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625
颗粒名称: 第二十四编 军事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68
页码: 1243-13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曙区境历来为宁波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是我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重要门户和兵要之地。东晋隆安三年(399),刘牢之在境内筑筱竹土垒抗击孙恩义军,西门外筱墙巷故迹犹存。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官兵曾在西门外高桥镇大败金兵。明时,东南沿海倭患频起,区境曾是抗倭斗争重要基地。清代,又为抗英斗争战略要地。太平天国在这里抗击英法侵略军,击毙英参将科诺毕、法舰长耿尼。日本军队侵占宁波期间,烧杀抢掠,发动细菌战,给城区造成重大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宁波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城区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境内人民武装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初期,组织部队和民兵开展剿匪斗争,根除百年匪患,协助地方建立基层政权。随后,以反偷渡、防暴乱为军事斗争重点,歼灭国民党武装,保证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境内驻军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完成战备工作、民兵和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等各项任务,拥政爱民、军民共建取得成绩。至2008年,境内驻有宁波军分区、海曙区人民武装部、武警宁波市支队、宁波市消防支队、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等军事单位。
关键词: 军事 海曙地区 军事中心

内容

海曙区境历来为宁波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是我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重要门户和兵要之地。东晋隆安三年(399),刘牢之在境内筑筱竹土垒抗击孙恩义军,西门外筱墙巷故迹犹存。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官兵曾在西门外高桥镇大败金兵。明时,东南沿海倭患频起,区境曾是抗倭斗争重要基地。清代,又为抗英斗争战略要地。太平天国在这里抗击英法侵略军,击毙英参将科诺毕、法舰长耿尼。日本军队侵占宁波期间,烧杀抢掠,发动细菌战,给城区造成重大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宁波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城区为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境内人民武装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解放初期,组织部队和民兵开展剿匪斗争,根除百年匪患,协助地方建立基层政权。随后,以反偷渡、防暴乱为军事斗争重点,歼灭国民党武装,保证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建设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境内驻军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完成战备工作、民兵和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等各项任务,拥政爱民、军民共建取得成绩。至2008年,境内驻有宁波军分区、海曙区人民武装部、武警宁波市支队、宁波市消防支队、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等军事单位。
  第一章 历代驻军
  区境所处三江口,历代为东南沿海军事重镇。唐长庆元年(821),刺史韩察筑明州子城,组成城、郭、池一体防御工事。宋有厢军。元设元帅府。明建明州卫指挥使。清设分巡海道、宁波城守营。民国时建有浙东警备司令部、宁波防守司令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驻有宁波军分区、海曙区人民武装部、武警宁波市支队、武警宁波市消防支队、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等,为宁波的建设、改革开放、社会维稳作出了应有贡献。
  第一节 古代驻军
  汉、晋、唐及五代
  汉代,郡设都尉执掌军队。阳朔元年(前24),会稽东部都尉自章安(今临海)移驻鄞县,旋迁句章,是为宁波驻有较高军事机构之始。后复迁章安。
  东晋隆安五年(401)春,刘牢之抗击孙恩农民军,在三江口附近筑筱墙营垒屯兵,宁波平原腹地驻军始于此。
  唐代驻军据城防守。长庆元年(821),刺史韩察筑明州子城(后为内城)。乾宁五年(898),刺史黄晟筑明州罗城(子城、罗城详见第四编“宁波古城”),组成城、郭、池一体的防御工事。其时,有远射兵器弓箭、弩,格斗兵器铁制刀、枪(矛)、棒,防护装具铠甲、盾牌等。天祐元年(904),明州为望海军节度,实行军政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升明州为望海军。由望海军节度使领军政。
  宋代
  建隆元年(960)改望海军为奉国军,以节度使统辖军政。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吴越王献其地13州1军及11.5万兵甲归宋。自此,文臣知军州事,奉国军节度兼观察处置等使,遥领明州。宋初,州郡只驻地方部队厢军,明州城有厢军的江桥院、碇手、采造等机构。其时,皇家守备部队禁军只驻京畿或三边重地。庆历年间(1041—1048),禁军设宣毅指挥,共288个指挥(指挥为宋兵基本序列),其中1个指挥驻明州。嘉祐年间(1056—1063),改宣毅为威果指挥,自治平至熙宁(1064—1077),禁军总额虽有裁减,但明州驻军如旧。元丰年间(1078—1085)又升雄节指挥。宝庆二年(1226),驻明州城禁军共有5个指挥,编制总兵力2330人,实驻1490人。
  熙宁年间(1068—1077),宋两浙路厢军初属步军崇节指挥,共51个指挥,其中驻明州有船场、采造、江桥院,时称“崇节三指挥”(宝庆《四明志》)。至宝庆二年(1226),驻明州厢军共9个指挥,其中7个指挥额定编制总兵力2377人,实驻1299人。
  宋在明州置路分都监,管辖本路禁、厢军屯戍、边防和训练等事项,下设8个部门12名军官,分别为驻泊兵马都监、添差兵马监押、兵马监押、押队、准备差使各1员,指使5员,均由禁军和厢军军官担任。
  宋室南渡后,明州成为京城临安的海防藩篱,绍兴二年(1132)置明州水军于定海(今镇海)以扼海道,至十一年(1141)撤销。三十一年(1161)金人寇边,宋廷在明州城下复驻殿司水军2000名。隆兴元年(1163),海盗朱百五犯事,户部侍郎赵子浦带沿海制置司知明州,领殿司水军以进剿。次年事平,明州驻军陆续调防,赵子浦以“明州密迩行都,以水陆控扼事体非轻”奏请留水军,并新招水军1000名,自此明州驻水军3000名。乾道七年(1171),林文调任明州水军统制,自福建带来水军1000名。至此,驻明州水军共4000名,时称军义兵或吐浑兵。
  明州水军军官设统制、统领各1名,下辖正将、副将、准备将各3名。水军分22队,分别隶属3将。
  元代
  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攻占临安后东下,南宋沿海制置使赵孟传等带庆元(明州)全部守军在车厩投降元兵,元兵遂进驻庆元。初,浙东只在越州建立总裁七郡的军政合一机构宣慰司。十四年(1277),任命擅长水战的哈喇䚟为沿海经略使兼左副都元帅,与刘万户一起在庆元城设立元帅府,屯戍海口,镇守沿海,管辖范围南至福建、北至许浦,并督造海船千艘准备征伐日本。征伐失败后,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罢都元帅府,改为沿海万户府。大德六年(1302),温州宣慰使升为浙东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次年,因“明(州)据沿海要害,扼制日本诸番”(况逵《都元帅题名记》),由温州移驻庆元,“七郡兵民之政,悉隶总裁”,都元帅均由朝廷命官担任。
  庆元原驻有沿海翼万户府军。至大二年(1309),浙江行省向枢密院请示,拟将庆元、台州沿海万户府新附军往陆路镇守,请示蕲县和宿州两个翼的万户府汉军移驻沿海。枢密院以为祖制置兵皆相地制宜,水陆兵不可轻动,不如从沿海万户府抽1/3与蕲县万户府上汉军配合镇守。至大四年(1311),调蕲县翼万户府军由绍兴移驻庆元,总兵力在7000名以上。其后,原驻庆元的沿海翼万户府于皇庆二年(1313)移驻婺州。
  元代又在鄞县设海运千户所,配达鲁花赤1员、千户所2员、副千户所3员。
  至正十一年(1351)六月,为征讨方国珍军,江浙左丞孛罗帖木儿带兵驻庆元。次年,都元帅纳麟哈喇为防备方国珍,重筑元初被毁城池,周18里,高1丈8尺,置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6门。冷兵器、火器并用,以标枪、强弓长箭、火炮、铜火铳等为主。十四年(1354)设浙江元帅府于庆元。方军逼城,纳麟哈喇不能敌,开城纳,庆元遂为方国珍军割据。十六年(1356)三月,方国珍降元,封海道运粮万户,驻军于鄞,拥兵自如,元廷无法约束。十八年(1358),元廷授方国珍为江浙左丞,方军设军政于鄞(子城内),割据庆元、台、温三郡。廿七年(1367)十一月,朱元璋派汤和率军越曹娥,入车厩,直逼庆元,方国珍使部属迎战汤和。初九,方国珍军溃退下海,汤和军进驻庆元。
  明代
  洪武元年(1368),全国边海防推行卫、所制,设明州卫指挥使于明州城,命驸马王恭为指挥使镇守,下辖5个千户所。次年,指挥陆龄收集方国珍军散兵并金、衢等处官兵,扩编为10个千户所。十四年(1381)改明州卫为宁波卫,设宁波卫指挥使司。至二十年(1387),宁波府内共设宁波、定海、观海、昌国4个卫。宁波卫在中所、后所基础上纠民丁补建左、右、前3个所。同时,从上年汤和遣往内地的秀、兰、岱、剑、金塘五岛居民中征集水军5个所。二十五年(1392),调水军于直隶龙江右卫,宁波卫仍以5个千户所编制,每所辖10个百户。
  宁波卫初期共有旗军5600名,每10旗军另设什长(又称小旗)1名,50人另设总旗1名。以此编伍,共有总旗100名、什长500名、军人5000名,散驻于城四隅共47处,有营房6300间。此夕卜,有运粮军3178名.达旗军98名,屯军100名,屯田12顷。其后因无战事,兵员缺额日益增多。至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犯境时,仅存原编制1/5左右。
  嘉靖年间,倭寇患起,浙江巡视海道设宁绍海道标营驻城内。其时先设东君子营,兵额500名,由中军守备1名总率,百总5名分领,守县城六门及出汛大嵩所。万历年间(1573-1619),又设西君子营,兵额400名,由中军把总、百总4名分领,出汛穿山所。
  从洪武六年(1373)明州卫指挥冯林修府城,几经修葺,至嘉靖间,府城墙高2.5丈,址广2.2丈,面1.5丈,周2216丈,延袤18里,辟东灵桥、东渡门、南长春门、西望京门、北永丰门、东北和义门6门,设吊桥于西南门。建敌楼46座、雉垛3564个、警铺65个。城壕自北至南2487丈。城内置军器局、火药局、军储库、粮仓、演武场。武器装备主要有枪、炮、地雷、水雷爆炸器;弓、刀、箭、铳箭、盔甲、铜牌等冷兵器,八桨、十桨海船。
  请代(至鸦片减争)
  顺治三年(1646),郵地士绅起兵抗清,“凡原设营兵防军俱隶之”(孙静庵《明遗臣录》),其后随南明鲁王部军撤走。6月,清兵占领宁波城,设总兵于定海,以1名副将率部镇守鄭县,照明制仍设分巡海道标营。其时,南明余军常活动于浙东沿海。
  顺治十六年(1659)冬,浙江提督大臣(从一品)移镇宁波府,分巡海道的西君子营撤销。康熙元年(1662),东君子营撤销。次年,设水师提督驻府城,原提督改陆师移驻绍兴。七年(1668),因海氛渐宁,撤销水师提督,水师提标后营改为陆路营驻防宁波府,称宁波城守营。
  驻军官兵原额。宁波城守营设游击(从三品)1名、中军守备(正五品)1名、千总(正六品)2名、把总(正七品)4名,兵丁730名,其中马战兵80名、步战兵139名、守兵511名。至康熙年间(1662—1722),宁波城守营兵丁减为641名。雍正年间(1723—1735),宁波城守营增外委千总1名、外委把总3名、兵丁634名。府城谯楼前设急递总铺,分东西南三路达城外诸铺。
  城内分兵驻防。顺治十五年(1658),提督田雄重修雉堞、城门、敌楼,拓高增厚。康熙十三年(1674),提督李显祖重建窝铺、敌楼,沿城外壕边筑垒。城内设军器局、火药局。配置红衣炮、西洋炮、行营炮、百子炮等火炮近1000门,马枪、排枪、刀、斧、叉、矛等冷兵器及哨船。
  附:清代外国军队入境与驻扎
  乾隆二十五年(1760),1艘英船到宁波港,装备红衣铁炮6门、鸟枪8支。同年6月,英船“荷达奈斯”号抵宁波港,装备大炮20门、鸟枪40支、刀30把、火药4担、铁弹200发。
  道光十二年(1832),英侦察船“阿美士德”号(theshipLordAmherst)到达甬江口,船长林赛乘小船到城区,要求贸易。
  道光二十年(1840)7月10日,英海陆联军封锁甬江口,联军司令乔•懿律乘小艇到县城。
  道光二十一年(1841)10月,英国东印度舰队进攻镇海,镇海前线调集狼山镇、衢州镇等部标兵3600余人,宁波知府邓廷彩率城防守军驻梅墟。10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英国东印度舰队所属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复枪联队及孟加拉工兵等海、步炮、工兵共2475人分坐11艘船舰,攻陷镇海。镇海失守后,宁波城内两个提标营溃散。13日,700名士兵分坐7艘船注:道光二十四年(1844)左营改水师后,其水兵数因无考,仍加在步兵内。舰进入宁波城区,英军占领宁波。
  次年5月7日,英军2100人分乘11艘船舰撤出宁波去乍浦。清兵复回。
  道光二十三年(1843)12月19日,英驻宁波领事罗伯聃率兵舰到宁波,开设领事馆。
  同治元年(1862)5月,为进攻太平军,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派乐德克率部驻宁波港,其时参战的英军有军舰“战斗”号、“斑鸠”号、“强健”号、“红鹰”号4艘,水兵300余人,由“战斗”号舰长嗟乐德克统领;法舰有“明星”号、“孔夫子”号2艘,由“明星”号舰长耿尼统领。
  第二节近代驻军
  清咸丰十一年(1861)12月9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辖下黄呈忠部、范汝增部分别自余姚和奉化进入鄞县,清兵溃退出境。
  同治元年(1862)5月10日,提督陈世章、道台张景渠率提标兵和广济军水军,在团练和英法舰队配合下由定海攻入城区,太平军范汝增部、黄呈忠部退走。为巩固城防,进剿太平军,清政府在宁波就地建立中外混合洋枪队3支,调入1支。同年10月,清政府正式委任勒伯勒东署浙江总兵,率常捷军1000余名驻鄆,受浙江巡抚与宁绍台道节制。11月后,浙江无太平军驻兵,洋枪队或调离,或解散。
  同治八年(1869),驻守宁波的有宁波城守营、浙江提督标营。宁波城守营兵力348人,其中马战兵14人、步战兵104人、步守兵230人。浙江提督标营兵力2107人,其中马战兵60人、步兵1186人、水兵861人,至清末仍设在宁波,兵力编伍有变化。
  光绪十年(1884)春,中法战争迫于眉睫,浙江提督率标兵1000名,禁军水师2500名驻甬江南鄞、镇一带,淮军2500名驻甬北岸,衢州、处州标兵与练军1000名及淮军2500名驻城区到梅墟、育王岭一线。镇海战役结束后逐步调回各营。
  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宁波城守营有都司1名、守备1名、千总2名、把总4名、外委千总1名、外委把总3名、额外外委2名,兵丁348名,其中马兵14名、战兵104名、守兵230名。
  光绪二十四年(1898),意大利军窥伺三门湾,日、英军舰也游弋浙东海面,为此两浙新军于6月进驻宁波,驻防浙东。
  新军中营由总兵李福统领驻城区大校场。光绪二十六年(1900),陆军标统张载阳统兵两营,计1080人,分驻镇海江南卢家村与西门外。
  第三节民国时期驻军
  清宣统三年(1911)11月6日,宁波光复。宁波军政分府成立,由原第四十二协防军统领刘洵任军政部都督,统率新军,原巡防营统领常荣清任副都督,统率巡防营。次日,浙江军政府成立后,悉归省防军。
  民国元年(1912)撤销军政部都督。10月,旅长顾乃斌率陆军独立第四十九旅进驻县城。下辖两个团,共4000余人,第九十七团驻城区和镇海,九十八团驻余姚、绍兴。2年(1913)设宁台镇守使,先驻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后移驻宁波,由顾乃斌任镇守使,设参谋、军需、军法、书记等处。7月,二次革命爆发,浙江朱瑞支持袁世凯,四十九旅不满朱瑞缩编,在宁独立,不反袁也不反朱,朱派周凤岐调停后取消独立,顾被撤职。3年(1914)7月周凤岐接任独立第四十九旅旅长后,改番号为浙军第二师第三旅,辖第五、第六两个团,旅部和第五团驻城区。5年(1916)5月6日,浙江“护国军政府”成立,第三旅扩编为浙江护国军第三师,随浙军独立,加入“护国军”。护国运动结束后取消独立,复为北洋军。6年(1917)1月,杨善德任浙江省都督,第三旅遂成皖系力量。7月,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周凤岐受孙中山派遣来鄞,运动第三旅与宁台镇守使反杨。同年11月,第三旅在“浙人治浙”运动中脱离皖系,改为浙军司令部。浙一师师长童保暄以讨三旅为名率部来甬,原拟到甬与第三旅联合反杨,杨派四师尾随监视,童遂在曹娥反水护杨,独立失败,第三旅军官被清洗,部队复归属皖系。浙一师进入宁波并分兵打温州。其时,直系陆军第十师十九旅也进驻宁波,辖下的第三十七团和第三十八团分驻城区和镇海。7年(1918)初,浙军第一师受杨派遣赴闽督李厚基攻打广东护法军。次年,浙军第一师先头部队第一团倒戈,师长潘国纲率一师余部从厦门退守鄞县,师部和第一旅驻城区。13年(1924)10月,浙军第一师和第三旅在宁波参加第二次“浙人治浙”运动,脱离皖系宣布独立,因内部矛盾,独立失败,直系孙传芳部第三师师长周凤岐乘机率军进驻宁波抚降,宁波驻军遂为直系力量。14年(1925)2月,浙军第一师调离鄞县,次月,团长韩光裕率直系陆军第十师混成旅第一团进驻宁波和镇海,下辖3个营,韩同时兼任沿海警备司令。后第一团调驻南京,直系浙军第二、第六团由团长段承泽率领进驻宁波。15年(1926)冬,因周凤岐所率直系第二十六军在衢州向北伐军倒戈,孙传芳逐怀疑陈仪所率第十九军亦有异心,令第三方面军司令孟照月消灭之。第十九军余宪文师和石铎师遂退守宁波,不久,移驻绍兴。12月中旬,段承泽率第二师第五团离开鄞县。
  民国16年(1927)1月,旅长段承泽率浙军第二师第三旅进驻宁波,下辖第五、第六团及机枪队、迫击炮队,分驻鄞、象、奉、镇。2月,北伐军在富阳获胜,北洋军兵心大乱,段承泽知大势已去,率第三旅退定海转上海,宁波遂无北洋守军。是年2月19日,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到甬,3月,北伐东路军指挥部在宁波成立宁、台、温防守司令部,王俊任司令,管辖宁、台、温三属管区警备队、炮台、水陆警察和驻防部队。4月9日发动“清党”事变,6月9日,改为浙东警备司令部,辖补充第五、六、七、八团。10月17日,“清党”基本结束,警备司令裁撤。17年(1928)1月16日,宁波成立“宁、绍、台、温四属剿匪指挥部”。王文翰任指挥,设参谋、副官、军法等4个处,下辖市、县警察部队,外海水警察部队和保安部队第四、五、六团。21年(1932)6月成立宁波防守司令部,司令兼任镇海要塞司令,统步兵2个营。8月废要塞司令改为要塞炮台总台部。9月增工兵1个连,22年(1933)6月增设步兵1个营,合为1个团。次年6月,宁波防守司令又兼乍浦、澉浦防守司令,军政部调独立炮兵第四团由嘉兴移驻乍浦,归宁波防守司令部节制指挥。司令部设参谋、副官、秘书、军需、军械、军法、军医7个处。
