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名人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80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名人名胜
分类号: K825;K928.7
页数: 20
页码: 261-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洞桥镇名人名胜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物传略、文物、古迹等。
关键词: 洞桥镇 人物 名胜古迹

内容

第一节 人物
  历史名人
  洞桥镇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不少人才高志达、英名流传。
  全权 字仲衡,登宋进士,累官侍御史,知青州府,从六品,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自钱塘卜居鄞之桓溪(现洞桥镇沙港口),全氏始祖。
  全元立 字汝礼,一字汝德。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授检讨,充会试同考官,所举多为名士。同修会典,进修撰,充经筵日讲官,正三品。严嵩奸恶专权,全元立愤然,援笔草文,揭严嵩罪。杨继盛被害,全元立再讼严嵩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迁侍讲学士,因不肯为皇帝拟青词,出迁南京太常寺卿,兼署光禄寺。到任后裁冗丁,汰冗食,清幕僚。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因受严嵩打击排挤,致仕。严嵩倒台后,累荐不赴。全元立归里后,慕四明山鹿亭、樊榭之胜,作双韭山房,铸印于第九洞天,学者称“九山”先生。
  元立公传
  公嘉靖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修撰,册封鲁藩。册使例有厚贻公,即不受王重之,手题《九山图》相赠曰:此可无玷太史装也。大学士严嵩方当轴倾首相夏,言及杨沈诸人相继赴西,市公愤然曰:使吾职台谏,当以言争职,廷尉当以法争吾职。史独有董狐笔在耳,因作告天文,极陈诸公冤状,词义慷慨。嵩闻之怒甚,出为南京侍讲学士,抗疏乞归不许,改南太常寺卿。时京营卫士多穿郊坛,堧垣为径道。公曰:此何地敢若是耶?遂限以崇垣,有犯者治,有乐舞生坐罪,事连勋贵人。贵人为居间,欲寝其狱,公曰:勋贵人得免,俱坐幸矣,尚欲挠吾法耶?再迁南工部右侍郎。岁旱雨都,大臣俱自劾嵩,从中持之,遂听乞归性。至孝归时,发且斑白,属母病,自秋涉春不解带,居丧柴,立竟以积毁,卒六十八。生平无他嗜好,庳屋数椽,与伯仲皓首同居。性耿直,初在史馆,尝典教内侍,有过辄挞之后,孙天叙入馆,复教内侍。有老珰来语,知为公孙,摇首曰:当日全先生太严,其见惮若此。
  杲堂李邺嗣撰
  (摘自《沙港全氏宗谱》)
  全少微 字隐之,全祖望六世祖,先司宝公子,明官和州同知,正五品。
  全天叙 字伯典。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日讲官,正三品。天叙词旨高畅,听之易晓。尝小疾,嘱同官代值,皇长子辄问“全先生何在”。晋左中允。万历二十年(1592)与焦竑同主顺天乡试。丁忧后升左庶子兼侍读。又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值察典。全天叙与沈一贯为同乡,沈任首辅,全天叙因嫌被御史弹劾。然沈一贯确实未尝庇于全天叙。后改官南都。年五十三卒。
  全天授 字啬馀,一字灵超,全祖望曾祖父,和州长子,知应山县,正七品。
  全璧 字君复,号泉翁,明著名诗人。其孙辈斯立。
  全斯立 字同古生,号息云叟,明著名诗人。
  全大和 字介石,号他山,国子监生,明代大理评事,崇祯元年(1628)征辟。
  全大程 字式躬,一字襄孙,邑庠生,明代尚宝司。
  全大霖 字懋韬,后名大震,字二何。明代太学,称为非堂先生,天叙次子,全祖望族祖。
  全美樟 字木千,邑庠生授都督府佥事,晚年别署穆翁。明代礼部主事,先宫詹之孙,舍人公之次子。全祖望族祖。
  全美闲 字吾卫,天叙之孙,大霖之子,郡庠生。明代御史监军,全祖望族祖。
  全宗淦 生于约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无考,雍正年间进士。
  全吾骐 字聿青,号北空,郡庠生。以布衣征,赠翰林院庶吉士,世德清白,为勾余望。全祖望祖父。
  全书 (1663—1738)字吟园,邑庠生,好读史,貤赠翰林院庶吉士,推崇“甬上四先生”,性元直,精考证。故居洞桥镇沙港口,全祖望之父。
  全祖望 字绍衣,号谢山,世称谢山先生,祖籍洞桥镇沙港村。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详见第十四章“太史全祖望”)。
  楼郁 (?—1078)字子文,号城南。本系奉化人,宋仁宗天圣年间迁居鄞县,居县城南月湖边,并以城南为号,人称“西湖先生”,为鄞县楼氏始祖。楼郁操行高洁,性好读书,经史百家均遍读且融会贯通,学问以穷理为先。其与王致、王说及慈溪杨适、杜醇并称为四明“庆历五先生”。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出任鄞令,创办县学。请来楼郁,掌教县庠,又教授郡学。其道德学问,深得学子敬重,也甚为王安石所尊礼。皇祐五年(1053),楼郁中进士。治平元年(1064),调庐江主簿摄参军事。不久,丁忧离职,丧期后致仕,授大理评事衔,继续在县学郡学掌教。又与王说、杜醇等在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创建鄞县书院的雏形,为学者所宗。其先后任教30年,一时英俊学子均出其门下,成就甚众,如其学生丰稷、袁毂、罗适,后来皆成学者名士。楼郁性格敦厚,处事无论大小必按规矩,才高名显,从不自炫。为人谨慎缜密,路遇三尺童子也小心翼翼。其著作有《唐书编题》30卷、《正议集》30卷。
