湿的,但担到水泥晒场后只要几次翻晒,外面的水分很快就蒸发掉。中午晒场返场⑤时,将稻谷担到仓库去,肩上压着近200斤的重量,赤脚板在高温的水泥晒场行走,必须要担得快一些,如多停留一下,脚马上有很烫的感觉。
  八月上旬中下期,天无雨已经有两个月多了,河水基本断流,抽水机只能在晚上或下半夜抽上几十分钟。为了保证稻田的水不至于流失,大队已号召各生产队将田畈的进出口水道都用泥坝堵上。本着有种就有收的⑥原则,全力以赴抢种。
  八月中旬初期,河里已基本无水,沟水也掏干刮上来浇田,尽管做了最后的努力,每个生产队仍有十几亩、几十亩不等的田未种下。以往每年怕台风,现在是盼台风,可就是无台风。
  八月中旬,早种下的早稻已加紧了田间管理,后插种的晚稻是边种田边燥,田一燥,稻田就不用管理了。太阳仍白晃晃地耀眼,谷草已晒燥进仓叠蓬。当时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生活用水已发生困难,每天上午到洞桥头池塘挑水(洞桥头因有“洞桥头潭”和“八亩潭”两个深潭尚未断水),或是用手拉车载上盛水工具到鄞江钟家潭拉水;二是“卖公粮”⑦,往年“卖公粮”都是用船装到上游洞桥头国家粮库,现在无河水,只能用肩挑二箩谷到粮库,一担有170—180斤重,西边当面的太阳直射,汗如雨下,个中艰辛,仍仿佛在昨天。
  雨水是在九月中旬才下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的大旱达90多天。稻田多数都已经干裂,田是不能耘了,只能草草地进行除草并施加追肥。由于一部分田未能种下,一部分禾苗灌水后返青较晚,影响了稻苗的正常生长,只有1/3左右的晚稻才与往年差不多,总产量减产已成定局。当年国家虽然减免了征粮任务,但购粮任务仍未能完成,因此,相关的口粮也只能降低标准⑧。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