  民国24年(1935)10月,旅长陈德法率国民革命军第十集团军独立第三十七旅由厦门调防宁波,下辖七〇九团、七一〇团、七一一团。26年(1937)8月,第十集团军新三十四师由师长顾家齐率领进驻宁波接防,下辖3个团,分驻象山、奉化、镇海。月底,独立第三十七旅开赴上海参加淞沪战役。11月7日,新三十四师调离鄞县。27年(1938)春,独立三十旅在昆山补充后,复回宁波,改编为第十集团军第一九四师,编制7000余人,实际兵力4000余人,师部驻城区宁波中学,辖一一二五团、一一二六团、一一二七团,3个团分驻鄞、象、慈等地。29年(1940)7月中旬,为反击日军登陆,由团长罗鹏瀛率陆军十六师四十八团进入戚家山阵地参战,随后,师长杜道周率十六师师部及四十六团、四十七团由上虞入鄞参战。战胜后,分驻邦江桥、黄古林、凤岙一带。是年冬调往诸暨,并扩编为八十六军。
  民国30年(1941)4月17日,日军冲破甬江防线,20日,一九四师撤出鄞县到奉化,鄞县沦陷(沦陷后日伪军驻军见本节附录)。1945年8月,新四军浙东纵队攻克鄞县日伪据点,进驻鄞县。国民党军6个团狙击新四军受降,浙纵遂撤出鄞西平原。9月,第三十二集团军前进指挥部在总指挥、陆军七十军军长陈沛带领下进城接受日军第二十六旅团投降。同时,收编(伪)和平救国军暂编第十师为宁波先遣军。10月,七十军由美国军舰运送台湾接防。38年(1949)1月,蒋介石下野到溪口,驻鄞县国民党军日益增多。3月5日,陆军第八十七军(长江部队)军部驻鄞县,其所部分驻鄞县、新昌、天台。
  附:日伪驻军
  民国30年(1941)日军入侵宁波后,驻境内日军及其军事机关常有变动,日伪警保部队花样繁多。
  日本侵略军民国30年(1941)4月20日,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长寿其(少将)统领日军侵驻城区,随后渗驻乡间,旅团部设在县城江北岸,下辖第十一、四十一两联队,共计兵力7400余人。10月,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接防,下辖4个大队。旅团部与一〇五大队驻城区效实中学。旅团长为池田,旅团总兵力4000余人,甬江中停泊小型炮舰2艘、装甲汽艇数艘。城区四周设铁丝网,构筑碉堡掩体,设关卡于灵桥、镇安桥、南门、西门等处。次年5月,独立混成第二十旅团扩编为新编第七十师团,所属第六十二旅团驻城区,旅团长为山崎。33年(1944)3月,收调第八十九旅团2400余人驻城区与奉化一线。次年春,独立第八十九旅团、第九十一独立混成旅团败退县城。34年(1945)9月,第九十一独立混成旅团8530余人在旅团长宇野节率领下缴械投降。
  汪伪军民国30年(1941)10月,师长谢文达率(伪)和平救国军暂编陆军第十师2000余人入驻宁波。初设司令部于奉化栖凤,11月迁至横溪镇。下辖第三十八、三十九两个团。次年4月,第三战区四明山游击总队第三支队霍中柱部变节后并入伪十师,新建为第三十七团。同年8月,师部移驻城区效实中学。34年(1945)8月被第三战区三十二集团军前进指挥部收编为宁波先遣军。
  第四节 当代驻军
  宁波军分区
  始称浙江第二军分区,前身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第三、第五支队。1949年5月17日,以浙东第二游击纵队机关、直属3个大队、第五支队及南下干部纵队第七大队部分干部为基础在绍兴县城组建成立。1951年8月,第二军分区改称宁波军分区。军分区机关和部队,经过多次精简整编。1982年12月、1985年10月精简机关,压缩定员,体制编制趋向稳定。11个县(市)、区(象山、宁海、奉化、余姚、慈溪、郵县、镇海、北仑、海曙、江东、江北)人武部归军分区领导。军分区历任司令员:谢福林、余龙贵、王义富、康萍、方明胜、张国斌、汪国璋、季凌、祝金友、温海洲、孙志炎、陈长明、武晋宁。军分区除设专职政治委员外,还设兼职第一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在地市合并前由中共宁波地委书记兼任,地市合并后由中共宁波市委书记兼任。
  武警宁波市支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大队成立。1952年6月,公安武装进行整编,宁波成立专区公安大队。1953年,专区公安大队归宁波军分区代管。1955年7月,宁波专区公安大队移交政府公安部门,改为宁波地区专员公署公安民警大队。1958年12月,大队有干部、战士952人。1961年11月恢复军队建制,干部战士集体转服现役,实行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1962年1月,宁波成立专区大队。1963年2月,宁波专区支队改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宁波地区公安支队。1966年7月,撤销宁波地区公安支队,划归宁波军分区建制。1975年12月,县(市)中队改编为武装民警,划归地区公安部门建制。1976年5月,宁波市中队改称宁波市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归市公安局领导。1976年10月,宁波地区成立公安民警科。1980年5月,宁波地区成立公安局边防保卫分局,对外称“宁波地区人民武装警察支队”。同年组建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宁波地区支队。1983年1月,地区、边防、消防三警及解放军内卫执勤部队合并组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波地区支队”。1983年8月,宁波地区支队与市武警大队、市消防大队,合并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波支队。1985年10月,支队下属的边防分局、消防处划归市公安局建制领导。1998年6月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波市警备指挥部,负责领导辖区武警各部队的警备工作。
  武警宁波市消防支队
  1949年6月,市军管会公安部接管鄞县救火联合会及其所属的18个民间救火会。1953年,宁波市救火联合会改称宁波市人民消防委员会,整顿改编民间救火会。此后多次改编合并,1983年1月消防大队(中队)纳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1985年10月,消防部队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警种,又列为公安序列。
  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
  1988年6月在宁波组建,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第一师炮兵团。采取“大范围布局、分散型组建、高一层次领导”的方法,海曙区建有炮兵营。领导关系实行“双重领导、条块结合”。1998年改称“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历任团长:王国松、钱关福、李叶发、张建荣、赵建根;政治委员:张启楣(兼)、章猛进(兼)、邵占维(兼)、朱守文(兼)、祝宪丁、徐福宁(兼第一政委)、朱建华、郁义康(兼第一政委)、邬建南。
  附:部队干休所
  宁波军分区干休所 建于1979年,地址在苍松路219号,占地面积约30亩,其中营房面积约2.2万余平方米,编制为正团级单位。现干休所安置老干部134户(所内127户,所外分散安置7户),其中享受正师职待遇10名、副师职待遇85名、正团职待遇33名、副团职待遇6名。2006年底,健在老干部73名,其中正师职5名、副师职42名、正团职22名、副团职4名。健在老干部最大年龄91岁,最小年龄73岁,平均年龄83岁。全所共有老干部遗孀41人、双亡户20户。宁波军分区干休所有1个党委、5个党支部。
  舟山警备区宁波第二干休所 始建于1979年,占地面积14494.8平方米,地址在西河街(分两个点:西河街98号、西河街113号)。规划安置离休干部69人,已安置68户,双军人1户,其中军职2户、师职40名、团职11名、技(5)4名、技(6)9名、技(7)2名、技(8)1名。现有离休干部45名,其中正军职1名、师职22名、团职7名、技(5)4名、技(6)8名、技(7)2名、技(8)1名,遗属38户,双亡户5户。干休所共有3个党支部。
  海军东海舰队宁波高塘墩干休所
  1980年开始筹建,1983年建成,共安置离休老干部103户。海军东海舰队宁波高塘墩干休所,隶属于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为行政正处级单位。下设综合、政工、财务办公室及卫生所、勤务汽车分队。地处新芝路27号,占地面积约30亩。内有所部机关行政办公楼、工作人员生活楼、卫生所门诊楼、老干部生活住房12幢110套和俱乐部、门球场及其他附属设施。自组建以来,先后多次被东海舰队航空兵、东海舰队、海军表彰为“文明干休所”、“生产经营先进单位”、“全军营院管理先进单位”等,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军区表彰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第五节 区人民武装部
  1960年6月,海曙、镇明两区合并建立海曙人民公社。9月,市委决定建立海曙人民公社人民武装部。1963年6月,海曙人民公社分建为海曙、镇明两个人民公社。同年12月,人民武装部随之划分,成立海曙公社人民武装部和镇明公社人民武装部。1970年1月,市区人民公社改称为区,海曙、镇明两区人民武装部恢复建制。1983年11月成立首次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的海曙区人民武装部和镇明区人民武装部,为团级单位。1983年11月和1984年1月,镇明、海曙两区人民武装部编配现役军人。1984年1月,海曙、镇明两区合并。11月,两区人民武装部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曙区人民武装部(简称“区人武部”),为团级单位。1986年7月1日,区人武部移交地方建制和领导,免冠“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称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武装部,为副县级单位,下设办公室、军事科、政工科,科室为正科(局)级。1996年4月1日,区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复冠“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武装部”,为团级单位,下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科为正营级。区人武部党委在区人武部归属军队建制时,区委书记兼任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在区人武部改归地方建制期间,区委书记兼任区人武部党委书记。
  第二章 历代战事
  海曙境域虽无险要关隘,但地处沿海要冲,政治经济中心,亦为东南沿海战场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抗英、抗法、抗日和解放战争中,中华儿女在这块英勇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第一节 唐及以前战事
  曾旌起义
  东汉阳嘉元年(132)2月,会稽人曾旌(一作曾於)等起事海上,聚众千余人烧句章杀县长,又连杀鄞、鄮两县长,拘杀官吏,进攻会稽东部都尉(当时已由鄞县复移治章安)。朝廷命沿海诸县屯兵防守。是为宁波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次农民起义。
  许生起义
  东汉熹平元年(172)11月,会稽人许生(一作许昌)与其子许昭(一作许韶)于句章县聚众起义,许生自称“阳明皇帝”,封其子为大将军,聚众数万,攻破城邑。朝廷遣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吴郡司马孙坚合军进击,熹平三年(174)11月,许生、许昭在会稽战败,被俘杀。
  孙恩起义
  东晋隆安三年(399),琅琊(今江苏句容北)人孙恩起义。孙世奉天师道教主。叔父孙泰因以天师道结聚徒众,被官府所杀,孙恩流亡海岛,继续传道,策划起义。时会稽王司马道子及其子元显当政,强征已免除奴隶身份成为佃客的广大农民当兵,群情激愤。孙恩军攻打会稽之初,得会稽(今绍兴)、吴郡(今苏州)、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8郡民众响应。10月,孙恩乘机率部登陆,攻破余姚、上虞,攻占会稽,杀内史王凝之,自称征东将军,所到之处烧毁官府,击杀官吏,8郡义军“旬日之中,众数十万”。12月,新任会稽内史谢琰、都督吴郡军事刘牢之统兵反扑。孙恩受挫,率20余万人撤回海岛。次年5月,从浃口(大浃江口,即甬江口)登陆,再克余姚、上虞,立县令,直抵山阴(今绍兴),大破晋军,谢琰战败而亡。11月,孙恩在余姚击败东晋宁朔将军高雅之,高部死十之七八。朝廷命刘牢之为镇北将军,都督会稽等郡军事,屯驻上虞。刘牢之遣部将刘裕守句章,因句章古城为孙恩所残破,迁县治至小溪(鄞县鄞江桥)。隆安五年(401)2月,孙恩复从浃口登陆,刘牢之率部筑土垒于三江口(今海曙境),与驻守句章刘裕互为犄角。因土垒生筱竹,相传今西门外筱墙巷为当时土垒遗址。次月,孙恩从水路北趋海盐,进攻扈渎(今上海),图取东晋京师建康(今南京),官兵倾全力防守。然孙恩军在军事行动中,或肆意劫掠百姓财物,或无端滥杀平民,民众失望之余,转而支持官军征剿。孙恩克广陵(今扬州),浮海北至郁州(今连云港东),为刘裕一路尾追击败,折回会稽,11月再从浃口退回海岛,军势遂衰。次年3月,孙恩在临海登陆,攻县城,战败,投海死。余部数千人由孙妹夫卢循率领,从海路南下攻克番禺(今广州),至义熙七年(411)终败。
  裘甫起义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860年1月)浙东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裘甫(或作仇甫、求甫),浙东剡西人,贩盐至象山,值朝廷禁止私贩,乃揭竿而起,大败浙东军。明州官员闻讯,大白天关上城门。浙东观察使郑祗德募新兵500人与裘甫激战于剡西,全军覆没。义军威名大振,贫苦农民闻风响应,纷纷加入义军,“山海诸盗,及他道无赖亡命之徒,四面云集,众至三万”。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在剡县建立农民政权,“声震中原”。裘甫军一支掠明州,明州地主武装守明州城,裘甫军占领明州城东东津禅院。郑祗德告急朝廷,朝廷选前安南都护王式任浙东道观察使。裘甫惮王式威名,转移入奉化,抵宁海,围象山,欲据险自守,陷入被动挨打境地。王式兵分两路包围义军,用吐蕃、回纥骑兵趋奉化,解象山之围,并动用水军拒之海口,防义军入海。王式阻断义军南出之路和入明州之道,形成夹击态势,把万余义军压缩在弹丸之地。裘甫据守宁海近两个月,宁海失陷后退守剡县,终因寡不敌众,剡县失守被擒,起义最终失败。此次农民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王郢甬水桥兵败
  今境内南门街道甬水桥,俗称“夏家桥”或“下驾桥”,横跨于南塘河上。鄞西南四明山皎口和它山堰水,经南塘河注入月湖,甬水桥正位于四明山水入明州城之咽喉。王郢原为唐浙西狼山(今江苏南通市境)镇遏使,同伍69人立有战功,而浙西节度使赵隐仅赏以职名,却克扣衣粮。王郢等申诉无效,遂劫掠库兵发动起义。唐禧宗乾符二年(875),王郢聚党万众,攻克苏、常两州。王郢驻守的浙西狼山,五山相连,濒临长江口,下达东海,扬帆乘顺,南抵明州定海,故古时有“狼五山对句章岸”之谓。王郢起义后,乘舟往来,泛江入海,很快进入浙东,影响所及,至于福建。朝廷欲封官招降,王郢拒绝。乾符四年(877)初,王郢设计诱捕温州刺史鲁实,连续攻克望海镇、台州等地。朝廷大震,禧宗任右龙武大将军宋皓为江南诸道招讨使,调军围剿。镇海节度使斐琚一面严兵防备,不与之战,一面分化招降起义队伍。王郢部将朱实叛变投降,起义军损折兵员六七千人。2月,王郢被迫收拾残部,转战至明州,复遭甬桥镇遏使刘巨容阻击,双方激战于甬水桥畔,“刘巨容以筒箭射杀之,余党悉平”。一场历时近两年、几乎与黄巢大起义同时的农民战争宣告失败。《新唐书·刘巨容传》称,刘巨容徐州人,因射杀王郢有功,官拜明州刺史。《康熙宁波志》明确指证刘巨容诛杀王郢的古战场在明州甬水桥。清代徐兆昺的《四明谈助》以“甬水获丑”为题记述这一历史,并引王伯厚《七观》云:“唐季不纲,盗覆此城。巨容筒箭,获丑策勋。”
  第二节 宋元战事
  金兵攻破明州城
  南宋建炎三年(1129),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金兵南犯。十一月二十六日,高宗赵构自临安府(杭州)逃至越州(绍兴),后又退至余姚。十二月初五至明州,驻州衙,命知明州张汝舟为中书门下省检正公事,以御营使参议官刘洪道知明州。提领海舶张公裕奏报已结集海船千艘备用。初八日,廷议航海避金兵,每船限载60人,每个卫士只准带家眷1人。卫士说:我有父母、妻子,不知两者如何去留。适宰相吕颐浩入朝,卫士张宝、谭焕等100余人拦道责问。次日,赵构诱擒张宝等17人,将其斩于街市。十五日,赵构乘马自东渡门出城,至江边登楼船。十七日泊定海(今镇海),发给随行诸军“雪寒钱”。十九日泊昌国(今舟山市),待机决定行止。二十二日,浙东制置使张俊统兵退守明州,其部卒掠州城内外。张欲跟随渡海,惜无舟可载。赵构给张俊手书,许捍寇成功,当封王爵。张犹狐疑,侠士刘相如以忠义力劝之,且为策划。张遂采纳相如策,留明州迎敌,士皆思奋。
  完颜宗弼命万夫长余丰卯阿里和乌延蒲卢浑率精兵4000人赶赴明州追杀赵构。十二月二十六日攻余姚,知县李颖士募乡兵数千抗击,得把隘官陈彦助战,使金兵滞留一昼夜不敢进。二十九日(癸卯)(1130年2月9日),金兵经余姚车厩到达鄞西广德湖塘,距明州城10公里的鄞西高桥。浙东制置使张俊令统制刘宝领兵迎战。其将党用、邱横阵亡,统制杨沂中、田师中,统领官赵密皆殊死战。张俊见民间多织席,派兵敛取,以重席覆于路,金骑兵践席上,皆足滑而仆。中军统制张宗颜击败金兵前军。杨沂中舍舟登岸力战。武经大夫夏荣身中18枪,衣甲为赤。此时,主管殿前司公事李质率舟师来助,明州知州刘洪道率州兵从侧翼射击,各路并出,毙敌甚众。金兵势怯,退驻广德湖堤营寨。史称高桥之捷。
  建炎四年(1130)正月初二(2月11日),金兵从西门攻明州城,初被张俊、刘洪道部击退。是日午,西风起,金兵乘风复攻,张俊遣兵出城掩击,敌奔走堕田间或坠水,死伤无数。金兵退,张俊急令收兵,尽毁西城外民居。金兵退到余姚,向在临安的完颜宗弼乞援。初七日,兀术亲自引兵再犯州城。张俊遣将拒于高桥,战数合,惧金兵援师势猛,乃托词扈从保驾,匆忙收兵。次日尽将兵马撤向台州。城中居民逃难出城十有七八。有士人率众叩知州刘洪道马首,请刘留明州以御金兵,刘佯称数次败敌,尔等毋虑,旋于正月十三夜,悉微服逃。刘与张思正引所部夜奔天童山,拆去灵桥桥板,破坏沿途桥梁。民不得过,死者甚众。城中唯有崇节作院厢军与青年游民1000人,以酒官李木为总官。次日,朝廷却任刘洪道为浙东安抚使、张思正为招抚使。
  正月十四,金兵增兵来犯,屯广德湖堤旧寨,准备攻城,胁迫老弱和妇女运瓦砾填城外濠河。次日,在西门口架起炮10余座。十六日,炮攻城楼,守兵溃散,或从东南缒城而出,或浮水渡江,生死参半,城遂陷落。当夜金兵乘胜追,破定海(镇海),陷昌国,闻宋帝已奔温州,即以舟师追300余里,至峙头洋适遇风雨大作,被宋提领海舶张公裕所率大船击回。
  金兵攻占州城后,遣兵大掠诸县。二月初三,从明州撤往临安。金兵踞州城17天,到处搜刮掠杀。撤离前,按完颜宗弼“如扬州例”命令,“遂焚其城,惟东南角数佛寺与僻巷民居偶有存者”(《明州系年录》),是为明州历史上一大浩劫。
  二月十一日,慈溪县令林叔豹引乡兵入明州,擒诛金兵所立伪知州、剡县人蒋安义,并杀住城南开元寺金兵病卒10余人。十三日,刘洪道自台州还,入城后掘民家窖藏,搜掠得钱4万缗,以备进献朝廷邀功,并妄图补其失城罪名,民怨益沸。三月二十九日,赵构自温州至定海(镇海)。四月初三,到明州,因城毁未入,拨米7000斛赈济灾民。初五,至余姚,海舶不能进,换船转越州,返临安后罢刘洪道职,贬秩二等,任向子忞为明州知州。初,帝过明州,张汝舟应奉简俭,粗能洽足,赵构以简俭褒汝舟,特迁一官。
  张俊高桥之捷,后人褒贬不一。是捷为南渡13处战功之首,又为四大捷之首。《四明谈助》载:“宋宝祐五年(1257),吴制相(潜)既成高桥,于其西作新庙,肖像祠焉。”是为张循王庙,以祠张俊。全祖望《鲒埼亭文集》谓张俊“饱掠遽去,使其君有馆头之行,其民被屠,尚可言功乎”?《句余土音》谓:“张俊高桥之捷,旋卷甲鼠窜,吾乡人尚夸其功,愚矣!”
