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行业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100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行业习俗
分类号: K89
页数: 7
页码: 1922-19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曙区的商业历史悠久,是有名的商贸之乡。这里的商业习俗包括集市、庙会、商贩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多样性。
关键词: 海曙区 行业习俗 习俗

内容

海曙地处宁波市城区中心,是有悠久经商传统的商贸之乡。自清末废科举后,更是商多士少。城区商铺林立,鱼盐盈市,小贩云集。更有各地客商,纷至沓来。辖区内又有段塘、望春两地以农为主,不乏四时耕作。因此百业辐辏,其行业习俗事象,既有浓厚的商俗特色,又呈多样性。
  第一节 商业
  境内商帮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特有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商业习俗。
  市的交易
  集市 旧时海曙境内市的交易甚盛,称市集或市日。有的街巷以“市”冠名,如“后市巷”。有的还以集期取名,如南门“三市”、西门“八市”。集期按农历计,有每月六市,或逢五、九,或逢三、八,相互错开,方便买卖,有条不紊。八市解放后并入三市。市又分大市和小市。大市货物较小市盛,如南门三市为大市,各路商贩云集卖场,赶集人摩肩接踵。
  专营市 因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海潮大小,各地特产通销,多形成“专营市”,如段塘一、六为米市。护城巷有专营家禽的集市,原称鸡、鹅、鸭巷。每晨鸡啼鹅叫,喧闹盖过人声。
  庙会集市 如鄞西它山庙十月十庙会,规模盛大,海曙店铺老板抢先备货派人去定摊位、租店面。所谓“十月十赶它山”。运去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文化用品、南北干果、棉布绸缎、药材百货进行交易。周边还有高桥会、梁山伯庙庙会。
  商的交易
  居间商 海曙境内商品交易,有专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俗称“掮客”。如蔬菜行将船来车到的蔬菜水果投售者接至行内热情招待,白天请酒吃饭,晚上留宿看戏,说合买卖者成交,从中收取佣金,所谓“一手拉两人”。佣金轻则九五扣、九四扣、九三扣、九二扣,重则“重八除四”,即扣16%。江厦街有好几家为渔民代销鱼货的渔行,每元纳佣金五分至一角。渔行早上“议盘”,双方根据到货数量和风向变化(推测渔船能否到达),由同行和渔民当场议定。所谓“万商云集,随时定价”。居间商背大秤的“牙郎”,叫“卖场先生”。专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抽取佣金,抽卖者10%,买者5%,有取卖者7%,买者3%不等。“卖场先生”熟悉行情,眼头活络,看人头做手脚,有的为图利,八十斤唱一百斤,反之,一百斤唱八十斤。
