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布衣太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布衣太史
分类号: K825.81
页数: 8
页码: 282-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全祖望是康熙年间的一位浙东学派史学家和文人。他在经学、史学、诗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家族历史悠久,家族成员多是著名的士族显官,他们以纯粹的学术为荣,不追求仕途。全祖望在学术上受到了黄宗羲和万氏兄弟的影响,他私淑梨洲思想家,也与万氏兄弟有累世通家之好。全祖望对历史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经致用,他的思想与浙东学派的主张相契合。他的著作包括《鲒埼亭集》、《经史问答》等,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洞桥镇 全祖望 历史人物

内容

生平与成就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浙江宁波市鄞县(今鄞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生,乾隆二十年(1755)卒。16岁能为古文,讨论经史、证明掌故。雍正七年(1729),督学王兰生选以充贡,入京师,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是春会试,先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张廷玉当国,与内阁学士李绂不合,全祖望因此受牵连,散馆时被评为下等,归班以知府用,他因此拒入仕途。归后,生计大窘,壅飱不继。44岁应绍兴太守杜甲的邀请,出任绍兴蕺山书院山长,后因太守杜甲失礼愤然辞职而归。48岁应广东巡抚苏昌之请出任端州(广东肇庆)端溪书院山长,第二年因病而归。乾隆二十年(1755),卒于家,年五十一。相传全祖望六七岁时随父亲全书去洞桥沙港口村祖居走访,族中长辈拦路考诗。全祖望接题后脱口成诗:“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长辈们即大笑放行。(沙港全氏族人多有烧窑为业者,又宁波月湖全氏支族辈分较小,所以祖望碰到年纪稍大者均以太公相称。)又性格亢直,生平服膺黄宗羲,黄宗羲刻意表彰明季诸人,全祖望也详尽而严实,可当续史。家居后,续修黄宗羲的《宋儒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可见汲古之深。又答弟子董秉纯、蒋学镛、张炳、卢镐等所问经史疑义,录为《经史问答》10卷。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兼得。世代有藏书。先世“阿育山房”藏书甚富,然过后皆为其子孙“尽以遗书为故纸”,论斤两出售。全祖望又重为搜罗,少年时曾登范氏“天一阁”、谢氏“天赐阁”、陈氏“云在楼”、赵氏“小山堂”等藏书楼,遇见稀有之本即借抄,“双韭山房”和“丛书楼”中所藏先后达5万余卷。“双韭山房”在鄞县大雷群山中,因山溪多产野韭菜,故名。编撰有《双韭山房藏书目》。对地方文献收藏颇为勤奋,自称“四明志乘,以吾家为最备”。
  著述
  全祖望:《鲒埼亭集(正、续编)》,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88—390册)。
  全祖望:《经史问答》,台湾广文书局;江苏古籍出版社。
  黄宗羲撰,黄百家、全祖望校补:《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台北华世出版社;台北广文书局(书名为:《足本宋元学案》,黄百家纂辑,全祖望修定,何绍基校刊);北京中国书店“海王古籍善本丛刊”。
  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新文丰出版公司《四明丛书》本。
  全祖望撰,史梦蛟校:《鲒琦亭集(外编)》50卷,清嘉庆十六年(1811)借树山房刻本。
