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编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053
颗粒名称: 第三十八编 宗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18
页码: 2009-20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情况。
关键词: 宁波市 宗教 信仰

内容

境内宗教存在早于城池建设,以道教存在为最早。道教开元宫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83年以后始筑子城。随后,佛教在境内迅速发展,逐渐取代道教成为信众最多的宗教。宗教在境内的长期存在和流传,逐步形成有多种浙东特色的宗教文化,成为宁波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佛教文化影响深广,境内民间的崇拜、祭祀乃至日常商业活动都有佛教活动的影子。进入20世纪后期,天主教、基督教在青年中影响渐大,道教转衰,伊斯兰教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境外穆斯林来宁波日渐增多,伊斯兰教宗教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曙。
  海曙作为宁波市的老城区,先后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存在。至2008年底有宗教团体5个,宗教活动场所12处,有登记的信教徒众1.2万人,为浙江省宗教工作重点区域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在法律上保障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同时提倡和宣传无神论。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要求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05年3月,国务院颁布《宗教事务条例》,自此,宗教管理工作走上有法可依的轨道。
  境内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宗教工作。解放初期,境内宗教事务由市民族宗教事务科管理,建区后在区委统战部挂"民族宗教事务局"牌子。2006年民族宗教事务局列区政府序列,和区委统战部合署办公,负责境内民族宗教事务管理。
  第一章 道教
  道教源于战国,形成于西汉的黄老道学,后创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注重在民间发展道徒。宁波还未建城时道教就已在民间流传,特别是晋室南渡后,境内成为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后几经兴盛和衰微,20世纪末境内已无道教活动。
  第一节 历史概况
  道教在宁波何时形成不详。相传汉时即有道教活动,这与道教初始形成时间相吻合。境内道观建设虽然较晚,但与道教有关的记述则相应较早。东晋隆安三年(399),身为五斗米道道徒的孙恩结聚徒众起事①,辅国将军刘牢之在境内筑墙(现西门筱墙巷一带)御之,攻防历4年。境内道教宫(观)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在鄞县县治东南(现中山广场旁)置开元宫,天宝二年(743)在泰和坊(今右营巷)建紫极宫,祀主皆为老子,道教在城区逐渐兴盛起来。
  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圣经,一时道教大盛。自大观年间(1107—1110)至宋末,境内新建报德观、灵顺宫、西云大宝宫等。元代道教仍盛,并分为正一派和全真派。迄明,道教渐趋衰落。洪武十五年(1382),宁波府设道纪司于冲虚观内。进入清代以后,由于道教自身的原因,再加上朝廷不再支持,道教日趋衰落。民国16年(1927),地方当局破除迷信,群迁各祠庙木主偶像置佑圣观、报德观。1950年,境内存佑圣观、报德观、关帝庙等少数宫观。1953年市道教小组在境内成立,1957年停止活动,区内仅存西北街佑圣观,余改他用,或废圮。至1990年,境内无道教活动。
  第二节 道观
  冲虚观遗址右营巷(现天一广场药皇殿旁)。唐天宝二年(743)建,初名紫极宫。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改真圣观。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天庆观。南宋绍定元年(1228),太守胡榘重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名玄妙观。明天顺七年(1463)赐冲虚观额,后毁。清时其址改右营考场,仅建三官、玄坛、关帝三殿于外,后废。
  报德观遗址横河街。南宋淳祐七年(1247),郡王赵与欢为纪念唐明州刺史黄晟功德而建,
  ①王志邦著:《浙江通史·秦汉六朝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564页。
  故名报德观。元至元十九年(1282)毁于火,后重建。元泰定三年(1326),道士戴择善重修。民国13年(1924)11月毁于火,至此700年相传之建筑物尽付一炬。16年(1927),道士林理梅云游至甬,里人推为住持,委其重建,道士独力叩募,19年(1930)建成,后衰落,房屋移作他用,今废。
