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 师范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68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 师范教育
分类号: G71;G65
页数: 9
页码: 1374-1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反过来又有助于社会发展。海曙地区境内职业教育始于清末,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校的普通高中纷纷改为职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趋于鼎盛。海曙区境原城区仅弹丸之地,然人口密集,家长向来就为子女就业发愁。各类职业技校毕业生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容易寻找工作,因此深得社会欢迎。北宋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在任期间他亲自延聘名师到甬上讲学,境内尊师重教之风久盛不衰。加之过去进师范读书不仅免缴学费,还提供膳食,不失为贫家子弟求学首选门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正常教育秩序遭破坏,“读书无用论”盛行,师范教育也一度低落。改革开放以后,教师地位不断提高,因此师范教育重又进入兴盛期。
关键词: 教育 海曙地区 师范教育

内容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反过来又有助于社会发展。境内职业教育始于清末,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校的普通高中纷纷改为职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趋于鼎盛。海曙区境原城区仅弹丸之地,然人口密集,家长向来就为子女就业发愁。各类职业技校毕业生有一技之长,毕业后容易寻找工作,因此深得社会欢迎。
  北宋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在任期间他亲自延聘名师到甬上讲学,境内尊师重教之风久盛不衰。加之过去进师范读书不仅免缴学费,还提供膳食,不失为贫家子弟求学首选门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正常教育秩序遭破坏,“读书无用论”盛行,师范教育也一度低落。改革开放以后,教师地位不断提高,因此师范教育重又进入兴盛期。
  第一节 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概况
  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称实业教育。境内职业教育始于光绪三十年(1904)卢洪昶捐资创办的育德农工小学堂,34年(1908)改名育德初等工业学堂,校址在西门盘诘坊,专收“堕民”(又称贱民)子弟入学。民国3年(1914),邬学绍等创办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地址在北大路(今解放北路91号)。民国6年(1917)后,全国统一改称职业教育。14年(1925)开办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学校和省宁波医院医事技术学校。抗战胜利后,鄞县县立临时中学迁回城区,其中商科在北大路91号旧址复校,仍称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民国时期,先后开办过的实业(职业)学校,有据可查的有15所,其中商业8所,无线电2所,护士2所,其他3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军管会接管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和省立宁波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宁波私立无线电工程学校和鄞县私立崇实商业补习学校向市政府登记备案。1949年7月,宁波私立无线电工程学校迁入北大路96号屠氏义庄旧址,1952年停办。1949年9月,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宁波市财经学校(1957年改为浙江省宁波冶金工业学校,1960年8月迁往建德)。1951年始,开办药行、县东、浙东、鼓楼、湖西、西郊等会计训练班6个。1954年,私立崇实商业补习学校改办普通中学,6个会计训练班设文化补习学校。1951年2月,省立宁波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与慈溪保黎医院高级护校合并为宁波医院医事技术学校。1952年9月,浙江省宁波卫生学校开办(由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学校和浙江省宁波医院医事技术学校合并而成),校址在广济街56号。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发展一批农业职业学校,1961年调整时均停办。1963年9月,宁波市农业职业学校开办,校址在孝闻街203号,1965年9月迁往新址后河巷34号,1969年8月改为宁波市第十二中学。1965年,区内有湖东、苍水、西郊、江厦4所初级农业职业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均停办,并入附近初中,改为普通中学。1980年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宁波市十七中学在全市第一批试办职业高中,开设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专业班。1983年,宁波市十五中学试办烟草、玻璃、啤酒3个职高班。1984年,宁波市第九中学开办医药职高班。1985年,宁波市政府批准宁波市十五中学为宁波市轻工职业中学,并确定为市重点职业中学。1986年,宁波市第十一中学、第十六中学分别与市电业局、市中百批发公司联办职业高中班。1990年,区内有职业中学3所,附设职业高中班学校6所。
  20世纪70年代,技工学校开始发展。:1979年4月,浙江宁波商业技工学校开办(前身为1972年创办的宁波商校烹饪专业)。1987年,新建市轻工技工学校、市体育运动学校。至1990年,境内有技工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6所。