  楼异(?—1123)字试可。元丰八年(1085)进士。调汾州司理参军,徙永兴,预策幕府监,在京文绣院知大宗正丞。元符二年(1099),任登封县令,迁度支员外郎。政和七年(1117)知随州。入朝,奏请于明州置高丽司,创百舟以接待使者。又奏明州有广德湖,可垦而为田,收其租入以给费用。宋徽宗许之。楼异遂知明州,垦辟湖田710顷,岁得谷3.6万斛。甚合徽宗意,徽宗令其再任,加直龙图阁秘阁修撰,至徽猷阁直学士。明州向资广德湖水灌溉,为利甚广,自垦辟为田后,百姓自始苦旱。宣和三年(1121)知平江府,宣和五年卒。《宋史》有传。楼异曾疏浚积渎碶西港塞,乡人立栎社桃浦桥东的戚浦庙为祀。
  楼璩(1107—1182)楼异子,楼钥父。绍兴二十八年(1158)为溧阳丞。隆兴初监进奏院检详,改诸军粮料院,迁军器监丞,权工部郎。监察御史张某荐举楼璩,称其“御下以严,处事以静,严而加恤,静而能办”。出守处州,复归任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张朝议大夫。楼璩自幼清介,仁厚廉直,蔚有令问。始终无玷,封衮国公。
  楼钥(1137—1213) 字大防,又字启铂,南宋杰出诗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被考官胡铨称赞为“翰林才”,为翰林学士,后升为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尊称楼太师),进用为参知政事,又授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枢密院事。曾任台州、钱塘、温州等地方官。为宋进士楼异孙,故居于洞桥镇洞桥村。(见附文十“楼钥传”)
  楼璹 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作家乡《耕织图》45幅,图文并茂,高宗下诏将图颁行全国。是中国第一套农业技术图示。清道光年间再次由国家颁印。
  楼锡 字予善。以恩补将仕郎。乾道元年(1165)授秀州司户参军,善决狱。命监都门兼摄南库,迁太府寺丞、大理寺丞。每见吏牍,必详究其人,亲加听察。处断大狱,悉皆公允。乾道九年知严州,时值郡苦于旱潦,到任后拨赈济,察缓急,决诉讼,兴学校,时人赞颂。年五十卒。
  楼昉 字阳叔。少从吕祖谦学,有俊声,博闻强记。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从事郎,监行在点检赡军。楼钥荐举楼昉,谓其“居有乡曲之誉,文有制诰之体,宜居馆阁”。迁宗正簿,封事论对,有直声。嘉定年间,为太学博士,言金人求和,皆非其实意。后守兴化军,识虑深长。其文汪洋浩博,宜于论议,从其学者数百人,显名者甚多。著有《宋十朝纲目》、《中兴小传百篇》等。
  朱氏 佚名,明朝武进士,洞桥村人。据老人说,20世纪50年代的堂前中间,挂着一块直督匾额“武功大夫”,大门正中挂上“乡会联捷”的牌匾。
  周氏 佚名,明朝武举人,洞桥村人,因与强盗搏斗取胜有功,在村附近造“斑鸠庙”以作纪念,拆毁于1959年。
  赵敏 洞桥村人,赵政兄,明朝正统十年(1445)进士。
  赵政 洞桥村人,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举人,正统初期官至参政,建赵参政官第。
  楼信针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在乡试(省考)中第八名举人,报单到家5份,贴在天兴庙;道光十年(1830),楼信针代表楼氏宗祠主持天兴庙重修事宜,乡里颇有名望。
  楼祖同 又名恭荪,系信咸之子,是钦授职衔,经吏部注册的候选县左堂。有捷报(见附文十一:“捷报”)。楼氏有24间走马楼,毁于1864年间,后有楼祖同主持,集祀产子资在原基地重建楼氏三通间高大厅堂(名曰楼家大厅,拆于1987年11月)作楼氏家族操办婚丧大事场所,备有桌、凳、炉灶和餐具。楼祖同卒于民国7年(1918),在他晚年正值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风起云涌,为同情革命,辞事清朝,特刻一方“守拙居楼、恭荪行一”的印章,表示隐守家园。
  庄永 自福建迁居洞桥镇石臼庙村庄家自然村,其迁居时代无考。太常卿庄元辰为其后。
  庄简李公赞公讳光,字国华,崇宁间进士,累迁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兼集英殿修撰,谥庄简,所著有《盘溪宏辞藳》、《左氏杂说志》九十余卷。
  赞曰:仪容魁宇,才志绝伦。浩然豪气,岸然直身。行不惕势,言不徇人。威则难犯,仁则可亲。盘溪宏辞,左氏杂说。宜与丰功骏烈,垂百世而常珍。
  文天祥(明相)撰
  尚书李公赞
  公讳梓,少负英雄气象,行重先儒,名高当代,登绍熙间进士,授潮州刺史,教养兼至,士民戴德,迁荆南节度使,所至有阳春之颂,晋秩礼部尚书。
  赞曰:言动端庄,冠裳整饬,英气宏才,梯荣莫测,尽台评廷对之辞,推厘政旬宣之力,用能布深,仁魁众职,而阳春之颂,归嘉德噫殆蒸蒸乎!褒锡之隆,历层阶而登陟。
  文天祥(明相)题
  景钧李公赞
  公讳以秉,余同年友也,登宝祐四年进士,官从事郎,监行惠民,药院赘上,虞因家焉。
  赞曰:裒乎轩举,蔼乎秀色。刚方性成,孝友天植。文标艺苑,缨振王国。药院惠民,允推称职。作客乘龙,徙家新特。噫遗庆泽于子孙,畴不嘉公之懋德。
  年家弟文天祥(明相)撰
  千廿五李公赞
  公讳榛,器识宏通,操履耿介尝以耕读,训子孙谓殚力,在已无取速效,苟有良田岂忧晚岁,其风度固超轶今古也,后以子贵赠礼部尚书。
  赞曰:天生硕德绍龙光,子孝孙仍碧玉郎。自此庆余高甲第,荣封叠贲享烝尝。恢恢气宇超今古,操履廉贞示我行。无速效,茀禄康,良田之稔有余芳。
  姻生史浩(明相)拜题
  孙德茂 宋代人,自苏州始迁慈溪鸡鸣山下,后迁鄞碧溪,复迁洞桥镇孙王村。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知山西襄陵县孙家谷,翰林孙学绚为其后。