  佑圣观 遗址西北街。元至治元年(1321)全真高道元建,旧名佑圣道院。明市舶太监梁瑶修葺。明正统二年(1437)内官欧成重修。清康熙三十三年至雍正八年(1694—1730)重修,增建真武殿、灵宫殿、南天门外茶亭、近真桥、池塘、斗姥阁、大士阁、吕祖台亭、火神殿、山门等。道光二十三年(1843),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医生玛高温至甬曾借观内厢房施医传教。民国16年(1927),住持金至铨建都神殿、西厢房。“文化大革命”中毁废。
  吕祖殿 遗址解放南路延庆巷,又名蓬莱宫。清乾隆五十年(1785),有云水道士于南门水月桥下余相国祠前隙地结茅修行,立吕祖坛。后渐积施金,在日湖左邻延庆寺右傍募地建屋三间,里人崇奉日盛。嘉庆年间(1796—1820)居士李同建吕祖殿。后道士吕宗圻在殿旁建朗吟仙馆。光绪年间(1875—1908),住持王成章改建殿后余屋为栖鹤轩,供道士修养。今废。
  第二章 佛教
  宁波建城时值唐中后期,佛教已在中国蓬勃发展。寺院成为城池的一部分,至宋时,城区佛教更是有较大的发展,延庆寺声名远播,高丽、日本等国佛教徒来此求法讲经不断。时至当今,佛教仍是境内活动场所最多、信徒最广的宗教。
  第一节 历史概况
  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发民筑子城(内城),建州衙,城池粗具规模。时明州为唐对外交往通道和贸易港口,也是日本、高丽等国佛教徒入唐求法的集散地之一。城区寺院开始兴起,唐大中五年(851)国宁寺(宋时改名为天宁寺)在州衙城谯楼西侧(今海曙中心小学址)建成,自此,佛教在境内逐渐流传。其后有施祥寺、万寿寺、境清寺等相继建成。五代,明州为吴越王钱镶辖地,锡信佛护教,增建梵宇,有报恩院(北宋改为延庆寺)、寿昌寺、天封寺等。宋时,明州府城佛教更盛,新建崇法寺、宝云寺、看经寺、观宗寺等。当时天台宗和禅宗在明州均有一批名僧弘传,在城区主要是天台宗。作为佛教大乘八宗之一的天台宗,经过唐宋和五代战乱,尤历会昌法难后,教典多遭湮失。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住持四明延庆寺僧知礼从高丽僧义通习天台教观,受其教义,后在乾符寺、延庆寺开讲席,除讲道外专务忏仪,著《金光明最胜忏仪》、《修忏要旨》等,宋真宗赐予法智大师,忏法始盛。《佛祖统记》中称知礼有“法子二十七人,入宝四百七十八人,升堂一千人”,传承极盛,可谓佛教复兴时代。到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寺僧介然在延庆寺东北隅建十六观堂,后称观宗寺。元、明两代西藏佛教传入内地,汉地原有佛教则不及宋时兴盛。清一代境内佛教仅保持原有余绪,只有观宗寺相对兴盛,与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并称为“浙东四大丛林”。民国初年,僧谛闲住持观宗寺,增设观宗学舍,招收僧众,传授天台教观,涌现了宝静、溜虚、常惺、觉光等一批名僧。
  1950年,境内仅存观宗寺、延庆寺,两寺有僧160余人,月湖庵、姚家庵(福德禅寺)有尼数人,佛教居士林1处,有居士304人。后僧尼大多还俗、就业安家,或参加佛教团体组织的生产劳动。1958-1966年,动员佛教界“僧人献产”,观宗、延庆两寺献出,僧人迁并七塔寺。“文化大革命”中寺院多被挤占,观宗寺为原宁波地委党校和地区京剧团占用,延庆寺为市粮食局占用。佛像被毁,法器变卖,经籍散佚,至此境内无僧。
  1978年始,政府逐渐落实宗教政策。1989年,僧净修在原新福庙旧址重建看经寺。1993年,观宗寺被批准为保护寺院,同年僧益行来寺恢复,过两年,大殿和天王殿修复,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至2008年,境内有僧68人,尼8人,登记居士5000人。佛教界人士中有市政协委员3人,区政协委员5人,其中区政协常务委员1人。
  第二节 寺院
  天宁寺 遗址在中山西路今海曙中心小学。唐大中五年(851)建,初名国宁寺。唐咸通年间(860—873),寺前增设东西两塔。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崇宁万寿,政和元年(1111)改天宁万寿,南宋绍兴七年(1137)改报恩广孝,又改报恩光孝,专充追崇宋徽宗道场。元至大二年(1309)毁于倭。至治元年(1321)重建大殿。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为天宁禅寺。洪武二十年(1387)殿圮,重建。信国公汤和题额。嘉靖年间(1522—1566)倭患剧,割寺东地为演武场(即小校场),迁罗汉堂于佛殿之后。清顺治年间(1644—1661)里人董应遵重修佛殿,康熙时续建天王殿、斋楼、佛殿,康熙二十二年(1683)毁。后又建禅室、钟鼓楼、大殿、天王殿、罗汉堂、法堂、方丈、先觉堂。道光十七年(1837)改名为天宁。二十一年(1841)英兵陷城,毁佛像,掳钟出海。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军战火,同治三年(1864)重修。光绪年间,东塔圮废。民国初年,复名天宁。解放初寺毁,尚存西塔,因其塔砖上有“咸通四年造此砖记”铭文,故名咸通塔。1995年重修,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祥寺 遗址尚书街,唐咸通十年(869)建,旧名墙西院。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赐额兴圣,为尼庵。南宋建炎遭兵火后改僧寺。清咸丰年间又毁。民国元年(1912),住持智圆建观音殿、方丈殿及祖堂、山门。16年(1927)用作明心软席厂。今全废。
