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73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文学艺术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36
页码: 1475-1510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宁波海曙境内的文学艺术,包括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电影电视、美术和书法篆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文学艺术 文化事业 海曙区

内容

海曙境内文学艺术创作历来兴盛不衰。特别是南宋政治中心南移,史家一门三代主政朝纲,月湖周边成为文人墨客会聚之地。诗人、文学家、剧作家、艺术家代有所出。舒亶、王应麟、屠隆、杨氏兄弟(杨守陈、杨守阯、杨守随)、张氏叔侄(张邦奇、张时彻)、“东海三司马”(张时彻、范钦、屠大山)、万氏八龙(万家万斯同八兄弟)、一代文宗全祖望等都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晚清和民国期间,四明南词、宁波走书、甬剧、越剧等曲艺和戏剧活跃于宁波文艺舞台。“五四”运动后,《春风》、《大地》、《野战》、《火曜》和“雪花社”等文学刊物和社团,开创了宁波新文化新潮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一代作家诗人频出,小说、诗歌、传记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书画等文学艺术创作更趋繁荣,曾获得全国鲁迅文学奖(为宁波文学所取得的最高奖项)一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两次。
  第一节 文学
  作为中心城区的海曙,向为文献之邦,文气沛然。尤其是月湖周边,自唐至宋,文化活动臻于鼎盛,涌现出大批诗人、作家,文学艺术繁荣著称浙东。唐时,胡幽贞有《归四明诗》,释宗亮有诗300余首结集行世。北宋,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曾巩先后主政甬地,留下诗文卓著。庆历“五先生”(杜醇、楼郁、王致、王说、杨适)讲学之余,赋诗作文,有文集传世。长于诗词的舒亶著有《文集》、《嬾堂诗集》。南宋,史浩的大曲朝野闻名,王应麟《三字经》成不朽之作。楼钥著《攻媿集》,杨简著《慈湖遗书》,环湖而居的史氏家族酬酢唱和,有诗文集多种问世。元代,有诗人袁桷、袁士元等名传江南。散曲家张可久有作品844首(套),为元散曲代表作家。明代,作家诗人在各自领域创作更丰。出生在屠园巷的屠隆著诗文《白榆集》、《由拳集》、《采真集》、《南游集》等,尤以传奇《彩毫记》为传世之作。他与女儿瑶琴、儿媳沈氏唱和,编合集《留香草》,传为诗坛佳话。万历年间(1573—1620),周朝俊的《红梅记》塑造了李慧娘的生动形象。杨氏兄弟为官清正,著作甚丰。杨守陈的《银豆谣》可谓讽刺文学之先导。张氏叔侄(张邦奇、张时彻)诗文并著,成就卓然。张时彻与范钦、屠大山主甬上一时文柄,人称“东海三司马”。明末清初,张苍水(煌言)有《采薇吟》、《奇零草》、《冰槎集》行世,其《甲辰八月辞故里》、《绝命诗》等诗篇慷慨激越,催人泪下。讲学白云庄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史学著述丰硕,文学亦富建树,至今天一阁留有《南雷诗历》。清代诗人李邺嗣、万斯同、全祖望、倪象占、袁钧用竹枝词歌咏乡土风情,脍炙人口。李邺嗣著《杲堂文钞》、《杲堂诗钞》等。《杲堂文钞》被黄宗羲誉为“浙东始得古文正路”。他辑的《甬上耆旧诗》,录甬上历代400余文人诗作。浙东史学集大成者全祖望为一代文宗,有《鲒埼亭集》、《鲒埼亭文集外编》、《句余土音》、《续甬上耆旧诗》等存世,《古文观止》选其散文《梅花岭记》。居月湖西岸烟屿洲的徐时栋以“烟屿楼”藏书著称,曾主四明文坛三十载,有《烟屿楼文集》问世,还专心校勘《四明六志》,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
  五四运动后,辖区省立四中(宁波中学前身)成立的“雪花社”,为当时甬城影响最大的青年文学社团。朱自清在省立四中任教期间,不仅留下了《赠AS》、《白水漈》等清丽之作,还不时参加“雪花社”活动,与青年学生探讨人生,指导文学创作。与此同时,爱国人士建立社团,倡导革命文学,创办刊物有《火花》、《天鸣》等。民国12年(1923)12月,王任叔(巴人)第一部散文诗集《情诗》由宁波春风学社出版。次年7月,文学研究会宁波分会创办刊物《我们》,发表散文随笔、新旧诗词、诗剧、评论和书信等。同年秋季,省立四中学生团体“日月文学社”创办《日月旬刊》,10月改名《文学》。《四明日报》副刊同年10月第四期起改由“雪花社”文学组编辑,接受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14年(1925)1月,柔石(赵平复)在境内宁波华升印书局自费出版第一部小说集《疯人》。同年8月,“雪花社”主办半月刊《大风》,以刊登杂文为主,宣传进步思想,抨击封建势力。20年(1931),乌一蝶主编的文艺刊物《出路》创刊,因批评不抵抗主义,出至12期后被迫停刊。24年(1935)11月,宁波作家协会创办文艺刊物《大地》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文艺刊物有《野战》、《正义》、《迅雷》、《复兴旬刊》等,宣传抗日救亡,号召民众奋起抗日。诗人孙钿(郁文源)出版诗集《击退敌人去》、《旗》、《望远镜》,小说集《初生期》、《最初的胜利》。抗战胜利前后,境内有《春风文艺》(后改名《春风》)、《孩子们》、《甬潮》等文学期刊。其间,庄禹梅创作有《甬江潮》、《铁血男儿传》(即《孙中山演义》)。37年(1948)10月,蔡竹屏续办因经费困难而停办的《春风》,内有时事评论、随笔杂感、民歌研究、语文常识及版画等。创刊一周年纪念特刊上有郭沫若、胡风、许广平等名家的贺词和散文随笔等。至1949年4月停刊时,共出3卷36期及《文丛》4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境内仅有少数业余作者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如50年代肖容的中篇小说《在漩涡中》,60年代崔前光的短篇小说集《浙东的孩子》等。8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创作队伍,创作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如戚天法的长篇小说《四明传奇》、汪卫兴的长篇历史小说《雌雄日月剑》、夏真的报告文学《大潮初起》、周海彦的长篇小说《月亮船》等。其中,孙武军成为中国“朦胧诗”代表性人物之一。至1990年,境内作者出版各类文学作品集18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600余篇,人物传记、报告文学50余篇,诗歌1000余首,散文350余篇。90年代,随着外县(市)区一批作家调入境内和新人新作迭出,文学创作更趋繁荣。1996年,夏真出席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接见。后杨东标、夏真又出席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荣荣出版第一部诗集《风中的花束》,1999年作为有成就的宁波著名诗人,获首届“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称号。同年《中国当代诗歌宁波卷·上升的蔚蓝》出版,收境内诗人诗作250余首。进入新世纪,境内文学创作更加活跃,各门类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散文作品后来居上。仅2000—2004年,相继出版散文集21部。艾伟成为宁波长篇小说领跑者,是继夏真、李建树、王毅、杨东标、王耀成、汪卫兴之后浙江省新生代作家,继荣荣之后再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称号,其长篇小说《爱人有罪》在《收获》长篇专号(2006春夏卷)发表。2005年,李浙杭主编的《浙东作家文丛》第一辑出版,收录杨东标散文集《说戏与戏说》、李建树儿童文学集《高一新生》、王耀成散文集《石库门的主人》、夏真中短篇小说集《鱼也疯狂》、谢志强小小说集《会唱歌的果实》等五部。《高一新生》(李建树)、《石库门的主人》(王耀成)、《大写教育》(夏真)、《小卖店》(艾伟)、《会唱歌的果实》(谢志强)五部作品获“浙江省2003—2005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李建树的儿童文学作品集《蓝军越过防线》,入选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权威丛书《百年经典》。2006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策划,区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省著名女作家王旭烽撰写出版反映区残联副理事长王延勤事迹的纪实文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普通残联干部的鲜活形象,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及市“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由荣荣主编的《宁波当代诗人诗歌选》出版,全书分10辑,收境内诗人诗作多首。同年,与市教育局联办中小学生优秀文学作品征文活动,收到来稿6000多件,筛选900多件编辑出版《宁波中小学生优秀文学作品选》。12月,荣荣诗集《看见》获全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8年,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宁波实行计划单列20周年,分别与《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等媒体开展“看变化诉真情”文学征文和“新宁波人”征文大赛。同年,张坚军的长篇小说《大商无界》、李建树的长篇儿童校园小说《真情少年》、梁旭东主编的文学评论集《时代潮涌中的宁波文学》相继出版。还举办了2008中国儿童文学(宁波)年会,建立了市儿童文学研究基地,为赵柏田、夏真、王耀成等在省内外举办作品研讨会。截至是年底,境内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人(不含在京和外省〔市〕海曙籍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36人、市作家协会会员169人。
  附
  境内部分作家及其作品
  小说
  肖容《在漩涡中》(中篇)、《追求》(长篇)
  袁元龙《黑水党》(长篇,与肖容合作)
  崔前光《浙东的孩子》(短篇集,儿童文学)、《崔前光短篇小说集》
  林芷茵《一只黑手印》(少儿读物,与白小文合作)
  戚天法 《四明传奇》(长篇)、《山乡巨澜》(长篇)
  汪卫兴《雌雄日月剑》(长篇)、《魔商》(长篇)、《唐狮缘》(中篇单行本)、《商城没有夜晚》(长 篇)、《名将张苍水》(长篇历史小说)、《夜幕下的紫禁城》(长篇历史小说)
  李建树 《走向审判庭》(短篇小说集)、《旺堆的世界》(儿童文学、中篇)、《外面的世界》(儿童文学)、《金十字架》(长篇校园小说)、《心理跟踪器》(儿童文学)、《校园明星孙天达》(长篇)、《石沉大海》(长篇)、《快乐的大院》(儿童文学)、《高一新生》(儿童文学集)、《五美图》(儿童文学)、《生命诗篇》(短篇)
  周海彦 《月亮船》(长篇)、《金色蜻蜓》(短篇,与毛履均合作)
  常敏毅 《人生八十最风流》(科普作品)
  周冠宁 《潜艇今天挂满旗》(中篇)
  毛履均 《溪水静静流》(中篇)、《金色蜻蜓》(短篇)
  林俊燕 《情变》(中篇)、《古井边的白菊花》(中篇)、《天伦河深深》(短篇)、《黑痣》(短篇)、《小雨中的回忆》(短篇)
  蔡康 《空屋》(短篇小说集)、《草台龙门》(短篇)
  王廉明 《抢潮头鱼的父子》(短篇)
  杜熔 《月光下的猎物》(短篇)
  许安川 《老倔头的人生哲学》(短篇)
  夏真 《黑冰》(中篇,与王毅合作)、《最后一曲蓝调》(长篇,与王毅合作)、《鱼也疯狂》(中短篇小说集)、《一个女子的征婚启事》(中短篇)、《失去名字》(中篇)
  王毅 《并蒂的矢车菊》(短篇集,与夏真合作)
  何守先 《商·盗·寇》(长篇章回,与谢善实合作)
  徐女 《红尘漫漫》(长篇)、《心灵的战争》(长篇)、《天堂没有钥匙》(长篇)
  刘琼 《女儿行》(长篇)、《大头针》(中短篇小说集)
  张良光 《疯狂人性》(中短篇小说集)
  艾伟 《越野赛跑》(长篇)、《爱人同志》(长篇)、《家园》(中篇)、《小姐们》(短篇小说集)、《水上的声音》(短篇小说集)、《爱人有罪》(长篇)、《小卖店》(中短篇小说集)
  杜锡平 《九爷》(短篇)
  胡章生 《黑夜暗斗》(长篇)
  张坚军 《名利圈》(长篇)、《海地》(中短篇小说集)、《流泉》(短篇)
  谢志强 《会唱歌的果实》(小小说集)、《臭豆腐》(小小说)、《释义》(小小说)、《怀疑对象》(微型小说)、《影子之战》(微型小说集)
  赵柏田 《站在屋顶上吹风》(中短篇小说集)
  陆立明 《走向幸福》(长篇)
  罗冰薇 《旧情》(微型小说)
  王路 《Mao Mao》(短篇)、《我的星中只有你》(长篇)、《我的房东是女生》(儿童文学)
  褚建新 《舒雅,声音好吗》(短篇小说集)
  周为群 《相见时易别亦易》(中短篇小说集)
  散文
  林芷茵 《默默地伫立在窗前的仙人球》(散文)、《离去的日子》(散文集)
  胡菁 《走到阳光下》(散文)
  杨东标 《一线文缘》(散文集)、《说戏与戏说》(散文集)、《看企鹅回家》(散文集)、《浙东二题》(散文)
  乐建中 《哲理消闲》(散文集)、《有风的日子》(散文集)
  徐季子 《徐季子文选》(散文集)
  夏真 《写字台边的黑猫》(散文集)、《亲近伊妹儿》(散文集)
  贾虹 《泪为谁落》(散文集)
  黄港洲 《感悟人名》(散文集)、《荡海集》(散文集)
  荣荣 《粗陶》(散文集)
  韩光智 《钱是我的胆》(散文集)
  朱步兴 《岁月传真》(散文集)
  姜宇清 《品位与体验》(散文集)
  赵柏田 《历史碎影》(散文集)、《岩中花树》(散文集)
  王荣兴 《宁波古城风貌》(散文集)
