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编 中华民国地方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576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编 中华民国地方政权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14
页码: 1125-1138
摘要: 本编主要介绍了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的历史和主要政务活动。其中包括了中华民国地方政府、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及其他党团组织和议事机构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党团组织 民国时期 海曙区

内容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宁波进入中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海曙区境域隶属鄞县,城厢及近郊为鄞县城区。时县政机关称知事公署,设知事主政。民国16年(1927)7月析鄞县城区建宁波市,设立市政府,市长为行政长官。20年(1931)1月撤市复入鄞县。时鄞县知事公署已改为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自此直至38年(1949)5月宁波解放。其间,30年(1941)4月至34年(1945)9月城区在抗战中沦陷,曾建立汪伪政权。
  清末民初,区境内即有党派活动,然为时短暂。民国14年(1925)3月,境内始建中国国民党宁波市临时党部。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工农革命运动,支持北伐战争。16年(1927)4月,宁波先于上海实行“清党”,国民党右派改组党部,推行反共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爆发,境内国民党组织配合军警镇压人民民主革命,破坏进步组织、团体的正义活动。随着宁波解放,国民党宁波地方组织随之瓦解。
  第一章 中华民国地方政府
  民国时期历时38年。民国元年(1912)至16年(1927)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其间,政局动荡,县知事频繁更迭,政务难有作为。16年(1927)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其间,海曙区境域先归属宁波市,后复入鄞县,国民政府在指导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有所建树,抗日战争期间也曾作抵抗,但终因执行反共政策,于38年(1949)5月随宁波解放而崩溃。
  第一节 机构
  民国元年(1912),鄞县县政机关由民政署改为知事公署,行政主官员由民事长改为县知事,设参事以襄助政事。县署又设秘书长、劝学所。县知事属员按章应有承审员、警察局长等,因鄞县设有法院,故未置承审员。次年(1913)改劝学所为教育局。
  民国16年(1927)7月析鄞县城区设宁波市,罗惠侨任市长,市政府下属机构有秘书处、工务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财政局。随后有几次变动,至17年(1928)定为秘书处、财政局、工务局、公安局、土地登记处、社会科、卫生科、教育科、参事室、参事会。20年(1931)1月撤销宁波市复入鄞县,市政府归并于鄞县政府。此时鄞县政府设秘书、第一科、第二科、公安局、财政局、教育局、建设局。24年(1935)奉命改局为科,增设清丈处、自治巡回协助员办事室。27年(1938)增设兵役科。30年(1941)增设会计室、政工室、守卫队、保安警察队,改公安局为警察局。是年4月,城区沦陷。鄞县政府先撤到鄞西大蛟,后又迁到宁海黄坛,32年(1943)迁到鄞县东南乡。日军在沦陷区扶植成立汪伪鄞县政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鄞县政府迁回城区。35年(1946),县政府办事机构设有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社会科、地政科、军事科、田粮科、警察局、会计室、统计室和人事管理员。37年(1948),教育、财政两科改为局,警察局更名为公安局。38年(1949)初,上述3局又改为科,军事科则改为军事组。
