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7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化事业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9
页码: 239-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洞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984年成立,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发展。现在拥有镇越剧团、各村文艺团队和企业文艺团队34个,镇、村、社区图书室22个,还有“草根讲师团”等文化设施。影剧院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有座位1094个,可以提供电影放映和戏曲演出等服务。广播电视站成立于1992年8月,现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600多户,全镇有光接收点总计220多个,有线电视主杆光缆100多公里,有线数字双向信号覆盖率达100%。图书馆创办于2003年5月,面积为100余平方米,藏书达9138册,设有民众读书阅报角等设施,满足读者需求。此外,镇里还有一些文娱活动,如民间舞蹈“大头和尚”等。
关键词: 洞桥镇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内容

机构设施
  文化站 1984年,洞桥乡文化中心成立,1988年更名为文化站。2002年,成立文体站(属文化站)。文化站从当初的电影放映和外地剧团的戏曲演出,发展到现在,拥有镇越剧团、各村文艺团队和企业文艺团队34个,镇、村、社区图书室22个,还有“草根讲师团”(成员从4人增至近20人)。1996年,洞桥镇文化站被授予“浙江省特级文化站”称号。2005年,镇文体站被区文化广电局评为文化体育先进集体。历任站长(负责人)为朱雅棠(1984—1988)、孙惠明(1988—1998)、王存甫(1998—2002)、董忠雷(2002—2008)、李春梅(2008—2011)、王杰(2011—2012.2)、方敏波(2012.3—2012.11)、钱唯(2012.12—)。
  影剧院 1983年,洞桥影剧院建成,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有座位1094个。影剧院兼具演戏、电影放映功能。1986年,洞桥影剧院安装16毫米座机(2002年安装35毫米座机),提高声光质量。
  广播电视站 洞桥乡(镇)广播电视站成立于1992年8月,前身为洞桥乡广播站(始建于1969年4月)。1996年1月,直属于鄞县广播电视台,同年8月开始建有线电视。2006年直属于鄞州区广播电视台。2012年,有干部职工8人(在编2人,聘用6人),分别为站长1人、窗口2人(其中1人兼宣传报道)、工程技术人员5人。在职的干部职工中,4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3人取得大专学历。广电站现坐落于荷晓东路1035号,建筑面积408平方米。站内有独立的农村应急广播室,配备1套广播音频工作站、1套字幕机工作站和2套调频发射机,装有调频广播及音柱喇叭共1800余只,于每周二、五播出新闻和专题节目各两档。2008年开始光缆传输。至2012年底,广电站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600多户,全镇有光接收点总计220多个,有线电视主杆光缆100多公里,有线数字双向信号覆盖率达100%。2008年被评为宁波市乡镇广播电视特级站,2010年被评为鄞州区卫生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鄞州区文明单位。