  方国珍据庆元
  元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黄岩人方国珍因遭仇家诬陷,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入海起事,聚众数千,劫掠运输船舶,海道因之梗阻。浙江省参政朵儿只班率水师征剿,兵败被俘,方国珍胁其奏请赏官准降,元朝廷授予定海尉,方不赴任,又累败元军。十一年(1351)正月,江浙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统兵至庆元路(明州)讨方国珍。六月,全军覆没,孛罗帖木儿被擒。七月,朝廷命大司农达识帖木儿招降方国珍,授为万户,其兄弟亦各授官。次年,方国珍又反,元兵进讨均败。新任浙东都元帅纳麟哈喇遂主持重建元初所夷为平地的庆元城垣,治铠甲,理舟楫,备粮草,以防方国珍进犯。十五年(1355)春,方国珍舟师掩至庆元,纳麟哈喇献城降。方国珍继而攻占庆元路各县,并尽据庆元、台州、温州3路及余姚州地,拥兵设治于庆元城中(衙署在今中山广场原中山公园址)。次年三月又降元,授为海道运粮万户,仍拥兵自如,后又授予江浙行省参政。十八年(1358),方国珍进攻占据江西、浙西的张士诚部,获胜;五月,元朝廷授予江浙行省左丞相兼海道运粮万户衔。十九年(1359)正月,朱元璋军势盛,方遣使进献金50斤、银100斤、文绮100匹通好朱元璋。朱遣员回访。三月,方遣郎中张本仁致书于朱,以所占3路地归附朱元璋,并以次子方关作人质,朱元璋受其书而却其人质。九月,朱元璋遣员授方国珍为福建省平章,令奉宋龙凤正朔,不用元至正年号。方托病不受职。次年正月,朱又遣员招谕,方仍持两端。元朝廷要太尉张士诚(据江西、浙西割据势力)出粮、平章方国珍出船,海运漕粮至大都(北京)。由方调船至澉浦接运张士诚输往元廷漕粮11万石至元都(历3年5次共海运漕粮48万石)。是年,方在庆元路重修东津浮桥(刘仁本作《平章方公征重修灵桥记》)。二十一年(1361)三月,方遣使向朱元璋献金鞍玉辔。朱元璋以所需者人才、所用者粟帛,宝物非所好,拒收。二十六年(1366)四月,方向朱献银2万两。十一月,朱元璋军攻下杭州。次年四月,朱元璋憎恶方国珍反复无常,下书责罪。五月,方发兵民急修庆元城,四旬而毕。七月,朱令方纳粮30万石。九月,命参政朱亮祖进攻台、温,十月,命左御史大夫汤和率常州、长兴、江阴诸路军讨伐方国珍。十一月初,汤和破余姚,抵车厩,兵临庆元城。方国珍封好府库,开具民数,使部属出城迎,自己挈妻孥乘大舶逃海上。九日,汤和入庆元城,出榜安民。十二月初五日(时已1368年),方国珍始率部卒9200人、水军1.43万人、官吏650人,以及马190匹、海舶420艘、粮食15万余石、银1万两、钱2000缗乞降。方在降表中说:“为泛海计者,昔孝子于其亲也,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情事,适与此类。”朱元璋览表后说:孰谓方氏无人,此可以活其命矣。赐书:“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为过。”遂促方国珍入朝。方割据浙东,历13年。明洪武元年(1368)改庆元路为明州府,任驸马都尉王恭镇守。方国珍至京师应天府(今南京),授官赐第以终。后,方部将属官,被分徙于江淮和濠州,或逃亡海上。
  第三节 明代战事
  争贡事件
  明嘉靖二年(1523),日本左京兆大夫派遣的贡使宗设自灵桥门入境内,市舶司安排其在境清寺嘉宾堂。后数日右京兆大夫派遣的贡使瑞佐,以祝贺皇帝即位为名也来朝入贡到达宁波,从和义门入境内,市舶司安排其在天宁寺居住。按明朝惯例,设在境内的市舶司应按先后次序到船上验货和接待。瑞佐的副使宋素卿,原名朱杲,宁波人,家住灵桥门附近。自仗了解“内情”,向市舶司负责的太监赖恩行贿。赖恩见钱眼开,竟不按惯例办事,先到瑞佐船上验货,设宴招待让瑞佐坐上席,将宗设冷落一旁。宗设不乐,率手下到瑞佐住所及和义门瑞佐泊船处大打出手,并劫掠市舶司仓库(现世贸大厦一带)所有贡品。外使入贡本来不许带武器,受贿市舶司太监竟偷将刀枪送与瑞佐一行。但宗设人多,还是占了上风。太监仓皇躲入市民家中,瑞佐狼狈逃窜,躲入绍兴城中。宗设不罢休,追到绍兴,向绍兴知府索要瑞佐被拒绝,怒而返回,途中大肆劫掠。当时境清寺嘉宾堂还有日本贡使随从人员100余人,境内民众请求官府清除,官府畏惧。百姓喧噪,出言骂詈。在民众压力下,只好遣推官高迁、指挥刘文各处擒获,斩戮这100余人。而军民亦有被所戕者。靠泊灵桥门日本贡船水手闻城中扰攘,启碇开船逃奔。宗设自绍兴返回,回至湾头,见宁波城上鼓噪防备,夺三艘民船顺流出海。给事中夏言上疏嘉靖帝,疏中有“倭患起于市舶”之说。嘉靖帝遂下诏罢市舶。
  抗击倭寇
  明洪武五年(1372)七月,倭寇骚扰明州,被吴祯驱逐。明州卫奉令造海船游巡海面。
  嘉靖三十一年(1552)闰三月,王直集各岛倭寇,连舰百余艘,大举入侵,县城震怒,惴惴不保,海滨千里告警。倭扰至6月始出境。三十四年(1555)五月,倭寇93人自钱仓白沙湾入奉化裘村,经金峨窜入横石桥,宁波卫百户叶绅率部狙击,至七里垫,叶绅挺身出击,但后续未至,遂被倭寇所杀。倭寇复折而赴鄞江桥、樟村,宁波卫千户韩纲率部与倭寇遭遇,从兵皆散走。韩纲奋力独战至死。倭经通明坝渡曹娥江而去。
  万历二年(1574),倭寇掠宁波。参将艾升追寇于浪冈山,斩寇28名,救出被掳乡民49人。
  胡乘龙起义
  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胡乘龙(一作胡成龙)聚众奉化雪窦山起义,自称天萌大将军,派人潜入宁波府作内应。事发,知府陆自岳斩杀入城内应者6人,并派兵攻打,胡乘龙被俘。起义旬日失败。
  第四节 清代战事
  抗清斗争
  清顺治二年(1645),清师下江南,六月占杭州。闰六月初九日,余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抗清,黄宗羲率乡人响应。宁波贡生董志宁谋起兵,诸生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窜、毛聚奎响应,被称为“六狂生”。明故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东吴(现鄞州区东吴镇)住舍养病,十日乘轿至城,途遇董志宁,遂定谋,于十二日在城隍庙集议,百姓聚观数千人,有布衣戴尔惠大呼曰“何不竟奉钱公起事”!观者齐应,拥钱肃乐入巡按署。顷刻海道城守营兵,不约而至,遂举事。钱肃乐遣客劝定海总兵王之仁来归。鄞县人明太少卿谢三宾已降清,也致书王之仁,要他以所部来斩六狂生和一稚绅(指钱肃乐),事定之后以千金为谢。王之仁两各答书,约以十五日到鄞,会于大校场演武厅。到时坐定,王之仁拿出谢三宾书,朗诵,谢夺书,王怒,麾军士令斩其首以祭纛,谢哀号跪阶下,愿输万金以充饷,乃释放。既而翁洲参将黄斌卿、石浦游击张名振各以兵来会,定海(镇海)、奉化、鄞县、象山也以兵饷响应。七月十八日,会稽郑遵谦等派3000兵至台州迎鲁王朱以海至绍兴监国。钱肃乐遣张煌言(苍水)奉表迎。是月,各路义军,会师西兴(今萧山),在钱塘江划江布阵,据守东岸。顺治三年(1646)三月,守防钱塘江义军溃败,清军渡浙。六月清师下宁波。
  张潮清、周祥千起义
  清咸丰元年(1851),鄞县盐商江某勾通官府,侵占田界,又设官盐店强征民盐、迫民价买,不从则罚,并纵巡丁四出侵扰,民众愤怒。石山弄人俞能贵等不堪忍受,首先发难,领头焚毁五乡碶盐店,诸村响应。鄞县横泾人张潮清受巡丁虐待,屡控于官,不准,反被诬为烧盐店罪首,被捕下狱。次年一月,数万乡民举旗入县城评理,焚毁江氏宗祠及江某住宅。知县冯翊被逼释放张潮清。
  鄞县纳赋分红封、白封两种,平民纳白封,赋高于绅豪所纳的红封数倍(另一说白封为秋冬所征重赋),民不堪负担。咸丰二年(1852)三月,南乡周韩村周祥千联络数人到县衙请愿,要求减平粮赋,冯翊以结伙抗粮为由逮捕周祥千。为救周,五月十九日,鄞县乡民数万从东、南、西门蜂拥入城,冯翊令兵拦阻,激起众怒,砸烂县署门窗,焚毁器皿服饰,冯翊越墙逃。巡道罗镛闻变,至提督衙门讨兵镇压,与入城乡民相遇,官轿被砸,众拥持罗镛至城隍庙讲理。后经知府毕承昭劝解解围,周祥千得释,应允减赋,众始散归。当夜罗镛、冯翊奔省告变。是月,浙江按察使孙毓溎、盐运使庆连率兵至鄞,逮捕乡民16人,烧民房数间。七月一日,孙毓溎遣副将张蕙搜捕五乡碶,恰逢浓雾,行至盛垫桥,遭到张潮清所率乡民伏击,官兵溃散,被击杀119人、俘27人。当日,新任鄞县知县段光清释放所逮村民以交换被俘官兵。是月,段光清以罢白封、红封和勘定盐场界址为诱,召周祥千至省城,旋被杀害。后张潮清等3人也遭杀害。
  陈春富、洪世贤“双刀会”起义
  清咸丰三年(1853)五月,鄞县姜山、茅山一带以陈春富为首组织双刀会,响应上海小刀会起义,聚众设局于姜山。鄞县知县段光清用顾康兄弟所办团练分化、镇压双刀会,起义失败。八月,上海小刀会副首领张金山携印信、旗帜至鄞县联络,筹划在10月起事。事泄,陈、张被捕杀。秋,众推镇海人洪世贤为首领,据姜山仙岩寺,聚众3000余人起义,攻占姜山镇。宁波知府段光清派官兵和顾家团练合击,杀数十人,会众逃散。十月,洪世贤率双刀会会众移寨奉化雪窦山。次年三月,洪率众在奉化莼湖再度起义,与当地团练激战,段光清派官兵从水、陆两路围捕,洪世贤等兵败被俘杀。
  史致芬起义
  清咸丰八年(1858)七月九日,鄞县陶公山渔民要求废除“贴水”(以“过账钱”易现钱需“升水”贴钱)的克扣盘剥,宁波知府张玉藻不允。是日,陶公山渔船老大史致芬、王文龙领众数百进城请愿,不许,众怒殴知府。会雷雨忽作,始各散归。知府缉拿史致芬,并将派兵进剿。为防守计,史致芬聚众在东钱湖后湾口觉济寺树旗结寨。七月三十日,史率数千渔民入城焚毁江东大校场演武厅,遭宁波府练总李厚建所率团勇狙击,死10余人,退归东钱湖。省按察使段光清招降,遭拒绝。八月二十一日,李厚建率团勇袭击觉济寺,沿湖数万民众登山观。团勇惧退,众下山追击,杀声大震,打死李厚建等130余人。九月,史率众攻破东钱湖东面的大嵩所,缴获军械、船只,由王文龙领众驻扎鄞东泗港。十一月三十日,按察使段光清勾结东钱湖土豪戴殿元攻泗港,王文龙败走。次日攻破史致芬所据觉济寺寨,戴殿元等派家丁为内应,焚毁近寨诸村民房千栋,史率众突围。后因内奸出卖,史、王两人被捕,十二月七日就义于宁波江东大校场。
  第五节 抗英战事
  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政府命东方远征军侵华,以好望角海军总司令(官)乔治·懿律为司令,并任其和查理·义律为对华交涉全权正、副公使。六月三十日,英舰队因广州防守严密难以进犯,除留舰5艘封锁广东海口外,主力舰队43艘离粤北犯。
  次年十月十二日,英海军司令巴加自镇海乘汽船窜至宁波府城外侦察。十三日,英战舰、汽船各4只,载兵700余人自甬江直犯府城,14时抵灵桥门下,英军长驱直入宁波城。宁绍台道台鹿泽长在镇海开战后逃往上虞,宁波知府邓廷彩、浙江提督余步云于先一日逃至上虞。清光绪《鄞县志》记:“镇海既陷,郡城援兵未至,人民倾城奔避,文武官吏相顾无策,出西南门俱遁,英船四艘直至三江口,其酋入城,发伪谕安民,而淫掠不戢,市肆积储为之一空,衙署寺庙,拆毁略尽。”英军掠得“可供两年之用的谷物和十二万元左右现金、纹银”(宾汉《英军在华作战记》)。当时,清兵援军凭曹娥江而屯,不敢进。英军立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为宁波“知事”。
  是月,清廷授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道光帝侄子奕经为扬威将军(钦差大臣),文蔚和特依顺为参赞大臣,率军1100余人赴浙江规复失地。奕经在途中,羁留苏州50多天,酗酒狎妓,勒索供应。
  道光二十二年(1842),奕经奉命收复宁波、镇海、定海三城。奕经在关帝庙求签,图用“五虎扑羊”策(生肖属虎的将军安义镇总兵段永福统率虎头兵——四川调来戴虎皮帽的藏族屯兵,定“四寅期”——寅年寅月寅日寅刻)进师击英夷。
  奕经从绍兴移营东关天花寺,对“前营总理”张应云言宁波城内已“设伏周密”,攻城时必会“里应外合”,及英国间谍、慈溪人陆心兰言“宁镇二城守备虚弱,潜师袭之可及也,毋带火器以警敌人”的假情报深信不疑。开兵前四天,在曹娥庙鼓乐齐鸣,祭旗张扬,师期大泄。清兵或由余姚走丈亭,或由慈溪走长溪岭,或由龙头场走雁门岭、澥浦。进兵时只发饷银不发粮米。途中乡民迁避一空,兵士无粮充饥,疲惫不堪。加以连日淫雨,道路泥泞,兵队火炮辎重抛弃满途。清军还未攻城,英军已在宁波城里城外遍贴告条,上书“四寅期”开兵,攻城战早无机密可言。
  三月十四日四更,清兵分三路反攻宁波、镇海、定海。一路自余姚大隐出发攻宁波府城,由段永福率3600兵主攻,下分两队,一队攻西门(望京门),由土司金川八角碉屯、副将阿木穰率屯兵400名为头敌,游击梁有才等率四川提标兵500名为前锋策应,段永福率贵州提标兵800名为总翼长。另一队攻南门(长春门),由游击黄泰等率甘肃提标兵500名为头敌,总兵李廷扬率江西水师600名为前锋策应,提督余步云率湖北标兵800名为总翼长。然因师期、军机早泄,英军洞开城门,段永福听信陆心兰谎言,以为英军已撤,“直入长春门,至鼓楼,不见一敌。俄,伏发,前锋多死,急退,城上枪炮齐下,别将又绕北门绝我后”(光绪《鄞县志》)。攻南门游击黄泰“遇夷兵于紫薇街,相恃两时许,守备徐宦最为猛烈,挺枪先进,群夷攻击,刃出于无助,犹奋杀英夷十余人,并擒一人而死”(贝青乔《咄咄吟》)。所谓“里应外合”的城内伏兵亦子虚乌有。巷战中英军以葡萄弹和铁筒弹猛烈射击,清兵伤亡五六百人。余步云惧敌,其兵未抵城下。黄泰部无援兵,自南门退出,英兵截其后路,黄泰及守备魏启明等阵亡。攻西门一路,刚进望京门月城,便为英军伏兵及地雷所伤,副将阿木穰及100士兵皆战亡,四川守备王国英率部突入月城,腿伤被俘不屈死。“五虎”损兵折将,反为“羊”所扑。败军奔入大隐山,粮绝,益困惫,强者劫夺村舍,弱者饿死。此役清军人数虽占优势,然而大刀、长矛和土炮等落后武器,终不敌英军火枪钢炮,反攻宁波之战失败。
  五月七日,英军集中兵力犯乍浦,退出宁波府城。随后清参赞大臣齐慎等统兵进入宁波,镇海招宝山仍为英军占据。奕经向朝廷报告宁波大捷,各得封赏。迭次临阵“贪生畏敌、首先退缩”的浙江提督余步云被革职拿问,于次年一月二十四日在京斩决。八月二十九日,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第六节 太平天国战事
  清咸丰十一年(1861)5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统兵入浙。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JamesHope)因太平军占领乍浦,派舰长〓乐德克(RoderickDew)至乍浦投递照会,要太平军勿攻宁波。同时,向宁波的官员表示愿协助清兵防御。6月,〓乐德克率舰至甬,与宁绍台道道台张景渠会商防务事宜。太平军分三路围攻宁波。黄呈忠部经上虞、余姚、慈溪自北向宁波进攻。范汝增部自嵊县、奉化由南进攻。再一路攻占镇海,自甬江西进宁波。12月2日,英、美、法驻宁波领事代表有雅芝至奉化谒见范汝增,要求7日内勿攻宁波,范允诺。12月7日,太平军黄呈忠、范维邦部攻克镇海县城。12月9日,以7日期限满,南路太平军范汝增部、北路太平军黄呈忠部合力攻打宁波,攻破西门、南门石垒,越城壕,缘梯入,仅用一个小时就攻占了宁波,成为太平军占领的第一个沿海重要港口。清浙江提督陈世章、宁绍台道道台张景渠逃入江北岸英国领事馆,乘法国军舰逃往定海。城中官绅豪商躲入外国人居留地。太平军布告安民,令蓄长发,易服饰。改宁波府为宁波郡,由慈溪人陆心兰任总制,辖鄞、奉、慈、镇、象5县。照其政权模式,实行分官制度,并采取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政策措施,如治理和整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安定,清理户口,发放“路凭”,清除陋俗,禁吸洋烟(鸦片)等。
  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1862年4月22日),太平军在宁波府城和义门外鸣礼炮欢迎晋封首王的范汝增返城,流弹波及江北岸,英水师统领抗议,并乘机要挟太平军拆除城上炮台。4月27日,英舰长〓乐德克等率英、法海军自上海赶到,即日要挟太平军移走城上大炮,戴王黄呈忠严词拒绝。
  5月8日,英舰长〓乐德克、法舰长耿尼(LieutKenney),函胁黄呈忠、范汝增自动退出宁波,被黄、范严拒。9日,陈世章、张景渠等在江北岸英国领事馆密商攻城计划。至是,麇集镇压太平军的中外军队,有清游击布兴有的广济中军,游击布良带的广济左军,守备张其光的广济右军,都司杨应龙的忠勇军,守备梅有元的劲义军,千总孙琅的配义军,把总陈德明的忠义军,县丞裘钊的靖越军、监生张澍的奋武军、练总李美章的威远军,廪生李锷的四明胜军,同知郑维春的常福军、守备周日升的精义军。继续到达的有游击李光的靖逆军,陈朝云的胜义军,以及洋枪队“常胜军”,计16股军队,多者千余人,少者二三百人。5月10日晨,清军、英法军会合反扑宁波府城。清前提督陈世章和副将李光率提标陆军,水师游击布兴有、布良带率广济水师战船80艘首攻和义门。〓乐德克率英舰5艘,耿尼率法舰2艘,泊在江上,开炮相呼应。清军及英法海军在舰艇炮火掩护下,于桃花渡、和义渡、战船厂跟多处发起进攻。太平军英勇还击,进行了宁波保卫战。清军和英法炮舰军士用云梯爬城,太平军用长矛挑倒云梯,用粪罐、火弹、石头、砖块作武器,多次击退敌人。〓乐德克冲锋队再次登城,范汝增亲率战士开展肉搏战,“天地暗色,屋宇震荡”。英国军官戴维斯(Davis)、科诺华(William Cornwall)、卡农(Cannon),法国舰长耿尼等被击毙。黄呈忠、范汝增率部激战竟日,伤亡150余人,黄、范也身负重伤。〓乐德克连放子炮,轰坍城堞,清兵大队从缺口拥入,太平军与清兵巷战,不支,下午5时撤出府城。《中国邮报》1862年5月22日报道说:“叛军(太平军)由西门退去,于是海盗入城,他们于数小时内所破坏的较之叛军占领宁波的五个月内所破坏的要多得多。”9月11日,黄呈忠、范汝增、何文庆反攻余姚,失利,遂绕道慈溪长溪岭,经鹳浦(半浦)统兵至鄞西,逼近宁波。9月17日,新任宁绍台道道台史致谔以宁波吃紧,乞援,李鸿章命美国人华尔率“常胜军”洋枪队1000人(新增)自沪至甬。9月24日,太平军自奉化北渡,经栎社,进攻宁波府城南门、西门,攻不利,退走。9月25日,李鸿章又自沪增派“常胜军”450人至宁波。
  附:咸丰十一年五月初四(1861年6月11日),英国驻华海军舰队司令副提督何伯爵士致乍浦太平军统帅的照会
  一、据悉阁下所率部最近已攻占乍浦,即将进军宁波。
  二、鉴于攻占宁波将严重损害英国及其他外国人之间贸易,特请求阁下勿进入距该城两日行程之地区内。
  三、倘本提督愿望被置之不顾(深信不致如此),则我国将不得不与太平军处于武力敌对地位,本提督将极感遗憾。我国本愿与太平军保持友谊,但一旦本提督被迫协助防守宁波,则阁下等不待多言,当可明白,将毫无获致成功之希望,去岁上海事件,阁下等定然记忆犹新。
  第七节 民国初期战事
  辛亥革命宁波光复
  清宣统三年(1911)7月7日,宁波商界为保卫地方安全和商界利益,成立宁波商团第一商团(江北),后第二(江东)、第三(城中)、第四(城南)、第五商团(西郊)相继成立。7月31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鄞县人赵家艺受命回宁波发展同盟会员。8月,同盟会宁波支部成立,赵家艺、陈训正分任正副会长。是月,为训练和组建革命武装,由陈训正、范贤方等9人发起成立上海国民尚武会宁波分会。9月22日,宁波分会创办《武风鼓歙》,鼓吹推翻清王朝统治。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地响应。宁波同盟会会员等密谋举事。17日,范贤方、赵家艺、魏炯、陈训正等在宁波城北报德观开会,筹建民团。22日,宁波民团成立,招募团丁480余名,编成8个分团,募集经费,集训操练,部分团员巡行街市。同盟会人联络争取驻甬新军和由清军绿营裁撤后改编的巡防营。28日,宁波巡防营统领常荣清送给民团后膛枪40支、子弹4万发。29日,宁绍台道道台文溥得到革命党人活动的密报,命宁波知府江畲经搜捕革命党人。江说:“满城皆党人,何认捕,公其自为计。”文溥大惧,当晚弃印逃。31日,民团巡行全城。
  11月1日,在道署衙门右侧的宁波府教育会开会成立宁波保安会。推宁波知府江畲经为保安会会长,陈训正为副会长,新军协统刘洵和标统马志勋、巡防营统领常荣清、自治会副会长励延豫、总商会会长费绍冠、商团总董余润泉、民团总董范贤方和赵家荪、民团团长魏炯、同盟会支部会长赵家艺、和丰纱厂经理兼招商局总办顾元琛等12人为干事,地方上军政事务悉归保安会决定。
  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01年11月5日)上午,保安会在政法学堂(今市政协址)开会。《辛亥宁波光复纪略》记:“十五第一次会议,贤方(范贤方)主即日宣告独立,家艺(赵家艺)主俟沪讯乃动,守其美(陈其美)教也,训正(陈训正)附和之,贤方大怒,出恶言不下。成章(卢成章)见势将破裂,洵(清新军协统刘洵)、志勋(清新军标统马志勋)辈,又隅坐,嘿嘿不作一语,而目光潜出四射,似有所词,乃捉训正肘,示意私退席,出至西城育德学校(注:卢成章父卢鸿沧创办),召所教子弟百数十人,将之循城壖,突趋东渡门,手‘保商安民’帜,潮涌而进,大呼‘党军来,党军来!’市民仓卒莫辨,人人扎白臂归诚,须臾满街皆白旗矣。成章又以计据电报局,伪为杭电(假称“杭州光复”来电),告省已下,送保安会。于是,家艺不复言,而贤方、炯(魏炯)即挥尚武会会员及商团、民团千余人建白旗,直入道署,众干事(保安会干事)毕至,乃以保安会名义,出示安民。”宣告宁波光复。当夜保安会开会至深夜,定议成立宁波军政分府,推举新军协统刘洵为都督、巡防军统领常荣清为副都督,下设参谋、民政、财政、外交、执法、总务6部和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马志勋、参谋部长赵家艺、民政部长江畲经、财政部长陈训正(陈辞以张传保继)、外交部长卢成章、执法部长范贤方、总务部长魏炯(魏辞以张进杓继)。会议作出《军政分府之决议》:“一、议决军政分府地址在道署。一、议决用民军旗号。一、议决应推部长一员,部员二十人。一、议决明日以军政分府名义出示晓谕。一、明日九时在小校场合新军、巡防队、民团、团防由刘洵都督宣布命令,白布以阔二寸缠于左手。一、新关(海关)张旗由外交部交涉,嘱其改易。”
  11月6日上午,宁波军政分府在小校场召开誓师大会。宁波军政分府都督刘洵发布《刘洵都督宣告宁波军政分府成立文》,内谓:“鄂兵举义,不匝月而长江上下游克期克复,义师所指,箪壶争迎,天心人事,盖可知矣。本郡地滨海角,形势险要,人文声物,久称望邑,尤应早日规复,以慰先灵,此则光复大汉为本军政分府不易之宗旨者一也。”“大江南北,连岁饥馑水厄,本郡各属之灾荒,亦屡见告,伪(清)朝则且修葺颐和园,酣歌恒舞于大内矣。嗟嗟!脂膏有限,朘求何餍,解同胞于倒悬,尚容片刻缓乎!此则拯救同胞为本军政分府不易之宗旨者二也。”同时,发布《军律五条》:一、拆毁教堂及洋人住屋者斩。二、损伤外国人及本国人民者斩。三、拆毁公共局所及学堂者斩。四、纵火图抢者押。五、奸淫掳掠者押。