  行贩 “行贩”,亦叫“游动行贩”。多为小商小贩,他们向商行赊得货物,挑货走街串巷叫卖,赚脚力钱。也有赶市集、赶庙会、跟“戏班”兜售生意者,雇一条木船,闻戏班换台基,即乘船去抢占位置。在小商小贩中,一种手摇拨浪鼓的“兑糖担”,以麦芽糖兑换废铜烂铁、破鞋、牙膏壳、鸡盼皮等物。头发则专门换针,叫“头发兑针”。这些物物交换,带有古市遗俗。还有一种叫长途行贩,从城里贩货物到乡下,从乡下收得农副产品进城交易赚钱。
  坐商 海曙坐商居多,如做金融货币生意的钱庄业,就有大同行、小同行、现兑行3种,统称“银钱业”,主要经营存款、转账业务。各行各业货款往来,不用现金,都通过钱庄“过账”方式,所以称“宁波为'过账'码头”。“过账”唯大同行牌号有“过账效能”,而“小同行”和“现兑行”则须经“大同行”间接办理。过账媒介物有“过账簿”、“经折”、“信札”、“庄票”4种。逢年开业,“大同行”发给客户“过账簿”(客户有商店和个人)。簿长约6寸,阔约4寸,蓝绸面子。凡有“过账簿”客户,在收付货款时,只要告诉货主,自己“过”某家钱庄,即可“过账”至某家钱庄。“经折”多为存款者使用,折内盖有钱庄凭证图章、暗记篆印,唯存款人与钱庄知之。“信札”多用于远地各埠乡镇。“庄票”俗称“上票”,用途与“信札”相似,但只能作解付款项,不作收款使用,“庄票”者须兼用“信札”。“现兑行”还设有“钱业公所”,专营收付银洋、银角子,早晚派员至各业商店收取银洋、银角子在市场上出卖,从升水中牟利。甬俗商业每年正月初五开市,唯钱庄为正月廿五始“过账”,谓之“开笔”。市肆贸易均以端午、中秋、腊月为三节。腊月因大月小月,俗有廿九夜、三十年夜之称,各店于这两夜前索讨“欠节账”。
  摊位商都有固定摊位,摊位分甲、乙、丙、丁。甲级摊位多在街口,顾客多,生意好。官府每年抽签一次,按摊位优劣缴纳摊税,抽到好摊位,私人间可互相转卖。桩头行贩,一般有店面,并雇人相帮,其货物多以商行成批折价行得。亦有与农户挂钩成批收购,如蔬菜、水果等直接到产地论亩包产收割,其货物多售给工厂、医院、庵堂、寺院等老买主,成批进出,不做零星小买卖。
  境内坐商最多为店铺商。店铺多以行业聚集,所谓“店多拢市”。街道巷弄也有以商行、店铺冠名。如蔑竹巷、饼店弄、典当巷、卖饭桥、客栈街、药行街等。也有以族人、亲邻、同乡结帮开业。如染坊、酒坊为绍兴人,薪炭店为奉化帮,理发店为天台人,钟表店大都是鄞县樟村人,中药业为慈溪帮,钱业以“三北”(镇海、慈溪、余姚三县的北边)人居多。所谓“夫妻老婆店”、“兄弟店”遍及全市,集中于海曙。
  有的商店,为招徕顾客,设栈房、客房、卧室。顾客来店,当天不及往返,免费留宿。商店都有自己一批老买主,待航船老大更加客气。乡人进城购物不便,常托航船老大代购,故商店都以酒饭招待,派员送货上船。有的棺材店老板非常可笑,为推销棺材,专与村上“扛棺材”的人拉关系讲交情,每回来店购货,都以酒饭招待,要他们在村上兜揽生意,宣传他的棺材板厚、结实,谁家死了人,到此买货。
  商店出售“红票”(亦称“礼票”)和“礼单”进行商品交易。顾客购得“红票”馈赠亲友,按喜庆、礼尚,书写“花烛百子”、“百年好合”、“寿比南山”或“长命富贵”等吉词。亲友收到“红票”,即可兑换自己所需之物。若遇水火灾情,票券不存,商店概不兑现。南货店专门设计一种“礼单”,如“枣生桂枝”(黑枣、花生、桂圆、荔枝,谐音“早生贵子”)、“糕桃烛面”(蛋糕、桃酥、红烛、长面)和“百子连升”(爆竹)、“连环和合”(糕点)等,迎合顾客心理,推销商品。现在称这种商品组合为“套餐”。