  李建树 《越说越近》(散文集)、《老屋》(散文)
  王永江 《麦茬地》(散文集)
  梅儿 《梦里梦外》(散文集)
  俞丹桦 《品味》(散文集)
  靳书伦 《艺海一粟》(散文集)
  王耀成 《石库门的主人》(散文集)
  李浙杭 《宁波当代作家散文选》(三卷本,主编)《浙东作家文丛》(1—6辑,主编)
  王毅 《一个人的酒吧》(散文集)
  艾伟 《无限之路》(散文集)
  邱贝贝 《未名湖是个海洋》(散文集)
  郑勇 《灿然一灯》(散文集)
  樵夫 《倒不了的老屋》(散文集)
  孙武军 《恍若生命》(散文集)
  楼伟华 《骨哨》(散文集)
  江晓骏 《记忆中的城市》(散文集)
  常敏毅 《相知四海》(散文集)
  赵淑萍 《自然之声》(散文集)
  胡永在 《秋竹轩文集》(散文集)
  林俊燕 《秋香绿》(散文集)、《老屋的椿芽树》(散文)、《孤山与苏小小》(散文)
  诗歌
  孙武军 《回忆与思考》(组诗)
  荣荣 《仅有爱情是不够的》(组诗)、《面对一束鲜花》(组诗)、《风中的花束》(诗集)、《雨夜无眠》(诗集)、《流行传唱》(诗集)、《暖色》(诗集)、《像我的亲人》(诗集)
  毛翼虎 《天涯芳草庐诗稿》(格律诗集)
  远岛 《颠簸的岁月》(诗集)、《错过的目光》(诗集)、《爱的历程》(诗歌)、《无形的房子》(诗歌)
  高堂东容(王大方)《寻找辉煌》(诗集)、《夏天的蚂蚁》(诗集)
  邱闳 《失衡》(诗集)
  邱卫东 《森林鸟语》(诗集)
  陈云其 《复活的草地》(组诗)、《往事深吻》(诗集)、《两朵云的故乡》(诗集)、《低下头并且记住》(诗集)
  李全平 《退潮》(诗歌)、《滂沱》(诗集)
  毕东耀 《走出沼泽》(诗集)、《泉水奔涌》(诗集)、《月光树》(诗集)、《爱与痛》(诗集)
  俞广德 《岁月奔流》(诗集)、《我是海岸风》(组诗)
  林俊燕 《梦是口水塘》(诗歌)、《相思》(诗歌)、《舞雪》(诗歌)
  蔡峥峥 《正午》(诗集)
  陈全章 《岁月深深处》(诗集)
  张沂南 《距离》(诗歌)、《禅寂》(诗歌)、《黯淡的亮眼》(诗歌)
  吴百星 《故乡路》(组诗)、《远古圣火》(组诗)、《黄金海岸的儿子》(长诗)、《我是诗,我是甬江》(长诗)
  郭靖 《我们来跳那最后一曲》(诗集)
  张文斌 《张望》(诗集)
  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人物传记)
  夏真 《大潮初起》、《不沉的陆地》、《生命之歌》、《世界五百分之三的希望》、《红门》、《大写教育》、《跨越——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与王毅合作)
  王毅 《明珠不会埋没》、《杨雄里传》
  王耀成 《在迢遥的地中海》、《农民的创世纪》、《赵安中传》、《陈中伟传》
  周冠宁 《世界需要热心肠》
  黄港洲 《张爱萍和海军》
  赵柏田 《社区人》、《涅槃》(与王国安合作)
  樵夫 《我打开了灵魂之门》
  蔡康 《生死兄弟情》、《江亚轮惨案》
  王旭烽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
  汪卫兴 《船王包玉刚》(与倪冽然合作)、《脚印》、《超越自我》
  戴光宗 《赵树理传》、《张济民传》
  王泰栋 《陈布雷外传》、《武陵梦残》(与罗光合作)、《沙文汉与陈修良》、《门槛》
  方凡人 《殷夫传》、《蒋介石和他的母亲》(与张良尧合作)、《海上闻人虞洽卿》
  周静书 《童第周传》
  李建树 《谈家桢传》
  杨东标 《柔石二十章》、《柔石传》
  朱学文 《刘浩天中将》
  张潇 《流星,为自由而陨落》
  文学评论
  梁旭《积蓄起腾飞的力量》、《论夏真的小说创作》、《王安忆的性爱小说:构建女性话语的尝试》
  季学源《〈金瓶梅〉与〈红楼梦〉对读两题》、《红楼脂粉英雄们》
  竹潜民《鲁迅晚年思想的当代读解》(文学评论集)
  谢志强《小小说讲稿》(文学评论集)
  李建树《呼唤新写实》
  第二节 戏剧
  甬剧
  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源于清乾隆末年民间小调。道光年间(1821—1850)出现专业性“串客”班。后“串客”改成“宁波滩簧”,又改称“四明文戏”、“改良甬剧”。1950年始,正式定名为“甬剧”。主要演出剧目有《天打张继宝》、《三县并审》、《两兄弟》、《亮眼哥》、《半把剪刀》、《典妻》等。著名演员有傅彩霞、徐凤仙、贺显民、金玉兰、黄君卿、徐秋霞、曹定英、杨柳汀、王锦文等(详见本节专记“甬剧”)。
  京剧
  京剧系传入宁波的外地剧种之一。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京班大四喜自天津来甬演出,著名武生王桂卿等献艺于城隍庙戏台,引起轰动。此后,大春台、大连升、大吉升、新大吉升等戏班和名演员小达子、于菊纪等先后来甬演出,红遍甬城。民国初年,城区有老大鸿寿、宋翔记、老翔记等京班10余家。民国5年(1916),仅从上海、杭州、嘉兴等地来甬演出的京班就达11家。20世纪二三十年代,荀慧生、盖叫天、麒麟童、周信芳、金少山等相继来甬登台,名重一时。抗战期间,甬上京班大都自行解散,仅剩下老大鸿寿、合记大连升、韩记大连升3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韩记大连升已名存实亡。1950年3月,老大鸿寿改称同心京剧团,1951年与合记大连升合并,组成市合心京剧团。1956年合心京剧团改名宁波市京剧团,上演传统剧目,排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1957年,由筱毛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枪挑小梁王》获市首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68年8月,剧团调入浙江京剧团。1970年为演出“样板戏”,成立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招收部分学员组成京剧队,先后演出《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等,还排演现代京剧《杨开慧》。1974年,京剧队又改名宁波市京剧团,1979年撤销,改为市越剧团。
  地、市合并前,境内另有一京剧表演团体“五九”京剧训练班,于1970年5月成立,曾演出《红灯记》、《龙江颂》、《杜鹃山》、《红色娘子军》和《苗岭风雷》等。1976年京训班学员毕业,改称宁波地区京剧团,排演连台戏《宏碧缘》、现代戏《四明传奇》等。1980年参加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韩燕明获演员一等奖,另一人获演员二等奖。1983年地市合并后,改称宁波京剧团,1987年3月撤销,此后境内无专业京剧表演团体。
  越剧
  前身称“小歌班”,俗称“的笃班”。民国4年(1915),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等组建的“的笃班”男班首次进城区演出。16年(1927)以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为首的越剧科班进入城区,在国货商场演出,境内始有女子越剧。21年(1932),群英舞台、新凤舞台等女班在境内甬江大戏院、天然舞台等戏院演出。24年(1935),以名演员赵瑞花为首的瑞云舞台戏班以中南大戏院为固定演出场所,连演4年之久。是年夏,以筱丹桂为首的高升舞台戏班正式打出“越剧”牌子,先后在大光明戏院、天然舞台连续演出《少女出世》、《丁郎认母》、《双山救驾》等连台布景戏,轰动甬城。筱后在上海成为越剧明星。随后,“越剧皇后”姚水娟和施银花、屠杏花等名演员相继率班在境内各戏院献艺。抗战时期,女子越剧戏班编演抗战爱国剧目《梁红玉抗金》、《团结壮丁》等。32年(1943),名演员徐玉兰等首次采用文学剧本演戏,在天然舞台上演《黄金与美人》、《弃官迎亲记》、《女钦差》等,久演不衰。35年(1946)初,毛佩卿在天然舞台组班献艺,接连排演《新董小宛》、《筱丹桂自杀记》、《国破山河在》、《明月重圆夜》、《鹤顶红》等新编剧目,走红甬上。宁波越剧不断得以改革和创新,逐渐由路头戏向有文学剧本方向发展。1949年8月,毛佩卿与搭档汪秀贞合作,成立宁波解放后第一家越剧团——佩卿剧团,上演《鹊桥相会》、《林冲夜奔》。之后又推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戏《白毛女》、《闯王进京》、《信陵公子》等。1950年起,城区民营专业越剧团由佩卿剧团1个发展到“雪芬”、“兰春”、“灵江”、“大喜”、“新艺”等12个,其中大部分剧团均设在境内,并在天然舞台、人民剧院、民光电影院、大世界戏院、仓桥戏院、平桥戏院、新甬戏院等剧院轮流演出。同年,境内成立的还有镇海越剧团和学唱越剧的宁波青年文工团。1952年4月,佩卿剧团与新艺剧团合并,成立佩卿姐妹越剧团。1956年初,佩卿姐妹越剧团改为全民所有制,定名为宁波越剧团。1959年,宁波专区越剧团在辖区内成立。1979年9月,辖区成立市镇明越剧团。
  甬昆
  源于昆曲。清乾隆年间(1736—1795),姑苏“正昆”传入宁波.在糅合地方剧种特色和徽戏文武俱全长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特色,故又称宁波昆剧。咸丰年间(1851—1861),甬昆戏班发展至10余家,著名的有顾凤卿创办的老宝凤等。光绪年间(1875—1908)增至20余家,其中犹以老凤台、老绪元、老三绣、老景荣、大庆丰5家著称,被并誉为“五公座”。宁波城乡逢时过节,以能请到甬昆“五公座”为光彩。咸丰至光绪年间,城区有昆曲演员100余人,上演剧目分为传统昆曲、调腔、新戏三部分,著名剧目有《龙门阵》、《玉麒麟》、《狮子岭》等。因昆曲的笛子、调腔锣鼓、做工、话音等皆具特色,清丽高雅,学唱昆曲者日众。民国元年(1912)夏,甬昆班“四明文吉祥”赴沪献演《玉簪记·琴挑》、《钗钏记·大审》、《鸣凤记·斩杨》等剧目,连演数月不衰。8年(1919)后,新编排的武戏增多,常演剧目有《割发代首》等10余出。后因重武轻唱,单求场面火爆,布景绮丽,致使原昆曲唱功日益退化,渐失观众。12年(1923)仅存戏班7家。22年(1933)悉数散班,甬昆在甬从此消亡。
  杭剧
  杭州传入宁波的剧种之一,又名武林歌剧。民国24年(1935)春,杭州春秋社在城区新街大光明戏院公演杭剧时装戏《玲玉香消记》、传统戏《双贵图》等。翌年,在杭剧、甬剧、越剧、京剧、话剧等戏班中招募演员,组建杭班浙东歌剧社、善庆歌剧社,宁波始有自己的杭剧班社。因演出时各唱各腔,故又名“歌剧”。1951年,为求自身发展,扩大演出阵容,原杭剧各班社合并改成胜利歌剧团,团部设在英烈街,以兰江剧院、新甬剧场(天妃宫)为主要演出场所,大世界剧场、天然舞台也经常有演出。1956年改称胜利杭剧团,同年易名宁波杭剧团,当时主要演员有叶桂春(兼团长,老生)、俞少泉(老生)、任君玉(老生)、刘悲笑(小花脸)、夏莉峰(小生)、胡秀娥(小旦)、洪姣娣(花旦)、倪月娥(老旦)等。1956年招收一批青年演员,有柯武松(小生)、徐立娣(花旦)、章武春(小生)、徐玲娣(花旦)。剧团以演老生武功戏、武侠连台机关布景戏为特色,主要剧目有《封神榜》、《平阳传》、《果报录》、《十五贯》、《四进士》、《郭子仪》、《狄青平西》、《七侠五义》。1957年《顾鼎臣》参加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剧本二等奖,2人获演员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1965年由于剧种缺少个性特色,与市越剧团合组市越剧实验剧团。
  木偶剧
  境内短暂存在的一个剧种。1962年12月,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省木偶剧团分出部分演员支援宁波,成立市木偶剧团。团部设于药行街,并以民乐剧场、大世界剧场为主要演出场所。主要剧目有《追鱼》、《白蛇传》、《哪吒闹海》、《柳毅传书》、《盘夫索夫》、《半夜鸡叫》、《南海长城》、《红珊瑚》、《春到草原》等。木偶戏演出时唱腔以越剧、瓯剧为主,擅演神话剧。木偶剧团常赴杭州、金华、嘉兴、湖州及上海等地演出。1967年停演,1970年撤销,演员改行转业,部分调入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专记
  甬剧
  甬剧的发展历史
  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戏曲剧种。清乾隆后期(1780年前后),在田头山歌、“唱新闻”基础上,吸收马灯调、四明南词、犁铧文书等民间曲调,并受苏州滩簧影响,逐步形成“串客”。“串客”一词,是当时宁波市民对农村一些业余说唱者的雅称,其最早演唱的活动范围主要是乡镇、农村。“串客”纯属业余“坐唱”形式,常受邀参加春节“马灯班”及庙会等场合演出,后受“甬昆”、“徽戏”、“乱弹”等剧种影响,始有较原始的表演和简单的伴奏,从曲艺逐渐演变为小戏。道光十年(1830)后,少数“串客”脱离“马灯班”,单独组班,农闲时节作营业性演出。其时演唱的节目有《陆瑞林掏疯藤》、《阿增算命》、《还披风》等,同时还学唱一些社会流行的时调小曲如《荡湖船》等。
  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灾荒和战乱使农村百业凋敝,半专业“串客”难以维持生计,开始成立专业性“串客班”。“串客班”登上舞台最早的地方是宁波西乡辛庄藕缆桥。咸丰十年(1860)前后,进入宁波市区的各“串客班”纷纷演出于茶馆、旅馆、饭店、妓院、赌场。剧目也由半专业时期的40余出,增至72出。内容除揭露封建统治者腐朽生活、抨击封建礼教外,尚有贺喜讨吉利的彩头戏、安神的五通戏,以及趣味性较强的娱乐戏等。
  光绪六年(1880),上海茶馆老板马德芳等见宁波“串客”戏受人欢迎,便邀“串客”艺人邬拾(宁波方言读“尺”)来、杜通尧、黄阿元、李阿集等去沪演出。邬拾来率职业的“串客班”在上海南市区法租界“凤凰台”首演走红,其他班子也相继进入上海茶馆、地场,最多时达20余家。当时上海已有“申曲本滩”(即后来沪剧)、“常锡滩簧”(即后来的锡剧)等新形成的“滩簧”戏,大都采用“起平落”的曲式,与宁波的“串客”唱腔结构基本一致。因此,“串客”艺人追随潮流,将“串客”改称“宁波滩簧”。民国12年(1923),“宁波滩簧”改称“四明文戏”。