  1991年,市轻工职业中学与市第六中学高中部合并,校名为市第六中学,成为职业高中。1992年市第六中学与市第十六中学合并,校名改为甬江职业高中。1994年,宁波九中成为职业高中,1997年兼称宁波经贸中等职业学校。1992年5月,宁波交通技工学校从鄞江镇迁入段塘。1999年12月,浙江省宁波商业学校由中专升格为高职。2001年9月,浙江省宁波卫生学校改名为宁波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上两校均已迁往鄞州区。至2008年,境内职业中学有甬江职业高中、宁波第二技工学校(宁波兴港职业高级中学)、浙江宁波商业技工学校(浙江商业技师学院)、宁波交通技工学校等。
  学制和课程
  清末各类中等实业学堂预科只设置普通课程,分别为修身、中国文学、算术、地理、历史、格致、外国语、图画、体操等。本科课程分为普通学科、实习学科(即专门学科)两类。具体科目的设置视实业学堂类别而定。如中等商业学堂的普通科目为修身、中国文学、算术、体操4门,实习科目为商业地理、商业历史、商业理财、商业簿记、商事法规、商事要领、商品学、商业实践、外国语等9门课程,有的适当增加其他课程。各类中等实业学堂的实习时数视各实习科目繁简而定。各类初等实业学堂的课程参照同类中等实业学堂所设学科开设,但门数减少,其程度和内容较浅近。普通学科设修身、国文、图画、体操4门,其他则根据不同科类设数学、理化或地理、历史、博物、乐歌等课程。
  民国2年(1913),《实业学校规程》规定,甲种实业学校修业期预科1年、本科3年,乙种实业学校修业期3年。21年(1932)职业学校分初级、高级两种,初级职业学校修业期1~3年,高级职业学校修业期3年。民国时期中等实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大致与清末相同。20年(1931),商业类的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的初级银行科开设公民、体育、军训、国文、英语、商业、商算、银行原理、银行会计、簿记、商史地、银行务实、会记及审记、货币、打字、经济商法、汇兑、金融、统计等19门课程。高级银行科除开设国文、英语、体育等7门普通课程外,另开设党义、科学常识、图画、音乐、商业学、算术、银行概要及簿记、商店、统计大意、销售、广告、金融市场、货币概要及验币等13门课程。医药类的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开设解剖生理学、护士历史、护士伦理学、溶液论、英文、个人卫生、药物学、细菌学、寄生虫病学、内科学、儿科学、妇科学、产科学、眼科学、五官科学、公共卫生、手术室技术、麻醉学、传染病等19门课程,另加实习。1952年创办的宁波卫生学校,学制3年,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化学、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病理、药理、解剖与生理、细菌学、内外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病、皮肤科、性病科、卫生勤务、五官科、护理(营养学)等。1963年创办的宁波市农业职业中学,学制3年,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化学、植保、农业财会、水稻栽培、机电、饲养学、兽医学、生理病理解剖、兽畜病防治、针灸等。1980年后创办的职业中学,学制一般2~3年,课程设置分为3类,即文化课、专业课和教育实习。文化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理工类专业还开设物理、化学,文科类专业开设历史、地理。专业课则因专业而定。如宁波市十五中学的玻璃专业开有机械制图、电子和电子基础、机械基础、玻璃工艺、玻璃机械、玻璃窑炉、玻璃模具、测量与控制等课。宁波市十六中学的公关专业则开设计算技术、会计基础、公共语言艺术、广告美术、经济地理、专业英语、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公关实务、公共关系心理学、选修课(摄影、舞蹈、书法、电子计算机、中英文打字)等课。实习课是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体现。宁波市轻工职业中学服装专业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学期都安排实习。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的实习内容是独立制作中山装,要求各部位辑线均匀,质量符合标准;学会男女大衣制作;设计一款至几款新颖时装等。
  专业和形式
  清末时期的初等实业学堂和民国时期的甲种、乙种实业学校称专业为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育德农工小学堂改成育德初等工业学堂后,设立金工科、木工科、绘画科,并设有实习工场。
  民国时期的实业学校专业门类少,仅商科、无线电、国医、手工、缝纫等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学校曾开设护士、医士、中医、卫生保健、财会等专业。1980年秋,市第十七中学先后开设工艺美术、服装设计、工商财会、商业管理、五金家电等专业。1983年8月,宁波市第十五中学试办卷烟、玻璃、啤酒3个专业。1986年,职业中学(班)开设制药、西医、中医、医疗器械、中英文打字、工商经营、财会、电子、电子仪表、宾馆机电、宾馆服务、宾馆外语、百货营业、五交化、五交化家电、服装设计、卷烟、玻璃、啤酒、造纸、印刷、食品、舞蹈等专业。1995年后,甬江职高新开设的专业有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
  办学形式 清末和民国时期,实业学堂(职业学校)有私立的、公立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工半读的。1965年办学形式多样化,有教育部门办的、有工厂办的,也有厂校挂钩等。1986年,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区内职业学校(班)的联办单位有市医药管理局、市电业局、市中百批发公司、服装公司、市五交化站、金龙饭店、卷烟厂、玻璃厂、啤酒厂等。1990年,宁波市轻工职业中学(十五中)试行“双元制”职教模式,企业与学校结合,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
  思想教育
  职业中学和职业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宁波市轻工职业中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并抓住入学、下厂等环节给学生讲中国近代史和轻工业发展远景,请优秀工人介绍先进事迹,使学生热爱专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宁波九中以“崇德、尚能、求知、敬业”为校训,以“道德高尚、技能精良、知识扎实、体魄健壮”为培养目标,对学生实施“三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管理模式,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甬江职高倡导“生存教育、创造教育、专能教育、情感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高考上线率连年居市区职业学校之首。