  当日,“乃令民团守卫本城,又令陆军出绍兴,助攻省城,巡防营收复台、温各郡县。未发,而省城克复之电至(注:省城5日光复)(民国《鄞县通志·文献·故实》)”,于是军政分府随即派员协助光复府属各县。
  宁波光复时的情景和社会秩序可从以下新闻史料略见:《申报》十六日(11月6日)讯:“宁波昨日午后悬挂白旗归顺,官商均安。”《申报》转载《文汇报》十六日(11月6日)宁波访函云:“宁波于十五日下午为民军安然占领……所至各处,咸受欢迎。今日全城白旗飘扬,景物为之一变。大街各店铺闭门约一小时,既而开门,照常交易。令人视之,疑入梦境。”海关、炮台换去龙旗,接着开始男子剪辫子、女子放小脚,处决死罪由斩首改为枪毙。
  16日,宁波军政分府设参议部。12月26日下午,宁波军政分府举行新年招待会,招待在宁波的外国领事、副领事、主教、神父、牧师和外籍医生、船长等。至此,宁波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权诞生。
  民国元年(1912)1月13日至15日夜,宁波各界群众举行盛大提灯会,庆祝中华民国成立暨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2月2日,奉中央临时政府令,民间一律剪辫,限阴历年底为止。5月底,自行推选成立的宁波军政分府结束,历时6个月余。总计开支鹰洋7637元,存余30元。经费来自殷富大户捐募和标卖官营产业。
  宣告宁波独立
  民国建立后,宁波发生两次宣告独立和一次战斗。
  第一次宣告独立 民国6年(1917)1月,皖系军阀杨善德任浙江都督,搜刮民财,压制舆论,浙人不满提出“浙人治浙”。秋,前浙江都督蒋尊簋派奉化人周淡游至甬联络密谋反杨。11月26日蒋抵甬,与第三旅旅长叶焕华、第五团团长刘炳枢商议后,由叶出面邀集宁台镇守使顾乃斌,宁波警察厅厅长周琮,外海水上警察厅厅长王萼,会稽道尹刘邦骥,商会会长费绍冠,会董徐方来、王贤瑞和赵家荪、魏炯等集会,提出宁波独立,改第三旅旅部为浙军司令部,以蒋尊簋为总司令。会后,周琮、王萼不许四明日报社发布独立会议消息,又秘密向杨善德表白自己系被迫附和。次日,前浙江督军参谋长周凤岐抵甬,任前敌司令,与刘炳枢率部驻防曹娥江东岸。28日,杨善德派第一师师长童保暄率部渡曹娥江,周部溃退。周琮约王萼集警察、水警于湖西警厅,准备乘虚攻打浙军司令部邀功,赵家荪等为免全城遭殃赶赴劝止。夜,周凤岐、刘炳枢部退至江北岸,主张架炮轰击警察厅,费绍冠等从中调解,答应提银8万元,作士兵遣散费。随后蒋尊簋、周凤岐、刘炳枢等逃往上海租界。次日,周部溃兵拥入东渡门,抢劫东门街(今中山东路)一带商店数十家,枪声四起,人心惶惶,官府关闭东渡门、和义路、望京门,枪毙溃军2名,捕捉20余人。并由费绍冠、徐方来等集资缴枪遣散溃兵,事乃平息。童保暄部随即进驻宁波,至次年1月开拔福建。
  第二次宣告独立 民国13年(1924),直系军阀孙传芳部自闽入浙,皖系军阀、浙江都督卢水祥命浙军第一师师长潘国纲防守衢州以拒孙部,会部下第四旅旅长叛降孙传芳,潘屡战均败,9月25日退至宁波,因而被怀疑与孙部相通。宁波地方势力王文庆(身份无记载),欲乘机攘夺兵权,力说潘国纲发动“浙人治浙”在甬“独立”,潘懦弱不为,乃通电辞职,举所部兵授于旅长伍文渊。时伍已暗约宁台镇守使王桂林投降孙传芳。王文庆又说动王桂林,王允诺,即就宁台镇守署设立浙江自治委员会,宣布“浙人治浙”,通电省内11府各出委员一人,到宁波集会,于是各府人先后到甬。独伍文渊不从。王文庆将以其所编自治军200人攻击伍文渊,约原潘国纲部旅长郝国玺作内应除掉伍文渊。郝国玺系潘国纲心腹,尝怀疑潘的辞职系伍文渊的暗中胁迫,欲得隙报复,遂允。10月17日,王文庆率自治军攻伍文渊师司令部,郝国玺举兵出应,伍文渊越墙逃,腿伤,所部3个团长均被执。王文庆推郝国玺为师长,要他分兵屯五夫、绍兴以抵御孙传芳军。郝国玺辞却,说:我之发难,为报答潘师长,今伍文渊已除,我愿已遂,自治不关我事。遂离甬。次日,宣布宁波独立,以金华来的委员吕公望为宁波自治军总司令,王桂林为正司令,郝国玺为副司令。伍
  文渊和3个团长乘机逃走,留一姓蒋连长守司令部。王文庆等又促蒋出兵,蒋怒,说:“我军2个师长皆遭你排挤,你是我的仇人,今夜必杀你。”王文庆闻言,大恐,躲入江北岸法国天主堂。夜半,泊在江上的法舰以探海灯警戒,自治军以为敌炮,狂奔竟夜,王文庆战栗达旦。次晨,蒋连长陈兵通衢,并使人周城高呼:不要让王文庆逃了。王文庆惧,遁沪,各府委员遂逃散。10月21日,孙传芳急遣浙军第三师师长周凤岐率兵至宁波抚降。王桂林等见势危,均逸。
  (以上两次宣告独立据中华民国《鄞县通志·文献·故实》)
  第八节 抗日战事
  抗击日军占领宁波
  民国30年(1941)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窜犯浙东。日军第十五师团、二十一旅团和独立二十一旅团由杭州向东进犯。第五师团、第九旅团、海军陆战队和汪伪和平救国军一部自海上进犯宁波。当时,宁波守军以一九四师2个团守镇海口南岸,1个团守奉化、象山港。宁波警察总队担任城区和城郊的防务。4月15日起,镇海口外日舰增至10余艘,炮轰镇海县城、小港和澥浦等地,日机轮番轰炸,日投弹200余枚。
  19日10时许,日军炮艇攻破镇海口封锁线,溯甬江西犯,直扑宁波城区。一股于11时在甬江北岸王家洋登岸。下午2时,700余日军在清水浦上岸进犯宁波江北岸下白沙、孔浦。下午3时,另一股300余人在甬江南岸鄞县梅墟上岸,突破一九四师的江东防线,进犯宁波江东,形成钳状夹攻态势。
  20日,一九四师一部、宁波警察总队和前来增援的暂三十二师第一团,布防城区和沿江岸线。拂晓,日机20余架在城区投弹100余枚,守军伤亡颇重,通信中断。12时,日军增至4000余人。下午1时,江北岸陷落,2时江东弃守。日军自城区北门姚江对岸渡江,分西、北两向夹攻宁波城厢,守军稍作抵抗,不支即退。下午5时,日军第九旅团四十联队2000余人侵占城厢,宁波沦陷。
  西成桥之战
  1942年12月,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三支队由支队长林达(林有璋)率领,离三北,渡姚江,到达鄞西地区乌岩,开辟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时鄞西农村和山区由国民党鄞江区区长、宁波自卫总队二支队长郭青白控制。1943年1月,林达支队乘夜奇袭,兵不血刃,解决了盘踞在寮舍村的顽忠义救国军残部和土匪“奋勇队”,在乌岩地区站住脚跟。林达与郭青白在梅园聚会,商议联合抗日,决定郭青白部攻打古林伪军据点,林达支队攻打西成桥敌人据点。林达计划通过联合作战,一是借郭部牵制部分日伪军,二是树立三支队军威,把到三北扫荡的日伪军撵回宁波,粉碎敌人在三北的蚕食。
  林达回到乌岩,亲自组织攻打西成桥战斗。3月下旬,他挑选20多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员到西成桥侦察,摸清西成桥敌伪驻地的地形地物,从鄞西山区进入西成桥的道路、河流、桥梁及沿路左右各乡敌人驻军情况。西成桥位于宁波城西郊,距城区西门口1.5千米,地处城郊鄞西平原,河网纵横,北近姚江,后塘河、中塘河两条大河自西向东到望春桥汇合,进入城区。农村田间小河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纵横密布。从西成桥至鄞西山区的陆路,过望春经高桥—白岳—山下庄,或经集士港、横街、林村上山。伪十师特务连一个排驻在西成桥杨家祠堂。东边宁波城西门设有敌军岗哨,日军司令部驻城区。西北高桥、大西坝和西南方向古林等地有伪军据点。各个据点都设岗哨检查,监视过往行人。敌便衣队经常到乡村流窜。林对袭击之后撤出路线也作了详细调查。
  西成桥附近有敌人驻军,近的只有数千米,远的不到10千米,这一带又河道纵横,若用强攻,极易被周围敌人围截。经过反复研究,指战员们一致认为只能采取智取和夜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声不响地突袭,快速结束战斗,撤回山区。战斗方案确定后,把攻打时间定在4月2日黎明之前。林达通知郭青白,两军务必同时发起攻击。郭青白同意林支队长意见,向古林进军,准时发起攻击。
  4月1日,林支队把攻打西成桥之敌的任务交给一中队。中队长张友知抽调20多名机智勇敢的战士组成一支精干的突击队,化装成赶集农民,并派一个班担任阻击。4月2日凌晨,突击队在张友知指挥下,随着赶集的农民,挑柴、扛毛竹到达指定地点,取出枪支,直奔西成桥杨家祠堂,缴了门口哨兵的武器,冲进祠堂,伪军还在床上睡着。张友知命令:缴枪不杀,你们已做了俘虏,若要反抗,立即惩罚。伪军惊醒,睁开双眼,所有武器已被突击队收缴,只得老老实实服从命令。突击队未打一枪一弹,伪军特务连1个排一个不漏地做了俘虏,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3支、短枪2支、子弹1000余发。突击队押解20多个俘虏离开西成桥,向山区疾进。
  同日,郭青白率两个大队攻打古林伪军据点。一个大队攻击,一个大队阻击。攻击的大队是一支毫无战斗力的游击队,扰民像凶神恶魔,对敌作战像怕死鬼,未到古林,就开始打枪。伪军一反击,郭部即向西边山区撤退。3支突击队在奇袭西成桥得胜押解着俘虏返回乌岩途中,听到古林方向战斗激烈的枪声,知道日伪军与郭部阻击部队发生激战。张友知派一个班往古林方向,从背后向日伪军发起进攻。日伪军怕前后夹击被消灭,赶快撤回,缩进乌龟壳。3支队解了郭青白之危。
  奇袭西成桥,摧毁伪军据点,在敌、我、友军中引起强烈的震动和反响。日本侵略军自侵占宁波后两年多时间,目中无人,横冲直撞,到处抢劫掳掠,从无遭到抵抗。这次司令部身边的据点被摧毁,官兵当了俘虏,武器被缴,感到碰上了一支真正的中国军队。日军只好从三北抽调回一部军队,转向鄞西地区。
  抗战胜利受降
  民国34年(1945)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5日,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前进总指挥部总指挥陈沛、副总指挥王云沛与日军第九十一独立混成旅团长宇野在江东白鹘桥附近举行“洽降会谈”。16日,三十二集团军第七十军第一〇七师部队正式进驻城区。日军撤出城区后,被遣送至上虞五夫,转赴杭州集中缴械。
  附:日军在海曙区犯下的主要罪行
  抗战时期,日军把海曙城区辖地作为入侵的主要目标,给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古城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毁坏。日军主要罪行有以下事实可以佐证:
  轰炸繁华街区
  民国26年8月至30年3月(1937年8月至1941年3月),日军飞机轰炸宁波54次,出动飞机217架次,反复轰炸海曙区交通要道灵桥及主要居民区和商业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分述如下:
  26年(1937),日军空袭4次,出动飞机20架次,投弹39枚。其中8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栎社机场,造成附近海曙区的今段塘街道所辖村庄4人死亡、9人受伤,1头黄牛被炸死,炸毁民房7间。
  27年(1938),日军飞机空袭宁波9次,出动飞机46架次,投弹121枚。3月2日12时25分,日机轰炸大梁街宝奎巷,其后又多次轰炸中山东路、后寺巷等地,共造成海曙区境内6人死亡、23人受伤,炸毁民房111间。
  28年(1939),日机空袭宁波12次,出动飞机68架次,集中轰炸海曙境内,共造成市民死伤763人,炸毁房屋1200余间,炸沉民船10艘。其中最为惨烈的两次,一次是4月28日上午8时30分,一队敌机从龙山方向奔袭宁波,随后7架敌机在市区上空盘旋窥察,旋即在灵桥西堍附近的东渡路、灵桥路、滨江路(半边街)等投下炸弹及燃烧弹22枚,弹着处烈焰腾空,火光冲天,大火延烧24小时,焚毁商行及住宅200余家,烧毁房屋500余间,炸沉半边街边奉化江中停泊的冰鲜船6艘,炸死市民120人(落水溺亡及焚毙者79人,在岸上被炸死者26人,重伤致死者15人),受伤200余人(重伤160人,救火员负伤15人),其他失踪者数十人。另一次是5月1日上午9时50分,6架日机自龙山方向奔袭市区,向滨江路、灵桥路的九如里一带投弹20枚,间杂投燃烧弹,弹着处立时起火,焚烧达40分钟,91家商号、40家民房被烧毁,这次轰炸共有400余间房屋被毁,死亡28人、伤131人,一名消防人员以身殉职。
  29年(1940),日机对宁波轰炸28次,出动飞机68架次,对海曙境内繁华地段反复轰炸,造成680多间商铺民房毁坏,88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山小学被炸毁。其中一天之内两次或连日轰炸的就有多起。9月3日,日机一天之内就空袭市区两次,第一次是上午8时45分,投弹26枚,炸弹击中章耆巷、紫微巷、游河巷、陶家巷、镇明路、陈家巷、谢家巷、广济街、迎凤街、欢喜巷、毛衙街、仓基街、五台巷、望春桥、华美医院等,凡居民集中的场所都遭轰炸。第二次是12时04分,日机连续轰炸江厦街、灵桥路、滨江路一带闹市区,投掷200公斤以上的重型炸弹就有16枚(事后挖出一枚未爆炸的炸弹,长2.33米、重1200余磅),使江厦地区变成一片火海。这两次轰炸共投弹35枚,炸死市民55人,炸伤100余人,毁房300余间。9月9日一天之内两次空袭宁波,投掷重磅炸弹4枚、手榴弹5枚,炸弹落在濠河街的柴爿道头。这里是居民、集市集中之地,造成32名市民死亡、60余人受伤、113间房屋被炸毁,死伤人员多为妇女、小孩。9月11日凌晨4时50分,日机4架对灵桥进行轰炸,连续投弹21枚,其中巨型炸弹10多枚、燃烧弹1枚、手榴弹2枚,造成31名市民受伤,大道头一带大火从早上一直烧到中午才扑灭,有218间房屋被毁。
  30年(1941),日军占领宁波前夕,日机仍多次对宁波进行轰炸,首当其冲的是海曙区。造成死亡1人、伤多人,炸毁房屋171.5间。
  灭绝人性的细菌战
  (见本编第七章专记“日本侵略军制造开明街鼠疫”)
  烧杀奸淫抢掠
  民国30年(1941),日军地面部队占领宁波,在宁波市区烧杀、抢劫、强奸,无恶不作。次年6月6日开始,在西门口一带实行封锁,不准市民进出,到抗日战争结束时统计,封锁区内有60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因饥饿致死,一些妇女因遭强暴而死。同年7月31日下午,日军设在效实中学的日军司令部门前空地上焚毁尸体200余具。
  伤亡人口
  根据浙江省档案馆、宁波市档案馆、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资料以及社会调查所获得口述资料统计,海曙区在抗战八年中因战争死亡2557人、受伤2902人、失踪15人、被捕9人。其中直接死亡2523人(男346人,女73人,儿童69人,身份不明者2035人)。间接伤亡51人(灾民死亡34人,受伤3人,失踪5人,被捕9人)。直接受伤2899人(男63人,女62人,儿童10人,不明身份2764)。直接失踪10人(成人7人,儿童3人)。
  由于时隔60多年,又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致档案不全或缺失,同时,社会调查中许多当年知情者已经谢世,有的知情者由于年事已高、记忆力衰退,对当年的人和事回忆起来有困难,上述统计数字小于实际伤亡人数。
  第九节 宁波城解放之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南京。驻宁波国民党青年救国团第九支队800余人携机枪25挺、长短枪260多支,在方步舟、郭晖日率领下起义,28日被授予“光明部队”番号。5月3日解放杭州,国民党八十七军退守浙东。解放军二十二军向浙东挺进。5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二军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师和二十一军六十一师并肩沿杭甬铁路东进,21日拂晓渡过曹娥江,23日晨占领余姚。
  国民党八十七军下辖二二〇、二二一、二二二三个师,军部设在宁波城区。所属二二一师分驻宁波至上虞百官一线,师部设在慈城,力图阻止解放军前进,掩护主力东逃。
  5月24日,解放军二十二军所属3个师分三路向宁波挺进:六十六师沿杭甬铁路旧基以北的三七市、二六市、汶溪向宁波东北插进,以切断甬江航路,先头部队接近镇海骆驼桥。六十五师沿铁路旧基向东急进,9时占领慈溪县城(今江北慈城镇),以日行60公里的速度,于下午3时抵达江北地区。六十四师沿铁路旧基以南向东南直插,向城区西郊靠拢。
  时中共四明工作委员会(四明工委)组建四明地区主力武装三支队、五支队和县、区地方武装及民兵组织,配合解放军解放浙东,接收起义部队,袭击逃敌。四明工委建立城市工作机构城工部,成立支前办事处,筹集粮草,准备慰劳品,协助大军解决供应、交通、运输等具体问题,做好大军向导。城区地下党员和“燧火社”成员搜集国民党宁波驻军和党政机关动态,调查城区主要企业、学校和社会情况,向工商界知名人士和国民党军政人员秘密投寄传单和劝告信,宣传党的城市政策,希望他们深明大义,保护企业和设施。鄞慈县工委书记、城工部部长钱铭岐在望春桥秘密约见宁波工商界代表,布置保护城市的任务。其后,金臻庠、沈曼卿等工商界人士建立“应变”组织,动员义勇警察和救火人员维持地方秩序,配合大军接管宁波。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毅是当年引领解放大军由西入甬城的第一人。王毅当时的公开身份是鄞县后塘乡中心小学校长。5月23日,钱铭岐派傅姓同志通知王毅:解放大军将从高桥方向过来。24日上午约7时,解放军先遣部队一进高桥,手持小旗前来欢迎的人群从高桥排到了通往梁山伯庙的大路口。后塘小学的师生把早已烧好的开水抬到路边。
  解放军二十二军六十四师一九〇团率先到达。下午2时,部队从西向宁波进发。4时许,部队到达西成桥附近。敌人用轻、重机枪抵挡一阵后开始溃逃。部队乘胜追击,一路未遇抵抗,过西门进入宁波市区。先遣部队进入市区后,立即驻守位于鼓楼边(宁波市公安局原址)的国民党鄞县警察局。
  5月24日晨,二十二军所属3个师分路向宁波挺进。上午9时,六十五师解放慈溪县城,歼灭国民党二二一师六十六团1个营及俘获杂牌部队1个连。下午4时许,六十五师到达宁波江北岸,其一九五团由下白沙渡过甬江插入江东,“许昌连”八班战士泅水渡江,越过铁藜、竹栅等水中障碍物,从木巷路抢占灵桥,歼灭国民党1个军官队,战士魏中新、何金水、杜全世牺牲。晚上10时,第六十四师一九〇团从西郊进入城西。国民党八十七军军部闻风逃往镇海,强夺商船渡海遁舟山,其二二一师向东逃向穿山半岛。一九〇团进入城区,俘获国民党1个步兵排。1个汽车排带18辆汽车投诚。
  25日零时许,人民解放军六十五师一九五团和六十四师一九〇团在市中心(今海曙区)会师,宁波全城解放。部队入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饥渴劳累的战士没有叫开一家商铺门。清晨,市民开门,看到露宿街头的人民解放军。上午,城区各中学师生2000余人举行欢迎解放军集会和游行,庆祝浙东名城回到人民手中。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二十二军政委丁秋生任主任,张登(沙文汉)、顾德欢任副主任。
  第三章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亦是战争动员: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等。海曙区国防动员工作,以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动员的需要,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和“寓兵于民”的方针,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提高国防动员的效能和水平。
  第一节 国防教育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分别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初级中学以上学生、现役军人以及民兵预备役人员实施重点教育,其他公民实施普及教育。对重点教育对象,主要进行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形势、国防精神、国防法制、国防经济和科技知识教育。对普及教育对象,主要进行国防权利和义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国防体育和国防常识教育。1990年建立区国防教育委员会。1991年成立区军警民共建和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由区人武部、区委宣传部、区文教局抽调人员组成。
  区国防教育委员会以各种形式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1988年,宁波东恩中学、宁波十一中学进行国防教育试点,摸索在中学开展国防教育的经验。1989年,区人武部与区文教局、团区委创办“海曙区青少年军校”,8月1日在宁波市第二中学召开成立大会,并组织第一次军事培训。1990年,少年军校举办第二期军训。全区的国防教育出现了“以兵带民”、“一人带全家”的新格局。1992年3月,由区文教局、团区委和海曙交警大队发起组织的区第一个少年交警大队在镇明中心小学成立。分别于1994年6月、1998年6月两次举行全区少警大检阅。少警大队受到团中央、全国关工委的表彰。2000年4月18日市第一所学生系统性国防教育学校——海曙国防教育实验学校在中原小学成立。学校自编《小学生国防教育》材料,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2005年9月16日,区人武部在区宣传部、双拥办和人防办配合下,在中山广场举行国防教育日,开展军营歌曲大联唱、国防知识有奖竞猜、人防法规咨询、人防宣传资料发放等活动。2006年,区人武部组织国防宣传上公交车、国防书籍和图片进社区等活动。9月,区人武部组织辖区小学生参加市国教办组织的“迅达杯”兵器模型展,并获得1个组织奖、1个三等奖和2个优秀奖。2006年区国防教育办公室被市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办公室。2007年,区人武部制定下发《2007年海曙区国防教育工作意见》,研究部署全区全民国防教育主要活动。5月,区人武部在宁波工程学院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发放仪式。8月,区人武部选拔人员参加市“贝斯特”杯国防教育电视演讲大赛。邀请南京陆军指挥学院黄培义教授为宁波工程学院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国防教育课。在建军80周年,区人武部与区文广局、双拥办一起指导各街道、各部门开展庆祝纪念活动20余次。2008年,民营企业家马坚挺参加宁波军分区组织的“富国与强军”电视论坛,并获得优秀论文奖和优秀演讲奖。在第八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期间,区人武部组织国防宣传图板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举办广场“国防知识有奖竞猜”活动,并利用移动、联通手机平台给辖区所有党政领导干部、驻军部队首长和民兵预备役骨干群发国防教育宣传短信5000条。
