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编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716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六编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55
页数: 42
页码: 1431-1472
摘要: 本编主要介绍了海曙区的科技发展历史、组织架构、科技成果和科技活动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古代和近代科技的发展历程、科研机构的设置和科技队伍的建设,以及科技成果的评选、鉴定、验收和获奖项目等。
关键词: 科学 技术 海曙区

内容

海曙区地处宁波腹地,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虽历朝历代各有建树,但兴衰起伏悬殊,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1978年后,科技事业得以持续发展。1984年成立海曙区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区科协)。1985年成立海曙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区科委),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与经济相结合。2002年,区科委更名为海曙区科学技术局(简称区科技局)。全区月湖、西门、鼓楼、江厦、南门、白云、段塘、望春8个街道均设有街道科学技术协会(简称街道科协)。区科技局和区科协为科技人员和技术交流服务,培养和引进人才,科技队伍逐年壮大。海曙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和“浙江省科技强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等称号。
  第一章 科技沿革
  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干栏式建筑遗存,当时稻谷种植、独木舟制造等已有相当技术。余姚江流经区境,对海曙先民进入人类科学技术先进行列有极大影响力。唐宋至清代中叶,境内在屋宇、桥梁、水利等建筑方面都有较高技术含量,留下堪称标志性的建筑实体和遗迹。晚清至民国时期,兴办工厂,建造铁路,引进西药,建立广播,开始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
  区境作为宁波城市中心区域,古代时科学技术已走在前列。唐宋至元代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出土的宋船等实物,证明古代境内造船航海技术已相当发达;公园路唐宋子城墙遗址的发掘表明,当时地下排水排污构建已相当完备;元代永丰库遗址发现砖砌甬道、庭院、排水阴沟和水井,可见当时藏库较为独特的营造方式。此外,境内丝户巷、纺丝巷等地名,可见古代境内手工纺织技术渐趋成熟。
  农耕科技
  传统社会以农为本,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南宋初年,境域人士楼〓创作的《耕织图诗》,是对江南地区耕织技术的一次提炼和概括,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开创了我国农学著作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新形式。楼〓采用分解、图示农业技术的方式,将一整套的主要生产过程全部绘出,如实形象、直观具体,便于宣传和推广。《耕织图诗》客观描绘了30余种农具图像,如耖、碌碡、耙、秧马、镰刀、水车等,也形象地表现了江南蚕织生产的整个工艺过程。
  纺织科技
  四明自唐以来即贡绫,月湖缓带桥是当时的练帛之处。楼〓所著《耕织图诗》形象表现了蚕织生产从栽桑、浴蚕乃至牵经络纬上机织造及成衣的整个工艺过程,也记载了几项重要技术,如浸纬工艺,将纬丝先用水浸湿,用以增加丝的韧性和柔软性,织时不易断头,可以织得更紧密,使织物外观平挺;浆丝工艺,对轻薄型织物(如绫、罗)采用过糊,增加经丝的强度,以承受织作时产生的张力。《耕织图诗》还绘出了脚踏缫车和高楼束综提花机图像,脚踏缫车通过脚踏杆的上下往复运动,带动丝籰等的回转运动,缫丝者可以腾出双手进行索绪、添绪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效;高楼束综提花机有双经轴和十片综,上有提花工,下有织工,互相呼应。
  冶铸科技
  南宋定都临安,明州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境内大量驻军,刺激了兵器制造业的兴盛。政府在月湖西面的盛功寺东设置了制造兵器的作院,内有大炉作、小炉作、穿联作、磨锃作、摩擦结里作、头魁作、熟皮作、头魁衣子作、弓弩作、箭作、木弩椿作、木枪作、漆作共13坊。从宝祐六年(1258)十月到开庆元年(1259)五月,作院制作的兵器达11.95万件,此外尚制作了大量的木棒、刀鞘、斧头、鼓、锣、铁锅、木桶、船舻等。另外,月湖街一带有专门的铸造冶炼作坊,名为铸冶巷。
  酿酒科技
  江南开发后,明州普遍种植糯稻,除直接食用外,大量用作酿酒的原料,刺激了境内酿酒业的兴盛。境内生产的酒分为清酒和煮酒两种。清酒也称为生酒、小酒,一般在温度较高的季节酿造,不需蒸煮,将酿好后的酒醅压榨,即可销售,价格相对低。煮酒则在腊月酿造,出滤后蒸煮装坛,四至八月开卖,又称大酒。煮酒的全套设备是锅、甑和酒瓶,方法是将瓶装酒置于甑箪上隔水蒸煮,酒滚即熟。煮酒技术的采用,为酒的大规模生产,避免生产和流通环节中酒的酸败损失,提供了技术保障。从色泽和性味上看,生酒清于雪,煮酒赤如血,煮酒不如生酒烈。
  建筑科技
  明州建城之前,海曙现境就有建筑。如建于唐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的天封塔。天封塔位于今大沙泥街和开明街口,该塔七层六角、玲珑秀拔、巧甲天下。建塔时,用五六米长的棍木,呈八角形,铺至二层,再打夯土。夯土中打入长腰式水缸,宽70厘米,高100厘米左右,缸底朝上,呈梅花桩形排列。夯土层高100厘米多。二层棍木亦有100厘米多高。至100厘米高时打梅花桩,头部呈尖状,尾部用竹篾绑住,梅花桩尖头进入夯土中。以长100厘米、厚20多厘米的条石,平铺成六角形,再砌砖垒叠,建成作为宁波城标志的高塔。唐长庆元年(821),明州于境内建子城,子城南城门即今鼓楼。城门用大松木横排堆石加固基础,墙基外壁包砖头,墙底宽960厘米。城门以梅花松桩为基础,上砌82~120厘米砖墙,底边筑排水沟。城墙门通道宽300厘米、深980厘米,为当时较大之建筑。清胡文学写《重建海曙楼》载:“宁波郡治之西南有楼焉,跨衢甃石,空洞其下,以通行人,即古子城门遗址也。其上置莲漏,报更筹,挚壶有职,兴息惟时,而是楼始为一郡之敬授。”
  桥梁科技
  明州古城四面环水,先民很早就掌握了跨江造桥技术。唐长庆三年(823)建东津浮桥,以16只浮船排成,铺6尺宽木板,以篾索联系,总长55丈、宽1.4丈,横跨奉化江。浮桥建成后,历五代及宋,屡圮屡建。元至正二十年(1360)再造,“每舟以二为偶,肩连栉比,合为一扶,中实以材,凡为舟一十有八,共为扶偶者九,铁绳贯串,钮组岸浒,篾缆相维代楗江底,栏栀之丹鹱,扃迂之坚固,凫翼蝉联与波流上下颉颃”。明正统十四年(1449)郡守陆奇重造,“伐大石垛,桥首各树石柱二,海岸维一伐扶一舟……纽组石柱,钩圜中绾备开合,蝉联虹跨,随潮汐上下。”这大概是可随潮开合的浮桥。清道光五年(1825),巡道李可琼重修浮桥,把长四十五丈的生铁索改熟铁缆绳,石砌浮桥附近河岸以防水激。
  水利科技
  区境河道纵横,为防水患,南宋开庆元年(1259),沿海制置使吴潜亲自测量了中塘、南塘等河段的水位变化及与农田水位之间的高程关系,同时也测量了月湖平桥的水位,将明州城西、城南等的水位统一换算为平桥处水位,从而定出开闭闸门不使农田受淹的合适高程。在现月湖菊花洲平桥河、镇明迎凤街口,设“平”字水则碑亭一座,镌“平”字于石上,以测算各处水情。城外诸闸视“平”字出没启闭。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据现今科学测定,“平”字首横上缘为黄海海拔高程1.62米,第二横上缘为1.36米,下端1.09米。推测“平”字二横为当时的常水位线,这与现今宁波常水位1.33米基本相符合。可见水则碑水位测量技术已达相当先进水平。它的设立,有效提高了水利工程运行的管理水平,为提高明州防汛抗旱能力、保证农业丰收提供了保障。
  造船科技
  境域地处东南沿海,自古以来就为造船重地。南宋乾道五年(1169),明州水军统制官冯湛打造多桨船一艘,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通长8丈3尺,阔2丈,计800料,用桨42支,江海淮河无往不可,载甲兵200人,来往极轻便,当时已能成功地把湖船船型与海船船型结合起来,制造出江海两用船。1979年在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一艘宋代海船,该船系尖头、尖底、方尾的三桅(或双桅)外海木帆船,无论是船型、结构还是造船工艺,都达到了当时世界造船技术的顶峰。其技术特点为:(1)船型。采用小的长宽比并配以瘦削的型线。小的长宽比可以提高航行时的稳定性和抗侧浪能力,瘦削的型线则有利于破浪前进,使该船具有较强的适航性;(2)龙骨结构。采用龙骨分段结构,克服了整根大木料弯曲加工成型的工艺困难,龙骨分段形成的曲线形状,有助于改善船舶的回转性能。在龙骨接头处都设有舱壁或抱梁肋骨,使其与龙骨、船壳板等形成坚固整体,保证接头处的刚性和强度;(3)水密舱壁加肋骨。古船残存七道舱壁,采用了先进的水密舱壁。每个舱壁的最低点(龙骨中线的上方),将肋骨凿一小孔作为流水孔,既不影响水密,又可清除舱底积水和洗舱。较大的舱中在两舱壁之间再填设一档肋骨,既缩小舱室段船体板架的跨距,又不影响舱室长度;(4)舭龙骨。钉在舭部外壳板上的半圆木构件,为船舶在风浪中横摇运动时,具有增加阻尼力矩和防摇减摇作用的舭龙骨,与现代船舶对舭龙骨的要求相符;(5)接法。船壳板列纵向采用削斜接,可增强牢度,胜于平接。横向采用子母口接法,增强水密程度和抗撞击能力。接缝处采用了桐油加麻丝的捻缝工艺,保证了船体各构件间的连接牢固性和接缝处的良好水密性。(6)选材。古船对不同的构件采用不同的材料,如龙骨用松木,艏柱用杉木,船壳板多为杉木,舱壁用杉木或松木,头桅座用樟木等,与近现代沿海木帆船的选材方法基本一致。
  医学科技
  唐开元年间(713—741),陈藏器著《本草拾遗》一书。南宋宝庆三年(1227),知府胡渠创立剂药局。明高武设计并铸造男女童子铜人各一个,丰富了宋代御医所铸铜人穴道。宋北川开创“宋氏妇科”,明末清初陆士逵开创“陆氏伤科”并传至后代。清康熙年间(1662—1722),城区开设冯存仁、寿全斋等中药铺,以其较为成熟的制、灸、煨、炮、炒、焙、煅、飞等工艺制作成丸、散、丹、片各类中成药。
  舆地学
