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特殊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67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特殊教育
分类号: G76
页数: 6
页码: 1343-13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智力残疾儿童学校包括达敏学校和市聋哑学校。达敏学校是宁波市第一所智力残疾儿童学校,创办于1987年,招收中度和重度智障儿童。该校采用了特殊教育社区化的实践模式,将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和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市聋哑学校的前身为私立济喑聋哑学校,于1947年创办,现为市级学校,招收聋哑学生。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特殊教育社区化模式的实施,使学校与社区、家庭和社会形成良好合作关系,获得了教育和社会建设双赢的成果。通过特殊教育社区化的实践,智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创新和突破性的成果。
关键词: 教育 海曙地区 特殊教育

内容

境内有区教育局管辖的智力残疾儿童学校——达敏学校和市教育局管辖的市聋哑学校各1所。学制、招生对象等,根据各校特殊情况制定。
  宁波市聋哑学校 前身为鄞县私立济喑聋哑学校,由杭州籍聋哑人章春坡于民国36年(1947)创办并担任首任校长,原址在孝闻街131号林氏宗祠(今孝闻街48号)内。1949年9月,董事会改由市工商联领导,改名市私立济喑聋哑学校。1956年1月市政府接管,改为现名。学校先后迁址孝闻街北端和横河街35号,2002年8月迁往现址粮丰街165号。校园占地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1956年前为六年制,后改为十年制。聋哑学生年龄一般偏大(12周岁以上)。“文化大革命”后,参照国内多数聋哑学校学制,改成八年制。1994年起改为九年制。教学大纲同普通小学,采用教育部编写的专门教材,并试行口语教学。1984年起,执行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八年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常识、美术、教育(低段为律动课)、手工劳作7门课程。高年级增设职业劳动教育课(有缝纫、木工、美工3组),程度与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相近。1995年秋,率先在省内开办职业高中班,开设工艺美术专业。1999年增设服装设计和制作专业,职业高中改称职业中专。2003年开设烹饪与面点专业。至2004年,有职业中专毕业生100余人,其中60名学生进入各类大专院校继续深造。
  学校以“重视个性培养,发展学生特长”为目标,积极探索“夯实基础,发展个性,学会创新”的教学模式,1999年,舞蹈《童趣》获省残疾学生文艺会演创作、表演一等奖,全国残疾学生文艺会演创作、表演三等奖。2004年,校舞蹈队演出的《那一场雨》获省残疾学生文艺会演创作、表演一等奖,全国残疾学生文艺会演创作、表演二等奖;舞蹈《春的律动》获省残疾学生文艺会演二等奖;舞蹈《大地骄子》获省残疾学生文艺会演创作三等奖、表演二等奖;二胡《赛马》获全国残疾学生文艺会演三等奖。2002年在全省聋人单项体育比赛中,校羽毛球队获男女单打第一名,乒乓球队获单打第二、三名,门球队在全省比赛中分别获男、女团体第三名。2003年,在绿星国际少年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有3名学生获金奖,3名学生获银奖,6名学生获铜奖。在全国首届残疾学生工艺美术作品评比中,有4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2004年9月,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在该校成立。10月,足球队代表省参加全国残疾人足球锦标赛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11月,在省首届聋人运动会中,共获得10枚金牌。
  学校集小学、初中与职业中专于一体,并附设盲人教育部,有19个班级(盲班3个)、283名学生(其中盲生31人)、51名教职工,专任教师4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名,中级职称教师24名,市级骨干教师1名,市教坛新秀及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奖者7名,大专以上学历教师35人。教师中有7名获中国福利基金会颁发的“优秀特殊教育工作者”荣誉,2名获省“春蚕奖”,多名获市“红烛奖”、市“十佳师德楷模”、市“十佳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学校曾被评为省先进学校、市文明单位。
  宁波市达敏学校 是宁波市第一所智力残疾儿童学校,创办于1987年7月,校址在英烈街8号,首批招收两个班级,28名学生。1989年9月迁址双桥街3号。1993年11月,香港顾国和基金、孙志新先生捐资100万元在双桥街19号建造达敏学校新校舍。2003年9月迁往现址孝闻街48号。
  学校招生对象为智力残疾儿童(智商在70以下),以中度和重度智障伴有自闭症、多动症、脑瘫等多种问题的学生为主。招收范围以境内智障儿童为主。学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打破年级编班制,根据学生的适应性行为和智商程度分班。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制,实施单元教育分层法。打破封闭式课堂教学制,建立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成立按区域划分街道协作教育点。采用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单元教育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法、生态情景教学法、社区生活体验教学法、功能代替法、个别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1990年以来,多项课题在省市级立项并获奖。其中省级课题4个,获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弱智儿童三算结合教学的实验研究》与《弱智儿童广播操》分别获市二等奖。《弱智儿童教育与实践》一书在中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评为“浙江省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主编省《全日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化实验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师撰写的8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和获奖。在省特殊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2000—2007年连续5届获得数学、语文、综合课一等奖,有多名教师在省及全国教学课件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首任校长史金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现任校长刘佳芬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省特级教师、市名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生文艺节目“飞翔的梦”,获省特殊学校文艺演出一等奖、创作一等奖、辅导奖。美术作品“月夜花开”,获全国首届特殊学生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赶海”获“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三等奖”,“窗外”获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三等奖、“迷你海塘”获省特殊学生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三等奖。学生在参加浙江省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了30枚奖牌。毕业学生有的进了工厂、公司、医院上班。学校连续10年被评为市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省科研工作200强、省巾帼示范岗、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先进单位,“‘恒爱’送教”被评为宁波十大优秀品牌之一。
