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育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9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体育教学
分类号: G807
页数: 5
页码: 1773-17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学校体育教育历史悠久,从北宋开始就有相关记载。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劳卫制”,并实施“三为主”原则,开展“达标”活动。
关键词: 海曙区 学校体育 体育教育

内容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北宋,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1047—1049)“因庙为学”,开辟射圃。明洪武三年(1370)定学校射仪,射圃纵长113步,横阔35步,用以练武强身。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清廷《奏定小学堂章程》、《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体操课。境内体操课初等小学堂每周4节,多做游戏和徒手操等。高等小学堂每周3节,以授普通体操为主,也授游戏,男生加授兵式体操。中学堂每周2节,被列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以兵式体操为主。
  民国初期.提倡国民教育,培养尚武精神。初等、高等小学校每周设体操3课时,仍以兵式体操为主。民国8年(1919)起,高等小学堂体操课中兵式体操逐步减少,改以普通体操、田径、球类和游戏等内容,教学较为松散。后体操课废除兵式体操。12年(1923),学校实施新学制(史称“壬戌学制”),体操科一律改为体育课,每周2课时,内容为普通体操、田径、球类、国术和游戏,并授以体育运动基本方法,欧美现代体育教学开始传入境内学校。境内中学成立体育部,聘用有体育专长的教师任课。设置体育科教学研究会,由体育教员、军事教官和童子军教练员组成。21年(1932),按《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体育课每周教学时间为低、中年级150分钟,高年级180分钟,另有课外活动时间。24年(1935),«小学规程》规定,体育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25年(1936)7月起,按教育部《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体育课与音乐课合并成游唱课。29年(1940)起,境内国民小学大多配有乒乓球、铁环、小皮球、健子、滑梯、跳高架,中心国民学校还有铅球、排球、足球等。少量设施不足的小学,体育课常做游戏或改为自由活动课。时省立四中(宁波中学)设立体育部,建有体育教学研究会。体育锻炼男女生分开,男生项目有足球、篮球、网球、排球、国术、田径、器械操、游泳等,女生项目有舞蹈、国术、网球等。
  抗日战争期间,中学体育课实施战时体格锻炼办法,增加射击、刺杀、投弹等国防体育训练内容,举行爬山、游泳、摇船、拔河、越野赛跑、长途行军等活动,并进行防空、防火、防弹、防毒的“四防”演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体育教学逐步恢复正常。小学每周体育课2节,训练各种体育技能,另设童子军课每周1节。中学成立体育课教学研究会或分会,由体育教员、军训教官、童子军教练组成。私立三一小学(今广仁街)按部颁标准上课,内容有球类、田径、器械运动、体操、游戏、舞蹈等。宁波中学制定体育成绩考查办法和标准运动测验考查规则。私立效实中学试行课外运动强迫制,每生每周两次,无故不遵守规定者予以批评、处分,严重者可令其退学。民国时期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无统一规定,中学大多采用“标准运动测验法”,学生按性别、年龄、体质分为若干组,分别规定体育成绩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成为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贯彻教育部《中学暂定教学计划(草案)》,体育课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初中、高中均设体育课,每周2学时,内容有队列训练、体操、田径和球类。各中学普遍开展课间广播体操。翌年贯彻执行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各小学、中学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充实体育设施。1952年贯彻教育部《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一至三年级体育课每周2课时,其他年级每周1课时。1954年学习苏联经验,各中学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5年起,体育课每周均为2课时,内容有整队、步伐、体操、舞蹈、游戏。三年级以上有技巧、球类、田径运动等,早操和课间操逐渐形成制度。规模大的小学有体育专任教师。此后,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转为以实施“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锻炼。1958年“大跃进”时期,出现以体力劳动替代体育课倾向。1959—1961年,学校体育活动贯彻“重控制、轻提倡”原则,以广播操、乒乓球、棋类等活动量较小的体育项目为主,停止大运动量项目训练。1963年,小学执行《浙江省小学体育科成绩评定的办法及标准》,成绩评定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体质增强情况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为考核内容,有的学校恢复运动队训练。“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课改称军事体育科课,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增加军事操练和野营拉练的内容。1973年后,中小学体育教育复称体育课。1979年,各校普遍实行体育每周“两课”(两节体育课)、“两操”(每天做早操和课间操)、“两活动”(两次课外体育活动)。1982年起,境内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贯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普及为主、经常性锻炼为主”的“三为主”原则,要求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通称“达标”活动,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规范。