  燕肃著《海潮论》、绘《海潮图》 明州地处东南沿海,海潮的起起落落,引起了北宋明州知州燕肃的兴趣。其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在研究古人潮汐理论的基础上,写出了《海潮论》,并绘制了《海潮图》。《海潮论》首先对海潮形成的原因作了论述,指出“日者,众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阴之精,水者阴,故潮依之于月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是“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他已经认识到日月的吸引是形成海潮的原因,并且指出一月之中朔望潮大,上下弦潮小,这都是科学的论断。其次。他还对潮候进行推算,指出每天海潮涨落的时间,其所举的数据都非常精确。燕肃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刻在石碑上,以便在百姓中广泛传播,尤其是渔民和水上交通作业者。作为明州知州,燕肃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指导,促进了明州当时的渔业生产和浙东水路交通、水利建设,对明州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燕肃研究潮汐时,为了得到正确的潮候,需要用更准确的计时器。于是,在研究潮汐学的同时,同步研究,不断实践改良计时器。终于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发明了精确的“莲花漏”,并至景祐三年(1036),被仁宗皇帝采用并颁行全国,以致“各州郡用之以候昏晓,世推其精密”,“分刻不差”,各地“皆立石载其法”,在中国古代时间计量发展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地图学 地图是储存地理资料的工具,早在宋代,境内的地图制作就已经有较高的水平,按照不同的用途和载体,出现了方志地图、实测地图、碑刻地图和其他类型的地图。方志地图如《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所附地图等。实测地图有《嘉定日月湖丈尺图》(已亡佚)。碑刻地图有《舆地图》(原碑已毁,今拓片存日本京都东福寺),涵盖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下地理范围,地名之间多用线条连接,表示有道路可以通行,还绘有至高丽和日本的两条海上交通路线。南宋袁燮去浙西地震灾区赈灾时,命各保绘出一张当地的地图,要求将田畴、山水、道路、桥梁、寺观等要素皆详细绘出,然后将相邻的地图拼接起来,不但在救灾中发挥作用,还可以在疆界、户口、徒役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当时是一大创举。
  第二节 近代科学技术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科学技术逐渐进入境内,带动了近代工业与社会事业的发展。道光二十三年(1843)西医传入,光绪九年(1883)建成华美医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通利源榨油厂,用棉籽加工为成油,棉花籽饼加工为棉仁粉剂。宣统二年(1910)开始兴建杭甬铁路,至民国26年(1937)全线通车。
  民国元年(1912)成立宁波四明电话公司,始装磁石式交换机100门,次年5月通话。24年(1935)改装共电式交换机。3年(1914)12月,永耀电力公司始用2台25千瓦发电机和蒸汽引擎发电。两年后,电灯在城区普及。10年(1921),由城区向慈城供电。10年(1921),如生罐头厂首创罐头油焖笋。21年(1932)创办恒丰布厂,使用全套印花机设备,生产白地色丁花布、印花哔叽和花斜纹布。15年(1926)由裘天宝银楼业主在东后街64号独资成立宁波历史上第一家通泉自来水公司,以地下深井为水源,管道铺及东门口一带商业闹市区。23年(1934)9月,和丰纱厂董事长俞佐宸等集资在通泉自来水公司旧址成立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开挖深井,建50立方米铁质水箱水塔和6立方米地下过滤池。铺设地下输水管道3.5千米,通往东大街、江厦街、药行街等商业地段,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供水系统。21年(1932),广播技术在境内始用。上海电料行袁士川在宁波试办“黄金广播电台”,功率放大器5瓦,频率1320千周,波长227米。24年(1935)以后,陆续有“四明”“宁音”“泰山”等广播电台出现,最大功率为200瓦。23年(1934)将东津浮桥改建成独孔大环桥,命名“灵桥”。三轴钢筋独立洞环桥,桥长97.6米、宽20米,承载力20吨。施工中技术要求严谨。车行道水泥、石子对拌,不用黄沙。石子则需经水洗,用白纱布包裹检验无脏迹方投入使用。路面石子露出,骤见粗糙异常,但耐久而不损。人行道水泥三合土厚5厘米,水泥黄沙滚成钉牙式眼子,车辆无倾覆之虞,行人无滑跌之患。桥下预埋水电和煤气管道,见当年考虑之周。26年(1937)创建华伦造纸厂,采用机器造纸,改变了宁波只有手工造纸的局面。
  第二章 科技组织和管理
  1955年,境内成立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机构。1985年建立区科委和区科协,其后更名为区科技局,科技管理得以健全,科技发展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通过科技职称评定、科技人员培训、科技人才引进等措施,科技队伍逐渐形成壮大。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55年3月,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境内成立。1958年成立市技术革命委员会。5月漂染厂建立本市第一个厂办科研所。12月成立市科学技术协会。1959年1月设立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1963年6月改称为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中,科技管理部门、科学技术协会和科技学术团体等组织相继解散。科研设备、科技图书和情报资料遭受毁坏和散失,科研项目或中断或拖延。
  1972年9月,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宁波地区科学技术办公室,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生产指挥组科技办公室。1973年3月分别改制为地、市科学技术局,负责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科技工作转入正常轨道。1978年,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分别建立。1979年2月召开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市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恢复。1983年3月,地、市机构合并。7月,地、市科委和科协分别合并,成立市科委和市科协。
  1985年3月,区科委成立。1987年底,建立区科协。2002年4月,区科委更名为区科技局,并建立局党组。区科协与区科技局合署办公,下设办公室、科技管理科和科技创业中心管理办公室。科技管理科归口管理新产品、星火、火炬、推广、攻关等科技计划,负责科技资金管理,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认定,科技成果鉴定、登记、推广和保密及科技进步奖申报,归口管理社会发展、信息化建设计划及中小企业国家创新基金申报。科技创业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区科技创业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节 科研机构
  市属科研机构
  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院址在益民街48弄58号。前身为宁波地区工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从事化纤、机械、电子、“三废”处理、防腐剂、吸泥船、农药、多用泵等多门类科研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987年与原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合并,改为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1994年改为现名,成为集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境规划、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咨询、环保科技产品开发、环境工程监理、承包及运行管理一条龙配套服务的综合研究开发单位。2006年,全院有职工57人,其中科技人员49人。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7名、中级21名、初级11名。设计院先后参加过多项国家环保攻关项目,国家、省、市重点污染源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五项环保治理技术获得国家专利。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控制技术研究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市城市污水处治建设方案获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三等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辅助软件系统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以钛白废酸和铝土开发的新型高分子环保药剂获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新秀奖。2005年完成《宁波市甬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和《宁波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达标规划》等项目。多次荣获省环保局、市科技局授予的“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地址在三市路59弄8号。成立于2004年6月,现有在职人员44人,其中硕士生7名、本科生25名。科技技术人员38名,其中研究员3名、高级工程师17名、工程师7名、助工11名。