  学校选介
  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前身为私立甬江女子中学,民国12年(1923)由原崇德女校中学部和圣模女校中学部合并而成,地址在和义路106号。16年(1927)中国人自己接管,组织校董会,推荐沈贻芗女士为校长。26年(1937)抗战爆发,学校迁往奉化亭下镇、四明山,后迁往宁海并入鄞县临时联合中学。女中师生以文学、话剧、歌咏等形式宣传抗日。抗战胜利,学校重返宁波。37年(1948)10月13日25周年校庆,蒋介石、行政院长翁文灏给学校题了词。1952年2月,市政府接管甬江女中,命名为宁波女子中学。1958年8月,改名为宁波六中,实行男女同校。1959年7月学校又改名为宁波女中。1968年4月再度更名为宁波六中。1984年8月、1992年8月,宁波八中和宁波十六中学高中部先后并入,成为具有初、高中达24个教学班的市属完全中学。1994年8月宁波轻工职业学校职高部并入,学校改制为市属职业高级中学。1995年6月与市第十六中学合并,改名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改制后,学校创导“让升学者升学、让就业者就业”的办学理念,启动以“生存教育、创造教育、专能教育、情感教育”为核心的特色工程,实行“技能导师制”、“技能等级认定制”,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首家导入E&T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浙江工程学院、上海国际交流学院、宁波大学等10余所国内高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与上海伟业、宁波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就招生、教学、实习、就业等问题全方位合作,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8%以上。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其中有193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甬港联谊会副会长的沈贻芗,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行业劳动模范徐亚芬等。现在学校已成为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立职业学校、市示范性文明学校、省首批综合高中试点学校,省第一个通过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职业学校,全国重点职业高中。
  2005年9月,学校搬迁到翠柏路309号,占地面积72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校内教学设施一流,生活辅助设施齐全。有18个专业、66个学历班,在校生达3084人。教职工180余人,其中80%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10多名中、青年教师荣获省、市级教坛新秀、教坛中坚等荣誉称号。
  第二节 师范教育
  发展概况
  境内师范教育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府城士绅张美翊、陈训正在月湖书院址(今月湖饭店)首创宁波府师范学堂,首届招生30名。民国元年(1912),学堂、书院改称学校,宁波师范学堂改名宁波师范学校。同年,三一书院附设师范科。是年2月,宁属六邑人士在月湖竹洲办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首届招生17人。10年(1921)4月,张雪门、杨菊庭等人发起募捐,于翌年2月创办两年制宁波湖西幼稚师范学校,地址在湖西马衙街,校长张雪门。这是国人自办的国内最早的幼稚师范之一。首届招生12名,学生毕业后学校停办。31年(1942)8月,城区战船街原私立甬江女子中学校舍办公立浙东师范学校,翌年改称省立宁波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停办。34年(1945)10月,鄞县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城区,并于次年1月解散。其中师范科单独设校,称鄞县县立师范学校,校址在月湖竹洲,后迁湖西马衙街秦氏支祠,又迁鄞县西乡接待寺,1949年并入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
  1956年8月,宁波师范学校在孝闻街双池巷创办,首批招生4个班,学制3年,对象为初中毕业生。1957年,绍兴师范两个普师班并入。1958年暑期,调整市区学校布局,迁至江东大河路(现陆军一一三医院院址),翌年迁往镇海骆驼桥。后又迁东钱湖,继后与宁波师院合并。1978年10月,市师范学校创办,校址在西郊路后河巷34号市十二中学内,行政上属十二中学统一领导。1981年秋,十二中学改办市师范学校,首任校长翁心惠,党支部副书记徐翊鸣。原十二中学师生并入十五中学,部分教师留师范学校任教。1990年5月,市师范学校与余姚市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宁波师范学校,迁往翠柏路309号新校址。同年,市幼儿师范学校迁西郊路后河巷34号原市师范学校址。1998年,宁波师范学校停招普师专业,改招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班。2001年7月,宁波师范学校与宁波邵逸夫幼儿师范学校合并,称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总部设在翠柏路309号。2005年6月,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迁址宁波大学园区北区。
  教学工作
  学制 清末,清政府规定初等师范学堂5年毕业,简易科修业1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宁波府师范学堂根据上述规定先开办1年制简易班,后增设完全科,学制5年,均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
  民国2年(1913),教育部规定师范学校学制5年(预科1年,本科4年)。宁波师范学校、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学制均为5年。20年(1931),鄞县县立女子中学师范科学制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