  第二节 主要政务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因连年军阀混战,鄞县知事频繁更迭,县署除办理一些教育事业外,以征办赋税为军队筹集粮饷为主要事务。民国16年(1927)7月析鄞县城区建宁波市,市政府发表宣言,宣布兴办各项事业,包括户口调查,市区实测,城墙拆除,河道港湾浚填,公园和体育场兴建,以及筹设自来水厂,改良消防队,设小菜场,收容游民、乞丐和残疾者,改善卫生设施等。此后3年多时间,市政府据此办事,有所建树。20年(1931)1月撤市,市政府归并于鄞县政府。次年7月,鄞县县政府会议通过县长陈宝麟主持起草的《鄞县建设五年计划》及分年实施规划。此后几年,按计划在各方面有较全面建设。以行政事务而论,定期举行县政会议,试办人事登记,办理保甲制度,设立国民训练堂,绘制区域地图,制定颁布各种法规等。在市政建设方面,拆除城墙,修建环城马路,拓宽城区干线道路,修建桥梁,成立新江桥管理委员会,整理路灯,兴建鄞奉路和段塘水上机场,编订路牌、门牌,整治城河,开凿水井,敷设下水道,增建小菜场,维修堤塘碶闸堰坝等水利工程。在经济方面,成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国货展览会,检验市上度量衡器具,办理公私建筑许可证,组织劳资评议会,解决劳资纠纷等。在教育文化方面,改进教学辅导制度,实施劝学,筹集教款,增设短期小学和区乡中心小学,督导私塾改良,鼓励举办私立小学,督导中学扩充科学实验设备,实施职业教育,分区设立民众教育馆,开展肃盲工作,成立县文献委员会,组织重修天一阁,成立通志馆编纂县志等。在医疗卫生方面,整顿公立医院,审核私立医院,办理中西医及护士执照,增设平民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举办卫生知识展览,宣传清洁卫生和防疫,处理粪便,定期举行和检查卫生大扫除。在慈善救济、治安及改革陋俗方面,建筑公墓,拆迁城乡露棺浮厝,勘查义冢,禁止盗墓,组织救济基金会、粮食调剂委员会和农民积谷会,救济抚恤灾民,灾年实行平粜,管理市场物价,取缔囤积居奇等。又如调查全县人口,办理户籍登记,禁鸦片,禁赌博,取缔同善社、大被教、串客、迎神会、盂兰会,禁止放烟火,实行妓院登记制度等。
  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各界救国会、抗日救国义勇军,开展抗日宣传,支持民众抵制日货。26年(1937)“七七”事变后,会同各机关团体组织抗日宣传队,成立救国义捐鄞县分会和鄞县国难会,动员抗日救国运动。募集经费及衣物慰劳前方将士。动员民众修建防空工事,进行防空演习。征召壮丁补充军队。组织民众拆毁公路以拒敌。惩处汉奸卖国贼。打击贩卖日货的店主。其间,国民政府又执行国民党反共政策,16年(1927)4月在市内、县内掀起反共高潮,缉捕共产党员,强令解散农民协会,改组工会,查禁进步书刊,用特务手段检查私人信札,限制进步人士人身自由。28年(1939)又执行国民党中央“限制共产党活动”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监视共产党,解散共产党领导的学生会和抗日群众组织,破坏国共第二次合作。
  民国30年(1941)4月城区沦陷后,县政府组织游击队狙击日伪军,安置各内迁学校,组织联合中学继续教学。成立政工队宣传抗日救亡。在敌占区设立情报机构,派便衣潜入城区惩处汉奸,采取措施反对敌伪清乡和扫荡。32年(1943)起配合国民党军队对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实行“绥靖”,残害共产党员、抗日志士和进步人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肃奸委员会,接收日伪财产,缉捕汉奸。随后却发布“剿共”布告,建立县戡乱建国委员会,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解散共产党领导的农会、工会、妇女会、民兵自卫队等群众组织,迫令其成员登记自首。禁止罢工,镇压社会各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运动。封闭进步报刊。对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游击根据地进行连续清剿,在这些地区强迫移民并实行经济封锁。在经济建设方面,曾拟订乡村建设计划,成立经济建设委员会,改进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推广合作事业,指导农业技术,修建省道县道,进行土地测量登记,重估地价,整理赋籍。在物价飞涨之时,尽量平抑物价,调剂民食。在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教育;在医疗方面建立乡镇卫生所。
  附:汪伪鄞县政权
  民国30年(1941)4月鄞县沦陷,日军扶植傀儡成立“宁波乡镇联合会”,设有民政科、教育科、财政科、建设科、公安局、检察署和保甲指导官。次年8月,改为“鄞县乡镇联合会”。32年(1943)3月,撤销“乡镇联合会”,改设“鄞县县政公署”。同年4月,成立“鄞县县政府”,设秘书、第一科(总务)、第二科(民政)、第三科(财政、建设)、第四科(文教)、警察局、保警总队、地方法院等机构。34年(1945)增设营业税征收局,改文教科为文教局。是年9月,日军战败投降,汪伪鄞县政权随之瓦解。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中国国民党宁波地方组织,其前身是同盟会宁波支部,在辛亥革命宁波光复后不复存在。民国13年(1924)建立国民党宁波临时支部,始有实际活动。初创时期,正值国共两党合作,确有革命作为。16年(1927),宁波先于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市党部改组,开始实行独裁反共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与共产党再次合作,抗日救亡活动有所开展。然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执行反共内战政策,至38年(1949)随内战失败而瓦解。
  第一节 地方组织