  全祖望撰,史梦蛟校:《鲒埼亭集》38卷、《问答》10卷,清嘉庆九年(1804),姚江借树山房刻本。[注]卷首前有谢(国桢)题记,38卷亦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
  全祖望撰,童赓年校:《鲒埼亭诗集》10卷,清道光十四年(1834)笺经阁刻本,光绪十六年(1890)慈溪童氏大山馆重刻本,四册(一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
  全祖望撰:《句余土音》3卷,附《全谢山先生遗诗》1卷,清宣统三年(1911)国学扶轮社排印本。
  陈铭海补注:《句余土音补注》6卷,民国11年(1922)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丛书综录)。
  全祖望撰:《全谢山文钞》16卷,清宣统二年(1910)国学扶轮社印行。
  全祖望撰:《年华录》4卷,清刊本;广文书局本。
  全祖望撰:《续甬上耆旧诗集》140卷,清末国学保存会排印本;120卷(辑)民国7年(1918)梁氏校印本。
  全祖望撰:《读易别录》,《四明丛书》本,新文丰文化公司;《知不足斋丛书》本,艺文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
  全祖望撰:《鲒埼亭文录》4卷,《国朝文录初编》本。
  全祖望撰:《鲒埼亭集选辑》,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8集,第162册;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217种。
  全祖望编:《续甬上耆旧诗》,民国7年(1918)四明文献社铅印本。
  黄云眉:《鲒埼亭集选注》,山东齐鲁书社,1982年。
  张志国点校:《湖语》,《鄞县史志》,1993年第1期。
  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2000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摘自《越魂史笔——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
  学术渊源
  全祖望一生成就,经学、史学、碑志、乡邦文献、诗友唱和,各五分其一。时移世易,由今看来,全祖望著作中最具生命力的,应首推文集中表彰坚持“故国忠义”志士的珍贵文献,主要分布在《鲒埼亭集》和《外编》、内容以人物传记形式出现的抗清志士斗争史中,单篇不具系统性,史实丰富,情感磅礴。
  宋明甬上邹鲁淳风 浙东甬上,既是商贸繁华之港,更是人文渊蔽之邦。自从南宋建都临安,大批来自中原的士族显官侨居甬上,为四明山水带来儒风文雨。全祖望曾言“吾乡在海隅,隋、唐以前,儒林阙略。有宋奎娄告瑞,大儒之教徧天下”(《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四《淳熙四先生祠堂碑文》),其中尤以“甬上四先生”(舒璘、沈焕、杨简和袁燮)和王应麟、黄震最为著名。陆学行于四明,其最盛期在南宋孝宗时,“甬上四先生”皆崇陆九渊心学。鄞县东皋(东城市井区)曾是杨简、楼昉、李巩、孙枝、史蒙卿等人寓居地,他们又分别宗陆九渊、吕祖谦、杨简、陈亮和朱熹之学,可见当时四明儒风之盛。故全祖望豪言:“南宋儒林五派,俱萃于此,叹为盛哉!”(《句余土音》卷三《芍庭招游城东即赋东皋》)。宋亡入元,鄞县学风并未消歇,原因是鄞县在宋元战争中未遭破坏。鄞县由于早有防备而免遭败逃宋军的焚掠,故老大儒得以在这里安居。不仅本地学者得以安居、论学、著书授徒,外地学者也寓居于此。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八《胡梅礀藏书窖记》中说:“宋之亡,四方遗老,避地来庆元者多,而天台三宿儒预焉。其一为舒阆风岳祥,其一为先生,其一为刘正仲庄孙,皆馆袁氏。时奉化戴户部剡源亦在。”宋元之际,四明学术有一个宗尚的转变,由宗陆转向宗朱。明末清初,经史之学蔚然而起,以黄宗羲为首的浙东学派在此时崛起。浙东学派,承黄氏梨洲之传,杂治经史百家,不复执一废百。