  第二节 国防动员潜力调查
  区人武部多次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国防潜力调查,掌握全区可用于战时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情况,使战备资料系统化、规范化。
  1985年,区人武部开展战争潜力调查。调查范围为预备役干部、预备役士兵、军地通用装备器材和物资潜力。1988年,区人武部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第二次对全区国防潜力进行全面、系统调查,对基本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科学归档,使资料达到全、准、实、清,掌握全区预备役干部、士兵、财力、物力和军工等方面的潜力情况。1993年又对全区国防潜力进行调查。调查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人力潜力调查、物力潜力调查和财力潜力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干部潜力、士兵潜力、运输保障潜力、通信保障潜力、医疗保障潜力、工程保障潜力、战时能转入军工生产的工厂及所具有的生产和修理能力等。1994年对全区国防潜力再进行调查。1994年8月,区人武部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军分区司令部《关于进行兵要地志资料采集工作的通知》进行资料采集工作,资料采集内容包括采集上报辖区基本情况、地形、水系、重要方向(地区)及要点、沿海情况、重要城镇、交通、名胜古迹等。区人武部统一组织和协调,利用各地交通战备、水利、电力、旅游等部门的现有最新资料,减少重复劳动,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益。1995年11月至1996年1月,在全区开展国防潜力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员、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原材料生产储备,油料及油库、医疗卫生、工程机械军工和可转军工生产、水电房屋、军需资源及生产、测绘和气象等情况。
  第三节 国防动员演练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多次举行防空防毒与救护演练。“文化大革命”期间,举行两次以防空为主的演练。1998年10月12—15日组织“98浙东3号”演习。区人武部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演习,撰写24份作业文书。2001年8月12日、13日,区组织“区国防动员委员会战时行动”室内演练。演练分战场封锁、登岛作战两个阶段,重点围绕平战转换、动员支前、战场保障、全民防空4个课题展开。区四套班子和19个职能部门共93人全程参加了演练。2002年9月27日、28日,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在宝善路组织了全区人民防空演练。演练分室内推演和室外实兵演练。室内推演突出平战转换、人民防空基本理论和区国防动员委员会战时组织平战转换,以及人民防空的基本程序、内容和方法。室外实兵演练重点为防空袭警报发放、组织人员疏散和8支人民防空专业队伍消除空袭后果的程序和方法。参加演练人员近500人,动用车辆70余辆。演练摸索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组织战时防空袭作战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各级领导的组织指挥能力和人防专业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2006年4月下旬,区人武部在市二级重要目标电信宁波分公司进行重要目标防护方案推演。演习主要分为兵员动员集结点验和重要目标防护方案推演。方案推演共分3个阶段:临战准备阶段,召开作战会议,等级转进,对96名民兵进行现地收拢集结、现地明确任务、现地组织临战训练;空袭与反袭扰阶段,组织人员对目标单位人员进行应急疏散,对重要目标防护单位进行隐真伪装,与公安、交通协同组织对周边进行治安和交通管制,组织人员解救人质,进行反劫持行动;消除空袭后果阶段,医疗救护、开设应急指挥通信、组织消防灭火。方案推演中有防卫分队、消防分队、医疗救护分队、通信设备抢救分队和反恐维稳分队等5支分队近300人参加演习。演习体现方案与现地进行对接的特点。辖区内市广播电台、市网络传输中心、市电业局、市政府、区政府、市电视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南郊水厂、宁波火车南站等单位,组织指挥员室内方案推演,提高重要目标防护单位领导机构的防护意识。
  第四章 兵役制度
  兵役制度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又随着国家经济情况、政治制度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旧时兵役实行过民军制、征兵制、募兵制、府兵制、世兵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志愿兵制和义务兵制。
  第一节 旧时兵役
  民军制
  夏、商、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夏朝已有服兵役的人。商朝的军队,除王室的警卫武装外,大都是在战时临时召集的。平民出身的成年男子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战后归农。卜辞中“登人三千”、“登人五千”、“登众”伐某方等,就是商朝在战时召集兵员出征的记录。西周时,由“国人”(都城及其周围的奴隶主和平民)充当士卒,奴隶一般随军服杂役,无当兵资格。兵役分为正卒和羡卒;正卒“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随时准备出征,羡卒为后备兵。男子20岁开始服军事方面的力役,参加军事训练;30岁受兵器为正卒,出征打仗;60岁免兵役,不再征集。对“国中贵者、贤者、服公务者、老者、疾者”有缓征和免征规定。春秋中后期,打破奴隶不准当兵限制,改为世兵制和军民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从“国人”中分离出来的武士阶层,专服兵役,“世代相传”。从“庶人”(奴隶)转化过来的农民,平时在家生产,战时入伍参战,战后解甲归田。
  世兵制
  世兵制始于春秋时期,当时辖区归属越国,采取以世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沿袭世兵制。隋、唐前期改为府兵制,唐中期被募兵制取代。明初,建卫所军户制,实行世兵制。洪武元年(1368)建明州卫,下置5个千户所,后增至10个。十四年(1381),明州卫改为宁波卫。卫所旗军为军户,列民兵之外,一经为兵则世代相袭,父死子继,兄亡弟承,副千户以上武官变世袭官职。洪武二十年(1387),“浙东民四丁以上者取一丁”为旗军,共征得58700余人驻守卫、所、城或屯田。明中期,世袭军士多逃亡,兵力不足,至嘉靖倭变之时,卫军所存无几。
  元朝、明朝和清朝前、中期,主要实行世兵制。元初规定,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蒙古族男子“尽金为兵”。后因兵源不足,又规定汉人20户出兵,“丁力强者充军,弱者出钱”(《元史·兵志》)。凡当过兵或“壮士及有力之家”定为军户,世代为兵。明朝前期,各卫所的军士,少数驻防,多数屯田,农时耕种,农隙训练,战时出征。各地组建“民壮”(民兵),由民户的壮丁组成,定期进行训练,战时可调遣从征,事毕归农。后因屯田制遭破坏,军士大批逃亡,改为主要实行募兵制。清朝,凡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世代相袭。后招募汉人,编成“绿营兵”,一人在伍,全家编入兵籍,父在子为余丁,父死由子替补,世代以兵为业。清末,实行军事改革,招募兵员,编练新军,士兵在常备军中服现役3年后,转为续备军和后备军。
  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建立府兵,共24军,由六柱国分领,下设12大将军、24开府。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北周武帝时,府兵军士改称“侍官”,不属柱国,加强中央的控制。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隋开皇十年(590),文帝杨坚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府兵制推及境内。至唐天宝年间(742啊755),府兵制名存实亡。
  募兵制
  唐中期,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宋朝沿袭募兵制。南宋绍兴五年(1135)、乾道七年(1171),明州府两次大规模招募厢兵乡兵,选补入禁军。明朝初期,改为世兵制,军为世袭,后渐废弛。正统二年(1437)恢复为募兵制,地方统兵官自募。弘治二年(1489)立民壮法,“寓兵于民”,州县按里派充,20岁至50岁民壮均可入选。嘉靖元年(1522)后,宁波府属各县共募兵丁1200余人。隆庆三年(1569)六月,兵部于宁、绍等地募鸟铳手3000人。清初,招募驻守当地的绿营兵,编入兵籍即以兵为职业,至50岁除役,地方政府亦自募民壮充差役。雍正五年(1727年),府属各县各募民壮50人。清后期,招募乡勇补绿营兵不足。咸丰十一年(1861)6月,府署与英水师总兵〓乐德克,法国人、宁波海关税务司日意格勾结,招募“绿头勇”1000人、“花头勇”400人,进攻太平军。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仍实行招募制,以驻军长官名义招募兵士。20年(1931)9月,鄞县招募保卫团兵丁150名。
  征兵制
  民国22年(1933)元月,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未实行。后因兵员不足,于25年(1936)3月重新颁布,推行征兵制,所有兵役事务如兵额配赋、身体检查、兵种选定、兵役抽签、征集,以及管理在乡军人等,均由师管区承军政部命令直接办理,兵役宣传、调查复查统计等则由政府协办。27年(1938)3月省军管区成立,役政事务渐趋正轨。《兵役法》推及境内。35年(1946),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大量征兵抽壮丁。有权势、钱财之家,勾结、贿赂役政人员者可避役,引起民众强烈不满。36年(1947),因征拨配额不足,遂强行抓兵,民众称之为“抓壮丁”。民为逃壮丁,以致妻离子散,流落他乡。
  按照民国《兵役法》规定,各地征集兵员数额根据壮丁数额或人口比例分配。宁波市实行征兵初期按照壮丁比例,后按人口比例,将分配征兵额层层分配县、乡、保各级。县按照壮丁数额,平均划分为若干区,每月或每季征集一区,以抽签定其先后,轮流值征,周而复始,分期分批交拨部队。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部队按正常补兵满足不了需要,时有到各地招募,扰乱役政秩序。国民政府于民国27年(1938)1月颁布《战时征兵统制办法》,规定战时补兵征集,在全国由军政部统一办理,在地方由军、师管区承办,任何部队不得擅自到各县招募、征集或勒派。次年,军政部推行一保数兵和一甲一兵的指令,凡年满18~45岁、符合征集条件的壮丁,统一按照“一甲一兵”的原则,造具名册,取具结保,予以征集。31年(1942),由于浙东战事正激,中签壮丁多已征罄,按额征兵困难,推行征兵竞赛。在征兵时,各级征兵官为保官获功,乱拉硬抓、买卖顶替、贿放逃亡之事时有发生。人民逃役抗征,征兵工作难以为继。
  第二节 志愿兵
  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志愿兵役制,采取自愿报名,经政治审查、体格测试合格批准入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3年,境内仍实行志愿兵役制,志愿兵补充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按统一部署,进行动员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懂得保卫新生政权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意义,从而应征入伍。1955年7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实行义务兵役制。1978年3月,将义务兵役制改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志愿兵从超期服役的义务兵中选取,留在部队较长期服役。1984年5月颁布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动员群众志愿参军的一般做法是:由中共各级地方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宣传发动计划,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教育,宣传参军意义,造成“一人参军,全家光荣”、“革命军属,人人尊敬”的良好社会风尚。自1983年至2008年,境内每年都全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征兵任务。
  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部队专业技术越来越复杂,需要保留一部分技术骨干较长期地在部队服现役。1977年以前,采取超期服役的办法保留骨干,但部分骨干的诸多实际困难得不到解决。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1984年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将单一的义务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使义务兵中部分技术骨干较长期地留在部队服现役有了法律依据。
  志愿兵从服现役期满的义务兵中挑选。超期服现役的义务兵,服现役满5年,已成为部队专业技术骨干的,由本人申请,经师以上机关批准,可以改为志愿兵。志愿兵的服现役期限,从改为志愿兵之日算起,至少8年,一般不超过12年,年龄不超过35岁。军队如有特殊需要,志愿兵本人自愿,军级以上机关批准,还可适当延长服役期。1998年12月《兵役法》修正,规定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实行分期服现役制。志愿兵服现役的期限:第一期、第二期各3年,第三期、第四期各4年,第五期、第六期9年以上。根据军队需要,志愿兵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以拓宽志愿兵选取渠道和服役期限,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志愿兵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的制度,除按照义务兵的标准免费供给伙食和被装外,另按不同级别发给工资,每年均有探亲假期。志愿兵在退出现役后,由原征集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安排工作。具体工作由区民政局承担。
  第三节 义务兵
  义务兵服役
  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兵役法,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服兵役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应尽的义务。1978年3月改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1984年5月颁布新兵役法,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18~22岁的男性公民均应按规定服现役;女性公民根据军队需要也可被征集服现役。服役期限:陆军3年,海军、空军4年。服现役期满转入预备役。士兵预备役的年龄为18~35岁。战时遇有特殊情况,36~45岁的男性公民也可被征集服现役。
  飞行学员招收
  招收机构 宁波市承担选送飞行学员任务始于1956年。国家从应届高、初中毕业生中招收飞行学员。市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军分区司令部。各县(市)成立招收飞行学员办公室,在武装委员会集体领导下进行工作,由公安、教育、卫生、财政和人武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政审、体检队伍,把好政审、体检质量关。
  招收方法 飞行学员招收与年度征兵分开进行。招收对象主要是初、高中应届毕业的男生,个别年份在中专、技校毕业生中招收,年龄为16~19周岁。政治条件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关于飞行学员政治条件的规定》执行,体格条件按照国防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招收飞行学员体格条件》执行。招收的办法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推荐,经体检检查、政治审查、文化考试合格后,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并报省招收飞行学员领导小组审批。飞行学院招收的时间为每年的3—6月。1984年和1986年,区人武部分别招收飞行员1名。1986年,海曙区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招收飞行学员先进单位。1989年4月,招收飞行学员工作纳入国家学校统一招生计划,由国家教委、公安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统一部署,分别由海军、空军组织实施,各区属机构不再承担招收飞行员的相关工作。
  第四节 预备役
  1956年始建预备役制,退伍军士和士兵编为一类预备役,30岁以下为第一等,40岁以下为第二等。退伍军官按军衔级别规定的年龄,编为一等或二等预备役军官。1968年后,预备役登记中止,1980年12月恢复。1984年后,民兵、预备役相结合。18岁以上登记应征公民,除服现役外,编入民兵组织;退伍士兵未满35岁的编入民兵组织。其中基干民兵(18~28岁)为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29~35岁)为二类预备役。1985年3月征集部分预备役专业技术兵,补兵驻甬海军、完备部队,进行战时应急扩编演习。编入预备役的转业军官、退伍士兵做到专业对口。
  第五章 民兵组织
  民兵,平时搞生产,战时执钢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脱离生产的亦兵亦民的武装组织、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1987年后,为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区民兵工作由单一的步兵向多兵种发展。
  第一节 领导体制
  民兵领导体制实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的地方党委和军事系统双重领导制度。中共海曙区委成立人民武装委员会。区委书记兼任区人武部第一政委(1987年5月后不兼),基层党委、党支部书记兼任民兵营、连教导员、指导员。区人民武装部主要领导参加区委常委会,街道(乡镇)人武部领导参加同级地方党委。有关区民兵建设的方针、原则由区委讨论决定,经区人民武装委员会组织各部门力量贯彻执行,作战指挥与日常工作由区人武部具体实施。
  海曙区委人民武装委员会 简称区武委会,是领导全区民兵工作的协调机构,由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区党政机关有关部门(区政府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及设在区境内的大厂和市有关局主要负责人组成。
  1983年以前,海曙区建有区人民武装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民兵工作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开始恢复民兵工作。1978年10月和11月,中共中央两次作出决定,恢复各级人民武装委员会,人民武装部的主要领导参加同级地方党委。1982年1月到2月,两区武委会相继成立。