  市、商标志
  口头声响 口头声响多出自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唱卖声,亦有坐商和居间商叫唱。如卖白果的唱“糯米炒白果,只只鹅蛋大”(甬语“大”念“驮”)。卖茴香豆的唱:“喷香茴香豆,三个铜板买一包,可以吃到吴淞口(每天下午宁波有夜轮船开往上海)。”卖炒栗子的手操铲子,边炒边唱:“糖油炒栗子,天津良乡栗子火热哒哒滚哦!”有的唱特产名品,如卖泥螺的唱:“龙山大泥螺,泥螺只只大,下饭蛮煞婆”(甬语“煞婆”意为够劲)。“热货摊”商贩唱:“白糖莲心粥,玫瑰赤豆汤”,“豇豆沙淡包,火热茶叶蛋”,“开洋面结,荷叶卷嵌五香肉”。不仅小商贩善唱,坐商、居间商都善唱。咸货店称渔货,唱鱼名,唱斤两,唱价格。蛋行数蛋唱数字,唱生意经讨彩头:“一手来、两手来,连中三元,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利,七巧生意,八仙过海,九十快得利……”“质衣店”(又称“提庄”)伙计手提货物,脚踏节拍,每天从开门唱到关门,这个嗓子唱哑了,换一个再唱。所谓“馄饨担靠敲,质衣店靠唱”。
  吹打声响吹打声响向来为小商小贩招徕顾客的手段之一,如卖芦稷(高粱)汤果的敲竹管,钉碗匠挥铁片,铜匠担晃铜串,货郎担摇皮鼓,算命测字弹三弦。用吹打敲击声响标志的,在坐商中亦然。如大布店每到生意淡季,专门雇有一班“吹行”(多为堕民),坐店堂楼台,日夜吹打。亦有雇“西乐队”,吹打洋鼓洋号以吸引顾客。
  吹打敲击声响常和口头声响配合,使声响更富有节奏感、音乐感,更有诱惑性。如做货币生意的贩子,手敲古钱币,叮叮当当,嘴上唱:“四十九个铜板兑二角,十二个角子兑一元……”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唱得有板有眼,嗓子好的贩子唱得听客不散。卖老鼠药的手打竹板,的的笃笃,嘴上唱:“包吃包死,早吃早死,那里吃,那里死。”卖小糖的用小锣伴唱:“一分一粒三角糖,两分一块生姜糖,三分一根葱管糖,四分一块线板糖,眼睛看大小,小糖吃味道,破零破碎找一找,不换糖吃也烂掉……”街上卖棒冰的敲着箱子叫卖。他们都将“竹板”、“小锣”、“银币”、“货箱”当作口头声响的伴奏“乐器”,自奏自唱,像街头卖唱艺人。
  招牌标志坐商把商店的招牌悬挂在店铺门前,亦有为对应建筑结构,用砖雕、石刻、镀金文字作标识的“金字招牌”。左称“青龙招牌”,俗叫“青龙首”。典当业在屋外高墙上写“當”字。药店习惯在大墙上写“道地药材”。茶馆挂“茶”字。酱园挂“酱”字。棺材店挂“大老寿”牌子。有的借店主姓氏或商号之谐音做文章,如“葛年成”酒店,因甬语“葛”与“隔”,“成”与“陈”谐音,成为“隔年陈”。宁波人有“喝茶要喝新茶,吃酒要吃陈酒”之说,以此迎合顾客心理。有的商店借谐音、绘画图像作店铺招牌,如五老峰酒馆店,挂“五老图”。有名的“江鸭狗”甜食店,牌子上画一只缸(江)、一只鸭(阿)、一只狗,这块招牌在宁波广泛传诵。
  旗帘,酒店撑黄布酒帘,有写一个“酒”字的,有绘一只“酒坛”的,上书“太白遗风”。“九龙”绸布店,大旗描龙。凤宝花粉店,大旗绣凤。“剃头担”的担子也竖旗杆,号称“独脚旗杆”。