  王昱 明儒官,字子明,号平野,宁锋乡后王与其同家,御史知长少府王瑫为其后。
  王华堂 又名王阿华,男,光绪八年(1882)出生在洞桥镇前王村。是鄞西地区早年参加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积极分子。他带头组建农民自卫队,发动群众利用农闲时间修筑江塘,也常救济有困难的村民,曾当选马湖乡乡长、宏文小学校董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4月20日,鄞县(宁波)城区的县委机关迁移到鄞东小白村,王华堂以乡长身份掩护,在经济上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引起敌伪和国民党反动派注意和仇视。1941年秋天,由于地痞恶霸王阿朝告密,王华堂被捕,牺牲于潘家〓村渡口对岸的(王家桥头)李家坟滩。
  王衡 字筠则,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官至节度使,建炎三年(1129)冬,扈至明勅权留制置监海事,鱼山村人(摘自《鱼山王氏宗谱》)。
  王焘(1862—1911) 洞桥镇鱼山村人,字丹山,号梨门,光绪年间贡生。教授甬上学生,门人尤多。擅书法,楷书工整,行书奔放,苍劲遒雅。著有《对山楼诗稿》16卷、《诗稿续刻》1卷。
  马元演 三李村人,宋宝祐元年(1253)进士,吏部侍郎,翰林学士。
  马武庚 三李村人,宋赠枢密院事。
  马原道 三李村人,宋由荐举仕至知州。
  马文彬 三李村人,宋任州司马。
  陈璧 三李村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四川布政司巡抚,从二品(又说四川提刑按察使佥事)。
  宣向荣(1765—1840) 宣裴村宣家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官内阁中书,善书法,工楷书,官阁体,一笔不苟,端方雅正。
  张广 蕙江村人,宋元祐进士,累官同知,枢密院事。
  潘氏 佚名,相传为宋代节度使,迁居宁锋乡潘家〓。乡贤俊达
  全平(1919.12—2005.3) 原名永钊,字寅昌,号光斋,世均长子(世均,字磬甫,号可平,又号同笙),沙港口人,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民国35年(1946)4月创办宁声电台;民国37年(1948)底为配合解放军南下,帮助架设浙东游击队与党中央联系的电台,秘密离家去四明山参加革命;1949年5月随军到杭州,组建浙江省军管会最初通讯电台;1949年9月调到浙江电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前身)负责技术,历经浙江广播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在省广播电视部门主持技术工作至1985年离休。历任工务科科长、技术部主任、浙江广播科学研究所所长。主持“有源向南弱定向天线”、“中波水平垂直共用天线”、“中波小功率宽频天线”、“中波与电视共塔发射”等中央广电部(局)、解放军总参重点研究项目,均取得好成果,多项技术属当时国内首创。获1958年、1960年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奖章,1960年“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1963年出席全国电子学会学术会议,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负责同志的接见。
  全永昕(1925.01—)原名全永鑫,字家昌,世均次子,沙港口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系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机械工程学系系主任、摩擦学研究中心主任、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等。曾任国家教委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机械设计课程指导组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计方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主要成果: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和机械科学研究。曾主持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点基金及省部委研究项目,其中获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9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编著出版《工程摩擦学》、《摩擦磨损原理》等专著和教材10余种。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的荣誉证书。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全一毛(1927.12—2000.2) 原名全永锵,字实昌,世均三子,沙港口人。笔名霖萍、乙卯。民国37年(1948)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院。原上海《文汇报》编委、评论顾问、高级记者。曾为上海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杂文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成果:1946年起参加新闻工作,1948—1949年在担任香港《文汇报》驻浙东记者期间,发表有《末路皇帝到奉化纪录》、《溪口的传奇》等通讯20篇,后汇编出版作品200余万文字,选编出版调查报告集《上海工人支援全国的成就》(合作)、杂文评论集《愚园放谈》、论文集《记者随笔》。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专家”证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收入《中国新闻年鉴》、《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名录》、《上海作家词典》。