  桓溪全氏先人风格 “吾家自侍御公居(桓)溪上,八百余年于此矣,社木与墓木森然相望,其自洞桥两岸而余下,皆吾家也。”(《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一《鹊巢碶记》)全氏甬上一支,始祖先侍御,即全权,字仲衡,是全祖望的始祖。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中进士,累官侍御史,他奉父命由钱塘迁居桓溪(今鄞州洞桥沙港村)。(一)崇尚志节。南宋时,全家为两朝戚畹,理宗之母、度宗之妻,皆出全氏。城南之人,皆称全家为“鹊巢全氏”。明正德年间(1506—1521)所修家谱,亦称《鹊巢全氏家谱》。当时鹊巢坊故迹犹存,全祖望有诗咏:“为笑黄须叟,宫门泣受笞。底须因女子,暂尔壮门楣。副马岁通籍,高人早见几。鹊巢表古渡,鸿羽落高逵。”(《句余土音》卷三《吾家故迹十首》)。但全氏不欲攀外戚之宠因女子壮门楣,相约不出仕。但宋亡后,全氏却因宋戚而义不出仕,在家族史上,一直传为美谈。故明朝三百年,全氏虽为世宦之家,却极为贫苦,此皆因全氏先祖不乐仕进,不愿“为墨吏而肥其家”(《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一《响岩先生茔地脉记》)。后因不愿依附阉党,门户式微。及明清易代之际,时事日非,甬东遗民抗节不仕,全氏一族弃诸生籍者计24人。全大和以兄(全大程)之子全吾骐(即全祖望祖父)为后,避地鄞县东钱湖之童岙。(二)家学渊远。作为甬上名族,全氏的学统和文统源远流长。全氏自鼎革之后,便眷怀国耻,不以文学晋仕途,退避乡野保名节。全祖望之曾祖以来,皆布衣治学,秉持家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颇受时人的称颂。李昭武尝谓“桑海之际,吾乡世家以报国自知”。全吾骐,为人耿直,视奸佞为青蝇,深恶痛绝。治学作诗清苦而自持,晚年手抄一卷,仅存百首余皆删之。生有二子,长子书,字吟园,即全祖望之父;次子馥,字子修。因妻子早逝,二子皆由全吾骐养育。吟园成年后亦以自己所学教授乡里,“平日不轻著述,比其晚岁,始多作诗。至其考证吾家文献,则所学之精,可概见焉”(《先公墓石盖文》)。全祖望母亲蒋氏,其父蒋芬,以祭酒有名诸生。蒋氏工诗,却极少行之纸笔;性不佞佛,治家综理有法。明清易代之际,甬上无数抗清事迹的感召,以及全氏几百年来家族精神的代代传递,特别是祖、父辈的身教言传,对全祖望日后不遗余力地搜集乡邦文献、表彰“故国忠义”的信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师承授受一瓣香 (一)父师授读。全祖望的启蒙恩师是其父吟园公。从4岁到13岁,吟园亲自授课,粗解章句,后又授《通鉴》、《通考》诸书。由于清初战事动荡,全祖望家中藏书大量散佚,故而吟园教导全祖望:“凡钞书者不能以书名,吾家自先侍郎以来无不能书,而今以钞书荒疏废业矣。”(参见《双韭山房藏书记》)。(二)受业董师。全祖望为诸生之后,受业于里中董正国先生,读书“三余草堂”。董正国,字次欧,一字南冈,康熙六十年(1721)贡生。工古文,精小学;诗学杜,文学韩。著述秘不示人,有《弃余集》留世。全祖望编纂《续甬上耆旧诗集》,录董正国诗18首,乃窃抄而来。董正国性严,却言全祖望“吾门俊人也”,争论经史也优容待之。
  与浙东史学的关系
  金毓黻 《中国史学史》提出:“浙东人研史之风,元明之世,本不甚盛。至清初黄宗羲出,昌言治史,传其学于万斯同,继起又有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皆以浙东人而为史学史家。”清代的浙东学派是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的史学派别。主张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黄宗羲),提出“六经皆史”(章学诚)的命题,倡导一种注重研究史料和通经致用的风气。故而他们大多以涉猎广泛著称,在经学、史学、文学及至天文历法、地理学诸方面均有建树,但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又称浙东史学。