  1986年1月起,区内学校按省编教材进行体育教学,提高达标率,建立传统项目代表队,坚持常年业余训练,执行“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睡眠10小时、在校时间6小时”规定。1987年秋起,各校先后施行《宁波市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评估》,初中一、二年级体育课增加为每周3课时。1987年前,未有统一的对学生体育成绩考核的办法。1987年9月,国家体委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对达到体育合格标准者,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学生体育合格证》,获此证者方可毕业并报考高一级学校。翌年春起,各中学按大纲评定体育成绩,按省编体育课本评定技能成绩。1990年,包括乡镇中心学校的初中部在内全部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各中学全面开展达标活动,达标人数占应达标人数的88.90%。小学、中学分别推行第七套儿童广播(韵律)操和第五套少年广播(韵律)操。1990年3月,国家教委、体委发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区内学校贯彻市教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首次规定评“三好生”,体育成绩必须在75分以上。要求小学6~7班配备1名专职体育老师,并根据学校女生人数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新建小学必须有200米环形跑道,60米直跑道。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1993年春季开始,各校施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规
  定体育课成绩占60%,《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成绩占30%,参加课间操、眼保健操及课外体育活动占10%。1989—2003年,各小学校全面开展达标训练活动,部分小学将达标测验改为以达标项目为竞赛内容的“校达标运动会”。
  1994年首次规定凡报考高一级学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均应参加体育考试。体育总分为30~60分,直接计入升学考试总分。12月,区教育、体育、卫生三部门联合进行实施体育、卫生两条例情况检查,海曙中心、庄家巷、解放南路、大梁街4所小学均合格。1997年9月,区教委、体委发出“关于开展两个条例(体育、卫生)检查评估的通知”,是年,宁波中学和镇明中心小学达到“实施两个条例”合格学校标准,成为市首批实施两个条例的合格学校。2000年起,各中小学校加大体育教育改革力度,按照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体育教育改革的研讨及实践。提倡“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育”教学模式。取消体育笔试,按大纲要求综合评分,其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占40%、运动技能技巧占50%、到课率及课堂表现占10%。2004年秋起,各校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中小学体育课程安排实施每周“三课一操两活动”。2005年秋起,全区小学全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20分钟),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在校体育活动时间。2006年秋起,原8所市辖纯初中划归区局管辖后,区体育局再次实施对各初级中学体育教育的监管。2005学年度,全区学生体质监测总平均为76.80分,其中正常体重率33.05%,营养不良率7.27%,肥胖率5.68%,总分及格率53.73%,总分良好率33.40%,总分优秀率11.86%。2006年秋起,8所市辖初中再次划为区局管理,区体育局恢复对初中学校体育教育的监管职能。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这里仅指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
  民国21年(1932)按《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规定,除每周规定时间体育课外,尚有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安排。西河沿小学(文昌街小学前身,1972年停办)每日朝会时体操5分钟,由值日教师主理。下午课后按规定项目进行体育锻炼。28年(1939),县教育局贯彻教育部关于《按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通知,中学各校成立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等业余运动小组,学生课外活动初步形成制度。35年(1946),宁波中学规定早操每日20分钟,做健身和跑步。每天下午4~5时课外活动,每周每生至少参加3次。
  1956年,小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有跳绳、跳高、投环、秋千、乒乓球、皮球、板羽球、滚铁环、跳橡皮筋、爬绳等。活动时间每周4
