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住房消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99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住房消费
分类号: C913.3
页数: 3
页码: 1904-190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市区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情况。自1983年以来,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住房设施、装修和厨房条件也在不断升级换代。然而,房价的上涨给一些居民带来了压力,政府采取了限价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措施缓解这一问题。
关键词: 住房条件 人均住房面积 海曙区

内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居住条件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区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在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增加的同时,居住环境也发生质的飞跃。居住条件的改善首先表现在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1983年,区市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为12.60平方米,2008年达到28.90平方米,增长129.37%。1998年,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居住支出费用为658元,2008年达到1248元,10年中增长89.67%。
  住房面积增大,住房设施也得到明显改善。过去居民住房绝大部分属于低标准住房,以低矮、潮湿、阴暗、拥挤的大杂院为主,多为木结构或旧式砖混结构,不仅设施不全,而且通风和光照方面严重欠缺,给日常生活起居带来诸多不便,也严重危害着身体健康。现在的住房不仅讲究宽敞,更注重其格局和结构,推崇“大客厅小房间”。居民住房中包括客厅、卧室、厨房、书房、卫生间、更衣室等。此外,海曙区的保障性住房逐年增加。一些困难群众通过申请廉租房住上了小区成套房。
  在住房条件改善的同时,居民对居室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住房装修热随之不断升温。“八五”(第八个五年计划)初,装修成为一大消费热点,费用达到“万元级”。到“八五”末,再次掀起住房装修材料、设施的升级换代热,住房装修动辄好几万元,在居民家庭消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居住条件改善,也带来了厨房“革命”。20世纪80年代前,不少街坊邻居还同住一个老墙门,有的共用厨房离卧室远达十几米,下雨天去做饭得打伞穿胶鞋。厨房面积小的仅几平方米,几户人家共用,木碗柜、小方桌、竹椅子,挤得转不了身。井水天落水煮饭,煤球炉烧火,地面潮湿,墙壁漆黑,木结构房子更怕火,一家一个炉子,晚上睡觉前要检查好几遍。文昌街有一个机关造了单位房,有单用厨房卫生间,安装了抽水马桶,结果因为经费超标,被通报批评。80年代旧城改造,居民搬了新房,厨房面貌也大变样,开始使用煤气灶(液化气灶)和自来水。进入21世纪,高压锅、电饭煲、微波炉、排油烟机早已普及,电冰箱从单门到双门、三门,有的用上了对开门。一些家庭用上了消毒柜、电磁炉。餐具变得更加精美,写着“人民公社好”之类或单位纪念名称的搪瓷碗(多为单位作福利赠发)早已销声匿迹,精致的小碗代替了粗边大碗。以前用大碗还觉得吃不饱,现在用小碗还嫌饭多,少吃为了“减肥”。一些家庭用榨汁机、豆浆机自制饮料,另有一番情趣。来客人或逢节假日,干脆到宾馆饭店就餐,为的是追求品位。
  随着房价不断提高,住房消费成为居民一笔重大开支,房价贵成为一些居民巨大压力。21世纪90年代初,甬城一般居民住房每平方米一二千元,一套80平方米左右房子,约一二十万元。2008年,每平方米上涨到1.2万元左右。一套80平方米左右房子价格在100万元左右。一些青年男女或求职困难,或工资较低,一到结婚买房,只能依靠父母资助,由父母出资,或代为首付,社会上俗称“啃老族”。如果父母缺少支持能力,不得不“蜗居”“裸婚”。为解决这一问题,区政府采取了限价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措施,使这一问题有所缓解(详见第五编“城区建设”)。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