  承黄宗羲、万斯同 全祖望生于黄宗羲死后10年,但他私淑梨洲(黄宗羲),受其影响较大;又与万氏兄弟(万斯同、万斯大)有累世通家之好,因此他与黄宗羲和万氏兄弟渊源颇深,学统上一脉相承。(一)私淑梨洲。踪迹梨洲生平行事,传承梨洲思想学术,是全祖望之毕生行止所在。梨洲之孙千人,曾对全祖望说:“先人既没,知黄氏之学者,吾子而已。”全祖望曾从郑性家尽取梨洲遗稿,一一证实,补其亡,汰其伪,定为44卷,俾使《梨洲文集》得见其庐山真面目,以十年之功修补梨洲之未成《宋元学案》,可见对梨洲之学领会极深。但他又不蹈于梨洲之学,亦指出其缺失。“先生之不免余议者则有二:其一,则党人之习气未尽,盖少年即入社会,门户之见深入,而不可猝去,便非无我之学。其一,则文人之习气未尽,不免以正谊、明道之余技,犹流连于枝叶,亦其病也。斯二者,先生殆亦不自知,时时流露。然其实为德行心术之累不少,苟起先生而问之,亦必不以吾言为谬。”(《鲒埼亭文集》外编《答诸生问南雷学术帖子》)又指梨洲晚年文字“玉石并出”、“精力不如壮时”,并且大胆对当时学者评价很高的《明儒学案》提出补正意见,诸如此类,皆可见全祖望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客观求实的学问精神。(二)世交万氏。万氏兄弟之父万泰,字履安,世称“悔庵先生”。万全两家,同居市心桥之西街,世交三百年。全祖望很是敬仰万泰及万氏诸子,尤其推崇万斯同。万斯同,字季野,万泰第八子,师事黄宗羲,手定《明史稿》500卷,后为王鸿绪攘。又为徐干学纂《续礼通考》,国恤家礼、经史志传、文集说部,汉唐宋诸儒,竟无一遗漏。全祖望对其极尽赞颂,治史亦受万斯同“治史经世”思想影响。万斯同之兄斯大,名充宗,全祖望评其“湛于经术,尝谓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诸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成就主要在经学方面。全祖望同时还受到了浙东学派其他经史大家的影响,如顾炎武、刘献廷、李绂、方苞等人。
  启章学诚、邵晋涵 全祖望是清代浙东学派第三代的学术带头人,在清代浙东学派的传承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钱穆说“(全祖望)上承南雷、二万,下启二云(邵晋涵)、实斋(章学诚)”。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一文中,首次明确了从宋明陆王学直到乾嘉时期浙东学术的传承谱系,其中认为“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其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自祖望殁后至今五十余年,其遗书出而盛行,知不知皆奉为浙学之冠。”(严可均《铁桥漫稿卷七·全绍衣传》)可见全氏对整个乾嘉学术乃至晚清学术有着重要影响。邵晋涵,字与桐,一字二云,浙江余姚人。自号南江,学者称“二云先生”。生于乾隆八年(1743),卒于嘉庆元年(1796),享年仅54岁。族祖邵念鲁,曾亲承黄宗羲之教授史学,而传其文献之学,在学术思想上,晋涵受其影响很大。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馆开,充纂修官,负责史部,除此之外,经、子、文集皆各有数种。
  全祖望虽于浙东史学有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作用,惜无培养出下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根据《清儒学案》的记载,弟子有鄞县的董秉成、蒋学镛、卢镐、黄定文,著作不详;归安的沈炳震、堂弟沈炳巽,仁和的赵一清,虽有著述却影响甚微。可见,全祖望的弟子虽稍有成就,但影响力远不如他,未能担负起振兴浙东学派的使命,浙东学派由此逐渐衰落,被乾嘉学派掩盖。
  全祖望世系简录(有世系记载的人简介,其他人略)
  一世 权:字仲衡,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卜居鄞之桓溪(现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进士,累官侍御史,知青州府。