  万寿寺 遗址大梁街。唐咸通十三年(872),周景运舍廨院建,初名慧灯院。北宋开宝八年(975)重建,太平兴国七年(982)改为崇寿,政和八年(1118)改为广慧,南宋绍定元年(1228)赐额万寿。后屡毁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今全废。
  境清寺 遗址薜萝巷1号。唐天复元年(901),僧鸿绍在南门外创建水陆院。后梁开平四年(910)迁现址,名境清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号“兴法”。至明嘉靖间改为接待日本贡使的嘉宾馆,明嘉靖二年(1523)发生“争贡事件”,寺毁。天启间改作西君子营,1995年旧城改造中被拆,2003年10月市文保所立碑记之。
  白衣寺 寺址广仁街白衣巷。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建,原名净居报仁院。相传北宋节度使钱亿见廨宇梁上现白光,纹有观音相,乃代以他木,而以梁木刻观音像置寺中,俗号“白衣观音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白衣广仁额,守周邦彦捐金建青莲阁。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兵火,重建。后圮复相继。明洪武三年(1370)圮,其址改建府廨(府署),另拨府治西北普宁、奉圣两尼庵废址以建。迄清历经毁建。民国13年(1924),僧安心头陀募银3万余元重修大殿、方丈殿、东西厢房等。今存天王殿、大殿及部分厢房,作他用。
  寿昌寺 遗址解放南路寿昌巷。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四明僧子麟出访高丽、百济(今朝鲜)回国,吴越王钱镠令于郡城建院(赎徐蕴卿园地)以安其众,名保安院,后称东寿昌寺。南宋乾道五年(1169)建下院于城西之筱墙弄,为寿昌教寺,又名西寿昌寺。嘉定十三年(1220)两寺皆火,西寿昌寺废为民居。淳祐元年(1241)僧慧通于城西筱墙北结庵,揭以旧额,规模狭小,入民国改为筱墙小学。绍定元年(1228)东寿昌寺再火。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复建。大德元年(1297)拓新增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重修,后圮。永乐二十一年(1423),住持行恢应召赴京同修
  《文献大成》、《永乐大典》,获殊荣归,遂在寺内建昭恩阁。弘治、嘉靖间又两毁于火,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建寺宇。天启元年(1621),王之龙奉安古株浮槎于寺后(按:木槎尚存,移置七塔寺)。嗣后遭战乱毁损,续有修葺,至民国22年(1935)有山门、大殿、后殿、观音阁、小经堂、厢房等。1950年后移作他用,今全废。
  天封寺 遗址天封塔旁塔影巷。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建,旧号天封塔院。因寺前有唐建天封塔,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额天封,南宋建炎间毁于兵。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州守莫将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火,废为民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修复,几历圮兴。民国元年(1912)竹溪主寺事,购环寺余地,赎回寺产塔权,建大雄宝殿、大悲阁并两廊厢屋50余楹。今寺废塔存。
  延庆寺 寺址灵桥路95号。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建。初名报恩院。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名延庆院。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改院为寺。天台宗十七祖知礼主持讲席,为天台宗中心道场,称天下讲宗之第二。南宋建炎间毁于金兵,圆辩复建,又创起信阁。后火。宝庆三年(1227),丞相史弥远重建,匾曰南湖福地,有常住田2210亩。元泰定元年(1324)毁,住持普洽重建方丈殿。至顺元年(1333)重建起信阁,明洪武四年(1371)起信阁并山门雨圮,十二年(1379)住持原炅复建山门。历明、清屡毁屡建,寺宇有大殿、方丈殿、大悲阁、法堂、育德堂、钟楼、禅堂、斋堂等,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清代黄宗羲曾在后殿设证人书院。1950年有僧6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僧迁至七塔寺。今尚存大殿、方丈殿和部分厢房,为佛教房产,宁波市佛教协会办公场所,佛教活动停止。寺藏梵文金边贝叶经294张移藏七塔寺。
  看经寺 寺址段塘西路(今海曙区科技工业园区)。北宋乾德二年(964)建,初名明福院。相传宋初里人牧牛,其牛跪不去,有半州厉公者过焉,闻其下有渔鼓音,掘之得石函,中贮《法华经注解》一部,遂以其地为寺。治平二年(1065)赐额“普照”。明洪武元年(1368),僧性空改看经寺。后圮。成化元年(1465)重建。正德年间又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火,越两年,僧本行、恒修、碧云、慧安诸人集资重建,占地22亩。民国23年(1934),住持指南又重修。1950年寺僧四散,寺被鄞县(现鄞州区)粮食局占用,后又拆寺建厂,殿宇、佛像、僧舍、碑匾全毁。1998年,僧净修在原新福庙旧址募缘重建(与原寺遗址一小河之隔),占地10亩,大殿、天王殿、厢房、山门、放生池等主体建筑历9年成,被批准为正式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2008年筹建维卫佛大殿。
