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百梁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8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百梁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5
页码: 321-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百梁桥是一座位于鄞江上的廊屋式石墩木梁桥,有22间廊屋和124根桥梁。根据不同时期的记载,百梁桥曾多次重建和修缮,包括在1984年、1988年和1993年的修缮工程。为了保护百梁桥这一文物古迹,1992年新造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减轻了百梁桥的负荷。百梁桥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曾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洞桥镇 古桥 百梁桥

内容

百梁桥位于洞桥镇蕙江村,南北横跨于鄞江上,南通朱家、裴岙(直至奉化江口),北达拦浦堰、洞桥,是一座廊屋式石墩木梁桥。据鄞县《光绪志》:“宋绍兴十六年(1146),唐昌言重建小溪江桥记。”和清嘉庆八年(1803)《勒石永禁之碑》、光绪十四年(1888)《光溪舆梁会记》以及1983年《鄞县文物普查百梁桥调查记》记载,“百梁桥……宋元丰元年(1078)建,长二十八丈,阔二丈四尺,为屋于其上,计二十二楹,七洞,每洞十四梁,中间十六梁……”故名百梁桥,桥墩由长方形巨石叠成,平面前后长7.8米,左右宽1.7米,砌合平整;桥梁由粗大的杉木等拼排而成,口径达40—50厘米,每排17根或18根不等,共有124根(历年修缮时增加),组成桥梁整体骨架;桥面由5厘米厚的栗木板铺设,设置牢固;22间廊屋,每间宽3.4米,立有圆柱88根、方柱44根。廊屋为卷棚式双坡结构顶,上盖青瓦,下势平缓,避免因受震动而掉盖瓦。桥堍两头为歇山顶门面,立有4根方石柱,栋梁雕刻精巧,悬黑漆金字桥额,南首为“建桥于宋”,旁立“光溪舆德会记”石碑;北首为“龙眠蕙江”,旁立“奉宪勒石永禁之碑”,均为清时所立。桥两侧亦为厢廊,设有长条木凳,可供路人休息,且其边设木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桥屋上的龙王殿、三官殿、文武殿、观音殿及土地、财神等神龛,于2002年由当地群众集资恢复。桥北堍原有经幢石塔1座,1956年遭台风袭击而倾圮,现存一节放于区文管办库藏,其他被天一阁收藏。百梁桥建筑宏伟,气势如虹,为浙东地区跨度最大、结构完整、历史悠久,且又建在潮汛大江之上的古桥梁,对研究浙东桥梁建筑史和人文历史有一定的价值。曾有文人把百梁桥与宁波七塔寺联系起来,编成一副“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的对联佳句。昔日的百梁桥是到奉化、宁海的交通要道,据说1949年人民解放军到奉化江口一带剿匪,就以百梁桥为主要通道。在休工或炎夏季节,大桥便成为当地群众的聚会场所。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桥上休息娱乐。在百梁桥下游100米处,1992年新造一座长80米、宽10米钢筋混凝土公路桥(2009年又重建),旨在减轻百梁桥负荷,既保护文物,又方便交通。
  1982年6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16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保护
  宋建炎元年(1127),胡马长驱,毁于兵火,绍兴十五年(1145)重建。以上两次皆为蕙江村朱文伟,子朱用谧,孙朱世弥、朱世则,朱氏祖孙三代出资建桥和重建。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重修。
  明成化八年(1472),火灾重建;隆庆四年(1570)十一月毁于火,次年重建,万历二年(1574)十月完工;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桥屋塌重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4)七月间,被飓风吹塌桥屋20间,嘉庆七年(1802)六月重修完竣,光绪四年(1878),成立光溪舆梁会(简称桥会),集资置产,收入用于修桥(见“光溪舆梁会记”),光绪七年(1881)重修。
