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5
页码: 7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洞桥镇自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发生变革,从种植水稻为主,也兼种其他农作物。1972年粮食亩产达到1196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产量最高年。经济作物方面,洞桥镇曾引进雷笋竹种并种植,全镇已有雷竹种植面积1200亩,每亩收入近3万元;同时种植紫葡萄,形成千亩葡萄走廊,优质紫葡萄每亩1250千克左右,经营好的葡萄每亩净收入2万元左右。此外,还有其他经济作物如席草、果用作物等。
关键词: 洞桥镇 农业经济 种植业

内容

粮食作物
  自古以来,本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兼种其他农作物。1969年洞桥公社农作物产量报告表:水稻播种面积10804亩,亩产1045斤,总产量112805担。其中,早稻面积9512亩,亩产725斤,总产量68987担;中晚稻田面积10804亩,亩产406斤,总产量43818担;小麦种植面积333亩,亩产232斤,总产量774担;大麦种植面积309亩,亩产213斤,总产量658担。1972年,洞桥公社粮食亩产1196斤,比1970年每亩增加133斤,其中春粮占总面积的29%,亩产385斤,居全县首位,与1970年相比,面积增加8倍,亩产增加102斤,总产增加10倍,是新中国成立后粮食产量最高年。1972年向国家投售商品粮520万斤,比1970年增加124万斤,平均每人802斤。
  宁锋乡1991年8月夏收农作物实产统计表,早稻面积11758亩,总产量47114担。
  经济作物
  雷笋 1984年,裴岙村村民单涨水引进雷笋竹种,试验栽培4分地。1990年,同村村民汪如苗,种植8分地雷笋,其在雷竹地里覆盖厚厚一层砻糠,在深冬或初春上市,每千克售价70元左右,总收入15000元。是年,附近村民纷纷仿效栽种。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栏目记者刘赛闻讯到访,采访竹农汪如苗并现场拍摄,后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播放《竹农一天》。1995年,裴岙村大量扩种雷笋竹农种竹致富。至2012年,全镇已有雷竹种植面积1200亩,其中300—400亩竹田覆盖砻糠,每亩收入近3万元,其余大地普通种植每亩收入1200余元。
  葡萄 2000年,洞桥镇领导和农业人员,设计从沙港到洞桥一带(荷晓公路)2公里长的公路两旁种植紫葡萄。农业镇长带领种植户(承包人)到金华参观学习,引进良种及栽培技术,进行小规模试种,露天设施。2002年,荷晓公路两边种植近1000亩紫葡萄,运用避雨大棚、遮阳大棚,形成千亩葡萄走廊。优质紫葡萄每亩1250千克左右,经营好的葡萄每亩净收入2万元左右,经营一般的每亩1万—1.5万元。至2012年,又开辟出从程家村到李家村由南至北的葡萄新走廊。全镇紫葡萄年收入1200万元左右。
  其他经济作物 宁锋乡1986年引进蔺草,种植面积92亩,亩产356千克,总产量66担;紫云英(又名草籽)种植面积667亩,亩产20.5千克,总产量27.4担;商品贝母面积6.5亩,亩产58.5千克,总产量7.54担,棉花2亩、花生22亩、西瓜86亩、脆瓜和香瓜23亩、蔬菜85亩、络麻12.5亩、甘蔗56.3亩、其他作物342亩。1991年,宁锋乡席草种植面积698亩,亩产298千克,总产量4160担。根据2012年度农业统计年报,洞桥镇共有果用面积3887.3亩(不包括西瓜种植面积),亩产2154千克,总产8372吨;其中,葡萄面积1290亩,亩产1891千克,总产2439吨;草莓播种面积355亩,亩产1974千克,总产700吨;甘蔗252亩,亩产3504千克,总产量883吨;药材210亩,亩产1000千克,总产210吨;无花果70多亩,亩产750千克,总产量60吨左右。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