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考古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7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考古发掘
分类号: K872
页数: 4
页码: 1558-1561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宁波市考古发掘和调查的四个阶段以及一些具体的考古发现。四个阶段分别是清理古墓、遗址发掘时期、文物大普查和城市考古抢救性发掘。
关键词: 考古发掘 文物考古 海曙区

内容

宁波考古发掘、调查分四大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前,考古发掘以清理古墓为主;第二阶段为70年代,步入遗址发掘时期;第三阶段为80年代,在对地下遗存进行以考古调查为主体的文物大普查同时,配合基建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科学发掘,使研究工作有较快进展;第四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以城市考古为重点,兼顾重要基础建设工程的抢救性发掘,获得一批全国有影响的考古成果。四个阶段考古发掘、调查,大都在海曙区域内进行或以海曙区为重点。
  月湖考古发掘
  1999年5—7月,配合境内月湖景区改造,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月湖历史文化景区进行历时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出土始建于南宋、明清时期重修的“平”字水则碑(亭)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水位测量技术的水平,在全国类似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后在月湖景区建设中辟为重要景观。高丽使馆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北宋王朝批准建立的高丽使馆遗址的确切位置、建筑风格及规模等。月湖菊花洲东北部宋都酒务遗址现场出土上万件韩瓶(盛酒器)堆积,其中完整的400余件,说明当时明州制酒业的兴盛。
  开明街考古发掘
  2004年3月,在天一广场西边临近开明街建筑工地2米深土层中,挖出清代早期宁波地方特有的民居大宅门基石。基石宽1米、高0.73米、厚0.30米,重500多千克,正面刻石榴、蝴蝶、寿桃等图案,中间为三国志人物故事。右侧有一高鼻深眼、蓄卷曲胡须、裹阿拉伯式帽兜儿的“回回人”,其旁立一小狮子。考古专家认为,此造型独特的墙基石,为汉式雕刻融入外来人物形象的罕见实例,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证物。史料记载,宋代咸平年间(998—1003),古明州已有阿拉伯人聚居于波斯巷(今天一广场内),并建清真寺于罗城东南(狮子街)。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清真寺迁至冲虚观前(今天一广场药皇殿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又迁至湖西(今后营巷18号)。因冲虚观前“回回人”民宅火灾,石雕倒入观前河中。历300年沧桑,中西合璧的石雕重见天日。
  祖关山考古发掘
  1996年7—9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郊公园二期工程,对祖关山古墓葬进行调查和发掘,清理古墓14座,其中唐代墓3座、宋代墓5座,其余为明代墓。出土有价值的文物20余件,有木俑、瓷器、铜镜、漆器、墓志铭等,为宁波丧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充实了研究唐明州政治、经济的实物资料。祖关山在宋代建有崇法寺,前身叫焚化院。据考古调查,地面尚存宋、元、明时期塔座、牌坊、墓碑、墓砖等构件,如月江印、南洲宏、文溪然、陆江昂等法师的墓碑和天宁坟砖、延庆坟砖,证明考古处所为名僧高师和附近寺院僧人圆寂后的安葬之地。经过2000余平方米勘探,发掘2座较重要的唐代船形砖室墓,其中M11全长3.70米,最宽1.60米,残高1.10米。墓壁两侧和后壁有壶门式壁龛和直棂窗,侧壁分设左右耳室,墓底铺地砖,上置整块木板棺床,略呈梯形,厚7厘米。墓中出土“开元通宝”、“乾元通宝”铜钱,瓷器、铜镜、漆器和一方记有唐大中四年(850)墓志铭。M12型制基本相同,体量略小,无耳室。同时出土的还有12件形态各异、衣着不同的木质人俑。船形砖室墓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形制,并有从产生、发展到消失的演变过程。M11、M12的形制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木俑的出土,为研究唐代明州的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墓志记述的内容,除反映徐氏夫人及夫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富裕的经济外,同时为唐代州、县、乡里的行政编制单位和地名提供了考古依据。徐氏夫人葬于明州县唐昌乡沿江里地区,《乾道四明图经》没有记载,起到证史、补史作用。