  个下午的课后30分钟。1978年始实施体育每周“两课两操两活动”制度。宁波中学施行“两课两操四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1985年春起,区属各中小学校先后按区局规定实施“两课两操三活动”,活动课要求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场地、定内容、定老师)。1990年秋起,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各校因地制宜,生动活泼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994年春起,小学贯彻《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开始实施“两操一活动”的点名制度,做好出勤统计工作,并按区局《实施办法》规定评定“两操一活动”得分。2000年起,各中小学校贯彻宁波市教委《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两次强调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推广“快乐体育园地”建设和“大课间活动”。2003年秋起,中小学实行每周“三课一操两活动”,并在部分学校进行课程试点,2004年秋在各中小学校普遍实施。2005年秋起,全区小学全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20分钟),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在校体育活动时间。
  课外航模运动也是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境内学校航模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宁波市航空、舰型俱乐部成立,中小学开展航空、船舰模型活动。1953年,部分中小学校在劳作课和科技小组中开展制作纸、木、铁制小船和帆船等活动,并参加市中小学生航海模型比赛。1956年10月,宁波二中学生陈合传自制弹射式模型滑翔机参加宁波市首次航模运动大会,以飞行时间9'17"5成绩获第一名。二中校航模小组活动照片曾刊于《解放军画报》。翌年,宁波二中陈合传、曹自立、陈哲良、张益余4人参加全国航空模型分区赛获第五名。1958年7月,宁波二中学生路甬祥(后任中科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参加省少年航模赛获优胜并达二级运动员标准,后赴南京航空学院参加全国分区赛获三级牵引机第二名。1999年9月16日,路甬祥视察区青少年宫科技活动时回忆:“航模制作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动手能力非常有帮助,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受益无穷1985—2007年,区教育、体育部门、区少年宫、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每年联合举办一届小学生三类模型(2000年前为航空、航海、车模,2001年后为航空、航海、航天)比赛。空模设一级橡筋、一级牵引、二级橡筋、电动线操纵、无线特技飞行等;海模设D42、E—6V、811导弹艇等;航天设神箭、东风一号、长征三号等火箭模型。2005年始,航空航海模型分设普及项目和传统项目,分别计算团体总分。2008年起,恢复车辆模型比赛,项目有四驱车和机器人直线行走,以培养学生科技兴趣和动脑动手能力。
  体育锻炼标准实施
  1954年,各中学执行市体委、市文教局制发的《关于中等学校推行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预备级的暂行办法》,男子按年龄分初、中、高3个组,女子分初、高2个组。锻炼项目包括发展速度、灵敏、体力和耐力4类人体机能训练,参加劳卫制锻炼的中学生达65.60%。翌年,小学推行“劳卫制”,中心小学和较大完小12岁以上学生参加锻炼。镇明中心等学校组织晨跑和项目训练队。1978年,始境内小学由点到面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活动)10-12岁儿童组有游泳等6个项目。
  自1990年施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后,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掺入达标项目的训练,始称“达标”1992年,国家教委、体委联合颁发《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试行办法》及国家教委实施办法,翌年春起,各校按区局《关于贯彻实施〈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要求执行:1994年秋季初中新生档案中均有《小学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按《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规定记分,体育课成绩占60%;《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成绩占30%;积极参加课间操、眼保健操及课外体育活动占10%;重申评选“三好生”时,体育合格标准评定成绩不能低于75分,先进班级的学生体育合格率不得低于90%;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及小学体育课本要求认真上好课,认真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学校要建立“两操一活动”点名制度,按《实施办法》规定评定“两操一活动”得分;此后,部分小学将每年一次的达标测验改为以达标项目为竞赛内容的“校达标运动会”,至2003年秋止。
  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简称“标准”)和其“实施办法”,全面取代《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新“标准”与国民体质监测内容并轨,实现教考分离、教测分离,连续记录学生生长发育的全过程。2003年在高塘小学和区实验学校试行,2004年开始中小学陆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童子军
相关人物
童子
相关人物
陈合
相关人物
陈合传
相关人物
曹自立
相关人物
陈哲良
相关人物
张益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