  全山石(1930—) 字宝昌,世均四子,民国19年(1930)出生于宁波,籍贯鄞县,现鄞州区洞桥镇沙港口人,画家。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留校后任研究员。1954年由国家选派赴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回国。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美术委员会副主任。部分作品有:1959年与罗工柳合作的油画《前赴后继》,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1976年重画,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后陆续创作油画《英雄不屈》、《娄山关》,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先后出版《全山石油画精选》、《全山石油画肖像选》、《全山石素描精选》,又主编《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素描集》,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任浙江省教育厅艺术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在香港举办“全山石油画展”;1999年获俄罗斯文化部普希金奖章,第13次赴新疆写生;2009年任乌克兰艺术科学院院士;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合作创作油画《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
  全永金(1932.8—2012.9) 字宗昌,世均五子,沙港口人。1951年在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学习机务技术,历任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人民广播电台筹建处领导小组成员、宁波市广播电台工务股股长。1963年6月始,在宁波市影剧院从事电影放映、电影维修工作,1979年4月任宁波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技术副经理,1984年退休。历任宁波市广播电视局科研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宁波市第七、第八届人大代表。
  王永宝 沙港村人,1972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宁波市畜牧业先进个人和宁波市劳动模范,1973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浙江省畜牧业先进个人。
  龚亚麟 沙港村人,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司长。
  全一武 1972年生,沙港村人,现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2003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一等奖;200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陆千波 1973年出生,沙港村人,1992年入伍到北京空军司令部,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现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教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国画作品先后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展、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作品大展等多项重要的全国性和军队的展览,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徐悲鸿美术奖银奖”。多幅国画作品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
  楼敬淼 1875年生,洞桥村最早一位赴沪经商者之一。16岁在甬学徒,后赴沪经商,创建“新中国棉花公司”,在沪商界声望颇著。1934年,回故里探亲,见雨天洞桥席行市买卖者受暴雨湿衣之苦,解囊出资建造石柱凉亭,使其免受风雨之苦,由洞桥村乡绅赵麟祥、朱宇平等人接管此事,亭建成后名曰“莫露亭”。楼敬淼造福桑梓,千嘱亭内不刻其名,后人钦佩。1948年,洞桥重修时又解囊资助。
  楼北英 1890年生,洞桥村人,在上海四川中路合股开设新万利西服店。1948年,献资重修洞桥,数额为旅沪同乡之冠。
  楼北棠 洞桥村人,与楼北杰(系北英兄弟)、赵缘德,皆系上海稍有名气的经营商,1948年重修洞桥是解囊捐资较多者。