  灯具,浴室挂红灯笼,客栈挂方型玻璃灯,写“公逢安处”、“安寓客商”字样,亦有写“门前一盏灯,远照四方人”等语。理发店前竖红、黄、蓝三色转灯(原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后传入)。妓院多设鼓形乳白色磨砂玻璃门灯,甬称“花佬(婊子)灯”,习惯以戏剧人物名字为名,如“林黛玉”、“夜来香”、“香云”、“蓝娇”等诱惑嫖客。
  此外,还有用广告等形式推销商品。有的以产品或商品作广告。如打铁店悬挂各种铁器,银楼店陈列大型银鼎银盾,“寿庄”摆设死者专用衣衾,烛坊悬挂各种蜡烛。有的以模型作广告。如鞋子模型,大如皮箱,小似烟盒。有的以图像作广告。如药店出售“虎骨木瓜酒”,悬挂“猛虎图”。卜易馆悬挂“鬼谷仙师”神像。还有张贴戏剧人物画,展览珍藏名画。有的以动物作广告。如花鸟店有白鼠“荡千秋”。中药店在现场杀鹿。境内人们见过杀猪杀羊很少见过杀鹿,以稀物引人注目。阿毛饭店门前摆设活鸡、活鹅、活鸭、活鱼,还有活杀黄鳝、活杀甲鱼。有的办“菊花会”,引人观赏,设“音乐会”,听者奉茶。乡村顾客夜里返家,商店赠送灯笼,灯笼上书店号,既讨顾客欢心,又作广告宣传。还有招头纸、包装纸也是宣传商品或商号的手段。
  商民会馆
  境内商民为保障自身利益,自立商业会馆,作为同乡商帮聚议活动场所。如江西客商有“江西会馆”、安徽客商称“徽州会馆”、广东客商称“岭南会馆”、福建客商叫“八闽会馆”等。也有同业组成,如渔行的“敦守公所”,药业有“连山会馆”,钱业有“钱业会馆”,石业、船业、木业、泥水业、锯木业等集资兴建“鲁班殿”。
  商民会馆为商民祭祀、议聚、洽谈业务、交易买卖活动的场所。经费出自商民捐资,每年存款之利息归会馆所有,利息越滚越大,会馆置产也越来越多,供祭祀、赛会、演戏开支。如“天妃宫”(即八闽会馆),福建船只进出,放炮仗、敲铜锣、大祭大庆,开支奢靡。药业“连山会馆”,逢药皇菩萨生日,药业子弟汇集“药皇殿”,赛会演剧,膜拜“药皇菩萨”,进殿市民都可免费看戏,吃一碗花色面。
  商民信仰
  财神堂 商民笃信财神菩萨,多设有“财神堂”。药店供奉葛仙翁(葛洪),理发店供奉吕祖大仙(吕纯阳)。新开商店,习惯张贴“新张之喜,开业大吉”,点蜡烛,放鞭炮,潮涨开门,供木雕或泥塑财神菩萨像。在神像背孔挂一“银菱”(灵)。正月初五日,称“财神日”,亦叫“五路日”。商民五更即起祭祀财神菩萨,烧“檀香”,点红烛,供糕饼、金果、水果、十二杯净茶(闰月十三杯)、“三牲”、“五牲”或“七牲”福礼(猪、羊、鸡、鹅、鱼)。鸡要雄鸡,意为鸡啼鹅叫会发。鱼多用两条金黄透鲜大黄鱼,意为“金子”。若以“鲤鱼”祭祀,供毕放生江河,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彩头。接财神时,店主须整衣沐浴,恭恭敬敬,手拿三炷香,从屋外摇至店堂,意为接“财神”进屋。商家依序膜拜,然后焚化“阡张”、“纸马”、“纸元宝”,说火焰冲得越高越好。此日,商店吃“财神酒”。头道菜为“蛤蜊”,称吃“元宝”。这天第一个顾客登门敬奉“元宝茶”,认为开门头一桩生意顺利,一年生意都会顺顺利利。
  分岁酒 腊月,店铺老板摆设“分岁酒”,亦叫“吃岁饭”,宴请商店经理等。有的经理随带当年账目清单,俗称“红单”,向老板汇报。席间,老板亲自执壶为这年盈利最多之经理斟酒,并请其坐上横头。
