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名桥风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87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名桥风韵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20
页码: 318-3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洞桥镇名桥风韵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百梁桥、惠明桥、洞桥、成仁桥、三望桥、其他桥梁等。
关键词: 洞桥镇 古迹 古桥

内容

镇内河流纵横,河道总长百余里,横架桥梁百余座,其中现存古桥12座,建造于唐代的惠民桥是境内最早的桥梁。5座古桥为省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点)。
  第一节 百梁桥
  百梁桥位于洞桥镇蕙江村,南北横跨于鄞江上,南通朱家、裴岙(直至奉化江口),北达拦浦堰、洞桥,是一座廊屋式石墩木梁桥。据鄞县《光绪志》:“宋绍兴十六年(1146),唐昌言重建小溪江桥记。”和清嘉庆八年(1803)《勒石永禁之碑》、光绪十四年(1888)《光溪舆梁会记》以及1983年《鄞县文物普查百梁桥调查记》记载,“百梁桥……宋元丰元年(1078)建,长二十八丈,阔二丈四尺,为屋于其上,计二十二楹,七洞,每洞十四梁,中间十六梁……”故名百梁桥,桥墩由长方形巨石叠成,平面前后长7.8米,左右宽1.7米,砌合平整;桥梁由粗大的杉木等拼排而成,口径达40—50厘米,每排17根或18根不等,共有124根(历年修缮时增加),组成桥梁整体骨架;桥面由5厘米厚的栗木板铺设,设置牢固;22间廊屋,每间宽3.4米,立有圆柱88根、方柱44根。廊屋为卷棚式双坡结构顶,上盖青瓦,下势平缓,避免因受震动而掉盖瓦。桥堍两头为歇山顶门面,立有4根方石柱,栋梁雕刻精巧,悬黑漆金字桥额,南首为“建桥于宋”,旁立“光溪舆德会记”石碑;北首为“龙眠蕙江”,旁立“奉宪勒石永禁之碑”,均为清时所立。桥两侧亦为厢廊,设有长条木凳,可供路人休息,且其边设木护栏以保护行人安全。桥屋上的龙王殿、三官殿、文武殿、观音殿及土地、财神等神龛,于2002年由当地群众集资恢复。桥北堍原有经幢石塔1座,1956年遭台风袭击而倾圮,现存一节放于区文管办库藏,其他被天一阁收藏。百梁桥建筑宏伟,气势如虹,为浙东地区跨度最大、结构完整、历史悠久,且又建在潮汛大江之上的古桥梁,对研究浙东桥梁建筑史和人文历史有一定的价值。曾有文人把百梁桥与宁波七塔寺联系起来,编成一副“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的对联佳句。昔日的百梁桥是到奉化、宁海的交通要道,据说1949年人民解放军到奉化江口一带剿匪,就以百梁桥为主要通道。在休工或炎夏季节,大桥便成为当地群众的聚会场所。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桥上休息娱乐。在百梁桥下游100米处,1992年新造一座长80米、宽10米钢筋混凝土公路桥(2009年又重建),旨在减轻百梁桥负荷,既保护文物,又方便交通。
  1982年6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16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保护
  宋建炎元年(1127),胡马长驱,毁于兵火,绍兴十五年(1145)重建。以上两次皆为蕙江村朱文伟,子朱用谧,孙朱世弥、朱世则,朱氏祖孙三代出资建桥和重建。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重修。