  海曙区国防动员委员会 简称区国动委。国防动员,亦是战争动员,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1996年1月8日,海曙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发出《关于成立海曙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的通知》,决定成立区国动委。《通知》指出:“国防动员委员会与区委的人民武装委员会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原设立人民防空委员会、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即自行撤销”,“今后区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单位如调整成员,由所在单位与委员会秘书小组商量后,经委员会第一主任、主任或常务副主任批准”。2000年11月区国动委下设综合办公室、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经济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科学技术动员办公室和政治动员办公室。2002年8月增设信息动员办公室。2003年12月又增设交通战备办公室。
  海曙区人民武装部 为区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既是区委的军事部,又是区政府的兵役工作机关,主要负责全区的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详见本编第一章第五节“区人民武装部”)
  第二节 组织建设
  1984年进行两次民兵整组,年初调整全区民兵组织。10、11月完成全区1984年度民兵整组任务。整组后,全区在141个单位中建有民兵组织,有民兵21546名,占总人口的10.5%;在74个单位建有基干民兵组织。1985年年初对全区民兵组织相应调整。调整后,全区专业技术分队组建面由原28%扩大到65%。在基干民兵组织中,建有人防专业分队和交通战备分队,理顺了人防、交通战备专业分队的关系。1986年在宁波洗衣机总厂进行试点,总结民兵组训调整改革的经验并推广到全区,对所属72个工厂和一乡一镇的民兵组织重新整顿、编组。通过组训改革,各类专业技术兵比例由原来的70%上升到75%。1987年,民兵整组工作进行改革,按照中央“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新扩编组建15家企业民兵组织,并制定战时区大队组编预案和快速小分队行动方案,明确任务职责。1988年贯彻围绕经济办民兵原则,按“平战结合,突出重点,均衡负担”办法,合理地调整全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布局,扩大民兵组织范围,又新建9个工厂民兵组织。1989—2001年,贯彻总参动员部和南京军区司令部《关于1989年民兵整组工作的指示》,本着“数量要够,质量要高,组织要落实,队伍要纯洁”和“纯洁民兵队伍,增强民兵实力,落实民兵组织,提高民兵质量”的要求,对辖区民兵进行整组。在民兵整组工作中,加强领导。落实任务,确保数量,优化机构,使民兵组织进一步健全落实,提高了民兵的战斗力和平时执勤能力,基本达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专业分队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的要求。2002年后,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自下而上、以街道为依托的方法,对辖区300多家国有企业、行政、企事业单位、行业系统、专业市场、民(私)营、“三资”企业进行全面调查。调整企业武装机构:撤除已倒闭或兼并的3家企业(不锈钢总厂、印染厂、床单厂)的人武部,在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市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电信总公司等多家企事业组建武装部。调整基干民兵组织布局:减少民兵步兵分队和防化分队人数,扩大民兵对口专业分队人员。基干民兵组织由原来国营企业为主,逐步向系统行业、行政事业单位、民(私)营企业和街道社会拓展。通过调整改革,区基干民兵组织基本达到数量适中、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种类齐全,能拉得出、靠得住、起作用要求,为新时期城市民兵工作探索出新路子。随着楼宇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大批高素质的“白领”人才涌入楼宇经济领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2006年开始,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探索楼宇企事业单位建设民兵组织的新模式,融合楼宇人才、专业、技术、科技等各行业资源,提出“向楼宇要兵员、向楼宇要组织、向楼宇要技术、向楼宇要战斗力”的构想,创建楼宇民兵。楼宇民兵是在写字楼、商务楼宇企事业单位中组建的各类民兵组织,是城市民兵组织的新形式、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领域。全区一个以楼宇服务中心为平台、以楼宇企业为基础、以总部型企业为骨干、以街道为依托的楼宇民兵建设格局已基本形成。
  第三节 军事训练
  按照“减少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改革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的原则,民兵训练逐步走
  上正规化、规范化。1984—2006年,区人武部组织民兵进行40余次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综合性多兵种训练,通信、高机、防化、侦察、步兵训练,干部、专业技术兵专业联训,应急分队强化训练,车辆维修、医疗救护、气象保障训练,城市民兵阅兵、重要目标防护方案等课目。参加军训民兵近7000人次。训练中把好教学关、管理关、考核关。1984年、1985年两年分别超额32.9%.29.5%完成训练任务,合格率达100%。1988年,区人武部被市政府、军分区评为1988年度民兵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湖西、高塘、孝闻街道人武部被区人武部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1989年,区人武部被省军区评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1996年,区人武部被市政府办公厅、军分区政治部评为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2005年5—6月,区人武部组织83名民兵参加双37高炮实弹射击训练和省军区组织的实弹射击考核,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9月,区人武部组织市重要目标伪装防护暨应急开设课目实兵演练,11支民兵分队、200余人参加训练。2006年9月,区人武部带双37高炮一连参加省军区三级指挥所演练,成功地用微波通信保障了炮阵地与指挥所通信联络,被军分区评为“十五”期间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第四节 主要活动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5月28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统一管理全市军事、行政、财政等事宜,为宁波军管时期最高权力机关。6月1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派干部接管市区海曙、镇明、长春、灵塔、西郊、北郊6镇的旧政权,建立区委,并着手整顿秩序,恢复经济,稳定物价,安定人们生活。至10月底,6个镇的接管工作均告结束。7月8日,市区军民3万余人集会游行,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和庆祝京、沪、杭、甬解放。灵塔、长春、镇明等各镇区委组织工人、学生、居民近2万人参加庆祝大会和游行。9月,国民党飞机空袭宁波,党和政府领导开展反轰炸斗争,对群众进行防空知识宣传和防空袭、隐蔽、救护演习,组织各商号开营夜市和维护社会秩序,加强治安保卫等工作。10月,市军事接管旧镇公所工作宣告结束。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境内行政区划分为镇明、海曙两个区,建立区委和区公所。10月,中共浙江省第二地方委员会(简称二地委)、宁波市委发出《关于解放定海战役支前工作的紧急指示》,海曙、镇明两区进行支前动员工作,掀起支前热潮,支前民工221人,船只107只及麻袋、木头、铁丝网等物资,顺利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支前任务。1964年3月,海曙人民公社军民联防委员会成立。4月,经市委研究决定,镇明公社人民武装委员会成立。按市人武部《关于公社迅速成立三防指挥所的几点意见》,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亓立明为指导员、人武部部长窦友廷为指挥的镇明公社三防指挥所,负责做好辖区“三反一防”(反偷渡、反袭扰、反空降、防暴乱)工作。1968年3月,宁波军管会发出关于武器弹药封存上交的紧急通令。7—8月,海曙、镇明两公社各群众组织根据市军管会的部署,开展以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发布的“七·三”布告为中心内容的“拥军爱民月”活动。1970年5月,市革委会发出《关于恢复区、公社、局人民武装部的通知》,决定对配有专职人民武装干部的各区、公社、局革委会恢复设立人民武装部。海曙、镇明两区人民武装部恢复建制,在区革委会领导下开展人民武装工作。
  1982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恢复中央军委和各级地方党委人民武装委员会的通知》建立海曙区委人民武装委员会。2月,建立镇明区委人民武装委员会。1983年10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曙区人武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镇明区人武部,为团级单位,归属宁波军分区建制,并分别于1983年11月和1984年1月编配现役军人。11月,海曙区人武部、镇明区人武部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曙区人武部。1985年11月,成立区人民防空领导小组。
  1986年7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曙区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建制和领导,为副县级单位。1987年3月,区委、区政府和区人武部就关于改变工厂民兵的隶属关系作出决定,辖区内工厂的民兵工作由原区人武部领导改变为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人民武装部领导。9月,经宁波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高塘街道党委和街道办事处,相应建立高塘街道人武部。11月,邮电局两名民兵协助抓获盗枪抢劫杀人犯于双戈,获三等治安积极分子称号。1988年3月,区顺利完成了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第一师炮兵团6个直属分队的组建任务。
  1991年6月成立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警民共建、国防教育联合领导小组,下设“双拥”、军警民共建和国防教育办公室。1992年8月,市人防系统召开人民防空工作先进表彰会。区人民防空办公室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和1991年度浙江省平战结合先进单位。1993年12月,区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海曙区军人抚恤优待和退伍安置实施细则》的通知。1994年3月,海曙区被省军区评为先进县(市、区)民兵装备仓库达标单位。6月1日,区少年警察大队检阅在市体育场举行。全区1400多名少警参加队列和表演。6月,区人武部印发《关于在企业建立厂长(经理)任厂人武部第一部长制度的决定》。区人武部党委被省委组织部、省军区政治部评为人武系统廉政建设先进党委。7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通报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宁波中华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基干民兵连被评为民兵基层建设先进单位。1995年8月区隆重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暨向参加抗战的离休干部颁发纪念章大会”。12月,区新建白云街道,相应建立白云街道人武部。
  1996年1月,区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4月,区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1997年1月,市委、市政府、宁波军分区通报表彰海曙区为1996年度宁波市“双拥”工作先进区。1998年8月,区委、区政府制定《宁波市海曙区拥军优属工作若干规定》。2001年4月,区人武部在区卫生系统组建一支医疗保障分队,在区城管系统组建一支快速反应分队,在南门街道澄浪社区探索性地组建社区民兵连。市、区两级卫生系统,市电业局,市自来水总公司,市广电局,市气象局,市城乡建委,市交通委和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组建了民兵对口专业分队。在南门、白云、灵塔、月湖、西门街道均选一个社区组建民兵连,在鼓楼街道组建了中山路女子民兵连,基干民兵组织由原来分布在国有企业逐步向系统行业、行政事业单位、民(私)营企业和街道社区拓展。2003年2月,区人武部对城市民兵进行调整改革试点。11月,成立了区科技信息动员保障分队。2004年12月,海曙区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5—6月,区人武部参加民兵双37高炮实弹射击训练暨迎接省军区考核,并取得第一名。12月,海曙区人武部被省军区评为省先进团单位。2006年7月在区人武部召开了教育局、建设局、城管局和卫生局武装部成立大会。12月,区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4月,区人武部在市委、市政府组织“三个现地”演练。演练分为重要目标警戒分队集结点验、楼道搜救、武装巡逻、定点警戒、分队战术、应急情况处置等6个课目。是年,区人武部被省军区评为武器装备仓库管理先进单位、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被军分区评为先进团单位。2008年3月18日,区人武部在宁波市广播电台组织以重要目标“三个现地”点验为课题的演练,演练分室内推演、现地点验、现地明确任务、现地组织训练等4个课目。在奥运火炬传递安保期间,区人武部抽调基干民兵分队300名、普通民兵400名,协调镇海、余姚、奉化加强民兵1000人,确保奥运火炬传递安全无事故。9月18日,区人武部组织辖区单位500人参加在恒隆中心大厦进行的“防空疏散演习”。12月26日,区人武部在江厦街道组织召开“楼宇民兵建设试点现场会”。2008年,海曙区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县(市)、区。区人武部被省军区评为武器装备管理先进单位、基层财务管理先进单位、文明卫生军营,被宁波军分区评为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
  第六章 人民防空
  海曙作为沿海城市宁波的中心城区,历来重视防空。抗日战争初期,建有防空指挥部,有专业的防空队伍,报警系统完善,不时举行防空演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被列为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镇。1984年建立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为区国防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受区政府和区人民武装部双重领导。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地区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民防空警报通信建设与管理,组织人民防空宣传,筹措人民防空建设经费,开展人民防空平战结合,组织培训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居民的防空意识也不断增强。
  第一节 组织机构
  民国28年(1939)8月1日成立宁波防空指挥部,经费由宁波救济事业基金保管委员会拨补,区域内防空任务由当时宁波市防空组织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9月成立市人民防空指挥部。次年8月,组建宁波人民防空委员会,开始有计划地构筑对空防御设施。1953年11月,宁波被列为国家人民防空重点城镇,人民防空办事机构列入公安编制(“文化大革命”期间终止)。1962年6月,整顿和健全人民防空指挥组织,建立海曙、镇明两区人民防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防毒救护、治安纠察、宣传教育、抢救运输、工程建筑、物资供应、人员疏散等科。1963年12月,人民武装部划分为海曙和镇明人民公社武装部。公社设防空指挥所,街道设指挥小组。1966年2月,海曙、镇明分别建立防空分指挥部和反空袭专业队伍。5月,镇明、海曙公社党委将公社的防空指挥部改称防空领导小组。1969年10月,镇明公社建立宁波市镇明地区战备防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公社革命委员会、辖区内市属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有关领导共23人组成。1984年3月两区并建,建立区人民防空办公室。1985年11月,成立区人民防空委员会和人民防空领导小组。1996年1月,根据区委、区政府、区人武部联合发文通知,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与区委的人民武装委员会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原设立的人民防空委员会、交通战备领导小组自行撤销。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作为区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区政府人民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受区政府和区人武部双重领导,挂牌于区建设局。其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本地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民防空警报通信建设与管理,组织人民防空宣传教育,筹措人民防空建设经费,开展人民防空平战结合,组训人民防空专业队伍等。2007年9月,区内8个街道均成立人民防空办公室。
  第二节 组织指挥与警报建设
  组织指挥
  城区防空袭预案防空袭预案以防空袭总体设想和总体部署为内容,根据各个时期的形势特点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修改完善,作为平时进行战备建设、战时组织反空袭的依据。1997年,区拟订第一本防空袭预案。1999年,各街道也相继拟订街道防空袭预案。2004年,区、街道两级再次修订防空袭预案。2008年制定全区重点目标防护方案。
  防空演习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后,日寇对中国大举进犯。为模拟应付日机空袭之害,8月12日,鄞县防护团主席陈宝麟(县长)召开防空演习会,报告灯火管制、消防、救护、避难以及交通管制等各项准备工作。是日下午3时举行防空演习,西郊航船埠头临时宣告戒备,中断交通,消防股和工务股工作人员施行扑灭火灾及遮蔽工程演练。预设鼓楼前、开明街、南门外、西门外等处电话、电灯、道路均遭破坏,工务股工作人员即时修复,返队复命。4时解除警报,恢复原状。次日下午3时,东门口、鼓楼前、西门口等处各救护队防毒人员续演防毒与救护,路旁观看民众甚多。15日下午3—4时,举行交通整理避难管制,天宁寺、大庙设有县第二、四分团,每个分团均指定临时避难所,入所难民均须登记、编号,以便管理。
  1969年12月,海曙、镇明两区响应毛泽东主席“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参加市和地区两级指挥机关及抢修、救护、消防、通信、水上5个分队共同参演的防空演习。1971年10月,两区参加宁波市防空战备演习。1973年10月,两区又参加了全市防空演习。10月25—27日,海曙区组织人口疏散演习,762人参加工事效应试验,其中包括23名医务人员和10名气象站工作人员。试验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数据。30日下午3时,全市发出空袭警报,东方红大街(现中山路)实行交通管制,各种防空专业队伍进行各科目演习。晚上7时到7时30分,又实行灯火、交通管制。2005年9月,市举行防空袭演练。为配合市防空袭演练,8月23日至8月31日全区组织包括机关干部、学生、企业人员、居民群众等8000多人参加的疏散演习。9月20日下午2时40分,在宁波工程学院举行防空袭实兵演习,3幢教学楼分别扮演战时通信枢纽、电视台、电台等重要机构目标,演习取得成功。2007年4月,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协同区人武部调集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在鼓楼街道进行区民兵点验暨重要目标警戒演示。2008年4月,接受市人民防空应急行动能力检验。同年9月18日,组织鼓楼街道13家单位300余人,开展城市人口应急疏散演练。
