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84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
分类号: R197
页数: 4
页码: 1717-17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境内医疗技术以中医为主,后随西医及其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传入,逐渐形成中西医并举的格局。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西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 医疗技术 中医 西医

内容

境内医疗技术历来以中医为主,后随西医及其医疗技术和设备的传入,逐渐形成中西医并举的格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西药渐占主流。
  第一节 技术设备
  民国时期,境内除1家华美医院启用X光机和直流电心脏检查器之外,其他医院和私人诊所一般仅有听诊器、血压计、注射器、手术刀剪等设备。据资料载,直至宁波解放初期,老市区各家医院配备的X光机总共11台,其中华美医院7台。之后,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院医疗器械配置不断增加,但因时处计划经济岁月,受配备的多为市属医院,区级医院寥寥,截至1990年底,全区医疗器械设备仍较为简陋,所购医疗设备价位均在5万元以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提高区级医院医疗水平,政府先后投资30万余元购置B超、X光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各医疗机构也自筹资金购置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电子胃镜、精子动静态质量分析系统、前列腺治疗仪、ZZ—II500型全电脑肛肠治疗仪、Tip—Edge、自锁托槽等各种设备。至2008年,全区医疗机构具有贵重仪器的总值达2000余万元。
  第二节 中医
  唐以来,境内医药界一直以中医药为主。早在唐代,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见著医界。至宋,妇科祖宗后嗣宋钦迁居境内。清陆(士逵)氏伤科、范(文虎)氏内科、严(海葆)氏外科、董(丙辉与其子水樵)氏儿科等相继创建,中医医科日臻完备。民国时期,受崇尚西医、排斥中医思想影响,曾一度出现废止旧医(指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障碍之风波,后经中医界鼎力抗争平息。解放后,广大中医人员或自办诊所,或组办联合诊所,或坐堂门诊,或受聘医院,发扬光大中医传统,形成中医名科。
  宋氏妇科河南商丘宋广平创立于唐开元间(713—741)。擅长望诊,善用炒药炭,以自制“济阳丹”治不孕见长。有《产宝全书》代相传承,延绵43代,流传境内已有800余年。明代,宋后嗣宋北川撰《宋氏女科产后篇》、宋林皋撰《宋代女科秘书》。清代,宋金熙定居城区小尚书桥行医,后称“老宋家”。宋祖现撰《妇科秘书》。清末,另一脉宋紫清分居城区谦和当弄行医,称“新宋家”,撰《妇科秘录》。之后,其支脉广布上海、杭州、武汉、嘉兴、舟山、象山等地。现传人宋世焱为著名中医,其所撰《易产汤加味正胎位的初步观察》、《治疗妊娠子宫脱垂》两篇论文,选入《浙江中医临床经验选辑·妇科专辑》。1959年,后裔宋文鼎献赠世代秘传《宋氏女科产后篇》手抄本,内部印行。
  陆氏伤科 陆士逵创立于明末清初。专攻伤科,创麻药水,撰写《伤科》、《医经通考》等医学著作。为时人誉称“浙东第一伤科”。至六世孙陆银华精于治疗骨折,尤擅治颅脑损伤、海底伤、胸胁内伤。198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陆银华治伤经验》一书,分内伤、伤筋、腰痛、骨折、脱位、杂症医治,常用伤剂共7章20节108万字。弟子叶海、沈敦道,长子陆海善等承其医术。
  严氏外科 清光绪间严海葆肇始,早年得天童寺挂锡医僧(名无考)师传,专疡科,后转中医外科,尤擅治乳腺炎等疾,内服、外敷并用。其女严瑞卿承家传,毕业于苏州中医专门学校。弟子闻茂康、刘中柱分别行医沪、甬,传其业。刘尤擅治乳房、肛门及痈疽瘘窦等疾。弟子邱嗣康和刘中柱儿子刘战胜承其业,邱整理其师医学经验编《乳房疾患》。
  董氏儿科 清董丙辉和其子水樵肇始,再传其孙廷瑶(现任上海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名益显,撰有《幼科当言》、《幼科撷要》专著,行医上海。廷瑶之子维和行医宁波,擅治小儿痧、痘、惊、疳诸症。
  范氏内科 清末民初范文虎(又名文甫)始创,初擅疡科,继专内科,终以治伤寒名重一时。其医重切脉舌诊,多用古方,但不泥古,好用峻剂。弟子50余人,其中赵炯恒行医50余年,善用《伤寒》、《金匾》医著处方,妙用草药,擅治温病、肝胆病,撰有《晚馨斋临床浅得》等著作。1947年4月成立鄮西范氏医学同学会,会员43人。解放后,搜集出版《范文甫学术经验专辑》、《范氏医案》等专著。
  其他专科 清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郑启寿始创郑氏瘄科,撰有《郑氏瘄略》。包氏喉科,肇始于清初,至嘉庆年间,包镇鲁撰有《喉科杓旨》。眼科姚和清,撰有《眼科证治经验》。蛇科徐祖青,传其弟子沈鹏年,撰有《徐祖青治疗蛇伤经验集》。
