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师范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6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师范教育
分类号: G65
页数: 4
页码: 1379-1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的师范教育起源于清末,最早的宁波府师范学堂创办于1905年,其后发展至今。学制和课程设置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包括国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教育学等课程。教育实习也是师范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会在教学实习中锻炼教学能力。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品质。学校的管理组织结构也有相应的变化,包括校长领导制、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是宁波师范教育的重要学校之一,现已更名为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关键词: 教育 海曙地区 师范教育

内容

发展概况
  境内师范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府城士绅张美翊、陈训正在月湖书院址(今月湖饭店)首创宁波府师范学堂,首届招生30名。民国元年(1912),学堂、书院改称学校,宁波师范学堂改名宁波师范学校。同年,三一书院附设师范科。是年2月,宁属六邑人士在月湖竹洲办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首届招生17人。10年(1921)4月,张雪门、杨菊庭等人发起募捐,于翌年2月创办两年制宁波湖西幼稚师范学校,地址在湖西马衙街,校长张雪门。这是国人自办的国内最早的幼稚师范之一。首届招生12名,学生毕业后学校停办。31年(1942)8月,城区战船街原私立甬江女子中学校舍办公立浙东师范学校,翌年改称省立宁波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停办。34年(1945)10月,鄞县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城区,并于次年1月解散。其中师范科单独设校,称鄞县县立师范学校,校址在月湖竹洲,后迁湖西马衙街秦氏支祠,又迁鄞县西乡接待寺,1949年并入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
  1956年8月,宁波师范学校在孝闻街双池巷创办,首批招生4个班,学制3年,对象为初中毕业生。1957年,绍兴师范两个普师班并入。1958年暑期,调整市区学校布局,迁至江东大河路(现陆军一一三医院院址),翌年迁往镇海骆驼桥。后又迁东钱湖,继后与宁波师院合并。1978年10月,市师范学校创办,校址在西郊路后河巷34号市十二中学内,行政上属十二中学统一领导。1981年秋,十二中学改办市师范学校,首任校长翁心惠,党支部副书记徐翊鸣。原十二中学师生并入十五中学,部分教师留师范学校任教。1990年5月,市师范学校与余姚市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宁波师范学校,迁往翠柏路309号新校址。同年,市幼儿师范学校迁西郊路后河巷34号原市师范学校址。1998年,宁波师范学校停招普师专业,改招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班。2001年7月,宁波师范学校与宁波邵逸夫幼儿师范学校合并,称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总部设在翠柏路309号。2005年6月,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迁址宁波大学园区北区。
  教学工作
  学制 清末,清政府规定初等师范学堂5年毕业,简易科修业1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宁波府师范学堂根据上述规定先开办1年制简易班,后增设完全科,学制5年,均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
  民国2年(1913),教育部规定师范学校学制5年(预科1年,本科4年)。宁波师范学校、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学制均为5年。20年(1931),鄞县县立女子中学师范科学制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1956年8月创办的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学制3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1978年10月创办的宁波市师范学校,学制2年,首期招收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1979年开设普师班和民师班,学制2年,分别招收高中毕业生和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民办教师。1981年起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93年实行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试点,获国家教委肯定。1998年全面推广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试点经验,停招普师专业。
  课程设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宁波府师范学堂开设国文、教育、地理、历史、英文、数学、博物、唱歌、手工、图画、体操、伦理、文字源流、文学史、心理、学校管理等课程。
  民国元年(1912),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开设有国文、算术、伦理、教育学、生物、理化、地理、英文、法制经济、读经、唱歌、图画、体操、缝纫、烹饪等课程。31年(1942),浙江省立宁波师范学校除开设普师应开的课程外,还有日语、英语、簿记、会记等。
  1981年,宁波市师范学校遵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开设政治、语文(语文基础知识、文选写作、小学语文教学法)、数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法)、物理、化学、生物学(包括少年儿童生理卫生)、小学常识教学法、小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及体育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美术及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及教学实习。1990年定名为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后,除开设上述规定的必修课程外,还制订选修课计划。如语文课选修的内容有写字、语言训练、儿童文学、应用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数理选修的内容有写字、语言训练、计算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电化基础、课外科技活动等。教育学科选修的内容有写字、语言训练、儿童社会心理学、教育简史、小学教育管理、电化教育基础、小学德育研究等。音乐、美术、体育课都有自选的内容。
  教育实习 清末,按《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在教育学科目中注重“实事授业”,令师范生“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在师范生给幼童教课时,师范学堂各科教员及附属小学堂堂长与教员“会同督率师范生监视其授业,品评其当否,且时自教授之,以示模范”。