  专业防空队伍 民国24年(1935),鼓楼设有防空监视哨,配备一个哨兵班,这是较早的防空专业队伍。鄞县防护团成立后,防空专业队伍组织有很大完善。1954年,《宁波市人民防空暂行条例》中确定,消防、抢修、救护、服务等人员以队为单位,在接到空袭信号后集中待命,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基本组成。1998年依据《人民防空法》和新修订的防空袭预案,全区组建4支人民防空专业队伍。2007年5月,在区直属单位选定50名素质较好男青年组建区人防合成专业队。次年,共组建抢险抢救抢修、医疗救护、防化防疫、通信4支专业队伍共600人。
  警报建设
  民国22年(1933),民间防空机构建立后,防空警报借用永耀电灯公司信号,或用号笛、传声器发出特殊声音,以此向市民报警,以示敌机来袭,并在防空演习中使用。30年(1941),宁波防空指挥部警报大队订立城区补助警报实施办法,利用警钟及寺庙大钟警告住民。境内的南郊区为第三补助警报组,通信处设南安救火会,电话号码为428,警报器设置在南郊夏家桥一处。西郊区为第四补助警报组,通信处设西郊万安救火会,号码为1016,警报器设置在西郊路航船埠头一处。灵桥区为第五补助警报组,通信处设灵桥普安救火会,号码为501,警报器设置在灵桥路佛教会一处。在一处发放警报时,当即由第二警报联络站发电通知各区组发放警报,声响遵照防空法规定。
  1949年6月,宁波警备司令部为防敌机袭扰,制定《防空袭警报暂行实施办法》十条,确定区内鼓楼警报钟为第一警报台,实际上是全市警报指挥中心。1962年1月,在当时中山公园内安装市防空警报总机。1981年,区第一台电动警报器安装。以后多处安装电动警报器,扩大音响覆盖范围。2005年,区第一台电声警报器安装,又配置移动警报车1辆。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鸣放防空警报,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同年9月18日下午4时至4时33分,为纪念“九一八”事变77周年,组织60辆绿色车身出租车志愿者车队,车上安放防空警报器,贴“人民防空志愿者车队”标识,在天一广场、中山广场等地进行防空警报试鸣。
  第三节 工程建设
  境内防空工程建设始于抗战初期,主要是为防御敌机空袭骚扰。时宁波当局和民间防空组织在粮油、水电、银行等主要部门构筑了一些简陋工事。1954—1968年,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人民防空工程建设搞群众运动,各街道、居委会和工厂、企事业单位遍地开花,构筑大量小型、分散的简易工事。20世纪70年代,在“深挖洞”号召下,构筑马路地下主干道,开挖、掘进横道及坑道。1972—1974年,镇明区建造全区重点防空工程,构筑深挖地道工程。1978年贯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人民防空工程质量有较大提高,清查和报废质量低劣的防空工事和非防空工事,陆续建设一批附建式人民防空工事,多数具有“三防”(防核、防化学、防生化武器)、“五能”(战时能容下、能生活、能生产、能工作、能学习)功能,结构和抗力基本符合人防工程技术要求。1986年后,抓住宁波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契机,逐步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一批高层建筑防空地下室建成。1992年,区内以地方自筹资金为主,建设规模较大的平战结合两用骨干工程,同时进行早期工事的综合治理。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颁布,人民防空工程走上依法建设、健康发展的轨道,区境已建人民防空工程总数列市第一位。
  防空掩体和单位工事 解放前,区内建有防空掩体12个,可容纳850人;地下室18个,可容纳500人。1954—1965年,结合基本建设贯彻人民防空技术措施,新建一批单位掩蔽工事。1966—1968年,群众防空掩蔽坚持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小型分散的原则,能达到“四防”(防弹片、防倒塌、防子弹、防火)要求。其时建造的多数是半地下室、砖石结构。桂白居委会试点,居民四处搜集废砖碎石,建成防空洞4个,仅耗资50多元钱,用去水泥半吨。1971—1981年,很多单位纷纷建造人民防空工事,特别是1978年,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按照规定战术技术要求,建造一批附建地下室,规模和质量都上档次,为平战结合创造条件。
  人民防空公共工事 1970年,市革命委员会按照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关于防空工程通盘规划、分期实施的要求,组织实施第一期防空工事建设,构筑马路地下公共工事。1973年由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和交管局、建设局、二轻局、房管局、商业局、地区电信局组成人民防空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人民防空工事。是年,全区开始深挖工程建设。
  自建工程 指由人民防空部门利用国拨人民防空经费或自筹地方人民防空经费,自行组织或委托代建的人民防空工程。从“七五”计划始到“九五”计划末,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代表性重点工程上马建设或建成。
  结建工程 1984年始,结合基本建设修建地下室或二级防空洞的“结建”工程。起步阶段碍于各种阻力,漏建很多,进展缓慢。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进度加快,“结建”防空地下室作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的“主源”,相应得到重视,发展较快。这一期间,严格设计质量审查、平时跟踪监督和竣工验收把关,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使人民防空“结建”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从2000年开始,“结建”工作重点从高层建筑转向新建居民住宅小区。2007—2008年,全区18个结建项目工程竣工,新增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按常住人口计人均面积0.6平方米。
  维护管理 20世纪60年代前,人民防空工程“群众建,群众管”,全区没有专职人防工程管理机构。进入70年代,人民防空工程大干快上,维护管理采取发动群众和专业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区、市组建人民防空工程修建队。1980年始,人民防空工程维护管理体制改革,单位内部工程由单位维护管理,市人防办负责技术指导;公共工程按属地范围由区人民防空办维护管理,市人民防空工程部门负责计划管理;“结建”工程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市人防办督促检查,确保工程处于良好使用或战备状态。2003年后,市人民防空办下放“结建”工程监督管理权,区内“结建”人民防空工程由区人民防空办负责督促检查。2007年,利用GPS定位仪对人民防空工程进行普查,对14个“结建”人民防空地下室进行平战功能转换方案的编制。
  普查统计 1977—1980年,市人民防空办连续组织3次较大规模的普查,特别是1980年下半年,依据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关于对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现状进行彻底清查和鉴定的指示,对区内工事进行测量检查,鉴定登记和建档,填写人民防空工程档案卡,绘制了人民防空工事现状示意图。1986年,市人民防空办又组织建档普查,对区内工事根据档案资料逐个进行实地调查,完善归档图表。2004年1月,区人民防空办组织力量分别对区内人民防空工事和普通地下室进行全面调查,人民防空工事做好紧急清空方案。2007—2008年,先后两次开展人民防空工程安全大检查,消除工程安全隐患,确保安全无事故。
  第四节 宣传教育
  人民防空宣传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提高战时防空、平时防灾的防护、救护能力。
  人民防空宣传
  1966年,区内开展防空战备宣传活动,向群众进行形势教育、回忆对比教育和战时人口疏散动员,在宁波郡庙大殿举办历时4个月的防空展览。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以战备为纲”,开展战备教育,宣传防空知识。1970年,海曙、镇明两区组织发放人民防空宣传资料,培训多名防空常识宣传员。
  20世纪80年代,重点宣传人民防空建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16字方针和《人民防空条例》,以放映人民防空战备电影为主,组织机关干部,科技、建筑设计人员和防空专业人员观看。1984年后,人民防空宣传形式转为放映“三防”知识电影和录像,举办街头展览,为街道居委会干部上课等。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正式颁布,区人民防空部门多次利用在人民防空纪念日、国防教育日开展宣传系列活动,内容有召开座谈会、举办人民防空知识竞赛、在报刊开辟人民防空专栏等。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区人防着重宣传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人民防空的重要作用,进行战备人民防空教育,举办人民防空宣传黑板报展评。2003年以后,区人民防空办探索在高等院校、行政机关、大中型企业单位和街道社区开展人民防空宣传教育的新路子,开展人民防空知识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院校、进企业、进网络的“五进”活动。2004年,人民防空宣传与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开展人民防空知识和爱国主义宣传周活动。2005年“关注人防、关爱生命”大型主题人民防空宣传活动拉开序幕,以举办防空演习和“五进”活动为载体,全区接受各种形式人民防空宣传教育人数逾12万人次。2007年7月与南门街道郎官社区联合举办暑期“人防夏令营”活动。其后,在2所大专院校、28所小学进行人民防空、国防宣传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活动,接受教育人数近2万人次。
  “三防”教育
  1958年,根据浙江省人民防空委和省科普协会要求,对干部、职工和中学生开展人民防空科普知识教育。境内各学校积极实施。1964年9月,市防空指挥部在观宗寺举办人民防空“三防”展览会,向市民介绍原子武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的防护常识。1971年,市将核子、化学、生物3类武器的防护结合起来进行群众性教育。境内群众也在受教育之列。
  1984年4月,根据中央下达的“教育部门要把人民防空纳入大、中、小学教育计划”的指示,在校学生中开展以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为内容的“三防”知识教育。是年,宁波第一中学完成教育试点。1987年1月,国家人民防空委、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在初级中学进行人民防空“三防”知识教育的通知》,“三防”教育以初中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1986—1987年,区人防部门多次组织各类师资培训,发放“三防”教材、教具。1988年后,学校“三防”教育安排在初中二年级进行,教育部门负责落实开课学校和课时计划,人民防空部门负责师资培训、提供教材教具和经费补助。1991年,“三防”教育抓巩固提高,其名称改为防空知识教育。至2005年,全区有11所初级中学开设人民防空课,开设率达100%。2007年,中学生人民防空教学管理由市教育局移至区教育局。次年,为全区8所初级中学订购3500册人民防空教科书,购置发放防毒面具、防毒衣及教学光盘等器材。
  业务培训
  1969年11月,区举办人民防空常识骨干培训班。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民防空业务培训更加专业化,着重抓学校“三防”师资和防空专业队骨干培训。1986年暑期,举办学校“三防”师资培训。培训对象为学校分管领导和“三防”任课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现代战争与人民防空、高技术常规空袭及防护、人民防空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人民防空工事使用、防护动作训练、自制简易防护器材、防火灭火等。培训形式采用参观交流、集体备课、公开观摩、技能训练和举办讲座等。防空专业队培训主要结合民兵训练和各自专业岗位进行,大的培训活动由市统一组织。2004年11月,区组织了防化防疫、医疗救护人民防空专业骨干培训。2007—2008年,先后两次召开初中人民防空教育工作座谈会,举办两期人民防空师资培训班。
  第五节 开发利用
  人民防空工程实行平时战时结合(以下称平战结合),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海曙在进行基本建设时,注意防空措施,构筑一些能平战两用的简易人民防空工事,但数量少、质量差,大部分闲置未用。1973年,全区构筑单位人民防空工事日渐增多,平战结合工作局部展开。至1977年,全区有9个单位工事平战两用。到1984年,投入使用的人民防空工事达到30个。但这一时期,使用单位不够稳定,利用效果并不明显,一些小型分散工事逐步退出使用。1986年,区人民防空部门根据国家人民防空委《关于人防工作改革几个问题的通知》精神,强调人民防空建设要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对已建人民防空工程因地制宜、广开门路,充分利用。工程改变以往单位内部工事独家使用的局面,开始面向社会,发挥效益,为城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是年,区内有14处工事和内部用房提供给用户作为经营服务场所。90年代,一批新的经营服务项目脱颖而出,如一些建筑物的地下咖啡厅、地下旅馆、地下游乐场、地下修布车间、地下机物料仓库等,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被南京军区、省、市评为平战结合先进单位。区与市农业局合作,利用市拨科研经费,在人民防空通道内试种天麻药材和各种食用菇获得成功。1993年,实行市、区两级经济效益责任承包,把人民防空工程作为特殊建筑商品进入市场,招商引资,开发利用。1995年,针对公共工程平战结合难以拓展的现状,提出“以下为主,以上为辅,以上补下,滚动发展”的新思路,通过改造利用人防口部设施,租赁承包,兴办第三产业,境内人民防空工事平战结合利用连续3年保持经济效益快速增长。1999年后,全区单位工事和公共工事的平战结合工程开始回落,大部分早期工事渐失利用价值。但部分结建防空地下室开始在平战结合中发挥作用,且规模大、经济实用。至2008年底,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大多数早期公共人民防空工程因拆迁、封堵和泡水等原因失去利用价值,全区早期公共人民防空工程开发利用的工程仅剩尚书街、秃水桥和凌池漕3处。
  第七章 拥政爱民
  长期以来,驻区军警部队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传统,参加军警民共建活动,做好拥政爱民工作。1998年7月,宁波军分区、武警宁波市支队、武警宁波消防支队、南京军区政治部宁波联络站、海军高塘干休所、舟山警备区宁波第二干休所、宁波军分区干休所、区人武部联合制订《海曙区驻军部队拥政爱民公约》,逢年过节,驻军组织官兵参与地方社区服务,到敬老院、孤寡老人、五保户、伤残军人家里走访慰问,参加地方抢险救灾和创建文明卫生城区活动,创建双拥模范城区。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91年6月,区委、区政府决定建立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警民共建、国防教育联合领导小组,下设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军警民共建和国防教育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人武部)。
  第二节 军民共建
  主要军民共建活动
  1983年,全区开展军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武警浙江省部队政治部下达关于开展学雷锋和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通知,宁波武警、消防中队,直属中队及各边防派出所,制订实施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雷锋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举行学雷锋报告会38场次。同时出动3020人次到车站、码头、街道、医院等场所进行公益劳动,植树造林22980多株,修路铺路、疏通阴沟2120多米,清除垃圾、污泥90多吨。以团支部为主体,组织学雷锋小组利用空余时间和节假日为驻地群众服务。仅3月份,为民理发1017人次,修理车辆(机器)50多辆(台)。全区武警部队共承包五保户26户,长期坚持上门挑水、买米、料理家务、种地等。不少队、所与当地学校、工厂、商店、街道等单位一起,开展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4年,武警宁波市支队投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年共与地方59个单位共建精神文明,出动人力打扫卫生4650余次,植树14000余棵,为民理发270人次,承包五保户106户,义务修理车辆183辆。1985年把警民共建文明作为“双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武警宁波市支队承包五保户78户,绿化植树1万余棵。1986年成立城区军警民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区人武部。全区有工厂、商店、学校、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军警民共建点15个。1987年,军警民共建点扩展到27个,与甬江印刷厂、苍水小学进行厂校共建试点。有6个单位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1990年,武警宁波市支队直属大队4中队坚持17年如一日,为10户孤寡老人义务服务,其事迹被宁波电视台制成电视片《雷锋精神永驻警营》(上下集)播放。4中队被省委表彰为学雷锋先进集体。1991年6月,海曙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警民共建、国防教育联合领导小组成立。1994年,区内8家驻军(警)部队和干休所与驻地建立36个共建点,80余(人次)的干部战士为地方、学校上革命传统课,听众达2460余人,还为1880名学生进行军训。海军高塘干休所建立老干部荣誉室,成为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1998年,武警宁波支队官兵弘扬雷锋精神,开展一系列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3月份,支队所属单位与共建单位分医疗咨询、消费者咨询、理发,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5个服务组到街头为民服务。一中队派出20名官兵为海曙福利院清理整修场地。四中队与市政管理处在阳光广场开展“保持广场整洁,创造港城文明”活动。5月,在全市农行系统和武警部队中,开展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并签订《武警宁波支队和中国农业银行宁波市分行警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约》,成立共建小组。