  辛亥革命前,清宣统三年(1911)8月,中国国民党前身中国同盟会宁波支部成立。同盟会宁波支部受上海同盟会支部领导,有会员数十人,会长赵家艺。同年11月5日宁波光复,宁波同盟会支部停止活动。民国元年(1912)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宁波未有该党组织。
  民国12年(1923),原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国民党员经亨颐来宁波就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校长,在宁波发展国民党员。是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创设地方组织。中共早期党员俞秀松据此于是年下半年来宁波活动,与经亨颐商议在宁波筹建国民党组织问题。13年(1924)3月,国民党浙江省临时党部在杭州成立,经亨颐当选为执行委员,并受命负责筹建国民党宁波市党部。4月,宁波的青年团员即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接着又有张葆灵、张申之、杨守实等地方进步人士参加国民党。同年6月15日下午在城区后乐园(今中山公园内)召开国民党党员大会,宣布成立国民党宁波市临时党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恽代英(中共党员)到会演讲。时宁波有国民党党员78人。临时党部设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会议选举张葆灵、杨守实、周天僇、谢传茂、干翔青等为执行委员,并推张葆灵为常务委员,谢传茂为总干事,负责实际工作。临时党部机关设在后乐园内。随后相继成立城内、江东、江北3个区分部。
  民国14年(1925)至16年(1927)初,国共两党合作,共同组织动员民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国民党宁波临时党部数次召开党员大会,执委及其负责人也有数次变更。14年(1925)3月22日召开党员大会,推举华林、石愈白、周天僇、张葆灵、杨守实为执行委员,孙经文、汪子文为候补委员,并推石愈白为常务委员。同年6月28日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成立国民党宁波市党部,选出执行委员石愈白、周天僇、蒋本菁、张葆灵、陈器伯等7人,石愈白任常务委员。同年8月,石愈白调奉化工作,周天僇赴上海学习,市党部常务委员由陈国咏接任。15年(1926)3月,国民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宣告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正式成立,宁波的张葆灵、杨守实分别当选监察委员和候补监察委员。同年4月,宁波市党部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推选陈国咏、蒋本菁、竺清旦、冯咏雪、王安卿、陈器伯、宋之英为执行委员,倪慧英、孟亦向、孙谦为候补执委,忻汰僧为监委,蔡梦生为候补监委。陈国咏任常务委员。同年6月陈国咏因和丰工潮遭军阀政府通缉而离甬,6月29日执委会开会推蒋本菁为常务委员。时党部办公地点设在启明女子中学内(中共创办,为中共宁波地委机关秘密驻地)。同年7月30日,蒋本菁遭当局逮捕。是年秋,市党部常务委员由吴近接任。12月上旬,在上海中共训练班学习的杨眉山调回宁波,担任国民党宁波市党部常务委员,吴近去苏联学习。时国民党宁波市党部下设组织部、农民部、宣传部、商人部、青年部、妇女部、工人部。市党部执行委员有杨眉山(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竺清旦(农民部长)、张子叟(工人部长)、冯咏雪(妇女部长)、林铎(宣传部长)、陈器伯等。下属4个区党部。第一区党部(城内),常务委员强俭僧(后吴文钦)。第二区党部(江东),常务委员顾我。第三区党部(西南),常务委员周今悟。第四区党部(江北),常务委员庄禹梅。党员人数为500余人。市党部设在旧提督署内。16年(1927)2月19日北伐军收复宁波,市党部方公开活动。2月24日,省党部任命赵济猛为驻宁波特派员。此时宁波市党部执行委员杨眉山(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竺清旦(农民部长)、周忍斋(工人部长)、冯咏雪(妇女部长)、倪毓水(宣传部长)、蒋闵琰(青年部长)、吴雄、庄禹梅(商人部长)、王松寿等,监察委员有忻汰僧、蔡梦生等,市党部秘书陈国咏。办公地点迁至旧县议会内。
  民国16年(1927)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宁波于4月9日提前开始反共“清党”行动。4月10日市党部“改组”,国民党右派李庸倩、虞志飞、包文等9人组成临时执委和监委,李庸倩任常务委员。4月11日,市党部通令国民党员重新登记,重新组织国民党各区分部。其后省党部又派“清党”特派员来甬成立“改组委员会”,重新组织执委和监委。17年(1928)7月,省党部派赵见微、左洵等为党务指导委员,成立市党部党务指导委员会,吴望伋为常务委员,重建所属区党部、区分部,并建立鄞县县党部。
  民国18年(1929)3月召开宁波、鄞县党部合并大会,成立中国国民党鄞县县党部,设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两委均由常委主持日常工作。
