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8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中药
分类号: R954
页数: 1
页码: 174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境内中药材和中药材药品的流通历史和现状。文章从南宋时期开始,描述了惠民药局的设立和迁址,以及药行和药店的兴起。在清朝废除官营药局后,民间药业开始兴盛,其中以冯存仁堂药店和寿全斋药店规模最大。五口通商后,药材帮在境内集散交易。民国时期,药行和药店数量逐渐增多。解放初期,药店数量有所增加。之后,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企业逐渐发展壮大。
关键词: 药品流通 经营管理 海曙区

内容

境内中药流通始于南宋。南宋宝庆三年(1227),当时设在校场口射垛西面(后迁犒赏库海晏楼旧地),官营惠民药局“焙室烹釜,莫不毕备”,年逢春夏两季,发药百姓,酌收费用。宝祐五年(1257),药局迁址,新增灵桥门、府前班春亭都局、上马亭、南门里大庙前,东门水军等14个销售铺,历经33年,至开庆元年(1259)获利43万余贯。元大德二年(1298),设药局于清澜桥北(11年后毁于大火),另有“南号”、“北号”两家药材批发号。明洪武至建文年间(1368—1402),于四明桥西即时亭重修惠民药局以来,至清初,计有药行(批发)、药店(零售)50余家。清废官营药局以后,民间药业兴起,大小药行、药店60余家,其中以冯映斋创于康熙元年(1662)的冯存仁堂药店和王立鳌、孙将贸K创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寿全斋药店规模最大。前者生产中成药11大类369种,后者生产中成药10大类386种。五口通商后,川西、洋广、津北、禹亮等药材帮多在境内集散交易,其中德昌、荣昌、宝盛3家规模较大,另有零售药店60余家。民国16年(1927),境内药行街、君子街、泥桥街(今天一广场内,已废)等街地计有药行64家。21年(1932)有药行、药店92家,仅药行街就有31家,其中寿全斋、香山堂、冯存仁、赵翰香居(一说为得生堂)为“四大家”,周介寿、慎德堂、大乙斋、存济堂、积善堂、周培德、顾寿堂、清一斋为“八中家”。35年(1946)抗日战争胜利后,药店仅存42家。解放初期有药店、参燕号72家。1953年,宁波土产公司设中药经营处管理私营药业。1956年私营药店实行公私合营,有药店19家,批发购销业务均由国营宁波医药站经营。1958年创办宁波制药厂,1962年国药号制造部并入宁波制药厂,组建中成药车间,3年后析出于石板巷建办宁波中药制药厂。1987年有药店9家。至2004年,境内从业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企业3家。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