  1999年7月,海曙少年警校48名学生代表省少年军校学员队参加北京举行的中国少年军校总校检阅式,接受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上将检阅,并获全国小学组总评第一名。海曙区被评为1999年度市双拥工作先进区。1999年,段塘镇段塘东路建起军民共建街。1999年,望春街道被市评为“双拥”模范乡。是年,驻区部队为区内学校上国防课30余次,组织竞选军训20余次,听课和受训2000余人次,法律咨询200人次。在“八一”节前夕,刑警宁波市支队与南门街道等单位联合举办“八月桂花遍地开”双拥晚会,宁波有线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2000年2月1日下午,在逸夫剧院召开市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之连冠庆祝大会上,武警宁波市支队四中队被市政府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四中队指导员张伟红被表彰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二中队副指导员陆骥被表彰为“爱心献功臣”先进个人。8月,市举行“月湖社区双拥共建国防教育一条街”揭牌仪式。是年,区国防教育办公室获省国防教育委员会评比一等奖。2002年4月,宁波市首家社区国防教育中心在鼓楼街道中山社区成立。是年,鼓楼、段塘、望春街道被宁波市命名为双拥模范街道。武警宁波支队参加清扫卫生、植树造林和社区公益活动30余次,出动兵力2300多人次、车辆650多台次;有900多人次的官兵参加义务献血。驻市区中队和县市中队均被驻地政府授予国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春节期间,舟山警备区宁波第二干休所汽修厂与段塘街道洞桥居委会开展共建文明居委会,鄞奉路消防中队与小漕居委会共创卫生小区。部队为地方打扫卫生、修理花木树枝,提倡移风易俗。2003年1月,鼓楼街道双拥办会同消防支队、海曙中心小学到革命老区四明山中心小学,为20名特困结对生送去4000元慰问金、学习用品和书籍,并走访慰问5户特困生家庭。“八一”节前夕,苍水社区协同辖区内交行宁波分行、农行宁波分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10余家单位在平安保险大厦举行了军民联欢活动,并送上毛巾毯等慰问品。8月1日,望春街道与驻地部队举办“关爱之夏”纳凉晚会。是年,南门街道在马园、尹江岸分别建立常青路和尹江支路双拥一条街。2004年,武警宁波市支队参加创建“双拥模范城”和“平安宁波”活动。支队团委与团市委共同携手,开展“思想工作联抓、公益事业联做、人才培养联手、文体活动联谊”为主题的“四联”活动,推动双拥共建工作向深层次发展。2005年4月,在天一广场举行“我与文明同行”主题活动暨创建文明城市启动仪式,驻甬部队广大官兵表示要用实际行动为第二故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贡献。2006年“八一”期间,鼓楼街道协同市第二医院组织各科资深医生,为50多名驻区武警官兵进行多项常规免费体检。3月上旬,区人武部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80人,协助公安部门在市火车南站执勤,维护车站治安。2007年“八一”前夕,望春街道徐家漕社区与武警八中队开展军民共建联谊文艺演出活动。春城社区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进社区活动,消防支队主动担任授课,为社区居民传授正确灭火方法。新星社区组织学生参观消防指挥中心,观摩消防特勤大队的高层救火演练。“八一”期间,各街道、社区用于慰问部队官兵、优抚对象的慰问品、慰问金价值达26万余元。2008年7月,武警支队与华丰建设集团签订警民共建协议。鼓楼街道与武警四中队、望春街道与武警支队被评为2007—2008年度市级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抗灾救灾
  2000年,区人武部组织参加8号、11号、14号台风的防御值班工作,动用民兵抢险突击队3批计600余人,舟船、橡皮艇8艘(次),大小车辆12台次,装填沙包600余包,筑堤坝120余米,圆满完成了抗台抢险任务。9月14日14号“柔美”台风侵袭时,驻甬第一、第二武警中队100多名指战员冒着狂风暴雨及时赶到段塘镇堰头,抗击台风,护卫塘坝。2002年,武警宁波市支队官兵参与地方2起抗台救灾,出动兵力600多人次、车辆120多台次。2006年4月,区人武部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91人在启文路153弄3号和祖关山路小猪交易市场,清除垃圾上百吨,平整路面500多平方米。2007年13号、16号强台风来袭时,区人武部紧急组织两支应急分队120人次,做好抗台准备。2008年2月2日,区人武部组织1支50人的民兵应急分队前往杭甬高速余姚段五夫公铁立交大桥清扫积雪,受到上级通报表彰。雪灾期间,区人武部组织民兵1600人次,在辖区街道、主要路口、车站等场所清扫冰雪。
  专记1
  日本侵略军制造开明街鼠疫
  民国26年(1937)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军。后日军又在上海挑起“八一三”事变,占领上海。上海沦陷后,宁波成为当时通向内地唯一的重要港口城市。7月17日,日军在镇海登陆被击退。3个月后,离宁波沦陷前6个月,日军对宁波实施灭绝人性的细菌战。
  14世纪,“黑色疫魔”——鼠疫在欧洲夺走了2500万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和医学家纷纷探索防治鼠疫的途径。日本军国主义却利用鼠疫杆菌,将中国人民作为试验品,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城区开明街一带,成了日军利用细菌黑色疫魔作为侵略武器的一个攻击点和试验场,开了国际上利用细菌生物武器之先河。
  民国29年(1940),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10月27日早晨约7时,天色阴霾,空袭警报突然嘶鸣,一架日机从慈溪观海方向窜入城区上空,盘旋一周后俯冲而下,没有扫射轰炸,却抛下大量传单。传单上画着日、德、意国旗和两手相握表示“中日亲善”的漫画,还印有“重庆正在闹饥荒,而日本人民则丰衣足食,有余粮来接济你们”等谎言。不久日机向西逸去。
  下午2时许,日机再次入侵,投入大量麦粒和面粉,散落于市中心开明街一带,该处上空顿呈一片淡黄色云雾,屋瓦上发出“沙拉拉”的响声,居民们惊奇惶恐。
  日机过后,地面、屋顶等处发现跳蚤骤增,红色,形体略小,种类亦异。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些跳蚤就是吸饱了鼠疫试验者的血液、体内充满着亿万个鼠疫杆菌的疫蚤。鼠疫杆菌的来源,是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在哈尔滨市郊外的实验场所,将鼠疫杆菌注入中国等国被强制试验的人体内所造成的人工鼠疫患者(被折磨染疫而死难的达3000人以上)。除731部队外,南京中山门内侧的荣字1644部队(即华中派遣军防疫给水部队,亦称“多摩部队”),也是一个研制毒苗、制造细菌、培育疫蚤的基地。在宁波空投“黑色疫魔”,就是荣字1644部队配合731部队的一次细菌战。侵华日军细菌战主犯石井四郎是731部队的第一任部队长,也是荣字1644部队的第一任部队长。投毒飞机从杭州笕桥起飞。
  日机投毒后仅隔两日,就有人染疫发病。10月30日起,开明街一带陆续有人暴死。开明街口滋泉豆浆店店主赖福生夫妇最早因染死亡。接着,隔壁的王顺兴大饼店、胡元兴骨牌店,以及中山东路元泰酒店、宝昌祥服装店,还有东后街一带,相继有人因疫死亡。至11月3日,已死亡16人。17日又死7人,一天后,再死20人。呼天抢地的哀哭声此起彼伏,丧服裹身者比比皆是。日机投毒当晚,意外大雨,把麦粒和疫蚤从屋瓦上冲洗下来,漂浮于住户露天水缸的水面上。未几,许多天落水缸旁的石缝里长出了麦苗,成为细菌战的见证。
  据黄可泰、邱华士、夏素琴主编的《宁波鼠疫史实》(1999年第1版)记载,至民国29年(1940)12月6日就有109人死亡。其中,宝昌祥户蒋阿宝及其家属、职工共15人,死14人,仅幸存1人;全家死绝的有12户,计45人。受伤253人。后来宁波市海曙抗日战争海曙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组又对细菌战受害情况进行调查,又查实26名死亡者,在这场人为鼠疫中,死亡人数达135人。死者绝大多数被深埋于南郊老龙湾的土地里。
  11月2日,县政府医防人员会商决定封锁疫区。2日晚,即派出警察120余人,在警察的维护下,防疫人员按疫情勘定界限,由工程队以木桩绳索将疫区围绕。封锁分成内、外两线,内线由保安警察负责,外线由行政警察负责。该地段商店停市,同时令告第一学区(开明街这一带属第一学区)各小学,查明学生住处,凡疫区寄宿生禁止返家;通知学生暂行停课(至5日,县府通告各校一律停课)。4日,鄞县县政府告示,宣布宁波发生鼠疫灾祸,疫区已严加封锁。
  5日成立防疫处后,于疫区周围建筑隔围墙。除东后街开明街巷一部分利用原有围墙外,其余各处筑以高1丈10寸(市尺)的空斗墙,每丈间有实叠墩柱。于11月8日动工,昼夜不息,11日完竣。计成66.66平方丈。墙内搪以泥浆,墙顶加弧形白铁皮压顶,以防鼠类窜越。封锁区仅设门3处,以备工作人员出入,又将中山东路人行道及各户排水瓦筒掘毁。将北太平巷的阴沟堵塞,以绝鼠类地下通道。在墙外挖3尺宽、4尺深隔离沟,遍撒石灰,以阻交通,并防止疫鼠疫蚤外窜。
  在封锁疫区的同时,民光戏院(民光电影院)内设防疫办事处。5日,宁波主要公共娱乐场所——天然舞台、共舞台、中南戏院、兰江戏(剧)院联合启事:“奉谕预防疫症,暂行停演”。6日,旅馆商业同公会亦通知各旅馆拒收疫区来客。毗邻疫区的灵桥镇镇长吴涵秋发布紧急通知,责成各保甲对新迁入的户口特别注意,如系来自疫区的应即报告,以便派员查询,杜绝蔓延。
  封锁区内沿街门牌板壁缝均用白纸粘封,沿街用石灰水浇洒。3日晚起,各商店用硫磺熏蒸,并将地板撬开浇石灰水。至次日,计有69户用硫磺熏蒸了12小时,再由工务队扫除死鼠秽物,并将地板、天花板拆除,死鼠焚化,所有工作人员均穿防蚤衣,据当年曾在消毒队任副队长的钟辉说:“当时进入疫区工作时,我穿白色防蚤衣和油布短统靴,看到下半身爬上很多平时少有的红红的跳蚤。凡是落麦子最多的庭院,死人最多。”
  截至11月23日,凡有疫病人居住及死亡的房屋,据称均消毒两次,准予启封,由各户将自己物品择要移出。为此,成立疫区物品消毒处,规定每户发给竹箩、麻袋各两只,以两箩两袋为限代为消毒,每天消毒20户,消毒办法有煮沸、热蒸、喷洒福尔马林或石炭酸,采用何种办法视物而定。
  鼠疫暴死发生后,疫区内居民以及部分染疫者纷纷逃避瘟疫,回老家或外出投亲靠友。为防止疫情扩散,从封锁疫区起即追查病人。11月3日,县政府电告各乡,开明街一带发生鼠疫,要求凡发现头痛及淋巴结肿痛、恶寒、高热、旋即不省人事的病人,或死后皮肤有黑斑的,立即电告县府。在11月7日的防疫会议上决定追回外潜者加以隔离、治疗。除登报寻找潜出患者,劝告亲友切勿收留,还成立“搜查队”,在疫区挨户检查户口,发现缺人,立即追索。据统计:7日追回患者4人,8日发现嫌疑病人14人,9日发现4人(2人死亡),10日发现6人,直到14日,还追回疫区居民10人。逃出疫区在外死亡者竟达32人。
  曾居住过疫区居民和患者(包括死者)的地方共有95处,其中城区83处,郊区和外县12处。
  染疫病人居住或病死的地点计有彩虹桥状元坊19号、白鹘桥王隘村31号、孙家桥、江东上茅巷王福弄19号、偃月街39号、苍水街10号、芝兰巷16号、东渡路91号、月湖太阳巷63号、中营巷44号、西门外源源里35号、北大路135号、西门外羊成弄、中山西路277号、尚书巷19号、北门马家桥、车轿街111号、南门于家店、肖家巷35号、张大猷诊所、东乡云龙碶、义和乡、庄桥乡、姜山乡,远及慈溪县(今慈城镇),奉化孔峙和象山县境内等地。对这些地方除处理尸体外,均作两次消毒,还就地小范围封锁隔离,进行10天观察,直至不再出现疫情为止。从11月9日开始,对疫区邻近居民进行鼠疫菌苗预防注射,由疫区向四周作辐射性扩大,总计注射23343人次。
  11月30日,当局决定,将开明街以东、北太平巷以西、中山东路以南、开明巷以北房屋全部焚毁。包括中山东路224号江忠记至268号久和祥烟纸店,开明街64~98号,东后街139、133、129、128、127、126、125、124、123、122、121、120、118、130(同顺提庄)、131、134、136(王仁林)、138、132、140、141(徐生来)、142、143号,开明街庵内二楼住房8间、前后小披5间、高平屋3间,太平巷的三楼市房28间、二楼市房3间。总计被焚住户(包括店号)115户,房137间,地面面积为5000平方米。
  自晚上7时开始,疫区11处同时起燃焚烧,霎时烈焰腾空。4小时后,疫区内建筑物尽付一炬,留下一片瓦砾废墟,后来人们称此处为“鼠疫场”。焚屋时,省府派卫生处长陈万里、第六专员徐箴代表省府作为监视员到场监视,另有警察局人员207人(警备官长33人,警长174人)、中央防疫队11人、防疫处征集股3人、医官4名、官佐8名到场。警察局人员备长枪作警戒。还调动全市10余支水龙布防,以防火势蔓延他处。疫区内猫犬事先于凤园以毒饼毒杀。焚毁房屋造成400余人无家可归。国民党政府当局原称拨款50万元给予补偿的许诺,最终不过一句空话。
  开明街暴死事件发生后,患者纷纷去医院求治。起初,被误诊为恶性疟疾或横痃。据当时华美医院院长丁立成医师称:“余曾经诊视一患此疫症之8岁孩童,初由某医院诊视,因其头痛畏寒,以为恶性疟疾。经打奎宁针两支未见效,到余处求诊,亦以为恶性疟疾。经注射奎宁针一支,亦未见愈。后发现喉间(颈部)淋巴(结)肿胀,知其实系鼠疫,现该孩业已死亡。”(《时事公报》1940年11月4日)
  丁立成医师最早从东后街136号患者王仁林(该患者10月31日发病,11月2日死亡)身上作淋巴腺穿刺液涂片,交由许国芳技师检验,经美兰染色较深、肥大短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就是典型的鼠疫杆菌形态。11月3日,丁立成医师又至华美医院,在求治的一疑似鼠疫患者俞元德(男,16岁,开明街72号祥和豆腐店学徒,住东后街)身上抽取血液和肿胀的淋巴腺穿刺液,交化验室技师许国芳分别注入两只豚鼠腹股沟皮下。次日,豚鼠接种部位呈水肿及出血性炎症,附近淋巴腺肿大,其周围组织呈出血性浸润。接种第三天两只豚鼠先后死亡,随即在华美医院太平间作了解剖,见脾脏肿大,有米粒状结节,黏液膜及内脏充血并呈溢血斑。将这些检验涂片美兰染色镜检,见到无数的两端染色较深的双极体的鼠疫杆菌形态。再将豚鼠淋巴穿刺液和血液作细菌培养,又得阳性结果。随后,由省卫生处吴昌丰将培养所得细菌复核,并作血清学凝集反应,亦得阳性结果,至此,确诊求诊者所患为鼠疫无疑。
  据当时在鄞县中心医院任职的孙金鉐医师回忆,他在诊治中心医院职工武顺泉的父亲武春元(男,67岁,在中山东路256号开设上海书店)时,认为其可能患有鼠疫,就制血涂片染色(姬姆萨氏染色)镜检,发现鼠疫杆菌,又把血片送省卫生处鉴定,被正式确定。武春元死于11月11日(《时事公报》12日报道),从血液中见到鼠疫杆菌,属败血型鼠疫无疑。在当时医疗条件下,患者存活期不长,与国民政府卫生署卫生防疫处长容启荣《浙江鼠疫调查报告书》中记载的武春元于11月9日染疫吻合。所以,最早确诊鼠疫者是华美医院院长丁立成医师。
  而孙金鉐医师对鼠疫的临床诊断亦作出了贡献。那是11月1日下午,在县东镇镇长毛稼笙报请下,鄞县卫生院张方庆院长带领医务人员赴疫区调查,发现患者5人,择症状较轻者2人去中心医院检查,经孙金鉐、周尧恒医师查诊,发现患者具明显的鼠疫症状,当即向政府作了报告。
  据鼠疫幸存者钱贵法回忆:“……我染上鼠疫时,已神志不清,被送入设在开明街同顺提庄的甲部(患重病者)隔离病院,我被抬进去放在地上,看到周围地上约有10多个垂死的人,可怕极了,好比来到了一座阴森森的人间地狱,个个面孔血红像公鸡,有的眼睛突出,有的哇哇叫喊讲胡话,还有的因口渴不顾一切去喝阴沟水。这种痛苦的惨状,令人毛骨悚然。还有的母亲刚死去,孩子很快也死了,死的人又多又快,棺材供应不上,有时只好把两具尸体合殓。”“后来我被送到南门祖关山董孝子庙的甲部隔离病院,住了大约一个月。当时一道抬去的还有一个叫陈和尚的病人,他在那里只过了一星期就死了。我也要被关进棺材时,却慢慢好了起来,像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钱贵法当年仅14岁,在元泰酒店当学徒。这家酒店员工多数染上疫病,他是其中之一。从10月3()日至11月8日,酒店死亡6人,钱竟奇迹般逃过一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9年12月在伯力军事法庭上,原日本关东军第731部队教育部长西俊英中佐、川岛清军医少将,731部队柄泽十三夫军医少佐,荣字1644部队部队长佐藤俊工都招供民国29年(1940)731部队在1644部队的配合下,在宁波实施细菌战。
  731部队第四部柄泽十三夫军医少佐供认,是他奉命将杀人细菌装入特殊容器的,再由远征队带走。按地理条件,选择南京的多摩部队(荣字1644部队)作为出击基地,细菌在那里培育,投毒飞机在杭州笕桥起飞。据731部队军医金子顺1943年完成的论文《PX之效果算法》,1940年10月27日,日军在浙江宁波上空利用飞机共散播2公斤PX(PX意为感染了鼠疫的跳蚤),共计感染1554人。美籍新闻记者约翰·巴维尔也曾揭露:“日军在中国城市宁波进行了细菌战,造成鼠疫流行。当时我正好住在宁波,日军实地进行细菌战的直接后果是:使无数的中国人如蝼蚁般惨遭杀害……这事激起了我无比的愤怒,便对日军产生了反感。”(郭成周:《侵华日军细菌战纪实》,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版)
  从疫情发生的经过、病原体的确诊,以及日军战犯的招供,证明民国29年(1940)以宁波开明街口为中心发生的这场瘟疫,确是日军投掷细菌弹引起的鼠疫。
  1991年8月,日本以森正孝为团长的“日本侵华细菌实验战调查团”专程来宁波考察、搜集资料,并留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题字。
  附1 宁波开明街鼠疫死难者名录
  依据民国29年(1940)10月31日至12月上旬宁波《时事公报》刊登的防疫专刊及报道,次年国民政府卫生署防疫处处长容启荣《浙江鼠疫调查报告书》(简称“容书”),防治鼠疫的当事人孙金鉐(时任隔离医院主治医师)、倪维熊(时任鄞县防疫处工务组组长)、钟辉(时任防疫处消毒队副队长)、许国芳(时任华美医院检验技师,疫菌检验者),及当年的受害者、目睹者钱贵法、蒋信财、戚信荣等人,还有部分受害者亲属提供的情况,校核确凿,因感染鼠疫死亡108人。凡未查实姓名者均未列入。尚有11人作为存疑(后查实135人)。11月7—11日宁波《时事公报》刊登的鼠疫死亡名单调查栏中有7人无姓名,其中5人按地址对上姓名外,尚有2人无法查明。当时宝昌祥店主之子蒋信财提供该店15人中仅存他一人,在此名单中列有姓名者仅12人,尚有2人未能查明姓名。疫区内,尚有在此期间死亡者6人,待继续查核。
  附2 宁波鼠疫死难者名录(补充)
  2004年,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开展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的通知》.海曙区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吴建胜为组长的调研领导小组。调查人员查阅方志及其他文史资料,获取了大量历史资料。
  同时还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按照“三亲”(亲身经历、亲眼看见、亲耳所听)的要求确定调查对象。为尽可能全面收集第一手资料•确保调查不漏一人,对那些户口在海曙区、人已迁出的应调查对象,通过社区居委会跟踪了解.纳入调查范围。对应年代久远记忆不准确.就将在抗战时期居住相邻的“三亲”人员召集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力求资料准确。下表所列的26名宁波鼠疫死难者名单.就是在此基础上,经与以前史料记载的名单反复甄别后确认的。表中发病日期.临床分类及死亡日期,由于时隔多年,死难者家属一般都已记不清,所以不列。
  1949年国民党飞机轰炸城区
  1949年5月25日宁波城解放,溃逃到舟山群岛的国民党残部为阻止人民解放军进军舟山,不断派遣飞机对市区进行狂轰滥炸,江厦街被夷为平地,宁波人民遭受空前浩劫。
  是年9月13日,从上午10点30分起,到下午2时25分止,国民党军队轰炸机轮番轰炸宁波市区,药行街、后塘街、忠介街、护城巷、东渡路、又新街、车轿街、江北岸等地均直接中弹,燃烧起火。受灾区烟雾弥漫、火光冲天,死难者横尸街头,或断腿折臂,或身首异处,或体无完肤,或肚肠拖地,或被烧成一截焦炭。有些断壁残垣上溅满了血迹和脑浆,有些电线杆上高悬着被炸飞的残肢,还有一截穿着长筒丝袜的大腿倒挂在两人高的墙头上……被炸身亡的有身怀六甲的孕妇,有进城替儿买套鞋的慈母,更有不谙世事的垂髫少年。各医院里躺满了重伤病人,外科医生全体出动,仍来不及为伤员做手术。医院走廊上排满担架,血流满地,人走过去鞋底都被粘住了。受伤人员中,有的脑浆溢出,有的膝部创口大如碗面,有的鼻子被炸裂,有的断了臂、腿。大街上,惊慌的人群奔跑着,叫喊着,或提着箱笼,或挟着行李,或拖着孩子,或扶着老人,如惊弓之鸟。装满行李货物的黄包车一辆辆急奔而行,消防车发出尖厉的鸣叫声呼啸而过。路面上东一个西一个散落着纺织厂的纱锭,还有人们逃难时丢下的鞋子。入夜,马路上挤满了流离失所的难民。当时药行街有一家太和酱园,四面均为风火墙,建筑坚固。敌机轰炸时,市民逃入该店躲避。一枚重磅炸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入店内,24名职工被炸死11名、炸伤11名。在店内避难的行人,死10余名。
  9月17日上午9时16分,敌机又在灵桥西堍、新河头、战船街、厂堂街、和义路、永丰路等处接连投弹。其中有2枚投在甬江女中,1枚燃烧弹投在圣模小学。幸亏两校已于14日起停课疏散,师生才未遭死伤。
  9月20日,敌机再次肆虐,这是市区遭受轰炸期间最惨烈的一天。从上午8时15分起,到下午4时,敌机分四次向市区投弹轰炸。江北岸、新江桥、灵桥菜场、百丈街、灰街、方井头、大道头、江左街、江厦街、滨江路、东渡路、水弄口、半边街、新河头一带,均遭轰炸。当时,敌机除投掷爆炸弹外,还每隔二三十家投掷燃烧弹1枚。甬城金融业和商业精华悉数付之一炬。颓垣焦木旁边,到处是散落的鱼鲞,成箱的油焖笋……甬江水面,漂浮着无数被炸死的大鱼……
  9月28日上午10时许,敌B—24型轰炸机4架,又在灵桥附近投弹7枚,江东洋行街、后塘街、三羊巷、百丈街、水弄口各落弹1枚,北郊永耀电力公司附近落弹6枚。
  10月18日,敌机向华美医院投下燃烧弹6枚,医院附近的护士学校整幢三层楼20余间房全被焚毁,美侨汤姆斯医生住宅7间和医院大厦四、五楼也遭焚毁。火焰一直蔓延到原汤家花园,甚至姚江江面都在燃烧。所幸医院大楼结构牢固,才未造成重大损失。
  遭炸的还有古老的庙宇天后宫。据传说,天后就是海神“妈祖”。这里,年年岁岁香火不绝。天后宫又称福建会馆,是福建商人及航海来甬的船员聚会的场所。这座用优等楠木建成的华丽巍峨的古建筑也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之下付之一炬。废墟之中,石质的华梁美柱依稀可辨。
  据有关部门调查,从1949年6月至年底,在7个月内,被炸死炸伤者达几百人之多,被炸毁的房屋近5000间,财产损失约2000亿元(旧币),直接受灾者有两三万人。宁波的南货、五金、百货、鲜咸货、西药、油、米、面等各业,被毁1/2或2/3。仅江厦地区直接受灾的商店就有600余家,多数为较大的批发行号。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