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田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1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田建设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4
页码: 66-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鄞西地区的土地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开发湖田,逐渐形成了大片的耕作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耕田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大片的平原。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由于历史遗留原因,田野上坟堆累累,池塘星罗棋布,河漕弯曲名存实废。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挑坟堆、填水池、河漕,造大寨田。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坟堆和池塘被填平,形成了良田。此外,土地平整也是改善耕作条件的重要方式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洞桥、宁锋两地的土地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平整。这些平整工作改善了当地的耕作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总的来说,从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开始,鄞西地区的耕田面积逐渐扩大。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土地改革和改良措施,以及后来的土地平整工作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洞桥镇 农业经济 农田建设

内容

耕田垦拓
  南朝宋大明四年(460),山阴(今绍兴)地区因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迁入鄞西(包括洞桥、宁锋)开拓湖田。大明七年(463),会稽太守刘子尚鼓励农民开拓。自此,大规模开发湖田开始,耕地面积越来越大,居住人口越来越众。但其时尚未形成平原,只是大小不一的畈块,遗留的有洞桥上水碶村的烂田畈、程家村的洋家畈(又称仲夏畈)、洞桥村的前王畈和宁锋的江家畈、黄蚬畈、马家寺后畈、水路畈等。宋政和元年(1111),楼异奏章宋徽宗:明州有广德湖,可垦而为田。徽宗许之,楼异遂知明州,率州民垦辟广德湖田(今鄞西集士港、古林、上王、前虞、仲夏等地)710顷(约71000亩),岁得谷3.6万斛。
  1959年,蕙江村填池造田3.6亩,其中蛤巴池1.3亩、尼姑坟墩和拦浦堰两只池塘1.5亩、洗马池0.8亩,投工750工左右。1965—1968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掀起造田热潮。由于历史遗留原因,田野畈坟堆累累,池塘星罗棋布,河漕弯曲名存实废。1968年6月,县领导组织第二批赴大寨参观团,公社党委书记沈如潮和洞桥村支部书记翁行华同行,后带领群众挑坟堆、填水池、河漕,造大寨田,扩大耕地面积。洞桥村挑去的大坟堆有:天王寺后、龙眼里、里后杨、后杨河桥、窑基大墩、湖后塘、马甲堰、童家后门、里陆夹岙、楼家后门、野鸭畈楼家大坟、塘河北岸浅滩、吴家风水塘、江家大坟堆、拦浦堰对河岸、潘君庙前封家、前王畈大上墩、冯家、下边和蜘蛛墩等,所有大小坟堆废池基本挑平成为良田,又填平长700米、宽20米河道。后又掘新惠明江填旧惠明江,填拦浦堰小江等。20世纪60—70年代,王家桥村填平南塘河南、北河漕和沙墩小河,总长3500米,宽10米。沙港村填平河漕长300米,宽10米。上水碶村填平河漕长5000米,宽10米(共五段)。石臼庙村填平里龙江、陈山两处总长350米、宽20米河漕。程家村填平郁家至李家山河漕长500米,宽10米;庄家山下长500米,宽12米;上庵到上漕头长2500米,宽12米;下庵至五峰桥长300米,宽10米,共填平河槽3800米。李家村填平河漕长20米,宽15米;长500米,宽3米;长60米,宽25米三段。孙王村填河长405米,宽20米。上凌村填平上畈地新河长420米,宽11米。树桥村填河长400米,宽8米。张家垫村填平长田畈河漕长1800米,宽10米;后村头小河长200米,宽6米;河畈河两处计2000平方米;庙前台、庙后台两处计5000平方米;张家河1万平方米;后王前浦漕4000平方米等,共造田80亩左右。前王村挑掉近百座坟堆,填河1800米,共造田100多亩。鱼山村填河长1333米,宽10米;移坟堡造田后兴桥月亮湾3亩;高其头5亩;牌楼杆3亩;大池头3亩;梨树车头2亩;应家墩1.5亩;朝东墓前2.5亩,共造田40亩左右。三李村填河长80米,宽30米。蕙江村挑坟堆、填池造田31亩,其中章家碶周围坟堆造田10亩左右;拜坛六亩坟堆0.8亩;下畈大坟堆、畈中坟堆两座,机耕路边坟堆两座,渠道里面坟堆两座,合计造田2.2亩;黄道街一大片坟堆造田4.5亩;江沿挑大小坟堆造田2亩;倒磡埠头2.5亩;江滩、洲渚岸挑坟造田5亩;社田、后山下、后河弄挑坟造田4亩左右;填河长200米,宽10米;及其他等共造田近百亩。百梁村填河长5700米,宽11米。罗家漕村填河长985米,宽20米。潘家〓村填平50米长、20米宽的张家漕,55米长、20米宽的庵后漕,180米长、20米宽的大头河,300米长、20米宽的黄泥桥头,400米长、20米宽的前潘河等。根据资料不完全统计,原洞桥公社造田1203.7亩,原宁锋公社造田1391.5亩。