  民国18年(1929)3月至38年(1949)5月,国民党鄞县县党部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及其组织概况如下:
  第一届 任期从民国18年(1929)3月至19年(1930)2月,由宁波、鄞县党部合并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当时有党员231人。设区党部6个,城区区党部设于开明街。共有区分部11个、直属区分部2个。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刘圭瓒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10人,内候补委员3人,赵见微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李朝阳任委员长兼组织部长,左洵任委员兼宣传部长,吴望伋任委员兼训练部长。
  第二届 任期从民国19年(1930)2月至20年(1931)1月,由第二次全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当时有党员235人。设区党部3个,区分部11个,直属区分部2个。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姜伯喈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行委员8人,内候补委员3人,赵见微任委员兼常务委员,张先履任委员兼组织部长,左洵任委员兼宣传部长,吴望伋任委员兼训练部长。
  第三届 任期从民国20年(1931)3月至21年(1932)2月,由第四次全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当时有党员226人。设区党部3个,区分部11个,直属区分部2个。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姜伯喈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8人,内候补委员3人,林建中任委员兼常务委员。
  第四届 任期从民国21年(1932)3月至22年(1933)3月,由第六次全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当时有党员219人,预备党员231人。设区党部3个,区分部11个,直属区分部2个。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姜伯喈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8人,内候补委员3人,林建中任委员兼常务委员。
  第五届 任期从民国22年(1933)6月至23年(1934)5月,由第八次全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当时有党员322人,预备党员133人。撤销区党部,设区分部22个,统属县党部。选出监委会委员2人,内候补委员1人,姜伯喈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8人,内候补委员3人,左洵任委员兼常务委员。
  第六届 任期从民国23年(1934)6月至24年(1935)6月,由第十次全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当时有党员343人,预备党员116人。设区分部20个。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沈友梅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8人,内候补委员3人,左洵任委员兼常务委员。
  第七届 任期从民国24年(1935)7月至25年(1936)11月,由第十二次全县代表大会选出额定加倍名单,报由省执委会圈定。当时有党员388人,预备党员244人。设区分部20个。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沈友梅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8人,内候补委员3人,吴则民任委员兼常务委员。
  第八届 任期从民国25年(1936)11月至26年(1937)11月,由第十四次全县代表大会选出额定加倍名单,报由省执委会圈定。当时有党员650人。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沈友梅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8人,内候补委员3人,吴则民任委员兼常务委员。设区分部33个。
  非常(时期)委员会 任期从民国27年(1938)5月至33年(1944)3月,因在抗日战争期间,停止改选,中央党部指派干部充实县党部,合并执、监两委员会,取消常务委员制,改为书记长制。27年(1938)5月,当时有党员3500人。设区分部71个。选出执委会委员14人,吴则民任书记长。后县党部改组。29年(1940)4月至30年(1941)4月,有党员3500人。设区分部71个。选出委员5人,内候补委员2人,姜伯喈任书记长。30年(1941)4月再次改组。32年(1943)底,报到登记的党员591人,设区分部46个。党员重新登记后为1600余人,设区分部59个。选出执委会委员8人,内候补委员1人,姜伯喈任书记长。后张维任代理书记长,任至民国33年(1944)3月。
