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中学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68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中学选介
分类号: G63
页数: 6
页码: 1368-13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中等学校包括宁波中学、效实中学、第二中学、第九中学、第十五中学和东恩中学。这些学校秉承优质教育理念,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并在教学质量和学术成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关键词: 教育 海曙地区 中学

内容

宁波中学 前身为储才学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宁波知府程云俶等创建,校址在湖西崇教寺(今偃月街小学址),聘请杨敏曾为监堂(校长)兼总教习,开设经学、史学、文学、算学、舆地、译学(英语)等课程。首批招生经知府程云俶亲自录取,申送宁波关道吴观察复试。三十年(1904)改名为宁波府中学堂。三十三年(1907),宁绍台道喻兆藩拨南郊旧船厂(宁绍台道船厂)基地40亩,费银6万余元建校舍110余间,次年迁入新校。宣统三年(1911)划归省辖,定名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堂。次年改称省立第四中学校。民国5年(1916)8月22日,孙中山先生应校长励建侯邀请来甬,在四中召开宁波各界人士座谈会,并作演讲。8年(1919)5月7日,学生组织殖群社,出版《甬江枪声》,又与效实学生共同发起组织宁波学生联合会,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2年(1923)7月,经亨颐任校长聘夏丏尊、朱自清、许杰、方杰焘等任教,邀恽代英、陈望道、沈雁冰、戴季陶等人来校讲演。13—15年(1924—1926)试行“二二二”新学制,分中学6年为3段,前2年初中,中2年公共科高中,末2年分科高中。分科高中设师范、普通两科。普通科分文理两组。13年(1924)5月4日,青年学生500余人举行列宁追悼会,开宁波纪念十月革命先河。次年,建中共省立第四中学支部,举行宁波第一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并成立“卫社”、“火曜社”等组织,出版《大风》、《火曜》、《宁波评论》等进步刊物。16年(1927)3月,校友刘祖征任校长,聘丰子恺、夏承焘、王任叔(巴人)等执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学生中一批中共党员、共青团员被逮捕,遭迫害。14—16年(1925—1927),学校三次遭当局封闭。22年(1933)改称省立宁波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四次内迁,坚持办学,同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49年6月,市军管会接管宁波中学,征田40亩,建造新校舍。1953年列为华东区重点中学。次年,改称“浙江省宁波第一中学”,倡导“严谨、求实、创新、全面发展”的校风。1955年秋起撤初中部,每年招高中10班。1961年秋恢复初中部。1972年改学制4年,初、高中各2年。1981年复为省重点中学。1987年与联邦德国亚琛市英达中学结为姐妹学校。1988年8月恢复“浙江省宁波中学”校名。1995年9月获省首批一级重点中学称号。校园占地面积106亩,建筑面积14393平方米,有图书行政楼(藏书10万余册)、实验楼、计算机房、电化教室、语音教室、美术馆、音乐馆、游戏池、标准田径场和各类专用球场。
  宁波中学解放前有毕(肄)业生6195人,1949—2004年累计毕(肄)业生32394人,其中高中17465人,初中14929人。校友中有卓兰芳、卓恺泽、裘古怀、陈鸿等28位革命先烈,有童第周、冯定、严恺、任美锷、石钟慈、王阳元、贺贤土、余松烈、庄辉等9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还有沙孟海、王任叔(巴人)、张其昀、俞国华、周尧、王仲殊、张和琪、傅璇琮、竺苗龙等一批学者名流及沙文汉、沈祖伦、倪天增等一批领导干部。
  2002年7月,校址迁往南高教园区学府路60号。
  宁波市效实中学 前身为私立效实中学,民国元年(1912)2月由何育杰、陈训正、钱保杭、李镜弟等创办,地址借西门盘诘坊育德农工小学堂。6年(1917)起,与上海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订约,凡效实毕业生可免试保送入学。抗战爆发,迁鄞西高桥。次年,设分校于上海牛庄路。宁波沦陷,学校本部停办。34年(1945)10月复校。课程重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教材多用英文原版,增授德、法、日语。毕业生以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为目标。1956年1月改为公办,更名“宁波市第五中学”。1958年和1978年两次列为省重点中学。1980年1月恢复“效实中学”原名。次年,定为省首批重点中学。1991年秋建宁波外国语学校,1995年被定为省一级重点中学。1999年被批准为“浙江省创新教育理科实验班”全省两所试点中学之一。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学校27次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浙江赛区团体优胜奖。