  图书馆 洞桥镇图书馆创办于2003年5月,地点在镇影剧院一楼,内设图书文库、民众读书阅报角等。图书馆面积为50余平方米,藏书6500余册,设管理员1人,手工程序操作。2010年,图书馆搬迁,暂设在洞桥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一楼。年底图书借阅开始计算机操作。2012年12月,图书馆从一楼搬到三楼,面积为100余平方米。为满足读者需求,从图书馆创办以来,政府每年拨款购入各类图书及报刊(年订阅报刊20余种),至2012年底,图书馆藏书达9138册,并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如A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类哲学、宗教,C类社会科学总论,D类政治、法律等。镇图书馆在区图书馆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并指导组织村、社区图书室相互的调配和报刊订阅等工作。镇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40余小时,2003年6—12月图书借阅915人次,1831册;2005年图书借阅1434人次,2868册;2012年图书借阅3250人次,5220册。图书馆每年开展读书活动2—3次,并组织各村及社区图书室举办各类宣传活动。2006年,洞桥镇文化站在“我爱读书”活动中荣获鄞州区“有特色读书活动”奖。至2012年底,设负责人1人,管理员1人;本科学历1人,高中文化1人。全镇20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都设立图书室,每一个村、社区都有兼职图书管理员,共有藏书58819册,其中有4个村设有电子阅览室,共有82台电脑供读者查阅,年图书借阅20426人次、38420册次。
  镇学校图书室有镇中心初级中学图书室,藏书25000余册;洞桥镇中心小学图书室,藏书3万余册;宁锋小学图书室,藏书14600余册;百梁天成希望小学图书室,藏书11800余册,学校共计有81400余册,学生人均拥有29.4册,学生人均年借阅20—30册。
  文体中心 文体中心于2010年开始建造,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包括室内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台球室、健身室、棋类室、培训室等各个功能活动室,是一座集群众休闲、健身、比赛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
  文娱活动
  旧时,民间文化活动多以宗族为组织依托,庙祀祭神形式多样,具有风俗性和群众性特点。
  “大头和尚” 系民间舞蹈的一种,取材于明末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三言二拍》中《月明和尚度柳翠》故事,表演形式为哑剧,动肢体不动口,表演者合着打击乐器的节奏,运用夸张、诙谐、滑稽的肢体语言,表演一些农村喜闻乐见的故事。镇内程家村早在清代已有“太平会”组织,主演“怕老婆顶碗”、“老潘磨豆腐”等。每逢农历十二月三十到本村祠堂、庙中演出,正月初一至十三到各村演出,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失传。
  “马灯舞” 由泥马渡康王故事演化而成。清咸丰年间盛行,为儿童群舞,有固定唱词,多用喜迎新春的吉祥语言。六盏马灯,三男三女表演,身系马套作骑马状,手执马鞭锣鼓伴,动作疾驰旋转快,模拟马术,舞姿美。基本舞蹈定式有蛇蜕壳、开四方、梅花炮、剪刀绞等,几乎各村都有,新中国成立前后洞桥村马灯舞盛名于鄞西一带,并且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后因电视普及,“马灯舞”渐少。2008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灯舞基地在洞桥中学落户。
  宁波走书 清中叶由农民劳动时一唱一和的田头山歌演化而成,故艺人自称“犁铧文书”,雅称“莲花文书”,开始为坐唱,19世纪初发展为边走边唱,主要以一支大筒胡琴(四弦琴)伴奏演唱,配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民国时期书场设在茶坊、茶室;20世纪60年代,各地有专业书场。洞桥公社沙港俱乐部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安排唱走书节目。全章华和全象芬两个小演员,昵称“小唱书”,唱了近10年走书,唱过《野鸭畈话当年》、《歌颂共产党员叶生康》、《紧急电话》等。曾参加县会演,后成为县宣传小分队队员,唱遍全县各公社。
