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流传的故事歌谣,地方特色浓厚,内容丰富,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说、史实传说、地名传说等等。这些民间口头流传的作品,往往能揭示民生民情,反映人民爱憎。如“老江桥和三圣堂”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皮鞋匠的美丽心灵,这就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圣”。政府组织人力普查采风,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本章内容部分选自此卷。
第一节 传说故事
老江桥和三圣堂
从前,宁波老江桥桥头有一座三圣堂,里厢有三尊菩萨,坐在中间的是县官老爷,左边是南洋客人,右边是皮鞋匠。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三江口上呒没桥,来往行人全靠木船摆渡,摆渡蛮费辰光,交关勿方便,碰到刮风落雨涨大潮,弄勿好还要翻船。
渡口旁边有间草棚棚,主人是个皮鞋匠,手艺蛮好,样样会修,工钿还比别人便宜。等摆渡的客人,常常在草棚前歇歇脚。
有一日,来了个手提小箱子的南洋客商,见渡船还没回头,就到皮鞋摊前去补皮鞋。皮鞋刚刚补好,渡船靠岸了,其急急忙忙付了铜钿,穿好皮鞋就上船。
天暗下来,皮鞋匠收起鞋摊,刚要进草屋,看见旁边有只小巧的手提箱。其忖,十有八九是日里来补鞋的南洋客人错落的,就随手打开箱子,立时三刻呆煞了!原来里面都是金银珠宝,锃亮锃亮,有金刚钻,也有猫儿眼。介多宝贝失落,客商一定要急煞。现在送没地方送回,还是等其回来还拨其。
第二日,皮鞋匠跟平常日脚一样,摆出皮鞋摊,一边做生活,一边留心过往客人。一直等到夜,眼睛也看酸了,没看见南洋客商的影子。就这样等了一日又一日,过了一月又一月,一等等了三年多。
这一日,南洋客商果然来了,只见其走到鞋匠摊前面,对鞋匠说:“老师傅,侬手艺真好,我这双鞋,是侬给我补的,穿过三年了,还没破呢!”鞋匠师傅一看,赶快放下手里的生活,指指客人脚上穿的旧皮鞋,笑了笑说:“客官侬勿要糊涂,算起来已经有三年零一个月了。”南洋客人说:“哎,一点勿错。”
“那次补鞋辰光,侬有啥东西错落过?”
“有的,有一只小皮箱,好像是在这里等渡船辰光错落的。”
“里厢有啥东西?”
“箱子里是首饰,有金刚钻,也有猫儿眼。”
鞋匠一听,马上从里屋挈出小箱子,对客人说:“这就是侬错落的东西,拿回去吧。”南洋客人一听,呆煞了,心忖世上还真有介好心的人。打开箱子一看,里面物事一样勿少,交关感激,就拿出一串珠宝说:“侬真是个好人。这点东西送拨侬,以后勿要辛辛苦苦补鞋了,去开一片皮鞋店。”鞋匠推开客人的手说:“客官,侬勿要弄错。我要这些东西,就勿会在这里等侬三年了。”客人一定要送,鞋匠师傅一定勿肯收。你送我推,喉咙越来越响,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这辰光,正巧县官老爷路过这里,看见介多人围在一道,轧进去一问是这桩事体,就说:“侬两个勿要推了。我出个主意,看好勿好。这里江面宽,水势急,过江摆渡交关勿方便。侬两个推来推去都勿肯收,不如在这里造一座桥,给人方便呢!要是造桥银两勿够,我也来凑个数。”看热闹的人都拍手叫好,有的马上拿出身边带的银两。南洋客人看见这场面,干脆把整箱珠宝都捐了出来。
就这样,摆渡口造起了一座浮桥,叫老江桥。从此以后行人过江再勿用摆渡了。为纪念这三个人的功德,后人就在桥头造了这座三圣堂。
讲述者:林近夫记录者:翁惠芳整理者:陶玄福
附记:老江桥,即今灵桥前身。灵桥在甬人心目中,有着如同城徽那样的特殊地位。史传,唐长庆三年(823),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涉江之难,在当时的东渡门外(今桥址附近)造起宁波历史上第一道横贯奉化江的浮桥,用十六只木船排成一列,上铺六尺宽木板,以绳索维系两端,称东津浮桥。据说建桥时适有彩虹显于云端,故取名“灵现桥”,简称“灵桥”。中华民国25年(1936)邑人集资建成钢架桥。尔后姚江上建成新江桥,遂又称“老江桥”。
《老江桥和三圣堂》故事流传颇广,遍及全区,又有《老江桥和平政寺》之说,情节雷同。
杨加桥和乌含巷
明朝万历年间,宁波城内离孝闻街不远地方住着一个姓纪的秀才,夫妻俩靠卖字做针线活过日子。
一年,纪秀才上京赶考,在客栈里结识了山东考生加仁和天津考生杨荣,三人志同道合,结拜为兄弟。
那年的考官叫阮明寿,为官清正。三场考下来,三人都中了进士,都被封到本地去当官,纪进士封了宁波府台。恩师阮明寿亲自为三位进士送行,临行时出了一个上联说:“做人一口气”,纪进士脱口而出:“含痰往下咽”。只是“含”字一时三刻记不起来。这时,刚看见一只乌鸦,口里衔着一块肉,在枝上哺小乌鸦,纪进士马上写出了“含”字。回到宁波,想起这个对子,就把他家住的那条巷改成乌含巷(注)。
纪进士做了宁波府台,刚刚碰到天大旱,老百姓四出逃荒,逃不动的就饿死了。府台马上写好奏本派人日夜送往京都,请皇上放粮救灾。京都路途遥远,府台恐怕等不到京师降旨,老百姓都饿死了,反复思量,决定先开仓救灾。
宁波百姓得救了,但这事被奸臣严嵩晓得,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纪府台定了个“欺君”之罪,革职为民。
纪进士受不起这样大的委屈,郁郁闷闷,没多少日子生病死了。家里人只好草草埋葬了事。纪进士的结拜兄弟杨荣、加仁得知这个消息,特意赶到宁波奔丧,还通过恩师阮明寿,上诉皇帝,说明原因,终于撤销了“欺君”罪名,准许以府台身份重新厚葬。
杨、加二人亲自操办丧事,来送葬的人很多,为使人马顺利通过孝闻街的一条小河,他们两人马上出钱在河上造起一座桥,取名就叫杨加桥。
所以这里的居民区就叫杨加居民区。
讲述者:王裕宝 记录者:方雅蕊 整理者:王媚娥
注:乌含巷在今鼓楼街道。
神医救皇后
话说宋崇宁二年,即公元1103年,21岁的宋徽宗赵佶登基未满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后病重。太医院太医们用尽良方,想尽办法,皇后病情仍不见好转。
赵佶是谁?这里只说几个词,你就能了解大概:瘦金体、高俅、靖康之耻。今天我们不表赵佶的功过是非,大家只需留下一个印象,此人治国虽缺大略,但艺术禀赋不错,字是写得极漂亮的。当时,面对一群束手无策的太医,赵佶龙颜大怒:“朕养你们何用?一帮饭桶!”
无奈之下,向全国发出诏书,特征天下名医到国都汴京会诊。这位徽宗皇帝也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因此,皇诏中也提到若能治愈皇后病痛,封赏若干之类的话。
不久,皇榜就贴到明州城。当时,宁波还不叫宁波,叫明州。这皇榜一上街,皇后生病瞬间就变成街头巷尾的最热门话题,人们把皇榜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哎,你说要是这皇后‘那个’了,是不是要举国吊唁啊?我那店铺开不了张,岂不是又要歇一阵了。”
“嘘,你想被杀头啊?别乱说!”
正当人们议论之时,来了一位老人。只见他银须飘胸,仙风道骨,目光炯炯如电。众人一看这架势,纷纷侧身,让出一条路来。老人缓缓经过众人身旁,轻轻揭下皇榜。
老人看来已经60多岁。那时人们寿命普遍较低,能活到60岁已是凤毛麟角,更何况身体硬朗,步伐稳健。据旁边熟悉的人说,老人祖籍江苏,年轻时不知何故来到明州客居,如今已是四明一带一流名医。他住在月湖之畔,每天医治数十人,手到病除,诊治如神,经过他手的病人无不交口称赞。
老神医揭了皇榜,就收拾诊具,火速起程,千里迢迢赶到汴梁。还没来是及歇一歇脚,就布衣麻履跟着禁卫军来到后宫。
在皇后寝宫里,老神医隔着珠帘为皇后诊脉,神情泰然。而外头的宋徽宗,却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来回走动……过了一段时间,老神医诊毕,开出一帖药方,对宋徽宗说:“皇上,服完这帖药,如果皇后能够安心睡眠,此病便可痊愈。只是到了后半夜,皇后会想要吃粥,到时候务必请御膳房备好粥食。”徽宗自然照此吩咐下去。
果然,皇后服药后便安稳入睡,后半夜醒来,顿觉肚饿,吃了一大碗稀粥。清晨便能坐立了。调养十多天后,竟然康复。
皇后得救了,宋徽宗龙颜大悦,要留老神医在太医院,但被婉言谢绝。宋徽宗实在拗不过,只好答应他返回明州的要求,还下诏给明州官员,为老神医在月湖重修屋舍,建立牌坊,永彰后世。
诏书最后,徽宗大书一“允”字,收笔的地方,因为讲究书法,上翘很多,极像凤凰的尾羽。所以,这份诏书被称为“凤诏”,当然也含有医好皇后之病的意思。这座牌坊被命名为“迎凤坊”。连这里河上的一座桥,也被称作“迎凤桥”。再后来,这条街也叫迎凤街了。
(张小飞、余木文)
(资料来源:宁波《新侨报》)
天封塔和鲁班庙
传说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①,有一日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仙人对其说,要在阿拉宁波造一座塔。朝廷马上派大臣到宁波府传达圣旨。知府老爷派了一个包工头催办这桩差使。