  崇法寺 遗址南郊祖关山。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旧号焚化院,前有撒骨净土地。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名崇法寺。天圣六年(1028)天台宗十七祖知礼圆寂葬此,遂名祖关山。南宋建炎间毁,建废相继,明天顺八年(1464)重修。清乾隆、道光间几经重修,建寺外保心亭。今废。
  宝云寺 遗址云石街。北宋开宝元年(968)建,初名传教院。先是有高丽王子宝云义通来宋入天台求佛法,学成后欲由明州航归,应知州钱惟治请,举为菩萨戒师,当地漕运使顾承徽舍宅作宝云义通传道所。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赐额“宝云”,列为天下讲宗十刹之一。后为越王史浩功德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火,后重建,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又火。明洪武至永乐年间重建方丈、山门等,后又屡建屡毁,至清道光十八年(1838)里人柴希泉重修。今寺废。
  观宗讲寺 寺址解放南路18弄6号。原为延庆寺的观堂。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僧介然募缘构屋60余间,中建宝阁,环以16室,名“十六观堂”。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陷明州,介然守观堂,金兵首领强挟介然而去,观堂幸存。既而兴替相继,至清乾隆、嘉庆间始独立门庭,另设方丈,重建寺宇,大悲阁、大殿、禅堂、水陆堂、斋堂、方丈殿等俱全。道光三十年(1850)改方丈殿为藏经阁,并建内客堂、上客堂、寮房。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陷宁波,僧众逃散.寺为所毁。同治五年(1866)募资重修。至清末,殿宇荒芜,禅室倾颓。民国元年(1912),天台宗四十三祖谛闲任住持,改名为“观宗讲寺”,设观宗学社。17年(1928)改名为“弘法研究社38年(1947)创办四明佛学院,成为近代天台宗活动重地。1950年,僧100余人。1959年,部分寺舍移作他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众迁并七塔寺,寺为地委党校和地区京剧团占用。大雄宝殿改为舞台,厢房作职工宿舍。佛像被毁、法器变卖,经籍散佚。1993年,天台宗僧益行来寺恢复,是年被批准为保护寺院。1995年,天王殿、大殿修复,开展佛事活动。次年住持益行赴京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汇报恢复情况。1998年,市政府发文将延庆寺、观宗寺合并为“延庆观宗讲寺”。2002年12月,市政府发文批准观宗寺院为对外开放寺院,2005年寺周边部分民房拆迁,还产于寺。寺院正在募资拓建。
  福德禅寺 寺址望春街道姚丰社区。元至元十四年(1277),里人姚浩舍基建福德庵,俗呼“姚家庵”。明洪武十五年(1382)徙建罂湖之东,正德年间复建于今址,明清两朝多次修葺。清乾隆五十七年(1787),住持德性师太买田6亩,使福德庵占地达到9.2亩,重建大殿。1950年,文益师太当家。“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停止,尼众蓄发,庵房作为下放知识青年宿舍和生产大队仓库。1996年落实宗教政策,功静法师重修大殿、两旁寮房和三圣殿。是年改名为“福德禅寺”,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2000年,成慧法师重建天王殿、三圣殿,整修大殿。至2008年底,寺院占地面积4046平方米,有比丘尼8人。
  宁波佛教居士林 林址柳汀街98号。民国21年(1932),鄞县姜山人边文锦发起成立,于月湖柳汀玄坛殿(即财神殿)改建,推会稽道尹黄庆澜为林长。居士始30余人,后100余人,1950年304人,并于江北岸李家后门设分林。1963年达10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停止活动。1989年6月,居士徐文芳主持修复,有大雄殿、三圣殿、厢房等,居士约300人。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成后,由区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1997年,徐文芳在鄞州区横街镇梅梁桥村购得山地13184平方米,建设老年佛教信徒安养院。院内建有佛学图书馆、念佛堂、医疗保健室、健身房、素餐厅、老年活动室、助念堂等12幢房屋,现安置有100名老人。2005年12月13日,经市政府协调,东邻居士林的关帝庙使用权由市粮食局转让给居士林,实行零租金租赁,作为居士林佛教文化苑,苑内建有展示厅、会议厅、阅览室、藏经室、居士办公室等。关帝庙占地1700平方米。至2008年底,居士林有居士5000人左右。