  20世纪30年代,尽管“四明文戏”影响很大,一些戏班还组织到杭州、汉口、天津等地巡回演出,但因缺少新编剧目,无法与其他剧种竞争,日趋衰微。为挽救危局,艺人们进行探索。民国26年(1937)初,将原为对子戏的《双落发》改编成可演4小时的大戏,尝试初获成功,成为“改良甬剧”的发端。27年(1938),“宁波滩簧”在艺人大会串中,始称“改良甬剧”。翌年,集中上海各班子主要演员组成剧团,正式以“改良甬剧”名义,在“中南饭店”剧场上演据京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引起轰动。随后又排演分幕时装大戏(即西装旗袍戏)《空谷兰》、《少奶奶的扇子》等,在已配用舞台布景和灯光的同时,扩大乐队,改革唱腔。此后10余年间,上演西装旗袍戏、清装戏《啼笑姻缘》、《姐妹花》、《金生弟》、《三县并审》等四五百出,首至汉口、天津、南京、厦门等地演出。32—38年(1943—1949),宁波彩霞甬剧团在宁波大世界戏院演出,挂头牌傅彩霞,主要演员还有王宝生、张德元、筱白眼、陈凤英、项翠英、张莉莉等。除演“串客”时期的72出小戏外,还演出《二百十天》、《一本万利》、《万里长城》等剧目142出。但终难挽救衰落,观众日减。
  1949年7月,在上海演出的金玉兰回家乡宁波,与沈桂椿、王文斌的“滩簧”戏班合作,组成宁波解放后第一个职业甬剧团“合作甬剧团”,并在郡庙剧场(民乐剧场前身)上演根据同名歌剧移植的《白毛女》。1950年正式定名为甬剧。5月,徐凤仙、贺显民与沈桂椿、王文斌等合作,成立凤仙甬剧团(宁波甬剧团前身)。剧团以徐凤仙、贺显民、金玉兰、黄君卿为核心,主要演员还有徐秋霞、孙荣芳、沈桂椿、王文斌、张德元等。建团不久,即进行甬剧改革,突破了“宁波滩簧”时期只演生活小戏的局限,创作演出了《上海四小姐》、《多情的少爷》、《牌位成亲》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同时挖掘整理甬剧大量原有的优美曲调,丰富唱腔,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甬剧青年演员,如黄再生、余盛春、汪莉萍、汪莉珍等。1952年11月,凤仙甬剧团改为“宁波甬剧团”,演出《罗汉钱》、《田螺姑娘》。1954年首次上演由胡小孩编剧的现代戏《两兄弟》,并先后参加省戏曲会演和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得一等奖。《两兄弟》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新甬剧”开始形成第一个创作和演出高峰。演出区域扩大到余姚、上虞、新昌、嵊县、绍兴、杭州、嘉兴、湖州、金华、丽水、象山、三门、天台、临海及上海松江等地。1956—1964年,甬剧团创作和移植改编现代戏60余出,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红岩》、《夺印》、《亮眼哥》、《红珊瑚》、《金沙江畔》、《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培养了郭兴根、全碧水、裘祖荫、俞清根、包赛桃、徐雯霞、陈蔓兮等第二代青年演员,形成宁波“新甬剧”发展第二个高峰。1958年10月,上海数家甬剧团合并为上海堇风甬剧团,上演传统戏《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等,并灌制唱片。1964年4月,市戏曲训练班甬剧班学员毕业,成立甬剧青年队,演出传统戏《双玉蝉》,移植上演现代戏《刘胡兰》、《芦荡火种》、《山乡风云》、《红色娘子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甬剧迅猛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甬剧演员,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甬剧作者和作品,如从写甬剧剧本开始而成为著名剧作家的胡小孩和他创作的《两兄弟》、《亮眼哥》,谢枋的《传家宝》、《姜喜喜》,李捷的《家务事》、《两妯娌》,筱小民(苏立声)的《朝外货》、《心事》,以及宁波“新甬剧”最早的剧作者陈白枫和他的《牌位成亲》、《枪毙袁世伟》等。这些作品使甬剧现代戏创作达到新的高峰。
  “文化大革命”开始,宁波甬剧团和甬剧青年队解散。1972年在市文宣队成立“文工团”,后改为甬剧小分队。主要演员有徐秋霞、全碧水、郭兴根、沈申儿、范亚琴、郎友增等。新招的学员有石松雪、杨佳玲、王坚、沃幸康、陈安俐、张海丽等。先后移植上演了《一副保险带》、《红哨兵》、《鱼水亭》、《海岛女民兵》、《艳阳天》等现代戏。
  1976年,重建“宁波市甬剧团”,金玉兰、陈月琴、王文斌等一批主要演员先后归队。1978年又调回在宁波地区越剧团工作的原甬剧青年队主要演员曹定英等一大批甬剧演员。1977—1981年,先后演出现代戏《何陈庄》、《枫叶红了的时候》、《泪血樱花》、《少奶奶的扇子》、《返魂香》、《茶花女》、《魂断蓝桥》、《魂牵万里月》等,并重新上演《亮眼哥》、《雷雨》、《日出》、《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啼笑姻缘》等甬剧优秀剧目,以及由胡小孩、谢枋、天方3人合作编剧的新编古装剧《三篙恨》。甬剧发展又进入繁荣时期。剧团培养了第三代演员曹定英、杨柳汀、卓胜祖、王利棠、应礼德、钟爱凤、郑顺琴等人,在此同时,第四代演员石松雪、杨佳玲、王坚、沃幸康、陈安俐、张海丽等亦相继成长。曹定英、杨柳汀和石松雪等先后成为甬剧骨干。1980年由曹定英、杨柳汀主演的《泪血樱花》选场参加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曹定英获一等奖,杨柳汀获二等奖。曹定英还在此前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是年创办甬剧艺术培训班,由袁孝熊、沈瑞龙负责,共招收男女演员30名,除聘请金玉兰、徐秋霞、黄君卿、王文斌担任主教外,还聘请上海著名甬剧演员徐凤仙等授课。1983年上演由天方、杨东标编剧的现代戏《浪子奇缘》,在获省首届戏剧节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之后,又获文化部、中国剧协举办的“1982—1983年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创作奖”。1984年,甬剧第五代演员周一庭、王锦文、陈莎莎、贝文琴等在甬剧艺术培训班毕业后进入甬剧团,并开始在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1987年剧团带着由天方编剧的《荡妇》、王信厚编剧的《马马虎虎》两个剧目参加省第三届戏剧节,两剧均获剧本奖和优秀演出奖,曹定英获演员一等奖。1989年,王信厚编剧的《秀才的婚事》和天方编剧的《爱情十字架》均获省第四届戏剧节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石松雪、杨柳汀、卓胜祖获演员一等奖。次年,以上两剧代表浙江省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双获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同年,由苏立声、余盛春编剧,王犁导演,陈莎莎主演的3集清装甬剧电视连续剧《田螺姑娘》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市甬剧团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一级剧团。甬剧作为地方戏和小剧种在全国扩大了知名度,为新时期甬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甬剧在创新与发展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宁波当地剧作者的剧本创作形成高峰,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当代生活、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新作,如《罗科长下岗》、《邻舍隔壁》、《宁波人在香港》、《风雨一家人》、《好母亲》和大型音乐剧《桑兰》等。其中创作于1995年的《罗科长下岗》获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剧本奖等4个奖项,并获1995年浙江省、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创作于1997年的《宁波人在香港》参加省第七届戏剧节,获优秀剧本奖等9个奖项;创作于1998年的《风雨一家人》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创作于1999年的《桑兰》、《好母亲》,在双获市1999—2000年度“优秀文艺作品奖”后,又双获市“五个一工程”奖。为争取更多甬剧观众,剧团既送戏下乡,又勇闯市场,在全省各地农村巡演,还赴上海、香港等地演出《天要落雨娘要嫁》、《风雨一家人》、《人生起跑线》、《桑兰》等。《桑兰》先后演出逾500场,创单剧演出场次纪录。为使甬剧传统优秀剧目发扬光大,剧团录制了首部甬剧卡拉OK带和CD光盘,收录了《半把剪刀》、《亮眼哥》、《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中的优秀唱腔。随后,又将《天要落雨娘要嫁》、《风雨一家人》、《阿寿哥》、《荡妇》等摄制作成VCD并公开发行,推广和保存了甬剧精品。90年代中后期,在甬剧唱响“主旋律”的影响下,群众业余演唱甬剧形成热潮,市戏剧家协会先后举办两届甬剧票友大奖赛,促进甬剧的流传和普及。但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欣赏习惯的改变,地方戏曲逐渐衰落的局面仍难逆转,与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的繁荣相比,甬剧仍未真正走出低谷。
  进入21世纪,甬剧在艰难的探索中前进。2001年,由市甬剧团国家二级演奏员(主胡)董阳焕历时30余年编著的《甬剧音乐》一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对甬剧音乐的渊源、结构旋律及甬剧唱腔的音域、运气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并收录大量甬剧不同时期代表性剧目的优秀唱段,填补了甬剧音乐史研究的空白,对甬剧的传承发展与改革提高具有促进和参考作用。为打造新的甬剧精品,走“都市化”和“现代化”道路,2002年聘请上海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中央戏剧学院著名导演曹其敬等,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创排了新甬剧《典妻》。该剧在戏剧内容上,强化原作女主角“妻”悲剧性命运的社会因由,赋予当代人的文明意识和审美理念;在表演形式上,一改“滩簧戏”重唱轻做、不讲究身形动作的传统,引进现代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讲究典雅、唯美、规范,“为地方剧种如何在新时期走出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借鉴之处”(《人民日报》评论语),“全方位的更新使甬剧艺术脱胎换骨,审美上也达到了新高度”(《解放日报》评论语)。《典妻》获省第九届戏剧节新剧目大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九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全国戏曲最高学术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主要演员王锦文获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4年4月,《典妻》剧组出访欧洲,甬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甬剧的艺术特色
  以演现代戏见长从“串客”时期的“七十二出小戏”,到上海的“宁波滩簧”、“改良甬剧”,再到解放后宁波的“新甬剧”,甬剧题材主要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情状,以普通民众为主人公,很少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甬剧具有的平民意识,使它只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没有对帝王将相的描写。即使是那些近代戏、清装戏,也应属于“现代剧”的范畴。甬剧向其他剧种、其他艺术学习借鉴,迅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吸收快,创新快。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剧种如擅演历史剧的京剧、豫剧等相比,更趋通俗化、大众化,内容更适应市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水准。甬剧作品的题材大都具有新闻性和趣味性,生活气息、乡土风味浓郁。早期传统剧目对于妇女婚姻生活的不幸遭遇,以及都市商埠的淫风陋俗,形形色色小市民的勾勒,具有独到之处,但亦存在人物程式化、类型化倾向。
  表演“活灵活现” 甬剧表演既有话剧的成分,又有传统戏曲的内涵,因此被人们称作“话剧加唱”。表演来自生活,善于表达人物内在的感情,又十分注重在人物思维逻辑和行为逻辑基础上追求艺术真实。表演风格上,“串客”时期大都具有“插科打诨”的场面,十分夸张和幽默。“改良甬剧”时期大量上演西装、旗袍戏,内容反映城市人民生活,风格渐趋细腻和含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代甬剧艺术家的努力探索实践,逐渐演绎成现代甬剧既夸张又含蓄的表演特色,同时,在形成以话剧表演为主的演剧路子基础上,吸收多种戏曲的表演手段并有机融合,在表演实践中不断和谐统一,建立起了甬剧艺术自身的表演体系。
  角色分工不严格固定 甬剧一般无角色制。早期“串客”角色只分生、旦、丑,演出以“丑角”为主;生、丑有专门的称呼。一般“小生”称“清客”,“丑角”称为“草花”,而“小旦”仍叫“小旦”。“清客”又可分“正清客”与“小清客”。“正清客”一般扮演30岁以上的角色,“小清客”扮演30岁以下的角色。“草花”也分“正草”和“帮草”两类,其中“正草”以演“丑角”为主,“帮草”一般只演次要角色。“旦角”亦有“上旦”和“下旦”两类。扮演已出嫁的妇女为“上旦”,扮演未出嫁的姑娘称“下旦”。“宁波滩簧”时期,角色基本沿用“串客”时期的表演。直到“改良甬剧”时期,上演时装戏和清装戏,甬剧才有大致的角色行当分工,在原生、旦、丑的基础上增设老生、老旦,但常不严格,不固定。解放以后,甬剧的角色基本上向话剧学习,依人物性格而定,每个演员仅有大致戏路。