这座塔到底造成啥样子好,谁心里都没数。包工头要每个木工都动脑筋,拿出塔的样子来。一连四个月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拿出来,包工头很着急。
其中有个老木匠,一连几个月都翻来翻去在弄一根大木头,一会儿用斧头斩毛,一会儿用刨刨光,斩一阵,刨一阵,一根很粗的大木头弄得只有六寸见方了。包工头看老木工这个样子说:“你刨了四个月,一根木头都刨勿好,这样下去,叫我咋向老爷交差。看在你年纪大的面子上,不罚你了,明天回家去吧。”老木匠听包工头这么一讲,笑眯眯地说:“好,侬勿要急,我也完工了,就要走了。”说完,马上整好家生②,铺盖③一卷,背起就走了。包工头回头看看这一班木匠师傅,一个个都拿勿出好法子来,心里越忖越光火④,就顺手拣起地上一把斧头,用力朝老木匠弄过的这根木头劈去。谁晓得,斧头刚刚碰着,这根木头就“咔嚓”一声自己裂开,里头露出一座古塔的样子,只见六明六暗十二层,外头六只翘角,中央有盘梯,吊角上还挂着六只铜铃,交关好看。包工头仔细看了这座塔,又高兴又奇怪,心忖这个老木匠本事介大,一定勿是凡人,就拔腿追了出去。急匆匆追了很久,就是勿见老木匠的影子。包工头回转来,按照这个样子造起了天封塔⑤。
为了纪念老木匠的功劳,塔造好以后,在塔的旁边专门造了一个庙,里面塑了老木匠的像,人们就把这个庙叫做鲁班庙了。
讲述者:林在泉 记录整理者:张慧君
附记:
关于天封塔传说,普查中收到三篇。其中《天封塔古井传说》篇,湖西街道王昌桂老人所讲,说塔底有一古井,祭祀后出水解过宁波城内大旱之急。后一贪心夫妻盗挖井底宝钱,引起溢水不止,泛滥成灾,复原后溢水即止。
注:①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渊次子。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较能任贤纳谏,史称“贞观之
治”。
②家生,即工具,宁绍方言。
③铺盖,指人睡眠时所铺所盖,即被褥之物。
④光火,即生气,恼火。
⑤天封塔位于宁波府城隍庙东南,建于唐代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695—696)年间,故又称唐塔。
民间传说宁波像只船,此塔是桅杆。1985年塔身倾斜度增大,为防倾倒,拆除重建。
躲债庙
宁波人有句老话,欠债勿过年。年关到了,放债的到处去讨债,欠债的躲来躲去。
一年,一个店老板做生意蚀了本,欠债很多,眼看年底快到了,心里交关着急。他东奔西走,凑凑铜钿想还债,但只弄到几百铜钱,还不够还零头。年卅到了,这个老板不敢回家,就在湖西河旁边踱来踱去,西北风吹得呼呼响,又冷又饿,不知不觉走进一座土地堂里。
天色暗下来,土地堂里又进来三个人,他们也是为了躲债来到这里的。四个人碰到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叹起苦经。一个说:“今年做了一年,还倒欠五十。''一个说:“我做小本生意,货色卖不出去,欠了人家七十。”还有一个说:“我拼拼凑凑还了一百,还欠人家八十。”店老板听了,忖忖说:“你们三个人的债加起来还不及我的零头。俗话说,虱多勿痒,债多不愁。我身边正好有二百铜钱,还是给你们先去还债吧。”三个人都说:“这勿好!,侬自己咋办呢?”老板说:“这你们就不要管了。”说完,把铜钱分了分,一个个交给他们。三个人接过铜钱,千恩万谢之后,走出土地堂,回家过年去了。
转眼几年过去了,这三个人当中,有一个做生意发了财,忖起土地堂躲债的事:“要勿是这位恩公接济,还勿晓得现在是啥样子呢?”就到处打听这位恩公的下落。后来土地堂烧香人告诉他说,那个店老板就在那天夜里投河死了。
这个发了财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恩人,就在土地堂旁边造起了一座庙,庙里塑了恩公的像,取名叫“义庄庙
从此,每逢年卅夜,欠债的穷人都到义庄庙里来躲债。日脚一长,当地人就叫成躲债庙了。
讲述者:李甲凡记录整理者:郑企棠
董孝子庙
南门外祖关山地方,有一座董孝子庙。关于这座庙,有这样一个传说。
据老辈人讲,从前,宁波东面勿是海,是一大片陆地叫东京。那里有一个姓董的人,家里只有一个瞎眼阿姆。他对阿姆交关孝顺,人家都叫他董孝子。
有一日,东京地方来了一个道士,对董孝子说:“东岳庙门口有一对石狮子,它眼睛啥辰光出血,东京就啥辰光塌落变海。”董孝子听了道士讲的话,心里交关相信,就每日一早起来,先去看过这对石狮子,还把道士的话同别人讲了,要大家一起留心。
附近有一个杀猪师傅,听到这话后,笑董孝子讲呆大话,根本勿相信,还想寻寻董孝子开心。有一日五更头,杀猪师傅杀好一只猪,趁天还勿亮,就把猪血涂在石狮子的眼睛上。
天亮头,董孝子又到东岳庙来。一看,石狮子两只眼睛果然出了血,连忙奔回屋里,背起阿姆就往宁波逃来。董孝子奔一段,后面的路就塌一段,急得他边跑边喊:“快逃啊!东京要塌落了!”这样,那里的人也跟着董孝子逃了出来,一直逃到宁波。董孝子实在背不动了,把阿姆放了下来,那海水停了下来,地也不塌了。
据说,这辰光宁波东首的东京塌落海底,在上海吴淞口外涨起一个崇明岛,所以有“塌东京,涨崇明”这个闲话。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子,在祖关山地方造起了这座董孝子庙。
讲述记录者:洪栋龄整理者:刘利宁
七牧将军庙
北宋末年,金兵侵入中原,小康王往南方逃难过来,从杭州一直逃到宁波。有一天,逃到一个小山岗上①,只见四面都是荒田,生满杂草,只有七个牧童在放牛。眼看后面金兵快要追来,小康王派人向牧童问了一下路,急急忙忙往西南方向逃去。
过了不到一个时辰,一队金兵赶到这个小山岗上,看见牧童,就勒住马头,有一个人大声喝问:“放牛娃子,刚才有一队人马逃过,到哪里去了?”牧童们一看,这队人马穿得古里怪气,勿像是宋朝人马,就互相看了几眼,做了一个手势,顶大的那个牧童回答说:“刚刚有十几个人骑马往这条路去了。”说完,用手朝东方向指了指。金兵一看,赶忙调转马头,往东追去。
金兵追着追着,见前面根本没人影,地上也没有人马踏过的脚印,晓得上了放牛牧童的当了,马上调转马头朝原路奔回来。远远看见七个牧童正赶着牛走下岗去,金兵气得眼睛冒火,嘴里“哇啦哇啦”乱叫,赶上去,上落勿问②,手起刀落,一刀一个,把七个牧童统统杀掉了。
后来,小康王在杭州做了南宋的皇帝,听手下大臣说,明州有七个牧童为了救他的命,都被金兵杀死了,其就下了一道圣旨,追封七个牧童为“护国大将军”。还要明州府在小山岗附近造起一座庙,庙里塑了七个牧童的神像,上面一块匾额是“宋敕七牧将军庙”。
讲述者:杨光甫 记录者:唐彩凤 整理者:邱坤峰
注:①小山岗,即今镇明岭,镇明路中段。
②上落勿问,即不分青红皂白。
黄晟桃花渡斩蛟
唐朝末年,外有海寇,内多盗贼。负责明州靖安的都副兵马使、佽飞将军黄晟,早出晚归,巡查江防。一天,他自江北巡查回来,刚从桃花渡登岸,只听得一阵阵凄惨的哭声传来,抬头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坐在岸边,老泪纵横,捶胸痛哭。围观的人也都频频叹息,无可奈何地摇头。黄晟感到诧异,便近前问道:“老婆婆,何故如此伤心?”
老婆婆抬头见是一位年青威武的将军,便呜咽着诉说起来:“这桃花渡常有蛟龙显圣,要百姓年年九月初一用童子祭神,不然就要降灾百姓。这里的百姓舍不得自己的骨肉去祭神,便逃的逃,走的走了。因为没人去祭神,蛟龙就降了灾,我的丈夫和儿子出海都被蛟龙吞吃了,媳妇也悲痛而死。目下小孙子又被乡绅议定为祭神童子,所以啼哭。”
黄晟听罢,虎睛圆睁,沉思片刻,便对婆婆道:“且待九月一日,我亲来救你小孙!”
祭神那天,桃花渡口人群拥挤。“童子”已被装在大漆盘上,只待上香点烛,推入江中祭蛟。突然一声“且慢!”黄晟已挤进人群。众人见是身裹坚甲,手握宝剑的佽飞将军,正待上前说明原委,黄晟对众人道:“我已尽知,不怪你等众人!”随手把童子抱出漆盘,又拎起供桌上一只猪头放进盘中,然后带盘推入江中。
漆盘飘在江上,起初不见动静。片刻后,只见一阵狂风卷自江心,霎时波涛汹涌,一颗巨大的蛟首冒出江面,张开血盆大口正欲吞噬漆盘上的供物。黄晟大喝一声:“孽畜!看剑!”奋身跳入江中,与恶蛟在江中搏斗。岸上观看的百姓,见江中白浪滔天,黄晟越战越勇。不多久,只见寒光闪处,剑锋已在恶蛟的肚腹里剖开一个窟窿。顿时一股血浪冲天而起。恶蛟打一个滚,向姚江逃去。黄晟紧追不舍,一直追到蜃池边,忽地不见了恶蛟踪影,唯见江边有个大池,传说池通东海,莫非这孽畜已躲到池中去了!
黄晟上岸,来到池边,见池水混沌,知道恶蛟必定躲藏池底无疑。为不贻后患,他又跳入池中。过不多久,岸上百姓就见池里污血翻腾,“泼剌”一声,黄晟已手提血淋淋蛟首,跃出池来。众
百姓欢声雷动,感谢黄晟为地方除了一害。
为纪念黄晟斩蛟,明州百姓就在斩蛟的池边建了佽飞将军庙。把这个池叫作“蜃池”(又名蛟池)。
(资料来源:《宁波名贤》)
梁祝助阵退倭寇
明朝辰光,倭寇时常乘船到明州,杀人放火,抢夺财宝。百姓遭了大难,地方官也没法治他们,便要皇帝派兵来征讨。朝廷就叫一个白总兵的带兵一万,日夜赶来剿灭倭寇。谁知这个白总兵是个胆小鬼,听说倭寇个个厉害得很,吓得脸都黄了,兵到九龙庄,就再也不敢近前一步。
第二日傍晚,探子来报,说倭寇听得朝廷派兵来剿,也调集人马,准备明天来明州决战。白总兵想:不打交不了差,打又凶多吉少。他躺在床上,暗定主意,明天一早将人马后撤九十里,等倭寇退去,再回兵到驻地。想着想着,忽见门帘一掀,闯进个白面书生,二话没说,“啪”地给了他一个重重的巴掌,指指他的鼻子怒斥道:“你受皇封,食民禄,不思为国出力,为民解忧,竟想临阵退却,还有良心么?”
