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格局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8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格局变迁
分类号: G259.275.5
页数: 3
页码: 1699-17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天一阁博物馆不断拓展,以宝书楼为中心,四周园林围绕,绿树成荫,园林中建筑古雅。现占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包括范氏故居、司马第等区域。
关键词: 海曙区 天一阁 格局

内容

原有格局
  天一阁藏书楼建成后,范钦曾在书楼前凿池,书楼前方也开始形成园林。范钦曾孙范光文增构池、亭,在天一池边上堆叠假山,成“福禄寿”三字形状、列九狮一象姿态。至清道光十年(1830),范氏后人重修天一阁,除维修书楼外,次年又堆砌岩石,浚深池水。书楼后的假山即为当时所砌。假山形似五狮献剑,中一大狮口含宝剑,旁拥小狮4只。
  民国22年(1933),宁波遭台风袭击,天一阁藏书楼东墙一角倾颓。书楼前园林也已颓败。赵万里在《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中记述民国20年(1931)夏天的天一阁情景:“阁前一泓清水,有小桥可通,前后假山,青藤和不知的羊齿类植物荫盖着全部的山石。石上小亭,摇摇欲坠,阁后一片荒凉,青榆树高出屋檐。”鄞县文献委员会发议由公家筹款兴修,并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重修天一阁委员会以修复天一阁旧观并扩大规模为宗旨。修假山池塘,包括修理前后假山、石径、池塘等。自民国23年(1934)6月初开工,至11月13日阁前假山修竣,假山石壁嵌以丰坊临兰亭集序石刻,并筑一亭,因名兰亭。亭柱上有张琴所撰楹联。假山东端顶上也筑一亭,亭柱也有一副楹联。前池石上加凿“天一池”三字,集纪泰山铭八分书。藏书楼后、假山之北迁入尊经阁。阁北旷地改作园林,植树种花。至此,书楼前后均有平台和假山,楼前平台与假山之间为水池。共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其中书楼占地面积为281平方米。
  拓展后格局
  1953年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征购天一阁西侧原范氏后裔楼屋,用作天一阁管理机构办公室。阁域开始向西拓展。1959年征购东墙外平房,将原设于西墙边的千晋斋迁入。同年开始建设东园,1986年东园建成,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阁域范围大大拓展。1988年,宁波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将西园划归天一阁管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1994年,秦氏支祠成为天一阁博物馆的组成部分。阁域开始向南拓展。1996年在秦氏支祠西侧动工建设南园,1998年12月8日落成,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东园和南园之南,自东向西有陈祠、闻祠、秦祠。此三祠为天一阁环境保护区内的保留建筑。这些区域及区域内的建筑后来陆续划归天一阁管理。
  至此,天一阁博物馆以宝书楼为中心,四周园林围绕,绿树成荫,园林中建筑古雅。原天一阁依然自成体系,天一阁原围墙内,宝书楼及假山亭阁相映成趣。往西,北侧是范氏故居,南侧是司马第。范氏故居西边紧挨着东明草堂,出西侧小门,是一不大的庭院,庭院北边是新书库,也就是现在的管理区;庭院西侧是天一阁博物馆的西大门,大门西向为天一街,直通长春路。原藏书楼北边是尊经阁,尊经阁之北为“明州碑林”(东园南边长廊中嵌入石碑后,此处称“明州碑林”北区)。藏书楼往东是千晋斋,千晋斋往北可通两间平房,现辟为“历代闻人与天一阁陈列”。千晋斋往南是一所种满竹子的幽雅庭院,穿过庭院就是东园。东园南边为秦氏支祠及陈氏宗祠,陈氏宗祠现辟为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秦氏支祠西侧为状元厅,现辟为书画馆。状元厅西侧从南到北,依次为南轩、昼锦堂、画帘堂、博雅堂。状元厅北边为云在楼。再往北就是南园,水北阁居南园西侧。穿过南园,就是司马第和范氏故居。图30-5-2宝书楼前假山。摄于21世纪初状元厅朝南建有大门,面向马衙街,可供游人出入。整个天一阁博物馆北靠天一街,南临马衙街,东西与其他建筑相连,占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范钦
相关人物
赵万里
相关人物
司马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