  链接
  特殊教育社区化的调查与研究
  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特点,运用特殊的方法、设备、措施,完成各自不同的缺陷补偿,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海曙区作为宁波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文化氛围浓厚,人文环境优越,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先进区,独特的社区教育资源和优越的区域地理人文环境为特殊教育社区化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区内唯一一所以智障儿童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学校——达敏学校,开展特殊教育社区化的实践。
  一、特殊教育社区化问题的提出
  智障人是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对达敏学校毕业的30名学生调查发现,就业的仅6人,靠父母抚养、无独立生活能力的24人。多数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事做,长期待在家里,很少与外界联系,变得更加抑郁、孤独、胆小。调查表明,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就业情况并不令人乐观。这种特殊教育,局限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特殊教育工作者只关注特殊教育需求者部分生活或阶段性需求,这种教育存在很大弊端,无法实现残障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教育目标。学校和教育者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来适应已经设计好的教育、现有的教师和办学条件,而很少根据特定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育教学,配套相关教师和相应教学设施。因此,建立在这种机制中的特殊教育也只能为特殊教育需求者提供相对孤立的教育,缺乏服务的传递性、开放性和教育的公平性。
  特殊教育社区化,就是跨出学校这个小圈子,面向社会大环境,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办学,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以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社区协助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特殊教育的办学过程,实现学校和社会、智障学生之间和谐发展的新模式。
  二、特殊教育社区化的实践
  (一)创新办学模式
  达敏学校通过整合社区、家庭、学校资源,在政府大力支持、社区大力协助下,形成了社区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学校教育为社区开放的办学模式。
  政府支持。政府满足学校开展特殊教育社区化研究必需的专项经费要求,包括办公经费(含师生在社区教学中的经费)和开展课堂教学在社区的科研经费。智障学生实施全免费读书。重视达敏学校的发展,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并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社区协助。在政府协调下,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帮助、参与特殊教育,成立由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仁人志士、家长参加的达敏学校教育协作理事会,协调解决学校在运用社区教学资源中碰到的问题。教育协作理事会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创新,是学校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教学活动互动,社区协助学校教学活动,协助智障学生在社区完成学习、生活任务的协作组织。
  协作理事会领导由理事会成员选举产生,其中理事长1名(由达敏学校校长担任),副理事长2名(由社区人士担任),理事成员多名。理事成员均参与学校必需的教育教学支援、管理,学校在社区教育中有重大活动先提交协作理事会研究、讨论,真正为智障学生在社区生活、学习搭建平台。
  协作理事会成立后,构建了一套理事会的运作程序,开展课堂教学在社区的教育活动。先由教师与家长共同诊断孩子在社区的学习需求,制订出学习方案,经协作理事会同意后,教师带学生进入社区学习;在社区学习时,由教师辅助,协作单位联系学习地点,志愿者帮助,家长配合,共同完成社区的学习活动;社区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向学校反馈学生在社区学习时的成绩和困难,学校将学生在社区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协作理事会。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协作理事会随时了解教师带学生在社区学习的情况。
  (二)创新教学模式
  达敏学校提出“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从生活教育(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生存教育(培养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生命教育(培养分享高质量生活能力)的一系列研究,为特殊教育社区化奠定基础。
  特殊教育是一种开放式、和谐、协作的教育。根据社区的发展、智障学生所处社区的生活环境,对校内的课程设置、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学习和训练。教与学在动态中不断发展,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特殊教育社区化将学生课堂进社区与课堂模拟成社区环境相结合,一方面,将课堂模拟成超市、农贸市场、快餐店、休闲场所、体育活动区、社区医院、娱乐处、交通道路、公交车,让学生在模拟现场完成各种动作;另一方面,将学生直接带到超市、农贸市场、公交车上等场合进行实地训练,对学生适应社会、学校教学研究工作深化、社会和谐稳定都产生了明显的作用。
  学校内部开展课题研究,从课堂教学在社区的教学思想的领会到制度化开展课堂教学在社区的教学活动,从全员参与生态课程的编制到全面开展生态课程的实施,每个月进行教育叙事,每学年召开科研研讨会,研究和探索特殊教育社区化的课题。
  (三)创新评价模式
  特殊教育社区化的评价包括对学校教与学的评价,对政府的评价和对社区人员的评价。根据学校的课堂教学在社区的实践,将评价归纳成动态的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社区教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社区生活技能、语数成绩等评价。从不同角度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师生的课堂教学在社区的地位。对政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特殊教育与对特殊学生的支持程度上。对社区人员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特殊教育进行协助的表现过程中。
  三、特殊教育社区化的成效
  (一)促进智障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课堂和社区课堂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社区生活、活动的次数,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据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观察记录显示,学生语言表达、计算、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2005年,首届初级职业班毕业生中,轻度智障学生100%实现就业,创造了达敏学校教育的历史。家长们反映,“孩子变了,以前孩子很少外出,一到陌生环境就害怕,现在居然能独自一人去社区活动了”。有些高段学生竟然还会独立买菜,独立去游乐场所。学生的这些变化验证了有效的教育是有成果的教育理论,达到了特殊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获得学校教育和社会建设双赢成果