白总兵大怒,跳起身来,正想发作,突然感到右边面孔火辣辣地肿痛起来,一时开口不出。
那书生冷笑一声,喝道:“听着,明日五更,你须率兵进明州城里布防,想法剿灭倭寇,保境安民。否则你这半边面孔将烂个精光!”说罢,将白总兵一把推倒,白总兵尖叫一声,吓出一身冷汗,原来做了个噩梦!摸摸右边面孔,肿痛非常,心里奇怪,只好传令五更移兵到明州城布防。
进城后,白总兵忙了一天,红日西沉时,才草草布防完毕。说也凑巧,倭寇随即赶到,击鼓放炮,拼命攻城。双方打到半夜时分,倭寇派出一支敢死队,绕道攻破西门,四下放起火来。白总兵心里慌张,抵敌不住,正在此时,“哗”地刮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将大火吹灭。随着狂风,一支人马冲入倭阵,举刀出剑,直杀得倭寇哭爹喊娘,阵脚大乱。
白总兵见有援兵来救,也壮了胆,忙回兵接应,两队人马如赶老鸦一般,不消片刻把倭寇杀得个片甲不留。
这时,天方五更,那队救兵马不停蹄,人不歇气,飞快地离开明州而去。白总兵拍马追上去叫道:“哪路将军率兵救援本总?请留下尊姓大名!”话音刚落,救兵中两匹白马并肩驰出。一对男女小将坐在马上,手执青锋宝剑,作揖道:“谢白总兵保境安民之恩!”白总兵啊了一声,惊道:“你不是昨夜打我耳光之人吗?”那男女小将相视一笑,头上显出两盏黄灯,男的头上那盏书一“梁”字,女的头上那盏书一“祝”字。白总兵正想问仔细,前面扑来一阵香风,眨眼间这对男女与救兵都已不见。伸手一摸脸,奇怪,红肿早已消退,脸颊平复如初。
这奇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白总兵行文各州府查询,可哪儿也没来过救兵。找来当地人一问,大家说:“姓梁姓祝,要么是梁山伯和祝英台了。”但他们都是古人呀!于是白总兵亲自到明州西门外一看,果然有梁、祝两墓,不过祝英台墓在离梁山伯墓百步远的地方。
人们为了纪念梁、祝保境安民的功德,就把他俩的墓迁拢,合葬在一起,四周还种了青松翠柏。墓旁造起了梁山伯庙,供起了梁、祝神像。(沈志远)
黑水党大闹宁波城
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住在宁波租界里,作威作福,横行不法,老百姓恨之入骨。
一年冬天的一个夜里,天气十分冷,宁波城里大街上的人已很少。一个黄包车夫拉着空车正想回家去,忽然大街对面来了个英国佬,走路七冲八跌,看样子是喝醉了酒。黄包车夫正想逃走,不料车把被英国佬拉住,要黄包车夫把他拉到江北岸去。黄包车夫没办法,只得让他上车,放下车帘,拉着就跑。车上新江桥,那时新江桥还是浮桥,车夫只感到车子似乎重了一倍,车子里还“登登登”狠狠地蹬脚。车夫以为英国佬嫌他拉得慢发牢骚,就用出吃奶力气,狠命地拉着车子往前跑。拉过新江桥,英国佬停止蹬脚,车子也轻了,车夫才松了一口气。拉到后马路,停下车,车夫卷起车帘,想叫英国佬下车,谁知拉他一下,动都勿会动。借着灯光一看。只见那英国佬头颈里挂着一条麻绳,瞪着蓝眼睛,已经死了。车夫一看四周没人,赶紧拖出尸首,拉着车跑了。
第二天,英国佬被勒死的消息传遍宁波城。传说是黑水党杀的,老百姓拍手称快。
宁波道台被英国领事逼迫,下了命令,要各衙门皂班、壮班、快班全体出动,搜查黑水党,限日破案。可隔不了几天,接连出现英国佬尸首,颈上都挂着麻绳。奇怪的是,这些英国佬白天干过坏事的都死得很惨.吃过白食的,被割去舌头,动手动脚调戏过妇女的,被割去手腕。尸体上都有同样的一张纸条,上面署名是“黑水党”。英国领事馆只得下令“英国人夜间不得外出”。才太平几日,奇事又来了,英国人好好睡在床上,第二天清早头却被割走了。
有一夜,天特别冷,英国领事一觉醒来,耳边好像听到窗外有人在拉胡琴,琴声非常好听,就叫醒侍役去看看。侍役打开窗子,刚把头伸出去,窗外突然飞来一个白藤圈子,正好套住那只“狗头”,把喉咙勒得紧紧的,透不出气,说不出话,只会乱舞双手。领事慌忙去看,只听见“嚓”地一声,窗下一道白光闪过,那颗长着黄毛的头便掉了,头颈里的血“吱”地喷满领事一身。领事急忙向窗外张望,只见月光下三四个黑衣人,背着长朴刀和白藤套子,另一个手提麻袋,飞一般跑进小巷。
这天,一个巡捕在街头买橘子,吃了几只就想溜走,被卖橘人拉住不放。巡捕老羞成怒,一脚把橘子担踢翻,硬说卖橘子的是“黑水党”假扮的,叫捕快把他抓起来。巡捕正想给卖橘人几个巴掌,不料却被身后一个人捏住了手。巡捕转身看看捏他手的那个人,不禁吓了一跳。那人赛过一座黑塔,魁伟异常,一双手落在他的手中,好像被钢箍箍住,动也不能动,而且隐隐发痛。只听得那人哈哈大笑说:“你整天找黑水党,我就是,快把卖橘人放了,我随你去结案。”
当天,宁波城里纷纷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黑水党”头领金伟落网,被套上了七八十斤重的铁大枷,关到有两层高墙的死罪牢监里。整个宁波城的百姓无不摇头叹气。
不料第二天,道台衙门传出来的消息更惊人,金伟越狱,身上的铁枷变成铁碎片,牢头禁子和巡捕死了十来人,几天中被捕的四五十人也全逃走了。堂堂道台大人吓倒在太师椅里。
半边街有一家望江酒楼,一个外来客商在楼上边饮酒边打听宁波闹黑水党的事。堂馆是个多嘴的,把黑水党吹得天花乱坠,还说他和金伟要好。不料这句话讲出祸来了,那客商把外衣一甩,露出一身紧身密扣的巡捕装束来。原来座上酒客有一半边是他手下扮的。那巡捕拉着堂馆要他陪着去抓金伟,堂倌赖在地上不走,巡捕就抓着他的辫子往外拖。正闹得不可开交,靠窗的座位上一个乡下装束的大姑娘站起来说:
“你们要抓金伟吗?金伟就住在我隔壁。”
于是巡捕放了堂馆,要姑娘领他们去抓金伟,姑娘点头答应,伸手在窗外揭了几张瓦片,就拔腿下楼。
巡捕带着手下跟着姑娘来到大道头江边。她指着江面说:“你们看,那个人不是金伟吗?”巡捕顺着姑娘的手指一看,果然江对面一个铁塔般的汉子,正面对着他们呢!他不是金伟又是谁?巡捕叫手下绕路过老江桥去捉金伟。姑娘却笑了笑说:“绕过江去,怎么来得及。”巡捕说:“那怎么办?”姑娘说:“乘船过江去追吧!”巡捕看了看江面说:“哪,哪儿来的船?”姑娘把手上的瓦片扬了扬说:“这不是挺好的船吗?快,快跟我乘船过去。”说着,一步步走到江边。巡捕也只得带着手下跟去。突然,姑娘说:“开船啦,请上吧!”说时迟,那时快,姑娘手一挥,向江心丢出一张瓦片,瓦片借着水,“拍拍拍”蜻蜓点水般地向江心飞跃而去,那姑娘身子一跃,一只三寸金莲独立金鸡似地随着瓦片也向江心飞去,一张瓦片沉了,她又丢一张,大约用了七张瓦片,姑娘就在对面上了岸。
上岸后,姑娘向江这边喊:“我是黑水党里人,告诉你们的西洋阿爹和舔洋屁股的瘟官,再不回头,叫他当心骷髅头!”巡捕和他手下看得目瞪口呆,整个身子都吓得冰冰冷。
同一天夜里,英国领事一觉醒来,床头边凉飕飕的像有什么东西,叫人拿火一照,原来床头上插着一把锋快的牛耳尖刀,尖刀上还穿着一张纸条。拿下来一看,上面写着:“再不回去,当心你头!”具名还是“黑水党”。领事刮刮抖了一夜,第二天写呈文回国,过了几个月,英国佬卷起铺盖,夹着尾巴逃回“英伦三岛”去了。 (姚行筠)
重修天封井
太平军首王范汝增领兵赶走红毛鬼子,收复宁波城,贴出安民告示,号召军民:遵守法令,买卖公平,团结杀敌,抗清灭洋。头一件事,就碰到老百姓状告洋商高价卖水事。
首王看了状子,传洋商进府审问:“我们天国不拒绝外国人来做生意,但要遵守我国法令,买卖公平,合情合理,你们为什么把宁波的水高价出卖?你们应该规规矩矩做生意,不准任意抬高物价,高利盘剥,违令者一律重究!”
洋商见首王义正词严,有理有节,一面很有礼貌地脱帽向首王鞠躬,一面狡猾地说:“嘿嘿,密斯特王爷!宁波人口众多,全靠我们大英太古公司的轮船到东钱湖去运水,成本太高,价钱太大。”他耸了耸肩膀,又摊了摊双手说:“我们早就不想再做这个亏本生意了,今天既然提出我们卖的水太贵,那很好,很好,我们就马上停止营业。”说毕,用手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弯下腰去向首王鞠了一躬,就退到一边去了。
众百姓连忙上前说:“首王,不卖水也不好,全城人就没有水吃了!”首王说:“没有湖水吃,不好用井水吗?”
百姓告诉首王,宁波原来有一口天封井,洋商为了多赚钱,早就暗地里破坏了。首王对洋商违法的行为非常气愤,最后作了判决:一是没收洋商运水的轮船为天国所有;二是洋商破坏天封井,罚一千两银子;三是不守法的洋商,一律驱逐出境。
首王了结此案后,就率领士兵和众百姓重修天封井,谁知这天封井被洋商破坏后,挖一层塌一层。首王很为难,去请教一位曾打过井的老人。老人说:“王爷!你有所不知,我们打天封井的先辈有一句话,要想井修好,需要铜钱造。”
首王究问原因,老人回禀说:“王爷!说来话长,传说从前宁波这块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治水路过此地,丢下一只破船,年长日久,就变成了宁波这块地方。”
首王不解地问:“这大禹王治水丢下一只破船,与修造天封井有啥关系呢?”