  禁忌 商店禁忌繁多。店堂门口不许站人,不可打呵欠、伸懒腰、踏地栿、手托门枋,否则认为挡住了财神菩萨进门,把生意赶跑了,背不可朝外,背朝外为大忌。商民扫店堂只能往里扫,不可往外扫,谓金银财富扫进来。猪头谓“利市”。《说卦传》谓商民往往以猪首祭财神,以求福利,故谓猪首为“利市”。药店习规,年初进货须进“胖大海”和“大莲子”(意为大发大利)。学徒进店,先拣“万金枝”、“金银花”和“金斗”(意为黄金、银子)。“连翘”称“和合”(状似和合),“红毛大戟”称“大吉”,“吴茱萸”称“如意”,“贝母”称“元宝贝”(状似“元宝”),“橘络”称“福禄”,“陈皮”称“头红”,“桔红”称“大红袍”。切药称“老虎尾”,药凳称“青龙”。春以“冬术”开刀,冬为“丹皮”收刀,药铺扎“药包”,正月须用红线扎结,形如“金印”。药铺店员忌嗅药。送药忌说“送药”,要说“送补药”。
  岁易时移,海曙现代商业业态与传统商业相比发生很大变化,但商业习俗变化不大,除部分老行当消失带来相关商业习俗断传,大部分习俗保留下来,如新店开张时放炮仗、奏欢乐;一些店铺设“财神堂”,业主正月初五放爆竹迎财神等。
  第二节 农作业
  孵秧子 境内西郊望春、南郊段塘,土地肥沃,宜种稻禾,一岁两茬。农户一过清明即“浸种”。浸种多在中堂间,不能在灶间,忌在寝室,认为寝室不洁净。浸种,通常过一天一夜,就可上箩多,箩口盖经水泡湿的红稻草,有的放一红纸或在近旁挂一件蓑衣辟邪。
  壮膘 境内望春、段塘一带养牛户,俗有“冬吃菜饼春吃草(牛饲料)"之说。春天草嫩,牛爱吃,叫“放春吃草”。放到春耕开犁之前。农户向例要给耕牛喂鸡蛋、老酒、糯米饭,说给牛长补,称“壮膘”。
  开秧门 市郊农户第一天拔秧插秧叫“开秧门春耕结束叫“关秧门”。开秧门时,农户清早到田头,带上独脚或三脚拔秧矮凳,扎秧草把。拔秧前,先要舀几瓢秧田水泼几泼,说泼过拔秧水,不会“发秧疯”了。
  开芋艿门 俗传八月初三为灶君菩萨生日。是日,市郊农户开始掏芋艿,俗称“开芋艿门”。芋艿多种在田胜路边,所以叫“沿边芋艿”。挖芋艿先敬地头菩萨,吃芋艿要先供灶君菩萨。
  种蔺草 蔺草,望春农户叫“席草”。市郊席草有日本草和本地草两种,日本草风大易倒,农户用打桩、拦网加以保护。本地草硬朗,不容易倒伏,农户多喜欢种本地草。
  农户种席草有一习俗,播种这天,主要劳力要吃肠子(猪肠)或长面(肠与长谐音),意谓吃过肠子、长面,席草长得长。
  第三节 匠作业
  木瓦石匠 海曙木匠、石匠、泥瓦匠(泥水匠)各自为业,但多为土木建筑业工匠。木、瓦、石匠崇拜鲁班,学徒拜师学艺,都要三跪九叩,先拜鲁班仙师。民间木、瓦、石匠作业,有点工、包工、包工包料3种。点工吃主人饭,按日拿工钿。包工,主家包料不包饭,不计时,完工付款。包工包料,主人不管工时不管材料,按合同验收付款。
  木匠分大木、小木、春木、圆木等。大木,主要营造房屋住宅、庵堂寺院、祠堂庙宇,亭台楼阁、馆、殿、宫、观。小木,多制作家具,如床柜橱、桌椅面架、条凳搁几、春台衣架及店铺用的柜台货架、匾牌柜窗、钱桶神龛,做工光滑细致。春木,多为望春、段塘农户制作水车、犁耙、纺车、编席机等。圆木,多为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如水桶、稻桶、祭盘、饭桶、拗斗、便桶、马桶、脚桶等。
  此外,旧时境内段塘一带木匠,善于打造南北商用蛋船和本埠江河运行的百官船及乌山船。
  泥瓦匠,又叫“泥水匠气属“五筑”,多为流动工匠,与木匠一起建造屋宇,也为市民打灶、打井、做坟、翻屋捉漏、砌阴沟、筑水柜等。民间有“木匠进屋三日烧,泥水进屋三日挑”之说,故称“邋遢泥水”。“邋遢泥水”有自己的规矩,用过的工具不得用水洗刷,说用水洗工具生意洗光。故