  楼邦彦 早年留学英国3年、留法1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执教于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北大教授、北京政法学院教授等职。1957年向中共中央提出两条中肯意见,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次年平反复职。
  赵达兴 生于民国3年(1914),洞桥村人,在校读书时受到先进思想启发,18岁婚后即离家出走,于上海、洛阳参加学生会,联系共产党,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前夕,任河北日报社编辑,后任河北省计委主任。
  朱樟龄 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洞桥村人,30岁在上海南京西路创建上海百货商店。50年代初,清资核产、公私合营,资金雄厚,经营有方,是上海静安区著名的工商业家。1956年,被上级任命为静安区百货公司经理。是1948年出资重修洞桥者之一。
  郑久康 生于民国14年(1925),洞桥村人。1950年参加征粮工作,后任鄞县财政科科长,现已退休。
  翁行华 生于1953年,洞桥村人,当选为鄞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1955年,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农业劳模。1956年,当选为中共鄞县第一届党代会代表。1968年,作为代表出席中共浙江省党代会。
  沈建法 1963年生,石臼庙村人,香港大学教授。
  严阿仁 1964年生,程家村人,被选为浙江省“贫协”代表,出席省“贫协”代表大会。
  张明伦 李家村人,南昌陆军学院毕业,任福建厦门海军基地副参谋长(正团级)。
  王茂爽 张家垫村人,北洋军阀孙传芳师父,后任孙部队18师师长,抗日战争前退休,居宁波广济街。
  吕振大 又名吕名康,张家垫村人,1944年参加四明山“三五支队”,后任第四野战军炮兵连连长,参加抗美援朝时受伤,后退伍到南京任交通厅科长,后转任无锡市邮电局党委书记(正厅级),2007年病卒。
  顾方舟 前王村人,病毒学教授,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协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务。
  王以愷 前王村人,曾任鄞县乡镇企业局副局长、鄞县交通局局长。
  王财宝 前王村人,部队任副团级干部,1999年转业到鄞州区文广局任副处级调研员。
  王光龙 前王村人,曾任宁波市海曙区副区长,2002年11月至今任宁波市经济协作办副主任。
  王庆达 鱼山村人,1978年参加高考获宁波市理科第二名,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工作。后出国深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毕业,又攻读电脑软件设计,毕业后在加拿大做软件工程师。
  曹忠明 鱼山村人,198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外交部非洲司工作,2003年任驻法大使馆参赞.2006年任非洲司副司长,2010年至今,任驻马里大使。
  吕海庆 鱼山村人,2010年至今,任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周坚 三李村人,1944年,在宁波二中读书期间,和老师一起参加“三五支队”,新中国成立后任宁波市农经会秘书,后被错划为右派。
  陈汉甫 三李村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响应中央号召支援大西北,只身一人来到兰州,先在一家企业当学徒,克服水土不服等生活上的困难,勤奋工作,并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后进入武威县人民银行工作,之后又调入武威县财政局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还获得“全国信贷结算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北京参加表彰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马地泰 清宣统三年(1911)生,蕙江村人,民国23年(1934)复旦大学毕业,先后任复旦大学助教、讲师、教授,同济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铁路缓和曲线理论和类型》,曾发表论文近10篇。1992年同济大学退休,定居上海。
  马地云 民国27年(1938)8月出生,蕙江村人,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高级工程师,曾任职于国防科工委第五研究院,现在西安工作。
  陈继日 百梁桥出生,蕙江村人,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宁波大学,已退休。
  吴宝发 农民出身,蕙江村人,民国35年(1946),为逃避国民党抽壮丁打内战,到上海天一印染厂做工。1952年入党,任人事科科长。1956年6月,国家调整工业布局,天一印染厂从上海内迁武昌,划归湖北省属企业,先后任天一印染厂筹建处副书记、组织部长、厂长、厂党委常委。1966年后,调湖北省纺织总公司,在武汉市纺织局和武汉市毛麻丝工业公司任副处长、主任、经理。
  杨祥延 生于1949年6月,蕙江村人,学生参军,20世纪70年代转业时为金华军分区科长(团级),现已离休,定居宁波。
  马云良 蕙江村人,重庆建筑学院毕业,宁波第二建筑公司工程师。