学生中有2人获全国宋庆龄奖学金,3人获“浙江省青少年英才奖”,10人分别获全省初中数学竞赛第一名,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第一名、全国NOI青少年计算机竞赛省第一名,1996年起连续三年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省第一名,1999年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省第一名、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浙江赛区第一名。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浙江赛区团体第一名或团体优胜奖16次。学校课外活动丰富,文学社、艺术团、书画社、学科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群团活动活跃。曾获全国中小学文艺会演一等奖。外语组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文明示范岗”。学校曾获浙江大学“竺可桢教书育人奖”,多次被评为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后接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师生的来访交流,与美国霍普金斯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等建立友好关系。
  建校90年,培养近3万名毕业生,其中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中科院院士纪育沣、翁文波、戴传曾、李庆逵、朱祖祥、鲍文奎、陈中伟、徐祖耀,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毛用泽、陈中伟、周光耀、陈肇元,以及沙文求等13名各个革命时期为国牺牲的烈士。李政道博士曾函赞效实中学“桃李满天下,成果布四海”。
  1999年迁入现址中山西路白杨街178号,占地126亩,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有8765平方米设施一流的宽诚体艺馆,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及藏书10万余册的图书馆。2008年有58个班级、2000名学生、200名教职员工。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市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各1名,省功勋教师1名,在职省特级教师9名,宁波市名师8名,中学高级教师68名,全国部委级先进15名,省教坛新秀9名,市教坛中坚4名。
  宁波市第二中学 前身为建于民国元年(1912)的“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后设初中部),校址在月湖竹洲。16年(1927)北伐军光复宁波,3月,“女师”与培英女校合并为中山公学,高中部设在竹洲。同年6月,中山公学遭封闭。7月,改办宁波市市立女子中学。20年(1931)撤市,改名鄞县县立女子中学。抗战爆发,迁鄞西黄古林,30年(1941)9月,与鄞县商校、鄞县简易师范共建鄞县临时联合中学。34年(1945)10月,“联中”迁回宁波,其普通科改建鄞县县立中学。1949年5月宁波解放,7月,学校由市军管会接管;翌年2月,改名宁波市市立中学。1952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54年改名为宁波市第二中学。2001年,学校制定“十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确立创“省一流、有特色”的省级重点中学办学目标,2006年通过省一级重点中学评估。
  大革命时期,中山公学由中共宁波地委书记杨眉山任校长。竹洲“师竹楼”是中共宁波地下党的活动中心。恽代英、罗亦农、张秋人、宣中华等先后到校指导革命活动。学生中涌现了陈修良、朱贻荫(朱枫烈士)、美籍华人作家於梨华等一批杰出人才。90多年中,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万余名,其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两院院士路甬祥,原建设部部长叶如棠,黑龙江省副省长戴漠安,发明女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获得者、有杰出贡献科学家徐锦航,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励名强,原国家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司司长罗精奋,卫生部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沈自尹,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仲殊等。现为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曾获省首批文明学校等省、市荣誉共80多项。2008年有28个教学班、1352名学生、教职工119人。其中有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39人、市首批名教师2人,享受正教授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1人。