研究院主要承担国家、部委、省和市下达的海洋与渔业科技攻关项目科研任务,市“科技兴海”、“科技兴渔”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和海洋与渔业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及高新技术科研攻关及应用研究,市海洋与渔业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市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估和渔业污染事故检测与评估,市水产养殖病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指导,市渔业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任务,部门和企业委托的海洋与渔业规划、研究及技术咨询服务等。建有海洋与渔业学科硕士教学实践培养基地。获省级三等奖1项、市级农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宁波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 地址在孝闻街264号。前身为宁波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1984年1月地、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市医学科学研究所。1984年5月建立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6年9月,两所分开。市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所单独建所,所址在西北街42号。1988年,全所有职工26人,其中科技人员25人,有高级技术职称的3名、中级6名、初级15名,所长杨国栋。设有6个实验室,拥有荧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4台,中外文医学图书5000册。专门从事微循环障碍疾病发病机理和莨菪类药物的开拓性研究。以莨菪类药物为手段,进行危重病抢救和难治病治疗,并以此建立“信息—效应—能量”发病学理论。历年来,在和平应用莨菪类药物解决微循环障碍,治疗暴发性流脑、冠心病、子痫、中毒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河豚鱼中毒等难治疾病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发现莨菪类药物对鱼类、生猪、棉花、水稻等的促进生长作用。1978年至1988年,获国家、部、省、市科技成果奖14项,优秀论文奖7篇。
  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 地址在柳汀街。创建于1998年,又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宁波分所。内设总工办、科研开发部、研究实验部。在海洋工程领域,从事各类海洋工程的环境调查、勘测、设计、环境质量评价、数值模拟与预测、濒海污水处理与排海、海洋工程技术开发等。在海洋产业领域,从事海洋生物衍生产品和海洋药物的开发、水产品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与技术咨询服务等。在海洋经济与海洋管理学领域,从事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计划和地方海洋环境保护法规的编制起草。2005年迁址江东工科技园区清水桥。
  宁波市机电工业研究设计院 创建于1970年,地址在宝善路166号,为宁波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市属机电工业综合性科研设计单位。全院分设机电科研及设计两大部,有高级工程师32名、工程师62名。设计院致力于机电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自动化仪器仪表的设计与生产,多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任务。产品有模拟数显调节仪、温度湿度速度时间调节控制仪表系列,具有智能数显温控仪系列,电子计数器系列,实验仪器系列,电机调速系列,无纸记录仪系列等几十种、几百个品种,并对外承揽电气成套控制系统设计,与国内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新产品研发获国家专利35项,多次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项。
  宁波市二轻工业研究设计院 创建于1976年,地址在小沙泥街60号。1997年与新加坡合资,研制开发自动焦度计、自动镜片磨边机、LP—5制模机、中心机、开槽机、验光仪等多种系列眼镜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注塑机电脑控制器等产品。自动镜片磨边机获1999年国家级新产品称号,自动焦度计获2002年宁波市级新产品奖。
  区属科研机构
  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 创办于1989年,地址在西郊前锋路9号。属民营科研企业。从原有3名科研人员、3000元资金,发展到有固定资产百万元,从业人员20多名,设有中试生产基地、开发区的新芝公司。产品有电动玻璃匀浆机、超声波细胞粉碎机、高压氧舱专用对讲机、激光指示器、多功能电话遥控器等10多种,获专利3项。多功能电话遥控器在第三届中国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在联合国中标。
  宁波中鼎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2年成立,地址在环城西路南段695号。为建筑设计与研究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有员工5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职工人数的85%以上,其中国家注册建筑师7人、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4人、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3人、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8人。院下设总工程师办、方案创作所、综合设计所、室内设计所、综合办公室、财务部6个部门。研究院专长建筑功能、形式与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分析与研究,先后完成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宁波美术馆、宁波科技园区萧峰青年公寓、宁波外滩花园、宁波院士花园、科技园区现代铭楼、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奥丽赛大厦、月湖银座、宁波万达广场高层公寓、宁波东方瑞市二期工程、鄞州区委党校、鄞州金贸中心、舟山凤凰山庄五星酒店、大庆银亿阳光城、长兴大唐贡茶院等建筑的设计。
  宁波海曙姚丰特种养殖研究所 2001年成立,地址姚丰工业区,拥有科研办公用房600多平方米,科研人员6名,员工18名,固定资产500万元,养殖面积500亩,其中优质高产标准化基地300亩,现代化温室大棚4000平方米,育苗大棚1000平方米,主要从事澳洲淡水龙虾、南美白对虾、翘嘴红、季郎鱼的特种养殖、加工及销售。2002年被列入宁波市海曙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企业科研机构
  宁波福特继电器研究所 1992年建立,地址在启文路125弄11号。有大专以上科技人员96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从事电磁继电器研究,是中国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参与国家标准的制订,为我国最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生产第三代通信继电器及涉足第四代通信继电器的企业之一。2001年成功收购日本两家企业。2003年升级为省继电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中心研制成功近百种继电器,广泛应用于通信、汽车、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已获国家专利42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曾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省专利示范企业,获市200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研究开发中心 1996年建立。地址在段塘大河头段塘路99号。有科研技术人员235人,其中中级职称40人、高级职称12人,硕士、博士14人。主要从事研究的项目有锌锰、锌镍碱性干电池系列,锂锰干电池系列,锂离子二次可充电池系列,动力电池及电池相关的生产线和原辅材料。近3年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60多项,其中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授予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参与和主持国际、国家标准制定8项。“LR20和LR14无汞碱性锌锰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05年度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LR6大功率无汞碱性锌锰电池(数码王电池)和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04年度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6年LR6数码王电池和生产线研发小组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宁波神乐电子器材总公司宁波市电气触点研究所 前身为宁波三星电器元件厂,以生产多材质、多品种合金电气触点为主,地址在祖关山路。公司成功开发银铜复合、银氧化镉、银铁合金、银镍合金、银钨合金、银氧化锌、银氧化锡、银氧化铟等系列合金材质和电器触点。其中银氧化镉、铜复合电器触点结合牢度性能稳定,可取代进口产品。产品获市优秀新产品奖、四新产品奖、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开发部 原称宁波洗衣机总厂,1980年建立,地址在鄞奉路131号。公司首批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自营出口权,生产的新乐牌洗衣机为中国最早的洗衣机品牌之一。