老人说:“有,有,人们住在这块船形地上四周都是大海,没有淡水,就在天封塔下挖了一口
井,当时打井也要倒塌,因为井底都是流沙,后经鲁班师傅指点,由全城百姓凑来了十万万只铜钱铺垫井底,这才把天封井修造好。红毛鬼子一来,这井就被洋商暗地里破坏了,十万万个铜钱也被他们盗卖了,淡水专卖权从此就落到了那些洋人的手里。现在要想井修好,需要铜钱铺垫。”
首王听完老人的话,笑着说:“嗬!今天我们修井,又碰着你这个鲁班师傅了!需要铜钱好办,不过这回用不着你们百姓来凑,由我们天国想办法。”当下首王别了老人回府,就给天王写了书信,奏明修井之事,派人去天京运来十万万只通宝铜元,终于把天封井重新修好了。据说当时首王在重修天封井时,剩下了半边铜钱,就丢在灵桥北边那条无名街头上,后人为了纪念首王,就称这条街为“半边街头”。
修了天封井,宁波人又有淡水吃了。(白岩)
三江口金牛
据说,过去宁波三江口江底,有一只金牛。一个识宝的江西人,想要柯这只金牛,特意带了一个徒弟,来到宁波,这只金牛有千年道行,但还没成仙,啥道理呢?只为其还没吃到一棵仙草。这棵仙草,就在宁波城里。
要柯金牛,先要有这棵仙草。江西人带着他的徒弟,走街串巷,找遍宁波全城,也没找到。
有一日,江西人和徒弟路过一块菜地,见地垅边有一棵青翠碧绿的小草,江西人欢喜得不得了。原来,这棵小草就是仙草。这块菜地是一个老婆婆的,江西人走过去讨,老婆婆讲:“这棵草呀,春、夏、秋、冬都不会枯,我蛮喜欢,一直没有把其拔掉,现在你要,就送给你吧。”
仙草到手,江西人高兴煞了。但那只金牛一定要等到七月初七丑时三更天才会上来。师徒俩就拿着仙草,来到一家客栈住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到了七月初六夜到,两人吃过夜饭,早早困落养神。谁知,那个徒弟早就生了坏良心,一等师傅困熟,就偷了仙草,来到三江口。其在江边等呵,等呵,等到一更头就把仙草拿了出来。江底下的金牛一嗅到仙草的仙气,马上爬上来。这辰光,只见江面上浪头滚滚,金光万道。那徒弟只觉得头昏眼花,也勿晓得是怎么回事,仙草已经被金牛一口叼去了。等江西人匆匆赶到,金牛早已不见了。其蹬蹬脚,叹口气讲:“辰光勿到,只差一更……”
从此,三江口的金牛就消失了。
讲述记录者:陈永康 整理者:刘利宁
段塘地名咋来的
宋朝辰光,小康王赵构被金兵紧紧追赶,一直逃到宁波南门。眼看就要被金兵追着,刚巧,老天爷帮忙,从天上落下一阵大雾,其就趁机逃进宝剑桥①。这时,桥头一个女人看其相貌堂堂,心忖:“这人勿是当今皇帝,也是朝中大官。”就有心要帮其一把。
再讲金兵,眼看就要追上小康王,谁知一阵大雾挡住去路,赵构逃得无影无踪,气得乱喊乱叫。追到宝剑桥,看见一个女人站在桥头,金兵头目就问:“喂!有没有看见过一个骑白马的人从这里走过?”女人讲:“啥个白马、黑马,我没看见过。”“大胆女子,还敢挡在马前,快滚开!”“大王别发火,天晏了,肚皮饿了,还是先到屋里喝杯水酒,再追勿迟。”那女人一边装装手势,一边笑嘻嘻讲。
这队金兵连日连夜追赶小康王,几餐饭都没吃好过,肚皮早已饿得瘪塌塌。听了这个女人的
话,交关对胃口,就都跳下马来,走进女人家里吃酒吃饭去了。
再说小康王,趁着一阵大雾,一直逃到南门下江边,只见一道江水挡住去路,急得勒着马头团团转。
这队金兵酒足饭饱以后,又跳上马,在四面搜查起来。搜到下江边,看见一个人骑着白马打转,一眼就看出是小康王。金兵马上挥起一鞭,追了上来,大声喊着:“赵构!这下看你往哪里逃!”小康王早已魂灵吓出,低声对自己的马讲:“白马呀白马!我今朝要落在金国人手里了,快救救我!”这匹马是独角龙驹神马,交关有灵性,听了小康王的话,其昂起头,甩甩尾巴,往后退了退,突然向前冲去,只见其前蹄高高收起,后蹄猛用力一弹,像腾云驾雾一样,往江面上空飞去。白马背着小康王一窜过江面,脚刚落地,只听到“哗啦啦”一声巨响,对岸一大段江塘倒掉了,江水从缺口里冲出来,像潮水一样,把金兵冲得人仰马翻,死的死,逃的逃。就这样,小康王骑着马向南逃走了。
有了这个断塘救小康王的事体以后,人们就把南门下江边一带叫“断塘”了。后来,一叫二叫,就叫成现在的“段塘”了。
讲述者:陈瑞云记录者:董晓懋整理者:邵梅生
注:①宝剑桥,宁波南门古桥名,现已拆除,即今段塘三拱溪公路桥。
缸鸭狗
宁波猪油汤团要数“缸鸭狗”最有名气,它做工精巧,用料考究,吃起来味道特别好。咋会叫“缸鸭狗”汤团店呢?有这样一个传说:
老早,宁波开明坊①旁边有一个卖酒酿圆子的人,叫江阿狗。起头,挑着圆子担沿街叫卖,生意蛮好。赚落一眼铜钿,就在开明坊开起一爿汤团店。
店开起来了,生意交关清淡,只有隔壁一个老秀才,每日来吃一碗汤团,一连吃了一百多碗,铜钿还没会钞过。
一日,店主人讲:“老先生,都像侬这样挂账②,我只好吃西北风了。”老秀才听了心里忖:“我来给侬撑撑市面,侬倒怪我铜钿勿解。”就笑了笑说:“汤团店生意勿大好。侬晓得啥道理哦?”店主人摇了摇头。老秀才捋捋胡子说:“是侬这汤团店的招牌还没做出。”店主人一听,马上讲:“说起招牌,我还没取店名呢。先生侬帮我取个好店名,生意好了,侬吃的汤团钿也勿用会钞了。”老秀才一听,蛮对胃口,就“嗯”了一声,答应了。
老秀才回到屋里,想起店主人讨铜钿,弄得交关尴尬,心里还有股气,就随手画了一只缸,一只鸭,一只狗,心想骂店主人是狗眼看人低,像鸭一样是众牲③,让其米缸朝天,倒灶推过④,也好出口闷气。
第二日,老秀才把这张图画贴到汤团店的门口,来看热闹的人交关多,但都感到奇怪。店主人看了看问:“先生,这是啥意思?”老秀才心忖:当面勿好讲歪话,就眼睛眨了眨,说“米缸糖缸馅子缸,缸缸都满生意旺,鸭子游水自由自在,侬做生意眼头活络;狗讲义气,不厌贫富。有了这缸、鸭、狗,保你生意做断手⑤。”看热闹的人听了都拍手叫好。店主人听秀才的彩头讨得好,交关开心,就取名叫“缸鸭狗"汤团店。
这块招牌一挂出,人们感到很新奇,都到这里来吃汤团。外地人也慕名前来尝尝味道,从此生意越做越兴旺。“缸鸭狗”就这样出了名。
讲述记录者:周烈峰整理者:陶玄福附记:
“缸鸭狗”汤团店店名来历,据时任该店副经理(原店主江阿狗第三子)说:其父原在城隍庙内摆摊卖红枣汤和酒酿圆子,以后学得做猪油汤团的手艺,生意越做越好,就于20世纪40年代移到开明街设店,招牌上画了一只缸、一只鸭、一只狗,(与江阿狗三字谐音)作为店名,以招徕顾客,沿传至今。
注:①开明坊,宁波城内地名,今开明街口一带。
②挂账,即赊账法,先记账购物,一定时间后结算总付。
③众牲,指“畜生”,甬语骂人。
④推过,即“算数、算了”之意,倒灶推过,即“倒闭算了”
⑤做断手,形容生意多,做不及。
龙凤金团
每逢节日喜庆,宁波人总少不了要用龙凤金团送送亲友,讨个吉利。这有个出典:
宋朝小康王赵构逃难,一路逃到宁波,天刚蒙蒙亮,肚子饿得实在有眼熬勿住了。走到街上看看店里,吃的东西蛮多;摸摸袋里,一个铜钿也没,其只好瘪塌瘪塌往前走去。
忽然一阵香气吹过来,小康王抬头一看,是爿糕团店,看看蒸笼里一只只圆圆黄黄的东西,正在冒热气,其就走拢去。这时,主人走过来说:“客官,趁热尝尝味道。味道勿好,铜钿勿要。”小康王一听,伸手拿了一只就吃,心里忖,只要说味道勿好,铜钿就好甮付了。小康王一吃,味道交关好,这东西又香又甜,又糯又黏,就吃了一只又一只,连吃九只,手里还拿着半只,口里连声说:“好吃!好吃!”。
店主人听见客人说好吃,就过来收铜钿。小康王晓得自己讲漏了嘴,就想了想问:“这东西叫啥名堂?”这一问不要紧,弄得店主人自己也答勿上来了,停了停说:“勿瞒侬这位客官,这东西是阿拉阿妹自己做的,名字还没取呢。”小康王说:“那我来给你取个名字吧。”店主人一听高兴地说:“客官侬名字取得好,讨个吉利,刚才吃的铜钿就勿用付了。”
小康王问:“侬阿妹叫什么名字?”“叫赵凤英。”只见小康王忖了忖说:“这东西就叫‘龙凤金团’吧。包侬今后生意兴隆。”皇帝是圣旨口,这爿店以后就大吉大利,生意交关好。后来,皇帝给金团取名字的事一传开,龙凤金团就更加出名了。
讲述记录者:周烈峰整理者:陶玄福
状元楼
相传三江口有一家经营正宗甬帮名菜的酒楼。有一天,两个客地举人赴京赶考路经甬城,上这家酒楼临窗对江小酌。正当两人酒酣耳热辰光,酒楼跑堂送上一盘冰糖甲鱼。只见盘中青黄相映、油汁紧裹鱼块,着实诱人。两人入口,绵、糯、香、甜、酸、咸各味俱全,禁不住绝口称赞,问跑堂:“此系何菜?”跑堂看他俩一身读书人打扮,一副赶考行头,就随机应变,也故作斯文,暗送吉利说:“此乃‘独占鳌头’也!”两举人听了好不开心。事有凑巧,其中一举人果然金榜题名,得中头名状元。状元衣锦还乡途中,特地得登此楼,提笔挥毫,大书“状元楼”三字,给店家做招牌。从此,楼以菜扬名,菜为楼增色,“状元楼”生意更加兴隆。
(材料来源:《宁波名店百家》)
冯存仁堂
冯阿仁到四川去收药材。有一日,天暗了,错过了客栈,走到山岙里一个草棚棚前去借宿。上前敲门,里面走出来一个老婆婆,阿仁说想借一宿。老婆婆说:“阿拉屋里只有婆媳两个,客官要借宿,有些勿方便。”阿仁说:“天色晚了,前面又没有客栈,就随便啥地方让我将就一宿吧。”老婆婆看冯阿仁勿像坏人,就同媳妇商量,让冯阿仁困在灶头间里。
半夜里,媳妇喊肚子痛,婆婆就到灶头间去烧热水,惊醒了冯阿仁,其就爬起来一边帮老婆婆烧火,一边问了起来。原来,这个老婆婆的儿子几个月前过世了,留下了婆媳俩人苦吃苦用过日子,今晚媳妇要做产了。后半夜果然生了个男小囝。
第二天天一亮,婆婆把孙子抱出来,阿仁仔细看了一看说:“这小囝生得交关落直①,以后一定有出息。”说完,拿出三四十两银子,送给婆婆,要其将来给小囝读书赶考取功名。老婆婆勿要,冯阿仁一定要送。最后老婆婆问恩人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冯阿仁只讲了自己是宁波人,做药材生意的,就上路走了。
16年以后,这个小孩长大了,读书很聪明,果然中了状元。状元回家省亲,看见阿娘②屋里长年点着三炷香,就问是啥事体。开始阿娘勿肯讲,后来拗不过孙子,就讲了16年前其生出辰光,幸亏一位恩公相助,才有今天荣耀日子。状元一听,交关感动,一定要亲自到宁波来寻找这位恩公。
状元到了宁波府台衙门,讲明要寻一位恩公。府台见是新科状元,满口答应帮忙,专门派人邀集了许多做药材生意的人来问。问一批,没问出,又找来第二批,终于找到了冯阿仁。状元跪了下来,口口声声叫恩公。冯阿仁扶起状元,心里交关开心。新状元对冯阿仁说:“恩公年纪大了,以后勿要再东奔西跑做生意,还是在宁波开一爿药店吧。”状元拿出许多银两替冯阿仁开好药店,还取了个名字叫“冯存仁”。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老牌药店。
讲述记录者:陈永康 整理者:陶玄福
注:①落直,指生相好,五官端正。
②阿娘,祖母。
红嘴绿鹦哥
乾隆皇帝游江南,一日,便服来到宁波江厦一带,只觉得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就赶快走进附近的一爿吃食店。
店里堂倌见有人进来,赶快招呼客人坐下,问清客人想吃饭以后,就走进里面,马上搬来一碗炒菠菜、一碗煎豆腐和一碗热气腾腾的饭。乾隆皇帝拿起就吃,只觉得喷香透鲜,特别好吃,一碗饭眼睛一眨就吃完了。他忖,在宫里从来没有吃过味道这样好的饭菜,今朝要问个明白,就问堂倌:“请问这小菜叫什么名字?”堂倌眼头活络,知道客人喜欢这两只菜,就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客官,一只叫‘红嘴绿鹦哥’,一只叫‘金镶白玉板’。”乾隆听了连连说好。
乾隆皇帝回宫以后,每日吃鱼吃肉吃腻了,想起这两只好菜,就叫人通知御膳房,要烧“红嘴绿鹦哥、金镶白玉板”吃。皇宫厨师一时三刻不晓得这是两只啥菜,就烧了一只真的鹦哥送上来,乾隆摇了摇头,把这个厨师杀了。换一个厨师再烧,皇帝还是摇摇头,又把这个厨师杀了。这样不知杀了多少厨师,弄得宫内宫外上上下下人心惶惶。宰相知道了这件事,心想既然皇上能说出
这两只菜,一定在哪里吃到过,就问乾隆。乾隆把经过一讲,最后还是宰相派人到宁波来,看了这两只菜,才晓得这“红嘴绿鹦哥、金镶白玉板”原来就是炒菠菜和煎豆腐啊!
