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代疾病流行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8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代疾病流行状况
分类号: R183
页数: 2
页码: 1732-17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宁波市境内流行性疾病频发,由于医疗资源匮乏,许多人因此丧生。解放后,随着医药业的发展和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得到了长足进步,一些过去的难题得到了控制或根除。
关键词: 流行性疾病 医药业发展 卫生防疫

内容

自唐以来,境内一直为浙东疾病诊治中心,疾病流行状况多与宁波全市相同。清《明州系年录》和光绪《鄞县志》于疾病流行情况都有记载。唐开成五年(840)夏,大疫。元至大元年(1308),庆元路疫,死者甚众。明永乐十一年(1413),大疫。正统九年(1444),瘟疫大作。万历十六年(1588),大饥,哀鸿遍野,瘟疫继之,道瑾相望。崇祯九年(1636)秋,瘟疫大作。清顺治八年(1651),大饥,是年疫。康熙二十二年(1683)夏,大疫。嘉庆十五年(1810),痘疫。嘉庆二十五年(1820)秋,大疫。道光十三年(1833),大饥,民多疫死。同治十三年(1874)八、九月大疫,死者甚众。顺治十三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656—1895)发生痘疫7次,大疫12次。嘉庆二十五年(1820),霍乱经航道水路传入宁波,秋大疫。同治十三年(1874),宁波港实施海港检疫。《宁波市志》记载,民国20—23年(1931—1934)期间,报伤寒或类伤寒680例,其中死亡15例;斑疹伤寒46例,赤痢201例,其中死亡7例;天花78例,其中死亡1例;白喉658例,其中死亡12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51例,其中死亡4例;猩红热245例,其中死亡2例;霍乱9829例,其中死亡274例;21年(1932)夏秋间,城区设时疫医院5处,诊治10679例,其中死亡225例。29年(1940)10月22日上午约7时30分,一架日本军用飞机窜犯宁波,在东后街靠开明街一带闹市区上空撒下带鼠疫杆菌的面粉、小麦、传单,造成鼠疫灾难。11月2日,华美医院将开明街住户俞元德的腹股沟淋巴结液和静脉血液接种于小白鼠,培养出鼠疫杆菌,确诊为腺鼠疫。10月30日至11月28日期间,染疫死亡93人,其中9户全家死绝。11月29日晚,鄞县县政府将疫区115户民房、137间店铺焚毁。宁波沦陷时期,一度流行疥疮和登革热两大疫病。35年(1946),城区4000余人染霍乱,约占当时人口的2.7%,病死率高达50%。
  解放后,老市区普遍实施霍乱、伤寒预防接种和交通检疫。市卫生局于1951年2月制定实施《传染病报告暂行办法》。1953年宁波市卫生防疫站成立,逐渐开展传染病管理、疾病监测、预防接种、计划免疫、饮食和饮水卫生及杀灭病媒昆虫等工作,加之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鼠疫、天花、古典型霍乱三大烈性传染病绝迹,其他急性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20世纪80年代,区报告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乙脑、疟疾、流行性感冒。其中1989年报告1例狂犬病。全区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57.04/10万,死亡率6.53/10万。1991年,淋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1997年肺结核纳入疫情管理,1998年又增梅毒。1990—2003年,区报告传染病以霍乱、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淋病、伤寒副伤寒、出血热、百日咳、流脑、猩红热、乙脑等为主。其中发病数较多的是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肺结核、淋病等。2002年报告第一例HIV病例。2002年全区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17.22/10万,死亡率0.36/10万。2004年始实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报告及时性和报告敏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报告病例数增长较多。2004年、2005年春节前后出现伤寒副伤寒流行疫情,2005年春末夏初出现麻疹流行。至2008年,疫情基本平稳,但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仍有286.07/10万,死亡率0.82/10万。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