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国时期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6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国时期驻军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4
页码: 1252-1255
摘要: 本文描述了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海曙地区的驻军情况。1911年,宁波光复后成立军政分府,驻守新军和巡防营,并归浙江军政府指挥。随后,驻宁波的军队经历了多次编制和指挥部更迭,包括浙军、北洋军和皖系军队等。1937年,宁波成为国民党军和抗日军队活动的重要地区,新四军、第十集团军和第十六师等部队相继驻防宁波。1945年,新四军浙东纵队攻克鄞县,国民党军接收投降的日伪军后着手组织宁波的防守。随后,部分部队脱离皖系并宣布独立,但独立运动失败后,宁波驻军逐渐成为直系力量。1949年,中国共产党接管宁波,国民党军逐渐撤离。附录中还列举了日伪驻军和汪伪军在宁波的情况。
关键词: 军事 海曙地区 民国时期

内容

清宣统三年(1911)11月6日,宁波光复。宁波军政分府成立,由原第四十二协防军统领刘洵任军政部都督,统率新军,原巡防营统领常荣清任副都督,统率巡防营。次日,浙江军政府成立后,悉归省防军。
  民国元年(1912)撤销军政部都督。10月,旅长顾乃斌率陆军独立第四十九旅进驻县城。下辖两个团,共4000余人,第九十七团驻城区和镇海,九十八团驻余姚、绍兴。2年(1913)设宁台镇守使,先驻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后移驻宁波,由顾乃斌任镇守使,设参谋、军需、军法、书记等处。7月,二次革命爆发,浙江朱瑞支持袁世凯,四十九旅不满朱瑞缩编,在宁独立,不反袁也不反朱,朱派周凤岐调停后取消独立,顾被撤职。3年(1914)7月周凤岐接任独立第四十九旅旅长后,改番号为浙军第二师第三旅,辖第五、第六两个团,旅部和第五团驻城区。5年(1916)5月6日,浙江“护国军政府”成立,第三旅扩编为浙江护国军第三师,随浙军独立,加入“护国军”。护国运动结束后取消独立,复为北洋军。6年(1917)1月,杨善德任浙江省都督,第三旅遂成皖系力量。7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周凤岐受孙中山派遣来鄞,运动第三旅与宁台镇守使反杨。同年11月,第三旅在“浙人治浙”运动中脱离皖系,改为浙军司令部。浙一师师长童保暄以讨三旅为名率部来甬,原拟到甬与第三旅联合反杨,杨派四师尾随监视,童遂在曹娥反水护杨,独立失败,第三旅军官被清洗,部队复归属皖系。浙一师进入宁波并分兵打温州。其时,直系陆军第十师十九旅也进驻宁波,辖下的第三十七团和第三十八团分驻城区和镇海。7年(1918)初,浙军第一师受杨派遣赴闽督李厚基攻打广东护法军。次年,浙军第一师先头部队第一团倒戈,师长潘国纲率一师余部从厦门退守鄞县,师部和第一旅驻城区。13年(1924)10月,浙军第一师和第三旅在宁波参加第二次“浙人治浙”运动,脱离皖系宣布独立,因内部矛盾,独立失败,直系孙传芳部第三师师长周凤岐乘机率军进驻宁波抚降,宁波驻军遂为直系力量。14年(1925)2月,浙军第一师调离鄞县,次月,团长韩光裕率直系陆军第十师混成旅第一团进驻宁波和镇海,下辖3个营,韩同时兼任沿海警备司令。后第一团调驻南京,直系浙军第二、第六团由团长段承泽率领进驻宁波。15年(1926)冬,因周凤岐所率直系第二十六军在衢州向北伐军倒戈,孙传芳逐怀疑陈仪所率第十九军亦有异心,令第三方面军司令孟照月消灭之。第十九军余宪文师和石铎师遂退守宁波,不久,移驻绍兴。12月中旬,段承泽率第二师第五团离开鄞县。