讲述者:徐丹萍记录整理者:尤燕飞
咸齑汤
宁波人有句俗话:“三天勿吃咸齑汤,脚骨有点酸汪汪。”“咸齑”究竟是啥东西呢?
从前,宁波城里大小河流交关多。乡下人进城,官员客商往来都靠坐船。
一日,有一官员坐船出外巡游,专门叫了几个纤夫和船老大撑快船。中午辰光,停船吃饭,总管看见船老大和几个纤夫一同吃咸菜下饭,吃得津津有味。就问:“你们吃的是啥菜?"船老大撕下一根又黄又嫩的咸菜心叫总管尝尝。总管一尝,又鲜又脆,交关好吃,就向老大讨了一些,叫烧饭师傅做成咸菜汤,端给老爷下饭。老爷在家每日吃鸡吃肉,山珍海味样样尝过,嘴巴吃得油腻腻,一见这碗咸菜汤,一吃,又清口,又新鲜,脱口说:“妙哉,胜于鸡汤!好菜,好菜!”总管一听老爷交关称赞,赶忙接着说:“就叫咸鸡汤,乡下人吃了,拉纤特别有力气呢。”就这样,宁波人把咸菜叫成“咸鸡”。过年过节,做只咸齑烧黄鱼,还是阿拉宁波一只名菜呢,吃起来特别有味道。
讲述者:李远纲整理者:袁菲菲
范汝增大战江厦街
“双枪将,数首王,
耿尼枪下见阎王。”
这是流传在宁波的一首民谣,说的是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保卫宁波三江口,打死法国舰队司令耿尼的故事。
太平天国期间,侍王李世贤派范汝增和黄呈忠带兵到宁波,从清军手里夺下了宁波城。范汝增当即发出安民告示,要保护宁波的商旅活动。所以当时商船进出很多,生意兴隆,市面交关热闹。天王洪秀全听到这个消息,就把范汝增召到天京①,亲自封他为首王。
范汝增从天京回到宁波,太平军在东门口列队欢迎,搞得交关闹猛,还鸣放了许多礼炮。其中有几颗流弹掉到江北岸。当时驻扎在江北岸的法国舰队司令耿尼,马上气势汹汹赶到范汝增衙门里来提抗议,说:“我奉法国领事之命,强烈要求拆除面对江北岸租界的炮台。”
耿尼见范汝增一点没有拆除炮台的意思,进一步威胁说:“如果你们不拆,我们就要武力干涉了!”
范汝增面无惧色,斩钉截铁地说:“外国人要攻城,我们坚决自卫到底!”
耿尼见交涉不成,回到江北马上同英国人商量,准备联合清军,一起攻打宁波城的太平军。
范汝增料定他们会勾结起来,就早有准备,派兵加强了江厦街城墙上的守卫,自己亲自带领一支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
那一天,停在江北岸的英国、法国军舰先向江厦街开炮,接着从镇海港又开进来七八十艘清兵的木帆船。范汝增一面指挥太平军向英法舰队开炮还击,一面叫人赶快修复被大炮打塌的城墙和炮台。从上午一直打到下午,太平军的城墙都被炸掉了,炮声也没了。这时,法国兵、英国兵和清兵趁机向江厦街爬上来,法舰司令耿尼也跟在后头。一刹那,城墙上太平军喊声四起,有的用长矛刺,有的用石头砸,把敌人打到城墙脚下去了。耿尼找了一个城墙缺口刚刚想爬上去,只见城上的范汝增一手一支短枪对着他,大喝一声:“耿尼!今天饶不了你啦!”“呯!呯!”两声,当场把耿尼打死在城墙边。
法军、英军和清兵看耿尼都被打死了,就趁一阵炮火烟雾退回了江北岸,只留下了耿尼等28个英法军官和数不清的清兵尸体。
后来,范汝增带领太平军到了慈溪一带活动,在那里还打伤过洋枪队头子华尔呢。
讲述记录者:王泰栋 整理者:戴雅萍
注:①天京,即今南京,太平天国首都。
王瑞伯大闹天妃宫
相传在清朝辰光,到宁波做买卖的福建人,在宁波江厦街造了一座天妃宫①。
为啥要造天妃宫?据说,有一次福建客商运一批货色到宁波来,半路上船迷了航,幸亏海上的天妃娘娘显灵,前面出现一盏红灯,福建船照着红灯开去,总算平安到了宁波,发了大财。福建帮客商就造了天妃宫,一来报答天妃娘娘,二来求娘娘保佑他们航运平安。
一日,宁波有名的拳师王瑞伯②来到天妃宫面前,看到这里敲锣打鼓,人山人海,交关热闹。原来,是在给天妃娘娘做生③。福建人请来有名的戏班子,正在闹头场。王瑞伯早就听人家讲,到天妃宫看戏,只有福建人好进去,别人要从看门人的夹脚缝钻过去。王瑞伯一看,果然如此,交关气愤,索性大模大样朝里面走进去。看门人把手一拦,大声说:“从我脚下钻过去!”王瑞伯也不理睬,随手把看门人搁在凳子上的一只脚往上一拎,看门人就一个“狗吃屎”,跌倒在地上。这看门人是福建少林寺和尚出身,也会几下拳脚,他骨碌一个鹞子翻身,站起来和王瑞伯对打起来,但那里打得过赫赫有名的王瑞伯。福建人吃了亏,仗着人多势大,一齐围了拢来,王瑞伯眯眯笑了一笑,抽出缠在腰里的鞭子,不慌不忙甩了几甩,把这帮福建人打得鼻青眼肿,夹着尾巴逃去了。
消息传开,老百姓都讲:“那帮福建人太霸道。这回,王瑞伯为阿拉出了口气。”
讲述者:洪栋龄 记录者:刘利宁 整理者:邵梅生
注:①天妃宫,位于江厦街,今交邮大厦南面,已拆建为华联商厦。
②王瑞伯:明末清初宁波有名的武功师。原名征南,又名来咸,字瑞伯,祖居宁波灵桥门内车桥巷。8岁时拜拳师单思学艺,尽得秘传。后又到闽西武夷山深造5年。曾任镖局镖头,威震浙东。参加钱肃乐、张苍水抗清义军,屡建战功,曾任都督佥事副总兵官。事败后隐居乡间。著有医书两部,宁波有名的伤科陆士逵即为其心传弟子。
③做生,宁波人习惯叫法,即做生日。
薛福成忍字避祸
清朝年间,宁波出了一个状元叫薛福成①,做官做到抚台。他娶了两个老婆,大老婆是皇帝的阿妹,二老婆是相国囡,两个老婆经常吵嘴赌气,薛福成就老老②一个人便衣打扮,到外面去散步散心。
一次,薛福成走到秦王山屯③,看见一位看相先生正在给人看相,就走拢去说:“先生,你看我的面相咋话?”那先生仔细看了薛福成的面孔,说:“侬这先生今晚三更有一场杀身之祸。”停了一下又说:“让我看看侬的右手。”薛福成伸出右手,只见看相先生在他的右手心里写了个“忍”字④,说:“照此去做,或许可以免过。”
薛福成听了看相先生的话,心里闷闷不乐。回到家里,刚收到吏部大人的请柬,请他去吃晚饭。这日夜里,薛福成在吏部大人家吃了晚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又到书房看了一会儿书,大约到半夜时光,走进房里去困觉。在灯光下,只见床前摆着两双鞋,一双男的,一双女的,薛福成气得两手发抖,伸手去拔墙上挂着的宝剑,忽然记起了手心的“忍”字,缩了回来。这样三次拔宝剑,三次忍耐。最后心忖还是看个明白再作道理。他撩起帐子一看,原来是两个老婆睡在一床。这双男鞋是皇帝妹妹在后花园玩耍时弄脏了花鞋,因为她脚大,别的宫妃的鞋太小,穿勿着,临时向皇帝哥哥借来穿穿的。
一个“忍”字躲过了一场祸水,薛福成特意在宁波造起一座薛院,并亲笔题匾“塞抑庄”,取意“忍耐克制”,以告诫自己,告诫后人。以后这地方辟为中山公园了。
讲述者:施行康记录整理者:尤燕飞
注:①薛福成,字叔耘,江苏无锡人,光绪初年以副贡生参曾国藩戎幕积劳至直隶州知州,后以功迁道
员,十年授宁绍台道。继以历光禄太常大理寺卿出使英法等四国。归国后又提出“厉人才、整戎
备、利源,重使职”等弃短集长之策。好古文,长于论事记载,著有《庸庵文编》,《浙江筹防录》等。
(清史稿446页)
②老老,即常常、经常。
③“秦王山屯”疑“城隍山顶”之宁波读音。
④忍,原讲述者为“忍耐”两字。
强中自有强中手
从前,宁波城里有户人家,只有祖孙两人。阿爷武艺高强,远近闻名;孙子从小跟阿爷练武,也学了一身武功。春去冬来,这年孙子长到16岁,阿爷托朋友帮忙,送孙子去镇海一爿当铺学生意,临出门辰光,阿爷叮嘱孙子:武艺只为防身之用,不可随便与人交手,更不可无故伤人。还立下一条规矩:三年之内不许把指甲剪掉。孙子一一点头答应,就拜别阿爷到镇海去了。
孙子来到当铺后,日里做生活,夜里管店堂,巴巴结结,规规矩矩,老板看了交关中意。店里数其年纪顶小,大家都叫其“小囝”。小囝每夜困在店堂里,困前总先要坐在被窝里看看书,一盏菜油灯放在柜台上,离眠床有好几尺远,困觉时其懒得爬起把灯吹灭,就在床头旁放一把黄豆,用黄豆把灯打灭。开头几次打勿中,后来日日练,练得百发百中。
再讲镇海有两个恶霸,一个是和尚,一个是道士。两人无恶不作,到处敲诈勒索,欺侮百姓,本地人一提起他们,心里又怕又恨。有一日,当铺刚刚开门,小囝正在收拾店堂,两个恶棍就走进门来,小囝勿认得这两人,没与他们打招呼。和尚、道士一见小囝介勿客气,就一屁股坐在柜台上,还脱掉鞋子挖脚。小囝一看,就上前讲:“两位师傅要当啥东西请吩咐,店有店规,家有家法,柜台上勿好坐人。”小囝话音未落,两个恶霸就火冒三丈,开口大骂,到门口捧进一只石狮子,上落勿问掼在柜台上,在一旁哈哈大笑。门口过路人都围拢来看热闹,霎时店堂内乱哄哄。老板听到声音,从里面出来,一看这情形吓得面色雪白,速速向两个恶霸打躬作揖讲:“我这伙计学生意没几日,有眼勿识泰山,如有冒犯之处,请两位多多包涵,还望师傅先把石狮子拿掉,有话到里头去讲。”两个恶霸只顾冷笑,睬也勿睬。老板看着这柜台上足足有四五百斤重的石狮子,急得团团打转。小囝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就随手拿起柜台上的鸡毛掸帚,把石狮子轻轻一拨,“轰隆隆”一声,石狮子从柜台上滑落在和尚脚旁边,吓得他连忙跳到一旁,周围人连连喝彩叫好。两个恶霸