  宁波佛教老年修养院 院址环城西路北段323弄25号。北宋治平元年(1064)始建于月湖花屿,时号水陆冥道院。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赐名“寿圣院”。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破明州,住持元肇被金兵强掳至南徐(镇江)时投江尽节。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闻元肇名节赐名“湖心广福寺”额,简称湖心寺。乾道间刑部尚书袁章长女善定与其妹修行于寺内,施田340亩,又建行廊360间。宝庆三年(1227)称广福水陆院,为明州城内六大十方律院之一。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兵部尚书张时彻将湖心寺改为其母修行的月湖如福庵,简称月湖庵。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比丘尼正性重修,至民国期间,月湖庵仍住比丘尼。1955年,月湖庵作为保留寺庵,先后有林生师太、月莲师太和广善(阿桂师太)任住持,1958年广善等被迫还俗,1979年广善重新剃度并于次年重回月湖庵,成为最后一任住持。1993年,居士邵萍等在庵内筹办佛教老年修养院,1996年12月18日被批准对外开放。1999年4月14日,佛教老年修养院因月湖景区改造迁现址重建,月湖庵移作他用。是年始,邵萍居士等募款685万元,购地4500平方米,建大殿、天王殿和东西厢房26间,并建有念佛堂、往生堂、祖师堂、医务室、厨房等,历时5年而成。时住老年信徒22人,院内工作人员除门卫、厨师外,均为义工。
  第三节 佛教团体
  宁波僧教育会 遗址在白衣寺。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观宗寺召开宁波僧教育会成立会,天童寺住持敬安、安山寺住持雪尘、七塔寺住持智圆、金峨寺住持卓梵等参加,推选敬安为会长,地址白衣寺。不久在城内办僧众、民众两小学,为中国佛教办学之始。
  宁波佛教孤儿院 遗址广仁街僧立普益小学旧址。发起者天童寺住持敬安和慈溪居士陈训正。民国6年(1917),宁波各寺名僧圆瑛、智圆、岐昌、宗亮、一峰、净心等为承敬安遗愿筹组,于次年5月成立,收管孤儿60人;23年(1934)增至150人,并设分院于鄞县梅园乡宝岩寺。1950年在仓基街增设慈联托儿所,1955年4月并入市福利救济事业协会。
  市佛教协会 地址延庆寺。1950年3月筹备,1955年9月成立。代表会议历8届。1980年会址迁七塔寺,2000年5月8日复迁延庆寺。
  区佛教协会 地址灵桥路229号。2005年5月26日在宁波饭店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海曙区佛教协会章程》、《海曙区佛教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选举看经寺监院净修为会长。
  第四节 对外交流
  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寿昌寺僧子麟因天台宗经典烬于会昌法难和战乱而赴高丽、百济等国,访求天台典籍并弘教,受到接待。高丽遣李仁日陪送回明州。子麟为境内有记载的僧人出国之始,也是宁波(当时明州)最早出国的僧人。后吴越王钱镠命于郡城建院,以安其众,名保安院,后称“东寿昌寺”。
  宋时交往更广,天台宗和临济宗、曹洞宗多在此时从明州传入日本、高丽。宋初高丽王子、僧人义通入天台山从义寂习天台宗教义,学成于北宋开宝元年(968)欲由明州返回。后应知州钱惟治之请,留明州,住持宝云寺,弘教20年。天台宗僧知礼出其门下,成为一代高僧,曾住持延庆寺大弘天台宗教义。咸平六年(1003),日本天台宗僧源信遣弟子寂昭等至明州,以有关天台宗疑问27条投问知礼,知礼依教释疑答源信,撰成《问目二十七条答释》传世。天圣六年(1028),日僧绍良奉师命携天台宗疑问10条至明州,问教义于知礼嗣席广智,从学3年才归。元祐二年(1087),高丽僧义天至明州,寻求经籍,返国后将从中国携去的各宗经籍、教义汇编成4700余卷《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雕版刊行,创高丽天台宗。
  明清时交往渐少,仅洪武六年(1373),明太祖遣天宁寺僧祖阐偕应天府瓦罐寺僧无逸从明州出使日本,行成返回,日本国王派僧随来聘。这是境内历史上第一次奉皇命出使国外的使僧。民国时更少,11年(1923)日本东京大地震后,观宗寺、天童寺、阿育王寺和七塔寺僧人应请赴日做祈祷法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交往较长时间中断。2003年看经寺僧净修,宁波佛教居士林居士徐文芳随宁波市佛教访问团访问日本永平寺、韩国曹溪寺(首尔市)。后日本曹洞宗信徒村上博优到访看经寺和居士林。
  第三章 伊斯兰教
  境内伊斯兰教传入始于宋,传入不久便建有清真寺,在近千年的时间内穆斯林人数一直较少,故该教活动规模不大。直到21世纪初,境内穆斯林数量大增,其中一部分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另一部分来自国内西北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信徒。
  第一节 历史概况
  伊斯兰教传入宁波较早,北宋淳化三年(992)明州设市舶司,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开通,阿拉伯商人由波斯湾经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到明州。后明州建波斯馆,接待阿拉伯各地商人,遂传入伊斯兰教。
  境内宋代始建清真寺。后屡衰屡建,宗教活动也时续时断。信教回民人数一直在百人以内。解放后,境内回族人口有所回升。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境内回族常住人口300余人。2008年,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和青海、新疆、甘肃等地来甬做生意的穆斯林总人数超过1000人。境内有清真寺1座,阿匐1人,伊斯兰教职人员中有省政协常委1人,市政协委员1人,区政协委员1人。
