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6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分类号: G62
页数: 9
页码: 1325-13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小学的发展概况:1844年创办第一所女子学堂,1902年开始自办小学,1950年迅速发展,1980年下放地方管理,2002年创办实验学校,2008年有21所公立小学。
关键词: 教育 海曙地区 初等教育 发展概况

内容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英国伦敦东方妇女教育促进会会员、基督教女传教士奥尔特绥(MissAldersey)在祝都桥竹丝墙门内(今尚书街东端)创办宁波女塾奥尔特绥女子学校(AlderseyGirpSchool),开甬上女子教育先声,这是浙江第一所洋学堂,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学堂免费招收女生10名,供给伙食。开设国文、算术、圣经等科。咸丰七年(1857)并入崇德女校。咸丰五年(1855),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卫克斯·罗培生在西大街真神堂侧开设私塾。光绪六年(1880)迁至盐仓门内,定名养正书院。咸丰十年(1860),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罗尔梯创建浸会女校(今解放桥旁永丰路侧原十六中学址),后改为圣模女校,1951年改为永丰路小学。清道光二十四年至民国15年(1844—1926),区内基督教、天主教教会所办小学有斐迪小学(开明街)、仁德小学(双池巷)、毓德小学(法院巷)、四明小学(西大街)、圣模小学(永丰路)、进行小学(药行街)、三一小学(孝闻街)7所。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小学堂章程》,宁波人自办的小学堂开始发展。宁波知府高英在区内创办南城、西城、北城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盛薪翘在新桥头(今解放南路县学街口)开办轫初小学堂,袁钢惠在城南社坛巷创办袁氏崇文小学堂。清末近10年间,辖区内有新建和改办小学堂18所。
  民国元年(1912),教育部颁发《小学校令》,学堂称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初等小学实行男女同校。时区内有一批新办和改办的小学。22—24年(1933—1935),区内有小学41所,其中县立小学20所,区、镇立小学4所,私立小学17所。
  民国30年(1941)4月,日军占领城区,宁波沦陷。城内7所区镇中心学校和各保国民学校被日伪控制,推行奴化教育。抗战胜利后,接管整顿曾被日伪控制的学校,小学教育一度复苏。但随着内战扩大,小学教育事业又趋萎缩。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市军管会对学校采取“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海曙城区当时分为灵塔、海曙、镇明、北郊、长春、西郊6个区,有85所小学、10939名学生、399名教师,其中公立小学6所、私立79所。是月,市军管会接管国民党政府办的区内海曙中心(文昌街小学)、北郊中心、灵塔中心、长春中心(偃月街小学)、镇明中心、妇校(现市一幼址)6所公立小学。9月起,国民党军飞机轰炸,许多小学停课或半停课。年底,学校减至65所,学生减至7540人,教师减至297人。小学生白天疏散到郊区,晚上回城区上课。1950年5月舟山解放,各学校日常的教学秩序得到恢复。1951年,随着经济恢复,学校教育得到较快发展。9月21日,市军管会接收区内受外资津贴的四明、圣模、三一3所教会学校,接管后四明停办,圣模改名为永丰路小学(1969年8月撤销)。1952年,市政府接办31所私立和民办小学,改为公立。翌年2月,所有学校更改校名。
  1956年1月20日,市政府把区内12所私立小学和聋哑学校改为公立,并更改校名。
  1957年7月开始,各街道开办一批民办小学,有江厦街小学、天封塔小学、仓桥小学、县学小学、湖西小学、孝闻小学等。辖区内共有54所小学,分第一、第二、第五、南郊乡、西郊乡5个辅导区。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区内小学迅速增加,至1959年6月,共有71所,441个教学班,23321名学生,584名教职工,分为4个辅导区。1961年,市教育局确定全市18所重点小学,其中区内有永丰路小学(全市住宿制小学教学试点)、偃月街小学(市住宿制小学)、西郊路小学(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苍水街小学(教育性劳动)、天封塔小学(1957年市教改试点)等5所。是年,市教育局对小学布局进行调整,至1962学年度,小学减少到50所,班级数和学生数却略有增加。调整后为462个班,学生23506人。