  第九届 任期从民国35年(1946)3月至36年(1947)7月,由第十五次全县代表大会选出额定加倍名单,报由省执委会圈定。34年(1945)年底党员5592人。设区分部180个,直属区分部12个。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汪焕章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7人,内候补委员2人,沈明才任书记长。
  第十届 任期从民国36年(1947)8—11月,由第十六次全县代表大会选出额定加倍名单,报由省执委会圈定。当时有党员5800余人。设区分部90多个。选出监委会委员4人,内候补委员1人,倪维熊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12人,内候补委员3人,汪焕章任书记长。
  国民党三青团合并后 任期从民国36年(1947)11月至38年(1949)5月。37年(1948)3—4月,登记党员500人左右(原有党员5800余人、三青团员600余人)。设区分部80个。选出监委会委员7人,内候补委员2人,倪维熊任委员兼常务委员。执委会委员21人,内候补委员5人,汪焕章任书记长,周正祥任副书记长。
  第二节 主要活动
  中国国民党宁波地方组织建立,时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主要活动为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发动工农群众运动,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支持北伐战争。民国14年(1925)1月,临时党部联合各人民团体,组织宁波国民议会促进会,动员人民拥护孙中山关于召开国民议会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同年3月孙中山逝世,临时党部在城区小校场召开3000余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在会场散发传单,出售孙中山《建国方略》等遗著,在群众中公开接纳党员。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6月2日临时党部与市学生联合会、救国十人团等团体发起成立宁波外交后援会,发动各界民众举行游行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以抵制日货、英货,募捐支援上海工人反帝斗争。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在国共合作问题上矛盾日益突出。14年(1925)12月20日,临时党部召开党员大会,通电反对“西山会议派”反对国共合作的主张。15年(1926)元旦,临时党部邀请中共中央委员萧楚女来甬演讲,宣传国共合作意义,并发展工人、农民、学生和妇女入党。党部创办《甬江潮》刊物,宣传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指导党务工作。15年(1926)12月下旬,组织前敌宣传队赴绍兴慰问北伐军官兵。16年(1927)元旦,党部召开庆祝北伐胜利大会,发表《对时局宣言》和《告工人农民书》。2月帮助重建宁波总工会、宁绍台农民协会办事处,召开群众大会,组织人民团体联合会,建立宁波市临时政府筹备会,创办机关报《民国日报》,反帝反封建斗争到达高潮。4月,国民党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宁台温防守司令、执掌宁波军政大权的王俊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于4月9日在宁波提前行动。是日,国民党宁波市党部和民国日报社被查封,报社社长庄禹梅被传讯扣押,杨眉山、王鲲等前往防守司令部营救也被扣押。4月10日,王俊出兵镇压集会抗议群众,开枪致1死4伤,逮捕30余人。当晚市党部被改组,成立由党内右派势力主持的国民党宁波临时执委会。随后刊登启事通令国民党员重新登记,重组国民党区党部,开除杨眉山、王鲲、庄禹梅、赵济猛、竺清旦、柴水香、冯咏雪、许汉城、陈国咏、忻汰僧等42人的国民党党籍,解散宁波市临时政府,改组工会和农会,通缉追杀共产党人。至6月下旬,宁波地区被捕共产党人和积极分子100余人。在宁波市区,共产党人杨眉山、王鲲、胡焦琴、甘汉光、陈良义、吴德元等惨遭杀害,邱廷芳、庄禹梅等18名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工会积极分子被判刑。大革命在宁波失败。经过2年审查登记,18年(1929)3月召开宁波、鄞县党部合并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国民党鄞县县党部。22年(1933)3月建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鄞县通讯小组。设邮电检查所,实施邮电检查。迫害进步学生,逮捕进步人士20余名。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鄞县县党部组织宣传队宣传抗日救国,成立战时图书馆,举办“民族问题”讲座,支持政府成立防护团和防空指挥部等抗日救亡组织。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后,县党部撤出城区。