有员工1252名,专业技术人员215名,洗衣机年生产能力300万台,开发20个系列200多个型号的产品,2004年新乐牌洗衣机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太阳能研究所 1978年建立,地址在前丰街80号。为中国最大的光伏生产企业之一,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太阳能研究所,聘请国内多名著名太阳能专家加盟,定期邀请德国、日本等国太阳能界专家到公司讲学。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5%,多次承担国家、省、市和世界银行GEF项目的科技攻关项目。在西藏、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以及赞比亚等亚非拉国家,建有大型太阳能发电站。在兰新铁路、长江三峡、塔里木油田,太阳能电源通过恶劣气候和时间的考验。太阳能龙船在美国国际博览会获金奖,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宁波金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软件中心 1998年建立,地址在大梁街48号。为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下设软件中心。有一支系统分析员、高级编程人员、高级工程师、专业资质认证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组成的技术队伍,从事网络与软件研究。公司曾被评为市软件行业十强企业、市独立软件开发十强企业、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
  第三节 科技队伍
  科技人员状况
  解放前,境内科技人员奇缺。仅宁波永耀电力公司有几名技术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队伍逐年壮大。
  技术职称评定
  20世纪50年代,从工农群众中提拔了少部分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960年任命一批工人技术人员,授予其各专业技术干部职称。1978年,市制订的《宁波市工程技术人员定级升级条件暂行规定(草案)》,对主任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的技术业务条件作了具体规定。1986年技术职称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1987年成立区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并相继成立区中小学教师、卫生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农业人员等初级评审委员会。职称改革实行评聘分开,专业技术职务根据各单位实际需要设置,在定编定员基础上,确定高、中级专业职务的结构比例,由行政领导在有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中聘任,任职期间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1991年,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应考2730人,实考2579人,评出高级2名、中级8名、初级134名,其中经济类34名、工程类16名、医科类76名、财会类18名。1993年,评初级任职65名,上报晋升高级28名、中级172名。1996年实施职称改革,确定首次技术职务定职130人,审核评审初级任职资格137人,审核推荐各档次任职资格343人,其中高级7人、中级98人、初级238人,对286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年度考核。1997年评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12人,审核推荐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13人。1998年建立全区各级各类人才3187名技术人员的数据库档案,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851人、初级职称2312人。年内推荐评审高级职称14人、中级133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69人。2001年组织职称外语和经济系列的考试,完成执业药师等13个专业、职业(执业)资格600余人考试报名的审查工作。至2008年,全区各级各类人才中,高级职称10649人、中级职称7931人、初级职称14205人。
  科技人才引进
  1984年改革人事制度,下放人才引进权,企业直接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干部35人,其中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1人。1986年5月设立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1991年,区人才服务中心成立,为流动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和档案管理。是为宁波首个县(市)区级人才服务中心。1993年在长春路建立人才劳动力市场。11月,举办区首届人才交流大会,48家单位设摊,900余人参加洽谈。引进企业急需人才14名,其他各类人才共55名,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9名。1996年,区人才市场从人才劳动市场中分离,在高塘路建立120平方米的人才市场,举办人才交流大会,有56家单位设摊,1300余人进场洽谈。1997年,区人才市场先后举办´97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97海曙区人才交流大会暨大专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宁波市乡镇企业人才交流大会、中老年人才市场招聘会、中高级人才招聘专场。11月,组织卫生系统去河南郑州招聘人才。一年中接收高校毕业生25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名、本科毕业生84名、大专生112名。1996—1998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771名,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5名。1997年引进各类专业管理人才118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6名。1999年引进人才270名,其中高级职称14名、中级职称9名。至该年,有高级职称人才35名、中级职称人才933名,多数分布在科研教育卫生部门。
  2000年,区人才市场搬迁至西北街1号,总建筑面积1253平方米。1999—2008年,举办招聘会150次,引进人才15544名,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3136人,博士38人、硕士167人,高级职称167人、中级职称117人。
  2005年实施《海曙区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实施办法》,引进8类高层次人才,对引进人才的生活、户口、配偶、子女、住房、用车、创业经费诸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进人单位在收入分配中向人才倾斜,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鼓励引进人员以技术、专利入股,参与分配。引进人员纳入学科学术培养工程推荐人选和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科技进步奖的推荐人选。
  科技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1954年,境内宁波漂染厂和棉纺、制冷类工厂参加市科普协会(筹)组织的漂染、棉纺、制冷等学习班,培训技术工人。1957年,工业管理干部和技工参加市科普协会与市工业局、建设局、工联会合作举办的劳动保护、数理化系统知识、自然发展史等学习班和科学讲座,农业干部参加植物基本知识、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家畜家禽饲养、新式农具的性能和特点等学习班和技术讲座。1959年,市机电研究所、重工业局、化工局、冶金学校、永耀电厂、如生罐头厂、邮电局、电讯器材厂、纺织机械厂等单位,派出技术人员去中科院电器研究院半导体室、中央纺织研究院、上海纺织研究院、天津工业学院、浙江省化工研究所和冶金研究所对口培训,时间半年至一年不等。1959—1961年,电器、工艺美术、邮电、粮食等科研所培养技术人员100余名。1979年参加地区科委举办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讲座64次。
  1994年为准备参加全国职称考试,会计学会培训会计员407名、助理会计师120名,对106名基层一级主要干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占应培训对象的42.7%。1995年6月,15名科技人员赴庐山参加国家科协举办的科技人员培训班。7月,基本完成248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任务。
  第四节 计划管理
  规划制订
  1994年7月,区科委制订了《宁波海曙区科学技术近期(2000年)计划和远期(2010年)发展规划》,农业科技重点加强粮食作物和蔬菜基地建设,发展立体农业,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新兴产业(产品)科技推广应用现代广播设备(高亮度背投式组合电视屏大屏幕)、重要元器件、机电一体化、高性能医疗器械、精细化工、新材料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加强科技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控制、软科学研究。8月,制订《海曙区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情况调查与发展规划设想(1994—1997年)》,以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控制、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信息和业务系统、信息服务业。区科委对区内新兴产业(现代通信广播设备及器件、机电一体化产业、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国产化、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新材料)的现状及“八五”后两年的发展趋势、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兴产业“十亿工程”发展设想、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对策、新兴产业调查统计跟踪等,做详细调研分析,编写了《海曙区新兴产业(产品)发展情况调查与发展规划设想》。