  1956年8月创办的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学制3年,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1978年10月创办的宁波市师范学校,学制2年,首期招收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1979年开设普师班和民师班,学制2年,分别招收高中毕业生和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民办教师。1981年起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93年实行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试点,获国家教委肯定。1998年全面推广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试点经验,停招普师专业。
  课程设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宁波府师范学堂开设国文、教育、地理、历史、英文、数学、博物、唱歌、手工、图画、体操、伦理、文字源流、文学史、心理、学校管理等课程。
  民国元年(1912),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开设有国文、算术、伦理、教育学、生物、理化、地理、英文、法制经济、读经、唱歌、图画、体操、缝纫、烹饪等课程。31年(1942),浙江省立宁波师范学校除开设普师应开的课程外,还有日语、英语、簿记、会记等。
  1981年,宁波市师范学校遵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开设政治、语文(语文基础知识、文选写作、小学语文教学法)、数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法)、物理、化学、生物学(包括少年儿童生理卫生)、小学常识教学法、小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及体育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美术及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及教学实习。1990年定名为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后,除开设上述规定的必修课程外,还制订选修课计划。如语文课选修的内容有写字、语言训练、儿童文学、应用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数理选修的内容有写字、语言训练、计算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电化基础、课外科技活动等。教育学科选修的内容有写字、语言训练、儿童社会心理学、教育简史、小学教育管理、电化教育基础、小学德育研究等。音乐、美术、体育课都有自选的内容。
  教育实习 清末,按《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在教育学科目中注重“实事授业”,令师范生“于附属小学堂练习教育幼童之法则”。在师范生给幼童教课时,师范学堂各科教员及附属小学堂堂长与教员“会同督率师范生监视其授业,品评其当否,且时自教授之,以示模范”。
  民国初年,教育实习时间包括在教育科目授课时数内,教育部《师范学校规程》将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每周9课时。16年(1927)规定教育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二学年(注重参观,每周2课时)和第三学年(注重试教,每周5课时)。实习地点或在附属小学校,或经约定的附近小学校。实习方式,或教育参观(观摩),或见习,或试教,或协助和代理级任导师工作,或参加小学教育行政工作。30年(1941)12月,教育部制室的《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办法》规定,师范生的实习包括参观及见习(占30%)、教学实习(占40%)、行政实习(占30%)。32年(1943),省教育厅训令鄞县政府实施《改进师范生实习要点》:学校须妥拟实习计划和实习历,应按规定组织实习指导委员会;学生对单式、复式、各科目、各种行政应有普遍实习的机会;实习时数不得少于1800分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实习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实习的组织领导分为校实习领导小组、实习点、实习学校三个层次。实习内容以语文、数学为主,兼以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以及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家庭访问等。实习时间一般安排6周。如市师范学校分为动员、见习(约1周)、实习(约4周)、总结四个阶段。1979年后,哪个地方来的学生就到哪个地方的学校去实习。宁波市师范学校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是海曙、镇海、北仑三个区中条件较好的小学。1989年,市教委颁发的《宁波市中师实习学校暂行规定》,把“办学指导思想端正,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较高,并有一定规模的区、乡(镇)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作为实习学校的条件,把“师德良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较强”等作为实习指导老师的条件和职责。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档。
  德育工作
  清末,《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在充教员者最为重要之务;故教师范者务当化导各生,养成其良善高明之性情,使不萌邪妄卑鄙之念”。“国民之智愚贤否,实关国家之强弱盛衰;师范生将来有教育国民之重任,当激发其爱国志气,使知学成以后必当勤学诲人,以尽报效国家之义务”。