互相交换眼色,就对小囝拱拱手说:“小兄弟,阿拉后会有期”,说完就轧出人群走了。
日子过得真快,一眨眼三年过去了,这日小田学生意期满,准备回家看望阿爷。到了码头刚要上船,只见一人挡住去路,这人勿是别人,就是当年在当铺里闹事的和尚。只见和尚二话不说,撩起一拳就朝小国打来。小田顺势一滚,和尚扑了空,接着又打来第二拳,又被小田避开。小田正想还手,发现自己三年没剪指甲,没法捏紧拳头,这才明白临走时阿爷立下的规矩,是不许他打人。小囝没办法,只得对和尚讲:“师傅,我搭侬无冤无仇,请侬放我回家吧!”边说边往船上走去,谁知和尚又用暗器打来,幸亏小园眼快手快躲过了。小田见和尚这样狠毒,就从口袋里摸出一粒黄豆,朝和尚打去,不偏不斜正好打中和尚左眼,和尚眼珠被打碎,痛得“哇哇”大叫,用手捂住左眼朝小田扑过来。小园又从口袋里摸出一粒黄豆朝和尚右眼打去,谁知用力过猛,这粒黄豆竟从眼睛穿过后脑,和尚大叫一声当即倒地死去。
码头上过往客人见这小田本事介大,都说其是盖世英雄,称赞他为百姓除了一害。这时,混在人群中的道士见师弟死了,心里真正恨煞,也假装称赞小囝,在其肩上轻轻拍了三下,小囝马上感到头晕心跳。原来道士用了“乌龙掌”,表面上看不出,但活不到五十天了。船上的人见小国脸色苍白,以为太吃力缘故,就送他回家,道士也随后跟去。
阿爷见孙子这副样子,晓得是被人暗算了。只见道士说:“小囝年纪轻轻,武艺竟如此高强,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我一定再来拜访。”阿爷听道士这样一说,心里明白孙子是遭他暗算了。
等众人离去后,阿爷马上给孙子吃药,运气功,总算保住小田性命。阿爷对孙子讲:“强中自有强中手。这个道士就是害你性命之人。”
50天到了,阿爷故意对外人讲孙子已经死了,还假设了灵堂。那天道士果然来了。只见他走到棺材旁边,装模作样,连哭带拍在棺材盖上又是三下,只听见棺材里面“咯咯”响声。原来棺材里放的是石头。坐在一旁的阿爷见道士还要把死人骨头碾成粉,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就上前轻轻一掌,道士身上,筋被抽掉了,这叫做“百步筋”。果然,道士只走出百步,就倒死在路边凉亭里。原来这阿爷就是宁波赫赫有名的武功师傅王瑞伯。
讲述者:任复畴记录者:俞美仕整理者:沈瑞龙
聪明的孙媳妇
从前有一户人家,媳妇待婆婆很凶,用猫饭碗盛眼冷菜冷饭给其吃。孙媳妇看在眼里,很难过。
有一日,孙媳妇悄悄对太婆说:“太婆,侬介苦,都是这只碗勿好。侬明朝把这只碗敲破好了。”太婆一听连忙说:“敲勿得!敲勿得。勿敲破我还有一口饭吃吃,一敲破我连口饭都没吃了。”孙媳妇讲:“太婆,侬只顾敲,勿用怕。我自有办法。”
第二日,媳妇又盛了些冷饭倒在猫饭碗里给她吃,婆婆看到孙媳妇站在一旁,对自己直眨眼睛,就把心一横,大着胆子,装作勿小心,把碗滑落地上敲破了,冷饭散了一地。媳妇一看,气势汹汹用手指着婆婆鼻子骂了起来:“你这老不死的!饭吃饱了,把碗敲敲破。从今以后你不要吃饭了。"婆婆吓得面色煞白,一句话都讲不出来。在一旁的孙媳妇赶快走上一步,指着地上的破碗爿,对太婆说:“我说太婆啊,侬咋介勿当心!这只碗我本来要留给我婆婆以后用的,现在侬把其敲敲破,叫我以后拿什么给婆婆盛饭吃?”这媳妇听了大吃一惊,心忖,“幸亏今朝这只碗敲碎,否则以后就要轮到我了。”从此以后,这媳妇就再不敢那样对待婆婆了。讲述者:邵意心 记录整理者:尤燕飞
儿子不如石子
相传在宁波屙道头①旁边有个周先生,开店做生意交关顺手,积落一大笔铜钿。四个儿子都讨了老婆成了家。老伴过世,这户大户人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全靠周先生一人当家。儿子媳妇权柄一眼呒没,背后头嘀嘀咕咕,埋怨老头死不放手。一日,大儿子对阿爸讲:“侬介大年纪当家操心,人家要讲阿拉儿子没孝心。还是分了家,侬就到阿拉屋里吃吃现成饭,每日归侬一元银洋钿,当当零用。”老人一听有道理,就把家产分给了四个儿子。
开头辰光,老人每日三餐吃现成茶饭,空落走走亲戚朋友,回到屋里,儿媳们个个眉开眼笑,孙子、孙女围着阿爷讨零食吃,生活过得蛮乐胃。日脚一长,老人积蓄用光了,儿子媳妇肚皮里打起算盘。一日,大儿子对阿爸讲:“阿拉近来家景勿大好,每天一块银洋钿归勿出②,欠一欠。”大房不归零用钱,其他儿子都看了样,老人身边没有零化铜钱,三餐茶饭也推来推去,每日唉声叹气,怪自己命勿好,吃老苦。
周家有个娘舅,在一爿南货店里当账房③,交关会动脑筋,看到姐夫每日愁眉苦脸,就问姐夫,一问二问晓得了屋里事情。一日,娘舅对几个外甥讲:“倷阿爸跟我到外面去做眼生意,过一段日子回来。”儿媳们听了暗暗高兴,心想三餐茶饭好省落,阿爸赚来铜钿又好分。
眼睛一眨,半年过去。周先生红光满面同娘舅回转屋里,随身带来一只重重的大木箱。儿子媳妇的眼睛都盯住了这只箱子,七手八脚想打开看。娘舅笑嘻嘻说:“心别急,心别急,倷阿爸关照过,啥人顶孝敬,啥人多分眼。百年之后,归我娘舅来分。”这句话交关灵光,四个儿子媳妇交关孝敬老头子,样样百依百顺。这位周先生享了几年清福,眼睛一闭过了世。阿爸刚断气,儿子媳妇抢着想打开木箱分家产,寻不着开箱的钥匙,急得团团转。娘舅奔到讲:“箱子钥匙在我手中,家产归我分。啥人孝心足,家产就分多。”叫外甥们先办丧事。这句话一出口,儿子媳妇抢着布置灵堂,买好棺材请了和尚道士,七七敲、八八念,到了七七四十九天,七头做满,娘舅到家,当场打开大木箱。只见是满满一箱石子,上面盖着一张条子,写着:“石子石子,救了老子;没有石子,饿死老子;儿子儿子,不如石子④”儿子媳妇看得两眼发直,浑身发冷,脸孔火热,嘴里结结巴巴讲不出闲话。
讲述者:朱秀干 记录整理者:邵梅生
注:①屙道头即现在浩河街一带。
②归勿出,即拿不出的意思。
③一说娘舅是山里人。
④一说:条子写着,“家有四子,勿值石子;没有石子,饿死老子”。
呆大学闲话
从前,有个呆大,闲话讲得颠三倒四。一日老婆给其两块钱,讲:“侬闲话介〓讲,到外头去学一学。”呆大接过两元钱,去了。
呆大走着走着,走到城外树林边。看见一个教书先生挈着皮箱站在那里,见一只鸟飞进树林,讲:“一鸟入林,百鸟齐鸣。”呆大一听这句闲话蛮好,就记好了。
这时,教书先生走过问呆大:“后生,上河村路咋走?”
呆大讲:“我领侬去。”挈过皮箱,朝前就走。
走着走着,走到一座凉亭,教书先生讲:“凉亭虽好,缺少矮凳。”呆大记好了。
走着走着,走到一口池塘边,教书先生讲:“池水清清缺少鱼。”呆大记好了。
走着走着,看见两边稻田里田螺交关多,教书先生讲:“田螺虽多,缺少家伙①。”呆大记好了。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鹅隔着篱笆在吃菜,教书先生讲:“头颈长长,撩过菜墙。”呆大记好了。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鸡娘在哆嘴②,教书先生讲:“红脸鸡娘,哆嘴会生。”呆大记好了。
走着走着,看见一只老黄牛在牛棚里躺着,教书先生讲:“四脚撑撑,叹啥苦处。”呆大记好了。
走着走着,来到上河村,教书先生讲:“后生侬帮我领路挈皮箱,谢谢侬。”说着,从袋里摸出四角钱给其。
呆大一看,连忙摇摇手讲:“侬勿用谢我,我倒要谢侬呢!我闲话学了许多,我要付两块钱给侬。”
“那也好,阿拉以后‘县里不会,府里会’,这钱大家都勿用付了。”教书先生说着,走了。
呆大回转屋里,老婆讲:“阿爸生病,侬明朝去望望。”
第二日天亮,呆大来到丈人屋里,大家一见是呆大女婿来了,都奔拢来看。呆大讲:“一鸟入林,百鸟齐鸣。”大家一听,“喔哟”一惊,都说呆大女婿变聪明了。
歇一会,呆大又讲:“凉亭虽好,缺少矮凳。”大家一看,别人都有凳坐,只有其没有,快搭来一把矮凳,端来一杯白开水。
呆大接过白开水,又讲:“池水清清缺少鱼。”大家一看,别人都有茶叶,只有其没有,连忙换了一杯。
坐了一会,佣人端来猪油汤团,请其吃点心,呆大又讲:“田螺虽多,缺少家伙。”原来是佣人忘记了放调羹。
隔壁三叔婆听说呆女婿变得交关聪明,就把头从窗子里伸过来张望,呆大看见就讲:“头颈长长,撩过菜墙。”三叔婆连忙把头缩回来,走到丈母娘那里讲呆大女婿骂其。
丈母娘正在烧水,一听,就气冲冲走出来教训呆大。呆大看见丈母娘来了,讲:“红脸鸡娘,哆嘴会生。”
呆大走进丈人的房间,丈人气呼呼地不去理睬其,呆大讲:“四脚撑撑,叹啥苦处。”
丈人一听火了,翻身坐起,正要发脾气,呆大又讲:“阿拉县里勿会,府里会。”
人们以为呆大女婿跟丈人赌气要打官司,都进来劝说:“都是自家人,介小事体打啥官司!好省,好省!”