  民国期间由舆梁会保养维护,小修多次。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土地改革时,给桥会保留土地25亩,分布在宣家、墙角头一带。
  1953年,牮桥、翻修桥屋,工料之费,桥会保留地租金开支,村民义务抬大石栏,修南北两堍石阶,换北面石方柱一根。
  1954年农业合作化后,桥会保留地归宣家村集体所有。多次小修,材料、工费由本村负担。
  1965年,桥上开始通手拉车,1980年后有汽车过桥,桥上超负荷运行,桥墩被来往机动船只碰撞,也损坏严重,虽经本村多次小修,终因缺乏资金,修不及损快,为此向上报告,请求政府支持。
  1984年,鄞县人民政府拨款15000元,调换桥面中心木板(原用栗木板,今用松板),换桥梁一根,补齐披水板和翻修桥屋。
  1988年,政府拨款4000元,修理桥屋。
  1991年,县长金海腾提出“救百梁桥”,自己捐款99元(其意“救救”),宁锋乡人民政府发动捐款修桥,全乡共募捐修桥款6万余元(见附文十三:1991年修缮百梁桥蕙江村捐款名单)。
  1992年,县人民政府为保护百梁桥文物古迹,投资52万元兴建百梁新桥,同年10月完工,从此百梁桥禁止汽车、拖拉机通行,改道新桥。
  1993年下半年,县决定重修桥北二墩(桥墩),修桥工程确定:原拆原建(保持原样),拆到底见桥桩,补桩重建,每墩工程款9万元,准备投资18万元,1993年底动工,要求1994年4月底前(汛期前)完工,由县文管会主管,乡村协助管理。这次重修,由于工程误期、施工质量关系,后只修一个桥墩和南岸部分石墈,以及桥屋和油漆,花费30余万元。
  桥碑记
  奉宪勒石永禁之碑 特授宁波府鄞县正堂卓异侯升加五级军功随带记录四次,又记大功三次,加分府衔郭为桥工告成勒石永禁,以垂久远,事据董事杨文伯、胡国柱、杨天学、陆雄飞、马静斋、杨开国等呈称,切文伯等居住城南小溪地方,该处亘有百梁长桥一条,上盖桥屋,以避风雨而固桥身,是桥水陆南通台温,北达宁绍,地当南北冲途,往来要道。
  乾隆五十七年七月间,被飓风吹塌桥屋二十间,因工大费繁乏资修,以渐致桥梁朽坏,嗣经里人马松枝等,公呈到案,蒙谕著文伯等,承充董事,鸠料兴修,奉谕之下爰集同仁,估工修葺所需经费,公捐不敷,又系名出己资添筑,上年六月间工程将次完竣,呈蒙给示毋许近地居民,于桥屋内堆放柴草,广系牛羊,并市狯摊卖什物,及乞丐夜来群宿,造食炊爨等情,逐一严禁在案。今桥梁屋宇,统行完固,施工庀材,事非一日,诚恐地方不肖棍徒复蹈前辙,贻害桥梁,有碍行旅,为此开列各条,公叩核给示谕,勒石永禁,以垂久远,上呈据此令行出示严禁,为此示行该图地保及居民人等知悉,尔等务各恪遵,后开条禁,毋得稍有违犯,如敢藐视仍蹈前辙,许该地保董事人等,扭禀赴县以凭究处,各宜禀遵毋违特示,
  计开
  一禁乞丐毋许栖宿桥屋,炊爨造食,责成地保驱逐。
  一禁居民毋许于桥屋内堆积柴草,恐贻火虞。
  一禁近地民人畜养牛羊,毋许广系桥上,粪污蹂躏,日久致坏桥梁。
  一禁桥屋毋许开张店铺,及一、六两市为蜜市狯贴招摊卖,致碍往来。
  以上条禁务各恪遵,毋得违玩自取咎尻戾。
  嘉庆捌年肆月 日立
  (摘自“百梁桥北碑文”)
  光溪舆梁会记 盖闻聚石为徛,横木为彴,徛舆彴皆桥梁也,然具徒行而已,不足通车舆,是故桥之小者,其修治也无难,而大者规模远举,支度浩繁,苟非调剂得宜,变通有术,同心协力而襄之,安见其能济于事哉。
  光溪百梁桥者,龙眠蕙水,虹饮兰江,南接奉宁,北通余上,此固一乡之巨镇,实四通八达之通津也,维时董事诸君,窃念桥众无余资,一时缮葺,家募户劝,心甚病之,乃于光绪四年,纠集一会,名曰舆梁,其亦同桥而名之,欤适桥修于七年,其钱半抵工料之费,由是观之,会之兴也,愈不容已矣。迄今会满得钱六百缗,有奇权子,母谨出纳,思置负郭常稔田若干,以为瞻众计,尤恐久而漫灭,而请余志诸石。余读光溪志,桥建于宋元丰元年,由来旧矣。水出它山堰者七十二溪,经鄞江西南,复有洞坑、薛岙、清源、木峰诸溪来会,委蛇而东过于斯,白涌碧翻,风潮尤甚,故桥不数十年,而即当修,今诸君子不吝于财,俾得集腋成裘,昭美举于来许,固无积功不终之虑,孟子有言: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自昔为,然而何独异于今乎。诸君子于此殆有深意,为后之人奉斯会而善继善述也。厥桥不历故常新哉。然则抚斯碑者,观其所由,可以知其志矣。
  位东王恭鍨撰并书
  计开各会花名于后(略)
  光绪十四年戊子四月
  (摘自“百梁桥南碑文”)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人物

唐昌言
相关人物
朱文伟
相关人物
金海腾
相关人物
杨文伯
相关人物
胡国柱
相关人物
杨天学
相关人物
陆雄飞
相关人物
马静斋
相关人物
杨开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