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日湖踪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810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日湖踪迹
分类号: K295.53
页数: 4
页码: 1660-16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日湖的地理位置及文化遗存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日湖 概况

内容

历史上日、月二湖,月湖在城西隅,日湖在城南隅。日湖又称南湖、细湖,湮废已久,本章仅简要记述。
  第一节 地理位置
  据天一阁所藏清乾隆六十年(1795)《镜川杨氏宗谱·城中图》载,日湖水系起自长春门,沿灵桥路旧城墙,到日湖桥(今长春大厦前)分岔,向东到灵桥门;往北到采莲桥前,一路沿着莲桥街向东延伸,入灵桥。过采莲桥,湖面较为开阔,呈葫芦状。此后开始缩小,再往北走,过普照桥。普照桥应是大沙泥街与南大路(解放南路)交叉处一座桥。再往北,过县学(今第一医院),河道转变。向西走,经柳汀街,与月湖贯通;往东走的河道,似在药行街一线。此为目前所见最完整的日湖水系图。日湖中心区在采莲桥与普照桥一段,图上明确标“日湖”。所谓湖,多是向两岸凹进的宽阔水面,所标葫芦状一段河道称日湖符合习惯。日湖中心区小于月湖中心区,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三称日湖“周围二百五十丈奇”。中心区大致在今三角地尖端与莲桥街之间,长度约为百米,大体与“周围二百五十丈有奇”相符。日湖是一个完整的水系,呈现为朝东的“E”字形水系状,至少有4个出水口,一条通过月湖水系进入余姚江,三条通向奉化江,解决了城中心商业区用水问题。延庆寺实际在日湖三河间陆地上,为日湖岛上一座寺院。日、月两湖完全对称,形成一“明”字形。
  岁月沧桑,污泥堆积,日湖面积逐年缩小。民国年间,仅存约3000平方米的水域面积。民国《鄞县通志·县邑城厢图》上,莲桥街到捧花桥的日湖中心区仍存,延庆寺前一段河道标为“日湖”,说明日湖中心区已经转移到延庆寺前。日湖沿岸建筑有水月桥、余相国祠、吕祖殿、延庆寺,多为宗教建筑,故这段湖也被称为放生池。据民间说法,民国30年(1941)日军占据宁波,两个大队驻今东恩中学(原宁波中学),营地北面即日湖。晚上常发生日军士兵尤其是哨兵死于日湖的现象。日湖遂被填没。日湖水系消失,可能还要晚,20世纪50年代仍有一条小河,到1958年修南大路(今解放南路)才被完全填塞。莲桥街南面和药行街边日湖水系,消失还要迟一些。1960年后旧城改造,拓路建房,日湖及周边水系河道才被完全填死。日湖就此只存其名,无有其实。
  2006年,江北新建一个开放型城市公园,园中有一水面,截余姚江江湾而成,借名日湖,公园也名“日湖公园”,此曾引起地名之争。是年6月,海曙区文物保护协会和江厦街道办事处联合在莲桥街与解放南路交叉口立“日湖遗址碑”。
  第二节 文化遗存
  日湖虽小,却是一湖碧水,是宋、元、明、清宁波人的活动中心之一。与月湖周边一样,日湖周边也相当繁华。有天封寺、兴教寺、白龙王庙、吕祖殿等宗教建筑,终日香火缭绕。更有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于此居住,学者文士、诗人墨客在此传道讲学、结社赋诗,可谓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
  南宋著名学者黄震(文洁)有“别业在日湖”,宋亡后隐居同谷宝幢山中,誓不入城府,日湖居所图书、器物为人掠取。黄震字东发,慈溪人,任浙东提举,迁宗正少卿不拜。曾与宰相贾似道兄子争辩,被罢官。著《日抄》100卷。
  湖尾左绕门,临捧花桥街,明初有周礼(瞶庵)授徒之所,后为周氏世居。周礼字吾学,穷研经史,以讲学论文为事,他无所闻,因号“瞶庵”。湖边有仓基陈氏,人称“忠谏望陈氏”。陈禾(文介),字秀实,宋元符三年(1100)进士,擢监察御史。禾性不苟合,立朝廷有风操。抗疏劾童贯、黄经臣,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说:“陛下不惜碎衣,臣惜碎首以报陛下。”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后知舒州,命下而卒。著有《〈易〉解》、《〈春秋〉解》、《〈语•孟〉解》。宋元际著名学者袁桶,号清容居士,住南湖(日湖)。曾任翰林院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著有《清容居士集》、《延祐四明志》等10余种。胡三省曾在袁氏家修订抄完《通鉴注》。