  2000年完成《海曙区科技事业“十五”发展规划》编制。
  2001年编制2001年度第一批科技计划,完成市级第二批科技计划筛选工作和第二批科技计划成本编制工作。
  计划实施
  从1991年至2006年,下达与实施科技计划183项,其中推广类项目15项,星火类项目13项,新产品项目103项,科研类项目19项,国家火炬计划5项,市、区级火炬计划21项,软课题计划7项。宁波GQY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高亮度背投组合电视屏、浇封型防爆电磁阀和复鞣剂(粉状)被列入1994年国家重点高科技新产品。宁波三星电器元件厂高性能高材质合金触点、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小型大功率电磁继电器和NX超小型高灵敏度通讯继电器、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LR6大功率型无汞碱性锌锰电池,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第三章 科技成果
  1991年开始,区科委对区内企业单位科技项目组织技术鉴定和验收,评选优秀论文,推动区内科技进步和发展。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LR6大功率型无汞碱性锌锰电池(数码王电池)和生产线研究开发及产业化获国家二等奖。
  第一节 科技论文评选
  1991年7月,评选区1989—1990年度优秀科技论文,评出一等优秀论文6篇、二等优秀论文27篇、三等优秀论文32篇。1993年9月开展两年一次的科技论文评选,评出一等优秀科技论文5篇、二等优秀科技论文20篇、三等优秀科技论文19篇。1995—1996年度优秀科技论文共评出一等奖优秀论文2篇、二等奖优秀论文7篇、三等奖优秀论文5篇。1997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5项获奖。汇编三本优秀论文集:《1990—1996年优秀科研成果》、《海曙区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实践论文集》,同时还帮海曙中心小学出版《教师论文集》。区科协从各基层学会中筛选部分优秀论文评比,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8篇。
  2007年4月,在市科协“科协事业发展研讨会暨主席读书会”上,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创新发展》一文在大会上交流发言,获三等奖。
  第二节 技术鉴定与验收
  1991年始,区科委对区内企业单位科技项目组织技术鉴定与验收。至2002年,鉴定和验收科技项目16项,其中市级6项。2003—2005年,区科技局鉴定与验收科技项目30项,其中市级26项,省级4项。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无汞碱性锌锰干电池4个项目,全部通过省级鉴定与验收。2007年4月,有关单位和专家对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复审、验收,中银(宁波)电池有皿宁波市海曙区志皿
  限公司、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宁波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符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标准,通过验收。宁波纺织仪器厂、宁波市海曙艾特电子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节 科技成果获奖项目
  1994年,全区评出25项区科技成果,其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1994年有5项科技成果获奖市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1995年有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奖。其中GQY电子实业有限公司“高亮度背投式组合电视屏”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公司总工程师郑远聪获“市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有12项获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80名科技人员受到奖励。1996年有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部级和省、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其中宁波市海曙成套流水线制造厂PC控制可编程流水线获市科技二等奖,宁波血液净化设备厂HP型血液净化治疗仪获市科技二等奖、国家医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度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宁波市星火奖1项。区科委立项开展的题为《海曙区实施商贸兴区战略,发展第三产业的对策研究》的软科学课题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达到省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2001年区1998—2000年科技进步奖,评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4项。2004年评出2001—2003年度科技成果15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6项。2007年5月对区2004—2006年度的22项科技进步奖材料进行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4项。2008年全年共组织市级、区级项目验收6项,其中市级3项;科技进步奖4项,科学技术推动奖1项。推荐申报市级的全部获奖,其中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组织27项专利参加宁波市科技局、共青团市委、市总工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发明创造大赛,获得发明创造类奖项1项,学生综合创新类奖项1项,并被评为活动组织先进单位。
  第四章 科技活动
  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科普活动,组织科普下乡,实行普网工程,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与国内外有影响的单位进行科技合作交流,开阔视野,更引导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向前发展。
  第一节 科普宣传
  20世纪50年代初期,科普宣传采用放映幻灯的方法,宣传有关“风雨雷电”、“怎样消灭水稻二化螟”、“新法接生好处多”等自然科学和医疗卫生知识。1952年后,配合过渡时期总路线、防化学武器、爱国卫生、向科学进军等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采用科普图片、科普讲座、科技表演、文艺宣传等形式,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如举办“除四害展览会”、“气象展览会”等。1957年召开第一次科普积极分子大会。1958年开展“扫科学盲”活动。1959年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推广水封反射炉、余热利用、节油节电、线性规划、电磁软水器、野生植物综合利用、小球藻等新技术,涌现出一批革新能手和科普积极分子。1964年,城隍庙改造成“科学宫”,内设天象馆、讲演厅、展览室、科技活动室等,举办“破除封建迷信展览会”,揭露封建迷信骗局,参观者达10万多人次。“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活动基本停止。1973年,在开明街建造长20米的科技画廊,至1987年共展出白蚁防治、地震知识、传染病防治、太阳能利用、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破除迷信、生活中的科学等59期。1976年境内建起科技电影放映队,放映科教影片,举办“科教电影汇映月”,“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览会”、科学技术交流会等。1997年3月,区科委、科协制订《海曙区一九九七年科普工作计划》,提出再建立1~2个科普示范小区,开展创建科普弄、科普楼、科普之家活动,建立科普教育宣传培训中心,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2003年承办“中国浙江省首届科普节”海曙片区系列活动,获省、市优秀组织大奖。2004年9月,区科协成立大众科普研发中心,创办《大众科普》报。
  2006年开设幼儿速心算、公共营养师培训班、大脑记忆能力开发等讲座,参与人数达8000余人次。在《大众科普报》、“大众科普网”开辟社区科学文明、青少年科普园地、劳动者素质、优生优育、妇女保健等科普专栏,全年共出刊大众科普24期,发放24万份科普报。依托大众科普中心与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一起编制《青少年科普知识读本》,制作挂图,丰富学生、居民科普教育内容。
  广场科普活动