  舞台美术由简到繁 服装上,早期“草花戏”中一般丑角头戴白帽罩,上穿大襟衫,下围竹布裙;有的则戴毡帽,穿蒲草鞋。在一些“清客戏”中,文人多着长衫,戴红顶子的瓜皮帽,穿“双根梁”鞋。老生戴红缨帽,穿外套;老旦扎包头,梳羊角尖,穿清装上衣,下系长裙。20世纪30年代末,旦角始穿旗袍和“摩登”高跟鞋,有的还穿戴其时的流行服饰如晚礼服等登台演出。演员服装基本上不讲究人物角色的生活年代。直到“改良甬剧”时期,演员才真正开始注意服饰的舞台效果。解放后,始重视服装造型及服装用料,不仅宽窄适当并按体型裁剪。官服裤子、内箭衣、红缨帽的用料更为轻柔考究。女性服装则大都用绫、罗、缎、纱、纹料,多取织锦暗花,并予以高开衩,使之显露女性身段曲线;有的还适当减狭阔边,配以百褶裙。初时演员的化妆和道具十分简单,丑角只用白粉画鼻梁,手拿竹篮或肩挑货担;旦角化妆除戴头面外,一般仅用水粉,而眉毛多用毛笔描画修饰;条件简陋的甚至仅以红纸沾水涂敷脸面,又以镬底灰作煤黑。一般都手拿手帕。老生则以描绘、粘贴来代替髯口,以表示皱纹和胡须,手里的道具仅一把芭蕉扇而已。直至“四明文戏”时期,旦角才始用铅粉打底,以块状胭脂涂唇晕脸。50年代后,甬剧化妆开始用上油彩。因现代戏剧情之需,原本只为起装饰和衬托作用的道具,成为戏剧矛盾展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初时甬剧,不设布景。40年代至解放前,出现机关布景,如《田螺姑娘》中的“水缸出人”、“螺壳爆炸”等。其时“最负时誉的民间画师是王云林,所绘景物,追求立体透视,尤其是一些器皿杂物,四米以外,几可乱真”(许滔《甬剧舞台美术》)。解放后,甬剧舞台美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更加重视布景灯光和音响效果的综合运用,逐渐形成了虚实相间、以实为主的舞美特点。有较大影响的布景设计作品是1964年李荣根、周东昭设计的甬剧现代戏《老冤家》。此剧采用小型景片局部迁换,通过无缝纱和多层次的色光(当时还没有投影幻灯)来展示天幕远景、近景和中景,部分树枝、花丛、粉墙,用纸扎、堆塑、三合板粘合。这些布景在灯光的配合下效果逼真。其他较有影响的布景作品有周东昭设计的《天要落雨娘要嫁》、《半把剪刀》、《亮眼哥》,张咪康设计的《爱情十字架》,周本义设计的《典妻》等。其中《天要落雨娘要嫁》获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优秀设计奖,《爱情十字架》获省第四届戏剧节舞台美术一等奖,《典妻》获第十五届“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舞美奖”。
  语言幽默,唱腔丰富 甬剧语言、唱腔极富特色,民间语汇丰富,多用俚语俗语,比喻风趣逗人,具有很强的幽默感,如“荷花开来出莲蓬,吃发螂手柯白刀做厨工,灶堂里厢烧火娭姆是毛毛虫,一日到夜‘扑笃、扑笃’打瞌盹”、“赌场里头莫去张,人家铜钿莫看相”。又如“阿拉屯在城隍庙隔壁,雷雨落了七日,脚梗饿得笔直”。唱腔与语言十分契合,不仅琅琅上口,而且节奏紧、速度快、变化多,尤其是大段无伴奏清板,有的一段竟达一二百句。甬剧虽无大型曲牌和成套锣鼓经,但曲调十分丰富,据徐凤仙《甬剧探源》整理共有92种。其中来自民间的曲调如马灯调、紫竹调、杨柳青、一匹绸、七朵花、九连环、十八摸等计80种,来自传统曲牌类的曲调如傍妆台、将军令、万年欢等计12种。音乐属“滩簧腔”中的“花鼓滩簧”类(或称后滩),是板腔体曲调与曲牌联缀体的混用,其结构主要由基本调、四明南词调、二簧和民歌小调4部分组成。根据板式和速度变化,基本调又可分为“老基本调”、“新基本调”和“流水”三类。“串客”早期中有“老基本调”。至“改良甬剧”时期因上演西装、旗袍戏,剧中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多愁善感的少爷小姐姨太太之类,原有的快节奏“老调”已无法表现剧中人物较复杂的思想感情,于是便有贺显民等一批甬剧改革的先驱们兼收并蓄而创造的“新基本调”。解放以后,甬剧主要演出现代戏。为更好塑造人物形象,宁波、上海的甬剧团先后重新启用“老基本调”。这样新、老调结合,形成了现代甬剧的音乐风格。一些近代戏、清装戏仍以唱“新基本调”为主,但“四明南词调”、“二簧”和“民歌小调”等,则一直沿用至今。
  乐队体制中西混合 甬剧乐队的体制亦随着甬剧的发展而发展。“串客”时期,乐队伴奏只有一副鼓板、一把板胡和一面小锣。“四明文戏”时期,乐队人数增至5人,添加了琵琶、小三弦。“改良甬剧”时期,曾同时启用民乐、西乐两个乐队。伴奏唱腔的民乐队一般有7人,主要乐器有二胡、反档二胡、箫、琵琶、扬琴、小三弦、鼓板。西乐队则用小提琴、萨克斯管等演奏当时的“流行歌曲和乐曲”作为配乐。解放后,甬剧乐队配备更趋科学合理,乐队演奏员增到8~10人,主要乐器有鼓板、主胡(二胡)、小提琴、反档二胡、扬琴、柳琴、琵琶、小三弦、箫、大胡、笛、唢呐等。现宁波市甬剧团乐队为小型中西混合乐队,演奏员增至12~14人。主要乐器增加了西洋乐器长笛、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在一些现代戏的演出中还常会临时增加一些富有时代色彩的新乐器,如双排键、电吉他、电倍司等。
  第三节 曲艺
  四明南词
  宁波地方曲艺的曲种之一,属弹词类,俗称“宁波文书”,由民间唱曲演变而成,主要流传在浙东一带。2001年,市群艺馆集体创作的四明南词《中华旗袍》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戏剧小品曲艺类银奖。进入21世纪后,后继乏人。所幸在四明南词众多曲调已大都为甬剧和宁波走书、蛟川走书所吸收。2006年,四明南词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曲协延请专家老艺人对四明南词的唱腔和存世唱本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整理,先后编辑出版《四明南词》和《四明南词音乐》。(详见本节专记“四明南词”)
  宁波走书
  又名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是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的地方曲艺的曲种之一。最初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你唱我和的田头山歌发展演变而成。初时只有一副竹板、一只毛竹根头敲打节拍,曲调简单。至光绪年间(1875—1908),吸收绍兴莲花落、四明南词、宁波滩簧等曲种并加以改造应用,渐趋成熟,出现《四香缘》、《玉连环》、《包公案》、《白鹤图》、《双珠凤》、《合同纸》、《大红袍》、《绿袍》等10余个新书目。常用曲调有四平调、马灯调、赋调等。伴奏乐器主要为四弦胡琴,二胡等辅之。演唱形式由说、唱演变为分口饰演角色。表演的动作幅度较大,因名“走书”。知名艺人有许生传、谢宝初、毛全福等。其后逐渐吸收戏曲表演艺术,加强动作性,增加伴奏乐器。20世纪60年代初,经改革创新,表演发展到男女双档。1958年,应毅执笔、许斌章和朱桂英双档演唱的《四明红霞——李敏》参加省会演获奖。许斌章演唱的《朱德能创造防护罩》还参加了全国会演,陈白枫执笔、朱桂英演唱的《三斗六老虎》赴省会演获奖。1964年,宁波市曲艺队的宁波走书演员有应兰芳、徐筱水、许斌章、朱桂英、范秀英、张剑萍等。“文化大革命”中走书队伍解体,艺人遣散,书目散失或被焚毁。1977年市曲艺队重建后,招收新学员,许斌章、朱桂英等任教传艺,同时恢复演唱。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演唱的走书篇目主要有《于双戈落网记》、《鸭司令奇遇》、《真假市长》、《活钉严嵩》、《双珠球》、《玉连环》等。1986年5月,郭鹏飞创作的《鸭司令奇遇》获浙江省曲艺新曲(书)目比赛创作二等奖。1987年12月宁波电视台开播“电视书场”,由许斌章演唱中篇走书《九龙夺宝》。1988年11月,戚天法创作的《冷酷的心》,获浙江省第二届曲艺会演创作二等奖。1990年7月“宁波市’90曲艺节目会演”中,海曙区参赛的宁波走书《真假市长》获作品一等奖。至2000年12月底,全市从事走书演唱的职业、半职业艺人尚有100余人。2005年,市曲协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专家编撰《宁波走书》一书并于2006年正式出版。
  宁波评话
  又称“武书”,以示与“四明文书(南词)”之别。主要流传于城区和集镇的茶楼、书场及浙东沿海各县(市)、区。源起于宋、元,其时在瓦舍(书棚)里“讲史”、“小说”已十分普遍。清道光年间(1821—1850),城区有评话艺人演唱的茶楼数十处,民国时期仍十分盛行。著名艺人有张霭林、闻才章、张蔼策等。张霭林、张一册、张少策祖孙三人讲的《水浒》,历经几代人演绎,内容丰富,与众不同,在江浙一带颇负盛名。传统书目有《水浒》、《三国》、《隋唐》、《岳传》、《包公案》、《施公案》、《西厢记》、《平阳传》、《乾坤印》、《杨家将》、《八窍珠》、《王瑞伯》、《薛刚反唐》、《七侠五义》等数十本。因讲的大都为长篇演义和公案书,所以又称“讲大书”,往往一部书可连续讲十天半月乃至数月半载。说书的“单凭一张嘴,要靠真功夫”,需一个人分口饰演几个至10余个角色,把生旦净末丑、三教九流等书中人物的形态、个性、口吻描绘得神态毕现,惟妙惟肖。所用道具仅折扇一把、惊木一块,不配音乐,不带伴奏。手中折扇既可比作刀枪又可拟做笔纸;一块惊木既衬托书中情节气氛又用来静场。每场结束前,说书艺人故意只说到最节骨眼处,就来个“且听下回分解”以制造悬念,吸引听众,俗称“卖关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有张蔼策、张少策、陈尧生、陈玉凤、张碧雨等人的评话演出。四明南词著名老艺人陈莲卿亦说过评话,其中《包公断寿礼》参加评书会演获奖。除传统书目外,新书目有《红岩》、《林海雪原》、《羊城暗哨》、《51号兵站》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书场停业,艺人改行,有的转入“地下”谋生。1977年恢复演出。1995年,宁波电视台开辟专栏“三江书场”,连续播送著名老艺人张少策的长篇评话《武十回》、《山东马永贞》等,听众久盛不衰。2005年市曲协在民乐剧场推出宁波评话专场。2008年举办陈金华曲艺专场演唱会,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到会。
  四明宣卷
  俗称“讲经”,也称“讲善书”,由唐代变文、俗讲和宋代说经演变而来,是宣扬佛教的产物。讲时用“白”,即散文;唱时用“偈”,亦叫“吟”,即韵文。散、韵两种文体糅合,作为宣传佛教教义和劝人为善的形式和工具,内容大都为因果报应、劝人为善的佛教故事和民间故事,多在举丧、做周年、做阴寿等哀悼祭奠场合演唱。由于历史悠久,其渊源以及如何流入宁波已难考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宣卷》辞条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宣卷扩展到以江南的上海、杭州、苏州、绍兴、宁波等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虽然仍作布道之用,但已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民国时期这一说唱形式在宁波十分流行。“讲经”时,置一桌子,讲经者一人或两人居中而坐,两旁为和唱者。讲经的大都为小贩和手工业者,但亦有在大街店面上挂着“四明宣卷”招牌专门从事这一职业的。宁波也称“四明”,四明宣卷因此得名。由于讲经者采用固定的本子,即一个故事装订一卷,又为表示虔敬,将有些书目称作“宝卷”,故又名“宝卷”。宝卷的书目有《目莲救母》、《刘香女》、《王氏女》、《丁郎认父》、《韩湘子度叔》、《对菱花》、《花名宝卷》、《妙香宝卷》、《秀女宝卷》、《白蛇传宝卷》、《梁山伯宝卷》等10余种。解放前城区有三宝经房、三余堂书庄刻印宝卷。以宁波话说唱的早期宣卷只有“唱”与“和”,无音乐伴奏。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采用三弦、胡琴、扬琴等丝竹乐器伴奏,后从三档发展至五档、七档、十一档,采用的乐器基本上与四明南词相同。宣卷前往往先用丝竹伴奏,唱几只“开篇”,如《蝴蝶姑娘成亲》等。唱白诙谐,通俗易懂,音乐优雅,悦耳动听,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民国时著名艺人有曹显民等。解放后渐趋衰落,仅著名老艺人陈莲卿《蝴蝶姑娘成亲》开篇等尚有演唱,今濒临失传。部分作品收入2006年出版的《综合曲艺》、《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等书。
  唱新闻
  流传于浙东地区的一个曲种,在鄞县、镇海、北仑、奉化、象山一带尤为普遍,城区也有演唱。由最初的唱“朝报”(官方新闻)演变为后来的唱社会新闻,历史较为悠久,但具体年代已难稽考。从事演唱的都是盲女盲男,内容大者取材于流传民间的古今故事和新近发生的社会新闻。大都为一人演唱,也有两人对唱。常用曲调有词调、哭调、悲调、赋调等,唱词多为俚音俗谚。所用乐器有鼓、锣或竹根、竹板,后发展用二胡、三弦等。演唱形式有唱门头、椤便场、唱航船、唱灯头、唱场子等,尤以在人们坐航船或夏天纳凉时演唱为多。书目可分两类:一种是小书目,也叫开场书,如光棍苦、打养生、劝赌、癞头抬老婆等,也有用小调唱小段社会新闻的。一种是大书目,也叫当家书,主要有《双兰英》、《邬玉林》、《日月琴》、《拆鸳鸯》、《钉鞋记》、《玉扇坠》、《石门县》、《三县并审》、《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新闻艺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卖唱者又是残疾人,大都过着漂泊乞讨的悲惨生活。解放后至60年代初,在市曲艺工作改进协会组织下,当时城区包括近郊有唱新闻艺人数十人,以周宝富、张明怀为首的男女盲人,在城区公园、车站、航船埠头木船内演唱为生。周宝富曾在60年代初参加全国曲艺会演活动,当时城中城外有大沙泥街口(即濠河头)、西郊路靠铁路桥旁、西门口设船埠头有大量木船通往西乡各村庄。城区的唱新闻人员随木船的往返为乘客演唱,待木船启船唱新闻人开唱,中间收钱再唱至到站。有单人摇木船岸上拉绳,也有机动船在前后拖数只木船,行速较快点。1966年前,比较有名的有顾阿火、严梅芳、程阿林、李游泉、毛东祥、叶云彪等。新编现代书目有《红色娘子军》、《51号兵站》、《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文化大革命”中艺人被迫停唱。90年代初,仍有老艺人顾阿火的少量演出。随着艺人年老停唱或被安排到福利厂工作,从事演唱的艺人寥寥无几,不少传统书目濒临失传。2008年,“唱新闻”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进行系统化发掘和整理,部分作品收入《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综合曲艺》等书。