为在敌占区建立党组织,成立县调查统计工作站(情报站),收集日伪情报,同时也收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情报。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党部迁回县城。县党部成立肃奸委员会,肃奸5个月,最终在报上公布3批300余名遁散汉奸名单。36年(1947)11月,国民党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合并,成立鄞县党团统一委员会。次年春,改组所属农工运动委员会,集中城区纺织、碾米等工会理监事42人,以举办讲习班为名授特务训练两周,布置监视工农进步人士活动。是年7月至38年(1949)4月,万信、和丰等5家纱厂工人罢工,县党部令县警察局车巡队镇压,逮捕罢工领导人。38年(1949)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县党部召集区分部书记布置“应变”措施,党部职员遣散,档案分散匿藏或转运定海,并在府侧街焚毁一批文卷,部分人员潜伏下来,紧急扩充鄞西自卫大队妄图进入四明山顽抗。5月宁波解放,国民党鄞县县党部及下属组织和工作机构均告解体。
  第三章 三民主义青年团及其他党团组织
  民国期间,在海曙境域设立地方总部开展公开活动的党团组织,除中国国民党外,还有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等。民国36年(1947)11月,三青团合并于国民党。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在宁波组织既迟,人数也不多,均随宁波解放而终止活动。宁波沦陷期间,汪伪操纵成立的党团组织,与其伪政权一样,为侵略者效劳,随日军投降被摧毁。
  第一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28年(1939)夏,鄞县县长俞济民受三青团浙江支团部负责人宣铁吾委托,筹建三青团鄞县分团部,原宁波复兴社、忠义救国会成员200余人转为三青团员。同年8月,鄞县分团筹备处成立,由5人组成干事会,俞济民任主任,洪道镛任书记。核定三青团鄞县分团工作区域为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宁海7县。次年4月,分团部正式成立,地址城区府侧街5号,干事会由5人组成,洪道镛任书记,俞济民任顾问。11月,干事会改组,设监察委员会,俞济民任书记,洪道镛任干事会书记。出版《复兴旬刊》、《团务讲话》,举办入团训练,布置监视共产党活动。县府机关、县国民兵团、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商业职业学校、浙东中学、效实中学、甬江女中等设区队、直属分队20余个,有团员400余人。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三青团鄞县分团随军西撤,下属区队解体,活动停顿。次年春,浙江支团遣竺仁法至宁海整顿分团部,改组干事会,竺仁法任书记,重新组建奉化县、宁海县、鄞县联合中学、宁海县训练所、宁海中学和宁海县政府机关等区队,共有团员400余人。32年(1943)6月,浙江支团派周正祥任鄞县分团部书记,改组干事会,俞济民任干事长,移址宁海县城紫家巷8号。8月后,鄞县东南乡、鄞西、奉化、象山、定海、慈溪敌后办事处相继建立,代替区队的职能,发展组织,出版团讯,建立调查网,搜集情报,动员参加青年军等。当时有团员588人。
  民国34年(1945)9月,分团部迁回城区原址,撤销办事处,重建区队。城区分设城区、江东、江北3个区队。县政机关、警察局、警士训练班、直接税局及小学、文化系统建区队或直属分队。宁波中学、鄞县县中、商业职业学校、效实中学、三一中学、浙东中学、县立师范、正始中学、甬江女中、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区队。次年3月29日,召开三青团鄞县团员代表大会,改选干事会、监委会,俞济民任干事长,单贻序任监委会书记。设区队20余个,直属分队11个,共有团员1000余人。36年(1947)初,俞济民为干事长,干事周正祥兼书记。4月,周正祥任干事长。设区队19个,直属分队3个,有团员430多人。11月根据国民党中央指示,国民党与三民主义青年团合并,成立鄞县党团统一委员会。后重新登记的团员370余人均转为国民党员。
  第二节 其他党团组织
  中国青年党鄞县党部 民国15年(1926),陈荇荪、李琯卿等发起,吸收部分青年店员、中学生参加,成立爱国青年社,社长陈荇荪,社员五六十人,创办发行《爱国青年》周刊。16年(1927),爱国青年社改称“国家主义青年团”。18年(1929)改称中国青年党宁波支部,部分团员登记后转为青年党党员,时有党员20余人。当年冬,陈荇荪赴沪经商,其他成员亦多离甬,青年党支部无形解体。
  民国35年(1946)秋,陈荇荪受青年党中央指派,回甬联络李厚裒、卢辅庭、王玄冰等组成青年党宁波整理委员会,整理登记党员12人,发展新党员10余人。36年(1947)秋,在呼童街103号成立青年党鄞县党部,组成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主席李厚裒,委员4人。同年11月至次年1月,组成第二届执行委员会,主席卢辅庭,委员4人。37年(1948)2—4月组成第三届执行委员会,主席陈荇荪,委员4人。同年5月至次年5月,组成第四届执行委员会,主席王玄冰,委员4人,时有党员10余人。在此期间,实际组织者陈荇荪在36年(1947)11月当选“国大”代表后,携带青年党县党部印信文件赴沪经商,解放前夕去台湾。