  明成化八年(1472),火灾重建;隆庆四年(1570)十一月毁于火,次年重建,万历二年(1574)十月完工;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桥屋塌重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4)七月间,被飓风吹塌桥屋20间,嘉庆七年(1802)六月重修完竣,光绪四年(1878),成立光溪舆梁会(简称桥会),集资置产,收入用于修桥(见“光溪舆梁会记”),光绪七年(1881)重修。
  民国期间由舆梁会保养维护,小修多次。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土地改革时,给桥会保留土地25亩,分布在宣家、墙角头一带。
  1953年,牮桥、翻修桥屋,工料之费,桥会保留地租金开支,村民义务抬大石栏,修南北两堍石阶,换北面石方柱一根。
  1954年农业合作化后,桥会保留地归宣家村集体所有。多次小修,材料、工费由本村负担。
  1965年,桥上开始通手拉车,1980年后有汽车过桥,桥上超负荷运行,桥墩被来往机动船只碰撞,也损坏严重,虽经本村多次小修,终因缺乏资金,修不及损快,为此向上报告,请求政府支持。
  1984年,鄞县人民政府拨款15000元,调换桥面中心木板(原用栗木板,今用松板),换桥梁一根,补齐披水板和翻修桥屋。
  1988年,政府拨款4000元,修理桥屋。
  1991年,县长金海腾提出“救百梁桥”,自己捐款99元(其意“救救”),宁锋乡人民政府发动捐款修桥,全乡共募捐修桥款6万余元(见附文十三:1991年修缮百梁桥蕙江村捐款名单)。
  1992年,县人民政府为保护百梁桥文物古迹,投资52万元兴建百梁新桥,同年10月完工,从此百梁桥禁止汽车、拖拉机通行,改道新桥。
  1993年下半年,县决定重修桥北二墩(桥墩),修桥工程确定:原拆原建(保持原样),拆到底见桥桩,补桩重建,每墩工程款9万元,准备投资18万元,1993年底动工,要求1994年4月底前(汛期前)完工,由县文管会主管,乡村协助管理。这次重修,由于工程误期、施工质量关系,后只修一个桥墩和南岸部分石墈,以及桥屋和油漆,花费30余万元。
  桥碑记
  奉宪勒石永禁之碑 特授宁波府鄞县正堂卓异侯升加五级军功随带记录四次,又记大功三次,加分府衔郭为桥工告成勒石永禁,以垂久远,事据董事杨文伯、胡国柱、杨天学、陆雄飞、马静斋、杨开国等呈称,切文伯等居住城南小溪地方,该处亘有百梁长桥一条,上盖桥屋,以避风雨而固桥身,是桥水陆南通台温,北达宁绍,地当南北冲途,往来要道。
  乾隆五十七年七月间,被飓风吹塌桥屋二十间,因工大费繁乏资修,以渐致桥梁朽坏,嗣经里人马松枝等,公呈到案,蒙谕著文伯等,承充董事,鸠料兴修,奉谕之下爰集同仁,估工修葺所需经费,公捐不敷,又系名出己资添筑,上年六月间工程将次完竣,呈蒙给示毋许近地居民,于桥屋内堆放柴草,广系牛羊,并市狯摊卖什物,及乞丐夜来群宿,造食炊爨等情,逐一严禁在案。今桥梁屋宇,统行完固,施工庀材,事非一日,诚恐地方不肖棍徒复蹈前辙,贻害桥梁,有碍行旅,为此开列各条,公叩核给示谕,勒石永禁,以垂久远,上呈据此令行出示严禁,为此示行该图地保及居民人等知悉,尔等务各恪遵,后开条禁,毋得稍有违犯,如敢藐视仍蹈前辙,许该地保董事人等,扭禀赴县以凭究处,各宜禀遵毋违特示,
  计开
  一禁乞丐毋许栖宿桥屋,炊爨造食,责成地保驱逐。
  一禁居民毋许于桥屋内堆积柴草,恐贻火虞。
  一禁近地民人畜养牛羊,毋许广系桥上,粪污蹂躏,日久致坏桥梁。
  一禁桥屋毋许开张店铺,及一、六两市为蜜市狯贴招摊卖,致碍往来。
  以上条禁务各恪遵,毋得违玩自取咎尻戾。
  嘉庆捌年肆月 日立
  (摘自“百梁桥北碑文”)
  光溪舆梁会记 盖闻聚石为徛,横木为彴,徛舆彴皆桥梁也,然具徒行而已,不足通车舆,是故桥之小者,其修治也无难,而大者规模远举,支度浩繁,苟非调剂得宜,变通有术,同心协力而襄之,安见其能济于事哉。