  小热昏
  流传于市区和农村城镇中的民间小唱曲种。由宋元时期的“说诨话”演变而来,其历史约有四五百年。大都为两人演唱,偶有一人演唱。乐器有竹板、胡琴、小锣(俗称“狗叫锣”)等,曲调多为地方戏曲和小调。唱时在中间插科打诨讲一段笑话,并在演唱中间卖糖、卖棉纱团等商品,替商家做促销广告。由于言语发噱、唱句通俗,很受群众欢迎。演唱没有固定场所,大都在船埠、车站、菜场以及农村中庙会、集市等。艺人大都是从外地来“跑码头”的,本地为数不多,民国时比较有名的有罗定法、柯福元等。解放后,市区及城乡的一些艺人有的改行,有的被编入曲艺队小唱班,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演唱宣传。“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队解散,艺人转入其他单位工作。此曲种今已消失。2008年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滩簧(串客)
  原俗称串客。初流行于鄞县、奉化一带,后扩大至镇海、慈溪和舟山地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田头山歌、唱新闻基础上逐步发展。最初为坐唱,有的无乐器伴奏,有的仅一把胡琴、一副鼓板和一面小锣,亦无动作表演。内容大都是当地新闻所唱的节目和民间流传的故事,唱腔与唱新闻十分相似。以后曲调吸收流行的各种时新小曲,并在甬昆、苏滩、乱弹、徽班等戏曲的影响下,始用乐器伴奏和动作表演。初时为业余演出,只在祠堂、晒场演唱。因东村邀、西村请,艺人串游四方,“串客”由此得名。渐在喜庆堂会、庙会中演唱,串客也由最初的不收报酬到收取报酬,出现半职业性的演出班子。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串客进入集镇和城市,出现专业的演唱组织——串客班。但当时演出的大都是情节较为简单的“一生一旦”或“一旦一丑”的“对子戏”,没有女演员,旦角亦由男子饰演。演出时台上仅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服装、道具、化妆均十分简单。常演的节目有《摸蛳螺》、《扒灰佬》、《拔兰花》、《卖草囤》、《还披风》、《双落发》、《秋香送茶》、《庵堂相会》等。因曲调流畅明快,内容又以反映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为多,深受当时小市民的青睐。清光绪六年(1880),奉化串客艺人邬拾(宁波话读“尺”)来邀请一批艺人组成串客班,进入上海茶馆演唱,改称“宁波滩簧”。为迎合观众审美需求,又在剧目、音乐、表演、化妆、布景、道具等方面进行重大革新,并向大戏班方向发展。至民国初,出现女演员。民国27年(1938)宁波滩簧演出时装文明大戏时,始称“改良甬剧”,串客班由原来的曲艺形态步入戏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串客”之名演唱渐趋衰落。至1979年,知名的老串客艺人尚有傅彩霞、倪月娥、崔定甫、包炳荣、王宝荣等,并有少量演出。2008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系统整理和保护,部分作品收入《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综合曲艺》等书。
  独角戏
  原为上海说唱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演出全程由一个脚(角)色独立完成,故民间俗称“独脚戏”。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滑稽剧团常在天然舞台、大世界剧场等地演出,宁波市曲艺队和民间艺人受其影响,开始模仿表演。80年代初中期,区文化馆开始排练演出,业余曲艺爱好者创作脚本,主要作品有《我是一个兵》、《一回头》、《老宁波》、《父母心》、《表哥的烦恼》等,主要作者兼表演者有杨建民、陈震华、缪广才、王震东、蔡国豹等。1988年,杨建民的《我是一个兵》获浙江省首届消防文艺会演创作、表演二等奖,陈震华的《一回头》获浙江省“农行杯”曲艺创作比赛创作奖。1991年7月,杨建民的《表哥的烦恼》获浙江省首届计划生育文艺节目会演创作一等奖。独脚戏短小精悍,滑稽搞笑,又不乏辛辣,常出现在一些文艺活动中,但创作后继乏人。
  小品
  流行于辖区的外地艺术形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话剧小戏衍生而成为曲艺中的一个独立曲种。初时翻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等综艺晚会中现成的小品节目,90年代初始有自己创作的脚本。一般先由文化馆创作人员和业余剧作者撰写脚本,然后按脚本进行排练、演出,参加比赛。1991—2005年,区内作者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乡土韵味的作品,其代表作品有《房里屋外》、《刀下留人》、《燃眉之急》、《出国之前》、《要发要发》、《阿牛与阿香》、《如此错位》、《乐极生悲》、《桃花渡》、《送你一支玫瑰花》和《烦恼》等。其中谢丽泓的小品《桃花渡》获1998年全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品小戏奖三等奖,话剧小品《烦恼》获2004年第一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金奖。苏立声的小品《房里屋外》获1992年“宋河杯”全国曲艺小品邀请赛创作三等奖,喜剧小品《乐极生悲》获浙江省第六届戏剧小品邀请赛创作一等奖。主要小品演员有蔡国豹、孙瑞玲、王震东、陈新、张红娅、谢进联等。2000年4月,区文化馆与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宁波逸夫剧院联合举办“笑在宁波,笑在海曙”曹禺奖小品晚会。2007年,区文化馆创作编排的话剧小品《蝴蝶在飞》参加浙江省第十八届戏剧小品邀请赛,获创作、表演双银奖。
  专记
  四明南词
  四明南词距今已有300多年发展传承史。早在明末清初,一批文人雅士(医生、教师、商人、钱庄职员等)志同道合地组织了类似票房形式的行会组织。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宁波四明南词已相当成熟。道光年间(1821—1850),是四明南词发展鼎盛时期,许多南词文人、名家纷纷组织班社,较有威望的有“崇德社”(又名老同行)、“永裕社”(又称新同行)、“引凤轩”等。这些行会组织长期对四明南词的书目曲调进行设计创作,乐器伴奏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在文人雅士自娱自乐中,逐渐形成一种文静高雅的江南说唱艺术。江南官绅都学唱南词,南词渐成为有闲阶层所有。但由于南词音乐优美,唱腔婉转动听,因此亦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穷人子弟拜师学艺,民间艺人以流动演唱南词为职业。有资料证明清道光十四年(1834),详细记录当时南词从业艺人有280余人(包括伴奏员),可见南词之兴旺繁荣。四明南词俗称“宁波文书”。据老年人传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次曾到过宁波,听了“宁波文书”和演奏的文书器乐曲,“龙心”大悦,说:“江南四明竟有这样好的文书,实不简单,此乃是词,不应称书。”由此,宁波文书改称四明南词。
  四明南词旧时为士大夫们所欣赏,一般不进入书场、茶坊。而多在寿诞、喜庆的堂会上演唱。凡祀享之典、庆会之期,非此不足以敬而尽欢。宁波当时的民谚流传:“南词唱华堂,走书下农庄,评话进茶坊。”有的农村甚至有违背乡规民约,罚南词两台的禁碑,可见南词在民间的影响和在地方曲艺中的地位。最近发现,20世纪40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红楼梦》(主演周璇)序幕音乐,移植四明南词大起板作前奏曲,文静典雅,悦耳动听。说明四明南词当时在上海的影响和艺术地位。
  四明南词具有江南独特的地域色彩。以宁波方言为主,辅佐其他方言,中州音韵其中,属弹词类。由于其词藻华丽,诗意深厚,行腔舒展,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还常夹杂着不少词牌和曲牌,文采飞逸、秀美、细腻。唱词均为七字奇言对偶句,偶尔也有十字句,集说、噱、弹、唱、演为一体,构成了南词独特的综合艺术特色,有极高的艺术地位和欣赏研究价值,是宁波地方曲艺的杰出代表。
  南词表演形式起始为一人自弹自唱,辅佐1~5档最多13档不等的乐器伴奏。自20世纪40年代起由上海南词泰斗著名艺人周廷发改革创新,逐渐发展为集说、噱、弹、唱、演的二人自弹自唱。演员演唱时,每人各操一种乐器,上档为三弦,下档为琵琶。其后又自单档发展到三人演唱、一人多角,演唱新颖活泼,栩栩如生,雅俗共赏,听后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受。
  四明南词曲调丰富繁复、优美文静、多达百余种。基本曲调有平湖调、紧平湖调、赋调、紧赋调、慈调。通称“五柱头”。南词的音乐是罕见的支声复调体系,演奏风格独特,民间有“三弦琵琶蝶双飞,二胡弹弓一线牵,扬琴压阵舞在前,凤箫翱翔冲云天”的赞语。其演奏风格有“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你疏我密,你密我疏,你花我简,你简我花,你进我出,你出我进”的艺诀。个个乐手演奏技巧精湛,变化万千,美妙绝伦,素以高雅著称。
  四明南词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果报录》、《双珠凤》、《雨雪亭》、《水浒·风雪山神庙》、《包公案·包公断寿礼》、《白鹤图》、《双金锭》、《平阳传》、《何文秀》等。20世纪20年代的代表人物有:虞锡堂、陈金恩、陈梅卿、滕云清(亦作滕咏清)、戴善宝,号称“五公座”,虞锡堂去世后,以何贵章(亦作何桂章)补入。当时名声广传的有滕云清的“滕调”,何贵章的“何调”。50年代又出现一批代表人物,有陈昌浩、陈世卿、柴彬章、陈莲卿、周廷发、俞长寿、邵孝衍等。他们这一代又形成多种流派,有周廷发的“周派”,柴彬章的“柴调”,可谓流派纷呈。
  1959年末,宁波市戏曲学校开办,柴彬章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范利忠、干小英、徐荣华、励成龙、钱元明、陈祥源等。1963年又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由上海周廷发任教,有陈雪芸、丁德伟、忻玉琴等。1959年,南词著名艺人陈莲卿参加省音乐舞蹈曲艺木偶戏会演,参演书目为于应毅整理的《包公断寿礼》,获奖受好评,并于当年在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上两批青年演员1964年毕业进市曲艺团。当时还有南词艺人金凤仙、金小玉、谢德政、陈佩佩、胡云爬、顾志鸿、毛国华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市曲艺团解散,人员分配,唱本流失焚毁。20世纪70年代末又恢复市曲艺团,南词演员有励成龙、陈雪芸、陈祥源等,又培养了张康儿、曹春芳、钱春丽等一批青年演员,由陈莲卿、俞长寿任教。可惜好景不长,80年代初随着多种文艺形式频呈,南词逐渐失去市场,市曲艺团再次解散,从此四明南词销声匿迹。2002年起,在市、区各级文化部门支持下,为抢救、保护传承四明南词曲种,陈雪芸、励成龙、钱元明、陈祥源4位老人编辑出版了《宁波传统曲艺作品精选·四明南词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宁波四明南词》,并参与编辑出版《四明南词音乐》一书。还收集数十本四明南词优秀传统书目文字本、曲调手抄本、油印本,老前辈经典录音演唱带、20张旧时代胶木唱片、老艺人演唱等珍贵照片资料。由陈祥源牵头组织四明南词演出组,组成人员有励成龙、陈雪芸、钱元明、陈祥源、陈祖蕾、丁德伟等,参加市、区展演活动。2006年四明南词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海曙区文化馆。
  第四节 音乐