  1996年,区科协组织两次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发放科普小册子和科普资料3000份,展出科普黑板报90块,其间进行各类技术咨询与服务,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法律、花木栽培、电脑技术、假冒产品鉴别、学校招生咨询等。1997年9月,海曙区科协在原宁波剧院(现逸夫剧院)广场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观众达千余人。同月,举办以“科技进‘三门’、恩惠施万家”为主题的全区科普宣传周,江厦公园举办1997区科普集市一条街宣传服务活动,5万余人直接受益。11月,海曙公园、月湖公园举办“共同可持续发展之路——百万公众学科学”看图答题活动,月湖街道、西门街道居民及辖区内中小学生1000余人参加。1998年8月,江厦公园举行1998海曙区科普集市一条街宣传服务活动。1999年9月,亚细亚广场展出科技进步照片展板,反映海曙科技战线成绩,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11月,中山广场举行“99科普宣传周集市一条街”活动。2001年2月初,在中山广场组织“反对邪教、保障人权”万名公众签名活动。3月初,在月湖月坛公园举行“宁波市社区青少年文化工作指导中心暨‘天天’文化月湖广场启动仪式”,市首辆“科普车”驶入太阳小区等公众场合宣传科普知识。6月,全区科普宣传活动周开幕,南门街道与市戒毒中心结对举办大型禁毒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小品“自作自受”在杭州举办的省科普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在市少年宫举办“海曙区科普宣传周——奔向未来”文艺会演。在鼓楼科技广场举办“中房杯”宁波市首届少年儿童软件应用大赛决赛。区科协牵头组织“科技、卫生、文化、计生”四下乡活动。宁波市科协在中山广场举办的科普集市暨广场文艺演出,海曙参赛科普文艺节目“圆圆的地球圆圆的我”获银奖。科普活动周受益人数超出12.6万人,区科协投入经费8.7万元。2003年9月,《科普法》颁布实施1周年,举办以“科普、文明、小康”为主题的“中国浙江首届科普节”,海曙活动片区举办“海曙科普之光”文艺晚会、首届网络知识大赛、电脑网络演示、咨询服务活动、电脑网络知识图文演示及科普一日游——参观市科技园区等活动,区科协获全省优秀组织奖。2006年在天一广场开展科普图板展出,参与“争创文明城区启动仪式”,开展“交通与文明同行”、“知识产权保护”、“用电知识”等系列图片宣传,展出图板(片)320块。与市教育局一起合编《青少年科普知识读本》。依托颐高数码广场开展“电脑、数码知识进万家”——文明生活系列活动,在颐高数码广场举行启动仪式。组织各社区200余人作为协办单位,在中山广场开展一年一度的主题为“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周活动。8月份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健康、安全、文明、创新”为主题,在各街道社区开展系列科普知识讲座。在中山广场开展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为主题的绘画活动。2007年5月19—25日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开展以“节能零距离,创意在身边”和“科学用电进万家”为代表的多系列、多层次群众性科技活动。9—12月,组织参加市“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科普主题知识竞赛活动,被宁波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优秀组织奖。
  街道科普活动
  1995年9月,灵塔街道成立区内首家街道科普协会。1997年,区内5个街道建立街道科普协会,69个居委会建立科普分会,形成多层次的科普网络。西门街道科协组织健身运动竞赛会,30个居委会、4个辖区单位的34支运动队、1200人参加了比赛。月湖街道科协组织“迎香港回归”科技黑板报及书画展评活动。灵塔街道科协组织辖区内居民家庭烹调比赛,19户家庭参加竞赛。各街道居委会文化站(室)一年中购置各类科技图书14000余册,每个文化站(室)一般订有10种(份)以上报刊。各街道共辟出130个科普宣传窗,定期更换自编或转摘科技信息,举办各类科普讲座155次。科普工作与创建港城文明和文明小区建设结合,组织“学雷锋作贡献”大型为民服务活动,发动26个单位60多名科技、医务人员,为市民开设家电维修、健康咨询等12个服务项目,直接受益人数1600多人。
  1998年8月,区科协及6个街道科普协会在城饭店联合举办’98海曙区家庭科普知识大赛。2000年月湖街道先后建立科普活动场所506平方米,阅览室藏书4000余册。2001年,鼓楼街道6个社区成立科普学校。2002年海曙区画廊被省科技协会评为“浙江省示范科普画廊”。2003年,白云街道科普设施面积达2350.6平方米,科普学院订立科普培训计划,授课对象为社区居民、学生、专干、失业人员、育龄妇女、中老年居民。西门街道科普学校面积2950平方米,活动室面积565平方米,阅览室藏书1万多册。在“非典”疫情期间,开展“依靠科学,战胜‘非典’”、“告别陋习,走进科学”和百场科教电影进社区活动,举办科普进社区文艺晚会,向居民普及防治“非典”的科学知识。
  2007年12月,区科协在区社区学院举行“关爱新市民,共建和谐家园”——向新市民赠送科普报仪式,每月向全区4所民工子弟学校3700名学生免费发放《大众科普报》,并请学生将报纸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传阅,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科普宣传。2008年5月19—25日科技活动周期间,开展以“科普讲座进社区”、“科普展览”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活动。8月,区科协在月湖街道举行全区企业职工科普知识竞赛。鼓楼街道、月湖街道和西门街道分获一、二、三等奖。鼓楼街道代表海曙区参加全市电视大赛,获三等奖。区科协被市科协评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科普主题知识学习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9月,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开展“科普电影进社区”、“科普夏令营”等具有实效性的活动。
  科普下乡
  1998年10月,区科协、段塘镇科协、区医学会、中医学会联合组织全区各大医院16名内科、外科、骨科、儿科等副主任医师到段塘镇开展“送医、送书下乡”活动,活动当天接受义诊群众270多人次。1999年5月,在西郊乡胜丰村开展“科技、卫生、计生”下乡活动,内容有送科技图书、医疗咨询、为民服务及文艺表演、计生政策咨询、发放计划生育宣传品等,受益人数1500人次。2001年2月,协助计生协会组织“优生优育、出生缺陷干预”科普宣传活动。
  普网教育工程
  2004年4月,在天一广场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暨宁波市“普网教育工程”启动仪式。11月,区科技局、区信息中心和省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分公司联合发起“海曙区信息化建设论坛”活动。2006年8月完成普网教育培训工作,接受培训人数2200多人。2006年,为适应数字宁波建设,普及电脑、网络知识。依托亚细亚数码港,举办数码知识进万家活动,受益人数达3万余人次。依托市劳动局职业培训学校、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等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普网教育工程,接受普网教育的居民达2200多人。2008年,全年完成“普网”培训人数1540人,超额完成了培训指标。
  第二节 科技合作交流
  1992年,区科委与浙江工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签订了《关于建立国外新产品网络》的协议。针对市级第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列入试制计划的16只新产品,与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五二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组织浙江工业大学与宁波德威正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乡镇企业总公司与宁波大学开展科技合作项目洽谈。1998年,国家科技部条件财务司条件处领导和中科院大连物化所博士生导师专程到“亚泰”公司洽谈联合开发项目的合作事项。11月下旬,区科委、区工业集团公司、贸易局、农经委、计经委、西郊乡6个部门与宁波大学商谈全面合作事宜。次月,区政府与宁波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999年,宁波大学科研处与乡镇企业局洽谈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约。8月下旬,区政府与浙江工业大学科技合作洽谈会暨签约仪式举行。宁波德威正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签订科技合作意向书。是年8月,共认同技术合同28份。2000年,完成德威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的科企合作项目协调工作。6月,组织25家企业负责人参加浙大—宁波科技合作。2001年,区科委随市科技考察团到成都、昆明、绵阳考察中科院、中物院、兵科院部分研究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上海交大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宁波德威正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中物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宁波佳安电子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物久远智能监控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市场销售技术合作意向。2002年开展浙大百名教授宁波行的科技合作。2003年,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专程到宁波,与区属企业海创公司纳米光催化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海创公司与上海交大合作开发纳米材料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上海交大到区并考察民营企业研发能力情况,签订合作备忘录,最终达成合作协议。同年,区16家企业参加在科技园区举办的“圣彼得堡建市300周年科技工业教育展览会”,会上有1家企业与俄罗斯一研究所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区科技局组织有关企业参加在科技园区举办的第六届浙洽会、第三届全国著名高校科技成果博览会。