讲述者:裘龙法 记录整理者:刘利宁
注:①“家伙”指工具。
②“哆嘴”指母鸡生蛋前会“哆哆”鸣叫的现象。
八月十六过中秋
中秋节是八月十五,宁波人习惯八月十六过中秋,为啥?原来有个出典:
从前有个宁波人叫史弥远①,在京都做大官,当了宰相。有一年,他想回家过中秋节,就先差佣人送一封信到宁波老家相府。
中秋节快到了,史弥远日夜兼程往宁波赶来。因为路上有一件要事耽搁了一天,等到家已经
是八月十六了。
相府等着相爷到来过节。这样,相府里专门做了一种太史月饼,重新在八月十六过了团团圆圆的中秋节。这件事一传开,宁波人为讨个彩头,都改在八月十六过中秋节了。另说八月十六过中秋是宰相史浩的故事。
讲述者:张宝卿整理者:邱坤峰
注:①史弥远,南宋明州部县人,字叔同,淳熙进士。宋宁宗时历任太师右丞相、枢密使等职。后向金求和.权势日盛,专权多年,他死后,宋理宗才亲主国政。
“狗腿子”的来历
从前,有个神医叫鬼谷子,无论什么毛病只要其用手一摸就好,远远近近的老百姓都来请他看病,他从来不肯收病人的钱。
神医的消息传到县官老爷的耳朵里,这个老爷腿上正好生了一个疮,东医西医医勿好,就派王解差来叫鬼谷子医腿。鬼谷子勿肯去,县官老爷又叫王解差用链条锁了拉到衙门里。老爷把腿上的疮给鬼谷子看,鬼谷子讲:“你的腿不会好的,除非换一条腿。”老爷讲:“只要我的腿能走路,就换一条吧。你拿什么腿来换呢?”鬼谷子说:“你监牢里关着许多犯人,让我去看一看,有没有好腿。”老爷答应了,打开各间牢门,鬼谷子一看,都是一些解不起租的穷人,就给他们看好病,统统放走了。鬼谷子走到老爷面前说:“穷人的腿都太瘦,一条也没有用。”老爷说:“那就在衙门人里挑吧。”鬼谷子看看旁边站着的王解差说:“这个王解差的腿或许有用。”怪只怪这个王解差平常日脚对穷人太凶。县官马上下令把王解差的一条腿斩了下来。鬼谷子把其装到老爷身上,老爷好走路了。这个解差一条腿没有了,不能走路,就大喊大叫,求鬼谷子给他想办法。鬼谷子说:“没有人腿好用,只有狗腿了。”王解差就腿心切,说狗腿也好。鬼谷子就给他装上一只狗腿。从此,那王解差走路就一腐一拐了。那狗呢,鬼谷子就捏了条泥腿装上。从此以后狗拉尿的时候板规①要把一只腿翘起来,免得泥腿被尿冲湿。
后来,老百姓见到王解差就叫“狗腿子”,“狗腿子”这个叫法就一直传了下来。
讲述记录者:李如月整理者:杨建民
注:①板规,即一定,往往。
撩天八只脚
宁波人有句闲话,讲说话不着边际叫“撩天八只脚”。这句话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庄里住着四个大力士,一个能把路拉直,叫“拉路直”;一个能把山叠起来,叫“幢幢山”;一个能一拳打出一口井,叫“拳打一井”;还有一个能吹口气把树拔起来,叫“吹大树”。这四个人在村庄里称王称霸,百姓又怕又恨。
天上的观世音菩萨晓得了这件事,有心要教训教训他们。一日,她化作一个漂亮的女子,下凡来到这个村里。四个大力士一看见介漂亮姑娘,都争着要想给自己当老婆,就一起走拢去。观世音往前面不紧不慢地走去,四个大力士在后面紧紧追赶。
眼看快要追上,观世音用脚踢倒了一座山,“幢幢山”就把山拎起来叠上去。就这样,观世音踢倒一座又一座,“幢幢山”叠了一山又一山。山越叠越高,一直叠到快到南天门了。
观世音脚踏祥云升上了南天门,四个大力士就从这一叠高高的山上往上爬,想追上观世音姑娘。眼看就要爬上南天门了,谁知四个人都想一下爬上去,用力猛一蹬脚,把这叠山蹬倒了,这四个大力士,上,上不去,下,下不来,八只脚吊在南天门上乱踢乱蹬,再也没办法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撩天八只脚。”
讲述者:胡永菊 记录整理者:沈兴娣
热贴鱼
从前,有一个孝子,阿姆生病了,想吃鲜鱼。刚刚是寒冬腊月,孝子忖河水都冰住了,不好抲鱼,就跑到河面的冰上,脱掉衣服,躺在冰上,想用热身子把冰烊开好抲鱼。
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就派太白金星传旨给东海龙王,要龙王送些鲜鱼给孝子。
孝子躺着躺着,冰烊出一个洞口,往洞里一看,果然有一条鲜鱼游上来透气,他就伸手捞了起来,柯回家孝敬老母。
这种鱼就叫“热贴鱼”,后来,也有人叫“玉秃鱼”。
讲述整理者:余玉生
虾〓笑黄鱼
一天,黄鱼和虾〓比谁游得快,乌龟当中央人。比赛开始了,只听乌龟一声叫,黄鱼和虾〓甩甩尾巴,拼命向前游去。黄鱼心忖自己个头大,力气大,一定要比虾〓游得快,它取胜心切,游的时候,头也不抬,眼睛只顾看着游在一旁的虾〓一股劲向前冲去,结果,“呯”的一声,撞在岸边的礁石上,霎时眼冒金星,痛得张大了嘴巴,原来两块石头撞进了黄鱼的脑袋。虾〓看着黄鱼这副狼狈相,哈哈大笑,笑得下巴掉下了,再也合不上来了。
从此,黄鱼的子子孙孙头里都有了两块骨头(注),直到死了,嘴巴也是张着的。而虾〓呢,下巴永远是拖下来的。像龙头一样,从此人们叫这“龙头烤”了。
讲述者:鲍慧英整理者:尤燕飞
注:黄鱼因脑子里有两块骨头,也叫石首鱼。
第二节 民间歌谣
宁波地,鱼米乡
宁波地、鱼米乡,顺口溜,唱一唱:
三江口,冰船来往忙。
半边街,鱼行米行十几家。
糖行街,南货北货批发庄。
钱行街,大同行,小同行,放账放到上海港。
进东门,店面整齐大又高,
银楼金店首饰庄,金银成色牌子老。
绸缎店,绫罗绸缎满店堂,京广洋货来路广。
崔衙街,书店多。
泉家湾,绣花店,新娘头面式样好。
钉打桥,叮当叮当打铁忙。
药行街,朝西望,红木家具做工巧,
桶钵漆器有名望。
三法卿,石牌坊,棺材店,好几爿,
杉木、楠木加沙枋。
朝东望,药店药行排两旁。
天主教,育婴堂,十个进去九个亡。
灵桥门,过江桥,江东也是好地方。
百丈街,通东乡,灰街过去是大校场,
航船埠头航船密密靠。
后塘街,牛骨行,螟夫鲞,销南洋。
木行路,南号北号气势壮,
雕龙石柱也勿少,大小木行福建帮。
回头再把江北岸唱一唱。
过江桥,首先看到天主堂,
大自鸣钟外国造,大英公馆海关旁。
沿江码头停货轮,来去上海顶便当。
演唱者:陈生昌 记录者:王秀英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十劝世
茶花开来早逢春,父母大人要孝敬,
父母可比灵山佛,何必再去拜世尊。
在生买点爹娘吃,灵前供养是虚情。
孝顺必生孝顺子,忤逆必生忤逆人。
兰花开来二月平,公婆大人要孝敬。
孝敬公婆为第一,自己也要做婆身。
堂沿椅子轮到坐,廿年媳妇廿年婆,
且看屋檐檐头水,点点滴滴不落错。
桃花开来是清明,夫妻和睦过光阴。
夫妻本是前生定,五百年前订婚姻。
丈夫不可嫌妻丑,妻子不可讲夫贫。
千里迢迢能相会,夫妻恩爱比海深。
蔷薇花开四月猛,姑嫂做事要商量,
姑姑有事嫂来做,嫂嫂有事姑到场,
做姑应当敬重嫂,做嫂不可太呒样。
石榴花开五月正,兄弟和睦过光阴。
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变黄金,
三兄四弟各条心,家内有钱化灰尘。
兄弟相争看娘面,千朵桃花一树生。
荷花开在伏中心,邻舍和睦过光阴。
远亲不如近邻好,为难之时自家人,
小儿如话相争吵,各教孩子转家门,
不可眼前将儿打,怂恿孩儿骂四邻。
大人相争难得好,小人仍旧一同行。
凤仙花开是秋景,有钱不可笑穷人。
穷的不会穷到底,富的哪有富到顶,
十年财主轮流做,富贵荣华世上轮。
演唱者:王云夫采录者:史珍瑜金开龙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四大皆孔
赌鬼倾家荡产,嫖客妻离子散;
酒鬼醉后发疯,烟鬼一命送终。
演唱记录者:许斌章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抽鸦片
一盏红灯点起,两只肩胛叉起,
三餐茶饭不齐,四季衣衫褴褛,
五亲不认,六眷忘记,
七骗八拐,八事勿管,
九(究)竟自家该死,十(实)在没人害其。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店员苦
端午雄黄老酒肉,黄狼摆酒给鸡吃;
店堂忙碌两头黑,榨尽店员髓和血。
中秋明月亮堂堂,店员个个心发慌;厄运随时会遇到,赶出店堂去流浪。
年底好比鬼门关,店员提心又吊胆;
“另就高门”四个字,踢出店堂去讨饭。
店员一生做到老,死掉好比路边草;
一张草席一块板,抬出门去把事了。
演唱者:陈独员 采录者:王茂根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商业歌(十字歌)
一本万利开典当,二龙抱珠珠宝行,
三(山)珍海味南货店,四季发财水果行,
五颜六色绸缎庄,六(落)洋顺风鲜货行,
七星高照古董店,八字墙门开钱庄,
九巧玲珑贳器店,十字街头坐茶坊。
选自1996年版《鄞县志》
要吃汤团缸鸭狗
三更四更半夜头,要吃汤团缸鸭狗,
一碗两碗发瘾头,三碗吃落勿肯走。
演唱采录者:金建楷 陈邦杰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宁波糕点勿推板
宁波糕点勿推板,吃起味道交关崭。
猪油汤团烫下巴,吃得嘴巴油糯糯。
升阳泰,方怡和,董生阳,加同和,
奶油蛋糕面盆大,味好香糕没浃箩①,
苔生片,绿豆糕,千层饼,豆酥糖,
还有城隍庙小热昏,专卖百草梨膏糖。
演唱采录者:东书
注:①没浃萝:物品盛得过满从器皿中溢出。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南货六大家
宁波南货六大家,大同、大有、董生阳,
方怡和加升阳泰,还有江东怡泰祥。
演唱者:卢庆祥 采录者:王一中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老宁波买特产
缸鸭狗买汤团,五老峰买香肠,
楼茂记买香干,赵大有买金团,
老大有买高包①,董生阳买橘饼,
宝兴斋买肉包,孟大茂买香糕,
老同源买咸货②,崔兴泰买鲜货③,
灵泽庙前买咸齑,城隍庙买茴香豆,
河利市桥买大米,张斌桥买黏头树④,
天宝成银楼买金银。
注:①高包:指桂圆、荔枝一类的南货干货。多作礼品赠人,故店主习惯用草纸包成一头高一头低称“高包”,又称“虎头包”。
②咸货:指咸水产。
③鲜货:水产。
④黏头树:一种有黏性的树,以此树加工成刨花卷浸泡水中成黏液,供妇女洗头用。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江桥坠坠动
冬冬冬,发东风,
宁波江桥坠坠动,弯转就是灰街弄,
灰街白肤起,弯转新河底,
新河白洋洋,弯转大校场,
校场长遥遥,弯转卖鱼桥,
买席买江东,及不来状元坊。
演唱记录者:缪定华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摩登女郎
身穿花旗袍,头戴压发帽,
短裤、长统袜,皮鞋后跟高,
手戴金手镯,屁股侧两侧,
两面贴胭脂,好像鹅蛋脸,
嘴巴红点点,还要吃香烟。
演唱记录者:桑香凤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喜鹊哥哥尾巴长
喜鹊哥哥尾巴长,驮柴驮米养姑娘,
姑娘矮,嫁只蟹,蟹儿黄,嫁凤凰,
凤凰飞,嫁只鸡,鸡会啼,嫁只鹿,
鹿上山,嫁牡丹,牡丹开,嫁秀才,
秀才老娘走出来,脚又大,嘴又歪,
头上好像毛芋艿,明朝看侬咋格做奶奶。
演唱者:徐韵梅采录者:陈锡成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次白纱(马灯调)
妹在河头汰白纱,失落金钗埠头下,哪一位来撩撩。
有一个后生过来了,叫我小妹妹走点过,由我阿哥来撩撩。
小妹妹来走过,亲阿哥就落河,
脱落裤子撩过河,看着阿妹笑呵呵。
东边一把摸,西边一把捋,
摸来捋去是黄沙,晓得妹妹哄骗我。
叫哥哥弗要取笑我,摸着金钗还还我,
心里总会向侬谢,阿妹弗会哄骗侬。
小阿妹侬请听,拿一根长手巾给我阿哥擦擦身,擦着金钗来还侬。
小妹家住三法卿,城隍庙跟第三进,
照墙描麒麟,阿哥有空好来临。
选自1996年版《鄞县志》
廿岁姑娘七岁郎
廿岁姑娘七岁郎,夜夜晚头抱进房,
夜替尿布日穿裤,叫声儿子婆生气,
喊声丈夫勿切气,怨气难消沉海底,未开口,泪如雨,面对月儿叹苦经。
媳妇:月儿弯弯两头尖,可怜我活人睡在死人边。
婆婆:媳妇房中太粗言,你宽宏大量等几年,
但等我儿人长大,一双鸳鸯共枕眠。
媳妇:婆婆说话原有理,你自饱不知别人饥;
等得你儿人壮大,我日出东方月过西。
丈夫:母妻两人莫争吵,金刚虽大泥木雕,
蜜蜂虽则身子小,采花不论树低高。
演唱记录者:沈杏娟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养生媳妇要棉衣
北风呼呼大雪飞,养生媳妇要棉衣。
阿婆讲:落雪还是刹雪①冷,
咬紧牙关撑一撑。
眼睛一眨刹雪天,
养生媳妇心欢喜。
阿婆讲:红猛日头有啥冷,
侬要棉衣啥用场?