  唐宋时期,民间音乐活动渐盛,有唢呐曲《骑马调》、《将军令》和丝竹锣鼓《十番》、《万花灯》等在城区流行。民间有婚丧之事,必奏《喜庆》、《丧葬》等曲。逢元宵、端午、重阳诸节或“四月半会”、灯会、龙舟赛等,必以丝竹、吹打乐曲伴之,烘托喜庆气氛。南宋时,文人按曲牌填词赋歌或谱琴被视作雅好。徐天民及后裔徐诜四代习琴,技艺著称甬上。元代袁桷擅操琴,人称“琴家”,一生潜心研习宋代谱系演变,有《琴述》存世。清代以后,有《五更调》、《马灯调》等民歌小调流行于市。民国初期,受外来文化熏陶,甬江女子中学首设音乐课,开女学音乐教育之先河。20世纪30年代,城区出现西乐队迎亲,有上海新型歌舞团来甬公演。民国25年(1936)春,宁波青年会发起成立宁波音乐研究会,建立鄞县民众歌咏团。抗战期间,流行救亡歌曲。27年(1938)4月,抗日自卫委员会战地服务团在天然舞台举行大会,合唱《救亡前进曲》、《中华民族不会亡》等。同年8月,城区各界举行“八一三”纪念大会,借天然舞台演唱《八一三战歌》、《义勇军进行曲》、《保卫大武汉》等抗日歌曲。抗战胜利后,有上海等地歌舞团在大世界剧场演唱西乐伴奏的歌曲或爵士乐等。36年(1947)4月,城区宁波音乐会社开办口琴研习班并传授乐理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区流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一度逢会必互相拉唱。1950年10月30日,在甬江女子中学礼堂举行宁波市纪念冼星海逝世5周年音乐会。同年,李平之(与周大风合编)出版《解放新歌选》。1956年、1959年,辖区两次举行民间音乐会演。1967—1976年,在市人民大会堂、灯光球场、地委党校、天然舞台、红宝书场等地,时有各系统文宣队举行会演,表演和颂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北京颂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歌曲。1978年后,群众歌曲创作热情高涨,通俗唱法流行歌曲(音乐)开始活跃。1979年,陈雪帆作词、金凤浩作曲的《美丽的心灵》获国家文化部、中国音协、《歌曲》杂志社联合评奖的全国群众优秀歌曲奖,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歌曲选集》。1985年1月,区内第一家私立艺术培训学校——宁波青年吉他艺术学苑创办。1986—1990年,辖区词曲创作数量激增,新作迭出,5年中获省级以上大奖的主要作品有《盲人住进新大楼》、《北仑港,东方的大港》、《喵》、《期待》、《旋转的风车》、《哦,10分钟》、《晨露》、《宁波小娘》、《甬江琴韵》、《席乡早市》、《走过险滩大路来》、《甜姑娘》、《宁波港,母亲港》、《难忘故乡小村头》等多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北仑港,东方的大港》(陈民宪词,范盈庄曲)、《宁波港,母亲港》(陈雪帆词,许岚、王玮曲)、《甜姑娘》(陈雪帆词)、《哦,10分钟》(陈镒康词,范真真曲)等。其中《哦,10分钟》获全国“星海杯”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1991—1993年,辖区内词曲作家主要获奖作品有歌曲《好好对我说》、《宁波纺织工人之歌》、《光辉的航程》、《远方之梦》、《南方好热》、《迎接新世纪的太阳》,以及器乐曲《四明小景》、《甬城的节日》等。其中《宁波纺织工人之歌》(汤明词,赵万福曲)获全国职工“三热爱”(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歌曲评选优秀创作奖,《妈妈对我说》(陈雪帆词)获全国“三热爱”二等奖,《远方之梦》(吴百星词,郭颖权曲)和《南方好热》(汤明词,郭颖权曲),分获省第四届音舞节创作一等奖、二等奖。1993年,吴波作曲的《小竹篮儿》入选小学版教科书《浙江省优秀歌曲大家唱》,范盈庄作曲的《我们的心愿》入选《全国校园歌曲征集获奖作品集》。次年,吴百星作词的《河姆渡之梦》获“爱我中华,爱我浙江”歌曲征评二等奖。1995年7月,境内首家钢琴培训学校——市业余钢琴学校创办。12月,陈雪帆作词、赵万福作曲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全国第五届“群星奖”歌曲类优秀创作奖。1996年,由区文化馆创作、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通俗唱法二等奖获得者马海云演唱,宁波电视台制作的MTV《老爸》获96百家城市电视音乐节目展播一等奖。次年获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4月区文化馆举办“月湖美”创作歌曲演唱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专业和业余作者的应征歌词、曲子250余首,经专家审定,从中选出17首优秀歌曲制成音乐磁带,并结集出版《月湖美》创作歌曲集。同年9月,区内外400名歌手参加宁波电视台歌曲演唱大赛,37名歌手参加决赛,角逐学生组、成人组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一、二、三等奖。11月,赵万福、王永棠合作的笛、筝打击乐《夏夜》获省第四届音舞节器乐创作一等奖。
  1998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海曙籍歌手叶巧红获业余组美声唱法二等奖。这是继马海云(通俗唱法)、李巧梅(民族唱法)之后,海曙区歌手获得的又一全国声乐高奖。10月,区文化馆选送的女声独唱《月湖雨》在市第五届音舞节上获表演金奖。11月,俞广德作词、刘建宽曲的《东方大港》获省第五届音舞节歌曲创作一等奖,宫成胜获歌曲演唱一等奖。何建永、刘建宽合作的《醉花阴》和葛梅君的《枫桥夜泊》分获乐曲创作一等奖。12月,俞广德出版词作集《又见海鸥》。1999年2月,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音乐教师叶巧红在宁波逸夫剧院举办“叶巧红独唱音乐会”。4月30日,区各界青年在中山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歌咏大会,1500余人演唱了《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等20多首革命歌曲。2000年9月,《吆喝一声开渔啰》(俞广德词、严再望曲)在“天安杯”华夏渔歌征集大赛中获金奖。12月,在浙江省职工歌手比赛中,市邮电局职工、海曙籍业余歌手吕海港获大赛金奖。
  进入21世纪后,辖区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在探索和发展的同时,具有时代特征的佳作不断涌现。2001年,吴军的《寻梦的日子在中华》在全国旅游之歌征歌大奖赛中获作曲二等奖,市越剧团专业演奏员王芳获2001年中国琵琶大赛总决赛优秀演奏奖。同年9月,陈云其出版词作集《手捧黄玫瑰》。2002年8月,陈雪帆出版词作自选集《美丽的心灵》。2003年,《杨梅红了》(陈云其词,桑越曲)和《蔺乡女》(王建英、吴百星词,徐晓静曲)分获省第四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创作奖铜奖,陈尔、陈凌秋等分获演唱组银奖、铜奖。10月,林俊燕诗、郭颖权配乐的大型音画诗《天一书韵》,在全国首届老年人文艺调演评选活动中获创作类银奖。12月,陈雪帆作词、马文川作曲《港城明月》获浙江省社区之歌创作演唱大赛创作类银奖。2004年1月,陈民宪作词、徐沛东作曲《吉祥的港湾》获2003年度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6月,市歌舞团演奏员、被称为“甬上第一筝人”的葛梅君,在宁波音乐厅举办“葛梅君古筝独奏音乐会”。9月,谢博声作词、赵万福作曲、市群艺馆输送的男声表演唱《阿拉村里的巧匠郎》,夺得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金奖,为全区再次赢得中国群众文化最高奖。11月,区代表队组织节目参加市第八届音舞节,获得六金四银和一个新秀奖。2005年,杨东标作词,里冉、张选作曲的《老墙门》获省首届组唱类歌曲创作演唱大赛创作类金奖。陈云其作词、罗晓峰作曲的《水声中的河姆渡》,俞广德作词、范翱鹰作曲的《白鹭飞回来了》,分获省“绿色浙江”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金奖。在浙江省第六届音舞节上,屠靖南的《雁南飞》、葛梅君的古筝独奏《越窑》,分获器乐类一等奖、三等奖。吴军的《十里红妆》和罗晓峰的《阿拉宁波人》,分获舞蹈音乐类创作奖、声乐类作曲创作三等奖。严肖平《我爱这片土地》获声乐类美声组演唱三等奖。2006年11月,《阿拉村里的巧匠郎》入选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最佳金曲30强。2007年,《老墙门》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创作奖。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境内词曲作者在短时间内创作歌词作品50首。稍后举办“奥运在我心中”创作歌曲比赛。同年,代表海曙的女声表演唱《云霞出海曙》、童声合唱《梦飞》等5件作品获市第九届音舞节群星大奖。之后,《云霞出海曙》又获省和长三角地区音乐大赛创作、表演双金奖。12月,俞广德出版词作集《渔舟唱晚》。至同年底,境内有全国音协会员12人、省音协会员35人。
  第五节 舞蹈
  城区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古代祭孔、祀神、祭祖活动,多伴以舞蹈和雅乐。据民国《鄞县通志》载,祭孔雅乐有“初献宣平之舞,亚献秩平之舞,终献叙平之舞”,民间也有边奏乐边舞蹈的风俗。唐宋后,民间庙会盛行,伴以锣鼓乐、唢呐曲《划船锣鼓》、《舞龙锣鼓》、《喜庆》、《将军得胜令》等吹打乐,人们边吹奏敲打边承乐而舞。后借布龙、绒狮、花灯等道具为载体,龙舞、狮子舞、马灯舞、跳大头和尚等民间传统舞蹈在城乡间流传。民国初,城区“四月半会”等大型庙会名闻遐迩。每逢元宵、中秋、重阳等节,以“船鼓”、“纱船”、“踩高跷”、“车子灯”等形式为主的具有浓郁乡风和民族风情的舞蹈盛极一时。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欧风东渐,又出现华尔兹、探戈等外来舞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区风行腰鼓舞、秧歌舞,常以团队形式演出。同时出现的还有交谊舞、集体舞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辖区内各类群众性会演不断,在剧场、礼堂甚至街头演唱革命歌曲、“样板戏”的同时,亦演出以肢体语言为主的《洗衣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等舞蹈节目。1979年后,迪斯科等现代舞风靡,原创性的艺术舞蹈开始发展。戴亚萍、王萍创作的《马灯舞》获1979年省文艺调演演出奖,王萍的《草帽舞》、《田螺姑娘》分别获1982年省文艺调演二、三等奖。1984年,市舞蹈家协会成立。1986年,黄祖培的《乡恋》获省第一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二等奖,王慧芳的《牛背上的小姑娘》获全国聋哑人表演艺术录像比赛荣誉奖。1987年赵丹中的《精忠报国》获海军航空兵文艺调演创作奖,桂迎的《向往》获省第四届大学生文艺演出一等奖。1988年,施娟娟的《小河淌水》获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一等奖,1989年又获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纪念奖。1989年9月,市歌舞团在右营巷10号天然舞台旧址成立,为市第一个国办专业歌舞团体,先后排演《海燕》、《黄河颂》、《孔雀舞》等,并创作演出《春江花月夜》、《风景这边独好》、《秋水夕照》等舞蹈。1990年,施娟娟的《宁波小娘》、王慧芳的《鸭丫》分别获省第三届音舞节创作一等奖、少儿舞蹈创作一等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区传统民间舞蹈基本消失,仅有龙舞、跑马灯等少量形式偶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露面,而汲取民族舞蹈元素的艺术舞蹈创作却更趋成熟。1991年,施娟娟编舞的《水田与少女》获华东六省一市社会舞蹈调演优秀作品奖,后又获’92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优秀作品奖。1993年11月,黄祖培的《拥抱太阳》、朱宁的《大家都来玩》分别获浙江省第四届音舞节创作二等奖。1995年,朱宁、张杰的《小雨伞》获全国中小学生集体舞比赛创作三等奖。同年11月,市歌舞团的独幕舞剧《路魂》在浙江省艺术节小型舞剧展演中,获得优秀作曲、创作等4项大奖,舞蹈演员赵巍获表演一等奖。1996—2000年,全区的舞蹈创作迎来丰收,先后问鼎全国群众文化、全国少儿文艺和全国专业舞蹈最高奖:群舞《出河头》(黄祖培、施娟娟编舞)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金奖,《小巷记忆》(朱宁、柴亚萍编舞)获全国“蒲公英”少儿舞蹈大赛创作表演金奖,舞剧《满江红》(王乃兴编舞)获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同一时期获省级和全国奖的作品还有赵丹中的《马灯跑起来》,范晓阳、陈泽慧的《闹马灯》,王乃兴、孙大西的《山花》、《四明忠魂》等。大型舞剧《满江红》参加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角逐,获国家级大奖,演员赵巍获优秀配角奖。2001年7月,市歌舞团沙日娜创作表演的作品《喊》获省青年演员舞蹈大赛表演金奖,沙日娜并获省“十佳”舞蹈演员称号。2003年,孔燕、施丹玉的《快乐A、B、C》获浙江省少儿舞蹈大赛创作奖一等奖。同年,孔燕的专业论文《出人才,出精品,共创我市少儿艺术新格局》获全国第三届“蒲公英奖”少儿论文专著类铜奖。2004年,谢培亮的舞蹈《裁缝走天涯》获省群众舞蹈大赛创作银奖。2005年,罗轶、刘蔚的《惊蛰》获省第六届音舞节舞蹈编导创作三等奖。2006年,沙日娜被授予市“十大文艺之星”称号。2007年,区文化馆选送的《扇韵雅风》参加省“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决赛,获创作表演双银奖。
  第六节 摄影