  宁波市第九中学 前身为灵塔中心小学戴帽初中——市第三初中,创建于1956年。校址在开明街89号。1959年冬,改名镇明初中。1960年定为市重点初中。1966年5月改为宁波市第九中学。1972年,全校有39个班,学生2000名学生,为全市学生数最多学校。同年始招高中4个班,成为完全中学。1984年秋,高中部向职高转变。先与宁波市医药局联办制药职高班,后逐年增办西药、中药、医器、中英文打字、舞蹈、工商经营、财会等职高班。1987年普高脱钩,学校成为初中职高并存的完全中学。1992年停招初中,扩充职高,新开商营、内外贸易、财会与电脑等班。1994年秋,初中生毕业,完成向纯职业高中继而向职业中专的过渡。1997年兼称宁波经贸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提出“崇德、尚能、求知、敬业”八字校训和“道德高尚、技能精良、知识扎实、体魄健壮”的培养目标,强调文化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主。1998年,市劳动局在学校设立宁波市医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2000年9月起,坚持“能力目标”为导向,走就业升学“立交”的办学策略,与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办学,成立宁波市药学专业职教集团,设置两大门类(药学、经贸)17个专业,订立大红鹰药业奖学金条例,开辟塘溪中药种植采集实训基地,加盟四明大药房,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以能力为导向”的职教模式课题获浙江省首届职业教育成果一等奖。学校药学专业被评为省示范专业。
  2006年9月,校址迁往宁波高教园区南区。
  宁波市第十五中学 原名宁波第五初级中学,创办于1956年,校址在布政巷19号,首次招生两个班。1959年改名为海曙初级中学,1967年初改名为东方红中学,1970年底改名为宁波市第十五中学。1982年8月,原十二中学学生和大部分教师并入。1983年8月,在全市率先与企业联合办学,试办卷烟、玻璃、啤酒3个职业班,招生147名。1985年3月定名为宁波市轻工职业中学,并列为市重点,与十五中学一个班子、两块牌子。同年5月,校长丁悌忠作为全省职业中学代表出席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06年9月,位于蓝天路358号的实验校区建成,实行一校两址、统一管理。
  学校面向全体,使中考优秀率、合格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学生鲍旭东在中央电视台与《语文报》联合举办的语文知识场外赛中获一等奖。叶雨的宣传画在第二届宁波市中小学科技节节徽、宣传画设计中被录用。胡弘、汪阳获省中小学书画比赛一等奖。马赫、陈宇骏分别获2004年市直属学校电脑制作、劳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学校曾获省田径通讯赛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市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市文明学校、市首批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学校总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有54个班级、2785名学生、175名教职工,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3名、中学一级教师63名、宁波市名教师1名、市学科骨干教师3名。
  宁波市东恩中学 前身是宁波民办华光中学,1957年8月由宁波工商联主任俞佐宸以工商联名义创办,校址在泥桥街21号和碶闸街99号。招生对象为未能升学的部分工商界子女,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1958年,市委统战部创办宁波民办华侨中学,校址在江北岸伯达利教堂,招生对象为原宁波地区的华侨子女,首期招收两个班级。1963年,华光中学与华侨中学合并,挂两块牌子,校址在泥桥街21号。1964年,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著名爱国人士王宽诚捐资100万元,在鄞县横街建造一所能容纳18个班级、占地21亩的新校舍,取名“宁波市东恩中学”。1967年初,华光中学和华侨中学改名为宁波市东恩中学。横街新校舍仅作学校学农基地使用。1972年,东恩中学改为公立,改名宁波市第十七中学。1980年秋,在全市第一批试办职业高中,先后开设了工艺美术、服装设计、工商财会、商业管理、五金家电等近20个职高班。1983年,泥桥街重建东恩中学新校舍。1985年6月,宽诚教学楼落成,王宽诚担任名誉校长,为学校题写校名,并对校名作了解释,即为纪念我国已故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并出资设立“王宽诚奖学金”。1985年8月恢复在宁波各县市区招收华侨子弟普高班。1989年,王宽诚之子王明远捐资为东恩中学建造宽诚图书楼。1994—1996年,王宽诚亲属再次捐款,为学校建造语言实验室和计算机房,使东恩中学的教学设施处于同类学校之首。1998年改为纯初中。2002年6月,市十一中学及宁波二中初中部与东恩中学合并,校名保留宁波市东恩中学,校址迁至灵桥路164号原宁波中学址。
  1988年、1989年在省580所学校参加的高中毕业证书会考中,合格率达100%。张力鸣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初高中分离后,学校抓基础教育质量,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尝试。科研论文《弘扬传统美德,实施孝敬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新世纪青年教师培养2+3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青年教师研究会活动方案》分别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和最佳创新奖。校办工厂曾为国家教委定点企业,产品销往美国、巴基斯坦和东南亚各国。
  从1957年建校至2008年,学校培养毕业生1万多人,其中有侨居海外、任美国纽约三江公所主席和大东贸易行董事长等职的企业家陈志飞,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的张富强博士,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服务员张剑隼等人。