  舞龙 是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年底或正月,村里自发组织舞龙队到各地表演。舞龙以道具的结构形式来分,分为七节、九节、十二节、十八节、二十四节,三李村的龙身长二十四节,兼青龙、绣花龙于一身,龙鳞彩绘刺绣,串珠装饰,既美又活,有摆龙门阵、窜龙门、辟龙门、连跳龙、龙嬉龙、龙入海等动作,展示舞龙者的技艺和力度。因后继无人,舞龙队自行解散。
  演戏 是一种大型的文化娱乐活动。原大庙宇和大宗族的祠堂大多有戏台,若无室内戏台的村庄就露天演戏。出钱请戏班子,钱源有三:一是祠堂的大家田里支出一部分,二是财主拿出一些,三是向众人募捐。20世纪40年代初,农村请戏班子主要是京班(亦称徽班)演戏。40年代后期,也请古老的“的笃班”改为现代的越剧团(也叫绍兴文戏)。旧时演戏每年至少2次或2次以上,大多是为祭神拜佛。以洞桥村为例,第一次每年早稻收割后,或晚秋期间演龙王戏,意味着感谢龙王菩萨保佑风调雨顺;第二次祭潘君庙菩萨寿诞,每年农历十月十四、十五2天;第三次祭天兴庙菩萨寿诞,每年农历十一月十四、十五2天。
  2006年,沙港村举办王应麟读书节,鼓励村民阅读文化科技书籍,学习农业科普知识;洞桥中学把每年的4月份定为读书节,发动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演讲、作文、讲故事、写节约粮食广告词等活动。树桥村的文化公园,各村的农民学校、图书室等是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场所。
  文娱团体
  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文艺通过公社或大队(现行政村)组织。1950年,各村组织抗美援朝和土改运动宣传队,每队10余个男女组成,就地取材,自编自导自演节目。1952年开始,文艺队伍逐步发展到30人左右。如最有名为繁荣剧团(由王家桥、沙港、塘堰、上水碶村联合组成),戏目有《黑驴告状》、《九斤姑娘》、《虑印》、《血手印》及《林冲起解》、《包公探阴山》等,以古装戏见长,剧团到过鄞西山区,平原的潘溪、樟村、栎社、石碶、梁山伯庙,鄞东的邱隘、咸祥、下应等,还到县外演出。剧团中演员最有名的是全汝康,演包公逼真,被雅称为“包公阿汝”;洞桥村的耕暇剧团,现代戏和古装戏皆演,曾演过《七七卢沟桥》、《武松除霸》、《包公斩伦元春》,经常被邀到古林、樟村、邱隘、奉化等地演出。马湖联合剧团(由张家垫、鱼山、李家〓、上周、后马联办)、百梁剧团(也有蕙江村民加入)既能演现代戏《擦亮眼睛》等,也能演古装戏《孔雀东南飞》、《铡美案》、《碧玉簪》。1954年后,由于专业剧团和电影增多,业余剧团逐步淡出。
  1966年后,因政治运动,古装戏停演,各大队办起俱乐部开始排演小戏、说唱,宣传政治。后相继大演革命样板戏,各俱乐部有代表作,如东升大队(王家桥村)的《白毛女》,沙港大队的《沙家浜》、《红灯记》,洞桥大队的《奇袭白虎团》,战胜大队(李家村)的《江姐》,红心大队(孙王村)的《红灯记》,张家垫大队的《红色娘子军》,百梁大队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后,各俱乐部文艺活动随之结束。
  1974年,洞桥公社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长是共产党员徐水道,编导吴瑞芳,队员来自社办企业和各大队的文艺骨干,排演不脱产,抽空排练,晚间演出,演员无报酬。表演形式为小戏和曲艺。小戏有《半篮花生》、《把关》、《审椅子》,说唱有《采草药》,快板有《养猪好处多》、《两个阿婶》,演唱有《洞桥养猪经验多》和舞蹈《采药舞》(县获奖节目)。社内大队演,社外邀请演。1977年,公社文宣队解散。
  2002年5月,洞桥镇组建镇文艺队,2008年成立镇越剧团,成员有村民和企业职工,自编自演。综艺类节目有《回家》、《求孙记》、《摆摊》、《新农村新天地》及传统折子戏《闯宫》等,还应邀参加市、区巡演和宁波天一广场的专场演出。后受到镇政府支持和区文广局的指导,投入资金,购置音响设备,排演传统古装越剧《泪洒相思地》、《夜明珠》、《绣球缘》和《红丝错》等,到镇内各村、东吴镇三塘村、姜山镇和益村、古林镇俞家村、石碶街道冯家村、高桥镇高桥村等地演出。建团至今,演出200多场次,在鄞州区举办的剧团等级考核中,镇越剧团年年被定为二级文艺团队,被鄞州区列入“天天演”剧团。2003年,越剧团荣获鄞州区“相约明天,拥抱小康”文艺晚会群众优秀文体活动奖;2004年,被评为“文化进百村”活动先进集体、“灵动鄞州”民间文艺大巡游“最佳创意奖”;2005年,被评为鄞州区文体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鄞州区甲级文艺团队;2007年,群口快板《新农村新天地》获区文艺会演三等奖;2008年,被评为鄞州区有特殊贡献的业余文艺队;2011年,《大爱无声的人》获鄞州区“践行慈善,共创文明”文艺会演创作演艺奖。