  第二节 清真寺伊斯兰协会
  清真寺 寺址后营巷18号。宋咸平年间(998—1003)始建于境内东南隅狮子桥北(今狮子街)。元至元年间(1264-1294)移建于东南隅冲虚观前(今天一广场咸塘街右营巷)。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寺久废之后,择月湖旁空地新建清真寺(今寺址)。乾隆元年(1736),由王斗文阿匐主持教务。乾隆四十一年(1776),阿笥江梦麟历说乡老王魁占、马廷元、张光祖出资改建殿宇、两房,并新筑四周围墙,名“回回堂”,至嘉庆年间渐废。道光十二年(1832),阿匐冯振川租得陈恭洁祠地若干以廓寺基。太平天国后再度荒废。同治八年(1869),山东禹邑人白玉庆至甬,被教众推举为阿匐,遂重修殿宇,竣工后立砖刻碑文以记其事。时有教徒约30人,以客籍为多。当时礼拜堂、两虎经舍、楹联、阿拉伯文经文皆全,长方形布局,有头门、二门,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奠定现存寺院规模。二门通向大殿直廊悬“守真”、“养性”匾额两块。大殿(讲堂)左侧两小间,供教徒大净、小净,大门两侧,右明月楼,左停放“经榇”(教徒葬礼置尸用)处。民国25年(1936)后,信教的回民20余户、40~50人。抗日战争初期,从上海礼拜寺聘来何友仁阿訇掌教,甬城沦陷后,何阿訇离去,直到解放,回回堂无人掌教。1953年聘请脱紫溪阿訇掌教,因水土不服离去,阿訇空缺,礼拜停止,仅开斋节、古尔邦节有活动。后由白宝生主寺事,白于1972年去世,此后阿訇又空缺。“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遭受冲击,历代经书、匾对,皇帝诏谕、字赞、碑文记事等尽数被毁,寺院被“湖西五金合作社”和“镇明螺丝仪表厂”占用。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落实政策并恢复清真寺寺管会组织,湖西五金合作社搬出,改建大门,恢复大门上方阿拉伯经文及“清真寺”字样。1987年再次修葺。1991年3月聘河南省新郑县26岁马富强为阿訇,结束了清真寺20年无人掌教的状况。马阿訇在1995年对大殿进行大修,次年又修复大门望月楼。2000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置换土地422平方米归清真寺使用。至此,清真寺占地面积为1400平方米。2005年10月,市政府作出扩建清真寺决定,已落实建寺土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成后,清真寺总占地面积为3400平方米。至2008年底,周边拆迁完成,寺扩建正在筹划中。清真寺平时礼拜300~400人不等,开斋节等重大节日活动1000人以上。
  市伊斯兰协会 1997年9月成立。历两届,第一届代表会议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第二届代表会议于2004年3月召开,设会长1人、副会长3人。会址清真寺。
  第四章 天主教
  天主教初始传入宁波,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在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地方立足传教,宁波首当其冲,但天主教主要教务一直未能在境内开展,因为历任宁波地方官员拒绝该教主教进城。随着雍正、乾隆两朝教禁和“闭关”,天主教传教活动受挫离甬。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被迫取消教禁,中国的门户打开,从此天主教在宁波城区发展较快。改革开放后,外籍人士来甬增多,天主教堂重建,宗教活动增多,信徒也呈增加趋势。
  第一节 历史概况
  天主教在明朝末年传入宁波地区,先乡间后城区,受洗教徒多为仕宦学者。清康熙四十年(1701),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郭中传(又名高尚德)和利圣学自江西来甬,不久在药行街购地建造住宅和小教堂(现天主堂址),至康熙六十年(1721)离甬。雍正元年(1723),清廷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乾隆年间(1736—1795)采取“闭关”政策,天主教在华传教活动严重受挫。药行街教堂改作民房,教衰。
  道光二十二年(1842),法国味增爵会传教士顾芳济来甬传教,并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于药行街建楼房5间,楼上为临时教堂,楼下为住宅。道光三十年(1850),顾任浙江省代牧主教,遂以此教堂作为主教座堂。咸丰二年(1852)六月二十一日,法国仁爱会首批修女(名无考)10人至甬,在南门办仁慈堂。咸丰四年(1854),顾芳济建药行街教堂,一年后圮坍。咸丰十年(1860)重建药行街天主堂,名圣母升天堂,同时建神父住宅楼,同治七年(1868)增建钟楼。光绪二年(1876)后,天主教主教常驻堂改为江北岸天主堂,天主教教务重心也移至江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教区和市天主教爱国会设在药行街天主堂。“文化大革命”中停止宗教活动,教堂移作他用。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教堂归还教会使用。1995年因药行街拓宽马路,天主堂北移重建。2008年,有教堂1座,神父2人,教徒1500人。天主教人士中,有市、区人民代表各1人,区政协委员1人。