  学校占地面积6.67公顷、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有40个教学班、1872名学生、181名教职工。
  宁波市海曙区段塘学校 前身为公养小学,创办于民国11年(1922)8月,校址段塘康将军庙,有2个教学班、60名学生,首任校长冯杏管。1952年转为公立学校,更名为鄞县塘西乡校,1954年更名段塘小学。1958年秋,迁址到段塘南塘河旁鄞奉路738号。1968年,鄞县古林中学在段塘小学内开设初中班,1976年起,正式开办初中段,改名段塘学校。1978—1980年曾开高中班,后停办。1984年,段塘学校划归海曙区,成立段塘学区,下辖段塘镇粮丰小学、吴家小学和丁家小学三个村校。1996年和1997年,丁家小学和吴家小学相继并入,2002年秋季开始,段塘学区撤销,现为九年一贯制学校。1986年和1994年度,校长李德芳、任均棠分别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8年和1989年,班主任翁志行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教师。2001年开始,学校以课题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2004年编纂出版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读本《少年心事》和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参考《解读少年心事》两书。近10多年来,有160多名毕业生考入市重点中学。他们中有10余名已成为全国、省、市及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各类先进,雅戈尔集团总裁李如成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学校先后获得省读书读报活动先进单位,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区一级文明学校、法制教育先进单位、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体育训练先进学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420名学生、35名教职工,有市区级教坛新秀12名。
  宁波市海曙区西郊中心学校 前身为创办于1972年的胜丰小学和胜丰附中,地处城乡接合部西郊胜丰村周家边,有初中部1个班级、53名学生、2名教师。1979年改名为宁波市西郊公社中心学校,有小学、初中各6个班级,500余名学生,20名教师,承担下属10所村校的教育教学辅导任务。1984年,学校更名为西郊乡中心学校,人事、财务、业务划归海曙区文教局管理。1986年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由西郊乡人民政府筹资(包括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在环城西路南段32号新建中心学校教育大楼。1998年,学校小学部撤销,初中部扩大,成为单独的义务段初级中学。2002年因撤乡建街道,学校更名为西郊中心学校。学校有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党员各1名,区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20多名。杨平安老师连续几年向贫困地区学生捐款助学达数万元,成为宁波市慈善明星。学校向效实中学、宁波一中等输送的优秀毕业生中,有考入清华大学的韩林俊、成为浙江大学博士生的黄小燕等。学校先后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先进集体、文明学校、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现有11个教育班、555名学生、19名教职工。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敏
相关人物
程云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励建侯
相关人物
夏丏尊
相关人物
朱自清
相关人物
许杰
相关人物
方杰焘
相关人物
恽代英
相关人物
沈雁冰
相关人物
戴季陶
相关人物
列宁
相关人物
刘祖征
相关人物
丰子恺
相关人物
夏承焘
相关人物
王任叔
相关人物
卓兰芳
相关人物
裘古怀
相关人物
陈鸿
相关人物
童第周
相关人物
冯定
相关人物
严恺
相关人物
任美锷
相关人物
石钟慈
相关人物
王阳元
相关人物
贺贤土
相关人物
余松烈
相关人物
庄辉
相关人物
沙孟海
相关人物
张其昀
相关人物
俞国华
相关人物
周尧
相关人物
王仲殊
相关人物
张和琪
相关人物
傅璇琮
相关人物
竺苗龙
相关人物
沙文汉
相关人物
沈祖伦
相关人物
倪天增
相关人物
何育杰
相关人物
陈训正
相关人物
钱保杭
相关人物
李镜弟
相关人物
宋庆龄
相关人物
竺可桢
相关人物
翁文波
相关人物
戴传曾
相关人物
李庆逵
相关人物
朱祖祥
相关人物
鲍文奎
相关人物
陈中伟
相关人物
胡思得
相关人物
毛用泽
相关人物
周光耀
相关人物
陈肇元
相关人物
沙文求
相关人物
李政道
相关人物
杨眉山
相关人物
罗亦农
相关人物
张秋人
相关人物
陈修良
相关人物
朱贻荫
相关人物
朱枫
相关人物
於梨华
相关人物
叶如棠
相关人物
徐锦航
相关人物
丁悌忠
相关人物
鲍旭东
相关人物
胡弘
相关人物
汪阳
相关人物
陈宇骏
相关人物
俞佐宸
相关人物
王宽诚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王明远
相关人物
张力鸣
相关人物
陈志飞
相关人物
张富强
相关人物
张剑隼
相关人物
冯杏管
相关人物
李德芳
相关人物
任均棠
相关人物
翁志行
相关人物
李如
相关人物
杨平安
相关人物
韩林俊
相关人物
黄小燕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