  城区摄影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照相馆有“容华阁”、“明星”等。40年代初,照相馆增至10余家,尤以“天胜”、“绿宝”及上海王开照相馆宁波分店“王开”等最为著名,但仍限于拍摄普通人像。40年代中期始有艺术摄影,创作《唱新闻》、《书斋清香》、《香草美人》、《菊韵》等摄影作品多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70年代初,除普通人像摄影或为新闻宣传、展览等提供图片资料外,艺术摄影甚少。1969年成立宁波市新闻立体摄影研究小组,有成员6人,改装立体照片放大设备,摄制的第一批彩色立体照片在杭州和北京展出,标志境内始有彩色摄影。1972年拍摄彩色反转片300幅,市出版《美术摄影征文作品选》,有近60%作品为辖区作者所摄。其后,《渔汛季节》、《渔村广积粮》、《教材新编》收入1975年《全国影展作品汇编》,并在当年《中国摄影》上刊登。1983年,王新辉的《千家万户传佳音》入选全国职工摄影展览。1984年,陈冠榕、潘行正、王雄鸣、水贵仙、沈一鸣等人的摄影作品获市年度文艺作品优秀创作奖。同年,市摄影家协会成立。1985年,市举办“山情”、“农情”、“海情”摄影活动和“新中国成立35周年宁波摄影作品展览”,辖区作者深入山村、海岛拍摄,有多幅作品入展获奖。其后水贵仙的《卫士》入选全国第五届人像摄影作品展,钟建强的《云雾山中》获国际住房年摄影艺术展入选奖,沈一鸣的《白衣神》入选匈牙利第六届卫生摄影展,《海鲜》获全国农村摄影大奖赛入选奖,叶炜的《灵桥雨夜》获“今日浙江”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郑春亮的《喜在心头》获第四届中国尼康摄影大奖赛鼓励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辖区摄影作者王新辉、潘行正、王雄鸣、李岩宏、徐加文、郭一清等立足本地,拍摄了大量以都市风貌和浙东地域风情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在国内国际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王新辉、潘行正的《柜台之花》,王雄鸣、李岩宏的《建筑工人的骄傲》,徐加文、郭一清的《洁白的厨师帽》获省优秀共产党员风采摄影展三等奖,王争的《婚礼》获国际尼康摄影比赛综合类三等奖,沈一鸣的《渔汛前奏曲》、《走向世界》,分别获浙江省第五届(黑白)摄影艺术作品展入选奖和省首届青年艺术摄影比赛二等奖,龚国荣的《渔港之夜》获省首届青年艺术摄影比赛优秀奖。1992年后,辖区部分作者赴皖南、甘南、包头、坝上采风,同时,继续以北仑港、宁海西店渔村和象山石浦渔港为创作基地,拍摄了众多内容多样化、形式多元化的作品。郑春亮的《少年体操集训班》,龚国荣的《海港夜色》、《大港之晨》、《水上跳台》,沈一鸣的《情在渔网中》、《龙舟竞渡》、《托起明天的太阳》,郭一清的《苦练》,张柯的黑白作品《新的竞争——人才市场》,张波的《旁观者急》、顾巍翔的《流动的诗》等作品多次在省和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顺应时代潮流,商业摄影趋向繁荣。“维纳斯婚纱”、“春天婚纱”等影楼在城隍庙和镇明路一带相继开张,镇明路形成婚纱摄影一条街。1994年海曙区摄影家协会成立,有会员126人。协会组织会员赴西塘、四明山、黄山、金湖等地采风和创作。至1998年,先后举办了“风情月湖”、“郡庙新貌”、“海曙区摄影艺术展”、“曙色天香”等10余次大型主题摄影创作比赛和展览。1999年,市摄影家协会对郭一清、王新辉、顾榕塘、郑定光、鲍生甫、邬国权、陈玉麟、潘行正、汪一熙9位对宁波摄影事业作出贡献的老摄影工作者授予“资深会员”称号,其中6人为境内摄影家。6月,《宁波摄影报》创刊。12月,辖区作者参加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世纪曙光”千人摄影大赛,并在境内举办展览。2000年,市摄影家协会参与《院士风采》大型画册拍摄采访活动,5名辖区作者历时3个月,奔赴北京、上海、沈阳等地,采访了60余位宁波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拍摄了2000余张院士工作照、生活照,使《院士风采》顺利出版。同年,陈元的《风菊》获第十三届中国“尼康杯”数码摄影金奖,《残荷与老莲》获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并当选第二届“宁波摄影十佳”。2001年,《宁波优秀摄影作品集》102幅作品中,辖区作者和作品均超半数。2003年4月,天一广场举办“春天之约”宁波市摄影作品展,展出400余幅作品,其中近300幅为境内作者所摄。同年,沈一鸣被评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2005年2月,中山广场举办宁波市首届青年摄影艺术展,展出市青年摄影学会30多名会员的100幅摄影作品,其中境内作者周建平的《霓裳缤纷》、王勇的《夜幕下的琴童》、胡龙召的《清风送闲》、徐佳伟的《化妆间一隅》、贾亚炜的《盼佳音》、史久阳的《夏日海边》、潘前波的《山乡即景》、郑敏的《喜在明天》等,被前来宁波参评的国内摄影名家誉为“是一批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7月,贾亚炜《倚门盼信》获《大众摄影》全国摄影月赛优秀奖。同年,市摄影家协会先后承办和联合主办“时尚中国”全国摄影大赛、“溪口杯·美丽的中国”全国风光旅游摄影艺术大展,并出版《广博杯时尚中国全国摄影大赛作品集》、《溪口杯·美丽的中国》全国风光旅游艺术摄影大展作品集。12月,在中国第十一届国际艺术摄影展览中,宁波摄影家有11幅作品入选获奖,其中获铜奖2幅,海曙占1幅。2006年,在第五届国际奥地利超级摄影专题巡回展中,沈一鸣、俞丹桦、戚颢、龚爱茹与境外作者8人,获反转片数码最佳俱乐部奖。贾亚炜的《胡同秀》获2006年全国“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展入选奖,《回家》获首届“和谐之美·奥林匹克花园杯”全国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奖。沈一鸣的《诵经》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上海第八届国际影展中获金奖,这是宁波摄影家在国内顶级赛事中获得的第一块金牌,亦是境内摄影家获得的最高奖项。2008年在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评选中,辖区摄影家作品有1幅获银奖、2幅获铜奖、1幅获优秀奖。截至2008年底,境内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9人、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78人,有婚纱摄影、儿童艺术摄影和普通人像摄影等各类影楼、照相店30余家。
  境内部分摄影作者获奖作品
  王新辉 《千家万户传佳音》(获1983年全国职工摄影展览入选奖)
  水贵仙 《卫士》(获1986年全国第五届人像摄影作品展览入选奖)
  《练》(获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体育艺术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钟建强 《云雾山中》(获1987年国际住房年摄影艺术展入选奖)
  沈一鸣 《白衣神》(获1988年匈牙利第六届卫生摄影展览入选奖)
  《海鲜》(获1988年全国农村摄影大奖赛入选奖)
  《衡木新图》(获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体育艺术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各领风骚》(获1992年全国“公元杯”摄影大赛入选奖、1993年中国历史名城摄影展优秀奖)
  《诵经》(获2006年上海第八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金奖)
  崔运富 《玉龙的召唤》(获2008年上海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幻灯片铜奖)《心有灵犀》(获2005年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
  王争 《婚礼》(获1991年国际尼康摄影比赛综合类三等奖)
  郑春亮 《少年体操集训班》(获1992年全国“公元杯”摄影大赛优秀奖)《对垒》(获1992年全国“公元杯”摄影大赛入选奖)
  顾巍翔 《流动的诗》(获1997年全国第十八届摄影艺术展入选奖)
  张柯 《新的竞争》(获1995年全国第十七届摄影艺术展入选奖)
  张波 《旁观者急》(获1995年东亚运动会“柯达杯”摄影大赛特别奖)
  陈元 《风菊》(获2000年第十三届“尼康杯”数码摄影金奖)《残荷与老莲》(获2000年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奖)
  贾亚炜 《倚门盼信》(获《大众摄影》2005年第二期全国摄影月赛优秀奖)《胡国秀》(获2006年全国“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展入选奖)《回家》(获2006年首届“和谐之美·奥林匹克花园杯”全国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奖)
  戚颢 (无名)(获2006年第五届国际奥地利超级摄影专题巡回展最佳俱乐部奖)
  俞丹桦 (无名)(获2006年第五届国际奥地利超级摄影专题巡回展最佳俱乐部奖)
  龚爱茹 (无名)(获2006年第五届国际奥地利超级摄影专题巡回展最佳俱乐部奖)
  第七节 电影电视
  20世纪70年代末,辖区始有电影剧本创作。1981年,军旅作家李云良创作的《爱情与遗产》、《青春》先后由西安、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电影。90年代,电影《神秘失踪的船》(戚天法与人合作)、《义剑奇侠》(戚天法)拍摄成功。
  1985—1990年,宁波剧作家编导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有夏真、王毅编剧的《第七个是逃兵》,陈立春、王月曦、王泰栋合作的《营救少帅行动》,苏立声编剧的《吃蹄髈》、《代理检察长》、《昨天刚刚过去》、《MBD》等;在各地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影视片有《滴血残梦》、《历险鲨鱼岛》、《黄金水道》、《喋血三江口》、《白玫瑰在行动》、《虎口夺丁》、《马经理外传》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境内电视剧创作进入高峰期,有《飘香的风荷》(戴亚萍)、《藏书人家》(程蔚东、翟小菲)、《铁血刑警》(应锦帆、梁山)、《车道卫士》(潘志鹏、梁山)、《碧海情未了》(张坚军、应锦帆、陆绍阳等)、《山乡风流》(裘君谟、倪东海等)、《漫记人间》(刘珉)、《泣血流年》(徐女、梁山)、《修竹湖的故事》(戚天法)等。汪卫兴根据自己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商城没有夜晚》、《天缘地归》、《超越恋情》投入拍摄。2003年,宁波广播影视艺术中心拍摄《不弃今生》、《至高利益》。2005年,宁波广播影视艺术中心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天地粮人》获第25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为宁波拍摄的电视剧最高奖。2006年,宁波广播影视艺术中心摄制的20集电视连续集《利益与代价》搬上银幕。2008年,宁波广播电视集团与东阳普通人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36集电视连续剧《北风那个吹》在全国公映。
  境内影视另一成果是戏曲电视剧。1981年摄制越剧《花烛泪》,1985年摄制《桃花梦》。1989年,苏立声等人合作的电视戏曲片《田螺姑娘》分别获第二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二等奖和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戏曲片三等奖。1990—1992年改编和拍摄的戏曲电视剧有《皇后易嫁》、《飘香的风荷》、《琥珀泪》、《三刺女皇》、《玉堂春》、《花轿错》等。殷志凡、华菊仙拍摄的电视系列剧《中国越剧》(一、二、三、四集),采访了袁雪芬、徐玉兰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保留了中国越剧史的许多珍贵资料。2000年,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参与3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除宝、黛外,其他主要角色均由该团演员饰演。2001年,精品甬剧《荡妇》、《阿寿哥》被摄制成VCD影碟。1986—1995年,乐建中、王满国、王国安、周明力等人的影视评论多次获中国影评学会、浙江影评学会主办的各类影评征文奖。
  广播剧是声音的戏剧。宁波人民广播电台1983年首次尝试广播剧创作,录制单本剧《今夜月儿圆》。1996年后,坚持自编、自导、自演、自己配音拟音、自己录音制作的“五自”精神,每年打造1至2部广播剧,至2008年共生产27部70多集,锻炼了广播剧编、导、演和制作队伍,满足了日常广播剧播出需要,繁荣了广播剧收听市场。其中,1988年制作的单本剧《心债》(导演钟一通、徐明鸣,主演雪莉、建军、凌丽),第一次获全国优秀广播剧三等奖。1996年制作的《灯塔在闪光》(编导徐明鸣,主演建军、雪莉、凌丽),获中国广播连续剧二等奖、最佳音响奖。1997年制作的连续剧《涅槃》(编导徐明鸣,主演建军、凌丽、雪莉),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制作的儿童剧《淘气包马小跳》(主创雪莉、郭英杰、徐明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制作的单本剧《包玉刚的婚床》(编剧孙仰芳、导演徐明鸣,主演修宗迪、雪莉等),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随着影视事业的发展,境内影视机构相继成立,影视活动不断发展。1985年,宁波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成立,2003年重新组建,改名为宁波广播影视艺术中心。2001年10月,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宁波举行,主体活动四大影展、中国电影论坛、国内外新片交易会、大型雕塑“宁波与电影”揭幕等均在辖区进行。2005年,宁波首家动画制作公司600集动画系列片《多吉宝贝》制作启动。同年,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和宁波电影95周年,辖区内举行了经典电影展映、百年电影知识大赛、大学生电影节等,还出版了《宁波电影纪事》。2008年举办了以“快乐新农村,电影你我他”为主题的首届农民电影节、第四届“潮起东海岸”专题片大赛。影视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起伏发展的轨迹,但影视剧本创作向为软肋,地产影视脚本尤显单薄,总体成就不如文学和戏剧。
  第八节美术
  绘画
  境内历史上画家辈出,尤以国画家为最。民国24年(1935)12月,境内鄞县民众俱乐部发起新年民族英雄画像征稿活动,选岳飞、戚继光画像五彩门画.印1.2万张,寓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之深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术创作门类渐趋齐全,作品日益繁荣,涌现了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情的绘画作品。2001年11月,海曙区文广局、文化馆、社区文化联谊会承办中国美院美术精品联展,展岀10位中国美院师生兼艺友的作品100余幅。2005年1月为帮助印度洋海啸灾区,市美术家协会、慈善总会、区慈善总会在境内联合举办慈善赈灾中国画义卖活动,区内外39位画家、70余件作品参加义卖,所得款项转赠灾区。现境内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6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48人、市美术家协会会员104人。