  日湖西藕尾漕,有明代大学士余有丁居所,称余相国第,大门旧有“天朝师相”直额。余有丁,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以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入阁办事。入相不及3年,卒于京邸。其人素达生,有高世之志,喜访故乡佳山水。著有《文敏公集》15卷。陈公廨有《日湖竹枝同》:“名园遥似日湖头,飞盖曾随公子游。今说内祠先相国,不知太傅本风流。”诗人陈允平有诗集《日湖渔唱》(2卷)。黄润玉有《鄞城草堂》:“古郭三面海通潮,地局西来雉堞高。日月两湖环作岛,坎离双港抱成濠”;陈民俊有《日月湖竹枝词》:“郭里天开日月湖,楼台岛屿俨仙都",可知当时日、月两湖周边一带之繁华。
  清初黄宗羲曾讲学于日湖延庆寺内,后移万氏白云庄。全祖望《湖语》道:“直抵城南,同流异浦,则又别有奇焉!……访昔人之遗迹,求二豪之故所。彼其分清洞以左旋,如捧花之娇女;引修渠以斜行,盼夕阳以延伫。所捧何花?芙蕖容与。中有莲心,清芬一缕;翠盖亭亭,以迎红雨。”可见清时日湖依然风光旖旎。
  附录1
  日湖遗址碑文
  三江交汇,一湖居中,昔州治之南有一大湖,后中沍涸,分为二湖,遂拆明州之“明”字而名日湖、月湖。日、月两湖千载相伴,烟水空濛,风光绮丽。日湖又称细湖、南湖、竞渡湖。惜湮于二十世纪中。湖虽废而名永存。其范围在今解放南路以东,大沙泥街之南一带。莲桥、莲香为其旧迹,延庆、观宗为其标识。更有南湖龙湫、黄钟竞渡、金太仆第、余相国祠、南湖黄氏、袁氏书窖及开元寺、吕祖殿等诸多胜迹,载于志书,传于口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城之遗产也。
  (许孟光撰文)
  附录2
  “日湖公园”冠名之争
  2001年2月,10多位人大代表向市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要求重视延庆观宗寺的规划、恢复与开放,以丰富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建议》,“建议宁波市政府重视对这一地块(指原日湖所在地)潜在功能的认识与发掘,以治理建设月湖那样的气魄来治理建设这一地块,以大手笔、高起点来规划这一景点,并且把它与恢复宁波历史上曾有过的、位于该寺旁的'日湖’景点结合起来,使日湖与月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完整的'明'字,使宁波明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得以再现。”
  2002年8月初,江北区湾头利用姚江故道一段水域新建一大型公园并以“日湖公园”(暂名)取名,引起市民,特别是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关注,对该公园冠名“日湖”引起争议。反对者认为日湖为宁波古城地名的专用名字,对宁波的地理、历史有特定重要的意义,不应该张冠李戴被移用。8月底,宁波市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旨在以发掘历史名城内涵、弘扬优秀文化为目的的“日湖文化座谈会”在古日湖原址(海曙区政协会议室)召开,文化界2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认为:在宁波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中,在保护市级文保单位延庆观宗寺的同时,在这一地区统筹规划,建日湖公园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案。这样不但可因地制宜恢复部分景观,使明州古城日、月争辉,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气脉。
  2004年4月28日,宁波主要报刊刊载消息:湾头两岸的大型公园建成,“五一”节开放,并以“日湖公园”称呼,已没有“暂名”两字。
  2004年7月8日,市城管局组织人大、政协、教育、文保、建设等部门的23位专家召开公园命名听证会,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结果湾头公园冠名“日湖”一项得零票。同时,省内部分知名文物专家著文表示反对宁波市的日湖移名行为。
  2005—2006年,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会议上,30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提交4份议案和2份提案,要求公园更名成为“两会”的热点之一。
  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宁波市海曙区历史遗产保护者协会与江厦街道在日湖原址上建立“日湖遗址”碑。
  2007年9月4日,宁波地名网公布:“日湖公园”为江北湾头新建公园名字。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下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和丛录九大类构成,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