  光溪百梁桥者,龙眠蕙水,虹饮兰江,南接奉宁,北通余上,此固一乡之巨镇,实四通八达之通津也,维时董事诸君,窃念桥众无余资,一时缮葺,家募户劝,心甚病之,乃于光绪四年,纠集一会,名曰舆梁,其亦同桥而名之,欤适桥修于七年,其钱半抵工料之费,由是观之,会之兴也,愈不容已矣。迄今会满得钱六百缗,有奇权子,母谨出纳,思置负郭常稔田若干,以为瞻众计,尤恐久而漫灭,而请余志诸石。余读光溪志,桥建于宋元丰元年,由来旧矣。水出它山堰者七十二溪,经鄞江西南,复有洞坑、薛岙、清源、木峰诸溪来会,委蛇而东过于斯,白涌碧翻,风潮尤甚,故桥不数十年,而即当修,今诸君子不吝于财,俾得集腋成裘,昭美举于来许,固无积功不终之虑,孟子有言: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自昔为,然而何独异于今乎。诸君子于此殆有深意,为后之人奉斯会而善继善述也。厥桥不历故常新哉。然则抚斯碑者,观其所由,可以知其志矣。
  位东王恭鍨撰并书
  计开各会花名于后(略)
  光绪十四年戊子四月
  (摘自“百梁桥南碑文”)
  第二节 惠明桥
  惠明桥位于洞桥镇洞桥村洞桥头自然村上段的惠明江与南塘河交汇处,始建于唐,据桥碑记载,至宋治平年间(1065—1067)惠明桥倾圮,土石淤塞,水流涩滞,有患交通农田民生之害,于绍熙五年(1194)乡民助资于桥北半道另建造惠贯桥,因桥底洞窄,仅济一时病涉之患,年长日久,泥石闭塞,又碍交通农田之患,于明正统五年(1440)仍在惠明桥旧址重建巨石架砌环形二孔精工石桥——惠明桥。重建后,于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此桥横跨南塘河支流,以桥名江曰“惠明江”,惠明江向北偏东经本村进宝桥(旧名后杨河桥),又经仲夏桥等入西门潴通向月湖,一从南塘河路经乌金等碶通入南门潴日湖,系四明水系及交通要冲。1978年,为以利交通、美化环境。把惠明江至里龙江一段河填平为田,并事前在洞桥下游文昌阁东侧掘新河至石臼庙山脚,接通南塘河与新仲夏江水流,曰新惠明江。
  惠明桥为一座双孔石拱桥,拱圈由条石并联错缝砌筑,高4.87米,孔跨各8米,平面呈H形,桥长11米,宽2.88米,桥面由小石板错缝铺就,两侧设实体桥栏,栏高0.43米,宽0.15米,共分5段,每段设望柱和实体栏板,柱高0.58米。桥额在南栏中部,下部有出跳石刻兽头,额书“惠明桥”,上款“同治七年口口月,口口重修”。桥西顶端约3米处置碑亭为现在重建,内置石碑4座,由北向南分别为明正统五年(1440)“重建惠明桥记”,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惠明桥碑记”、“重建惠明桥”、“惠明桥助碑”。惠明桥历史悠久,砌筑规整,造型风雅古朴,为浙东现存最早的双孔高拱桥。2002年5月,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4月,被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日报社评为宁波“十佳”名桥之一。
  重建惠明桥记
  奉议大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慈溪张撰文
  奉议大夫宁波府同知宜阳彭口书丹
  承事即宁波府推官潮阳陈口篆盖
  郡守郑侯莅政之若干年,庆举坠兴,民物阜康,有耆老楼仲理投状请曰:四明山绵亘列邑,重峦复岗,涧水出焉,东行至它山与江水汇。唐鄞令王元〓置堰山麓,以节旱涝,自堰东行五里,澄为光溪,分为二派:一自惠明桥入仲夏港支流,衍迤灌溉七乡,通入西门潴为月湖,一从南塘路经乌金等碶,通入南门潴为日湖,巽时二水通行,则郡城内外,溉禾稼,通舟辑,作旅行,悉赖以安。至宋治平间(1065—1067),惠明桥倾圮,土石湮塞,水之入诸港者未免涩滞,路之通七乡者未免妨阻,居人病焉,绍熙五年(1194)乡民于桥北半道,另建惠贯桥,仅济一时病涉之患,而其列石中流,林立栉比通足以障碍水势。岁积月渐泥沙湮郁。旱则七分之水闭塞而莫通,雨则四郊之田浸淫而莫泄,非惟近境之民病之患,流派之入城至月湖者,往往亦有乾溢之患。农民嗷嗷,行道告艰如是者有年矣。