  2012年,全镇有耕田面积20892亩,其中农田20165亩、旱地727亩,另有林地11338亩。
  土地平整
  两次较大规模的土地平整。
  第一次是1958年,当年10月,鄞钢(鄞江)公社洞桥管理区成立;12月,开始在洞桥村野鸭畈进行改土(改良土质)平整的试点,挑高田填低田,并小丘造大丘,由大公社翁绍芳、翁行华负责,县农业局龚德要协助指导。其范围东至沙港村龚家,南至南塘河,西至洞桥赵家弄,北至汽车公路,总面积1200亩。主要任务:在质薄低洼的田上挖新河一条,从南塘河过楼家坟前与庄家漕接通,长800米,河面宽10米,以利排水;将原来歪斜零乱、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田块统一规划成长100米、宽30米,方向南北的田块,每块4.5亩,掘去旧田塍筑起新田塍;每隔上下两丘田筑一条横机耕路,宽2.5米,高0.4米,每丘田横头开筑排灌沟1条,每隔7—8丘田筑一条直机耕路。历时15天,工程完成。1964年,将长100米、宽30米田块改为长66.7米、宽20米,每块2亩。
  第二次是1973年前后,在鄞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指导下,洞桥、宁锋两个公社开展大规模耕田平整。宁锋公社蕙江大队(今蕙江村)平整土地850亩左右,1962年开始平整的土地,每丘2.7亩,规格为长60米,宽30米;此后逐年平整的有67米长,30米宽,每丘3亩。最后在1975年前后,拦浦堰平整的是55米长,26米宽,以后不断还有土地平整。20世纪70年代中,宁锋公社平整坟堆、高墩1200亩。土地平整后,田间留出机耕路,周边筑好水渠道,呈现出“田成方,路成行”的田畈景象,更方便机械耕作、播种和收割。
  标准农田建设
  洞桥镇最早实施的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是1994年的《鄞西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重点为洞桥仲夏畈(原洞桥乡),面积3100亩,项目建设机耕路13060米,新建砌石排水渠道3350米、三面光渠道8800米,项目总投资153.67万元,其中上级拨款123万元、乡镇自筹30.67万元。1997年,新造机耕路6550米。1998年,镇政府投资550余万元,修建标准化机耕路1.1万米、水泥渠道400米。1999—2000年,树桥村西畈被列入鄞县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530亩,建设机耕路3520米、混凝土进水渠道2862米、砌石排水沟2300米,总投资96.578万元。
  2000—2001年,对李家、前王、三李、罗家漕4个村1700亩农田进行标准农田建设,建设进水渠8411米、排水沟5635米、机耕路11009米,工程投资233万元。2002—2003年,对沙港、洞桥、石臼庙、程家、树桥、张家垫、李家〓、宣家、潘家〓9个村的5436亩农田进行标准农田建设,建设进水渠20763米、排水沟13068米、机耕路27488米,工程投资677.5万元。2003年,宣家、蕙江、百梁、梁桥4个村2000亩土地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水渠19584米、排水沟5637米、机耕路19397米,工程投资497.5万元。2003年因明州工业园区土地预征规划,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暂停,仅裴岙等村进行小规模列项。2004年整理农田543亩,2005年整理农田2796亩。2006年,投入1800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农田1.2万亩,修筑水泥渠道45公里,修建机耕路42公里等。2007年完成3400亩农田标准化改造。2009—2010年,实施洞桥、李家、孙王、蕙江4个村3638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水渠3705米、进排水沟3914米、排水沟9992米、机耕路6584米,工程投资549.66万元。
  2011年,实施树桥、张家垫、前王、鱼山头、宣裴、百梁桥6个村5027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水渠1971米、进排水渠4554米、排水沟7483米、机耕路5857米,工程投资533.4万元。2012年,实施上凌、三李、罗家漕、潘家〓等6个村4435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进水渠2156米、进排水渠2992米、排水沟4668米、机耕路6289米,工程投资440.3万元。
  至2012年底,全镇标准化农田达到16200余亩,占水田面积的75.1%。

知识出处

洞桥镇志

《洞桥镇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财政金融、镇村建设、交通邮电等多个方面反映洞桥镇的历史和现状,记述时限,上限尽可能追溯事、物之发端,下限原则上到2012年末。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子尚
相关人物
古林
相关人物
沈如潮
相关人物
翁行华
相关人物
翁绍芳
相关人物
龚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洞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