  具有发展性。特殊教育社区化将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和教育改革与本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结合,促进学校和社会同步发展,为政府实施均衡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和谐社会探索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新的办学途径。达敏学校从“学科课程”改革到校本课程的系列建设,即从“功能课程”的开发到“发展课程”的研究,再到“支持性课程”的形成,完善了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形成。
  具有创新性。形成了“学校课堂与社区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建了“知能整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论,构建了达敏学校教育支持平台。实践证明,整合家庭、学校、社区资源,为特殊教育服务的“达敏学校教育协作理事会”,既完善了本地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又为全国其他同类学校的持续发展探索了有效的办学路子。
  具有突破性。基本上实现了达敏学校自己提出的和谐教育理想,即“教育应该是幸福的,我们追求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幸福教育;特殊教育应该是全民的,我们追求一种和谐的、协作的、快乐的全社会的特殊教育;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在合作中完成的,合作使我们更和谐、更有效、更进步”。这在教育学和社会学上是一个突破。
  特殊教育社会化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区、政府多元协调的互动机制。提高了社区对智障学生的支持力度。学校经常带智障学生去社区学习,让单位工作人员逐渐了解这批特殊需要人群。在学习中,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力度加大了。中央花园物业管理处、社区快餐店、高塘农贸市场、社区公园等进行的10周对学生协助情况记录显示,社区人员对智障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从部分支持到完全支持。提高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家庭对学校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特殊教育社区化,提高了学生生存能力,减轻了家长的身心负担,为整个家庭带去了快乐。以前家长总是要求教师教写字、算术等文化知识,自从学校多次带领学生到社区教学、教师多次与家长沟通、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以后,家长对现代智障教育理念开始慢慢理解。有的家长主动提出自己孩子某一方面能力不足,要求老师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培养孩子的社区实践能力。有的家长主动要求来校做义工协助老师教育,并利用工作之余带孩子外出,训练孩子在校学习的内容。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强化,学生在社区中的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促进了社会和谐。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在社区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了有利于智障儿童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智障儿童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在社区里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前提是能否被社会所接受。一个排斥智障儿童的社会环境不可能使智障儿童健康成长、有尊严地生活。特殊教育社区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主动深入社区,促使社会转变观念,使其成为强有力的支持系统。特殊教育社区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观念的转变和获得社会的支持,而社会的支持又不断增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最终形成了社会文明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四、特殊教育社区化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逐步构建与国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协调发展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
  科学规划布局,健全特殊教育办学体系。高标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按照教育部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满足中重度智障少年儿童教育的需求。积极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推进轻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点,建好资源教室,并配备专、兼职特教人员。
  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体艺工作,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重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科学研究,打造海曙区特殊教育品牌。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按照特殊教育要求逐步配齐医疗、康复(含心理、言语、自闭症、脑瘫等)特教工程技术等特殊教育专业人员。重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将特殊教育内容列入菜单,供普通中小学教师选择。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工资、福利,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生活条件,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享受特殊教育岗位津贴;特殊学校班主任津贴为同区域内普通学校班主任的1.6—2倍,以此稳定特教教师队伍,调动广大特教教师的积极性,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编制。
  加大投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补助特殊教育专用设备配备、资源教育建设、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培训等,做到专项经费每年按比例增加。切实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必需的办学经费,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经费。
  加强领导,创设特殊教育发展良好环境。强化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实行特殊教育督导工作,将特殊教育列入政府教育实绩考核内容。加大特殊教育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尊重特教教师和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宁波市聋哑学校
相关机构
宁波市达敏学校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