  国画山水花鸟画为境内传统画种。宋代楼璹作《耕织图》进呈朝廷,后由宫廷画师临摹传世。明代吕纪擅工笔花鸟,有《桂菊山禽图》、《雪景翎毛图》、《松鹤》等流传至今。金湜工勾勒法画竹,传有《双钩风竹》。清代画家姚燮工梅,有《神虬卧峡》等。民国时期画家陈秋草早年创作以西洋画为主,后改绘国画,有《秋草画集》、《陈秋草花卉小品》等。罗梦石画宗海派,擅画猴,有《百猴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活跃在宁波画坛的画家有刘文选、单克伦、何业琦、何月桂等。1986年,刘文选《牡丹图》、单克伦《墨竹》、何月桂《仕女图》送日本展出,收入日中友协《现代中国画家作品选集》。何业琦国画、漫画、年画等皆精,尤善画虎,有“江南虎王”之美誉。1988年,其国画《虎图》入选中国东部名家扇面册页,并在香港等地展出,还应邀在日本、美国办过个人画展。1992年陈承豹的《碧翠染人家》入选全国第二届工笔画大展,《英武图》获1993年国际美术比赛铜奖,《一路春风》入选199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金彩杯”书画展并获银奖。2004年,王大平的中国画《风云》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浙江省推荐作品展银奖,《新疆风情散记》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写意画大展,并获优秀奖。2008年,市美协举办市中国画作品大展,其中20余幅作品参加了中国人物画宁波、绍兴、台州、嘉兴四市联展。
  年画 1984年,陈继武的年画《江山如此多娇》、《春暖梅坞》、《春讯息》入选全国第六届美术展览,分获全国第三届年画展一、二、三等奖,其中《春暖梅坞》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7年,陈继武的年画《面向未来》(与何业琦合作)、《春风桃李》再获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全国第四届年画展一、二等奖。毛国富的年画《海底世界》入选1988年全国第四届年画展,《人间仙境》入选1989年全国第七届美展。1989年,陈继武的年画《欣逢盛世》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牌奖。1992年,陈继武、何业琦、毛国富合作的年画《中国之春》获全国第五届年画展一等奖。1994年,陈继武的年画《四季如春》获全国第九届美展金奖,此为辖区内画家在国家级权威画展和赛事中首获最高级别奖项。
  油画 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洋画(油画)传入。1981年,曹辉的油画《草原》入选浙江油画大展。1988年,韩培生的油画《收获》入选杭州油画邀请展并送国外展出。1991年,骆建钧的油画《梭子蟹》获中国油画艺术展优秀作品奖,曹辉、张剑的油画《新居》、《父辈留下的东西》获庆祝建党70周年省美术作品展铜牌奖。1994年,张剑的油画《郊外和风》获浙江省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铜奖。张剑、高鸿、骆建钧等的油画《透过管道的阳光》、《阳光里的歌》、《潮涨潮落》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1997年,陈继武的油画《世纪祝愿》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2005年省油画大展中,韩培生的《暖冬》获金奖,张剑的《古城遗韵》获铜奖,陈峰的《神奇的自然之旅》、曹辉的《永恒依然》、来国强的《静则生灵》获优秀作品奖。也有一些从事国画的画家汲取西画技法,融汇于国画,原画油画为主的改绘国画。
  水彩、水粉画 境内画家林绍灵善画水彩、水粉画。1988年,他的水粉画《水清港深》和门建成的水粉画《江上》入选浙江历年优秀水彩水粉画展,并送美国展出。1989年,林绍灵的水彩画《纷繁的世界》获中国水彩画大展银牌奖,其后,水粉画《黄金鸟》获1990年中国水彩画大展金马奖,《永恒的主题》获第二届全国水彩画展览优秀作品奖。1996年,林绍灵的水彩画《走向光明》又获第三届全国水彩画水粉画展览金奖,这是宁波画家在水彩水粉画领域取得的最高成就。2003年,胡文明的水彩画《街》获中国水粉画写生精品展银牌,骆建钧的水彩画《金色渔曲》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其他 境内画家绘画门类还有版画、漫画、漆画、宣传画、连环画和木刻等。1986年,王华云的宣传画《威尼斯的梦》在华东六省一市电影宣传画创作联展获奖。1989年,孙佩梁的宣传画《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获第三届全国卫生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谢君度的漫画《爱的时针》入选1988年中国漫画展,何业琦的漫画《迎春图》入选全国第七届美术展览,蔡国华的漫画《承受力》入选省首届漫画展。王延钧的版画《殷夫》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木刻《一九三六的悼念》获1986年省首届耕耘者画展优秀作品奖;版画《同志的葬礼》获1989年全国第十届版画展银牌奖,《“大东亚共荣”状》入选1994年全国美展。朱启仁的漆画《红果·秋熟》获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2003年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入选2004年全国第十届美展。此外儿童美术也有收获。1989年,叶乃飞的少儿连环画《小红果树》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1994年,儿童美术《有绿荫的房子》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2005年,由区文广局、文化馆策划,何业琦、陈亚飞创作编绘的连环画《好人王延勤》出版。2006年9月,“印象宁波”中国当代油画名家风景作品展在天一阁书画馆展出。2007年,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庆六一·少儿书画大展”,收到参赛作品2485件,近180件获奖作品在宁波美术馆展出并出作品集。同年,与温州市联合举办宁波·温州小幅作品展,展出宁波、温州两地当代画家精品300幅,并于同年12月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宁波市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2008年,市美协编印出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宁波优秀美术作品集》、《宁波优秀版画作品集》、《宁波优秀美术论文集》。同年,出版《新农村速写集》,收录新农村速写138幅。
  城市雕塑
  境内城市雕塑表现了城市文化内涵和艺术景观,也体现了人居生态环境。近年结合三江六岸景观改造和月湖景区、天一广场等大型项目建设,先后建成52件较优秀的现代城市雕塑作品,占全市城市雕塑近四分之一。
  月湖雕塑群 设立地点共青路,水泥浇铸,内镶嵌仿紫铜玻璃钢浮雕。雕塑分“序”、“三江一湖哺甬城”、“海上丝路达五洲”、“浙东学术源流长”、“名楼古阁传书香”、“四明风雅聚才俊”、“宁波商帮走天下”、“节义英烈垂千龄”、“云蒸霞蔚前程美”8组,散布于共青路左侧,成为迎接从火车南站进入月湖景区各方友人的首道风景线。
  全祖望像 设立地点共青路,铜质。背景有沙孟海书全祖望诗“久不登天一阁偶过有感”石刻。全祖望是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雕塑还原了一个从桂井巷(全祖望出生地)口独步沉思的睿智老人的形象。老人背握书卷,长衫临风,面对月湖,或在思考南明遗事,或在推敲“湖语”诗文,反映了他的治学风格和文学造诣。
  日月龙凤雕塑 设立地点长春路,石质。日、月、龙、凤雕塑石柱分立月湖南广场圆形月坛四周。雕塑运用传统手法,与月湖的文化和环境相融合,雕塑的静与湖水的动相互映衬,成为永恒乐章。
  天一广场音乐系列组雕设立地点天一广场,铜质。位于甬城商业中心的这组雕塑,通过对演奏者神态姿势等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出艺术家们陶醉在音乐中的美好画面,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钢琴 设立地点天一广场,铜质。作品运用写意抽象化元素,采用变形手法,呈现出非古非今的视觉风格,以简洁的未来主义风格达到意境的升华。激情式的表现手法更容易将欣赏者带入现代审美意识中。
  竖琴设 立地点濠河公园,铜质。以抽象和具象的手法相结合,用概括的符号、醒目的色彩、流动的线条综合表现音乐的韵律。
  凿 设立地点天一阁,铜质辅以石材。雕塑生动地再现了石刻艺人匠心独运、专心致志、精心雕琢的劳作场景。
  卖油翁系列雕塑 设立地点月湖公园北段,铜质。由“卖油翁”、“货郎老汉”、“磨刀老头”组成。雕塑以典型的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特征,以细节概括丰厚的精神内涵,展现宁波地方文化特色和乡土风貌。
  田螺姑娘 设立地点永丰公园保丰闸(原属海曙,后划归江北区),铜质。“田螺姑娘”是境内的民间传说,曾拍摄成同名越剧电视剧。根据民间传说制作的雕塑“田螺姑娘”,表现了一名美丽的少女倒立在江边田螺上的形象。作品线条流畅,形式夸张。
  奔腾 设立地点中山广场,底座大理石嵌镶,周边100米水景环绕,喷泉点缀。主体不锈钢材质制成的三张迎风展开的巨帆,与宽广的中山广场相互映衬,成为醒目一景。
  第九节 书法篆刻
  历史上,境内书家辈出。北宋,丰稷善书,代表作有《慈溪永明寺碑记》。南宋张即之名重一时,存世书迹有《重建逸老堂记》、《汪氏报本庵记》、《书社诗卷》等。文学家、藏书家楼钥擅大字,著有《论书》,书迹有《梅天雨晴帖》。元代,袁裒著《书学纂要》,阐述书学要点。袁桷行世书迹有《旧岁北归帖》、《同日分涂帖》。明代,丰坊堪称一代大家,名闻朝野,他五体并能,功力深厚,运笔严谨,传世墨宝颇多,且精于书法理论,著有《书诀》。屠隆擅草书,书法追求意趣,作品气势磅礴,存有《草书诗轴》等。金篆隶行草皆工,善摹印,书画印多为自治。清代,全祖望精通书艺,尤工楷体。万经隶书有《分隶偶存》2卷存世。陈梓与北方李皆齐名,称“南陈北李”,著有《四书质疑》等。王曰升行楷精妙。陈允升擅草隶,印工整有法。
  民国时,冯开、高振霄、赵时棡、钱罕等均名闻四明。钱罕尤擅正书,有书迹“明州碑林”题额等多件作品遗世。张琴善隶书。周小佑精篆刻,以“翰墨林”刻印为业。沙孟海在甬期间留《总理遗嘱碑记》书迹于中山公园。民国26年(1937),丁乙卯在沪创办丁氏书法馆,订润鬻书,设馆授徒,其间曾办个人书展。36年(1947)由上海春明书店出版字帖《星华小楷》,一时蜚声沪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活跃在海曙境内的书法篆刻家有张星亮、郑玉浦、丁乙卯(1961年返乡)、凌近仁、周节之、周律之、蒋思豫、沈元魁、沈元发、陈启元等多人。他们的作品或入选全国全省书法篆刻展,或在海外展出,或选入书法篆刻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书家勤奋耕耘,新书家秀作迭出。丁乙卯书法馆在三支街招生授艺,成为宁波书艺播种人。周氏兄弟(周节之、周律之)成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光、胡茂伟、毛燕萍、胡朝霞、包根满、蔡毅、邹大鸣、周宗毅、余捷等进入书坛。1993年杨光书法社创办,1995年他被市文化局评为“社会艺术教育优秀工作者”。1996年11月,市文化局主办,区文化局、文化馆承办的“迎香港回归宁波市书画名家精品展”在大方岳第举行。1997年5月.胡茂伟应日本书道院、日本硬笔书法研究会之邀,出访日本。7月,胡朝霞隶书对联《好花经雨香犹在,奇石留人意自闲》获第三届全浙书法大展金奖。陈兴蕊获全国少儿书法大赛最佳导师奖,次年又获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美术书法评级辅导奖。1998年,市女书法家协会在境内成立。2000年10月,毛燕萍、胡朝霞、周宗毅、包根满、蔡毅的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2001年7月,海曙、镇海、北仑三区书画联展“墨韵飘香”在大方岳第开展,海曙、江东、江北三区100多位书画名家的作品参加展出。10月,区文化馆、宁波名人书画馆在张苍水故居举办“宁波名人书画展”,展出清代以来甬上书画家作品200余幅,其中有全祖望、梅调鼎、沙孟海等的作品。为促书法艺术后继有人,2003年7月,区文化馆与市书法家协会合办“宁波市第二届中小学生书法大赛”。2004年1月,“金猴闹春”小小书法家作品展在张苍水纪念馆展出。2005年,《宁波市女书法家作品集》出版,收境内女书法家毛燕萍、胡朝霞、王爱兰、邹云萍、陈兴蕊等作品多幅。2007年6月,高丽使馆文化交流厅举行“日新•七大甬上书法展”。7月,市书协在大方岳第举办“清风•和韵”防腐倡廉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展出区、市书家作品69幅。2008年5月,胡茂伟、胡朝霞的隶书条幅《绿色奥运•和谐世界》等2幅参加中国书法界2008北京奥运标志性活动后,被北京奥运会游泳馆水立方永久收藏。7月,市硬笔书法协会在大方岳第举办“迎奥运宁波市硬笔书法精品展”。同月,周节之“岳武穆满江红•鲁迅笔名篆刻”暨线装书首发式在群星厅举行。10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市书法大赛,收到书法篆刻作品300余件,评出获奖作品35件、入展作品100余件。是年底,辖区共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63人、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65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