  第二节 教堂 修道院
  天主堂 堂址药行街116号。清康熙四十年(1701)始建,时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郭中传在灵桥门内(当时尚无药行街名)置地建圣堂。雍正二年(1724)被禁废。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
  建,宁波教区本堂。咸丰三年(1853)扩建,两年后倒坍。咸丰十年(1860)重建,名圣母升天堂,堂高50米,宽21米,东侧建主教和神父住宅楼。同治七年(1868)增建钟楼,楼高41米,顶冠4米多高的铁十字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教区和市天主教爱国会设于此。“文化大革命”中停止宗教活动,教堂移作他用。1978年钟楼倒坍,后被拆除。1985年主教和神父住宅楼归还教会使用,1992年2月毁于火,教堂存。1995年药行街道路拓宽,天主堂原地北移40米重建,历时5年建成(见卷首彩页)。新建教堂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具罗马式、哥特式建筑风貌,双钟楼教堂,5层神父楼及地下车库。钟楼高66米,顶冠是高6米的不锈钢十字架,教堂平面呈十字形,有座位1000只。现有神父2人,教徒1500人。
  仁慈堂 咸丰二年(1852)六月,法国籍主教顾芳济创办于宁波,由仁爱会修女管理,堂址南门外(今市妇儿医院附近),咸丰六年(1856)移至药行街。同治九年(1870)后专收女孤儿,男孤儿入江北岸小教堂。1943年1月至1950年3月,共收容孤儿3246人,其中死亡1826人,占57.4%。
  1951年5月有婴儿234人,院长法国籍修女史满德。同年9月由政府接管。
  第三节 天主教团体教会学校
  市天主教爱国会 1958年6月成立,历6届。第一届代表会议于1958年6月30日召开。第六届于2006年召开,选举委员会成员16名,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教会学校 咸丰十年(1860),药行街天主堂办进行小学,地址药行街(现药行街小学址),1952年停办。
  第五章 基督教
  与天主教相比,基督教传入宁波要晚得多。该教进入城区,便在境内布教。但基督教与天主教一样,是在鸦片战争后真正传入中国的,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深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当然在传教过程中,也开设医院、创办学校等。改革开放以后,来宁波外商增多,基督教传教活动增多,信徒明显增加。
  第一节 历史概况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一月十一日,美国浸礼会医生玛高温来甬,借用西北街佑圣观厢房开设诊所,后创立华美医院,施医传教,基督教传入境内自此始。随后,美、英等国传教士陆续来甬,施医传教,创办教会学校,发展教徒,设立教堂,宁波成为全国基督教传入最早的城市之一。道光二十四年(1844),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东方好教育促进会奥德绥女士至甬在战船街办女塾,是为外国人在境内所办第一所女校,1850年更名为崇德女校,1923年改名甬江女子中学。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玛高温的中文教师周祖廉入教,为第一个宁波籍基督徒。周入教后著有《消罪集福真言》等书。咸丰元年(1851)五月,美国长老会建成府前礼拜堂,与江北槐树礼拜堂一起为宁波最早的两个基督教堂。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在甬创办《中外新报》(华文版),宣传教义,介绍科普知识,为浙江报刊之始,亦全国早期华文报刊之一。是年,英国福汉会传教士戴德生在湖桥头(湖西)传教。在西方基督教各教派传入宁波城区后,互争传教范围,境内孝闻街、双池头、白衣巷、李衙桥一带,为英国圣公会传教范围。盐仓门到北门外碶桥为美国浸礼会传教范围。民国6年(1917),长老会在中山东路租屋开办福音研究所布道。8年(1919),中国牧师孙怀珍脱离美国浸礼会,在南郊购屋设堂,创立中华基督教自立会。14年(1925)5月,任莘耕、楼四海等脱离美国浸礼会,在北门真神堂创立北郊自立会。23年(1934),美国环球布道家艾迪、龚斯德先后来甬,在长老会府前堂、浸礼会华美医院等处布道。34年(1945)9月后,宁波各教派举办奋兴会、培灵会,先后建立青年团契等组织。1950年11月19日,市基督教协进会成立。1951年4月,境内教徒参加“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签名运动。是年5—12月,市政府接管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的文化、教育、救济机构。同时,各教派宣布与外国教会断绝联系,独立自办。1956年10月24日在大梁街百年堂举行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大会,范爱侍任主席。1958年,教会实行联合,合并教堂。是年8月,市区基督教徒分别在中山西路304号真神堂、百年堂和江北堂举行联合礼拜。“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教堂停止宗教活动,教徒于无人处潜祈默祷,不敢张扬传播。1978年12月,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恢复活动。次年