  二世 鼎:字大亨,又字宗震,任明州学录;俎:出继叔文,居绍兴山阴东浦。
  三世 可荣;可量;可英。
  四世 赞;臻;伟。(可英出)
  五世 抚;礼;让;妙隽。(伟出)
  六世 宗显:字时晦,邑武生;宗亮;宗愈。(礼出)
  七世 得义;得信:字原字,承得郎。(宗显出)
  八世 友(昌世);友安;友荣。(得信出)
  九世 庆;明五。(昌世出)
  十世 清(己一);清(己四);清(己八);清(己九)。
  十一世 任(惟一);任(惟二);任(惟三);任(惟八)。(己一出)
  十二世 和(国宝);和(文宝);和(儒宝);和(思敬)。(惟一出)
  十三世 时旻:原名旻生,号溪亭,中书;时琬。(文宝出)
  十四世 益干;益坤;益丙(殇);益戊(殇)。(时旻出)
  十五世 忠伦:字天彝,号澹庵,原行甫一,郡庠生(前门祖);忠仁(三二房祖);忠俨。(益干出)
  十六世 伍琳(元房);伍瑜:原名文瑜,字廷美,号慎庵,貤赠文林郎,迁宁城新街(亨房);伍瑛(利房);伍珪(贞房)。(忠伦出)
  十七世 良政:字本仁,号南川,府学生,贡援宁国府南陵训导,升河南偃师教瑜,常熟教瑜,貤赠徵士郎,翰林院检讨,直隶巡按御史;良效;良孜(无嗣);良数:字本中,号明川,邑庠生。(伍瑜出)
  十八世 元方;元立:字汝德,号九山,进士,诰授嘉议大夫南京工部右侍郎;元文;元亮。(良政出)
  十九世 少愚:字学甫,号甬滨,邑庠生,中宪大夫,宗府纂修玉牒儒官(仁房);少成:字性甫,号九思,邑庠生,补国子监生。陞授江西布政司都事,以子贵,诰封中宪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庶子(义房);少怀:字仁甫,号越滨,国学生(忠房);少微:字尚甫,号耐庵,邑庠生,补国子监生,陞授和阳同知(信房)。(元立出)
  二十世 天锡:一名天骏,字思若,号纯斋,邑庠生,出继少怀;天授:字啬俞,号应山,邑庠生,举人,选授湖广得安府应山县知县;天宠:字惟畏,号雪庵,郡庠生;天常:字公休,号隐斋,国学生;天启(夭);天复:字弱生,郡庠生。(少微出)
  二十一世 大和(无嗣);大科(未娶亡);大桦(未娶亡);大程:字式公,号襄生,邑庠生;大稣:字子京,国学生。(天授出)
  二十二世 美骐。(大程长子入继大和)
  二十三世 宗书;宗圣。
  二十四世 祖谦(殇);祖望。(宗书出)
  二十五世 德照(殇);德贵:祖圻继子,祖均次子。兼承祖望。
  二十六世 孙桐,祖望继孙。
  (摘自《桓溪全氏宗谱》)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人物

全祖望
相关人物
王兰生
相关人物
张廷玉
相关人物
杜甲
相关人物
苏昌之
相关人物
黄宗羲
相关人物
董秉纯
相关人物
蒋学镛
相关人物
张炳
相关人物
卢镐
相关人物
黄百家
相关人物
何绍基
相关人物
王梓材
相关人物
冯云濠
相关人物
史梦蛟
相关人物
姚江
相关人物
国桢
相关人物
陈铭海
相关人物
黄云眉
相关人物
张志国
相关人物
朱铸禹
相关人物
邹鲁淳
相关人物
宋奎娄
相关人物
沈焕
相关人物
杨简
相关人物
袁燮
相关人物
王应麟
相关人物
黄震
相关人物
宋孝宗
相关人物
楼昉
相关人物
李巩
相关人物
孙枝
相关人物
史蒙卿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陈亮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风岳祥
相关人物
刘正
相关人物
李昭武
相关人物
蒋芬
相关人物
董正国
相关人物
万斯同
相关人物
章学诚
相关人物
邵晋涵
相关人物
孙千人
相关人物
曾从郑
相关人物
王鸿绪
相关人物
徐干学
相关人物
顾炎武
相关人物
刘献廷
相关人物
方苞
相关人物
钱穆
相关人物
宋明陆
相关人物
王学
相关人物
严可均
相关人物
邵念鲁
相关人物
董秉成
相关人物
黄定文
相关人物
沈炳震
相关人物
赵一清
相关人物
宗愈
相关人物
伍琳
相关人物
伍瑜
相关人物
伍瑛
相关人物
伍珪
相关人物
忠伦
相关人物
元立
相关人物
元文
相关人物
少成
相关人物
少怀
相关人物
天启
相关人物
大桦
相关人物
德贵
相关人物
孙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