  民国16年(1927)1月,旅长段承泽率浙军第二师第三旅进驻宁波,下辖第五、第六团及机枪队、迫击炮队,分驻鄞、象、奉、镇。2月,北伐军在富阳获胜,北洋军兵心大乱,段承泽知大势已去,率第三旅退定海转上海,宁波遂无北洋守军。是年2月19日,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到甬,3月,北伐东路军指挥部在宁波成立宁、台、温防守司令部,王俊任司令,管辖宁、台、温三属管区警备队、炮台、水陆警察和驻防部队。4月9日发动“清党”事变,6月9日,改为浙东警备司令部,辖补充第五、六、七、八团。10月17日,“清党”基本结束,警备司令裁撤。17年(1928)1月16日,宁波成立“宁、绍、台、温四属剿匪指挥部”。王文翰任指挥,设参谋、副官、军法等4个处,下辖市、县警察部队,外海水警察部队和保安部队第四、五、六团。21年(1932)6月成立宁波防守司令部,司令兼任镇海要塞司令,统步兵2个营。8月废要塞司令改为要塞炮台总台部。9月增工兵1个连,22年(1933)6月增设步兵1个营,合为1个团。次年6月,宁波防守司令又兼乍浦、澉浦防守司令,军政部调独立炮兵第四团由嘉兴移驻乍浦,归宁波防守司令部节制指挥。司令部设参谋、副官、秘书、军需、军械、军法、军医7个处。
  民国24年(1935)10月,旅长陈德法率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独立第三十七旅由厦门调防宁波,下辖七〇九团、七一〇团、七一一团。26年(1937)8月,第十集团军新三十四师由师长顾家齐率领进驻宁波接防,下辖3个团,分驻象山、奉化、镇海。月底,独立第三十七旅开赴上海参加淞沪战役。11月7日,新三十四师调离鄞县。27年(1938)春,独立三十旅在昆山补充后,复回宁波,改编为第十集团军第一九四师,编制7000余人,实际兵力4000余人,师部驻城区宁波中学,辖一一二五团、一一二六团、一一二七团,3个团分驻鄞、象、慈等地。29年(1940)7月中旬,为反击日军登陆,由团长罗鹏瀛率陆军十六师四十八团进入戚家山阵地参战,随后,师长杜道周率十六师师部及四十六团、四十七团由上虞入鄞参战。战胜后,分驻邦江桥、黄古林、凤岙一带。是年冬调往诸暨,并扩编为八十六军。
  民国30年(1941)4月17日,日军冲破甬江防线,20日,一九四师撤出鄞县到奉化,鄞县沦陷(沦陷后日伪军驻军见本节附录)。1945年8月,新四军浙东纵队攻克鄞县日伪据点,进驻鄞县。国民党军6个团狙击新四军受降,浙纵遂撤出鄞西平原。9月,第三十二集团军前进指挥部在总指挥、陆军七十军军长陈沛带领下进城接受日军第二十六旅团投降。同时,收编(伪)和平救国军暂编第十师为宁波先遣军。10月,七十军由美国军舰运送台湾接防。38年(1949)1月,蒋介石下野到溪口,驻鄞县国民党军日益增多。3月5日,陆军第八十七军(长江部队)军部驻鄞县,其所部分驻鄞县、新昌、天台。
  附:日伪驻军
  民国30年(1941)日军入侵宁波后,驻境内日军及其军事机关常有变动,日伪警保部队花样繁多。
  日本侵略军民国30年(1941)4月20日,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长寿其(少将)统领日军侵驻城区,随后渗驻乡间,旅团部设在县城江北岸,下辖第十一、四十一两联队,共计兵力7400余人。10月,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接防,下辖4个大队。旅团部与一〇五大队驻城区效实中学。旅团长为池田,旅团总兵力4000余人,甬江中停泊小型炮舰2艘、装甲汽艇数艘。城区四周设铁丝网,构筑碉堡掩体,设关卡于灵桥、镇安桥、南门、西门等处。次年5月,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扩编为新编第七十师团,所属第六十二旅团驻城区,旅团长为山崎。33年(1944)3月,收调第八十九旅团2400余人驻城区与奉化一线。次年春,独立第八十九旅团、第九十一独立混成旅团败退县城。34年(1945)9月,第九十一独立混成旅团8530余人在旅团长宇野节率领下缴械投降。
  汪伪军民国30年(1941)10月,师长谢文达率(伪)和平救国军暂编陆军第十师2000余人入驻宁波。初设司令部于奉化栖凤,11月迁至横溪镇。下辖第三十八、三十九两个团。次年4月,第三战区四明山游击总队第三支队霍中柱部变节后并入伪十师,新建为第三十七团。同年8月,师部移驻城区效实中学。34年(1945)8月被第三战区三十二集团军前进指挥部收编为宁波先遣军。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