  建区后,区属医院都设有中医科室,上述专科传人先后坐堂诊治,后经多年专科建设,中医儿科、妇科、蛇科尤具特色。针挑、飞针、药物敷贴等疗法对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哮喘有良好疗效,特别是对小儿癫痫、抽动症的治疗,更见独特疗效。
  第三节 西医
  “五口通商”后,西医东渐。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玛高温来甬,在城区北门佑圣观开设诊所,并在月湖书院内办班传医。道光二十七年(1847),诊所发展成为大美浸礼会医院,至民国4年(1915)改名为华美医院(今市第二医院)。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1874),英国圣公会、循道公会于城区办医施药、孝闻街开办仁泽医院,民国23年(1934)2月停办。民国2年(1913)6月,第一所鄞县公立医院在县学街念书巷创办,19年(1930)1月改名为县立中心医院(今市第一医院)。其后,城内陆续有医院诊所开业,收徒授业,以续后人,西医从业者人数增加,成为境内医疗主体。解放后,医学科学发展,设备更新,技术队伍不断壮大。至2008年,境内市级医院已形成门类齐全、设备新颖的医疗体系,由诊治常见病,逐步向高、难、深医疗科技发展。区属医院也先后开设各科西医科室,尤其是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医骨科,由1992年在25平方米手术室施行四肢骨折等基本骨科手术,发展到1996年6月开始施行第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手术。之后,又相继于1998年施行胸腰椎肿瘤摘除和腰椎间盘经皮切吸术以及胶原酶溶解术,1999年施行颈椎后路和脊髓空洞症等手术和治疗。2001年施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手术,2002年施行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2003年施行膝关节镜手术,2006年6月始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展“骨关节病与骨质疏松的社区个体干预应用研究”市级科研项目。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中医吴涵秋、王宇高、庄云庐、钟一桂等人于民国26年(1937)在城区北门外江边创办国医专门学校,招生60余人,聘请中、西名医师授课。半年后,因日机轰炸停办。解放后,中西医结合医治日兴。1963年,杨国栋首用东莨莳碱抢救中毒性休克,病死率由50%降至14%。1971年始用东苣菅碱、冬眠灵合剂静脉复合麻醉,抢救24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从50%降至12%。1983年提出“1+1杨氏戒毒法”,先后为海内外2000余名患者戒除毒瘾。1992年5月30日通过省鉴定,在攻克戒毒难题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先后撰写论文84篇,为苣菅医药学科带头人之一,被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全国总工会为其颁发“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9月,杨国栋等人编撰出版《微循环障碍与蔑着类药的临床应用》等著作。1980年,境内市第一医院设中西医结合病房。吴元章、周宏奎等中医配制的黄苓、甘草、桂枝、丹皮哮喘宁冲剂,防治小儿哮喘有效率达80%(曾于1981年2月在第六届澳大利亚医学大会上介绍)。洪中立、江澄达等人中西结合治疗心悸、心功能不全急症,参考古方化症回升丹,选用红参、附子、川萼、大黄等中药材,研制化症静脉注射液,治疗因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所致心功能不全158例,有效率分别为91%、81%和82%。1989年,中医洪中立等人编撰《化症液并疏甲丙脯酸治疗2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医学著作。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与市中医院联手,以中西医治疗有关骨疾,初见成效。
  第五节 医学研究
  境内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属医院,区属医疗机构发展缓慢,至2008年,全区仅有7家挂靠医院的医学临床研究所,1997—2003年期间,共申报科研项目73项。2004年申报区级科研项目11项,申报市级科研项目4项,申报省级科研项目1项。其中海曙口腔医院吴清柱负责的《即刻种植与即刻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获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区中医院张全明等申报的《针刺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获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三等奖。鼓楼医院先后于2006年申报区级科研项目9项,立项5项;2007年申报区级科研项目10项,立项4项;2008年申报区级科研项目6项,立项4项。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