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收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98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收入
分类号: C913.3
页数: 4
页码: 1895-18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低下,面临疾病和失业等问题。解放后,随着就业人口增加,居民收入逐渐上升,改革开放后更是多样化并出现快速增长。据统计,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从1952年增长248倍,年均增长10.1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倍。然而,需要考虑到物价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居民生活水平 居民收入 改革开放

内容

民国时期,一般居民生活水平低下,每逢患病、失业,更是入不敷出。解放后,随着就业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基本呈上升趋势,中间有过一段时间曲折,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但仍然得到较大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居民经济收入来源日趋多样化,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主体,出现快速增长之势。
  据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从1952年的115元,增加到2008年的28607元,增长248倍,年均增长10.1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06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25304元,增长82倍。此为没有考虑物价因素的数据。20世纪50年代末,境内米价每500克为0.11元。2008年,最低米价每500克在1.80元左右。
  第一节 收入概况
  民国时期:居民收入低下
  民国时期,市区居民就业率低,尤其是妇女就业率更低。民国17年(1928),城区(包括江东、江北)14岁以上妇女62040人,就业11385人,占18.4%。到民国36年(1947)下降到14.1%。当时就业人口一般每户1人,1名普通职工月收入2~3石(150~225千克)大米,小学教师和公务员也相差无几。居民按每户4.5人计算,人均年收入约大米200~300千克。遇患病、失业,更是捉襟见肘,靠借贷或变卖家产度日。
  解放后至1957年: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
  解放后,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家庭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与原来低水平相比有较大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从1952年的115元,提高到1957年的166元,增加44.35%。
  1958—1978年:居民收入变动不大
  “二五”(指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下同)期间,“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比例失调,生产和消费领域严重萎缩。60年代初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虽一度使生产开始发展,但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使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再加上高积累、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高。职工工资20年基本冻结,1976年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平均月工资41.90元,比1956年仅增8.30%,人均货币工资每年只增加0.16元,若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没有增长。其中1959—1961年间,职工实际工资还有所降低。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口过快增长,职工负担系数提高,使居民生活收入难以增加。后10年,一方面实施计划生育措施,另一方面扩大劳动就业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居民人均收入略有提高。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为306元,比1957年的166元增长84.30%,平均每年增长3.10%。
  1979—1990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职工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加又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1979年,政府第一次对职工发放了副食品补贴,同时机关企业单位中有40%的职工调整工资,结束了职工收入长期冻结的局面。工资改革使职工的工资性收入普遍提高,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也得到快速增长。
  “六五”期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市居民家庭的就业面扩大,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由1980年的1.62人减少到1985年的1.54人。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不少单位采用浮动工资制度,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奖金增多,彻底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和“吃大锅饭”的局面,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向职工发放各种非工资性津贴,如洗理费、上下班交通费等,城市职工家庭实际收入持续增加。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429元增长到1985年的889元,年均增长15.70%。“七五”期间继续深化改革、进入治理整顿关键时期。1985年1月和4月增加职工副食品补贴和肉类补贴,接着又进行了工资改革,国家在机关、事业和企业进行了工资普调,职工普遍“套一级,加一级”,增加了1〜2级工资。1988年,价格改革力度加大,政府对职工普遍调整和补发离退休金,增加各种福利性补贴,离退休职工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889元增长到1990年的1963元,年均增长17.20%。