今,圣天子登崇俊良,明公判符出守五邑,有生莫不渐被德泽,臻于泰和而独七乡之民坐此微诊久费口弭。兹欲拯民斯难,不免毁惠贯桥屏其障碍之石,使水势得以通行,仍于惠明故址驾梁二洞,以口徒陆、惟吾侯垂念焉,侯曰:审有之斯事惟民不可缓也,即遣人相厥土,方符所请。乃命鄞士余口偏谢务本辈,遍告乡人,论以废兴之利,莫不踊跃兴起,各出己资为助,鸠工任力,口以章计者八百有五十,灰以斛量者四百有六,匠以日考者二千六百有三十,米以石算者二千八百四十二。鄞令河东杨公寿,又悉心尽力,董工犒劳,无少懈怠,承命于正统四年四月二十二日,落成于是年十月十六日,桥长八十尺,高二十又七尺,此其大略也,竹编且事,状旨。
  京徽楷文记。其实予闻水利于民事至重,故成周之时,稻人掌稼,有溺防沟,遂列浍之月,以蓄泄水执其法,为至密厥俊史起白,公辈各以治水擅称。当时,盖天时之旱涝常,土地之高卑有异,苟不因其势而防护之,疏通之而因循,苟且承谬龙讹,未见民之不病也。今郡侯因耆老一言,慨然身任其责,选用正人克意奖劳,故能拯救百载因龙之患,开千万人惠利之福,诚非细故也,至若行伦辈之劳心苦思,不负所托,亦非庸常之比举,宜书遂僭述如右。
  正统五年岁次庚申夏五月二十五日中顺大夫宁波府知府三山郑侯立。
  重修惠明桥碑记
  桥之额曰惠明,肇自宋隆兴时,乡之进士朱公□,出赀鸠工驾石于冲要,易其祖学录公所设之舟梁,魏公行己记之曰:朱氏德施,顿增前耀。此言良不诬也。逮观桥侧石碑,系明正统间御史佥事张公楷所志,是时乡老楼仲理,因惠贯桥障碍水势欲毁之,而仍于惠明故址驾梁二洞,上请郡守郑侯,则以惠明桥圮扵治平时、惠贯桥建于绍兴时,说与魏记不合,盖惠贯即今之呼鱼贯者,是其另建。是桥意者,在隆兴后正统前二百八十年之间兴然,去古已遥,蔑由核寔,而究之创造修举、情殷利济,代有其人,斯桥之幸,寔斯民之幸也。
  国朝同治丁卯六月,溪水奔激,二洞俱倾,朱翁正舍本荣、楼翁广文钟冲等目击渡涉之艰难,欲兴修而忧费巨。爰集城乡绅耆十余人及家严,呈请邑主龚公谕劝捐办。邑主如所请,以是年孟秋经始,丈尺悉遵前制,约费一千百缗,越明年仲秋工竣。董事诸君命予志以数言,欲寿输金者之名于石,予思君之志诚,是与朱进士、楼乡老相媲美,邑主诣勘示谕,其亦如明郡守之有功于民乎?独予不揣谫随而记其事,窃敢上拟魏张二公之巨制,寔不能无愧云。
  同治七年十二月日 里人徐来宸谨识、周震谨书
  第三节 洞桥 成仁桥 三望桥
  洞桥
  位于洞桥镇洞桥村桥街自然村与下段自然村之间的南塘河(原名光溪河)上,古称光溪洞桥,始建于宋建隆元年(960),明成化元年(1465)更名为洞桥,以桥型得名,现为清代建筑,为单墩双孔木廊桥。平面呈H形,木质桥面长24.43米,宽6.31米,桥面上设廊屋7间,抬梁结构,东西进深五架梁,前后双步,整座桥梁为“工”字形单檐悬山顶建筑,中心廊内东西两侧各设木质桥凳与护栏;北廊面阔三开间,进深四架椽,内设石凳5条,明间施石阶与村道及桥面相连;南廊无石凳,东侧设桥屋、土地堂,廊中施三级石阶与桥面相连。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的尖锐方位于西端。系浙东小型桥梁的典型建筑。东侧桥栏中间有木制桥额一块,上刻“洞桥”,“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七二老人罗钧涛题”。此桥结构稳固,建筑科学,是古代建桥艺术的结晶,对研究当地族人聚落繁衍及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洞桥已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仁桥
  位于洞桥镇孙王村孙家自然村,为二墩三孔平梁桥,全石结构,南北跨,中孔两侧有桥名“成仁桥”三个大字,行楷平底刻凿手法,上款“光绪口申”线刻字样,落款难辨。光绪有甲申(1884)、丙申(1896)、戊申(1908)三个年号,最迟也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桥面由6块厚石板组成,桥墩和金刚墙都以大块条石叠成,坚固如初,桥墩上方和桥脚内侧上各施横枋条石,两头出挑,其中桥墩上施两块,上枋长于下枋。桥墩两侧都设破水尖,减少桥墩冲击力及为航行的船只碰撞避险,考虑周全而符合科学原理。成仁桥虽构造较为简单,但建造年份明确,原始风貌保存较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现已被列入区文保点。