  2008年,王家桥村成立文艺队,受村领导支持,文艺队招募演员,筹集资金,购置戏台、服饰、道具。2009年,演出《十八双绣花鞋》、《碧玉簪》等越剧,此后,排演甬剧《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折子戏,到镇内各村及镇外里岙、郑家、崔岙、桓村等地演出。
  2010年,洞桥镇成立“草根讲师团”,以“党员学习会客厅”、“百梁故事会”、“草根讲堂”、“快板新说”等形式,讲课230余场,惠及党员与群众2万人次。宣讲团由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素质较高的20余名优秀人员组成,在洞桥村、石臼庙村、张家垫村、百梁桥村、明苑小区建立草根据点,设立红色课堂,并送课到村及企业。百梁桥村草根据点被宁波市委组织部定为“和村36计”典范。
  2012年末,全镇有文化艺术团体34个。
  电影放映
  1953年下半年,省电影放映队宁波中队部来农村首映《白毛女》、《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20世纪60年代始,鄞县电影队每月一次到各大队露天放映电影,因部分村民听不懂影片中的普通话,需要放映员用方言说明故事情节、人物身份(性格)。影片有战争题材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八部“革命样板戏”曾反复放映。1975年,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当初有16毫米放映机2台,巡映于各大队或自然村,送“影”上门。洞桥影剧院建成后,以影剧院集中放映和到各村分散放映相结合的方法服务村民。1993年,宁锋电影队并入洞桥。2012年,已有35毫米放映机2台,放映员增至2人。
  广播电视
  1959年,红旗大队友谊耕作队(蕙江)第一次安装两只有线广播喇叭,分布在大堂门和百梁桥北堍桥头,群众聚听新闻、气象和文艺戏曲,以后安装有线喇叭,范围逐渐扩大到每户家庭。同年,洞桥公社洞桥大队徐忠烈、陈海浪、施宝根三户安装广播喇叭。1962年,洞桥大队朱世祥第一个装上矿石收音机。1966年,个别家庭开始购买收音机,以后逐步普及又逐步淘汰。1971年,蕙江大队购置扩音机,地头、村内安装高音喇叭,村民及时听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生产技术和革命歌曲。1983年,洞桥乡有广播喇叭2277只、收录机203台。1991年,拥有广播喇叭2460只,入户率80%。由于电视普及,2012年,洞桥镇广播喇叭锐减到1800余只,入户率仅19%。
  1970年,洞桥大队前王畈(自然村)3个生产队买进3台电视放映机。1971年,大队集体买进1台24英寸黑白电视机,以后个人家庭购买电视机增多。1976年,友谊大队集体购买2台匈牙利进口24寸黑白电视机。1983年,洞桥乡有694台电视机(包括彩色电视机),洞桥村的徐忠烈是村里第一个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村民;宁锋乡蕙江村有彩色和黑白电视机300余台。1984年,洞桥和宁锋两乡有80%以上家庭拥有电视机。1993年,乡政府投资60余万元,完成16个村安装有线电视工程。1994年,乡政府投入105万元,建设全乡闭路电视工程。1995年,洞桥乡开通有线电视。1997年,洞桥乡与鄞县有线电视台联网,电视频道增加到22个。至2012年,洞桥全镇约有17468台电视机(根据各村、居民会统计数字),每户平均1.86台。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人物

朱雅棠
相关人物
孙惠明
相关人物
王存甫
相关人物
董忠雷
相关人物
李春梅
相关人物
王杰
相关人物
方敏波
相关人物
钱唯
相关人物
冯梦龙
相关人物
全象芬
相关人物
徐水道
相关人物
吴瑞芳
相关人物
徐忠烈
相关人物
陈海浪
相关人物
施宝根
相关人物
朱世祥
相关人物
全章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