  中国民主社会党鄞县党部 民国37年(1948)4月4日在广济巷6号召开筹备会议。5月5日在中山东路念条桥二境庙弄(今碶闸街)召开党部成立大会,组成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5人,谢春明任主任委员,吴伟农任书记长。次日发表宣言,“主张和平进程方式实行政治民主化、经济社会化,与国民党、青年党三党组阁”。同年8月召开党员大会,组成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11人,吴伟农任主任委员,张瑞舫任书记长。共有党员138人,党部迁至江东。解放后活动终止。
  中国中和党浙江省鄞县支部 民国36年(1947)2月21日成立,支部长为蒋炳成。解放后自行消失。
  汪伪国民党组织 民国33年(1944)1月,汪伪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指派陈希白等人为国民党鄞县执行委员会,建立汪伪国民党鄞县委员会。陈希白任主任。下设秘书和组训、宣传、社教科。4月,陈希白调离,郑文穆任主任。县党部网罗变节分子建立基层组织,建立由汪伪控制的群众团体,为日军效劳。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时被摧毁。
  汪伪青少年团 民国31年(1942)8月建立中国青少年团浙江省鄞县总指挥部,袁端甫任总指挥,后改指挥部为团部。翌年2月为推进“大东亚共荣”政策,成立鄞县实践股,黄佐卿任主任,下设宣传、组织、实践股。汪伪中国青少年团根据《大东亚青年总奋起实施纲领》及《县市委员会组织通则》,为日本奴化中国青少年效劳。抗日战争胜利时被摧毁。
  第四章 议事机构
  清末民初,以鄞县为中心的宁波地方自治兴盛一时。清宣统三年(1911)成立的鄞县县议会,即为地方自治之成果。辛亥革命后,鄞县县议会于民国元年(1912)5月重新成立,同时成立县参议会。3年(1914),袁世凯停止县议会活动。11年(1922)4月,县议会、参事会奉令恢复成立。县议会参事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和追求。
  第一节 地方组织
  议会 鄞县议会成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7月,张存禄为总董事,励延豫为议长。民国元年(1912)4月选出议员42名,5月成立新的县议会,县知事为议长,设副议长1名。42名议员中,城区为10名。城内有城议会,会场在万寿寺,城议会设总董事、议长、副议长。3年(1914)袁世凯解散国会,鄞县议会亦被解散,改组为县、乡自治委员会,委员由县知事委派。11年(1922),国会恢复,县议会也于是年4月重新设立,有委员28名,按规定任期3年。但该届县议会委员至15年(1926)底仍未改选,故只有委员辞职而未有增补,至16年(1927)初仅留19人。是年,县议会被废。
  参议 会鄞县参议会于民国元年(1912)与县议会同时成立,有会员8人,县知事兼参议长,下设正、副文牍各1人。3年(1914)解散,人员改组入县自治委员会。11年(1922)恢复,改名为“县参事会”,会员6人,其中3名由选举产生,3名由县知事聘任。13年(1924)、15年(1926)曾两次改选。16年(1927),县参事会解散,人员改组为管理公款委员会。是年7月析鄞县城区建宁波市,依照宁波市政府暂行条例设参事15人,参事会分为常设会和临时会两种。常设会每月召开一次,临时会由市长或参事3人以上同意,函知秘书处召集。17年(1928)7月遵省令解散。撤市后,23年(1934)7月省民政厅颁布县参议会制,按规定鄞县可设议员32名,其中11名由县政府聘请,21名选举产生。但此制未在鄞县实行。33年(1944)10月13日,城区已沦陷,县临时参议会在宁海冠庄成立,有议员35名。35年(1946)6月25日,第一届县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有议员93人,选举周大烈为议长,汪焕章为副议长。38年(1949)5月宁波解放,县参议会消失。
  第二节 议事活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县议会及县参议会因军阀混战和政府更迭频繁,活动或停或续。主要为协助县知事执行省、县政令,推行城乡自治,创办学校。国民政府时期的宁波市参事会审议了市政工程、教育、卫生计划和城市地价等议案。县临时参议会审议的议案有战时粮款收支,恢复沦陷区区乡政权。抗日战争胜利后,审议的议案有整理区乡政权,充实职业团体,防止“异党”操纵,推动新生活运动等。第一届县参议会共召开9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县政府施政报告、警政报告、财政收支计划等。向县政府及各科科长提出质询,向各级政府提出建议。据前5次会议统计,共审议提案382件,分民政、社会、福利、教育、卫生、财政、粮政、建设、兵役、军事和其他等11类。通过的议案及临时动议中,政治性的有向省政府建议迅速成立永久性的四明山治安机构,清查户口,防止“匪盗”,请政府于鄞南要隘分别驻军,确保“治安”,组织动员“戡乱”委员会,迅速成立城郊自卫队,规划“剿共”经费及步骤等。经济性的有呈请国府拨款改建新江桥,呈请行政院停发万元大票,恢复杭甬铁路,训练农民耕种技术,禁捕青蛙,实行“二五”减租,兴修水利,平抑粮价,调剂民食,拨款救济灾民饥民,调整公教人员待遇,根据生活指数调整工人待遇等。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