  4月8日,百年堂复堂。后境内各堂点陆续恢复活动。2008年,境内有教堂5座,牧师5人,长老、传道3人,教徒5000人。基督教人士中,有市、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1名。
  第二节 教堂
  百年堂 堂址大梁街63号。1948年5月为纪念圣公会传入宁波100周年而建,故名。建筑面积972.20平方米。1958年6月起,百年堂成为市内各教派的联合礼拜堂。1966年7月9日教堂活动因“文化大革命”停止。1979年4月8日复堂,成为全国第一个恢复宗教活动的教堂。1993年11月,市基督教“两会”和百年堂堂委会筹资原地重建,建筑面积2234平方米,附属房12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礼拜。现有牧师5人,长老1人,传道2人,教徒3500人。
  基督堂一堂 堂址孝闻街孝闻巷54号。教派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民国11年(1922)7月,美国宣教士吴德带着邬天恩来宁波布道。13年(1924)夏,该教派在海曙鼓楼前贯桥头租屋2间作为会堂,由邬天恩主持。16年(1927)冬迁至开明坊口新屋。次年,美宣教士伍子乔来宁波,在他主持下选举杨文鼎为长老,陈占元为执事,正式成立教会。32年(1943),宁波安息日会购得和义路75号楼屋3间近300平方米作为教堂,正式取名“警世堂”。37年(1948),范桂卿教师从上海来宁波负责教会事务。宁波解放后,“警世堂”产权归属市基督教两会管理。1982年由三自爱国会邀请到“百年堂”联合礼拜,1993年11月“百年堂”重建时聚会点搬到十字井巷(信徒张瑞英家)。“百年堂”重建后,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安排到现址(原基督堂),与聚会处将该堂分隔各自礼拜。2003年12月,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将该堂一析为二,安息日会为基督堂一堂,由范承华牧师负责。2008年底有神职人员5人,教徒250人。
  基督堂二堂 堂址孝闻街孝闻巷55号。属宁波基督徒聚会处。民国20年(1931),少数信徒开始在孝闻街王家祥医师家中进行祷告聚会,宁波解放后多次租屋聚会。29年(1940),王见真从宁海来宁波教书,参与聚会处工作。37年(1948)增加传音福聚会.次年恢复擘饼聚会。1958年10月,聚会处到百年堂联合礼拜。1994年9月因百年堂拆建借用三板桥街1号进行单独聚会,1996年5月与原安息日会到现址(原基督堂)将该堂分隔各自聚会。2003年12月,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将该堂一析为二,聚会处为基督堂二堂,由王见真长老负责,2008年底有长老、执事共4人,教徒400余人,其中有原呼喊派(自称恢复)200余人自2003年4月来堂聚会。
  段塘堂 堂址段塘王家弄,属自立会。民国34年(1945),信徒李爱珍自发组织其他信徒十多人在其家中进行聚会,以祷告唱诗为主。解放后,自立会派人讲道,后聚会点移至段塘口头。1958年因“大跃进”运动聚会停止。1968年又自发组织到李爱珍家聚会.人数多时达百余人。1989年因地方狭窄搬到段塘吴铃恩家聚会,由百年堂委派牧师讲道。1992年开始建堂,1995年礼拜堂建成,崔恩慈任法人代表。2001年聘沈恩溢为专职传道。2008年平时礼拜200人,节日聚会600人。
  望春堂 堂址中山西路汽车西站对面。其前身为锡安堂,原址在现址附近的西郊路681号。民国26年(1937)由周彼得夫妇建立一布道所,28年(1939)建成正式礼拜堂,即锡安堂,属神召会,盛足风、石受灵牧师先后在此主持。1958年因“大跃进”运动,传道人被下放劳动,聚会停止,教堂被用作造纸厂厂房。1979年百年堂复堂后,因望春一带距百年堂较远,老年信徒做礼拜不便,市基督教两会在原锡安堂附近买下一仓库(即现址)作聚会点.2005年6月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撤点设堂,取名望春堂。2008年底有专职传道2人.聚会信徒230人。
  第三节 基督教团体 神学院
  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会址百年堂,1956年10月成立。市基督教徒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历7届,第一届代表会议于1956年10月24—26日召开;第七届于2006年召开,选举委员会成员35名,设名誉主席、主席各1人,副主席2名。
  市基督教协会 会址百年堂,成立于1984年9月,第一届代表会议4—7日召开。第四届代表会议2006年8月5日召开,选举委员会成员35名,设会长1名,副会长3名。
  三一神道院 地址孝闻巷。清光绪九年(1883)二月,英国圣公会传教士霍约瑟于三一书院内创办神道院,学制3年,民国20年(1931)停办。36年(1947)复校,英人高德斯任院长,学制4年,1951年5月有学生13人,1952年并入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
  仁爱女子圣经学院 地址孝闻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国神台会女教士慕华德于三一书院创办,始为短期妇女学道班。宣统三年(1911)迁孝闻巷,学制3年,毕业后任各教堂女传道。1951年5月有学生29人,年底停办。
  本编照片除注明者外,均摄于21世纪初。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