演唱采录者:陈邦杰
注:①刹雪:方言,雪融化。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十忙忙
一来忙,开出窗门亮汪汪;二来忙,梳头净面落厨房;
三来忙,年老公婆送茶汤;四来忙,丈夫出门要行装;
五来忙,姑娘出门要嫁妆;六来忙,打扮孩儿进学堂;
七来忙,外甥剃头要衣裳;八来忙,讨个媳妇成成双;
九来忙,一串数珠挂经堂;十来忙,一双空手见阎王。
演唱者:徐韵梅 记录者:陈锡成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哭七七①
头七到来哭哀哀,手拿红被盖上来,
风吹红被四角动,好像我郎活转来。
二七到来借思量,思思量量哭一场,
月亮里点灯空挂明,好比做梦做一场。
三七到来做道场,亲眷邻舍都来相,
廿四个和尚卟卟响,小奴奴打扮去上香。
四七到来借梳妆,梳妆台上哭情郎,
只见梳妆不见郎,双脚蹬蹬好心伤。
五七到来望乡台,望乡台上哭哀哀,
大男小女号啕哭,奴奴一心想郎活转来。
六七到来去关梦,梦见我夫见阎王,
牛头马面两旁立,当中独跪我情郎。
七七到来见白绫,白头白脚白腰裙,
我有搭侬三年苦,莫怪奴奴心肠硬,
只怪侬自己寿勿长。
一路哭来一路行,交待公婆两三声,
莫怪我奴奴心肠硬,只怪侬儿子寿勿长。
一路哭来一路行,交待伯父伯母两三声,
阿侄长大讨妻房,衣着鞋穿侬管账。
一路哭来一路行,交待隔壁两三声,
我小儿相打相骂搭其拉拉开,
好比南海拜观音。
一路哭来一路行,交待叔叔婶母两三声,
阿侄长大读经纶,文房四宝侬照应。
演唱者:陈永康 记录者:刘利宁
注:①七七,民间风俗人死后每七天作一次祭祀,共七次结束,分别称“头七”,“二七”……“七七”。“哭七七”为祭祀时所唱,以寄托家人哀思。
十二月花谣
正月茶花早逢春,二月兰花盆里青,
三月桃花枝上艳,四月蔷薇称人心,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飘池心,
七月凤仙染指甲,八月桂花香四邻,
九月菊花秋霜开,十月芙蓉小阳春,
十一月水仙多清净,十二月腊梅冷冰冰。
演唱记录者:孙宗岳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告状
先生,先生,我要告个状。
你告什么状?我告老鼠偷我糖。
老鼠呢?老鼠花猫拖去了。
花猫呢?花猫爬到大树上。
大树呢?大树木匠锯倒了。
木匠呢?木匠老虎拖去了。
老虎呢?老虎逃到山洞了。
山洞呢?山洞潮水浸没了。
潮水呢?潮水太阳晒干了。
太阳呢?太阳乌云遮煞了。
乌云呢?乌云被风吹散了。
风儿呢?风儿风儿已停了。
演唱者:洪福龄记录者:车翠仙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侬要啥人抱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爸抱。”
“阿爸出门赚元宝。”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哥抱?”
“阿哥上山打柴磨镰刀。”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姐抱。”
“阿姐读书写字做文章。”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爷抱。”
“阿爷大大年纪腰骨弯勿倒。”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娘抱。”
“阿娘念佛烧香奔庵堂。”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外公抱。”“外公腰痛背酸勿会抱。”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外婆抱。”
“外婆纺纱织布做夹袄。”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舅舅抱。”
“舅舅枇杷园里摘枇杷。”
“囡囡宝,侬要啥人抱?”
“我要舅母抱。”
“舅母头上戴朵花,‘额叽额叽’走人家。”
——讲来讲去呒人抱,还是自家走走好。
演唱者:袁琦 记录者:颜本炎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老鼠眼睛像胡桃
老鼠眼睛像胡桃,老鼠尾巴像锉刀,
前脚低,后脚高,身穿一件皮棉袄,
日里嗤嗤困晏觉,夜里做贼做强盗,
黄鼠狼看见告诉老爷道,老爷是介话:
侬也呒没好,搭人家生蛋鸡娘咬咬倒,
害嘞两公婆,鸡狗鸡狗吵弗好。
选自《海曙民间故事》
天封塔十八格
天封塔,十八格,
唐朝造起天封塔,
沙泥堆聚积成塔,
鲁班师傅会呆煞。
演唱采录者:东书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浙东抗英歌谣
伊里布①,大奸臣,勾结义律②把赃分;
赠送米麦牛羊鸡,回赠呢布千里镜③。
私订划界停了战,多少百姓丢性命。
二
八桨船,海里闯,船里坐着黑水党④;
围绕洋船转三圈,英国鬼子见阎王。
三
黑水党,真英勇,钻进水里似蛟龙;
稻草麻绳缠旋桨,外国洋船开不动。
近了用刀砍,远了用枪捅;
英国鬼子吓破了胆,一个一个把命送!
四
黑水党,夜间行,神出鬼没似天兵;
刀枪一举寒光闪,洋鬼子人头离了身。
五
布袋阵⑤,布袋阵,等着华尔⑥来钻进,
扎起袋口打死狗,洋枪队都送了命!
六
天国军民假慰劳,老酒灌进西瓜炮⑦;
西瓜炮,打不响,洋枪队都跑不了。
演唱者:冯孟颛采录者:白岩
注:①伊里布:清协办大学士,当时为钦差大臣,主持浙江军务。
②义律:鸦片战争时期,侵华英军司令。
③千里镜:望远镜。
④黑水党:浙东人民抗英斗争组织,领袖为徐保、张小火、钱大才等。
⑤布袋阵:太平军在慈溪县(今慈溪市)用此妙计打死华尔、消灭洋枪队。
⑥华尔:洋枪队头子。
⑦西瓜炮:英制的一种炮。
选自《宁波市歌谣谚语卷》
甜在嘴里痛在心
白糖甜,甜津津,吃在嘴里甜在心;
要问白糖何处造,白糖造自台湾人。
想当初,郑成功,开辟台湾多艰辛,
渡海打败红毛人,但愿后人永记心。
甲午年,起纠纷,鸭绿江中浪滚滚,
中日一战清军败,从此台湾归日本。
白糖甜,甜津津,甜在嘴里痛在心。
演唱者:陈生昌记录者:王秀英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真犯关
犯关犯关真犯关,宣统皇帝坐牢监,
皇后娘娘担监饭,王公大臣做行贩,
文武百官做脚班,知县知府做讨饭,
清朝会弄得介面眼,都是慈禧做事太退板。
害得满洲鞑子都完蛋。
演唱者:陈志清记录者:尤燕飞
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汉奸汪精卫
汉奸汪精卫,钞票用储备①;
一万当两块(元),甩掉呒人赔。
演唱记录者:陈永康
注:①储备指伪币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
汉奸汪精卫,钞票用储备。
一块(元)换两块,倒掉叫谁赔。
东洋人黑良心(五更调)
一更月子里,月儿刚东升,
东洋人,黑良心,炮打镇海城。
兵舰、大炮、飞机、炸弹,外加小汽艇。
机关枪,冲头阵,不怕伤良心。
二更月子里,月儿照墙台。
东洋人,进宁波,阿拉受了灾。
店庙关门,落乡逃难,好好市面统吵坍。
东门街,天妃宫,变成一座鬼门关。
三更月子里,月儿正中央,
东洋人,野兽样,挨户要交花姑娘。
洋狗、刺刀、拳头、耳光,家常便饭要倷尝,亡国奴,真罪过,赛过一群猪和羊。
四更月子里,月儿渐向西,
东洋人,落乡来,种田人也晦气,
拉夫、修路、收税、派税,碉堡也造起,
烧房子,奸妇女,坏事会做遍。
五更天将明,阿拉宁波人,
打东洋,下决心,意志要坚定,
镰刀、大斧、长矛,拿起武器全上阵,
跟三五①,上火线,为国去拼命。
注:①“三五”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三、第五支队。
选自1996年版《鄞县志》
胆大和胆小
胆大去造反,胆小去生产。
勿大勿小偷点懒。
演唱者:竺安康 记录者:刘利宁
文攻武卫
文攻武卫①,针锋相对,
打煞勿怪,棺材自备。
演唱记录者:余玉生
注:①“文攻武卫”:“文化大革命”中武斗口号。
以上两首选自《海曙区故事歌谣谚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