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0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史概况
分类号: B947.55
页数: 2
页码: 2013-20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佛教的历史概况。
关键词: 宁波市 佛教 历史

内容

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发民筑子城(内城),建州衙,城池粗具规模。时明州为唐对外交往通道和贸易港口,也是日本、高丽等国佛教徒入唐求法的集散地之一。城区寺院开始兴起,唐大中五年(851)国宁寺(宋时改名为天宁寺)在州衙城谯楼西侧(今海曙中心小学址)建成,自此,佛教在境内逐渐流传。其后有施祥寺、万寿寺、境清寺等相继建成。五代,明州为吴越王钱镶辖地,锡信佛护教,增建梵宇,有报恩院(北宋改为延庆寺)、寿昌寺、天封寺等。宋时,明州府城佛教更盛,新建崇法寺、宝云寺、看经寺、观宗寺等。当时天台宗和禅宗在明州均有一批名僧弘传,在城区主要是天台宗。作为佛教大乘八宗之一的天台宗,经过唐宋和五代战乱,尤历会昌法难后,教典多遭湮失。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住持四明延庆寺僧知礼从高丽僧义通习天台教观,受其教义,后在乾符寺、延庆寺开讲席,除讲道外专务忏仪,著《金光明最胜忏仪》、《修忏要旨》等,宋真宗赐予法智大师,忏法始盛。《佛祖统记》中称知礼有“法子二十七人,入宝四百七十八人,升堂一千人”,传承极盛,可谓佛教复兴时代。到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寺僧介然在延庆寺东北隅建十六观堂,后称观宗寺。元、明两代西藏佛教传入内地,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清一代境内佛教仅保持原有余绪,只有观宗寺相对兴盛,与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并称为“浙东四大丛林”。民国初年,僧谛闲住持观宗寺,增设观宗学舍,招收僧众,传授天台教观,涌现了宝静、溜虚、常惺、觉光等一批名僧。
  1950年,境内仅存观宗寺、延庆寺,两寺有僧160余人,月湖庵、姚家庵(福德禅寺)有尼数人,佛教居士林1处,有居士304人。后僧尼大多还俗、就业安家,或参加佛教团体组织的生产劳动。1958-1966年,动员佛教界“僧人献产”,观宗、延庆两寺献出,僧人迁并七塔寺。“文化大革命”中寺院多被挤占,观宗寺为原宁波地委党校和地区京剧团占用,延庆寺为市粮食局占用。佛像被毁,法器变卖,经籍散佚,至此境内无僧。
  1978年始,政府逐渐落实宗教政策。1989年,僧净修在原新福庙旧址重建看经寺。1993年,观宗寺被批准为保护寺院,同年僧益行来寺恢复,过两年,大殿和天王殿修复,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至2008年,境内有僧68人,尼8人,登记居士5000人。佛教界人士中有市政协委员3人,区政协委员5人,其中区政协常务委员1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