  邵懋照 又名民九,民国9年(1920)出生,百梁桥村人,民国33年(1944)大学毕业于四川,新中国成立初任讲师,1957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被打成右派分子,1961年摘“帽”,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遣送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四人帮”粉碎后任宁锋中学教师。1978年纠正错划右派,复职返回沈阳农业大学,1980年被评为教授,同年入党。现已退休,定居沈阳。
  杨炳章 字寅栋,百梁桥村人。20世纪30年代中期起任宁波新昌南货站经理,40年代逐步把所有股东(除本村杨元贞尚有一股外)并集。1956年公私合营,现退休,居住宁波。
  孙国富 百梁桥村人,1968年入伍,在部队某团任宣传部部长,1992年任镇海县人民法院院长,2008年正区级退休。
  许跃进 百梁桥村人,承包农田890亩,组建洞桥南瑞粮机专业合作社并任社长,合作社规模农田5000亩。2008年“甬优12号”单季晚稻亩产836.69千克,摘取全省冠军,创省农业吉尼斯纪录,百亩方亩产以798.15千克高产获全省第一;2011年,“杨麦12号”小麦攻关最高单产511千克、百亩方亩产506.8千克,创省小麦单产和百亩方亩产吉尼斯纪录;单季晚稻“甬优12号”亩产943.1千克、百亩方亩产912.7千克再次夺得省高产第一名;连作晚稻“甬优538号”亩产695.8千克创省吉尼斯纪录,同时,该方平均年亩产达到1419.5千克,折桂全省最高纪录;2012年,“甬优12号”单季晚稻1014千克亩产再创省吉尼斯纪录,示范方平均亩产963.65千克刷新全国超级稻纪录。先后获得“全国种售粮大户”、“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户”等称号。2012年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金牛奖”。
  罗国祥 罗家漕村人,曾任浙江省衢州市市长。
  潘嘉成 潘家〓村人,1993—1995年任鄞县县长。
  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许元君 洞桥镇百梁桥村梁桥自然村人,古砖瓦工艺第五代传承人(宁波市级)。
  全永祯 全祖望传承人(区级)。
  吴瑞芳 全祖望传说传承人(区级)。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优秀民间艺术人才。曾执行编辑宁波市文广新局《甬上风物》鄞州区洞桥镇非遗项目,参与鄞州区《非遗大观》的编撰。近年来百余件作品入选报刊、杂志及文艺书籍:唱词《新的历史里程碑》《十唱共产党》等“浙江曲艺”杂志选用;小品《换瓜》、快板《俩老乘飞机》等宁波市“群艺舞台”选用;《宁波走书》《救火会》等鄞州区“百姓修志文集”选用;戏曲《真假孝子》走书《广播嫂告状》等鄞州区“放歌新农村”选用;故事《奖金之谜》《没有血缘的亲人》等在“鄞州日报”刊登;《百梁桥》《书说鄞江》等鄞州区“地名故事”入选。其中宁波走书《买进卖出》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小品《情系黔岭》甬剧小戏《接姆妈》宁波走书《一块警示牌》等二十余件作品在省、市、区征文或演出大赛中获奖。编著的《吴瑞芳曲艺作品集》《全祖望传说》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庄根华 鸬鹚捕鱼(区级)。
  张圣华 鸬鹚捕鱼(区级)。
  民间艺人
  吴锡成 洞桥镇沙港村人,人称“大木”师傅。其继承父亲吴嘉仁木作工艺,同时又带领吴锡芳、吴赐云两个弟弟学习木雕技术。后来,又有全春芳、赵天尧、朱芳明传承这门木雕工艺。他的木雕工艺远近闻名,雕刻的龙、凤、人物、飞鸟、走兽、花卉等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博得人们的一致好评。这些木雕多用于庙宇、戏台、廊桥、亭子和老式木床等装饰,有吉祥喜庆的寓意,鄞江镇的湖山庙、洞桥镇的周公宅庙、上水碶村的六角亭、石碶街道的鄞江庙(庙中的廊屋戏台)、沙港村的河边连廊等,这些建筑或建筑内的浮雕均由他设计、制图和雕刻完成。除木雕外,吴锡成还能制作木结构风箱(净谷器具、生活用具)和水车(生产工具)。
  全夫成 沙港村人,扎制艺人。擅长扎制布龙、马灯,为当地庆贺节日增添祥和欢快的气氛。沙港村、王家桥村、李家村都有全夫成师傅的杰作,后传艺于子。
  徐水道 洞桥村人,82岁,1954年任县业余文保员至今。向国家上缴500余件文物,其中40多件为珍贵文物。他有口技(当地又名“隔壁戏”)绝活,能模仿鸡、猫、狗、羊等叫声,如“公鸡报晓”、“狗吵架”等,也能模拟“女人生孩子”及其他口技。1966年4月,口技作品曾在宁波电台录音播放。
  夏永元 草根艺人,宁波鑫鑫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为繁荣地方文化作贡献,创作的作品形式有小品、说唱、快板、三句半和独角戏等。方言小品《求孙记》、《春归》获宁波市曲艺创作赛一等奖。有曲艺作品集《岁月留痕》。
  洞桥镇烈士英名录
  赵国忠(1940.1,三门)、王华堂(1941,鄞县)、凌洪康(1946.6,泰安)、周学勋(1946.6,泰安)、王绍阳(1946.6,泰安)、凌永汉(1946.12,宿迁)、李如良(1946.12,宿迁)、励元康(1946.12,宿迁)、周志华(1947.7,山东)、沈阿章(1947.8,尉氏)、王云星(1950.10,鄞县)、马信岳(1951.5,鄞县)、徐清宝(1951.7,朝鲜)、全永正(1959.4,岱山)、夏朝霞(1990.9,鄞县)朱安法。(摘自《鄞县志》及民政局)
  第二节 文物 古迹
  遗址、旧址