  完工时都用揩布揩干净,学徒倘不守行规,轻则挨骂,重则挨打。
  旧时境内木匠、泥水匠行业有句话:“长刨短刨八寸刨,穿来穿去破棉袄;泥刀泥锹泥夹板,弄来弄去介眉眼。”抱怨这两个行业赚不了大钱。
  境内石匠多来自鄞州区鄞江、茅山一带。石匠业分雕刻石匠和平直石匠。雕刻石匠艺精工细,善雕人物花鸟、缠龙屋柱、各种柱础、台门、鼓石、碑刻、香炉、神座、墓雕、窗花、臼磨等。平直石匠主要铺地面。旧时没有水泥(水门汀),街巷道路、房屋地面、天井明堂全靠石板铺就。技术好的石匠,如裁缝制衣既平又直,故称“平直师父”。
  现时居民请木匠、泥水匠进门的不多,家庭装饰房子,一般请专业装修公司,比较可靠、省心,质量较有保证。也有请零散人员装修的,俗称“游击队”,但质量没有保证,没有后续服务。
  铜铁锡匠境内铜、铁、锡匠各自为业,但多奉“太上老君”为祖师爷。打铜、打铁、打锡(亦叫打镴,镴是锡与铅合金)工匠和小炉匠,有的前店后铺(即前部经营,后为工场)。
  旧时境内铜锡业兴旺,在东门口、老城隍庙有大小30多家。市民中有“穷归穷,屋里还有三斤铜”及“冷冷风,穷穷铜”之说。前者是说,虽然穷,家中总归能找出些铜器;后者是说,如果家中连铜器也很少甚至没有,那算真正的穷了。市民崇尚铜锡制品,如铜茶壶、铜面盆、铜手炉、铜火熜、铜锣、铜勺、铜痰盂、铜门环等。锡制品有大件“五祀”、五牲祭盘、锡罐、锡缸、锡瓶、锡杯、锡筷、锡酒壶。有的铜锡兼营,其中以老顺福、新顺福较有名。
  甬城打铁行业集中于江东后塘街、铁锚巷和灰街。境内南门三市街打铁铺多锻打小件生产工具和市民生活用品,如锄头、钉耙、柴刀、镰刀、竹刀、铁钉。当时大号、小号斧头最有名。还有鼓楼“绕刨”、河利市桥“三角锉刀”。生活用具有打汤锅、镬铲、火添、火钳、铁箍、桶、炉等。
  竹藤棕匠海曙编织业,主要从事竹编、藤编和棕编。旧时竹匠多在三市街编织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出卖,如畚箕、谷箩、鱼篓、竹篰筛、箉、匾、篮、畚斗、筲箕、斗笠、淘箩等。竹匠信奉泰山为祖师。藤匠,多编藤椅、藤箱、藤帽等。棕匠用棕丝编穿蓑衣、棕毡、棕绷等。竹、藤、棕三匠有自开店铺、自编自卖的,亦有流动工匠,落家为市民编制竹器、藤器、棕器用品的。
  弹花匠旧时海曙有弹棉花铺多爿,多为夫妻老婆店、父母儿子店、兄弟店或师徒店。楼上住宿,楼下后间烧饭,前间弹花。客户送花上门,出收据,取货时付款。民间亦有流动弹花工匠,多上门为市民女儿出嫁弹棉絮,主人包料、包饭。
  第四节 佣作 杂业
  佣作
  境内自古市肆林立,旧时市民为生计四出营生,凡供职于各行业诸肆作劳力者,皆称“头脑”。江厦街银钱两肆,司送银币洋番者,谓之老司务。在诸肆做包饭者,称饭司务。航船埠头挑货者叫脚班,妇女外出为人做佣人者称娘姨。
  杂业
  境内旧时未业小技者,皆称杂业。各行业间若起争执,当事双方未便进见官府的,多延聘公行先生以判断曲直。海曙药业会馆则聘有会馆先生。有的商铺团体或个人恐被人乘隙伤害,延聘律师谓之律师顾问。旧时称在外兜揽生意者为跑街,就是现在的营销人员。在杂业中还有医卜、星相、测字、稳婆(接生婆)、肚仙、念伴等。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