  民国初年,教育实习时间包括在教育科目授课时数内,教育部《师范学校规程》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每周9课时。16年(1927)规定教育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二学年(注重参观,每周2课时)和第三学年(注重试教,每周5课时)。实习地点或在附属小学校,或经约定的附近小学校。实习方式,或教育参观(观摩),或见习,或试教,或协助和代理级任导师工作,或参加小学教育行政工作。30年(1941)12月,教育部制室的《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办法》规定,师范生的实习包括参观及见习(占30%)、教学实习(占40%)、行政实习(占30%)。32年(1943),省教育厅训令鄞县政府实施《改进师范生实习要点》:学校须妥拟实习计划和实习历,应按规定组织实习指导委员会;学生对单式、复式、各科目、各种行政应有普遍实习的机会;实习时数不得少于1800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实习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实习的组织领导分为校实习领导小组、实习点、实习学校三个层次。实习内容以语文、数学为主,兼以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以及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家庭访问等。实习时间一般安排6周。如市师范学校分为动员、见习(约1周)、实习(约4周)、总结四个阶段。1979年后,哪个地方来的学生就到哪个地方的学校去实习。宁波市师范学校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是海曙、镇海、北仑三个区中条件较好的小学。1989年,市教委颁发的《宁波市中师实习学校暂行规定》,把“办学指导思想端正,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较高,并有一定规模的区、乡(镇)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作为实习学校的条件,把“师德良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较强”等作为实习指导老师的条件和职责。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档。
  德育工作
  清末,《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在充教员者最为重要之务;故教师范者务当化导各生,养成其良善高明之性情,使不萌邪妄卑鄙之念”。“国民之智愚贤否,实关国家之强弱盛衰;师范生将来有教育国民之重任,当激发其爱国志气,使知学成以后必当勤学诲人,以尽报效国家之义务”。
  民国元年(1912),《师范学校规程》对师范学生提出“陶冶情性,锻炼意志”、“富于美感,勇于德行”、“爱国家,尊法宪”、“尊品格而重自治,爱人道而尚大公”的要求。20年(1931),国民党政府以党员训练方式指导师范教育。同时提出陶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国民公德。抗战期间,规定师范学校“应特别注重建国信仰”,注重“人格之陶冶、专业之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合各项政治活动,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1956年,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程》。宁波师范学校根据该规程要求重视课内外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内容有专业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美感教育等。1958年,宁波师范学校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通知,组织师生去工厂、农场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加强以农为基础的思想教育。1982年,宁波师范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对师范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强化教育;运用政治课教学、班主任、共青团工作、组织党章学习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1983年,教育部颁发《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宁波市师范学校制订“学生守则”、“文明寝室标准”、“实习生守则”等,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1988年后,宁波师范学校开展创建优良班集体活动,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每月一主题”的国情和革命传统教育。1990年后,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德育工作形成“导、转、放”的新模式,围绕“严格、规范、自律”三个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意识、规范意识、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创造意识。
  学校管理
  清末,宁波府师范学堂设校监一人,监督统辖各员,主持全校事务。
  民国元年(1912),学堂监督改称校长,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设校长一名,总理校务。12年(1923)实行中学、师范合一制度,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省立第四中学,分设中学、师范、附小3个部。
  1955年实行校长制,设教导、总务二处。1957年后,加强党的领导,宁波师范学校建立党支部。1980年,宁波师范学校单独成立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室下设教导处、总务处、校办工厂。党支部负责学校的政治思想及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实行校长主持下的校务会议制度。1985年,宁波师范学校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由党、政、工、团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若干人参加,其主要职能是审查、批准学校工作计划,审查财务收支等重大事务,对学校领导工作发挥民主监督作用。1986年起,宁波师范学校党政职责分开。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党支部(总支)负责党的自身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统战工作、共青团、工会和审定学校工作计划,考察、审批中层干部的任免,审议奖惩、调资、转干、职称评定等项工作,检查学校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学校还设立教育科研室,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实习工作、体育卫生、推广普通话、毕业生分配等领导小组。
  学校选介
  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 前身为市师范学校,创办于1978年10月,校址在西郊路后河巷34号(原宁波市十二中学、现爱菊艺校址),建校时归十二中学统一领导,开设英语、物理两个专业班,招收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学制两年,学生80人,教师8人。旨在培养宁波市和镇海县急需的初中英语、物理教师。1979年除专业班外,开设普师班和民师班,分别招收高中毕业生和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民办教师各2个班,学制2年。1981年起普师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84年增设幼师班。至1988年,学校有10个普师班、2个幼师班、学生501人。培养毕业生1121人,开设幼儿教师培训班14期,结业学员705名。1990年5月,原余姚师范学校、宁波市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校址在翠柏路309号。
  1993年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试点,1998年停招普师专业,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试点工作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1997年被授予省首批示范性师范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省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7月,宁波师范学校与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合并,改称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设翠柏和育才两个学区。有省市级教坛新秀20多人。2005年有21个班级、820名学生、161名教职员工。教师中有高级讲师20名,讲师55名,省、市级教坛新秀20人。
  2005年6月迁址宁波大学园区北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美翊
相关人物
陈训
相关人物
张雪门
相关人物
杨菊庭
相关人物
翁心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