  上庄山遗址 洞桥镇域内历史遗址,地处镇西南约2公里处,紧邻甬金高速公路。2005年,在建造垃圾填埋场时被发现。经考古发掘,共发现自东汉、三国、西晋至宋、元、明时期约1500年间的土坑砖结构古墓葬20座,并带有甬道和中间有砖砌隔断的墓室,规模较大,形制特殊。其中4座是三国、西晋时期墓葬。出土文物包括:壶、瓿、水盂、碗等近乎完整的多件早期青瓷器及铜镜、斗、铜钱、耳环等小件青铜器和玛瑙、玻璃坠饰。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相当于6000年前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陶片和厚达3米左右的史前文化层,确切表明上庄山及其周围地区至少在6000年前就已开始有人类活动,这对于研究宁波一带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康家园遗址 位于百梁村的张鄞(张家垫—鄞江)公路北侧,为新石器时期氏族部落遗址。该遗址原为一小山坡,坡上曾栽橘树,山下四周为平地,东边有一条小河,是古时部落理想的生产生活之处。2006年,省考古部孙国平主任在为正准备开工的鄞州区垃圾填埋场地址做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偶然发现碎片,经考证,属新石器时期。该遗址呈长方形,分布范围为:东起小河边,西至场内乱石堆处,南起鄞张公路8米处,北至场内围墙。通过对器物的简单探测得出为6000年文化遗址,比鄞州区此前发现的5000年芦家桥、董家跳文化遗址早了1000年,鄞地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鄞州区的部落人类发迹和古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国时期古墓 古墓地处洞桥镇宣裴村蜈蚣山,在2005年建造垃圾填埋场时发现。古墓由墓室和墓道组成,墓室长约5米,宽2.5米,高近4米,呈穹形,墓壁古砖上有各种图案,如龙身、猩面、虎头、灵鸟,还有古钱、文字等。这些图案雕刻相当精美,纹路清晰,保存完好。有几块砖上清晰地刻着“太平三年”、“永安六年”的字样。墓葬底部还铺着一块很大的石块。该墓是鄞州区目前发掘砖室墓葬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有1700多年的历史,出土文物和墓形的发现对于研究三国时期的人文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文物在区文保所。
  义棺会旧址 位于洞桥镇百梁桥村百梁自然村,清代建筑。主体坐南朝北,原为合院式结构,由前后两进建筑构成,现前进建筑大部改建,仅明间门楼尚存原貌,占地面积878平方米。前进为单檐硬山顶平屋,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五檩,其中明间为门楼,次梢间木质门窗、槛墙、前庑廊用材较小,做工简朴。后进结构和面阔与前同,进深五柱五檩,穿斗式,屋前设廊,檐柱施斗,牛腿、雀替等无雕刻,做工简朴实用。义棺会为旧时贫困人家过世而无偿领棺之所,据张海祥老人回忆,义棺会初有36个股东,皆为当地富裕或有爱心之人,捐置四五十亩义田,以租税钱供义棺会的日常开支、添置棺木及日常维修,且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放焰口、烧纸钱以悼念死去的穷苦贫民。义棺会建筑的发现是鄞州区历史上善举事业的又一实物见证,对研究鄞地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
  墓、碑记
  全祖望墓 位于宁波市南郊祖关山,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详见第十四章“太史全祖望”)
  楼钥墓 位于龙观乡龙溪村磻溪自然村茶叶山,墓毁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现可见长7米、宽4.4米的墓丘,可见通石盖板下有盗洞。后期在水库内发现的一批楼钥墓前的石刻,有文臣、武将、石马、享亭、墓志铭碑等石构残件数十件,其中武将上部较为完整。现已将这批石刻从水库中整理出来,集中保护于楼钥墓前的中轴线山脚下。
  天兴庙碑记 此碑记于天兴庙址挖基发现,已碎成6块,尚缺二角无着落,现由洞桥村委会保存,下附原文抄自《鄞县通志》,核对石碑相符。此碑刻于元大德三年(1299),高1.80米,宽1.03米,碑额为“庙记”两字,篆书,字高与宽均为0.12米;整篇碑文均为行楷书就,字高0.025米,宽0.024米,共16行,记述天兴庙建庙缘故,由名人宋礼部尚书王应麟书就。该碑记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5年公布为区文保点。
  句章,汉县也,隋省入鄮,唐以鄮为明州,其后名乡曰句章,镇曰小溪,山水清远地灵磅礴,丞相文节魏公祀,国史吏部安公刘居焉。吏部之子松阳主簿庶谓余曰:镇之土神,自唐迨宋,分派它山庙,食朝阳里,耆老相传,号为天兴,惠我嘉师,祥之响,建炎(1127—1130)兵毁,祠宇魏存,嘉熙庚子(1240),扎瘥胥渐,乃桧乃禳,若有呵护,家用平康,咸淳甲戌(1274)旱,叹苗将槁,吁祷之。口曰。云油雨沛,甫田登成,明年,盗弄鉏挺,津途便塞,阖境帖安。医神之休,其弭炎御患,施及邻境,非其直福泽一方而已,庶先君子率乡士民挖于郡守,部使者精闻于朝下,仪曹泰常议奏,赐庙额曰天兴,敕牍将颁。而世故缊纷费获,被成命,然旧牍具在,愿书以口永久,余昔者长春官,实与闻斯事害,敢不诺,相古先民有周命祀达乎。乡遂水旱之不时于党鄙乎,萦之而正师位焉,疾疠之费蠲于族酂乎,酺之而师长准焉。正辞荐信,义之修礼之藏,惟以保艾受民。自里社废,乡礼缺,越民祈报,勿替敬典,无从匪举,无即口滔,礼之大经也,惟兹有神武,克敷佐夭氓,销诊为和,易歉为丰,咸曰,耿耿衽哉,夫神聪明正直,而一依人而行,士竟于教,农力于穑,修其孝弟忠信,惟德馨,祀兰翰,终古丕灵,承暇命以莫不兴,斯所谓民利,而神降之福,法宜书,又为之诗曰。
  神之徕,飚肃然,时雨赐,介康年。协气翔,妖历蠲,溪沄沄,福如川。
  神归上,驾飞云,兴多佑,监一纯。节春秋,荐苾芬,世世享,榖我民。
  元贞元年(1295)秋八月甲子记。
  堰碶