  天一广场商务区(CBD)地块建设前考古发掘
  2001年6—7月,CBD地块考古发掘中有两项新发现。在原应家弄地块的唐代地层中清理出一件脉枕残片,上有灵芝纹图案。脉枕是中医诊脉时垫在患者手腕下的小枕头,为陶质上釉器物。此前宁波地区仅发现宋代脉枕,陶制唐代脉枕较为罕见。唐代地层以下20厘米处,发现表面呈椭圆形的砖砌物,中间青砖为侧砌,外沿较不规整,初步判定为唐代地窖。发掘中还出土一片元代青花瓷碗残片,其口部内外均有文字。经专家鉴定,其内侧书写较规整的是古印度“兰札文”拼音文字,可用来拼写八思巴文或藏文等文句,在今西藏寺院中常可见到。正面字母右上角带有一点,为藏文与八思巴文混杂体。碗上文字所表达的都是经咒,惜文字不全。元代青花瓷片在宁波尚属首次发现,佐证元代在江南广泛推行藏传佛教的历史。
  和义路考古发掘
  1998年5—6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和义路邮电大楼工程区域进行考古发掘,获取千余件唐代越窑青瓷瓷片和大量宁波作为著名对外贸易港口的实证。表层土下4米左右为唐文化层,约20平方米,出土4担瓷片,主要器物为碗、罐、盏托、灯盏、粉盒、执壶、器盖等。器物釉色滋润,为唐上林湖越窑青瓷,质量较高。千余件出土文物中,造型基本完整且能复原的达上百件。这一土层还发现有带彩长沙窑罐。考古人员分析,唐时宁波就是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各地货物有可能从这里出口。在距表层土2米左右,发现一处宋元文化层,出土越窑、龙泉窑、德清窑、建德窑以及少量景德镇窑等瓷器,为宁波作为港口城市输出瓷器的佐证。根据文献记载,清时这里建有较大规模战船厂,“战船街”由此得名。1973年,附近曾出土一条唐代独木舟。此次考古除寻找造船厂遗址位置外,同时寻找船的遗物,考察余姚江江堤变迁及码头遗迹。考古现场还发现护城河遗迹。初步认定为明代修建城墙时所建。现场出土的一块城砖上发现有“明州卫洪武五年造”字样。
  孔庙(府学)遗址考古发掘
  1998年初建设中山广场,对境内原解放北路体育场开展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揭示出宁波孔庙大成殿、月台、泮池等遗址。孔庙(府学)是宁波古代最高学府。据《四明谈助》记载:孔庙“在府治北,鉴桥西”,宋天禧二年(1018),知州李夷庚造明伦堂,前浚泮池,合庙、学为一。崇宁年间(1102—1106)诏号大成殿,建炎年间(1127—1130)毁于兵火。大成殿地基在地表以下25厘米,为朝南偏西30度五开间建筑,长约24米,宽约9米。基土由黏土和瓦砾夯筑而成,掺有大量石灰,基座由北向南微斜,并铺设成网络的暗沟排水系统。殿门前为月台,月台前为长10米、宽12米的泮池。大成殿和月台遗迹中出土一批宋代瓷片。泮池西侧发现一处规模更大的泮池,池中有3组二墩三孔桥,结构敦实,桥板已断裂,一侧有围栏。从建筑风格看,建筑年代在明清之间。在中山广场建设中,对孔庙(府学)遗址采取回填式保护标志说明和部分敞开式保护展示。后又发现孔庙门前石鼓。
  高丽使馆遗址考古发掘
  遗址位于镇明路宝奎巷1号(月湖景区菊花洲北端)。使馆建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系江南唯一一所高丽使馆,主要用来安顿高丽使者的食宿和储藏贸易货物。南宋建炎四年(1130)被攻陷明州的金兵焚毁,后在其原址建“宝奎精舍”(宝奎庙)。1999年5月配合月湖历史文化景区改造工程,对高丽使馆遗址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勘探面积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使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5间,通面宽24.50米,进深3间,通进深9.70米,一层232平方米。天井平坦完整,略低于主体建筑。天井中间山墙处置有下水道,长达20余米。天井前建有8柱建筑,整齐有序,推断为台门。柱网构筑方法与《宋营造法式》之制相符。遗址中除出土铸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的“政和通宝”钱币,越窑青瓷碗、盘等外,还出土高丽青瓷片和韩瓶等酒器。考古发掘为确定使馆的准确遗址和具体规模提供了佐证,也为研究古代明州与高丽在政治、外交、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史提供了实物例证。
  永丰库遗址考古发掘
  永丰库遗址在子城遗址的东南部,即鼓楼东南角。2001年9—11月,在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基建工程范围内,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为搞清遗址全貌,2003年3月又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扩大发掘面积2500多平方米。揭露出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以及砖砌甬道、庭院、排水设施、水井、河道等与之相互联系、布局相对完整的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区遗址,并发现了汇集全国大多数宋元明时期著名窑系的陶瓷器产品等大量遗物,其中出土完整或可复原文物800余件。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