  1991—2000年:居民收入出现阶段性大幅增长
  “八五”期间,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粮食价格全面放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调整、套改,增加了职务补贴、书报补贴和奖励工资。企业职工则根据单位的经济效益,相应增加了工资和奖金,有的还增发了误餐补贴,职工的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在此期间,国家和地方为弥补通货膨胀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又增加了一次性补贴和正常性物价补贴,因此,居民收入在“八五”期间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963元迅速增加到了1994年的6008元,首次超过5000元;199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75元,五年间增长了2.71倍,年均递增29.90%,增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国民经济渐趋“软着陆”。进入“九五”以来,外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内受市场需求不足困扰,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效益受到阻碍,企业出现冗余劳动力。部分职工下岗,居民收入受到影响,增幅明显减缓。1996—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大,较“八五”期间大幅回落,1995年为7275元,2000年为10921元,年均增长8.5%。
  2000—2008年:居民收入进一步增长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宁波市国际贸易行业准入放开,海曙区的进出口贸易方兴未艾,大大小小国际贸易公司大量涌现,全民创业的氛围浓厚。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居民收入随之丰厚,居民收入在抵消物价上涨的基础上仍有较快的提高。2005年市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08元,较2000年增长59.40%,5年间年均增长9.8%。
  “十一五”期间,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居民收入进一步增长,2008年市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04元,较2005年增长45.36%,3年来年均增长13.3%,增速较“十五”时期提高3.5个百分点。
  第二节 收入结构
  工资性收入
  民国时期,城区工商企业职员、工人工资高低相当悬殊。20世纪30年代,商店职员、工厂熟练工人、饮食服务业人员收入一般每月米1~2石(75~150千克),管理、技术人员约米3~4石(225~300千克)。以中小学教师为例,据民国18年(1929)鄞县统计资料载,城区661名小学教师月工资5~15元的72人,16~25元的410人,26~30元的137人,30元以上的42人(详见第二十五编第九章第三节“教师待遇”),人均不到25元。
  解放后,1950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人均工资362元(折新币),1952年增加到469元,1976年增加到578元,20多年工资增加幅度不大。1977年后连续几次调整工资,恢复实施奖金制度,到199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加到2613元。1998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性收入为9018元。2008年,居民人均年工资收入19270元,是10年前的2.14倍。
  经营性收入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择业多样化,自主择业、个体从业者增多,就业结构变化,个体经营人员收入成为居民家庭收入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达到2631元。
  社会福利收入
  解放后,境内社会救济成为一部分困难家庭的福利收入。社会救济原以济困、赈灾为主,有贫病医疗救济、精减退职职工补贴、“三老”(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补助。为改善孤老和残疾人生活,还办有福利院和福利企业。其后社会福利收入受惠者范围逐渐扩大。2008年,全区发放用工补贴、社会保险补贴2287万元,受惠职工1.11万人,人均2060.36元。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86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1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30万人,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3.70万人次,金额933.60万元,人均252.32元。
  证券投资收入
  1991年6月,宁波证券公司成立。购买股票证券成为居民投资理财的一条新型渠道。1992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宁波市信托投资公司发行农信受益证券,实质上是契约封闭式基金,股民受到了受益证券的启蒙教育。7月,解放北路海通证券公司营业部开业,散户大厅人满为患,人们
  手中钞票多为10元面额,有时一天收进一二百万元。1993年,股民队伍急速膨胀。是年,宁波华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此为境内首只股票,发行A股2400万股,吸引居民踊跃购买。1994年,宁波市证券交易营业部股民开户数达35484户,股票成交额达160亿元。到2007年,宁波市证券投资者开户数为63.65万户,是年平均每个账户入市资金16.98万元。2008年,股市低迷,全年人均财产性收入1209元,其中股息红利收入459元,同比下降7%。居民证券投资收益受影响,新入市股民减少,股民投资也由盲目到理性,但股票证券已成为家庭理财投资的重要工具之一。
  其他收入
  储蓄、购买理财产品 此为城市居民闲散资金重要出路,家庭收入补充部分。储蓄在海曙几乎家家户户有一些,少的几万元,多的上百万元。为购置大件产品、买房、养老作准备。储蓄利息不高,但收入稳定,无风险。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利息略高于银行储蓄,虽有风险,但一些居民也乐于选择。有时一种理财产品推出,往往被抢购一空。
  租赁、房产投资 租赁,家有余房出租是一笔稳定收入,一般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租金在1000元以上,成为一些家庭较固定收入来源。“学区房”(在教育质量较优的学校周边的房子,住户孩子入学不需缴借读费)出租租金更贵。房产投资是有经济眼光的居民理财的一种方式,用现钱或按揭付款购房,在房价上涨时卖出,这种投资收入颇丰。
  储蓄、购买理财产品、租赁、房产投资等多为居民家庭单个进行,具体数字难以统计,故略述。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