  乌金碶(俗称“上水碶”) 位于洞桥镇上水碶村东侧,唐大和年间(827—835)由鄮令王元〓所建,宋元祐六年(1091)重修,嘉定十四年(1221)又修,民国13年(1924)邑绅朱炳蕃、张传保又出资对其进行了修缮。现存碶长14.9米,碶桥宽2.75米,共5孔,孔距2.8米,闸门在石槽的基础上又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采用平板闸,螺杆式起闭装置。该碶位于它山堰下游,是唐时它山堰引流排洪的第一道配套设施,自建成迄今一直承担着阻咸蓄淡的作用,原碶孔尚能通船,但在民国维修时改为水泥闸,目前该碶保存状况良好。2011年6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拦浦堰 位于洞桥镇洞桥村,其始建年代待考,元《至正续志》曾有记载。另据《鄞县通志》记载,该碶曾于清咸丰七年(1857)修,民国13年(1924)又修,1955年改堰为碶。碶桥全长10.4米,宽3.1米,单孔,孔净宽2.6米,闸门为钢筋混凝土平板形式,采用螺杆式启闭装置,碶桥栏板上刻“拦浦堰”三个大字。拦浦堰是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成以来一直起着阻咸蓄淡、排泄洪水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拦浦堰的排洪小河已填为田。
  章家碶 位于洞桥镇蕙江村东面,据《鄞县通志》记载,该碶始建于清代早期,碶以石块叠成,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碶桥东西向,横跨于章家碶河之上,长7.3米,宽3.5米。章家碶为它山堰配套水利设施之一,起阻咸蓄淡于南塘河的功能。
  唐堰 地处洞桥镇塘家堰村,东西横跨横河上,南向鄞江,是它山堰配套设施之一,起蓄水、泄洪和排涝的作用。始建于宋代,据《鄞县志》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碶、桥为一体,单闸,宽2.6米,现东南角建有一亭,东、西两侧均有民房。堰的南面有池塘,系历年泄洪冲刷而成,1967年改堰为碶。1975年,在池塘与鄞江之间另建一座闸(详见第三章“农业经济”第八节“兴修水利堰碶——唐堰碶”),此碶逐渐不用,但其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水利、文化方面的资料。
  故居 宗祠
  全祖望故居 位于洞桥镇沙港村沙港自然村,清代建筑。其南侧为一处池塘,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故居主体坐东朝西,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223.21平方米。故居南檐为歇山顶飞檐结构,北侧屋面现为重檐硬山顶结构,面阔五开间,进深七柱九檩,均穿斗结构,石板铺地。现明间悬匾齿德堂,设6道隔扇,隔心饰步步锦纹饰,堂内今悬全祖望画像,供纪念之用。后墙寿字石花窗,为2006年落架大修时新仿制,并在故居内布置陈列展览,主要以介绍全祖望生平业绩为主,2007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氏宗祠敦五堂 位于洞桥镇沙港村南塘河南岸,距今约280年。主体坐南朝北(故也称朝北祠堂),合院式结构,占地面积511.3平方米。山门为单檐硬山顶平屋,面阔五开间,进深四柱七檩,穿斗结构,石板错缝铺地,明间为正门,前廊卷篷顶,月梁结构,上饰灵芝、卷草等纹,廊沿石阶七级,前檐牛腿承檐檩。大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开间,明间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双步,正背上饰铜钱纹,次间用中柱穿斗结构;东、西次间南保留有清道光年间碑记两通:《义学碑记》(为嘉庆年间进士董澜所书,见第十六章“文献辑录”)、《赡田碑记》(桓溪全氏宗谱有记)。整个大殿均为石板铺就;天井中部设有甬道,两侧为厢房,均面阔三开间。全氏宗祠格局完整,结构稳固,梁架雕刻颇具特色,是全氏家族在此地繁衍发展的重要见证。2011年6月,全氏宗祠被列为鄞州区文物保护点。(详见第十四章“太史全祖望”)
  古窑
  光溪砖瓦窑 位于洞桥镇百梁桥村梁桥自然村,现名鄞州古砖瓦建材厂。据天一阁文献记载,该厂自唐朝至今已有近1200年历史。旧称光溪窑头,曾有窑头10多座。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百梁瓦业社、宁锋古砖瓦厂。由于当地泥质好,师傅专业技术高,所制古砖瓦密实不易渗水、坚硬不会风化,质量闻名遐迩。古砖瓦厂制作的古砖瓦及古建筑的装饰品,如瓦将军、瓦狮子、洞瓦、沟头瓦、汇滴瓦、瓦花窗等,是老式房屋、庙宇、楼台亭阁的建筑材料。普陀山寺庙、绍兴鲁迅纪念馆、新昌大佛寺、天童寺、雪窦寺等处都用到该厂古砖瓦。清代史学家全祖望曾为该古窑写下一首七言绝句:“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
  小溪砖瓦窑 位于百梁桥村梁桥自然村北面,鄞江南岸,现在的砖瓦窑为民国建筑,由两座馒头窑组成,东西并列布局,规格大小基本相同。窑基底径14.8米,上径13米,高5米。上有用砖块砌筑的烟囱,高2米,呈圆柱形。窑外体采用不规则乱石堆砌而成。每座窑前设进门洞,洞口呈八字形,洞口与窑门间距3.2米,窑床内径11.6米,顶上设窑口,口径约1米,为烧窑后冷却及渗水之口。窑前分别搭建小屋(棚),为开窑前放置泥坯及窑工临时休息地。棚通面长22米。窑东南、东北角各有一排小屋,分别为生产泥坯的车间,窑东边有一块空地,上面堆满密密麻麻的砖瓦等通风晾晒的泥坯(半成品)。该窑历史悠久,近年曾在该村附近山上发现的千年以上墓砖,就是出自该窑,对该地的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窑已拆除。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