1963年.城镇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镇明中心小学被定为省试点单位。此后,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成效,教育事业得到发展,至1964年10月,辖区内有小学68所,其中公办60所、民办8所,有学生30183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多数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2月学校复课,以《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著作为教材。“红小兵”取代“少年先锋队”组织。1969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1971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调整小学学区,其中镇明、灵塔学区不变,把原海曙学区划分
  为海曙、西郊两个学区。海曙学区管辖学校7所,西郊学区管辖学校13所,镇明学区管辖学校15所,灵塔学区管辖学校16所。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12月,工宣队撤出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1979年开始,小学教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学龄儿童人数减少,小学生人数亦逐年减少。
  1980年5月,市区小学、幼儿园下放城区领导和管理,海曙、镇明区政府建立文教科。1980—1981年,两区共有31所学校、309个教学班、14390名学生、632名教职工。1984年两区合并,区政府设立文化教育局,管理区内所属学校和幼儿园。7月,文化教育局在全区设立5所中心学校:海曙中心小学、广济中心小学、镇明中心小学、西郊乡中心小学、段塘学校。1985年9月,全区有小学40所,其中海曙学区11所、广济学区9所、镇明学区8所、西郊乡9所、段塘镇3所,共357个班级、14056名小学生、763名小学教师。1985年9月,高塘小学开办。1986年6月,灵桥路小学并入大沙泥街小学。1987年9月,新芝小学、达敏学校开办。1988年6月,宁波市实验小学与9所市属中学下放为市属区管。1988年12月,尹江岸小学开办。至1988年底,区内有小学43所、班级404个、学生16499人、教职工760名。1988—1989年,扩大办学规模,震丰小学、前丰小学、甬丰小学,相继并入宁波市尹江岸小学、西郊乡中心学校和中原小学,双桥街小学并入庄家巷小学。1990年9月,马园小学开办。1991年9月,翠柏小学开办。1993年7月,解放北路小学、仓桥小学,分别并入海曙中心小学和翰香小学。1994年10月,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创办。同年,棋杆巷小学并入十字井小学。1996年,范桂馥小学、华天小学先后开办。穆家巷小学撤销后并入孝闻街小学,校舍作海曙中心小学分部。1996—1997年,段塘镇丁家小学、吴家小学先后并入段塘学校。1997年7月,咸塘街小学与十字井小学合并,校名定为宁波市十字井小学,校址设在十字井小学,原咸塘街小学作区教研室和局教科室办公用房。1998年8月,南苑小学开办。1998年,全区学校布局调整,先后合并、撤并8所学校。庄家巷小学撤销后并入孝闻街小学,南郊路小学并入尹江岸小学,大沙泥街小学并入解放南路小学,并在大沙泥街设分部,书院巷小学并入偃月街小学,大梁街小学并入广济中心小学,并在大梁街设分部;粮丰小学并入南苑小学,西郊乡中心小学并入范桂馥小学,西郊乡联丰小学并入华天小学。
  2002年9月,区实验学校创办,开设小学和初中,实行九年一贯制教育。当年,望春小学、西成小学先后撤销,并入区实验学校。2003年,广济中心小学在联丰世纪苑创办了实验校区,纳入中心一体化管理。2004年9月,镇明中心小学在南都花城也创办实验校区,由中心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经过近几年办学体制改革和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一部分规模小、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08年9月,全区有21所公立小学、436个教学班、18228名学生、1054名在编教职工。
  1969-2008年,由于旧城改造和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布局调整,共撤并小学43所。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机构

江厦街小学
相关机构
天封塔小学
相关机构
仓桥小学
相关机构
县学小学
相关机构
湖西小学
相关机构
孝闻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