  民国元年(1912),《师范学校规程》对师范学生提出“陶冶情性,锻炼意志”、“富于美感,勇于德行”、“爱国家,尊法宪”、“尊品格而重自治,爱人道而尚大公”的要求。20年(1931),国民党政府以党员训练方式指导师范教育。同时提出陶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国民公德。抗战期间,规定师范学校“应特别注重建国信仰”,注重“人格之陶冶、专业之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合各项政治活动,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1956年,教育部颁发《师范学校规程》。宁波师范学校根据该规程要求重视课内外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内容有专业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美感教育等。1958年,宁波师范学校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通知,组织师生去工厂、农场和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培养劳动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加强以农为基础的思想教育。1982年,宁波师范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对师范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强化教育;运用政治课教学、班主任、共青团工作、组织党章学习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1983年,教育部颁发《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宁波市师范学校制订“学生守则”、“文明寝室标准”、“实习生守则”等,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1988年后,宁波师范学校开展创建优良班集体活动,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每月一主题”的国情和革命传统教育。1990年后,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德育工作形成“导、转、放”的新模式,围绕“严格、规范、自律”三个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意识、规范意识、主体意识、自主意识、创造意识。
  学校管理
  清末,宁波府师范学堂设校监一人,监督统辖各员,主持全校事务。
  民国元年(1912),学堂监督改称校长,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设校长一名,总理校务。12年(1923)实行中学、师范合一制度,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省立第四中学,分设中学、师范、附小3个部。
  1955年实行校长制,设教导、总务二处。1957年后,加强党的领导,宁波师范学校建立党支部。1980年,宁波师范学校单独成立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室下设教导处、总务处、校办工厂。党支部负责学校的政治思想及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实行校长主持下的校务会议制度。1985年,宁波师范学校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由党、政、工、团负责人和教职工代表若干人参加,其主要职能是审查、批准学校工作计划,审查财务收支等重大事务,对学校领导工作发挥民主监督作用。1986年起,宁波师范学校党政职责分开。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党支部(总支)负责党的自身建设、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统战工作、共青团、工会和审定学校工作计划,考察、审批中层干部的任免,审议奖惩、调资、转干、职称评定等项工作,检查学校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学校还设立教育科研室,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教育实习工作、体育卫生、推广普通话、毕业生分配等领导小组。
  学校选介
  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 前身为市师范学校,创办于1978年10月,校址在西郊路后河巷34号(原宁波市十二中学、现爱菊艺校址),建校时归十二中学统一领导,开设英语、物理两个专业班,招收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学制两年,学生80人,教师8人。旨在培养宁波市和镇海县急需的初中英语、物理教师。1979年除专业班外,开设普师班和民师班,分别招收高中毕业生和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民办教师各2个班,学制2年。1981年起普师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84年增设幼师班。至1988年,学校有10个普师班、2个幼师班、学生501人。培养毕业生1121人,开设幼儿教师培训班14期,结业学员705名。1990年5月,原余姚师范学校、宁波市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浙江省宁波师范学校”,校址在翠柏路309号。
  1993年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试点,1998年停招普师专业,五年一贯制小教大专试点工作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1997年被授予省首批示范性师范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省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省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7月,宁波师范学校与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合并,改称宁波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设翠柏和育才两个学区。有省市级教坛新秀20多人。2005年有21个班级、820名学生、161名教职员工。教师中有高级讲师20名,讲师55名,省、市级教坛新秀20人。
  2005年6月迁址宁波大学园区北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