2005年举行区企业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洽谈对接会,6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浙江大学举办浙江大学与海曙区科技合作对接会,1个项目当场签约,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关于建立国外新产品网络协议》。是年,完成区“十五”科技合作规划编写工作。2006年6月区科协与浙江大学科技与文化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的《海曙公众素质行动计划试点研究》软科学课题,编成《宁波市海曙区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试点暨科普规划研究课题成果汇编》一书。是年,开设培训班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网上进行科普知识竞赛。2008年2月,召开全区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专题会议,12家企业25人参加。全年共组织62家次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区组织的多次重大科技合作活动,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项、重大科技合作项目1项。宁波诺可作为宁波唯一的一家企业参加浙江省与清华大学进一步深化省校合作的签约仪式。海申与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宁波首家节能减排工程技术中心。牵头成立“宁波海曙海一科技交流服务有限公司”,参与网上技术市场和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运行管理。是年完成43个签约项目,成交金额1523万元。
  第三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科普教育基地
  1997年,区少年宫搬迁到原棋杆巷小学,使用面积达450平方米,有10个教室,活动室配有科普教育设备及电子琴、音响等。1999年2月,灵塔街道科协与解放南路小学结成科普教育对子,成立区科协系统第一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南门街道科协与驻甬部队一起,建立社区青少年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被市教育委员会、市科协评为2000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在月湖景区儿童角,由宁波音像资料馆先后投入20多万元购置设备、改造设施,创办宁波儿童科教音像馆,开展“科普角”活动。“科普角”设有科普知识版面展览、科普录像放映、科教图书借阅、英语角、生物角、动手做小小实验室、科普知识专题讲座、演出科普宣传节目。宁波儿童科教音像馆在2003—2005年间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科普工作先进单位”、“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获市科普教育基地一等奖。
  学校利用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解放南路小学“启明星科学院”向全校师生提出“学会创造、追求真理”的科普行动倡议,开展“金点子”、“小发明”、“小制作”、“创新一绝”、“科技小记者”等活动。高塘小学成立红领巾环保学校和红领巾农科院校,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与科学性于一体的环境教育活动。2000—2003年,海曙区学校在市航空、航天、航海、车模比赛中荣获四连冠;在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获二等奖;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中获小学组常规竞速、集装箱搬运比赛三等奖,获省机器人比赛一等奖。2006年举办小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在中山广场展示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使用清洁能源为主要内容的绘画展。举办第二届中小学生搭纸桥的电脑奥林匹克竞赛。组织开展“科普角”活动,向市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等,参与受益观众5000多人。2007年“六一”节,区科协联合区大众科普中心在海曙区社区学院举行“六一”赠书仪式,向学生赠送图书。同时组织民工子弟学校20名优秀学生参加由市科协组织的海洋科普知识活动。9月15日全国科普日,由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区科协、区教育局承办,在琴桥公园举行了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启动仪式暨青少年科普教育系列活动。11月,区科协联合区教育局举行“海曙区第四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开幕式。全区各中小学校相继开展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历时一个多月。2008年先后开展“宁波网络产业创业园首届青年创业论坛”、“2008宁波网站CEO交流大会”、“月圆中秋——IT青年单身派对”等活动,搭建企业科协的网上QQ群和论坛,营造了良好的企业科协工作氛围。组织青少年“科普角”活动,举办小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开展“快乐创新,我为自己鼓掌”系列活动,邀请专家、科普报告团到各校进行科普讲座。同时,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普教育基地,观摩和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省、市奖项。
  青少年科技作品
  1993—2008年,全区有170项青少年科技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和区级奖励,其中全国奖3项、省级奖3项。西郊中心小学的“美国A鸡和加拿大红宝鸡的饲养”,获得“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优秀活动奖。解放南路小学“启明星科学院”的“行动起来,阻止废电池带来的危害”获得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二等奖。
  第四节 科技进步先进区创建
  1995年,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科教兴国,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活动的精神,向区委、区府提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报告。1996年初,建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区科技工作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建立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制订近期科技工作计划和到2010年的长期规划。区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89.5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07%,科技发展基金达285万元。随后区财政每年安排技改贴息50万元,投入农业发展基金100多万元,科普活动经费4.6万元,至2000年基本达到年人均科普活动经费0.3元。此年列入市级以上各类计划项目23项,包括市级星火计划2项、科研计划1项、软课题计划2项、新产品计划18项。1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部级和省市区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其中1项获国家医药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宁波GQY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宁波福特集团有限公司被评为宁波市技术进步优秀企业。全区技改项目29项,投入技改经费1.27亿元,占生产性固定资产1.84亿元的69%。农业方面围绕支柱产业,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两项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7%,获省市颁发的丰收奖等12项。4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0万元,帮助企业解决科技贷款160余万元。8月,区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海曙区科学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的决定。是年,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1997年,区级科技经费投入占财经支出的1.81%,其中科技三项经费占1.01%。区财政安排技改中心5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100多万元,安排科普活动经费7.2万元。组建不同层次农业选用技术综合试验和示范区,占地100亩,农业示范园建设粗具规模。全区工业骨干企业和骨干乡镇企业都设有技术研究部门或新产品开发机构。4家厂办研究所、18家企业与国内30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经济合作关系。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先后聘请来自加拿大、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等地的专家作为开发新产品的技术顾问。自1995年至1997年三年间,全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实际投资达14039.38万元,其中更新投资5698.83万元。1997年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率为61.19%。是年,全区有农民技术人员74人。工业企业职工32620人中,有11951人接受培训,培训率达36.64%;科技干部3018人中,有1313人接受教育,受教育率达43.5%。全区成立科协的居委会69个,居委会一级科协会员1013人。区少年宫搬迁新址,扩大活动场地,增添各类设备,促进少儿科技活动的开展,获市级少儿科技团体奖2项、单项奖14项。各街道居委会文化站(室)有专职科协会员负责,全年购置各类科技图书1.4万余册。