  三望桥
  位于洞桥镇李家村仲夏江上,东西向横跨,重建于清,平面呈H形,为一座两墩三孔石梁平桥。桥长10.77米,桥面每孔由3块石板构成,宽1.67米。桥面两侧设实体栏板,高0.5米,宽0.21米,每侧施望柱4根,柱高0.59米。两侧落坡与村中道路相连,桥墩由条石叠砌而成,每块条石两端各呈三边形。桥额阴刻“三望桥”三个楷书大字,上落款分别为“咸丰四年仲冬(1854)”及“德和堂陈口重建”。三望桥格局完整,结构稳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现已被列入区文保点。
  第四节 其他桥梁
  章远桥
  位于宝积桥下游500米,民国13年(1924)建造,俗称王家桥,系王姓而得名。南北向横跨南塘河,为一座两墩三孔石梁平桥。平面呈H形,中部略高,长17米,宽1.8米,每孔由3块石板构成,较狭窄。桥面两侧设钢质桥栏,为现代添建,垂带两侧无桥栏。南北落坡与两岸小路相连,各设垂带踏跺9级,各级东西长2.5米,南北宽0.35米。桥墩均由长条石叠砌而成,呈船形,下窄上宽,迎水面较小,结构稳固,南侧金刚墙内侧仍保留纤道一段。桥额现已模糊不清。章远桥格局完整,建造科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洞欣大桥
  位于潘沙大桥下游500米处,2012年建,雄跨于鄞江上,长120米左右,宽34米,是洞桥境内最雄伟的大桥。
  羁仙桥
  位于沙港村,建造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见附文十四“羁仙桥”),南北向横跨南塘河,为一座两墩三孔石梁桥。平面呈H形,桥面长18.5米,宽1.98米,每孔由3块石板铺就,中孔微微隆起。桥面两侧设钢质桥栏,栏高1.1米,为现代添建,桥南北侧设垂带跺7级,上下分别为2级和1级,呈梯形。桥墩由长石板叠砌而成。南侧桥墩下设纤道,现已废除。桥额原位于桥面两侧因多次修缮而遗失。羁仙桥是沟通南塘河两岸的交通要道,为当地村落繁衍、交通发展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乌岩桥及传说
  乌岩桥座落在夜猫洞江将到南塘河出口处近三十米的地方,原桥为独空石板桥,东西两边『桥脚』块石砌就,桥板是二块长条石。传该桥的桥脚下是大块乌岩,所以当地人亦称老岩桥。
  相传乌岩桥下的岩石洞中有一条老龙,因故将龙潭移到敦五堂(俗称朝北祠堂)河对面的大樟树下(大樟树有几个人合抱起来那么大,在一九八二年夏天发台风时被刮倒)。无几时的一天早晨,有一寡妇早起洗污物,老龙认为这里不干净,就游到下游的照天江的地方一连滚了十八个龙潭,仍认为不适,无奈游到方桥江(奉化江的一条支流)的一处地方定居下来,这就是方桥龙潭礅,至现在本村仍有很多善男信女到龙潭礅烧香拜佛。
  附:媚川孙珍在原谱上作的桓溪八景诗之一乌岩龙窟:
  相传岩窟起蛟龙,修竹垂杨积翠重;每到春深微雨夜,舟人长为白云封。
  摘自《桓溪全氏宗谱》
  唐堰桥
  原俗名横河桥(现距唐堰桥南30米左右新建造一座混凝土桥,横河桥桥名为该桥所使用),位于南塘河与横河交汇处,建造年份不详。唐堰桥平面呈H形,东西向横跨于横河口上,为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面长4.7米,由3块石板构成,桥面两侧设实体栏板,栏长4.25米,厚0.18米,高0.5米,栏板四角设方形望柱,以榫卯结构与栏板相连。额镌“唐堰桥”三个大字,落款为“宣统元年(1909)己酉,里人重修”。桥面两端各设垂带踏跺9级,踏跺长2.12米,宽0.38米,落坡与沿河小路相通。金刚墙由规整块石砌筑。唐堰桥结构稳固,是当地宗族、交通发展的历史见证。