  1998年,为贯彻“科教兴区”战略,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副区长任副组长的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科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是年,区又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2000年,科教兴区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一号工程”、促进海曙科技进步的重点任务、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全区拥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苗子企业3家,形成机电、电子信息、纺织及医疗设备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如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性能超小型大功率继电器”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宁波德威正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数控电火花切割机”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全区高新技术产值达到6.02亿元。1999—2000年,全区列入市级以上新产品项目29项,CAD重点推广应用项目5项,成果推广、转化项目4项,组织市级新产品鉴定12项,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区级科技进步奖15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3.2%和22.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6%,比前三年年均38.2%提高了1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发展基金达312万元。科技信息形成主渠道,信息网络覆盖全区52个单位。科委主办的海曙科技信息网成为政府为企业和基层服务的有效载体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区科委分别荣获市科技进步宣传二等奖和区政务信息优胜单位称号。全区有区级科技型企业16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13家。建立市工程技术中心3家、产学研究机构3家、各类咨询机构24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达32家。
  2001年9月,区人大科教文卫民侨工委专题审议全区《科普法》贯彻落实情况。区政府调整充实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并邀请委员参加区后五年工作思路的专题研讨会,开展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申报。2000—2001年,引进各类人才1578名,其中高层次人才30名,被评为市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名、区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6名。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区级科技型企业20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技术交易额累计达1740.95万元。2002年6月,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海曙分市场试运行,10月正式开通。至年底,共收集技术难题26项,提供研发经费1146万元,科技成果专利552项,人才需求90项,上网科研院所38家,在线专家96人,招商引资项目34项,上网企业50家,中介机构2家。通过网上技术市场,两个项目正式签约,成交额145万元。宁波海曙姚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沈阳分院联合开发的“南美白对虾温室暂养技术”项目,获得省科技厅20万元立项资助。区被评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优秀组织奖”单位。2006年网上技术市场签约项目26个,成交金额1555万元。2007年11月29日,召开区软件信息产业工作会议,40多家单位参加,市信息产业局介绍了国家、省、市关于软件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要求、“双软认定”(软件企业的认定和软件产品的登记)及软件产业统计的有关规定,并对网上直报系统的使用进行简要培训,对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及科技信箱进行讲解。2008年4月,海曙区作为科技强区受到全省科技大会表彰。11月,召开全区企业网上技术市场培训会,介绍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海曙分市场及宁波市产学研平台的功能和作用,讲解科技合作的相关政策。38家企业的45名代表参加了培训会。
  第五节 科普示范城区创建
  2002年,海曙区被中国科协正式列入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单位,按照“科普工作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依靠科学普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探索城区科普工作的新途径,实现科普组织网络化、科普工作制度化、科普投入多元化、科普参与全民化。2004年3月,召开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动员大会,制定《海曙区迎接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检查工作的任务分解表》(讨论稿)。4月下旬,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检查组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带领下,对区进行考核验收。按照“组织领导、基础设施、科普组织网络、科普活动及成效”4个方面19项评估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合格。2007年,安丰、南都、汪弄、澄浪和尹江岸5个社区顺利通过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的验收。2008年3月,成立区创新型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由科技局牵头制定工作方案。
  网络组织与队伍建设
  境内初步构筑起区、街道、社区和楼群(单位)四个层面的科普组织网络。拥有区、街道、社区三级科普辅导员100多人,形成一支由2000多人组成的多层次、多学科(门类)、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科普队伍。2003年组建起100余人的科普宣传信息员队伍。2004年有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85人。科普志愿者队伍专业人才多、文化素质较高、老中青相结合。志愿服务涉及宣传教育、医疗保健、少儿科普、文体艺术、家政服务、电子电脑等10多个方面。2007年“普网教育工程”全区共培训2015人。
  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
  2002年,全区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为0.61元,2003年增加到0.68元.2004年增加到0.83元。有关部门和街道科普投入经费累计超过200万元。天一阁博物馆、区少年宫等建立3个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在群众活动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建有长10米以上的区级科普画廊3个。
  在创建科普示范街道中,建立街道科普教育场所,包括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社区创建科普楼、科普家庭等。南门街道万安社区建有“科普九景”,即科学家雕塑街、标准科普画廊、大型科普宣传画、科普阅览室、科普示范楼群、科普学习角、科普服务街、科普学院、科普沙龙平台。江厦街道新街社区,建立综合科普活动楼,内设科普图书室、科普电子阅览室、健身室、娱乐室。白云街道云丰、安丰社区建立科普片区,有标准科普画廊、科普图书(电子)阅览室、室内科普教育中心、社区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墙、科普植物林、幼儿科普实验基地等。江厦、月湖、南门、鼓楼、西门、白云6个街道通过省级科普验收,被评为省级示范街道。
  科技培训与科普研讨
  将全区机关干部科技知识学习列入“十五”科普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把科技信息掌握、科技办公用品使用列入公务员培训范围。每年举办1期区管干部科技知识培训班。科协专职干部的年度业务培训率达到100%。各级科协及学(协)会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举办各类科普培训班、讲座、报告会,为科技人员更新知识、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服务。探索科普工作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路子,发动企业参与科普教育基层建设。颐高数码广场的企业参与组织开展网络知识进社区、电脑知识活动等。2003年承办省城区街道科普工作研讨会,制作展示区科普工作新成就的VCD碟片。区被省、市评为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