  元贞桥
  位于鄞江之下游,北为上水碶村界,南为树桥村界。元贞元年(1295)初建,时为石桥。清宣统三年(1911)重修。民国10年(1921)改建为混凝土桥,长60米。民国17年(1928)改建为公路桥,系钢筋混凝土墩,钢桁架3孔,工字梁桥面1孔,全长88米,民国27年(1938)毁于战火,车辆往来改为舟渡。民国36年(1947)重建,钢筋混凝土钢架活动结构,3孔,长87.2米。1959年因超荷载,1孔钢节架折断,遂改建为单层3排贝雷式钢架桥。1961年在上游50米处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悬臂式结构,5孔,桥长83.6米,净宽7米,高7.8米,两置人行道,坡度1%,设计荷载汽-13,挂车60级。1994年12月改建,仍为5孔,最大孔径20.95米,桥长151米,宽24米。设计荷载汽-20,系今甬临公路之主桥。元贞桥下的鄞江与奉化江汇合二川归海,故有涨潮退潮自然现象。
  后新桥
  位于洞桥镇孙王村王家自然村北侧,建桥年代不详,为清代建筑。该桥东西向横跨长河塘,为一座单孔石梁桥。后新桥平面呈H形,桥面由3块长石板铺就,长4米,宽2米,无桥栏,两侧落坡与农田机耕路相连,坡面由方形石板铺就,距桥面最近处为民国末期混凝土浇筑而成,上部印莲花花纹。该桥桥脚由长条石叠砌而成,圆角收边。桥额原位于桥面两侧,因风化已不可辨。孙王后新桥格局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芦泾桥
  南北方向,位于树桥与舒家滩自然村西南角,建于民国16年(1927),1994年重建拓宽为34省道公路桥。该桥最早是木桥,建于清代,1964年和2010年两次重修改成钢筋混凝土桥。
  金壁桥
  建于民国16年(1927),位于鱼山村与前王村交界处,1994年两次拓建加宽。
  吴家畈桥
  位于洞桥镇宣裴村巴弄自然村,该建筑南北向横跨于村边的板桥河上,为两墩3孔全石结构平梁桥。桥全长约11.7米,南北两边无踏跺,桥面与路面持平,桥面宽1.2米,由6块长条石铺筑而成,其中南北两边4块分别为长3.6米、宽0.6米、厚0.27米的条石,中间两块用长4.5米、宽0.6米、厚0.27米的条石组成。桥无栏,金刚墙及桥墩用不规则的条石错缝砌筑,两墩上游设破水尖,以减轻水流对桥体的冲击力。据当地老人讲,该桥建造年代久远,与著名的百梁桥同时建成,但无证据可考。这里原是当地村民翻越南边山岙进奉化的必经之路,是当地交通发展的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望郎桥
  建于清代,东西向横跨在蕙江村西边的河上,为单孔石梁平桥。桥长2.7米,宽2.4米,桥面原用5块宽为0.6米的长条石组成,现1块已毁,仅存4块。桥面两侧无栏,桥两边无踏跺,桥面与两边的路面持平。该桥虽小,是旧时村民进出到鄞江方向的必经之路。至今村民到地里劳作时仍于此过,现桥面上石板浇铸上混凝土,以方便农业机械的过往。传说该村陈氏祖先曾出过名人,做过大官,有“十八顶黄龙轿”之称,古建有花祠堂。后因官司牵连,陈氏后人被官府逮捕,陈氏妻子天天在此桥处等候,盼望丈夫早日冤清归来,故此桥被称作“望郎桥”。
  梁桥
  位于百梁桥村梁桥自然村,始建于宋代,重建于2000年,现为长10米、宽8米的水泥桥。
  潘兴桥
  位于潘家〓村,建于1995年。
  潘沙大桥
  位于鄞江之上,南为潘家〓村,北为沙港村,将隔江相望的潘家〓与沙港口连接起来,故名“潘沙大桥”。1996年建造,长102米,宽9米,5孔。将原宁锋与洞桥的道路开通(连接)起来(原两村之间用船只摆渡),使其真正合二为一。
  甬金高速公路立交桥
  2003年建造,由东北往西南,洞桥段从孙王邵家到百梁,途中建有4座分离立交桥:邵家桥(长360米);李家桥(长20米);沙港桥(长416米);百梁桥(长320米)。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